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二首》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569413 上传时间:2021-03-26 格式:DOC 页数:42 大小:34.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诗二首》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唐诗二首》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唐诗二首》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唐诗二首》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唐诗二首》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唐诗二首》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诗二首》教学设计.doc(4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唐诗二首教学设计 唐诗二首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借助汉语拼音认识12个生字,会写9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根据诗意,展开合理想像,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二、教学重、难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根据诗意,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板题示标(一)板题导入1.揭示并解释题目登鹳雀楼激发兴趣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登鹳雀楼3.用课件出示教学目标。二、小组讨论,组内纠错。大声读两遍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做到不错读,不漏读。(一)个人自学1

2、.学生自主学习(生按提示自学,师巡视指导。)2.自己检测自学效果:学生大声朗读一遍课文后生字词和整首诗文。(二)小组纠错和小组内伙伴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轮流读生字词,交流对生词的理解。(三)班内质疑1.检查正确认读生字词多媒体出示本课生字词,指名读。(2)课件出示:多音字尽更三、质疑拓展,讨论总结(一)自学自测学生自学,认真朗读诗文,尝试说说诗句的意思。(二)小组纠错小组轮流朗读诗文,互说诗句的意思,互相纠正错误。(三)质疑拓展1.指名学生朗读诗文,师生共同纠错。2.结合重点词语理解重点诗句,进行朗读指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指导:(1)理解诗句学习一、二两行。指名

3、读一、二两行。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理解“尽”,指名说说“尽”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尽”就是“完、消失”的意思。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太阳依傍着山峦渐渐下沉、消失,黄河水朝着大海滔滔奔流。一轮落日,在连绵起伏的群山背后渐渐西沉;黄河水自远方奔腾而来,又波涛滚滚的向大海奔去。看图想象,有感情地朗读一.二两行。(2)学习三、四两行。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这一雄伟壮观的景象,他会想些什么呢?指名读三、四两行。理解:欲:想要。穷:穷尽。千里目:目,眼睛,就是看到更远的地方。更:再。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3.思考拓展:这首诗蕴含了什么哲理?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1.背诵古诗;2.根据对诗歌的理解,画一幅画。第二

4、课时一、导入新课,板题示标(一)板题导入我们已经学过不少古诗,有没有李白写的呢?(静夜思、夜宿山寺、送孟浩然之广陵、早发白帝城)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板书望庐山瀑布)3.用课件出示导学稿。二、小组讨论,组内纠错。请同学们借助拼音大声朗读诗文,比一比谁读得正确、流利。难读的诗句多读几遍,直到读熟练。(一)个人自学1.学生自主学习(生按提示自学,师巡视指导。)2.自己检测自学效果:学生大声朗读一遍课文后生字词和整首诗文。(二)小组纠错和小组内伙伴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轮流读生字词,交流对生词的理解。(四)班内质疑1.检查正确认读生字词多媒体出示本课生字词,指名读。2.指名读,去拼音读,小组比赛读

5、等方式进行拼读。三、质疑拓展,小组总结(一)自学自测学生自学,认真朗读诗文,尝试说说诗句的意思。(二)小组纠错小组轮流朗读诗文,互说诗句的意思,互相纠正错误。(三)质疑拓展1.指名学生朗读诗文,师生共同纠错。2.结合重点词语理解重点诗句,进行朗读指导。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指导:交流对第一行诗的理解。(1)指名说说诗句中关键字的意思。日:太阳照:照耀(如果不这么细致地去分析,孩子们很可能把日和照当成“日照”这个城市来对待。)香炉:香炉峰,庐山上的一座山峰;生:飘浮紫烟:紫色的烟雾(2)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交流对第二句诗的理解。方法与步骤同第一句。再指

6、导学生进一步有感情读诗句时,要引导学生品味“挂”字的妙用交流对第三四句诗的理解。理解这两句诗,先理解“疑”字的意思,然后理解诗句的意思。诗意理解后要抓“飞流直下”与“落”感受瀑布的磅礴气势,指导学生读出这种气势。每句诗的意思理解完后,要回归整体,让学生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四)、归纳总结望庐山瀑布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中描绘了庐山瀑布壮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1.背诵、默写诗文;2.根据对诗歌的理解,画一幅画。唐诗二首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认识“楼、依”等12个生字,会写“楼、依”等10个字。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展开想象,用自己

