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的感染和免疫》PPT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676515 上传时间:2023-08-08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2.0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细菌的感染和免疫》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细菌的感染和免疫》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细菌的感染和免疫》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细菌的感染和免疫》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细菌的感染和免疫》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细菌的感染和免疫》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细菌的感染和免疫》PPT课件.ppt(4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七章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Bacterial Infection and Immunity,主要内容,概述正常菌群和条件致病菌细菌的致病性感染的种类和类型,概 述,细菌的感染(infection):细菌侵入机体,进行生长繁殖、释放毒性物质等引起宿主出现不同程度的病理过程。致病菌/病原菌(pathogen):能引起宿主感染的细菌。非致病菌/非病原菌(nonpathogen):不能造成宿主感染的细菌。,感染三要素,细菌的致病性,宿主免疫性(系统应答),感染,抗感染免疫,环境(社会、自然),1 正常菌群与机会致病菌,一、正常菌群(normal flora),1.概念:正常人体表和与外界相通的腔道 中

2、存在着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在 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对人体无害,有些 还有利的微生物。2.生理学意义:()生物拮抗()营养作用()免疫促进()抗衰老,抗肿瘤,人体常见的正常菌群,鼻咽腔葡萄球菌、甲/丙型链球菌、肺炎球菌、奈氏菌、类杆菌等,外耳道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绿脓杆菌、非致病性分枝杆菌等,口腔表皮葡萄球菌、甲/丙型链球菌、类白喉杆菌、肺炎球菌奈氏菌、乳杆菌、梭杆菌、螺旋体、放线菌、白念珠菌等,肠道大肠杆菌、产气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葡萄球菌、厌氧性细菌、真菌、乳杆菌,双歧杆菌等,阴道 大肠杆菌、乳杆菌 白念珠菌、类白喉杆菌、非致病性分枝等,皮肤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白念珠菌、丙酸杆菌、类

3、白喉杆菌、非致病性分枝杆菌等,人体内正常菌群的分布,眼结膜白色葡萄球菌、干燥杆菌等,尿道白色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非致病性分枝杆菌等,二、机会致病菌(opportunistic pathogen),1.概念:正常菌群与宿主间的平衡状态及正常 菌群间的平衡,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被打破,使原来不致病的细菌成了致病菌。2.致病条件:寄居部位的改变 免疫功能低下 菌群失调(dysbacteriosis)某种原因使机体某些部位正常菌群中各细菌的比例关系发生大幅度改变而超出正常范围的状态,称为菌群失调。由于菌群失调而导致的病症称菌群失调症。,2 细菌的致病作用,致病性(pathogenicity):细菌对宿

4、主感染的致病能力。,细菌的致病性,毒 力,侵入数量,侵入门户,侵袭力,毒 素,一、毒力(virulence),毒 力,致病菌的致病性强弱程度(量)。,半数致死量(LD50)半数感染量(ID50),在一定时间内,通过一定途径,能使一定体重或年龄的某种动物半数死亡或感染所需要的最小细菌数或毒素量。,1.侵袭力(invasiveness)概念:致病菌突破机体防御功能,侵入机体并在 体内定植、繁殖和扩散的能力。物质基础:(1)荚 膜:保护、抗吞噬和抗杀菌物质的作用;(2)粘附素:粘附于粘膜细胞,避免被清除(菌毛);(3)侵袭性物质:协助致病菌定植、繁殖与扩散;(4)生物被膜:粘附、抗免疫、耐药等。,侵

5、袭性酶,上皮细胞,.毒素(toxin)概念:细菌合成的对机体组织细胞有损害的 毒性物质。种类:(1)内毒素:G-菌的细胞壁成分,当细菌裂解或 endotoxin 菌体破坏后释放的毒性脂多糖物质。(2)外毒素:G+菌和部分G-菌在生长过程中合成 exotoxin 并分泌到菌体外的毒性物质。,内毒素与外毒素的区别,外毒素蛋白质成分,A:活性亚单位B:结合亚单位,分子结构:A-B模式,根据对宿主细胞的亲和性及作用靶点分三类:神经毒素、细胞毒素和肠毒素。,(A)热源性(pyrogenecity)(B)白细胞数目改变,(C)内毒素血症(endotoxemia)和休克,(D)DIC,内毒素生物学作用:,二

