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晋祠》教学课件.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569378 上传时间:2021-03-26 格式:DOC 页数:55 大小:45.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丽的晋祠》教学课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美丽的晋祠》教学课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美丽的晋祠》教学课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美丽的晋祠》教学课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美丽的晋祠》教学课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亲,该文档总共5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美丽的晋祠》教学课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丽的晋祠》教学课件.doc(5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美丽的晋祠教学课件 美丽的晋祠教学课件1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能从整体上把握本段的结构,理解本段课文的主要内容。3、能通过句中关键词语想象、感受、品读体味晋祠的水之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4、品味优美生动、精准的语言,体会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的作用。5、教给学生批注的方法。以读促写,并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有自己的见解。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回顾学法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17课美丽的晋祠的第2、3自然段,一起感受了晋祠山和树的美,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板书课题,齐读)还记得上节课我们是用怎样的方法学习的吗?(学生交流,老师板书)二、研读课文,感悟晋祠的水之美(一)、通过

2、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第四自然段是围绕什么来写的?(板书:水)(二)、快速浏览,找出总写水的特点的句子。(学生交流,老师相机板书)1、指导体会顿号的作用2、指导朗读(三)文中哪些语句分别表现了水的这些特点呢?默读勾画相关语句,并作出批注。交流:1、第一个特点多A、抓住“这里”、“那里”、“桥下”、“亭中”、“路边”等词语体会到睡得数量多,并指导朗读。B、这里写了几种水?(潭、渠、河、井、溪)什么是“渠”?指导朗读体会水的种类多。C、抓住“细流脉脉”、“如线如缕”、“碧波闪闪”、“如锦如缎”体会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的妙处,指导朗读体会水的姿态美。2、第二个特点静A、抓住“叮叮咚咚”体会“鸟鸣山

3、更幽”,指导朗读。B、“长流不息”、“日日夜夜”和上文的哪一句话相呼应?3、第三个特点清A、抓住“历历可见”体会水之清。B、指导朗读4、第四个特点柔A、指名读,想象柔和美,从哪些词语体会到?B、出示动词想象画面。C、体会比喻句的妙处。D、比较区别文中两个“绝”的不同意义。(四)、学习总结部分1、引读李白的诗句并区别引号的不同作用。2、引读最后一句,此情此景,此时此刻,你心里会想些什么?引导体会“漂”。3、指导朗读。三、感悟写法,大胆质疑1、作者的写法中有没有值得你借鉴的地方?2、为了是*更有条理,层次更清晰,可以怎样调整?四、课后拓展,学以致用用上今天学习到的方法来描绘我们美丽的校园。美丽的晋

4、祠教学课件2学习目标:1、学会9个生字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3、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整体把握晋祠自然风景“三美”的特征及泪品的独具匠心,感受晋祠之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4、学习说明描写相结合的表达方法,品味优美生动的语言,体会比喻、对偶、拟人、引用等修辞手法的作用,教学重点:晋祠的山和树各有什么特点教学难点:学习说明描写相结合的表达方法,品味优美生动的语言课前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前板书晋祠1、师述:是啊!晋祠座落在我国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郊的悬瓮山麓中,是一大片古建筑群。有近的殿、堂、楼、阁、亭、台、桥、榭,这里,山环水绕,古

5、木参天,美景如画,在苍都的树林掩映之下,清澈见底的泉水蜿蜒穿流于祠庙殿宇之间,历史文物古自然风景荟萃一起,使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晋祠的美丽,常常地吸引作家梁衡,他游览了晋祠之后,忍不住拿起手中的笔,写下了这篇美丽的晋祠,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去领略晋祠的美丽。2、齐读课题同学们晋祠的“祠”是平翘音,来大家再读一遍,而且祠是“示字旁”,这儿只有一点,大家用手写一写。(二)整体感知课文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将生字新词的字音读准,将课文读通顺,读流利,没读好的地方可以反复练练。2、分词出示生字词,大家刚才把课文很认真地读了一遍,读准读顺吗?现存老师来检查一下。草木萧疏拾级登山周柏唐

