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课件】第5章祛暑剂.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659025 上传时间:2023-08-06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4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课件】第5章祛暑剂.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教学课件】第5章祛暑剂.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教学课件】第5章祛暑剂.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教学课件】第5章祛暑剂.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教学课件】第5章祛暑剂.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学课件】第5章祛暑剂.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课件】第5章祛暑剂.ppt(3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 5 章 祛暑剂,一、含义 凡以祛暑药为主组成,具有祛除暑邪的作用,用以治疗暑病的方剂,统称祛暑剂。暑邪为六淫之一,其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素问热论云:“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凡夏天感受暑邪而发生的多种疾病,统称为暑病。“暑病首用辛凉,继用甘寒,终用甘酸敛津,不必用下。”(张凤逵临证指南医案)为其治疗大法。,二、适应证 祛暑剂主要适用于夏月伤暑之证。证候多表现为身热、面赤、心烦、小便短赤、舌红脉数或洪大等。此外,因暑性升散,最易耗气伤津,往往可见口渴喜饮、体倦少气等;夏月天暑下迫,地湿上蒸,人处湿热交蒸之中,故暑病又多挟湿,常兼胸闷泛恶、苔白腻等湿阻气机证;夏令人多贪凉露卧,不

2、避风寒,加之腠理疏松,阳气外泄,故暑多表寒,以上皆可用祛暑剂。,三、注意 运用祛暑剂,应注意辨别暑病的本证、兼证及主次轻重。暑病病情各异,兼证不同,治法用方差异甚大。对于单纯冒暑受热,治宜清热。暑多夹湿,祛暑剂中每多配伍祛湿之品,是为常法,但须注意暑湿主次轻重。如暑重湿轻者,则湿易从火化,祛湿之品不宜过于温燥,以免耗伤气津;若湿重暑轻,则暑为湿遏,甘寒之品又当慎用,以免阴柔碍湿。,清 络 饮 温病条辨,【组成】鲜荷叶边二钱(6g)鲜银花二钱(6g)丝瓜皮二钱(6g)西瓜翠衣二钱(6g)鲜扁豆花一枝(6g)鲜竹叶心二钱(6g)【方歌】清络饮用荷叶边,竹丝银扁翠衣添,鲜用辛凉轻清剂,暑伤肺络保平安

3、。,【功用】祛暑清热。【主治】暑伤肺经气分轻证。身热口渴不甚,头目不清,昏眩微胀,舌淡红,苔薄白。,【方解】,【配伍特点】六药鲜用,清、轻、透、化,祛暑清热。【辨证要点】本方是治疗暑热伤肺轻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身热口渴不甚,头目不清,舌苔薄白为辨证要点。,香 薷 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香薷去土一斤(500g)白扁豆微炒 厚朴去粗皮姜制,各半斤(各250g)【方歌】香薷散中厚朴扁,主治暑湿兼外感。,【功用】祛暑解表,化湿和中。【主治】阴暑。恶寒发热,头重身痛,无汗,腹痛吐泻,胸脘痞闷,舌苔白腻,脉浮。,【方解】,【配伍特点】表里同治,行补兼施,以祛暑解表化湿为主。【辨证要点】本方为治夏

4、月乘凉饮冷,外感于寒,内伤于湿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恶寒发热,头重身痛,无汗,胸闷,苔白腻,脉浮为辨证要点。,六 一 散 黄帝素问宣明论方,【组成】滑石六两(180g)甘草一两(30g)【方歌】六一滑石配甘草,清暑利湿功用好,辰砂黛薄依次加,益元碧玉鸡苏疗。,【功用】清暑利湿。【主治】暑湿证。身热烦渴,小便小利,或泄泻。,【方解】,【配伍特点】清热而不留湿,利水而不伤正。【辨证要点】本方为治暑热兼湿热所致小便不利的基础方。临床应用以身热烦渴,小便不利为辨证要点。,桂苓甘露散 黄帝素问宣明论方,【组成】茯苓一两(30g)甘草二两,炙(60g)白术半两(15g)泽泻一两(30g)官桂去皮,二两(15

5、g)石膏二两(60g)寒水石二两(60g)滑石四两(120g)猪苓半两(15g)【方歌】桂苓甘露滑石膏,寒水猪苓泽术草,清暑化气利水湿,暑湿重证此方疗。,【功用】清暑解热,化气利湿。【主治】暑湿证。发热头痛,烦渴引饮,小便不利,及霍乱吐下。,【方解】,【配伍特点】大量清热利湿药中,反佐一味辛热之肉桂,既助膀胱气化以化湿,又可防止诸凉药冰遏之弊。【辨证要点】本方是祛暑利湿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发热头痛,烦渴引饮,小便不利为辨证要点。,清暑益气汤 温热经纬,【组成】西洋参(5g)石斛(15g)麦冬(9g)黄连(3g)竹叶(6g)荷梗(15g)知母(6g)甘草(3g)粳米(15g)西瓜翠衣(30g)(

6、原书未著用量)【方歌】王氏清暑益气汤,暑热气津已两伤,洋参麦斛粳米草,翠衣荷连知竹尝。,【功用】清暑益气,养阴生津。【主治】暑热气津两伤证。身热汗多,口渴心烦,小便短赤,体倦少气,精神不振,脉虚数。,【方解】,【配伍特点】祛邪扶正,以扶正为主。【辨证要点】本方用治夏月伤暑,气阴两伤之证。临床应用以体倦少气,口渴汗多,脉虚数为辨证要点。,【典型病案】乐某,男,2岁。1995年7月25日初诊。发热二旬不退,朝轻暮重,最低体温38,最近两夜体温均达39以上,无汗喜饮,食欲不振,大便正常,尿频而量多。经三大常规、胸片等项检查,均未发现异常,诊断为夏季热。经西医治疗病情反复,时轻时重,而邀余诊治。就诊时

7、患儿发热,T39.3,烦躁不安,食欲稍减,唇红,口渴索饮,肌肤灼热无汗,小便清长,舌质红,苔薄白而糙,脉细数。,证属暑伤肺胃,气阴不足。治以清暑益气,养阴生津。方用清暑益气汤加减。处方:西洋参3g(另炖)石斛6g 黄连3g 竹叶6g 荷梗15g 知母5g 鲜西瓜翠衣30g 生石膏15g(先煎)鲜芦根10g 甘草2g,服4剂。4天后,诸症明显好转,发热已逐渐下降至38以下,精神、食欲可;原方石膏减至10g,续服6剂后,诸症痊愈,仅感口微渴,嘱用六一散12.5g、荷梗10g,用开水泡后当茶饮用月余,康复如常,次年无复发。叶艾凤.清暑益气汤治疗小儿夏季热20例.湖南中医杂志.2000;(16)4:37,谢 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