7、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想象画面,背诵古诗。教学难点深刻理解诗文的含义,并能用自己的话讲出诗文的内容。课前准备课件。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诗人写的,都是面对祖国大好河山和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不由自主就抒发的赞美之情。二、初读古诗,自主识字自由读诗自主识字认读。读准“瀑、布”,韵母都是“u”,声母分别是“p”和“b”。“尽”是前鼻音,“层”是后鼻音。识记。“川”是象形字,出示甲骨文字形让学生对照识字。“楼、依、遥”都是形声字,根据熟悉的构字部件来识记,也可以采用换偏旁的方式联系

8、熟字来识记。“欲”组词“欲望、食欲”识记字义。“层”,看看插图,这鹳雀楼一层叠着一层,数数有几层。“炉”,从“火”从“户”,表示家里盛火的器具,联系生活想一想见过哪些炉子煤炉、微波炉。可将“炉”与“庐山”的“庐”作比较巩固字形。指导写字“楼、依、炉、烟、挂”这几个左右结构的字都是左窄右宽。“楼、依、炉、挂”要特别注意笔画的穿插。“炉、烟”左侧“火”的捺应改成点。三、朗读感悟登鹳雀楼板书题目,并解题登鹳雀楼题意是登上鹳雀楼。师:简介鹳雀楼,简介作者理解诗句之意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白日:太阳。依:依傍。尽:消失。诗句之意: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水朝着大海的方向汹涌奔流。欲穷千里目,

9、更上一层楼。欲:想要。穷:尽,使达到极点。千里目:眼界宽阔。更:再。诗句之意:要想看到更远的风景,那就要再登上更高的楼层。再读诗句,品悟诗意四行诗各写什么?(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前两行写景,营造了景色辽阔、气势雄浑的意境;后两行寓理于诗,写出诗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诗句解析。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两句诗写的是诗人登楼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意思是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黄河入海流”写近景,意思是滔滔黄河水朝着大海的方向汹涌奔流,写出了水的气势磅礴,景象壮观。两行诗对仗工整,“白日”对“黄河”,景物相对,色彩也相对;“依山尽

10、”对“入海流”,动词相对,厚重有力,既构成形式上的完美,也表达了充沛的气势。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两句诗是诗人登楼所思。意思是若想看到更远的风景,需要登上更高的楼层,表达了诗人不凡的胸襟与抱负。诗中的“千里、一层”都是虚数,可理解为更远、更高之意,道出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看图想象,有感情朗读。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这一雄伟壮观的景象,他会想些什么呢?总结全诗,体会感情。登鹳雀楼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雄伟壮观的景象,抒发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诵读背诵。四、作业布置朗读背诵登鹳雀楼。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登鹳雀楼的意思。第二课时一、检查复习背诵登鹳雀楼。登鹳雀楼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

11、想感情?二、朗读感悟望庐山瀑布板书题目,并解题望庐山瀑布望:远看。题意是远看庐山的瀑布。师:简介庐山(见附录)简介作者:(见附录)理解诗句之意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日照:阳光照射。香炉:指庐山的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山峰尖圆,烟云聚散犹如香炉那样,因此而得名。)生:发生,产生。(指山间云烟冉冉上升,袅袅浮游。)紫烟:紫色的云烟。(因为有太阳光的照射,云雾显出紫红色的光彩。)遥:远。前:山前。川:河流。诗句之意:太阳照在香炉峰上,峰顶云雾弥漫,蒙蒙的水汽透过阳光,呈现出一片紫色,好像燃起的紫烟,缭绕着香炉峰。远远望去,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丝带高挂于山川之间。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2、。飞流:飞奔的流水。直下:笔直地流下。三千尺:是虚指。形容瀑布的高和长。疑:怀疑,以为。银河:指晴天晚上空中出现的明亮光带(天河)。落:泻落下来。九天:指天的处。(古人认为天有九重,所以称九天。)诗句之意:瀑布从很高很高的山峰上直泻而下,使人以为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再读诗句,品悟诗意四行诗各写什么?(第一行写背景;第二行写静态;第三行写动态;第四行写联想。)具体写瀑布的诗句是哪几句?(二、三句)诗句解析前两句:写诗人远望庐山瀑布的雄奇之景。“一个“生”字把水汽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挂”字化动为静,写出了瀑布的雄奇壮观。后两句:“飞流”二字表现出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直下”既写出岩壁陡峭

