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西西比河风光》教学课件.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568111 上传时间:2021-03-26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32.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密西西比河风光》教学课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密西西比河风光》教学课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密西西比河风光》教学课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密西西比河风光》教学课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密西西比河风光》教学课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密西西比河风光》教学课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密西西比河风光》教学课件.doc(3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密西西比河风光教学课件 密西西比河风光教学课件1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认识密西西比河。(2)掌握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2、能力目标训练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2)陶冶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环境的高尚情操。二、教学重难点:1.体会*的意境美;2.理解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机等四、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出示密西西比河风光的图片、老师介绍密西西比河的主要情况。正如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哺育了华夏民族,密西西比河也以他的伟岸身躯滋养着两岸的人民。黄河是雄壮的,气势宏伟的,我们称之为“崇高的美”。这节课

2、我们将了解密西西比河两岸的风景,这又是什么样的美呢,它跟黄河的“崇高的美”有什么不同呢!我们今天就先欣赏一下密西西比河两岸的优美风光吧!(密西西比河干流发源于世界上面积的淡水湖苏必利尔湖的西侧,源头在海拔501米处的伊塔斯喀湖,全长3950公里,南北纵贯美国,注入墨西哥湾。如果以其支流密苏里河为源,全长则为6262公里,是世界第三大河。密西西比河汇聚了250多条支流,流域面积达322万多平方公里,占全美国领土的百分之四十多,居世界流域面积第三。密西西比河西侧支流大多发源于落基山脉,有密苏里河、阿肯色河、雷德河等;东侧支流大多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地,有俄亥俄河、田纳西河、康伯河等。夏多勃里昂是法国

3、19世纪颇享盛名的作家,他的消极浪漫主义文学对当时法国文学有着深刻的影响。他不仅在作品中带有浓厚的消极浪漫主义色彩,而且创立了消极浪漫主义的基础。他的作品文笔优雅,词藻华丽,诗意盎然,但其情调是忧郁、伤感的,甚至显得有些矫揉造作做作。)(二)老师出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问题如下:1.用一两句话概括出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2.如果要把这篇*分部分,你会怎么分?为什么? 3.你最喜欢那一段话?读一读,并说说为什么?在这一阶段主要让学生读通*,并能够初步理解*的大概意思。所以应该调动学生大胆的朗诵自己喜欢的句子,通过多读多听,句子中的意蕴自然就容易理解了。(三)再读课文,深入分析问题。问题如

4、下:1.密西西比河两岸的风光有什么不同?2.作者描写了众多动物的神态,目的是什么?3.最后一段作者说“河这边却是一片骚动和聒噪”,你认为这是褒义还是贬义?在这一阶段,应该引导学生理解:密西西比河东、西两岸风光各有特点,但并无优劣之分。同样生活在这里的无数的动物植物也都是和谐共存,不可缺少的。作者把目之所及(动、植物)、耳之所闻(各种声音)、甚至心之所想(最后一句)渗透到一起,给我们描述了密西西比河优美的风光。(四)精读课文,理解作者描写的方法和艺术。1.通过对比来展示景物的不同特点。首先给同学解释对比的意义跟作用。对比,就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映衬的一种修辞手

5、法。运用对比,可以使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的矛盾表现得更加鲜明突出,使事物的本质特点揭示得更加深刻透彻;可以使同一事物两个不同的方面互相映衬,对比鲜明,彼此补充,相得益彰,从而给读者或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然后让学生们在文中寻找那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并讨论,通过对比作者着重突出了哪些内容?提示:学生讨论以后,老师可以给与提示。(1)第二自然段开头:“东岸的风光不同,同西岸形成令人赞叹的对比。”通过把第一和第二、三自然段的对比突出了西岸的特点是:植被构成比较单一,“草原一望无际;绿色的波浪逶迤而去,在天际同蓝天连成一片。”而东岸却是植物丰富,姹紫嫣红,动物众多,神态各异。(2)第四自然段开头:“如果