6、槐虬枝弯曲老妪负水偃卧草蔓荫护3、师述:现在,请你们再一次读读课文,找到一句话概括*的主要内容。指名回答再读读这句话,看看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齐读这一自然段老师板书:在山、在树、在水(三)、学习第二自然段1、晋祠的美在山,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晋祠的山美在哪,有什么特点?2、学生交流生:巍巍的长长的生:作者用比喻的手法写出晋祠的山这两个特点?生:从这个拥字体会到:这个字既准确地表达出山与晋祠之问的地理关系晋祠在群山怀抱之中,又巧妙地使用了拟人的手法,将山对晋祠的“呵护”写得充满温情,谁来读读,传递出这脉脉温情。再指名读这一句师过渡:刚才你们读的这一句话写出了山的形美,晋祠的山不仅形美,而且色

7、彩也很美,出示课件,看这两句多工整啊!作者用对偶的手法,为我们展现了晋祠山西幅绚丽的画面。谁来读读这两句,男女生配合读师评价:真美,真让人感师述:同学们,通读你们读,让我感到晋祠的春、秋天太美了,你们能不能根据晋祠山春、秋的景色展开想象,描绘一下夏、冬之景呢?夏季:_冬天:_师述:因此作者说“无论什么时候拾级登山都”谁还能通过自己的读表达这种情感。师述:是啊!作者在这一段抓住了晋祠山巍巍的、高高的,四时景色皆宜的特点,写出了晋祠山的美,让我们通过朗读来体会。齐读这一自然段(四)、学习第4自然段1、师过渡:晋祠的美不仅在山,而且在树。2、指各读第4自然段。思考:晋祠的树美在哪?有什么特点?3、学

8、生概括:古老苍劲.还有什么特点(造型奇特)你们能用不仅而且来说说晋祠树的特点呢?(1)说到古老苍劲,我们不得找到作者写到的两棵树,它们就是:周柏唐槐。(2)我们反从他们的名字上,周柏,唐槐就见它们的古老。那么我们再来读读描写他们的句子吧!(指名学生读)(出示课件)(3)大家自由读这两句话,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晋祠树的古老苍劲。学生抓住“树干劲直、树皮皱裂、老干粗大、虬枝盘曲”等体会指导朗读,读出苍劲有力(4)体会这两句话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A先看看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树干、树皮、树顶、枝条、姿态等几个方面来说明周柏、唐槐的古老苍劲)这是这两棵树的相同点B作者在描写周柏、唐槐同样古老苍劲时,

9、还写出了它们各自不同的特点,读读句子,这两棵树还有着怎样的不同师小结:周柏还有稀疏的特点,而唐槐则是茂密的美教师小结:课文按一定的观察顺序,写出了周柏、唐槐古老苍劲,又各具疏朗,浓密的特点,可谓是匠心独运。男生、女生合作读,体会一下作者这独具的匠心。晋祠的树,不仅周柏、唐槐具有古老苍的特点,还有水边殿外的松柏槐树,元不显出苍动的风骨。(5)前面我们说晋祠树不仅美在古老苍劲,还以造型奇特见长,现在我们看看课文又是怎样写造型奇特这个特点的呢?默写第三自然段后半部分,用波浪线划出描写晋祠的树造型奇特的句子。谁把这些句子读出来,指名读。教师指导学生理解:有的偃如老妪负水,低下去的树像一位老婆之背着很重

10、的水,被压弯了腰,有的挺拔的树,像一位壮士屹立在天地之间托起了天,你们看这树的形状奇特,说说晋祠的树有哪吸哪些奇特的造型吗?有的弯如虹桥,有的大如巨伞,像这样形状其特的还不止一棵、两棵呢?你能发挥一下你的想像,仿照这两句说说,所以作者用了一个词来形容,是生答(不一而足)师述:这其中造型最为奇特,当数晋祠圣母殿前的左扭柏,这就是左扭柏,来我们来读读描写它的句子吧!比较一下把红颜色的句子换成括号里的字好吗?品味一下,作者的语言让你感受到了什么?(通过与学生一起作者的用词准确细致)师评价:作者就是这样细致而准确、生动,多角度的观察地写出左扭柏高大,左扭的特点,这就是语言的魅力。(五)总结:漫步在晋祠

11、中,满目苍翠,难怪作者会说:晋祠在古木满荫护下,显得分外幽静,典雅。配乐齐读课文,让我们再一次体会,在古老苍劲,造型奇特的古树荫护下晋祠的美丽。美丽的晋祠教学课件3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生字词。2.初步学会分析短小的文艺性说明文,体会说明文中运用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的效果,明确说明顺序。3.感受晋祠的“美”,激发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从文艺性说明文生动形象的语言角度入手感受晋祠的“美”。教学难点在说明文中通过合理的顺序的安排表达感情。教学工具多媒体:ppt课时安排一课时预习要求1.朗读课文,圈出生字,画出词语,标注段的序号。2.在文中画出欣赏的语句并加以旁批。3.查阅有关晋祠的资料,提出疑

