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梦龙古诗教学实录.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568988 上传时间:2021-03-26 格式:DOC 页数:51 大小:45.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钱梦龙古诗教学实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钱梦龙古诗教学实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钱梦龙古诗教学实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钱梦龙古诗教学实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钱梦龙古诗教学实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亲,该文档总共5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钱梦龙古诗教学实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钱梦龙古诗教学实录.doc(5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钱梦龙古诗教学实录 钱梦龙古诗教学实录1教学目的: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3、用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情,激发学习古诗兴趣。教学准备:教师:生字卡、挂图、投影显字。学生:预习课文,读静夜思(李白)。一、师生对话,引发兴趣师:同学们到外地去作过客吗?在别人家里作客的心情怎么样?谁来说说?生:作客,主人招待好,但时间久了,总觉得不对劲,总是想家。师:为什么总是想家?生:在别人家里不方便、不习惯。自己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还有我喜欢的小伙伴,玩游戏,说说笑笑,那才开心呢!师:刚才,他说的在人家家里作客的心情,大家都有过吗?生(齐答):有过。师:好。这就叫:作客的心情。下面,我

2、们学一首古诗(板书:夜书所见 叶绍翁)看看诗人在外作客时怎么想念家乡和亲人。先一齐读题目。生:(读题目)。师:谁知道这个“书“字在这里的意思?生1:书本,在夜里读书嘛!师:“书”字有这个意思。但是,把它用在题目里,和前后的词连接起来,特别是和“所见”连接,想想看,还有什么意思?谁说?生2:写!师:说得太对了,说明你肯动脑筋!再想想,“所见”,联系前面“夜书”来理解,是什么意思?生2:看见到的,就是诗人夜里写下他看见的那些情况。师:很好。你把题目的意思说得完整、清楚。再齐读一遍题目。生(齐读题目)。师:“书”这个词有两个意思,主要是看把它放在什么句子里,如“我们读书”,那就是“书本”;可在“夜书

3、所见”里呢?生:写!师:对!就是“写”,这叫“一词多义”。大家再来说说“夜书所见”的意思?生(齐):诗人在夜里写下他看见的情景。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师:诗人究竟写了些什么?我们读了课文就知道了。打开书,自由默读,注意有拼音的字。生:(默读)。师:(出示生字卡:萧(xio)萧 梧(w)叶 促(c)织)谁来拼拼音?生:(拼音,师相机正音,全班跟着拼音)。师:这首古诗有两个字(板书)“促、深”要特别注意写法。你们看“促”的左边是单人旁还是双人旁?(生:单人旁)所以不要多写一撇;“深”字右边头顶上有一点没有?(生:没有!)那就不要加点!把刚才学的几个生字“书空”写写,看谁先能默写?生:(“书空”生字

4、,然后本子上默写,同桌互相检查)。师:这首诗(课文)的左下角有“注释”,它是帮助我们了解生字生词的,要联系课文来理解。现在,大家边读课文边看注释,看看谁先弄懂全诗的大意?生:(自由读课文,互相讨论)。师:这首诗都能通读了。四句嘛,能背吗?谁来?生:(多数举手)师:(指一位)你背看看!生:背得好。现在,同桌的互相背,看能背这首诗的有多少?生:(互相背诗)师:看来多数同学都能背这首诗了。三、精读课文,感悟诗意师:现在,我们来进一步学习这首诗,提个要求:诗人在这个夜里到底写了他见到的一些什么?先学前两句,仔细默读,认真想,在重点词语下边画一横。想好了就举手。生:(边读边想,有的互相议论,有的举手)。

5、师:(指生1)你说说!生1:诗人看到了萧萧秋风吹下落叶送来寒冷,江面上也吹来秋风(到“动客情”就语塞。)师:你说对了。不过,请大家再仔细想想,这前两句诗中“秋风呀、落叶呀、寒冷呀,江上也刮来秋风)这么一个夜晚,诗人心里会是一种什么感觉?认真体会后,谁想好了谁回答。生2:(举手)冷冷清清。师:诗人一个人在外地作客又在这么冷冷清清的夜里还会很自然地感到什么?读读想想后回答。生3:(自由读以后举手)孤单、寂寞、苦闷。师:对,诗人这时确实感到孤单、寂寞、苦闷,就像你们在别人家里作客人时有过的那种心情呀!有了这样(孤单、寂寞)的心情就会很容易产生另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生:(众生举手)师:(指一人)你来说