6、说河对岸的草原上万籁无声,河这边却是一片骚动和聒噪”通过把第一和第四自然段对比,又从听觉上道出了东西两岸的不同之处:西岸万籁无声;东岸“却是一片骚动和聒噪”2.用不同的词语描摹出事物的不同神态。不管是动物、植物还是其他景物,如何通过描写突出它们的这种不同与众的神态呢!这就要我们抓住事物的最鲜明的特点,通过描写,生动传神的向读者展示出这些特点。(1)仔细读第二自然段回答问题。这一段描写了哪些景物(植物)?提示:“各种树木、野葡萄、喇叭花、苦苹果”这些景物都各有什么特点?用课文中的词语或句子作答。提示:“高耸入云、为目力所不及、交错、攀缘、伸延、延伸、搭起、挺拔而起、耸立、俯瞰”引导学生通过这些词

7、语的不同想象出这些景色的特点来。(2)仔细读第三自然段回答问题。这一段描写了哪些景物(动物)?提示:“熊、鹿群、黑松鼠、弗吉尼亚鸽、绿鹦鹉、绿啄木鸟、红雀、蜂鸟”这些景物都各有什么特点?用课文中的词语或句子作答。提示:“醉态酩酊、蹒跚、沐浴、嬉戏、麻雀般大小、踯躅、飞来飞去”(五)体会作者描写景物意境美。把课文中的一段话拿出来,一块分析欣赏。例如:有时,一头年迈的野牛劈开波涛,游到河心小岛上,卧在高深的草丛里。看它头上有两弯新月,看它沾满淤泥的飘拂的长髯,你可能把它当成河神。它踌躇满志,望着那壮阔的河流和繁茂而荒野的两岸。同学们,通过这段话你们能想象出画面的样子吗?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在河岸广

8、阔无垠的草原上数千头野牛徜徉漫步,这时一只老野牛越过波涛,钻进河心小岛的草丛里这一段话虽然很短,但是给我们很形象的描述了野牛的动作、形态、还有神态,可以让画面在头脑中清晰的显示出来,这就是语言的魅力所在,我们写*,描写一种东西也应该这样掌握好用词和炼句。五、教学结束: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背诵下来。2.练习并且默写课后“写一写、用一用”中的词语。密西西比河风光教学课件2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读懂课文内容,感受密西西比河东西两岸的美丽风光,体会作者对密西西比河的赞美之情,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3.体会作者细致入微地观察自然、观察生活的方法。积累、揣摩语

9、言,领悟作者形象生动的描写方法。4.认识“蜀、瞰”等7个生字,正确书写“劈、喇”等11个生字。教学重、难点1.朗读课文,感受密西西比河东西两岸的美丽风光,体会作者对密西西比河的赞美之情,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2.学习作者运用对比和选取典型事物突出景物特点的表达方法。教学准备密西西比河风光的图片资料或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1.简介密西西比河。密西西比河是北美洲流程最长,流域面积最广,水量的河流。位于北美洲中南部,干流发源于苏必利尔湖以西,美国明尼苏达州西北部海拔501米的艾塔斯卡湖,向南流经中部平原,注入墨西哥湾。全长3950千米;若以发源于落基山脉东坡的支流密苏

10、里河的源头起算,长6262千米,是世界第4长河。2.多媒体课件播放密西西比河美丽的风光,学生欣赏。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看到的画面,说说看后的感受。3.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密西西比河,欣赏那里迷人的风光。(板书课题:密西西比河风光)【利用多媒体课件导入,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密西西比河的风光之美。激发学生兴趣,诱发思维,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产生学习的欲望。】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学生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2.再读课文,同时思考:作者写了密西西比河哪两处的风光?(作者描绘了密西西比河东岸和西岸的风光)【通过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本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理解、概括能力。】三、细

