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互作用论(郑雪版人格心理学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684853 上传时间:2023-08-09 格式:PPT 页数:76 大小:3.3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交互作用论(郑雪版人格心理学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交互作用论(郑雪版人格心理学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交互作用论(郑雪版人格心理学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交互作用论(郑雪版人格心理学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交互作用论(郑雪版人格心理学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交互作用论(郑雪版人格心理学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交互作用论(郑雪版人格心理学课件).ppt(7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七章 交互作用论,Company Logo,第七章 交互作用论,特质论与情境论展开了激烈的论战。特质论强调个体生物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而情境论认为人的行为主要取决于他所处的情境,否认具有跨时间和稳定性和跨情境的普遍性的特质。二者争论的结果是形成了交互作用论。交互作用论主张人的行为是个人特质与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代表人物:卡丁纳和林顿的人格与文化交互作用论、沙利文的人际互动的人格发展论、默里的压力与需要的交互作用论。,第一节 社会文化与人格的交互作用论,一、人格的文化决定论(文化人类学的研究)二、文化与人格的相互作用论(林顿和卡丁纳)三、人格的人际关系论(沙利文),一、人格的文化决定论,

2、(一)文化人类学的主张:人格是由文化塑造的文化:由一个社会或一些人共同承认的价值观和意义体系,包括使这些价值观和意义具体化的物质实体。(戴维波普诺)文化:是凝聚在一个民族的世世代代的人身上和全部财富中的生活方式之总体,因而是形成民族性格的东西。(沙莲香),(二)文化人类学的代表人物:马林诺夫斯基:人类学家 主要研究:1)弗罗依德的俄狄浦斯情结仅适用于父权制社会,而并不适用于美拉尼亚人那种母系社会2)家庭制度、家庭经济组织以及教养方式等文化因素是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而不是“性”这样的本能因素。,一、人格的文化决定论,鲍亚士 他是人类学研究的一位杰出人物。在原始人的心灵一书中,他提出人的心理因素会

3、受到文化的塑造,人格只有在理解了个体对文化环境进行反应的基础上才具有意义。本尼迪克特在北美研究美国的印第安民俗和宗教。文化模式一书中,描述了两个原始部落的文化与人格(祖尼文化和夸扣特尔文化)。他认为这两个原始部落的文化与人格的差异说明每一种文化都可以归纳出一种与其文化相对应的主导性的人格类型。(课本225、226),一、人格的文化决定论,玛格丽特米德在萨摩亚群岛进行原始社会人类青春期性心理与性行为的研究。萨摩亚人的成年一书中,她指出萨摩亚的青少年从未经历过西方心理学中所描述的“青春期危机”。这与当地的社会文化特点有关。(课本225)2.在新几内亚的三个原始部落(阿拉佩什人、蒙杜古马人和德昌布利

4、人)进行文化与人格关系的研究,主要是关于两性角色的研究。,在阿拉佩什人中、男女角色同美国人差不多,讲礼貌、很文雅、不轻易向人挑衅,男人希望妇女行为温和、对家庭负责人。在蒙杜古马人中,不论男女都非常粗暴,社会鼓励男人凶狠鲁莽、富于攻击性、多占有女性、不管小孩;女人也表现出粗鲁、嫉妒、自私、攻击性、缺乏母性。在德昌布利人中,男女的气质刚好与一般社会相反。妇女性格开朗,做事精明,管理生产,操持家务;而男人则多愁善感,喜欢打扮,爱好艺术,不管生产。研究结果表明:生物因素并不是决定两性心理与行为差异的决定性因素,相反,社会文化因素在更大程度上决定着两性角色行为与人格类型。,一、人格的文化决定论,二、林顿

