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教学一(人之初)课件PPT.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680289 上传时间:2023-08-09 格式:PPT 页数:25 大小:50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字经》教学一(人之初)课件PPT.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三字经》教学一(人之初)课件PPT.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三字经》教学一(人之初)课件PPT.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三字经》教学一(人之初)课件PPT.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三字经》教学一(人之初)课件PPT.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字经》教学一(人之初)课件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字经》教学一(人之初)课件PPT.ppt(2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三百千,三字经,总叙,古人曰:“熟读三字经,便可知天下事,通圣人礼。”三字经自南宋以来,已有七百多年历史,共一千多字,可谓家喻户晓,脍炙人口。三字一句的韵文极易成诵,内容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三字经成书于宋代,一般认为是宋代学者王应麟所撰。王应麟号深宁居士,南宋淳祐进士,曾任礼部尚书。清代至民国前期后人又略有增补,主要是续添了宋以后直至清末的一段历史叙述,因时代变迁,存在几种不同的版本。,三字经的成书过程,第一部分谈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第二部分强调教育的内容和顺序。第三部分讲授基本的文化常识。第四部分介绍

2、代表中国文化的重要经典。第五部分是中国通史。第六部分谈勤奋刻苦是学习成功的基础。,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启示:人生下来原本都是一样,但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所以,人从小就要好好学习,区分善恶,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启示:教育是头等重要的大事。要想使孩子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必须时刻注意对孩子的

3、教育,专心一致,时时不能放松。,故事时间 晋朝时,有个名叫周处的人。他是一个本性善良的人,可是,由于他自小便没了爹娘,在无人教导的情形下,周处的性情变的很残暴,行为也十分野蛮。周处喜欢欺负弱小,常常因为自己不高兴,就把别人打的头破血流的,所以,村里的人见了他,总是躲的远远的。这几天,村子里出现了一只凶恶的老虎,在山脚下的大湖里也出现了一只可怕的蛟龙,常常侵害村里的农作物,甚至还把农民活生生吞掉,大家觉得很害怕,甚至把老虎、蛟龙及周处合称“三害”,还说“三害”不除,村民将永无安宁之日。周处听说了村里来了这“三害”好打架的个性使他立刻到山里一拳就把老虎给打死了,接着又到湖里抓蛟龙,在湖里追了三天三

4、夜,才消灭了蛟龙。岸上的村民见周处一直没有浮出水面,还以为他和蛟龙同归于尽了,于是,大家便在岸上庆祝除去了“三害”。周处回到了村子里,明白了自己竟是第三害后,从此下决心改过自新,不再做个让人家讨厌的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启示:孟子所以能够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大学问家,是和母亲的严格教育分不开的。做为孩子,要理解这种要求,是为了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故事时间 我们都知道,孟子是我国历史上的“亚圣”,他的学问很好,还收了许多学生,他能有这些成就,全都

5、要归功于孟母。在孟子小的时候,住家附近刚好是个坟场,每天都会有出殡或扫墓的人,哭哭啼啼的从这里经过,孟子见了觉得好玩,也学着玩起出殡的游戏,孟母知道后,决定换个环境。这一次,他们搬到镇上,每想到附近住着一位屠夫,孟子又学着屠夫拿着刀子,玩起剁猪肉的游戏,于是孟母又决定搬家了,因为她知道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很大的。她决定带孟子搬到学校附近。果然,从此孟子便跟其他学生一样捧着书本,摇头晃脑的背诵着。有一天,孟子逃学回来,孟母正在织布,她一气之下,剪破了正片织好的布,然后对孟子说:“你读书就想我织布一样,要脚踏实地才能做得好,如今你随意逃学,就象我剪断这块布一样,前功尽弃了。”从此,孟子便发奋读书,

6、果然成为中国的大学问家。,启示:仅仅教育,而没有好的方法也是不行的。好的方法就是严格而有道理。窦燕山能够使五个儿子和睦相处,都很孝敬父母、并且学业上都很有成就,是和他的教育方法分不开的。,窦燕山教五子,窦燕山,原名:窦禹钧,时代:五代后晋。籍贯:蓟州渔阳,地处燕山。他出生于富豪之家,非常有钱,但是他虽然很有钱,却恃“财”傲物,这个财不是才气的才,财富的财,还小心眼,见难不救。所以在年轻的时候就遭了报应,什么样一个报应呢?在中国传统当中这是天大的报应,年到三十,膝下无子,没儿子,这在中国是最大的报应。有一天,窦燕山在梦里面梦见自己的父亲,父亲教育他,你现在这种做法行为举止是不对的,你应该改过,你

7、应该乐善好施多做好事。窦燕山在梦中接受了父亲的教诲。醒过来以后,像变了一个人一样,仗义疏财,修桥铺路,济难扶困,变成名甲一方的一个好人,善人,不久以后就有了五个儿子。按照传统的说法,年过三十才有子,在古代几乎就是中年得子了。而窦燕山牢牢记住自己的教训,呕心沥血地去教育这五个孩子。这五个孩子后来三个中了进士,两个中了举人,这就是五子登科这个成语的来历。,启示:严师出高徒,严格的教育是通往成才之路的必然途径。对孩子的严格要求虽然是做父母和老师的本份,但做子女的也应该理解父母和老师的苦心,才能自觉严格要求自己。,从前,有个无恶不做的强盗,在他做尽坏事后,终于被衙门的捕快捉了起来。由于他犯了许多不可原

8、谅的罪,所以县太爷判了他死罪。临刑前,县太爷问他有什么要求,强盗说:“我想见我母亲最后一面。”县太爷命人把他母亲请来,当他们母子一见面,母亲很悲痛的抱者儿子大哭。谁知道,那个强盗竟然狠狠的将母亲的耳朵咬了下来,并且伤心地说:“我好恨娘在我犯错时,从来不教训我,现在我后悔也来不及了。”这强盗的母亲,要对强盗的下场负一半的责任啊!,故事时间:强盗的悔恨,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练习背诵,人之初,,性相近,,苟不教,,教之道,,昔孟母,,子不学,,窦燕山,,教五子,,养不教,,教不严,,性本善。,习相远。,性乃迁。,贵以专。,择邻处。,断机杼。,有义方。,名俱扬。,父之过。,师之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