11、读课文,感受密西西比河两岸无限的风光1.默读课文,扣课题中的“风光”一词,想一想课文写了密西西比河两岸哪些景色?为什么说密西西比河两岸“风光旖旎”呢? 西岸:草原一望无际,绿色的波浪逶迤而去,同蓝天连成一片。三四千头一群的野牛在广阔无垠的草原上漫游。东岸:河边、山巅、岩石上、幽谷里,到处都是各种颜色的树木花草和无数的动物。2.是啊,东西两岸的风光给我们留下了不同的印象。请再默读课文,想想东岸、西岸风光都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些描写中感受到的?画出相关的语句,读书后在小组里讨论,交流。预设:(1)西岸景色广阔壮观。“草原一望无际,绿色的波浪逶迤而去,在远处同蓝天连成一片。三四千头一群的野牛在广阔无

12、垠的草原上漫游。”“一望无际”“广阔无垠”写出了草原的广阔,在辽阔的大草原上,三四千头一群的野牛在漫游,这是多么壮观宏伟的景象啊!“一头年迈的野牛劈开波涛,游到河心小岛上,卧在高深的草丛里”。作者在上面的句子中用了“劈”“游”“卧”几个动词,准确地刻画出了野牛的闲适与安逸。上面的画面是静止的,而此处以蒙太奇的手法,对一头年迈野牛进行特写,动静结合,赋予画面更多的生机。请有感情朗读第1自然段,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画面,体会西岸壮阔宏伟的景象。a.学生自由练读;b.指名朗读,适当予以指导。【抓住关键词语,深入地感受西岸景色的特点,让学生在读中进行想象,与文本达成情感的共鸣。】(2)东岸的景色与西岸不

13、同。生长的植物不同,西岸是一望无际的草原,而东岸的植物是“河边、山巅、岩石上,到处都是各种颜色的树木花草,散发着各种气味。”让学生先找出作者都描写了哪些典型植物,然后有感情朗读,体会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各种植物的特点,写得生动活泼。生长的动物不同,西岸草原上漫游着三四千头一群的野牛群,而东岸的丛莽中生长着各种各样的无数的动物,给这个世界带来了魅力和生气。让学生先找出作者都描写了哪些典型动物,根据文中的描写,请在下面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课件出示)()的小熊()的群鹿()的黑松鼠()的弗吉尼亚鸽()的飞鸟()的毒蛇(所填的词语不,以课文为依据,鼓励学生多维思维。)这是一个多姿多彩,热

14、闹非凡的动物世界,它们在这里幸福地生活。请有感情地读一读这段,注意突出每种动物的特点。西岸的草原是万籁无声的,而东岸却是一片骚动和聒噪。在书上标记出作者都写了哪些声音和色彩。结合上下文和工具书,理解“万籁无声”“骚动和聒噪”的意思。这个生机勃勃的世界本来就应该是这样的:因其纷乱、吵闹而倍显生命的蓬勃与跃动,这正是自然的生命活力所在。就像课文中所说的那样,当所有的声音,所有的色彩融为一体时,那壮观的景象,那奇伟的声音,只有亲临其境才能体味其中的意韵,才能感受到大自然是多么神奇与壮丽!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在读时,表示声音的词语,语调要抑扬交错,读出节奏和韵律,这段中的感叹句要读得高亢而有气势。3.

15、密西西比河东、西两岸的风光真是各有特点,作者用不同的词语描摹了事物的不同神态,可以说不同的景色有不同的美感,无论是东岸的热闹还是西岸的静谧都让人为之沉醉,想一想作者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作者将东岸风光与西岸风光进行对比描写,使两岸不同的风光之美,动植物所创造的生机活力之美生动地表现出来,使景物更加鲜明可感。)【通过感受两岸不同的风光特点,学习作者对比的描写方法。】四、诵读课文,积累记忆请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有感情朗读。【创设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文,在读中感悟密西西比河的无限风光,感受作者对密西西比河的赞美之情。】五、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在作者的带领下领略了密西西比河两岸

16、的旖旎风光。静谧的西岸和热闹的东岸让我们感受到了密西西比河那斑斓的色彩,跃动的生命,希望同学们能够利用课余时间查找更多关于密西西比河的资料,更深入、全面地了解它的壮丽与神秘。第2课时一、回顾课文,指导朗读1.说说课文都写了密西西比河哪些迷人的风光?2.指名有感情朗读课文。(1)读出西岸的静谧,东岸的热闹。体会作者对密西西比河的赞美之情。(2)想象自己仿佛来到了密西西比河,把这种情感融入到朗读之中。3.指名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学生带着美好的情感再读课文,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并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再一次感受密西西比河的旖旎风光。】二、积累内化1.写出自己阅读*的感受。2.摘抄课文中的比喻句、排