5、和卡丁纳的文化与人格相互作用论,基本观点:在鲍亚士等人关于文化塑造人格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文化与人格的相互作用,强调人格在文化创造和变迁中的能动作用,认为人格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创造者。1)一方面,文化通过影响个体的早期经验(主要是父母的育儿方式)来塑造基本人格结构,因此,人格是文化的产物;2)另一方面,人又是文化的创造者。具有基本人格结构的人能够创造和影响次级制度或适应性文化。,代表人物:林顿与卡丁纳理论来源:弗洛伊德、博厄斯主要观点:文化塑造人格;人格在文化创造和变迁中具有能动作用;人格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创造者;,二、林顿和卡丁纳的文化与人格相互作用论,(一)文化与制度,文化,是

6、在有组织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习惯化规范,获得得物质生活资料的技术、以及人们对待出生、成长、发展、衰老、死亡的习惯性态度等。当这些规范、技术、态度具有持续性和传播性时就是文化。文化一方面促进个体的发展;另一方面限制个体需要,制约着个体的发展。制度,一个社会成员所共有的思想和行为相对固定的模式,它得到人们的普遍接受,违背或偏离它,就会导致个人或团体内部的失调。制度是人们彼此相互作用,以及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模式。,(一)文化与制度,初级制度:是塑造一个社会的基本人格结构的基础,包括家庭组织、群体结构、基本规范、哺乳方式、对小孩的关怀或忽视、卫生训练、性的禁忌、谋生技能等。初级制度是儿童必须面对的基本规范

7、,对初级制度的适应塑了基本人格结构,已经形成的人格结构反过来又对文化施加影响,产生次级制度。次级制度:是基本人格结构的投射物,包括民间传说、宗教仪式与信仰、禁忌系统、思维方式等,以及一些相关的技术。,(二)基本人格结构与早期经验,人格,是个体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的有组织的集合。相同的文化环境中,每个成员都有共享的人格特征,这些特征组合成为一个完整的结构,就形成了文化中不同成员之间基本相似的人格类型与结构,就是所谓的基本人格类型与基本人格结构。,(二)基本人格结构与早期经验,早期经验对人格结构的形成起关键作用。文化的基本制度正是通过影响个体的早期经验来塑造基本人格结构的。因此,人格是文化的产物。文

8、化的基本制度塑造了基本人格结构,而文化中每个人具体的人格需要具体地分析其所处的环境和早期经验,才能获得比较完整的解释。,(三)人格投射与文化的次级制度,人格也是文化的创造者,具有基本人格结构的人能够创造和影响次级制度与适应性文化。基本人格结构通过投射作用产生了神话、宗教等次级制度。投射作用:主体无意识地将自己的过失或不能满足的欲望归咎于外部事物,以减轻内心焦虑的过程。投射是由挫折引起的,而人格是通过对挫折的反应而形成的心理和行为模式。人格不同,在遇到挫折时投射与不同,因而通过不同投射创造出不同的次级文化制度,以缓解紧张。所以次级制度是挫折经验的潜意识的派生物,是人的愿望的曲折体现。例如,祈雨。

9、,三、沙利文的人际关系论,沙利文的人格理论 沙利文强调从人际关系的角度探讨人格及其形成,主张把人格放到人际关系中去研究。“人格永远无法与个人生活于其中并因此具有其本质的人际关系背景相脱离”。人格是在人际情境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人格本身就是一种相对持久和稳定的人际交互作用模式。沙利文强调良好人际关系、特别是青年期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沙利文把人格放在人际关系中研究。人格是在人际情境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人格本身就是一种相对持久、稳定的人际交互作用模式。需要和焦虑是人格发展的动力;动能和自我动能是人际关系的方式,构成人格的基本单位。所谓动能是相对持久的能量转换模式,这种模式重复出现,成为有机体的生存

10、特性,体现了一个人处理人际关系的特点。能量转换指人与人之间交互作用的行为,可外显可内隐。自我系统是人格中自我评价系统;人格化是世界在个人心中的形象;,三、沙利文的人际关系论,(一)人格意象(人格化),人格化是指个人在追求生理需要和减少焦虑的经验中对自己、他人及各种事物所形成的具有态度倾向的形象。沙利文也关注焦虑,他认为不良的社会关系导致不安全感和焦虑感,这一过程开始于出生后的头几个月。情绪紧张的母亲在与孩子交往时,会把焦虑传给孩子。一开始,孩子不知道怎么对付这种情绪,然而很快婴儿学会了缓解其焦虑的技巧,那就是选择性不注意。但是,象弗洛伊德的防御机制一样,焦虑的暂时缓解是有代价的,由于对有关信息