12、问题写于作业本上。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因为临时换初三的班级,考虑他们文体知识已陌生,故修改导语,不从文体入手。)很高兴认识咱们班的同学,有个小问题调查一下,咱班有旅游爱好者吗?(有,则问:游过哪些地方或为什么不去?没有,则从我的旅游心情谈起。主要是从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入手。)老师现在教初二,正在教说明文,同学们也学过。有人说,说明文学起来很枯燥,你们当时感觉如何呢?(只请一名同学发言)老师却觉得在说明文里可以游历很多地方呢,如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等,让老师重温旧地,乐不可支啊!今天老师也很高兴,因为有缘和咱们同学一起跟着梁衡到晋祠去看看了。顺带我们也温习一下说明文文体知识吧。二、检查预习,了解学

13、生1.读准下列字音。wng sh cn yn yn y m悬瓮山拾级皴裂荫护偃卧老妪脉脉xun xi rn rn fng yng亭台轩榭冉冉不绝鳞甲须髯牌坊瀛胜楼2.让学生谈谈初读感受。(了解学生预习层次及其内在能力)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1.同学们已经了解了*的说明对象是晋祠,那么它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在文中找出一句话概括。(悠久的历史文物同优美的自然风景浑然融为一体)2.为什么是这句呢?(鼓励学生从全文结构看)(因为全文是从自然风景和历史文物两个角度展开介绍的)引导学生分析结构。过渡:悠久的历史与优美的自然风景共同构成了晋祠的美,罗丹曾说过:“世界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下面让

14、我们随着梁衡的视线去领略晋祠的美吧。四、精读课文,感受“美”(一)研析25节,感受自然美1.总领晋祠自然美的中心句是哪一句?从中可以看出作者认为晋祠的自然美在什么地方?(第二节;山、树、水)2.老师读,学生思考,练习。边听边想边做:a想一想作者运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使我们对晋祠自然美的特征获得形象的认识?(描写与说明相结合)b请画出你欣赏的字、词或语句,加以点评;或画出你欣赏的景,谈谈你的见解。(这一部分主要让学生通过欣赏优美的语言,感受自然美。多鼓励学生说)(山:用“拥”字形象生动说明了晋祠与山的地理位置;树:用“挑”字极富表现力地说明树的“苍古”;水:多“这里,那里,桥下有,亭中有,路边有

15、”(条理清晰),清、静“细流、碧波、叮叮咚咚”(“蝉鸣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淙淙的流水声里,人的心灵得到净化,脱尘之感油然而生。令人叫绝。)柔“流势不大”等等,学生言之成理即可)3.文艺性说明文的特点之一,是说明中有描写,刚才我们一起随着作者领略了晋祠的自然美,你觉得说明文这样写有什么效果呢?(学生自主发言)4.小结:上文在说明晋祠的自然风景之美,用了描写的手法,这是很必要的,要使晋祠鲜活在读者的心中,离不开描写。因为,美在形象,美在生动。以后大家如果要写*介绍某一个地方,可别忘了今天学的哦!过渡:作者虽看不够晋祠的自然风景但他认为晋祠的最美在何处呢?(最美的还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古代文化)是啊,

16、自然风景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礼物,可历史文物可凝聚着先人们的智慧和汗水啊!一起领略吧。(二)研析711节,体现人之美1.晋祠林立一百多座殿堂楼阁和亭台轩榭,作者却主要抓住了什么来介绍?(古建筑中的“三绝”:圣母殿、木雕盘龙、鱼沼飞梁)2.为什么呢?(抓住典型的事物介绍特征。又教会同学们一招喽)3.“三绝”“绝“在何处呢?(学生默读讨论,前三组顺次负责三个内容,第4组负责10、11小节概括其内容)(明确:圣母殿现存最早、殿内无一根柱子、泥塑圣母像及42个侍女;木雕盘龙现存最早、木质优良、工艺精巧;鱼沼飞梁十字形飞梁“我国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曾评价道:此式石筑桥,在古画中偶见,实物一例,洵实在为可贵。