6、!生4:很容易想家、想亲人。师:对,对!很容易想家,想亲人。这就是在外作客时最容易引起的一种心情。这就叫(板书):动客情,“动”就是牵动(引起)作客的思乡之情(客情)。请大家把前两句再读一遍。生:(齐读)师:现在来学后两句诗。(出示挂图或指看文本上的图)。边读边看看注释。生:(默读后两句)师:你们读了后两句,又看了插图,高兴吗?生:(笑)捉蟋蟀呀!师:你们高兴,我也高兴。诗人在这深夜里忽然从远处看到灯火下的儿童捉蟋蟀,他会高兴吗?生:高兴!师:是的,诗人一定会高兴的。请把后两句诗再读一下。读时,想想“知”字的含意是什么?生:(自由读,讨论)。师:“知”,你想想:诗人是在深夜从远处看见篱笆底下有

7、灯火,他能够看见(知道)那么小的蟋蟀吗?想想看,“知”字该怎么解释?生1:估计、猜想。生2:料定。师:这三种解释都有“想”的意思。不过,“料定”多少带有肯定的意思,要确切些。请再读全诗。生:(轻声,细读)师:是的,诗人看到那两个儿童捉蟋蟀玩得真开心呀,他自己当然也很高兴!可是,诗人这时毕竟不是在在的家乡呀,他看到这里的儿童们玩得那么高兴的时候,就越会想到什么?生:诗人越会想起他的家乡和自己的童年。师:是的,诗人会想起他的家乡和他的童年。那么,这首诗的第二句写了“江上秋风动客情”中的“动客情”是诗人想念家乡、亲人的意思。从这里可以看到诗人在前两句中“动”了客情;在后两句诗中看到儿童们玩蟋蟀他又一

8、次“动”了客情,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和童年。(投影显字):师:所以,“动客情”就成了全诗中的中心词。全诗从头到尾都融进(蕴含)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我们要抓住这个中心词更好地用心去感受这种感情。请再读一遍,看能不能读出这种感情?生:(静思细读)。师:(观察生读后)你们都在认真读,很好。不过,有的读得太快了,有声音太高。你想,诗人当时一个人很孤单、很苦闷,思乡心切,情绪低沉的呀,声调要缓慢些。比方,有个小姑娘拉住妈妈的手摇,双脚轻轻地跳:“妈妈,我求求你啦,走吧,怪不好玩,回家啊!”你看你看,她是多么想家呀!这首诗就是要把诗人“想家”(乡愁)的感情、味道读出来,读得浓浓的。再自由读,看谁读得最好?生:(

9、自由读)师:现在,我看诵读好多了。只是“动客情”是诗中的中心词,吐字要清,适当放慢。(范读)“江上/秋风/动客情!”最后两句“捉蟋蟀”场景确实令人高兴,但同时又牵动了诗人“动客情”思念家乡呀!所以后两句语气可明快些,但不可过快。(范读)“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我再请大家齐读全诗。生:(齐读)。师:过去,我们学过李白的静夜思一诗,现在看看大家还能背出来吗?生:(齐背诵,投影显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师:你们想想看,诗人李白抬起头来望见那挂在天空中的明月是那么高,月光又明又照得那么远,月光为什么会使他一低下头来就想起自己遥远的故乡呢?明月真神呀!

10、开动脑筋想想,为什么?生:因为同在一个月光照耀下,这时照到他床前,同样可以照到他那远离的故乡去,也会照到他亲人的房里去,他在老家就常常看月光。所以月光使他思念起故乡来!师:你讲得太好了。我们学诗就要学会联想,你看,他想到了“同在一个月光下”,月光是能照到千里之外诗人的故乡去的呀!大家再把这两句诗读一下。生:(读静夜思后两句)师:“明月”会引起他想念家乡,那么,“江上秋风”使诗人“动起了客情”,也是思念家乡呀!有个成语讲:看见某种景象而引起某种思念之情,就像两位诗人那样,谁先想出这个成语?生:(4人举手)师:(指1人)你说。生:见景生情!师:对,(板书)“见景生情”,又叫“触景生情”。见景能生情

11、,那么,为了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感情,我建议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里去,看看他是怎么写成这么美好的诗篇的,好不好?生:好呀!(鼓掌)师:那好,我就带领大家一起去(深情地)夜深了,诗人孤单单的,多寂寞呀!上床睡吧,又睡不着。秋风萧萧地吹,树叶落了,送来寒意;那篱笆下捉蟋蟀的儿童啊,更加思念遥远的故乡、亲人!这一幕幕情景(用手作翻滚状)涌上心头,越想越怎么样?生:越睡不着,越兴奋。师:活像什么?生1:活像一阵阵风浪在心中翻滚。生2:汹涌澎湃。师:忽然,几个浪头“砰”的一声,撞起了什么?生:雪白的浪花。师:对。撞起了几丈高雪白晶莹的浪花!这时,诗人眼前一亮,蹬开被子,翻身下床,就干什么啦?生:诗