11、的关注越来越少,人们对现实产生了虚假印象。这种策略的另一后果是人们很快对“我是谁”这一点形成错误认识。这一过程被沙利文称为人格意象即人们对别人和自己的心理意象的形成非常重要。他认为,人对自己的意象可分为三个范畴:,好的我(good me)的人格意象由人们感到自己好的方面、被赞扬的方面构成,它们主要是与安全感有关的行为,换句话说,其中不带有焦虑感坏的我(bad me)的人格意象反映的是人们不愿想起的、不受赞扬的那些经历,这些行为常引起焦虑。前两种人格意象大部分存在于意识层面。非我(not me)代表了自我中我们感到害怕的方面,我们把它们与自我体系割裂开来,将其保留在我们的无意识中。按照沙利文的观

12、点,人们只有在睡着或精神分裂的时候,才意识到并体验到非我的人格意象。,除了对自己的人格化,人们还会形成对他人的人格化、对事物的人格化、对某种观念的人格化。对他人的人格化 能带来满足或安全的他人在我们头脑中的形象就是好的,反之就是坏的。对事物的人格化 如对自然现象、对所有物的人格化,使它们具有某种人的特性,对待它们像对待人一样。对某种观念的人格化 如人们头脑中的上帝或神的观念往往是人格化的形象。个体、他人、事物之间的关系往往就是人格意象之间的关系,而且人格意象往往是不正确的,如果人格意象脱离现实太远,就会扭曲现实的各种关系,尤其是人际关系,从而不利于积极的人际互动,建立和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13、二)人格发展阶段,(三)精神病理学和人格治疗,精神疾病是由于人格障碍,而人格障碍则是人际关系困境造成的。沙利文很少从遗传、机体或生物的方向去解释精神病。沙利文对精神病医学的具体贡献在精神分裂症方面。他反对当时医学界关于精神分裂症是遗传决定的、不能彻底治愈的观点,主张精神分裂症是由不良的人际关系造成的,可能是早年与一个“坏母亲”的关系,也可能是以后生活中的其他人际关系,使个体产生严重焦虑,导致自我系统的防御功能失灵,将幻觉人格化为某种实体,不能将幻想或梦与现实区分开来,人格发展停滞不前甚至倒退,现实的人际关系和个人的自信自尊遭到严重的破坏。既然精神分裂症是由失败的人际关系造成的,治疗措施就首先要

14、创设良好的人际情境。治疗师尊重患者,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通过交谈、梦的分析等治疗技术,使患者恢复健康的人格。沙利文采用他的治疗理论,取得了成效,成为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权威。,第二节 压力与需要的交互作用理论,一、默里简介二、默里的人格理论(压力与需要的交互作用)三、默里的研究方法(主题统觉测验TAT),(一)提出者:Henry Murray,主题统觉测验(TAT)的创立者;他的理论具有多种的思想来源:奥尔波特的特质论;精神分析的无意识动力观提出心因性需要;勒温的场论接受其环境压力的思想;在此基础上提出:需要与压力交互作用理论。,(一)提出者:Henry Murray,默里发展了自己的动机理

15、论:核心概念需求:是大脑中一种可以被刺激所激活的力量。一旦被激活,会产生持续不断的活动直到它被克服或满足为止。默里对需求作了多种类型的分类:活动需求:指向活动过程的需求;效果需求:指向活动目标的需求;,(二)Murray的人格理论,默里人格理论有两个基本概念:需要与压力。所有行为源于特定的需要;行为也受到环境压力的影响;人在需要与环境压力的相互作用下产生动机,进而派生出实际行为。,默里对人格的界定:有目标的、动态的、连续的活动模式。人格的动力结构是需要。需要具有目的性,使原有紧张情境向解除紧张的情境转化。,(二)Murray的人格理论,1.心因性需要,需要既有本能需要,又有心因性需要;默里非常