13、,又写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是虚数,极尽夸张地写出了山的高峻和瀑布飞流的壮观。一个“疑”字率直道破这是诗人的想象,令人感到意味深长。作者在诗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比喻、夸张)师:一、二、三句是比喻:描写背景时,“生”字形象写出了山间烟云犹如从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的一团白烟,飘渺与青山蓝天之间。二句:瀑布像。四句,用贴切的比喻,表现了自己奇特的想象,从而使整个形象显得更加雄伟壮丽,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第三句是夸张。不是实指,而是形容其长、其高。那些字用得好?(生、挂、飞、直下、疑、落。)师:“生”(上有)。“挂”字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遥看时的形象,点名“远看

14、”题意。“飞”把瀑布喷涌而下的景象描绘地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高峻,又显出水流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这些眼前。“疑”是大胆、奇特的想象。你读后有什么感受?(瀑布气势磅礴,景色壮美。)总结全诗,体会感情。望庐山瀑布这首诗通过描绘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充分体现了诗人浪漫的情怀。诵读背诵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指导诵读:一、二缓、舒;三、四快、高。三、作业布置读下面两首古诗,不认识的字查。凉州词唐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早发白帝城唐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15、。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读背望庐山瀑布,并完成课后练习题。四、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 望庐山瀑布白日所见 远望照 生黄河 遥看看 挂欲穷 近观飞 下所思 联想疑 落更上唐诗二首教学设计3课题古诗二首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本课安排的是两首古诗,分别是唐朝诗人王之涣写的登鹳雀楼和唐朝诗人李白写的望庐山瀑布。两首古诗都用凝炼精妙的语言描写了祖国雄伟壮丽的自然风光,两首古诗意境深远,极具画面感。望庐山瀑布更是富有神奇的想象力。基于教材特点,在教学中,通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充分利用插图来展现美,发挥想象充实美,联系生活发现美,进而动情地表达美。两首古诗文字优美,充满韵味。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使学生和

16、作者产生共鸣,理解作者的心情,同时又使学生的朗读能力、阅读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采取灵活多样的识字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识字活动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从而提高识字教学的有效性。教学目标1认识12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重点)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观察画面,展开合理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重点)3能体会诗句的意思及蕴含的哲理。(难点)课前准备1.预习课文,能够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学生)2.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教学提示一、谈话导入,引出古诗(用时:5分钟)1.引导学生背诵自己积累的古诗。2教师板书

17、登鹳雀楼,教学生识记“楼”字。3结合学生质疑介绍“鹳雀楼”。出示图片。4介绍诗人王之涣。5范读全诗,指导朗读。1.学生背诵自己学过的古诗。2学生认读“楼”,再想一想怎样记住这个字。(1)学生跟着老师范写进行书空“楼”。(2)说说注意点,并临写一个。3学生读题质疑。欣赏图片,了解“鹳雀楼”。4了解诗人王之涣。5跟着老师朗读古诗,读出节奏。1.学生交流自己学过的古诗不多,它的作用是创设一个诗歌的氛围。2鹳雀楼、诗人的资料只需老师简单介绍即可,而了解鹳雀楼的雄伟壮丽是为学习诗歌做准备的,所以应该用图片介绍。二、图文结合,细读品味(用时:25分钟)1.教师朗读古诗,引导学生图文对照,想象诗人看到了怎样