12、人就写下了夜书所见这首思念家乡、亲人的诗篇。师:你们看(字幕显示):“诗,就是诗人在生活中的激情碰撞出来的浪花!”大家再把这首古诗诵读一遍一吧!生:(齐声诵读)师:刚才,我们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我们也来学做小诗人,好不好?就根据这首诗的意思,用现代人的话口述四句;要想像、顺口、有感情。先分组讨论,看哪组表达最好?生:(讨论后,有的组举手)。师:(选一个人诵读)你们组来吧?生:萧萧秋风吹落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啊,江面上的风使我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园)!那篱笆下的儿童们玩蟋蟀啊,更使我思念自己的童年!师:好呀,你们组共同动了脑筋呀!只是“家乡”改为“家园”与“童年”念起来更顺口。你们认为怎样

13、?生:行!(略)四、布置作业1、默写生字4个。2、默写课文。3、读读静夜思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两首诗。联系本课,更好地体会诗意诗情。钱梦龙古诗教学实录2背景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江伦送我情。从一年级上学期拼音教学结束之日起,学生们就在我的牵引下开始了日见其深、日见其广的课外阅读。仿佛山泉总要流经秀谷刚上三年级,他们中的佼佼者就把小小触角探进古典文学的广袤空间:方思佩、夏璇读完了红楼梦三国演义;周楠、江嘉辉、晋申诸男生比赛似地读完了西游记水浒传封神演义(少儿版);汇报课上,沈冠楠声情并茂的爱莲说,震住了全班,令一帮要强的小家伙大受刺激!孙添于是不甘示弱,打

14、擂似地诵起了“关关雎鸠”,就连程度较差的郑丹东,也在摇头晃脑地唱读三字经。所以这节课不具备广泛的适用性。对于中年级学生而言,古诗赠汪伦原本浅显,背诵、理解10分钟内就可以完成。剩下的大半节课干什么呢?我当然可以接着往后上,可是,既然课时宽松,既然学生不求甚解、率性而为的阅读需要提升和引导,那么在“家里”,在自己孩子中间,我且以“完成任务”为起点,和他们一道,乘着李白的扁舟,踏着汪伦的歌声:驶出去,飞起来。为此,在后面的30分钟,我们现场一、为彰显古诗赠汪伦的与众不同,回顾读过的同题材唐诗(课文及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为讨论做准备。师:人生自古伤离别。对于健康幸福的人生而言,友情、亲情和爱情,

15、一个都不能少!(笑声)作为社会性的动物,人是惧怕孤独的。离群索居是孤独;抛亲别故,住在陌生人群中间也是一种孤独。孤独滋味最难熬所以,自古以来,离愁别恨成了文学创作永恒的话题。这样的作品,唐诗中就有不少,谁能背来听听?学生(1):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孟浩然)学生(2):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高适)学生(3):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王维?学生有的记得牢些,有的记不清了,于是,当一个人站起来大声背诵时,其他孩子努力回忆着,轻轻跟着念。是相对

16、低沉的声音使然,更是诗歌不可言传的感染力使然,念着念着,渐渐的课堂气氛变得有些低回黯然。二、讨论:两种人之常情师:当我们把这几首送别诗放在一起读时,有什么共同感觉?学生(1):凄凉。依依不舍。学生(2):悲壮、苍凉。还有些伤感。师:对。凄凉,辛酸,依依不舍,淡淡忧愁这是大多数离别文字的基调,也是人之常情的自然流露。大家知道,刘晓辉同学的父母早就要把她转到上海去了,可是刘晓辉呢,拖了又拖,总也不肯走,为什么?学生(1):我知道,她不愿意离开这儿的老师和同学,她怕上海的新老师、新同学不喜欢她。学生(2):老师,昨天我和刘晓辉通电话了,她说她在那里过得很好。师:我也接到她的信了,薛老师很为她高兴!我