17、比句、拟人句,写在积累本上。三、落实识字1.同桌之间互考要求会认的字。2.独立抄写要求会写的字。注意写好“喇、葵、魅、嬉”等笔画复杂且易写错的生字。3.比一比,组词语。葵()劈()喇()祭()臂()嗽(_)密西西比河风光教学课件3学科:语文课题:密西西比河风光课型:新授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并能正确读写。2.能按照课后练习的批读要求,边读边思,边作旁批。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密西西比河的美丽风光。重 难 点能按照课后练习的批读要求,边读边思,边作旁批,欣赏密西西比河的美丽风光。教学环节学 生 活 动教 师 活 动段别步骤复习导入阶段复习检查学生谈预习的收获,提出不懂的或有疑

18、问的地方。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揭示目标1、齐读课题2、自由读课文,认识生字和通读课文。介绍作者,谈谈作者的写作风格和他的这篇作品在读者心中的地位。主体学习阶段合作探究1.默读全文,了解大意。2.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反复读。按批读要求完成以下任务:(1)这段文字让你看到了密西西比河怎样的风光?用一个词语归纳景色的特点。(2)勾画最能让你受到触动的句子,说说通过这些句子你想象到了怎样的景象?(3)把优美的词句勾画出来,作为语言积累的材料。(4)把自己阅读后的感受批注在旁边。出示合作要求,指导学生合作。老师巡视,提供支持和帮助。交流互动交流感受,美读课文。第1段:这是*的开头部分,简单的一句话,写出了作

19、者对密西西比河风光的总体印象。这一段是*的总起,也是*的中心段。重点理解“风光旖旎”的意思和用法。第2段:这段写了密西西比河西岸的美丽风光。主要写了草原的广阔和野牛的闲适。重点句子:(1)“西岸,草原一望无际;绿色的波浪一浪接一浪,在天际同蓝天连成一片。”(2)“一头年迈的野牛劈开波涛,游到河心小岛上,卧在高深的草丛里看它头上的两弯新月,看它沾满淤泥的飘拂的长髯,你可能把它当成河神。”抓住几个动词,体会野牛自由自在的快乐。注意“长髯”一词。第3、4段:这一部分,作者着重写了东岸风光的热闹和喧嚣第5段:这部分是对前面的总结:“河的对岸的草原上万籁无声,河这边却是一片骚动和聒噪”。对学生的交流和讨

20、论进行随机的点拨和评价。板书:东岸:万籁无声西岸:骚动聒噪 风光旖旎应用拓展阶段拓展提升整体感悟,再读全文。引读应用练习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提出要求与希望教学反思密西西比河风光教学课件4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出示密西西比河风光的图片、老师介绍密西西比河的主要情况。正如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哺育了华夏民族,密西西比河也以他的伟岸身躯滋养着两岸的人民。黄河是雄壮的,气势宏伟的,我们称之为“崇高的美”。这节课我们将了解密西西比河两岸的风景,这又是什么样的美呢,它跟黄河的“崇高的美”有什么不同呢!我们今天就先欣赏一下密西西比河两岸的优美风光吧!(密西西比河干流发源于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淡水湖苏必利尔湖的西侧,

21、源头在海拔501米处的伊塔斯喀湖,全长3950公里,南北纵贯美国,注入墨西哥湾。如果以其支流密苏里河为源,全长则为6262公里,是世界第三大河。密西西比河汇聚了250多条支流,流域面积达322万多平方公里,占全美国领土的百分之四十多,居世界流域面积第三。密西西比河西侧支流大多发源于落基山脉,有密苏里河、阿肯色河、雷德河等;东侧支流大多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地,有俄亥俄河、田纳西河、康伯河等。夏多勃里昂是法国19世纪颇享盛名的作家,他的消极浪漫主义文学对当时法国文学有着深刻的影响。他不仅在作品中带有浓厚的消极浪漫主义色彩,而且创立了消极浪漫主义的基础。他的作品文笔优雅,词藻华丽,诗意盎然,但其情调是