17、”)(师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帮助学生理解:圣母殿内无柱子(南京无梁殿),鱼沼飞梁十字形飞梁(立交桥的雏形)4.第4组概括10、11节内容。(次要建筑及园中小品,突出精巧、匠心独运)小结:这里也用了描写的手法,让我们了解了晋祠的历史、文化悠久的特点。我们虽然没有亲临晋祠,却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不能说,这不是得益于*生动的描写。(三)结构分析,体会感情1.*在介绍晋祠的历史文物时先重点介绍了“三绝”,再粗略的介绍园中其他景物,这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的?(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那对于晋祠的自然风景又是按什么顺序的呢?(每一部分都是总分,作者的视线是由高到低)(师板书)2.提醒学生看板书,作者介绍的顺序与

18、开头总说的特征顺序并不一样,为什么先介绍优美的自然风景,再介绍悠久的历史文物?(提示:晋祠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因为自然风景,还是历史文物的悠久呢?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来看,人们是易于感受自然美呢,还是历史文物美?)(明确:作者由浅入深,先写人们容易感受的自然美,再介绍有深刻内涵的历史文物美,符合认知的规律。这一句的语序,突出了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的赞美。)小结:在这篇课文中,晋祠向我们展示了它的美,这在于它的风景优美,也在于它的历史悠久,还在于梁衡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伴随着优美的文笔和合理的顺序安排啊。五、总结全文,巩固学法1.在文中我们看出了作者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由衷

19、的赞美我们也由衷赞美一句吧,集体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小节。2.结合板书,学法小结。a把握行文思路。b学会用描写进行生动说明。c抓住典型的事例,说明事物的特征。3.小结全文:今天,我们学习了课文晋祠。*的作者就像一名高明的导游,一路娓娓而叙,侃侃而谈,带着我们在晋祠这幅优美的图画中驻足观景,留恋忘返。有和老师一样有旅游爱好的同学,咱么有空也去看看吧。六、小尝试,激发兴趣让学生试着给晋祠写副对联(即楹联)。例:悬瓮山高,碧玉一湾分晋水;剪桐泽远,慈云千古荫唐村。(圣母殿)一湾碧水馨唐叔;开遍莲花到晋祠。(唐叔虞祠)唐国封桐七百年,功存王室;晋渠水灌三千顷,泽及生民。(唐叔虞祠)七、小练笔,加强实践(

20、课后作业)咱们的伯乐校园也是非常美丽的,同学们是否可以学着梁衡,向大家介绍一下呢?试试看吧。写一篇关于自己的校园的生动的说明文。美丽的晋祠教学课件4教材分析:晋祠是一篇介绍名胜的文艺性说明文,晋祠这篇课文结构非常清晰,介绍了晋祠的地理位置、自然风景和历史文物。在“抓住说明对象特征及说明文的结构与顺序”方面可作为模仿、分析的范本,在“写作指导”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另外,晋祠这篇*不同于一般说明文的是,隐藏在文字背后的人文内涵十分丰富,当我们潜心会文、披文入情时,我们会发现文字并不是枯燥、单调、死板的。透过文字,我们会感受到环境于生命相互依存的关系,体验到晋祠在建筑艺术方面所体现出来我们先辈的智慧和

21、民族精神以及作者字里行间所洋溢的自豪之情。学生分析:由于这篇说明文的对象“晋祠”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加上文字优美,学生初始阅读的兴趣将会较浓,而且由于*通俗易懂,九年级学生完全能够自学。通过自学,学生就能够掌握晋祠的地理位置、自然风景和历史文物。但是学生的自学也往往停留于此,如果没有教师的引导,如果没有新的任务驱动,学生在“这篇*蕴涵了哪些情感因子”“这篇*体现了哪些文化内涵”等方面不会进行深入追求。因此,教师必须想办法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通过教学,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特别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有明显的“增量”。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脉络;进一步巩固有关说明

22、顺序的知识。2、能力目标:初步学会分析说明中运用描写的文艺性说明文。3、情感目标:了解晋祠的悠久历史和优美的自然风景,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精读重点语段,领悟关键词语的含义。体会文艺性说明文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 教学方法:美读法、探究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西方19世纪的艺术家把建筑称为“凝固的音乐”,除了形容建筑和音乐一样有着明确的音律以外,也说明完美的建筑犹如一曲完美的乐章,表现为一种和谐的旋律。而中国园林则是集建筑、书画、文学、园艺等艺术的精华,每一个园都有自己的风格,呈现出不同的风光。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座北方的园林-晋祠。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1、通读

