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的合成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5670572 上传时间:2023-08-0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8.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力的合成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力的合成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力的合成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力的合成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力的合成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力的合成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力的合成教学设计.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力的合成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运用的教材是人教版一般中学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物理(必修1)第3章第4节。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力的图示、重力、弹力、摩擦力等相关力学学问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力的合成。教材首先借助生活中常见的两种提水桶方式,运用等效替代的观点定性分析了合力与分力的关系,然后启发学生结合试验来进一步探究合力与分力的定量关系一一让学生切身体会合力与分力之间的量值关系,不再是简洁的代数运算,而是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一一这一普遍的矢量运算法则。“力的合成”这一节,前接三种常见的力,后续力的分解和力学一些重要定律的应用,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课运用等效替代的思想来进行平行四边形定则的教学,因

2、而培育学生建立等效替代的概念是很重要的。【教学目标】(一)学问目标1、知道什么是分力、合力、力的合成、共点力。2、能通过试验探究求合力的方法一一的平行四边形定则。3、初步体会等效替代的物理思想。4、会用力的图示法求合力。(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合力与分力概念的建立过程,体会物理学中常用的探讨方法一等效替代法。2 .通过探究求互成角度的两个力合力方法的过程,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三)情感看法与价值观1.体会逻辑思维和试验相结合探讨问题的方法,由此体验到科学探讨的乐趣。3 .体会科学探讨中合作、沟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对试验探究的参与,相识互成角度的两个力合成的状况,从

3、而培育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视察、归纳、总牢固力。【教学难点】1 .让学生了解等效替代法,相识等效替代的重要作用;2 .要求学生能在视察自然、生活现象中发觉问题,勇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蕴含的物理学问。【试验器材】多媒体教学设备、实物投影仪、泡沫板、弹簧秤2个、橡皮筋1条(带两个细线套)、白纸1张、图钉几个、三角板一对【教学方法】沟通与合作、分组试验、二、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三要素、力的图示等物理学问和有关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几何学问,但是他们刚刚接触矢量,对矢量的运算没有任何感性相识,没有任何生活阅历可供借鉴,他们习惯于标量的代数运算,即使学习了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矢量,也不涉及到矢

4、量运算,而是通过规定正方向将矢量运算变成了简洁的加减问题,没有触及矢量运算。同时有些学生几何学问迁移实力较差,对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应用往往不习惯。意识到学生在这个问题上的困难,通过小组探究方式教学,让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获得切身体验,加深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一则,能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力的合成对学生来说全新的学问,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的体验真实而深刻,其效果远非那种目标和路途都明摆着的形式化的探究活动可比。二则,学生对矢量运算是完全生疏的,放慢教学过程,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感受规律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学生更深刻的理解矢量的合成法则。三、教学设计【教学流程】依据我校近两年来推广的自主学习这种教学

5、模式,我设计了以上的教学流程。自主学习主要是三大步。一、课前预习,做导学题纲,二、老师批改导学提纲,发觉问题,刚好调整上课进度。三、课堂探究,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问题,层次分明、由浅入深地绽开。【教学过程设计】教学事务1提前预习,沟通合作(3分钟)教学任务老师的活动学生的活动了解本节课要学习的基本概念、规律。分力、合力、力的合成、共点力等基本概念。了解本节课要学习的基本规律平行四边形定则。课本上是怎样通过试验得出结论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可以解决哪些问题,大致怎样解决。1、设计导学题纲,导学题纲分为两部分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自主学习部分包括三部分内容:学问回顾、课前预习、自我检测。学问回顾部分是本

6、节课涉及的之前学过的学问,比如力的图示、数学平面几何中作平行四边形等基础学问。课前预习部分主要是本节课要学习的一些基本概和、规律,学生通过看课本能干脆得到的一些粗浅的学问和技能。这一部分主要是引导学生课前预习,上课前做到心中有数,带着目的、疑问听课。自我检测部分主要是检测学生的预习状况,出的题目一般较为简洁,但针对性强易引发学生的思索和对本节课爱好。1、课前预习,做导学题纲。2、上课沟通合作,将简洁的学问通过沟通解决掉。2、提前批改学生的导学题纲,看一下学生哪些不会,哪些须要重点讲解,课堂设计是否须要调整。3、组织学生沟通合作。【教学设计说明】我们的观点是:学生会的不用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自己