16、重视心因性需要:在特定情境中以特定方式进行反应的潜能或倾向。心因性需要在很大程度上无意识的。莫里的心因性需要清单(课本P232),1.心因性需要,面对困难情境:屈服、自暴自弃贬抑的心因性需要;克服障碍、磨炼意志成就的心因性需要;面对人际交往情境:与他人进行合作和友好性交谈交往;冷落、排斥他人,对他人不关心拒绝;伤害、轻视、责怪他人攻击;,1.心因性需要,面对权威和有压力的情境:抗拒影响和压制,否认权威自主性;尊重并愿意随大流,与领导合作顺从;面对责备与惩罚情境:通过报复和还击拒绝承认失败抵抗;展现反社会或非习俗冲动避免责备避免责备;,2.压力,只了解需要还不足以预测行为;为了预测行为,引入了压

17、力概念。压力是与需要相互作用,以决定行为的一种情境势力。以维持整洁的行为为例:有极强的秩序需要者,经常整理房间物品;秩序需要一般者,会在出现适当压力时进行整理,例如:有人要来,或者房间实现太乱了,等等;,2.压力,默里区分了两种情境,及其压力:现实情境及压力:即现实环境刺激所形成的压力虚拟情境及压力:个体在该情境中觉察到的压力(知觉)压力又可以分为两种个体的压力:个体对当时情境所持的独特看法和感受;双方认可的压力:一群个体对同一环境所持的共有的看法或感受。压力体现了个体的主动理解,比压力更重要。,3.默里的人格结构论,默里认为人格有4个部分:本我、自我、超我、自我理想。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基本的

18、能量,是需要和情境的源泉,有些是社会和个人都能接受的。自我理想:指个人的希望,个人对未来自我所持的想法。自我理想与超我是否一致,是区分正常与异常的标志。对正常人来说,自我理想与超我一致。在精神病患者中,自我理想与超我不一致。,4.人格测量方法,个体需要和知觉压力与环境在某一行为片段中的相互作用,称为主题(Thematic)。人格就是在这种主题中显示其作用。个体是需要的综合体,其与环境中特定对象相联系,形成特定的反应形式,便是主题倾向性。主题统觉测验,就是从被试与测验刺激相互作用所揭示出来的主题中,推断出这个人的需要及其人格倾向性的特点。,4.1 主题统觉测验的基本假设,主题统觉测验是探测被试内

19、在需要、动机、情绪和人格特征的方法。编制测验的基本假设是:人在解释模糊情境时,总是倾向于将这种解释与自己过去的经历和目前愿望相一致。被试面对测验卡讲故事时同样会用到他们过去的经历,并在所编造的故事中表达了他们的感情和需要,而无论他们是否意识到这种倾向。,4.2 主题统觉测验的材料,TAT第三版包括30张黑白图片和1张空白卡。有些图卡模糊、阴暗、抽象;有些图卡具有比较明显的结构;有些图卡为专用,有些图卡为共用;图卡的选取主要考虑:被试的性别;被试的年龄,一般以14岁为界;,4.3 主题统觉测验的指导语,指导语:这是一个想象力测验,是测验你的智力的一种形式。我将让你看到一些图片,每张都让你看一会儿

20、。你的任务是对每张图片尽你所能,编一个带有戏剧性的故事,说明是什么因素导致了图片上的情境,当前在发生什么事情,图片上的人正在想什么,结果会怎么样。课本(P234-236),主题统觉测验,TAT由30张有主题的图片组成(其中有一张白卡),这些图卡有为男人、女人、男孩和女孩专用的,也有共用的,组成四套,每套又分1和2两个系列,每一系列有10张图片。1测查方法 第一系列(不告诉受试还要作第二系列),让受试每看一张图卡,要求讲一个短故事(一般成人含300个字,儿童含150个字)。故事必须包括如下方面:图画说明一件什么事;在此时发生了什么事;图画中的主人公此时有何感受;想些什么;结果如何。第二系列,方法