22、忧郁、伤感的,甚至显得有些矫揉造作做作。)二、老师出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问题如下:1.用一两句话概括出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2.如果要把这篇*分部分,你会怎么分?为什么?3.你最喜欢那一段话?读一读,并说说为什么?在这一阶段主要让学生读通*,并能够初步理解*的大概意思。所以应该调动学生大胆的朗诵自己喜欢的句子,通过多读多听,句子中的意蕴自然就容易理解了。三、再读课文,深入分析问题。问题如下:1.密西西比河两岸的风光有什么不同?2.作者描写了众多动物的神态,目的是什么?3.最后一段作者说“河这边却是一片骚动和聒噪”,你认为这是褒义还是贬义?在这一阶段,应该引导学生理解:密西西比河东、西

23、两岸风光各有特点,但并无优劣之分。同样生活在这里的无数的动物植物也都是和谐共存,不可缺少的。作者把目之所及(动、植物)、耳之所闻(各种声音)、甚至心之所想(最后一句)渗透到一起,给我们描述了密西西比河优美的风光。四、体会作者描写景物意境美。把课文中的一段话拿出来,一块分析欣赏。例如:有时,一头年迈的野牛劈开波涛,游到河心小岛上,卧在高深的草丛里。看它头上有两弯新月,看它沾满淤泥的飘拂的长髯,你可能把它当成河神。它踌躇满志,望着那壮阔的河流和繁茂而荒野的两岸。同学们,通过这段话你们能想象出画面的样子吗?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在河岸广阔无垠的草原上数千头野牛徜徉漫步,这时一只老野牛越过波涛,钻进河心

24、小岛的草丛里这一段话虽然很短,但是给我们很形象的描述了野牛的动作、形态、还有神态,可以让画面在头脑中清晰的显示出来,这就是语言的魅力所在,我们写*,描写一种东西也应该这样掌握好用词和炼句。五、完成课后习题二。六、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背诵下来。2.练习并且默写课后“写一写、用一用”中的词语。第二课时一、复习巩固上一节内容。1.点名学生逐段有感情的朗诵课文。2.听写课后的词语。二、精读课文,理解作者描写的方法和艺术。1.通过对比来展示景物的不同特点。首先给同学解释对比的意义跟作用。对比,就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映衬的一种修辞手法。运用对比,

25、可以使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的矛盾表现得更加鲜明突出,使事物的本质特点揭示得更加深刻透彻;可以使同一事物两个不同的方面互相映衬,对比鲜明,彼此补充,相得益彰,从而给读者或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然后让学生们在文中寻找那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并讨论,通过对比作者着重突出了哪些内容?提示:学生讨论以后,老师可以给与提示。(1)第二自然段开头:“东岸的风光不同,同西岸形成令人赞叹的对比。”通过把第一和第二、三自然段的对比突出了西岸的特点是:植被构成比较单一,“草原一望无际;绿色的波浪逶迤而去,在天际同蓝天连成一片。”而东岸却是植物丰富,姹紫嫣红,动物众多,神态各异。(2)第四自然段开头:“如果说河对岸的草原

26、上万籁无声,河这边却是一片骚动和聒噪”通过把第一和第四自然段对比,又从听觉上道出了东西两岸的不同之处:西岸万籁无声;东岸“却是一片骚动和聒噪”2.用不同的词语描摹出事物的不同神态。不管是动物、植物还是其他景物,如何通过描写突出它们的这种不同与众的神态呢!这就要我们抓住事物的最鲜明的特点,通过描写,生动传神的向读者展示出这些特点。(1)仔细读第二自然段回答问题。这一段描写了哪些景物(植物)?提示:“各种树木、野葡萄、喇叭花、苦苹果”这些景物都各有什么特点?用课文中的词语或句子作答。提示:“高耸入云、为目力所不及、交错、攀缘、伸延、延伸、搭起、挺拔而起、耸立、俯瞰”引导学生通过这些词语的不同想象出