7、学,学生能相互沟通学会的相互沟通,我们只点拨重点、难点学问。1、提前预习的目的是对本节课要学习的学问做到心中有数。2、沟通合作的目的是通过学生的沟通把简洁的学问解决掉,通过学生的思维碰撞将难点问题突出、激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教学事务2小组展示、老师点拨(2分钟)教学任务老师的活动学生的活动1、通过自我检测的第三题引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一如何进行力的合成。2、理解分力、合力、力的合成等概念。1、回答学生自主学习部分的有关问题。2、启发学生思索生活中力的等效替代现象。学生自由回答生活中力的等效替代现象。课件展示几组力的等效替代现象。比如多条狗拉爬犁和一只马拉爬犁,两根绳吊灯和一根绳吊灯,两

8、个女学生提一桶水和一个大人提同一桶水。3、分析两个女学生提一桶水和一个大人提一桶水的受力状况,引出分力、合力、力的合成等概念,以及等效替代的思想。学生自由回答生活中的力的等效替代现象。【教学设计说明】依据新课标“物理学问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教学理念,我设计了探讨生活中的等效现象这样一个探讨题,目的就是加深学生对等效替代思想的理解,找寻物理学问在生活中的原始模板,引发学生对这一学问的爱好。教学事务3小组沟通探讨,老师引导启发学生参与试验(5分钟)教学任务老师的活动学生的活动通过导学题纲启发学生思索如下问题:1、怎样找合力、分力?2、怎样记录合力、分力?3、怎样用图示做出合力、分?。4、猜想合力

9、与分力之间存在什么的关系?1、给学生展示试验器材。2、引导学生回答问题:问题见学案1组展示,其他组同学补充。【教学设计说明】1、这一部分事实上是试验步骤,我将步骤设计成了问题形式,希望学生不仅知道怎么做,还知道为什么这么做。2、学生对于怎样记录力会有不同的观点,这是很正常的。我的处理方法是让学生带着这些疑问去实际操作,在实践中找到最科学的方法。3、学生对合力与分力的关系也会有不同的猜想,用试验去找寻答案。教学事务4学生试验,展示试验结果,引出猜想(12分钟)教学任务老师的活动学生的活动在试验中探寻合力与分力之间的关系。指导学生试验。对试验中存在的问题刚好解决.学生分组试验。组内要分工合作,团结

10、帮助,高效有序地完成试验针对学生作出的分力、合力的图示,猜想合力与分力之间的关系。1、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的试验结果2、提问学生:你的力的方向是怎样记录的?其他人又是怎样记录的。强调: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方法更科学。合力与分力什么关系?合力是否为分力之和?是否为分力之差?3、针对试验结果启发学生:建议学生:将合力图示的箭头端分别与两个分力图示的箭头端相连。猜想:合力与分力可能成平行四边形关系。学生思索、沟通、探讨等,在老师的引导下猜想合力和分力的关系。【教学设计说明】1、将演示试验变成学生试验,让学生动手操作,既增加了感性相识,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忱,又为随后的科学探讨供应了一个平台。通过操作和视察

11、强化合力与分力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发觉、提出新的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设计试验并通过试验验证假设,让学生体会科学探讨过程。在原来对规律的抽象感性相识的基础上,通过科学探究进一步加深对学问的理解,在亲身阅历抽象定律形成的过程中,体验科学方法,实现过程与方法的融合。2、为了降低这一部分的难度,我接受了课本的建议“将合力图示的箭头端分别与分力的箭头端相连。依据学生的试验结果,引导学生猜想合力与分力的关系。从而引出下一部分验证明验。教学事务5验证明?检(6-8分钟)教学任务老师的活动学生的活动验证:合力与分力是否满足平行四边形的关系。试验步骤:(1)用两个弹簧秤将橡皮筋的结点拉到另一个点。,登记此时两

12、个力的大小、方向。(2)做两个分力的图示。(3)用两个分力做邻边做平行四边形。(4)做出对角线表示的力的大小。方法:量出对角线的长度看对角线是标度长度的几倍,则对角线表示的力就是标度表示的力几倍。(5)用一个弹簧秤将橡皮筋的结点拉到0点,登记该力的大小和方向,并画图示。学生试验(6)视察比较合力与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是否一样。【教学设计说明】通过试验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是否成立,更具劝服力,学生更简洁接受。【教学设计说明】教学事务6展示试验结果得出规律,学问应用加深理解(0分钟)教学任务老师的活动学生的活动平行四边形定则1、展示学生的试验结果得出:试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分力合力满足平行四边形的关系。2