18、的景象。交流过程中相机地说出一些词语帮助学生积累。如:山穷水尽、层林叠翠、烟消云散、名山大川等。2指导学生读诗句,师生合作画简笔画,理解“白日”“依山尽”。3指导学生说说第一、二两句诗中描绘的画面。4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发挥想象:小朋友,见过夕阳西下的景象吗?看到这么美的情景你会情不自禁地说些什么呢?5指导朗读,读出诗中描绘的意境。6指导想象:如果再往上走,还能看到哪些景象呢?7教师小结:是呀,要想看到更多的美景,还得继续向上攀登。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8指导学生找到诗中描写这个意思的诗句。9指导朗读,理解“欲穷”“千里目”“一层”。1.学生听读,思考:诗人看到了哪些景物?哪几句诗写出了这些景物

19、?(1)用笔在诗句中圈画出来。(2)图文对照,想象画面,并用“看到了()的_”的句式说说这些景物。(3)认真读词语。2自由读第一、二两句诗,和老师一起画简笔画,理解“白日”就是指太阳。“依山尽”就是指太阳靠着青山,慢慢往下落,直到最后消失在天边。在理解词义中识记“依”“尽”。3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第一、二两句诗中描绘的画面。4想象:假如自己看到了这样的景色,会说些什么?5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两句诗。6想象:再往上登,还会看到哪些景物?(如:船只、飞鸟)7听老师小结,再从诗句中找到后两句,理解诗歌蕴含的道理: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8理解“欲穷千里目”的意思,了解“千里”不是真

20、的指一千里,而是指很远。9有感情地朗读诗句。理解“一层”指很多层。1.这首诗是五言绝句,学生要想领会这二十个字中描绘的意境以及蕴含的道理是不易的,需要老师渲染气氛,让学生通过图文对照、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进行想象画面。2古诗很凝炼,在指导学生理解字词的时候,要避免简单告知,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引导学生理解,如根据诗句合作绘画等。3古诗的意境深远,无需学生多讲,要在学生想象的基础上,指导他们运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在朗读中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作者的情感。三、出示生字,指导书写(用时:8分钟)1.课件出示本课生字:“依、尽、层”,再次认读,并练习组词。2指导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交流书写注意点,

21、并指导临写。3教师范写生字,重点讲解“尽”的书写要领。4教师利用投影仪展示同学的书写成果,组织交流反馈。1.学生认读生字并组词,比一比谁组得多。2学生观察并交流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和书写注意点。3观察老师范写,一边观察一边做书空练习。4同桌、全班互相交流,指出书写的优点和不足,并改进。1.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观察生字的特点。2重点指导“尽”,引导学生抓住汉字书写规律。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用时:2分钟)1.教师对课堂学习情况进行总结,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识字。2布置作业: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将诗句中描绘的画面讲给家长听。1.学生从老师的总结中知道:要多动脑筋想多种方法学习生字。2学生完

22、成作业,并请家长对自己的作业做出评价。教师可以建议家长从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顺、是否能读出不同句子的不同语气等方面进行评价。第二课时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教学提示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用时:3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背诵古诗登鹳雀楼。2教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中描绘的画面。1.学生背诵古诗。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中描绘的画面。教师必须要求学生说出完整的句子,鼓励学生采用不同形式说诗中描绘的画面,进而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形式。二、理解诗题,知晓诗人(用时:5分钟)1.介绍诗人李白。出示ppt资料。2板书诗题,指导学生读题,读准“瀑”“布”。识记这两个生字。3指导学生用“补白”的方法,说说题目

23、的意思。4出示图片,欣赏庐山瀑布,感受瀑布的形态。1.听老师介绍诗人李白,了解他的诗歌特色。2朗读题目,读准字音。交流识记方法。3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4看图说说瀑布的样子,了解庐山。教师要教学生用补白的方法说题目的意思,从而为下面理解诗句打下基础。三、初读疏通,初知诗意(用时:15分钟)1.出示带拼音的诗句,指导学生朗读古诗,相机正音:读准“紫烟”。2认识生字:相机区别“炉、烟”,学写生字“照、炉、烟、挂、川”。3指名读整首诗,纠正、齐读。4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律。读古诗特别要读出诗的韵律美,韵脚一定要读准,读到位。(如“烟”“川”“天”)5出示诗的停顿及重音,范读并指导读出古诗的节奏美。