17、早就说过:刘晓辉同学勤勉善良,到哪里都不会缺少友谊,到哪里都不会孤独的。可是,这依然不能减少我们对她的牵挂和思念为什么?学生(1):因为她是我们的好朋友。学生(2):因为她宽容大度,从不斤斤计较,和她在一起,我们特别开心。学生(3):临走的时候,她爷爷请我们去她家玩了一个晚上。看dvd,唱歌,喝饮料,开始还挺高兴的,可是后来,不知怎么的,就都哭了师:多么可爱的同学,多么感人的友谊谁说独生子女自私冷漠、不懂感情?我觉得我的学生最懂友谊了。但是生活中也不缺乏相反的例子,你们能说说吗?学生(1):汪燃下课老打我,这学期他终于转学回老家了,我很开心。学生(2):表哥最不懂礼貌了。一到我家就翻箱倒柜找吃

18、的,还霸占电视,拿着遥控器乱按。他一来,我们全家都头痛!学生(3):一天晚上,我家来了个客人,是爸爸同事。从6点钟一直坐到10点半,高喉咙大嗓子的,废话那个多!茶喝涨了,上过卫生间,又坐到了沙发上!妈妈恨死啦,警告爸爸:下次再带这种人来家,跟他没完!(笑声)师:听听,多丢人。我们每个人都要好好检讨自己,千万不能像这三位,否则,人见人厌,很可怕,很没面子哦所以,有这样一个人,如果他的离开使我们感到万分高兴,那说明什么?学生(1):这人很烦。学生(2)?他爱欺负人。学生(3):或者我正忙。学生(4):或者我有自闭症,根本不好客!(笑声)师:大家说得很好,也很全面。古人云: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

19、句多,不投缘的两个人之间是绝对不会为离别而伤心的。伤心什么?高兴还来不及呢这也是一种人之常情。三、扣住“踏歌”,真切体会汪伦的心情。用事先准备好的磁带播放小白菜红蜻蜓中国少年先锋队歌,它们分别是凄凉、抒缓和激昂欢快的。经过一番令人捧腹的尝试,学生找到了“踏歌”的感觉,发现可以“踏而歌之”的只有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它是轻松、欢快,令人振奋的。由此可以想见:汪伦所踏之歌必定也是轻松、欢快者;汪伦心情必定也是轻松、欢快的绝无好友远别“应有”的伤感。一片笑声中,三两个学生提前退出“踏歌”激起的浪花,面露困惑。我看在眼里,喜在心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等一等,再等一等!四、讨论:从后两句体会李白其人其诗师:

20、如果换作我,看到朋友因为自己离开而高兴,我会很伤心的!可咱们瞧瞧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呵,感觉好着呢!在他看来,桃花潭水的深沉、清澈,正好比汪伦对自己的情谊,又深厚、又真挚这中间必定是有原因的,否则,我们可以说李白这人自作多情、恬不知耻啦!(笑声)学生(1):我觉得李白的感觉是对的。如果汪伦不喜欢李白,就不来送行了。学生(2):汪伦仰慕李白,所以才特意请他。能结交鼎鼎大名的诗人,他已经感到很荣幸、很满足了。学生(3):在新华书店,我看到签名售书,场面真火爆。爸爸说,那些人都是追星族。汪伦也是追星族李白来了,大笔一挥,他也跟着出名了!能不高兴吗?师:追星族这个比方很有意思。不过

21、我认为汪伦的眼光还是很不错的,比起赵薇、谢霆锋的崇拜者,要高明得多,也体面得多。学生(4):我同意前一个同学说的。是仰慕,不是追星。送李白的时候,古诗赠汪伦还没写呢。学生(5): 老师说过,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所以汪伦要用快乐的歌声为他送行、为他祝福。学生(6):李白走遍名山大川,朋友遍天下,离别是常有的事。如果分别一回就伤心一回,那他还怎么云游,怎么写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和和望天门山呢?学生(7):李白和汪伦都是豪爽之人,他们谁也不为离别忧伤。师:同学们说得真好把我原先准备说的许多话都给说了!所以我常讲:给你们上课真轻松、真享福。同时,这也让薛老师感到压力很大,我得用功再用功,否则,你们

22、就不用我教,也不要我教啦!通过以上讨论,我们知道:在离愁别恨之外,世界上还有另一种友情在:相聚须尽欢,分别不忧伤,这也是一种很好的生活态度,我们可以说它是学生(1):潇洒。学生(2):豪放。学生(3):这就是浪漫!师:对。这就是李白,这就是浪漫。它可以表现为夜宿山寺的奇思妙想,可以表现为望庐山瀑布的雄浑壮阔,也表现为古诗赠汪伦的洒脱豪放。所以说,文如其人,言为心声,当我们读一首好诗的时候,我们其实也是在读一颗真诚美丽的心灵,在读一段鲜活生动的世俗人情。世界有多么广阔,人的心灵就有多么广阔千万不要以为李白只有乐观豪放的一面。这里是李白的两首死别诗,大家可以借助资料或通过讨论来读懂。我相信,前一首

