《沙眼诊疗常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沙眼诊疗常规.docx(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沙眼诊疗常规【概述】沙眼是由A、B、C或Ba抗原型沙眼衣原体感染所致的一种致盲性慢性传染结膜角膜炎。发展中国家常见。多发于儿童及少年时期,潜伏期514天。沙眼衣原体由我国汤飞凡、张晓楼等人于1955年用鸡胚培养的方法首次分离。【临床表现】1、急性发作时(1)眼红、眼痛、异物感、流泪及粘液脓性分泌物,伴有前淋巴结肿大。(2)睑结膜乳头增生,上下穹隆部结膜布满滤泡。(3)急性期经12个月进入慢性期。2、慢性期(1)结膜充血减轻,结膜肥厚,乳头增生,滤泡形成。滤泡大小不等,于上睑结膜和结膜上穹隆部最为显著。(2)滤泡可发生坏死,愈合后留下明显瘢痕,呈线状或星状,逐渐发展成网状,最后可至白色腱状。(3
2、)角膜缘滤泡发生瘢痕化改变,称这Herbert小凹。(4)角膜可发生角爱莫能助晨上皮炎、局灶性或灶性基质浅层浸润。(5)早期可出现角膜血管翳,常发生于角膜上方1/3,可向中央瞳孔区发展成垂帘状而影响视力。其尖端常见浸润且可见形成溃疡。3、后遗症和并发症睑内翻及倒嚏、上睑下垂、睑球黏连、实质性角膜于燥症、慢性泪囊炎和角膜混浊。【诊断】1、根据睑结膜乳头、滤泡、角膜血管翳和结膜瘢痕,可以做出诊断。2、实验室检查有助于确立沙眼的诊断。结膜刮片后行GiemSa染色可见包涵体。也可用荧光抗体染色、酶联免疫测定、聚合酶链反应等方法检测沙眼衣原体抗原。3、分期(1)我国于1979年制定的沙眼分期方法:1期(
3、活动期):上睑结膜乳头与滤泡并存,上穹隆结膜模湖不清,有角膜血管翳。2期(退行期):上睑结膜乳头与滤泡并存,上穹隆结膜模湖不清有角膜血管翳。3期(完全瘢痕期):上睑结膜活动性病变完全消失,代之以瘢痕,此期无传染性。(2)MaCCanan分期:1期(浸润初期):上睑结膜有不成熟的滤泡。止方角膜轻度浅层点状角膜炎和血管翳,之前可有脓性分泌物和轻度耳前淋巴结压痛.2期(活动期):上睑结膜滤泡反应,呈鲜红色(IIa期),和(或)乳头增生(Hb期),伴有上方角膜上皮下浸润、血管翳和角膜缘滤泡。3期(瘢痕前期):上睑结膜滤泡和瘢痕。4期(瘢痕期):无滤泡,但有广泛的结膜瘢痕。(3)世界卫生组织(WHO)分
4、期(1987):TF(Trachomatousinflammation:follicular,水眼炎症,滤泡):上睑结膜滤泡多于5个。TI(Trachomatousinflammation:intense,沙眼炎症,重度):炎症伴有50%以上睑结膜增厚和血管模湖。TS(Trachomatoustrichiasis,沙眼性倒睫):至少有一根倒睫。CO(CornealOPaCity,角膜混浊):角膜混浊至少累及部分瞳孔缘。这三种沙眼分期方法各有优点缺点。我国沙眼分期法强调临床与病理结合,对治疗的选择有实际意义。MacCallan分期法较细致,但难于掌握。WHO分期法主要适用于大面积的沙眼防治,存在
5、着漏诊的可能。【鉴别诊断】1、慢性滤泡性结膜炎原因不清。常见于儿童及青少年,双侧发病。滤泡多见于下穹隆及下睑结膜,较小,大小均匀,排列整齐,无融合倾向,呈半透明状.结膜充血并有分泌物,但不肥厚,数年后不留痕迹而自愈,无角膜血管翳.本病中无分泌物和结膜充血等炎症者称之结膜滤泡症.一般无需治疗,有自觉症状时可按慢性结膜炎治疗.2、春季结膜炎多见于春秋季,睑结膜增生的乳头大而扁平,上穹隆部无病变,也无角膜血管翳。结膜分泌物涂片中可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3、包涵体性结膜炎病变以下穹隆部和下睑结膜滤泡为主。急性期脓性分泌物。无结膜瘢痕,也无角膜血管翳。4、巨乳头性结膜炎本病常有明确的角膜接触镜配戴史。【治疗】1、抗生素治疗(1)全身治疗:急性期或严重的沙眼应用抗生素治疗。目前阿奇霉素为治疗沙眼特效药,首次口服500mg,以后每日250mg,共4日为一疗程。(2)眼部滴用抗生素滴眼液或眼膏,如0.1%利福平、0.3%氧氟沙星,金霉素眼膏、四环素眼膏、红霉素眼膏等。疗程最少1012周。2、手术治疗:主要针对并发症进行治疗,如睑内翻矫正术治疗内翻倒睫,角移植术治疗角膜混浊等。3、注意个人卫生,特别要经常洗脸。4、注意环境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