24、1.学生自主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2认识生字,交流识记方法,区别“炉、烟”。3在教师的指导下练习书写生字“照、烟、川、挂”。把难写的字多写几遍。4朗读全诗,在老师的指导下读准韵脚。5学着老师的样子读出诗歌的节奏。1.教师要不遗余力地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2在指导生字书写的时候,要发挥示范的作用,要能及时反馈。四、再读课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用时:15分钟)1.指导学生图文结合,想象画面,说说看到了什么。2播放庐山风光片,饱览庐山秀美的风光。教师解说。3指导朗读第一、二两句诗。理解诗意。(1)指导学生体会“生”“挂”的精妙。是谁把瀑布挂在了山上?(2)有感情地朗读诗句。4

25、指导学生细读第三、四两句诗,理解字词,感受诗歌意境。(1) “飞”“直”写出了瀑布的什么特点?(2)感受“三千尺”的夸张用法。(3)补充“银河”“九天”各指什么。(4)“疑”是什么意思?作者“疑”什么?诗句的意思是什么?(5)指导学生朗读诗句。5小结:由瀑布到银河,这是作者的一种奇特的联想;将瀑布的高大、急的特点展露无余。6指导配乐有感情地朗读。7指导背诵。1.图文结合,想象画面,说说看到了什么。2欣赏庐山风光,感受大自然的美景。3读第一、二两句诗,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1)思考、交流:一个“生”字就把香炉峰描绘成一个仙境,把云雾写活了;是大自然把瀑布挂在了山上。体会“生”“挂”用法

26、的精妙。(2)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两句诗。4默读第三、四两句诗,图文对照思考交流:(1)“飞”“直”写出了瀑布的高、笔直的特点。(2)感受“三千尺”的夸张用法,突出瀑布长的特点。(3)通过资料了解银河:晴天夜晚,天空呈现出一条明亮的光带,夹杂着许多闪烁的小星,看起来像一条银白色的河。九天:天的处。古人认为天有九重,的一重称为九天。诗里形容极高的天空。(4)理解“疑”,了解作者的想象。(5)感受瀑布从极高的地方倾泻而下,体会壮丽的景象。5听老师总结。6听音乐,有感情地朗读。7背诵古诗。1理解诗句,教师要指导学生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2.对

27、于诗中涉及的夸张的修辞方法,教师不多强调术语,让学生在想象里、在朗读中自然体会。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用时:2分钟)布置作业:搜集其他描写瀑布的诗歌读一读。在家长的帮助下,搜集有关瀑布的其他诗歌,并且读一读。如果孩子能力强,也可以写一写,还可以为自己的小诗配插图。唐诗二首教学设计4一、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字。能正确读写“牧童、蓑衣、收篙停棹”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牧童。3.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境的方法,感知古诗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4.通过古诗的学习,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二、教学重难点 1.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境的方法

28、,感知古诗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2.通过古诗的学习,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三、教法:创设情境法 四、学法:小组探究法 五、教学准备:课件 六、课型:新授 七、课时: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以旧引新 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你们正处童年,一切都是新鲜的、美好的,对千年以前的儿童来说亦是如此。师:同学们看,老师这有几首古诗,谁来读一读?(指生读)这边的儿童急走追蝴蝶,那边的儿童却在湖边忙垂钓。春天到了,孩子们放学后都在忙什么呢?追蝶的、垂钓的、放纸鸢的,孩子们多欢乐呀,而袁枚笔下的儿童又在做什么呢? 一首首古诗在不知不觉间读完了。这四首古诗讲的都是什么?(板书:童年

29、趣事)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有关童年趣事的古诗。请同学们齐读课题!21.古诗二首 2.学习方法 古诗我们不是第一次接触了,其实学习古诗是有方法可循的,谁来给大家读读? (1)解诗题 (2)抓关键词理解古诗 (3)感悟诗情 3.朗读方法 师:是啊,学习古诗首先要解释题意,然后抓住关键词理解 古诗意思,最后感悟体会古诗所要表达的情感。而遵循这些方法的一切又都建立在朗读的基础上,读古诗,要做到读得准确、读出节奏、读出感情。(二)牧童1.指生读牧童。师:好,掌握了学习古诗的方法,我们先来读第一首诗。(1)读准确。师:请你来读,你读的字音准确(多找学生)。谁能读出诗 的节奏? (2)读节奏。停顿得当,读出