13、、PPT展示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内容。3、PPT展示作图过程.老师提问:在平行四边形中谁是邻边?哪个对角线代表合力?哪些是实线,哪些是虚线?5、6、7、8组四个的学生展示试验结果。学生通过老师的总结,进一步加深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相识。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应用PPT展示课本例题,学生用作图法求合力老师引导学生分析解题步骤,进行解题演示:1.选定一个合适的标度2 .点O为公共点。3 .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图。4 .用刻度尺量出表示合力产的对角线长。5 .利用数学比例关系得出产的大小。6 .用量角器量出合力/与Fl的夹角为53度。1、学生读题,审题,尝试解题。2、9组展示,5组点评。PPT展示自我检测的第三

14、题以及答案学生检查自我检测第三题,订正错误。【教学设计说明】1、用学生的试验结果得出平行四边形定则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老师再刚好地给出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内容,强调留意问题。2、试验增加学生的感性相识,而定量的计算强化重点学问,且使老师获得关于重点学问学习效果的反馈信息。【教学设计说明】教学事务7共点力(2分钟)教学任务老师的活动学生的活动1、知道什么是共点力。2知道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仅适用于共点力。1、PPT展示两张图片,什么是共点力。2、强调: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仅适用于共点力。学习共点力【教学设计说明】共点力不做过多要求,只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共点力,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仅适用于求共点力的

15、合力教学事务8课堂小结(2-3分钟)教学任务老师的活动学生的活动回顾本节课的习内容。1、引导学生总结收获。2、PPT展示课堂小结。学生自己总结收获。【教学设计说明】让学生谈本节课中的收获,老师刚好赐予确定。教学事务9布置课后练习教学任务老师的活动学生的活动布置作业书面作业:课本64页1、2、3、4题探究作业:1、分力方向不变,大小增大,合力将如何变更?(作力的图示)2、两个分力的大小不变,方向变更,合力将如何变更?3、多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你会求合力吗?学生登记老师布置的作业。【教学设计说明】课后作业的合理布置与学生的刚好完成是对新学问的一种有效的巩固,同时也是对这节课的一个拓展和延长。课后作业

16、布置了一个探究作业,事实上是对本节课内容的补充。板书设计3.4力的合成力的合成I1分力一合力二、平行四边形定则【教学设计说明】老师的板书对于整节课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合理清晰的板书设计,对于新课教学很有好处,这会让学生更好的把握整节课的脉络。总结反思我的教学设计有以下特点:1、本节是一节试验探究课,怎样结合本校的自主探究学习模式完成这节课是我的设计目标。我的设计预想就是学生能看着我设计的导学题纲达到三个层次的目标通过自主学习部分学生知道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和规律,能用规律解决一些较为粗浅、简洁的问题。结合课本和合作探究部分的问题,学生能了解试验原理、从而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完成试验。通过导学题纲

17、让学生感受试验探究的无穷魅力。所以,我的课堂与导学题纲严丝合缝,环环相扣。2、课堂设计前后呼应。比如自我检查第三题,有一部分学生不会做,有一部分学生仅仅是仿照平行四边形定则的例题做的,自己也很不自信,还自我怀疑。带着学生的怀疑我们起先了学习,得出定则后学生再回去看这个问题一目了然,豁然开朗。3、先揣测后用试验验证,从而得出平行四边形定则。我信任经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确定会很坚决地告知你:分力与合力满足平行四边形的关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阅历了这个过程对矢量运算就会有一个较为深刻的印象。缺点是奢侈了时间,但我认为这是值得的。学生的收获远比做了几个题多的多04、留意对学生的启发,不搞满堂灌,不搞一言堂。比如对力的方向的记录不是简洁的告知学生应当怎样记,而是通过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索,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做试验,亲自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物理是一门试验学科,在日常的教学中,我始终坚持能用试验说明问题的就做试验,能做学生试验的绝不做演示试验。【教学设计说明】总结反思是老师对一节课的又一次回顾,也是对自己教学的一次回放,这是发觉教学的优点和不足的一个很好的途经,对于老师教学质量的提高很有帮助。同时这也是对于学生学习状况的了解和把握的一次很好机会。总结反思体现了教学相长的教学理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