23、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晋祠的总体特征(悠久的历史文物和优美的自然风景浑然融为一体)2、照应这一特征的是哪些段落? (2-5)优美的自然风景(6-11)悠久的历史文物(以板书形式归纳)(过渡:悠久的历史与优美的自然风景共同构成了晋祠的美。罗丹曾说过:“世界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得眼睛。”下面让我们随着梁衡的视线去领略晋祠的美吧。)三、精读课文,感受美(一)、研读2-5节,感受自然美1、山:长长地,巍巍的,四季宜人。2、树:古老苍劲,造型奇特。3、水:多、清、静、柔。作者运用什么表达方式,使我们对晋祠自然美的特征获得形象的认识? (描写与说明相结合)(过渡:作者虽看不够晋祠的自然风景,但他认为晋祠的

24、最美在何处呢?(最美的还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古代文化。是啊,自然风景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礼物,可历史文物却凝聚着先人们的智慧和汗水。一起领略吧!)(二)、研读7-11节,体会文物美1、晋祠林立一百多座殿堂楼阁和亭台轩榭,作者却主要抓住了什么来介绍? (古建筑中的“三绝”)2、为什么?(抓住典型事物介绍特征)3、“三绝”“绝”在何处?4、10、11节介绍了什么?(其它建筑、园中小品)小结:这里也用了描写的手法,让我们了解了晋祠的历史文化悠久的特点。我们虽然没有亲临晋祠,却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不能说,这不是得益于*生动的描写。(三)、结构分析,体会感情1、*在介绍晋祠的历史文物时先重点介绍了“三绝”,再

25、粗略的介绍园中其它景物,这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的?(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那对于晋祠的自然风景又是按什么顺序的呢?(由高到低)2、提醒学生看板书,作者介绍的顺序与开头总说的特征顺序并不一样,为什么先介绍优美的自然风景,再介绍悠久的历史文物?(提示:晋祠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因为自然风景,还是历史文物的悠久呢?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来看,人们是易于感受自然美呢,还是历史文物美?)明确:作者由浅入深,先写人们容易感受的自然美,再介绍有深刻内涵的历史文物美,符合认知的规律。这一句的语序,突出了对祖国传统化得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赞美。小结:在这篇课文中,晋祠向我们展示了它的美,这在于它的风景优美,也在

26、于它的历史悠久,还在于梁衡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伴随着优美的文笔和合理的顺序安排。四、总结全文,巩固学法结合板书,学法小结把握行文思路,说明顺序;学会用描写进行生动说明;抓住典型事例说明事物的特征。五、课后作业1、把课文缩写成一段平实的说明性文字,100字左右。2、我们的高行中学也是非常美丽的,请同学试试写一段关于自己的校园的生动的说明。篇2:晋祠 教案晋祠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生字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脉络。 2.初步学会分析短小的文艺性说明文,体会说明文中运用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的效果,明确说明顺序。 3.感受晋祠的“美”,激发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从文艺性说明文生动形象的语言角

27、度入手感受晋祠的“美”。 教学难点在说明文中通过合理的顺序的安排表达感情。教学工具 多媒体:ppt 课时安排 一课时预习要求 1.朗读课文,圈出生字,画出词语,标注段的序号。 2.在文中画出欣赏的语句并加以旁批。 3.查阅有关晋祠的资料,提出疑问题写于作业本上。教学过程一、导入二、检查预习,了解学生 1.读准下列字音。wng sh cn yn yn y m? 悬瓮山拾级皴裂荫护偃卧老妪脉脉 .xun xi rn rn fng yng 亭台轩榭 冉冉不绝 鳞甲须髯 牌坊 瀛胜楼 . 2.让学生谈谈初读感受。(了解学生预习层次及其内在能力)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同学们已经了解了*的说明对象是

28、晋祠,那么它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在文中找出一句话概括。(悠久的历史文物同优美的自然风景浑然融为一体) 2.为什么是这句呢?(鼓励学生从全文结构看) (因为全文是从自然风景和历史文物两个角度展开介绍的)引导学生分析结构。(611)师板书: 晋 历史文物悠久美 (25) 浑然一体祠 自然风景优美 (总分总) 过渡:悠久的历史与优美的自然风景共同构成了晋祠的美,罗丹曾说过:“世界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下面让我们随着梁衡的视线去领略晋祠的美吧。四、精读课文,感受“美”(一)研析25节,感受自然美 1.总领晋祠自然美的中心句是哪一句?从中可以看出作者认为晋祠的自然美在什么地方?(第二节;山