6、、细菌入侵的数量,与细菌的毒力成反比例,毒力越强,引起感染所需的菌量越小毒力越弱,引起感染所需的菌量越大,三、细菌入侵的途径,各种细菌侵入机体,须有合适的途径 破伤风杆菌:伤口-深而窄、污染严重-感染 消化道-不致病 痢疾杆菌:消化道感染肠道粘液脓血便 结核杆菌:呼吸道、消化道、皮肤 肺结核、肠结核、皮肤结核,一、感染的来源与传播外源性感染(exogenous infection):来源于宿主体外的细菌所引起感染。传染源:病人、带菌者、带菌动物 传播途径:呼吸道、消化道、皮肤创伤、节肢动物 媒介、STD、多途径感染(结核)内源性感染(endogenous infection):体内正常菌群转化

7、为条件致病菌,传染源来自自身的感染。,4 感染的发生和发展,1.隐性感染(inapparent infection):机体抗感染免疫力较强,或侵入的病原菌数量少、毒力较弱,病原菌感染后对机体的损害较轻,不出现或仅出现不明显的临床症状。,二、感染的类型,2.显性感染(apparent infection):机体抗感染免疫力较弱,或侵入的病原菌毒力强、数量多,以致机体的组织细胞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出现一系列明显临床症状。()根据病情缓急分:急性感染(acute infection)3W 慢性感染(chronic infection)2M()根据感染部位分为:局部感染(local infection

8、)全身感染(systemic infection)毒血症(toxemia)菌血症(bacteremia)败血症(septicemia)脓毒血症(pyemia)内毒素血症(endotoxemia),病原菌,血 流,毒 素,毒血症,不繁殖,菌血症,繁殖,败血症内毒素血症,化脓菌,多发性脓肿,脓毒血症,3.带菌状态:机体在显性感染或隐性感染后,病原菌并未及时消失,而在体内继续留存一定时间并不断向体外排菌,与机体免疫力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称之为带菌状态。处于带菌状态的人称为带菌者(carrier)。,三、环境因素,气候地理 社会因素:国家经济状况、战争,一、概念及基本特点 医院感染(hospital i

9、nfection)又称医院内感染(nosocomial infection)或医院获得性感染(hospital acquired infection),指包括医院内各类人群所获得的感染,主要指病人在住院期间又发生的其他感染。,5 医院感染,(一)基本特点1.感染的对象包括一切在医院活动的人群,但易感对象为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2.感染的地点、时间必须发生在医院内,包括出院不久发生的感染;3.感染来源以内源性感染为主,病原体主要是机会致病性微生物;4.传播方式以接触为主;5.病原体常为耐药菌。,(二)分类内源性医院感染(endogenous nosocomial infection)外源性医院感染

10、(exogenous nosocomial infection)交叉感染(cross infection)环境感染(environmental infection),二、医院感染的微生态特征(一)微生物的特点 1.主要为机会致病菌致病,90%以上毒力较弱或无毒,多为内源性感染;2.大多为耐药菌或多重耐药菌;3.常发生种类的变迁;4.适应性强。(二)常见微生物主要是细菌,其次是病毒、真菌;既有致病性微生物,也有机会性致病微生物。,医院感染中常见的微生物,三、流行病学特征(一)感染源:病人、病原携带者(carrier)、环境感染贮源(reservior)、动物感染源。(二)传播途径:接触传播、空气

11、传播、媒介传 播、昆虫传播。(三)易感者:取决于病原体的毒力和宿主的易 感性。,四、现状及危害性 全球感染率为320%,我国发生医院感染约为500万例,感染率约为4.6%,其中医院死亡病人中,约1/31/4直接死于医院感染。医院感染与医院相依并存。随着免疫容忍性宿主的增加,现代诊断和治疗手段的不断提高,尤其是侵袭性操作和抗菌药物及免疫抑制剂的广泛使用,医院感染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各级医院面临的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胃插管术,气管插管术,五、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消毒与灭菌:手、室内空气、器械物品、环境消毒隔离预防:传染源隔离和保护性隔离合理使用抗生素医院感染监测,重点监测科室手术室和重症监护病房(

12、ICU)新生儿室血液透析室:科室周围环境常有血液污染,医护人员和透析患者有较大感染危险中心供应室血库临床注射治疗室和临床实验室,G菌入血引起中毒症状,称为 A、败血症B、毒血症C、内毒素血症D、脓毒血症E、菌血症,谢谢!,三、微生态平衡与失调,微生态学(microecology):从细胞或分子水平上研究微生物与宿主、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医学微生态学:研究寄居在人体表和与外界相通的腔道的微生物与微生物、微生物与人体以及微生物和人体与外界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关系的学科。微生态平衡(microeubiosis):正常微生物群与其宿主生态环境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生理性组合的动态平衡。微生态失调(microdysbiosis):正常微生物群与其宿主之间的平衡在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下被破坏,由生理性组合转变为病理性组合状态。菌群失调症:正常微生物的种群发生了定量或定性的变化所引起的疾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