23、会让你们笑破肚皮,而后一首呢读了就知道啦(出示预先板书好的内容):哭宣城善酿纪叟纪叟黄泉里,也应酿老春。夜台无李白,沽酒于何人!哭晁卿衡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学生记录,朗读,议论。教师巡视,有问才答。)铃声响,下课!(根据课后记录整理)后记这节课可分为三个阶段:一般性学习(*略去)深入发掘向课外拓展。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一个跳起来摘到果子的过程;也是一个从“教材”出发,进入更深更广境界的过程。钻进去需要力量,飞起来需要激情教师惟有厚积薄发,预先具备了较深的内功、预先蕴积了真诚的感动,才有可能调动这种力量,唤起这股激情。关于小学语文教学,大家现在谈得比较

24、多的是方法的探索与改进:教程怎样设计,课件怎样制作,多媒体怎样应用,学生怎样调动教师的底蕴和学养则少被提及,似乎现代化的教学就是按动鼠标和敲击键盘,似乎教师的作用只剩下了组织和引导这实在是一种偏颇。我们当然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们当然要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但阅读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心灵交会,对于那些蕴涵深刻的美文,我们首先要的是知人论世,是动情。因为对于任何人而言,动情的感悟永远比动脑得来的答案更难忘、更真切、更具孕育性和扩张力那感悟也许是朦胧的,比不上“分析”来得透彻。但其可贵也正在于朦胧因为“理解”总是局限在有限的知识范围之内,而感悟或莫名激动却将人引向无边的未来和无限广阔的空间。有些老师可

25、以从自己的教学预计到学生能考出多少分,那是我所不能及的“硬功夫”。我所可骄傲的是:一再惊喜于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和他们由此而来的思辨能力。由于我的“漫谈”(也有同行斥为“散扯”),学生由北京的四合院读到穆斯林的葬礼;由秋天的怀念读到了我与地坛当然,能这样做的,总是“一些人”,这就足够了,社会的前进总是要有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整个集体读书境界的提升,也必定要依赖于一部分人的捷足先登。佛说:自度度人。这也是我的远航和飞扬。点评窦桂梅(北京清华附小语文特级教师)这是一节有些“另类”的语文课。我们已经不能从“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突破,方法是否先进”的技术层面审视它。我想,这节课给予我的启发就是教师的素质

26、永远是最重要的。正如教者所说:“关于小学语文教学,大家仍然陷在方法技巧的探索与改进上。教程怎样设计,课件怎样制作,多媒体怎样应用,学生怎样调动教师的底蕴和学养则少被提及,似乎现代化的教学就是按动鼠标和敲击键盘,似乎教师的作用只剩下了组织和引导这实在是一种偏颇。”不是吗,技术的先进并不代表理念的先进。从很大程度上讲,就人文教育而言,推动其前进的不是手段,而是思想;不是那些精于弄巧、疏于深思的“新星”,而是那些认准方向、劳作不息的普通教师。从背景介绍到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表现,我们不难看出,薛老师是一位底蕴深厚、谙熟规律的“老农”,她在用文化经营自己的“庄稼地”。春种、夏长、秋收、冬藏,就这样,在四季

27、的轮回中,伴随着学习、鉴赏、思维、表达的快乐,学生成长着,幸福着。这种经历和感受,必将对他们的一生产生影响。薛老师的教学是在传递文化,也是在传递激情。尽管她的力量还很单薄,尽管我们大多数语文老师都缺乏薛老师这样的内功,但我们在追赶她的时候,已经和她一起去远航,去飞扬了。钱梦龙古诗教学实录3师:我们学过许多首李白的诗,谁能背?注意每人背一首,不要重复别人背过的诗。(学生争着背诵,积极性很高。背了静夜思赠汪伦早发白帝城望天门山独坐敬亭山等。)师:大家背得都很熟,今天我们再学一首李白的诗。(板书:望庐山瀑布)点评:教学新诗不直接揭示课题,让学生先背诵学过的诗,然后开始新课教学,这样做大有益处:一是新