29、、树、水)2.老师读,学生思考,练习。边听边想边做:a想一想作者运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使我们对晋祠自然美的特征获得形象的认识?(描写与说明相结合) b 请画出你欣赏的字、词或语句,加以点评;或画出你欣赏的景,谈谈你的见解。 (这一部分主要让学生通过欣赏优美的语言,感受自然美。多鼓励学生说)(山:用“拥”字形象生动说明了晋祠与山的地理位置;树:用“挑”字极富表现力地说明树的“苍古”;水:多“这里?,那里?,桥下有?,亭中有?,路边有?”(条理清晰),清、静“细流、碧波、叮叮咚咚”(“蝉鸣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淙淙的流水声里,人的心灵得到净化,脱尘之感油然而生。令人叫绝。)柔“流势不大”等等,学生

30、言之成理即可) 3.文艺性说明文的特点之一,是说明中有描写,刚才我们一起随着作者领略了晋祠的自然美,你觉得说明文这样写有什么效果呢?(学生自主发言) 4.小结:上文在说明晋祠的自然风景之美,用了描写的手法,这是很必要的,要使晋祠鲜活在读者的心中,离不开描写。因为,美在形象,美在生动。以后大家如果要写*介绍某一个地方,可别忘了今天学的哦!过渡:作者虽看不够晋祠的自然风景但他认为晋祠的最美在何处呢?(最美的还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古代文化)是啊,自然风景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礼物,可历史文物可凝聚着先人们的智慧和汗水啊!一起领略吧。(二)研析711节,体现人之美 1.晋祠林立一百多座殿堂楼阁和亭台轩榭,作者

31、却主要抓住了什么来介绍?(古建筑中的“三绝”:圣母殿、木雕盘龙、鱼沼飞梁) 2.为什么呢?(抓住典型的事物介绍特征。又教会同学们一招喽) 3.“三绝”“绝“在何处呢?(学生默读讨论,前三组顺次负责三个内容,第4组负责10、11小节概括其内容)(明确:圣母殿现存最早、殿内无一根柱子、泥塑圣母像及42个侍女;木雕盘龙现存最早、木质优良、工艺精巧;鱼沼飞梁十字形飞梁“我国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曾评价道:此式石筑桥,在古画中偶见,实物仅此一例,洵实在为可贵。”) (师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帮助学生理解:圣母殿内无柱子(南京无梁殿),鱼沼飞梁十字形飞梁(立交桥的雏形) 4.第4组概括10、11节内容。(次要建

32、筑及园中小品,突出精巧、匠心独运)小结:这里也用了描写的手法,让我们了解了晋祠的历史、文化悠久的特点。我们虽然没有亲临晋祠,却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不能说,这不是得益于*生动的描写。(三)结构分析,体会感情 1.*在介绍晋祠的历史文物时先重点介绍了“三绝”,再粗略的介绍园中其他景物,这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的?(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那对于晋祠的自然风景又是按什么顺序的呢?(每一部分都是总分,作者的视线是由高到低)(师板书) 2.提醒学生看板书,作者介绍的顺序与开头总说的特征顺序并不一样,为什么先介绍优美的自然风景,再介绍悠久的历史文物?(提示:晋祠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因为自然风景,还是历史文

33、物的悠久呢?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来看,人们是易于感受自然美呢,还是历史文物美?)(明确:作者由浅入深,先写人们容易感受的自然美,再介绍有深刻内涵的历史文物美,符合认知的规律。这一句的语序,突出了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的赞美。) 小结:在这篇课文中,晋祠向我们展示了它的美,这在于它的风景优美,也在于它的历史悠久,还在于梁衡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伴随着优美的文笔和合理的顺序安排啊。五、总结全文,巩固学法 1.在文中我们看出了作者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由衷的赞美我们也由衷赞美一句吧,集体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小节。 2.结合板书,学法小结。 a 把握行文思路。b学会用描写进行生动说明。 c抓住典