21、基本如上,但要求更多一些想象。使故事讲得更生动。,2.TAT的记分(或编码)和分析TAT记分常用变量:主人公(故事的主人公);需要(主人公自己的各种需要、动机、倾向和感情);压力(环境对主人公的压力或动力);结果(环境作用使主人公快乐或不快乐)主题(主人公的需要和受的压力,主人公解决矛盾和焦虑的方法及其分析)趣味和情操(故事中人物的喻指,主角是正面还是反面等),第三节 环境的作用,1.人在不同情境下的不同表现有的人在家里不爱说话,但跟同学、朋友在一起时很爱说笑;有的人在陌生人面前很紧张,但在熟人面前却非常放松、健谈;,第三节 环境的作用,2.情境对人的重要影响无论多么勇敢的人,面对极端恐惧情境

22、时也会害怕;无论多么沉着冷静的人,在面临巨大危险时也会惊慌失措。宜人性特质再高的人,如果情境中存在严重敌意,他也会表现出攻击或敌意的一面。因此,情境论者认为:稳定的心理特质并不存在,人的行为几乎完全由情境决定。,3.情境作用的个体差异特质论者认为:稳定的个体差异(特质)是行为的主要决定因素。情境论者认为:情境是是行为的决定因素。事实上,我们应当看到有些人的特质具有跨情境的稳定性,他们只受极端情境的影响;而有些人的特质则不太稳定,他们的行为极易受情境的影响,环境变化很容易影响他们的行为。,第三节 环境的作用,第三节 环境的作用,影响个体行为的环境因素(课本P236)生态方面(气候条件、地理特征、

23、生态资源、建筑和居住条件)行为情境与行为规范(特定行为发生的场景及其对行为的规范与要求)社会角色(在社会情境中扮演的社会角色,如学生、教师、家长、领导等)他人特点(在相同环境中其他人的特点,如年龄、性别、能力和地位等)对社会气氛的感受(个体在某社会环境中感受到的紧张、压力、友谊或敌意程度等),4.生态-文化-行为模型,由加拿大心理学家提出;该理论的基本假设是:生态推动并塑造了文化、行为;生态变量限制、强迫、滋养文化形式;文化形式塑造人的行为。,5.该模型的基本内涵,贝利指出:人类生态是指人类机体与其生存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总和。其主要因素有气温、雨量、季节气候变化、地形、地貌以

24、及资源等生存环境因素。以及由生存环境因素制约的生产方式和食物贮存等经济可能性。,5.该模型的基本内涵,文化部分包括家庭和社会组织结构、生产资料所有制和产品分配形式、劳动分工、政治制度、肓儿方式和社会化以及与社会化密切相关的文化因素,例如家庭结构、角色分化、社会阶层等。行为部分包括一个民族的认知或智力特点、情感和意志特征以及自我意识、价值观和各种态度等。在对行为部分的研究中,贝利着重分析了认知方式和心理分化。,6.“人类生态与认知方式”研究,始于1964年,研究了美洲、大洋洲、非洲、欧洲等地21个不同文化群体的1048名被试。研究结果:场依存-场独立的认知方式有生态文化的根源。一般而言,要求低水

25、平的食物贮存、狩猎和采集的生产方式的生态环境,以及较低水平的角色分化和社会分层为特征的社会条件,以及强调独立自主的社会化和宽松的育儿方式促成场独立的认知方式。,6.“人类生态与认知方式”研究,要求较高水平的食物贮存的农耕生产方式,以较大的角色分化和社会分层为特征的社会条件,强调服从和依赖的社会化和严厉的养育试,则促成场依存性的认知方式。,7.早期环境的重要意义,弗洛依德强调个体的早期经验对于人格发展的极端重要性。而早期经验主要取决于早期的生活环境。洛伦茨发现了印刻效应:幼鹅出生后,将追随它们首次看到的活动物体,无论这个物体是不是它们的母亲。,8.印刻,“母子关系”是一种获得过程。这一过程促使动