28、旧联系,衔接自然;二是激发兴趣,增强效果。学生在情致盎然地背诵李白诗歌的气氛中学习新诗,效果当然不同。另外学生能一下子背出李白的许多诗,证明霍老师平时多有补充,教得扎实。师:谁来讲课题的意思?生:“望”是看的意思,题目是说看庐山的瀑布。师:什么是瀑布?谁看见过?生:我在泰山上看见过瀑布,它是从高山上直流下来的水,水流得很急,像倒下来似的,远远地看去像一块白布。师:是一块铺在桌子上的白布吗?生:是垂挂着的白布。师:对,这样说就准确了。一说到瀑布就想到高山,从高山陡峭的地方,水流倾泻下来,远看像一块白布垂挂山前。水很急地流下来,可以用“倾泻”这个词。注意“瀑”字怎样写?生:“瀑”是左右结构的字,左

29、边三点水,右边是暴雨的“暴”字,合起来念“瀑”p。生:把“暴”字加上三点水,就念瀑布的“瀑”。师:说得对。齐读“瀑布”。(学生齐读。)师:知道庐山在什么地方吗?生:庐山在江西省,是个风景很美的地方,很多人都到那里去游览。 点评:教者板书课题后,引导学生自己领悟题意:先解字,弄清“望”的含义,带出全题的意思;再释词,弄清“瀑布”是什么,而且就“瀑布”正字正音;最后明确庐山的地理特点。这样解题,由字及词及地,序次井然;同时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瀑布”引出“垂挂”“倾泻”,与高山挂起钩来,不仅使学生觉得具体可感,还为下面讲析诗歌作了铺垫,收一举数得之效。师:我们一块来学习这首古诗。(出示幻灯:

30、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师:谁能读一读?(学生齐读、个别读、教师范读。)师:你们再小声读读,共同议论一下,看能不能理解诗的意思。有什么问题也可以提出来。(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议论。)生:老师,银河是不是神话中说的,把牛郎、织女分开的那条河?生:我奶奶告诉我,银河是天上的一条大河。师:银河实际上是许许多多的恒星,民间传说是天上的一条大河。生:“九天”什么意思?生:我知道,“九天”是指很高的天空。师:古人认为天有九层,九天指天的最高层。点评:出示幻灯,打出全诗,省时省力,又便于读便于议;组织学生读和议时,突出“银河”“九天”,教者肯定正确的认识,纠正

31、错误的看法,使学生对诗句能有更深的理解,既体现了教学民主,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生:香炉是烧香的炉子吗?师:不是,这里的香炉指的是香炉峰。这座山峰的样子像香炉,所以叫香炉峰。你们懂得“日照香炉生紫烟”这句诗的意思吗?(学生没有举手的。)师:这句话的意思是,太阳照在香炉峰上,峰顶云雾弥漫,蒙蒙的水气透过阳光,呈现出一片紫色,好像燃起的紫烟缭绕着香炉峰。多么美丽的景色啊!你们再仔细体会一下这句话的意思,想像一下高高的香炉峰是多么漂亮。谁能讲讲这首诗?生:“日照香炉生紫烟”,是太阳照在山峰上,峰顶云雾弥漫,阳光透过蒙蒙的水气,好像燃起了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是远远地看去,瀑布挂在山的前边。“飞流

32、直下三千尺”,是水从三千尺高的山峰上很急地流下来。“疑是银河落九天”,以为是银河从高天上落下来了。师:能讲下来很好,谁还有什么意见吗?生:我给它补充一点,“川”是河的意思,应该说是挂在山前的河面上。 生:我有一点意见,“三千尺”不一定是个准确的数字,主要是突出山势很高。是不是可以说成是水从很高的山峰上急流下来?师:讲得好,谁能再讲一讲?(学生逐句讲)点评:由学生对“香炉”的疑问带出“日照香炉生紫烟”的诗句,理解它是一个难点。在学生没有举手的情况下,教者作了描述性的解释,启发学生体会意思,想像美景,进而让学生讲解全诗,还就“川”和“三千尺”作了辨识,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诗的意境了。这样教学体现扶放

33、结合的原则扶,扶在难点上;放,放在自解和讨论上,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水平。师:你们再小声读读,仔细体会一下,诗人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什么?生:通过这首诗,诗人歌颂了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色。生:诗人赞颂了祖国的美丽河山。生:诗人赞颂庐山瀑布的美景,实际是抒发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师:说得好!你是从什么地方体会出来的呢?生:我是读出来的。诗人不仅把峰写得很美,而且把瀑布写得十分壮观,好像是天河都掉下来了。生:诗人借景抒情,把景写得这么美,实际上是抒发他的爱国之情。生:我觉得这首诗写得好,有静静的香炉峰在紫烟的缭绕之中,又有那白色的瀑布从很高的山峰上倾泻下来,发出哗哗的声响。最后诗人赞叹,这好