34、型的事例,说明事物的特征。 3.小结全文:今天,我们学习了课文晋祠。*的作者就像一名高明的导游,一路娓娓而叙,侃侃而谈,带着我们在晋祠这幅优美的图画中驻足观景,留恋忘返。有和老师一样有旅游爱好的同学,咱么有空也去看看吧。六、小尝试,激发兴趣让学生试着给晋祠写副对联(即楹联)。例: 悬瓮山高,碧玉一湾分晋水;剪桐泽远,慈云千古荫唐村。(圣母殿) 一湾碧水馨唐叔;开遍莲花到晋祠。(唐叔虞祠) 唐国封桐七百年,功存王室;晋渠水灌三千顷,泽及生民。(唐叔虞祠)七、小练笔,加强实践(课后作业)咱们的伯乐校园也是非常美丽的,同学们是否可以学着梁衡,向大家介绍一下呢?试试看吧。写一篇关于自己的校园的生动的说

35、明文。板书(611)晋 历史文物悠久 (主次)浑然一体(25)祠 自然风景优美 (总分) 美 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赞美篇3:晋祠教学设计晋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生字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脉络。 2.初步学会分析短小的文艺性说明文,体会说明文中运用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的效果,明确说明顺序。 3.感受晋祠的“美”,激发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 从文艺性说明文生动形象的语言角度入手感受晋祠的“美”。 教学难点在说明文中通过合理的顺序的安排表达感情。教学工具 多媒体:ppt 课时安排 一课时预习要求 1.朗读课文,圈出生字,画出词语,标注段的序号。 2.在文中画出欣赏的

36、语句并加以旁批。 3.查阅有关晋祠的资料,提出疑问题写于作业本上。教学过程一、导入二、检查预习,了解学生 1.读准下列字音。wng sh cn yn yn y m? 悬瓮山拾级皴裂荫护偃卧老妪脉脉 .xun xi rn rn fng yng 亭台轩榭 冉冉不绝 鳞甲须髯 牌坊 瀛胜楼 . 2.让学生谈谈初读感受。(了解学生预习层次及其内在能力)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同学们已经了解了*的说明对象是晋祠,那么它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在文中找出一句话概括。(悠久的历史文物同优美的自然风景浑然融为一体) 2.为什么是这句呢?(鼓励学生从全文结构看) (因为全文是从自然风景和历史文物两个角度展开介

37、绍的)引导学生分析结构。(611)师板书: 晋 历史文物悠久美 (25) 浑然一体 祠 自然风景优美 (总分总) 过渡:悠久的历史与优美的自然风景共同构成了晋祠的美,罗丹曾说过:“世界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下面让我们随着梁衡的视线去领略晋祠的美吧。四、精读课文,感受“美”(一)研析25节,感受自然美 1.总领晋祠自然美的中心句是哪一句?从中可以看出作者认为晋祠的自然美在什么地方?(第二节;山、树、水)2.老师读,学生思考,练习。边听边想边做:a想一想作者运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使我们对晋祠自然美的特征获得形象的认识?(描写与说明相结合) b 请画出你欣赏的字、词或语句,加以点评;或画

38、出你欣赏的景,谈谈你的见解。 (这一部分主要让学生通过欣赏优美的语言,感受自然美。多鼓励学生说)(山:用“拥”字形象生动说明了晋祠与山的地理位置;树:用“挑”字极富表现力地说明树的“苍古”;水:多“这里?,那里?,桥下有?,亭中有?,路边有?”(条理清晰),清、静“细流、碧波、叮叮咚咚”(“蝉鸣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淙淙的流水声里,人的心灵得到净化,脱尘之感油然而生。令人叫绝。)柔“流势不大”等等,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3.文艺性说明文的特点之一,是说明中有描写,刚才我们一起随着作者领略了晋祠的自然美,你觉得说明文这样写有什么效果呢?(学生自主发言) 4.小结:上文在说明晋祠的自然风景之美,用了

39、描写的手法,这是很必要的,要使晋祠鲜活在读者的心中,离不开描写。因为,美在形象,美在生动。以后大家如果要写*介绍某一个地方,可别忘了今天学的哦!过渡:作者虽看不够晋祠的自然风景但他认为晋祠的最美在何处呢?(最美的还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古代文化)是啊,自然风景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礼物,可历史文物可凝聚着先人们的智慧和汗水啊!一起领略吧。(二)研析711节,体现人之美 1.晋祠林立一百多座殿堂楼阁和亭台轩榭,作者却主要抓住了什么来介绍?(古建筑中的“三绝”:圣母殿、木雕盘龙、鱼沼飞梁) 2.为什么呢?(抓住典型的事物介绍特征。又教会同学们一招喽) 3.“三绝”“绝“在何处呢?(学生默读讨论,前三组顺次负