26、物幼体产生了追随活动物体的条件反射行为。这种条件反射不同于一般的条件反射,其发生不依赖于强化过程,一旦形成就会持续一生,并不可逆转,难以消退。印刻现象有一个显著特点,这就是它的产生需要一个关键期,或称敏感期。家犬的驯化;儿童的语言学习、对成人的依附;,扩展阅读从个体的发展来看,个体的早期环境对人格发展有重要的影响。1)胎内环境 2)早期环境 洛仑兹 与“印刻效应”及关键期 3)儿童生活的家庭环境的许多因素,如家庭结构、家庭气氛、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子女的多少等都会对儿童人格的发展有影响。,现代科学研究发现,胎内环境对胎儿的生长发育及出生后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如母亲在怀孕期间严重缺乏蛋白质会影响胎

27、儿脑细胞的数量。出生后的环境对儿童生理的发育成熟有着显著的影响。如,人体的生长发育存在的加速现象:身高越来越高、体重越来越重,成熟期一代比一代提前。西方国家在过去的100年里平均每10年身高增长1厘米;我国解放后至1978年平均每10年增长2厘米多点;日本二战后30年男童平均增长7厘米,而美国近30年仅增长2.5厘米,个体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问题,“关键期”(critical period)的概念是从植物学、生物学和形态学移植过来的。例如,德 费利斯(De Vries,H)发现,只有在植物衍生的 某个特定时期,施加某种条件才会产生特定的形态变化;一个系统在迅速形成的时期,对外界的刺激特别敏感。

28、他把这个特定的时期成为“敏感期”。,人类胎儿在胚胎期(28周)是有机体体内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和器官发育生长的时期。如果这个时期胎儿受到不良刺激的影响,很易造成先天缺陷。据研究,许多先天性发育缺陷都是在这个时期内造成的。,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心理发展是否有关键期,即是否存在某个特定的时期,有机体最容易学习某种行为反应?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问题最早源于动物心理学家劳伦兹(Lorenz,K)对动物印刻(imprinting)行为的研究。,印刻反应,劳伦兹研究发现,鹅、鸭、雁等动物在刚刚孵化出来后,让它们接触其他种类的鸟或会活动的东西(如人、木马、足球),它们就会把这些东西当作自己的母亲

29、紧紧追随,但对自己同类的母亲却无任何依恋。这种现象好似在凝固的蜡上刻上标记一样,固称“印刻”。这种印刻现象只发生在极其短暂的特定时刻,一旦错过这个时机,就无法再学会。,据研究认为,小鸡的母亲印刻的关键期是出生后的1016小时,小狗的关键期约在生后37周。过去认为,动物出生后不久就会认识母亲是出于亲子本能,后来的发现并非如此。,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人们把动物研究的结果应用到早期个体心理发展身上,就提出了儿童心理发展中的关键期问题,认为个体行为的发展有阶段性,有些行为是在发育的某一个时期在适当的环境刺激下才会出现,如果在这个时期缺少适当的环境刺激,这种行为就永远不会产生。这个时期就称为该种行为发

30、展的关键期。例如,有人认为23岁是儿童学习口头语言的关键期等。,心理发展关键期的教育启示,抓住关键期及时进行教育,事半功倍但不能认为儿童过了某个年龄就不能进行有效的学习。,1.情境对行为的预测度芳德与奥泽进行了一项社会情境与社会行为的相关研究,发现:情境与行为之间的相关系数变动范围介于之间。换言之,社会情境变量在统计学上也只能解释行为变异的10%左右。情境的预测并不比人格系数高;,第四节 个人与情境的交互作用交互作用论研究的发展,2.交互作用理论,环境对行为确实有重要影响,但不能夸大环境的作用,否则会陷入环境决定论。把特质和环境综合起来,才能对人的行为有一个较为全面的理解。目前多数学者倾向于从