34、像是天河掉下来了。师:分析得很好。确实,这首诗中有静有动,有声有色,有景有情。我们再体会一下,作者写出了红日、青峰、紫烟和白色的瀑布,色泽鲜明,多么美丽啊!你们在头脑里,一定能勾画出一幅绚丽的图画。这首诗,充分表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观,诗人借此抒发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你们再小声读几遍,看谁能背下来。(学生纷纷要求背诵,一般都能当堂背下来。)师:课后把这首诗抄在你们的抄诗本上。点评:一首古诗,温旧出新,扣诗解题,突破难点,启发想像,巧妙结旨,点明特色,还要读和背,仅仅花了十分钟,无疑成为古诗教学的典范了,值得我们仔细揣摩学习。钱梦龙古诗教学实录4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

35、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师:那是1200多年以前的一个春天,在古都长安城郊,年仅16岁的白居易送他的一位友人到一个边远的地方。到了城外,只见杨柳依依,青草茵茵。就在揖手作别之际,这位朋友想到了孤身一人要到一个如此偏远的地方,不禁流露出悲观的情绪。此时,白居易指着满山遍野的青草说:“去年秋冬时节我们经过这里时,只见一场野火过后,满目灰烬。可是你看,春风吹来,小草萌生,到处又都是绿油油的一片了。贤弟呀,小草的生命力尚能如此顽强,又何况人呢?!这正是: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啊!”他的这位朋友听了

36、白居易的这首诗后,心情愉快地上路了。这位友人为什么先前心情不好,听了白居易的这首诗后马上就对未来充满了信心了呢?这首诗中的哪些诗句深深的打动了他?今天我们就来好好的学习。(自由读)(教师对本课的生字“枯”、“荣”进行正音)(指名学生读)(教师范读,然后指导学生按诗歌的音步朗读)(教师引导学生对诗歌逐句地进行学习和理解。以下着重提示教者是如何引导学生依据字理进行识字析词的,一些教学过程略。)离离原上草“离离”与下面的“萋萋”意同,都是表示草茂盛之貌,而用在“送别”和“离别”这一特定的情境里,又使人不禁产生“离别了,离别了”的声声送别和告别的情境之中。“离”的现代义与表示草茂盛的古义相去甚远,为了

37、解决这一难点,教师从字的音义上引导学生进行理解和识记:师:“离离”读音l l,下面老师念几个表示颜色的字,你们听听哪个字词的读音最接近“离离”。“离离红红”(学生摇头),“离离蓝蓝”(学生摇头),“离离紫紫”(学生摇头),“离离绿绿”(学生点头)。是啊,读到“离离”就可以联想到近音词“绿绿”。(教师板画茂盛的草叶)师:我们先看这葱绿浓密的草叶,然后再看“离”的字形。“离”字的笔画很多,而且很不规整,一些笔画相互交叉在一起的。看到这样的笔画又可以使我们联想到(指示板画的茂盛的草叶图)生:(有所感悟地)仿佛看到茂盛的小草枝叶相互交错在一起。师:读到“离离”的读音就联想到生:小草“绿绿”的颜色。师:

38、看到“离”字很多笔画交叉的字形就联想到生:小草茂密的叶子。师:所以,“离离原上草”就是指原野上的草长得生:绿绿的,又多又密。师:用一个词来说,就是小草长得生:非常茂盛。一岁一枯荣枯形声字,木形古声,原指树木枝叶的枯萎,所以用“木”表义。本课引申指草叶的干枯、枯萎。一些学生灵活识记为“古”老的树“木”容易干枯,教师认可他们独特和富有创造性的记忆方法。荣古文字的“艹”写如“艸”,像两棵草形;“冖”古文字如“”形,像隆起的山岭形;“木”的古文字就像枝条伸展的树木形。把“荣”的几个部件分别析解后,再引导学生把它们组合起来想象其形义:春天来了,山坡(“”)上小草(“艹”)萌发了,树“木”也抽枝发芽,逐渐

39、地枝繁叶茂了。“荣”在课文里是特指小草长得很茂盛。(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地理解“荣”“枯”的词义,教师让同学们做“荣枯”汉字操,教师发令“荣”,只见同学们高扬双手,作小草茂盛生长的样子,一声 “枯”,只见同学们双手下垂,东倒西歪,作小草枯萎的情状。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小草从荣到枯、由盛及衰的变化过程,教师又作了如是口述:“春天来了,春风轻轻地吹拂,小草慢慢地长出地面来了。长啊,长啊,阳春三月,小草越长越高,越长越茂密。夏天来了,小草长得更茂盛了!秋天来了,一行行大雁往南飞,一片片树叶落下地面,小草也慢慢地变黄了。冬天来了,北风吹,雪花飘,小草也干枯倒伏下去了。”学生以手为小草,伴