40、责三个内容,第4组负责10、11小节概括其内容)(明确:圣母殿现存最早、殿内无一根柱子、泥塑圣母像及42个侍女;木雕盘龙现存最早、木质优良、工艺精巧;鱼沼飞梁十字形飞梁“我国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曾评价道:此式石筑桥,在古画中偶见,实物仅此一例,洵实在为可贵。”) (师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帮助学生理解:圣母殿内无柱子(南京无梁殿),鱼沼飞梁十字形飞梁(立交桥的雏形) 4.第4组概括10、11节内容。(次要建筑及园中小品,突出精巧、匠心独运)小结:这里也用了描写的手法,让我们了解了晋祠的历史、文化悠久的特点。我们虽然没有亲临晋祠,却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不能说,这不是得益于*生动的描写。(三)结构分析

41、,体会感情 1.*在介绍晋祠的历史文物时先重点介绍了“三绝”,再粗略的介绍园中其他景物,这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的?(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那对于晋祠的自然风景又是按什么顺序的呢?(每一部分都是总分,作者的视线是由高到低)(师板书) 2.提醒学生看板书,作者介绍的顺序与开头总说的特征顺序并不一样,为什么先介绍优美的自然风景,再介绍悠久的历史文物? (提示:晋祠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因为自然风景,还是历史文物的悠久呢?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来看,人们是易于感受自然美呢,还是历史文物美?)(明确:作者由浅入深,先写人们容易感受的自然美,再介绍有深刻内涵的历史文物美,符合认知的规律。这一句的语序,突出

42、了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的赞美。)小结:在这篇课文中,晋祠向我们展示了它的美,这在于它的风景优美,也在于它的历史悠久,还在于梁衡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伴随着优美的文笔和合理的顺序安排啊。五、总结全文,巩固学法 1.在文中我们看出了作者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由衷的赞美我们也由衷赞美一句吧,集体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小节。 2.结合板书,学法小结。 a 把握行文思路。b学会用描写进行生动说明。 c抓住典型的事例,说明事物的特征。 3.小结全文:今天,我们学习了课文晋祠。*的作者就像一名高明的导游,一路娓娓而叙,侃侃而谈,带着我们在晋祠这幅优美的图画中驻足观景,留恋忘返。有和老师一样有旅游爱好的

43、同学,咱么有空也去看看吧。六、小尝试,激发兴趣让学生试着给晋祠写副对联(即楹联)。例: 悬瓮山高,碧玉一湾分晋水;剪桐泽远,慈云千古荫唐村。(圣母殿) 一湾碧水馨唐叔;开遍莲花到晋祠。(唐叔虞祠) 唐国封桐七百年,功存王室;晋渠水灌三千顷,泽及生民。(唐叔虞祠)七、小练笔,加强实践(课后作业)咱们的伯乐校园也是非常美丽的,同学们是否可以学着梁衡,向大家介绍一下呢?试试看吧。写一篇关于自己的校园的生动的说明文。板书(611)晋 历史文物悠久 (主次)美 浑然一体 (25)祠 自然风景优美(总分)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赞美篇4:晋祠教学设计晋祠教学设计江阴市申港中学 徐 华一、教学目标

44、1. 理清*脉络、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 赏析*精彩语段,体会文艺性说明文的艺术特色。 3. 了解晋祠悠久的历史和优美的自然风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怀。二、教学重点精读语段,让学生体会多种修辞手法综合运用和词语准确描摹在文中的作用。三、教学难点品析文艺性说明文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语:前阶段学习了苏州园林,领略了苏州园林的绘画美的特点,苏州园林是江南园林的标本,俗语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南方、北方地域不同,风土人情也不同,折射到园林的设计、建造也有所不同,陈从周在园林分南北、景物各千秋一文中讲到,江南园林婉约秀雅,北方园林的华丽高亢,各具特色,现在让我们随着作家梁衡的笔触去领略北方园林之美吧!二、简介“晋祠“的由来晋祠是为了纪念西周时期“唐国”开国君主叔虞而修建的祠堂,因唐国境内有晋水流过,于是将国号改为“晋”,祠堂亦改名为“晋王祠”,简称“晋祠”。三、分析:浏览课文1、问题:如果用一个字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初中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