27、这些景色的特点来。(2)仔细读第三自然段回答问题。这一段描写了哪些景物(动物)?提示:“熊、鹿群、黑松鼠、弗吉尼亚鸽、绿鹦鹉、绿啄木鸟、红雀、蜂鸟”这些景物都各有什么特点?用课文中的词语或句子作答。提示:“醉态酩酊、蹒跚、沐浴、嬉戏、麻雀般大小、踯躅、飞来飞去”三、课堂练习。讨论并完成课后习题一、习题三。四、课后练习。1.课文所描述的景色是我们每个人都向往的,但是我们周围的自然景色却日益面临着恶化,要保持住这些优美自然风光,我们能做些什么呢?和同学们一起讨论课后习题四。2.你周围是否也有一块儿优美的地方,写下来吧!让大家一起欣赏。要求:抓住事物的本质特点,字数不限。密西西比河风光教学课件5教材

28、简析密西西比河是美国的主要河流,是世界上最大河流之一。用华丽的语言描绘了密西西比河两岸迥然不同的风情,向我们展示了密西西比河两岸斑斓的色彩,跳动的生命,壮观的景象和奇伟的声音。设计理念教学中运用相关的多媒体资料,介绍密西西比河的背景知识。然后紧扣课题中的“风光”一词,感受密西西比河两岸独特的风光,体会作者对密西西比河的赞美之情。在感受两岸迥然的风光时,抓住具体的动植物及各自的特点去品读,同时展开想象,理解其意境之美,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壮丽。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读懂课文内容,感受密西西比河东西两岸的美丽风光,体会作者对密西西比河的赞美之情,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3.体会作

29、者细致入微地观察自然、观察生活的方法。积累、揣摩语言,领悟作者形象生动的描写方法。4.认识“蜀、瞰”等7个生字,正确书写“劈、喇”等11个生字。教学重、难点1.朗读课文,感受密西西比河东西两岸的美丽风光,体会作者对密西西比河的赞美之情,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2.学习作者运用对比和选取典型事物突出景物特点的表达方法。教学准备密西西比河风光的图片资料或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1.简介密西西比河。密西西比河是北美洲流程最长,流域面积最广,水量最大的河流。位于北美洲中南部,干流发源于苏必利尔湖以西,美国明尼苏达州西北部海拔501米的艾塔斯卡湖,向南流经中部平原,注入墨西哥

30、湾。全长3950千米;若以发源于落基山脉东坡的最大支流密苏里河的源头起算,长6262千米,是世界第4长河。2.多媒体课件播放密西西比河美丽的风光,学生欣赏。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看到的画面,说说看后的感受。3.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密西西比河,欣赏那里迷人的风光。(板书课题:密西西比河风光)利用多媒体课件导入,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密西西比河的风光之美。激发学生兴趣,诱发思维,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产生学习的欲望。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学生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2.再读课文,同时思考:作者写了密西西比河哪两处的风光?(作者描绘了密西西比河东岸和西岸的风光)通过初读课文,整体感

31、知文本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理解、概括能力。三、细读课文,感受密西西比河两岸无限的风光1.默读课文,扣课题中的“风光”一词,想一想课文写了密西西比河两岸哪些景色?为什么说密西西比河两岸“风光旖旎”呢?西岸:草原一望无际,绿色的波浪逶迤而去,同蓝天连成一片。三四千头一群的野牛在广阔无垠的草原上漫游。东岸:河边、山巅、岩石上、幽谷里,到处都是各种颜色的树木花草和无数的动物。2.是啊,东西两岸的风光给我们留下了不同的印象。请再默读课文,想想东岸、西岸风光都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些描写中感受到的?画出相关的语句,读书后在小组里讨论,交流。预设:(1)西岸景色广阔壮观。“草原一望无际,绿色的波浪逶迤而去,