40、随着教师描述的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而作由“荣”到“枯”的形态演变。)野火烧不尽野古文字上林下土,表示郊外。教者依据现字形引导学生灵活析解:“野”中的“里”拆分为“田、土”,有田有土的地方会是哪呢?以此引导学生理解其野外的意思,“野火”也就是野外自然引燃或人们用火不慎引起的火。尽“尽”的繁体为“盡”,原义为坛罐(皿)里的食物吃完了,手(彐)持涮把正在清洗坛罐。现“尽”为简化字,教师先把字上下颠倒(),想象就像一个敞开口子的大筐(画简笔画),上面的两点()就像果子之类的东西往里装;而后把该字再倒置为“尽”(画简笔画),筐里面的东西会怎样呢?自然就会撒掉完了。所以,“尽”就是完全、全部的意思。“野火烧

41、不尽”就是野火烧不完的意思了。(教师画出火烧地面枯草的简笔画)师:大火烧啊,烧啊,不就把地面上的草都烧尽了吗,为什么又说烧不尽?生:地下还有小草的根呢!春风吹又生生“生”是象形字,为了使学生形象识记,教师用纸张挡住“生”字的上部露出下面的“土”,然后在“土”上画出上部的古文字形体“屮”(一棵草形),分解这两个部件后,学生就会自己把它们组合为:小草(屮)从泥“土”中生长出来了的意思。师:是啊,野火是烧不尽的, 到了第二年的春天,春风一吹小草(指示“屮”)就从泥土(指示“土”)里 生齐: 生长出来了!师:从这个“生”字的字形你们看到了什么?生:看到了小草从泥土中生长出来的样子。师:从这个“生”字的

42、字形你们还感悟到了什么?生:小草的生命力非常的顽强!(为了让同学们完整地感悟诗意,教师提示桌面就是地面,小手表示小草,春天来时小手慢慢地从桌下伸出,越长越高,夏天来了,长得更加的繁荣茂盛了;秋天来了,天气凉了,小草枯黄了,野火烧来了,学生扮的“小草”被烧得只剩下草根了,同学们纷纷地躲藏到桌子下,还有一两个同学坐着不动,老师幽默地说:“哟,这两棵草干嘛烧不死呀?!再放一把火,烧啊!烧啊!”这时这两个同学也蜷缩到桌子下,听课的老师们顿时笑声一片。老师这时又打着节奏问道“草根草根你在哪里?”躲藏在桌下的同学们应和着老师的问话答道:“草根草根我在地里!”全场再次爆发笑声。“为什么你们烧不死呀?”老师问

43、道,“因为我们的草根在地里,野火是烧不死我们的!”老师有问道:“野火烧不死你们,说明你们的生命力怎样呀?”“我们的生命力很顽强!”学生答道。“是呀,来年春天,小草又会蓬蓬勃勃地生长起来了,小草的生命力真顽强呀!”这时桌下的同学们又伸展双手,“小草们”又生长了起来。至此,诗句的主要内容和表达的思想同学们已基本理解和感悟。)(朗读以上四句。简要讲述“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四句的意思。然后通过下面接续式的提问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师:表现小草四季变化的诗句是生齐: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师:表现小草生命力顽强的诗句是生齐: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师:描写小草漫山遍野,无边无际的

44、诗句是生齐: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师:表达诗人送别朋友深厚感情的诗句是生齐: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师:前面我们讲到白居易送别朋友时,他的朋友曾经一度悲观,听了白居易吟诵这首诗后,他就振作起来了。大家再想想,这首诗中特别是哪两句使得他的朋友格外的感动和振奋,增强了生活的勇气和信心?生齐: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师: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啊!白居易16岁时写了这首诗,几年后,已是20多岁小伙子的白居易来到了长安城应考,经人介绍,前去拜见一位很有学问的姓顾名况的大官人。这位顾大官人听说他的名字叫“白居易”时开玩笑说道:“现在长安城米价上涨,想要白白居住可不容易哟!”当这位顾大官人听了白居易诵读完这首诗,特别是听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诗句时,不禁连声赞叹“好诗!好诗!”。这时老师引导同学们想象,顾大官人看到白居易写得这样好的诗时又会说些什么呢?先后两位同学站起来说道:“白居易呀白居易,你写得如此好的诗,想要在长安城里白白居住也就是很容易的了!”老师听后打趣地说:“是呀,当年顾大官人就是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初中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