31、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角度来说明人的行为。交互作用理论就是要说明:特质与情境如何相互作用,导致人的行为。,第四节 个人与情境的交互作用交互作用论研究的发展,一例人格特质、情境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对人情绪行为的影响的实验研究 自变量A:焦虑特质(a1高焦虑特质 a2低焦虑特质)自变量B:情境(b1高应激情境 b2低应激情境)因变量:焦虑状态的水平(阅读课本P239页),3.典型的交互作用方式,第一,情境对具有某种特质的人产生影响,对没有该特质的人没有影响。第二,同样的情境使一种人格特质产生了A影响,却对另一种人格特质产生了B影响。第三,情境对人的压力有强弱之分。在弱情境下情境对个体压力较小,不同特质的

32、人可以自由表现,但情境要求变强时,情境的规范与要求越来越明确,不同特质的人表现出相同的(适应情境)的行为来。,4.交互作用中的主动性,人不是环境的简单接受者,人对于环境来说具有主动性:个体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特质的环境;个体可以采取行动来改变环境,使环境与自己协调。个人可以通过改变自己,来适应环境。,5.唤起式交互作用,唤起式交互作用:个体的心理和行为表现会引起周围人对他产生相应的反应,这些反应又会反过来影响其人格的发展。例如,婴儿的不同气质可能会唤起不同的交互作用。具有烦躁和易哭闹的婴儿,会恶化养育者的心情,进而失去照料的耐心,会进一步加重婴儿的焦虑,甚至很有可能发展出严重焦虑的人格特质。安静、

33、爱笑的婴儿容易得到更多关爱,由此形成良性循环,这个孩子可能会发展出稳定、开朗的人格。,6.气质,气质是生命早期就出现的、对外部事件的稳定情绪反应倾向。多数研究者认为:气质包含了三个成分。第一是积极情绪,指个体易于产生热情、友善、快乐的情绪反应倾向。第二是焦虑,指个体产生烦躁、恐惧和忧虑等消极情绪反应倾向。第三是自律或克制,克制性高者往往小心谨慎、并且温和;反之,则是冲动鲁莽。,6.1 气质与情绪类型,这三种气质相互结合,使每个幼儿的情绪类型都有很大不同:有些乐于交际,胆子很大,亲近性强而焦虑性低;有些亲近性弱,而焦虑性很高,伴有经常性情绪低落,使人觉得很难相处。有些表现得谨慎小心,很克制,亲近

34、性和焦虑性中等,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表现出相应的气质成分。,6.2 气质的稳定与改变,气质倾向常贯穿于人的一生;新西兰学者对1037名婴儿进行了15年追踪研究,发现气质发展在青年期之前有显著的持续性。焦虑是最为稳定的气质倾向;,6.2 气质的稳定与改变,情绪与行为也受后天环境影响,并改变气质;后天环境中,亲子关系最为重要;消极情绪在较大程度上受教养方式的影响,如果父母总是以积极情绪和极大兴趣去对待孩子的激动和焦虑,那么,其消极情绪会在第一年中显著减少。在学校中,如果教师有足够耐心,也能使“难以相处”的孩子逐渐适应环境。,7.超前式交互作用,个体主动选择或建构自己所适宜的环境,而这种环境反过来又进一步塑造其人格,这被称为“超前的交互作用”。例如:攻击性强的孩子对环境的选择与建构。(课本P241页),8.成人人格方程式,今天,大多数心理学者都承认:人格与环境共同决定行为。这种注意考察特质、情境、行为三者之间关系的方法,被称为人格情境并重法。成人人格倾向是许多元素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些元素在童年期和青春期会相互影响:成人人格倾向的人格方程式APT=U*F*C*T*M*SA人格倾向是核心成分,还影响到个体的解释。,成人人格倾向的人格方程式元素,APT=TM F C U SAT 气质M 动机F 家庭C 文化U 无意识SA 自我觉察,本章结束!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