32、在远处同蓝天连成一片。三四千头一群的野牛在广阔无垠的草原上漫游。”“一望无际”“广阔无垠”写出了草原的广阔,在辽阔的大草原上,三四千头一群的野牛在漫游,这是多么壮观宏伟的景象啊!“一头年迈的野牛劈开波涛,游到河心小岛上,卧在高深的草丛里”。作者在上面的句子中用了“劈”“游”“卧”几个动词,准确地刻画出了野牛的闲适与安逸。上面的画面是静止的,而此处以蒙太奇的手法,对一头年迈野牛进行特写,动静结合,赋予画面更多的生机。请有感情朗读第1自然段,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画面,体会西岸壮阔宏伟的景象。a.学生自由练读;b.指名朗读,适当予以指导。抓住关键词语,深入地感受西岸景色的特点,让学生在读中进行想象,与

33、文本达成情感的共鸣。(2)东岸的景色与西岸不同。生长的植物不同,西岸是一望无际的草原,而东岸的植物是“河边、山巅、岩石上,到处都是各种颜色的树木花草,散发着各种气味。”让学生先找出作者都描写了哪些典型植物,然后有感情朗读,体会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各种植物的特点,写得生动活泼。生长的动物不同,西岸草原上漫游着三四千头一群的野牛群,而东岸的丛莽中生长着各种各样的无数的动物,给这个世界带来了魅力和生气。让学生先找出作者都描写了哪些典型动物,根据文中的描写,请在下面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课件出示)()的小熊()的群鹿()的黑松鼠()的弗吉尼亚鸽()的飞鸟()的毒蛇(所填的词语不唯一,以课文

34、为依据,鼓励学生多维思维。)这是一个多姿多彩,热闹非凡的动物世界,它们在这里幸福地生活。请有感情地读一读这段,注意突出每种动物的特点。西岸的草原是万籁无声的,而东岸却是一片骚动和聒噪。在书上标记出作者都写了哪些声音和色彩。结合上下文和工具书,理解“万籁无声”“骚动和聒噪”的意思。这个生机勃勃的世界本来就应该是这样的:因其纷乱、吵闹而倍显生命的蓬勃与跃动,这正是自然的生命活力所在。就像课文中所说的那样,当所有的声音,所有的色彩融为一体时,那壮观的景象,那奇伟的声音,只有亲临其境才能体味其中的意韵,才能感受到大自然是多么神奇与壮丽!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在读时,表示声音的词语,语调要抑扬交错,读出节奏

35、和韵律,这段中的感叹句要读得高亢而有气势。密西西比河东、西两岸的风光真是各有特点,作者用不同的词语描摹了事物的不同神态,可以说不同的景色有不同的美感,无论是东岸的热闹还是西岸的静谧都让人为之沉醉,想一想作者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作者将东岸风光与西岸风光进行对比描写,使两岸不同的风光之美,动植物所创造的生机活力之美生动地表现出来,使景物更加鲜明可感。)通过感受两岸不同的风光特点,学习作者对比的描写方法。四、诵读课文,积累记忆请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有感情朗读。创设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文,在读中感悟密西西比河的无限风光,感受作者对密西西比河的赞美之情。五、教师今天我们在作

36、者的带领下领略了密西西比河两岸的旖旎风光。静谧的西岸和热闹的东岸让我们感受到了密西西比河那斑斓的色彩,跃动的生命,希望同学们能够利用课余时间查找更多关于密西西比河的资料,更深入、全面地了解它的壮丽与神秘。第2课时一、回顾课文,指导朗读1.说说课文都写了密西西比河哪些迷人的风光?2.指名有感情朗读课文。(1)读出西岸的静谧,东岸的热闹。体会作者对密西西比河的赞美之情。(2)想象自己仿佛来到了密西西比河,把这种情感融入到朗读之中。3.指名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学生带着美好的情感再读课文,读己的理解和感悟,并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再一次感受密西西比河的旖旎风光。二、积累内化1.写己阅读的感受。2.摘抄课文中的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写在积累本上。三、落实识字1.同桌之间互考要求会认的字。2.独立抄写要求会写的字。注意写好“喇、葵、魅、嬉”等笔画复杂且易写错的生字。3.比一比,组词语。葵()劈()喇()祭()臂()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初中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