30、了诗的节奏。(多找生)(3)师:谁能读的既准确又有节奏?好,我们一起齐读! 2.解疑答惑,理解诗意 (1)师:都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了这么多遍,你明白 了哪些字词的意思呢?或者结合注释,你明白了哪些字词的意思? (2)那你还有不懂的吗?谁来帮帮他? (3)齐读古诗。突破了这些小障碍 既然没有问题了,就让 我们一起读读这首诗,体会一下诗意吧。(4)现在你能说说整首诗的意思吗?(指生说,两位)说 的真好,理解的很到位了。(5)(课件出示)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说说你读出了 什么?(板书:闲适惬意)谁再来读读这首诗,读出牧童的闲适惬意。(指生读古诗)3.创造情境,读出感情 听了你的朗读,老师眼前仿

31、佛出现了这样的画面:绿草如茵,铺满广阔的原野,放眼望去,仿佛是绿色的海洋。侧耳倾听,“沙沙沙”的响声传的到处都是;深吸一口气,嗅到的满是泥土与青草混杂的气息。广袤的天空中悬着一轮明月,周围几颗星星,隐约可见。那投射下的银光,随着这波浪一动一漾。听!笛声和着晚风悠扬悦耳,时断时续地从远处传来。原来是牧童放牧回来了,他匆匆忙忙吃饱饭跑了出去。在夕阳的映照下,那个影子连蹦带跳的。他跑到那原野上,连身上的蓑衣也顾不得脱,就躺在这月夜的草地上休息。假如你是牧童,你是什么感受?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我们一起读一读,读出牧童的闲适、惬意。(三)舟过安仁牧童描绘的是一个小孩放牧归来到月夜下的草地上 休憩的场景,

32、那舟过安仁写了一件什么事呢? 1.小组学古诗。(1)下面以小组为单位,按照学习古诗的方法自主学习舟 过安仁。一会儿老师找同学起来汇报展示。(2)小组汇报展示。师:哪个小组想来展示一下?(两到三组)师:听刚才史雪莹同学读的真是充满童趣,谁还想试一试朗读?听完你们的朗读,老师仿佛真的看到了两个小孩在嬉笑间解决了眼前的困难。他们是用什么方法解决了一个怎样的困难?你看到了两个怎样的小孩子?(板书:机智灵敏)2.拓展想象。那这两个小孩是如何想到这么省力的方法?展开你合理的想象,说一说。(你的想象也充满了童趣,真是可爱)3.再读体会。就这样,他们撑着伞,乘着风,缓缓地驶向远方,还时不时传来两人爽朗的笑声。

33、让我们再来一起读一读这首诗,体会两个小伙伴在一起碰撞出的智慧火花。师:(音乐)童年,是一个个美妙的梦;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曲;童年,是一幅幅美丽的画;童年,是一串串银铃般的笑声;童年是一首首妙不可言的诗。我们再来学习杨万里的三首与童年有关的诗,首先第一首稚子弄冰,谁来读? 稚子金盆脱晓冰,采丝穿取当银钲(zheng)敲成玉磬(pan)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师:这样一首充满童趣的诗谁再来读?(三四个)师:这首诗写了一种怎样的童趣呢?谁来解释一下? 师:带着这种可爱与童趣我们再读。这样有趣的描写,半分钟迅速积累下来,好,我们一起来读。师:现在风和日丽,草满大地,牧童不放牛竟独自睡去,牛儿则一路吃

34、到柳阴西边去了。生:(读)桑茶坑道中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师:谁再来读?(三四个)师:这首诗又描写了一种怎样的童趣呢? 师:好,这一排从你开始,读出诗中的诗情画意与天真童趣。师:这样可爱的描写,半分钟时间迅速积累下来,开始。师:这时候,一只乌鸦飞过来了,快去看,乌鸦有没有长胡须。生:(读诗)鸦 一鸦飞立勾栏角,仔细看来还有须! 师:谁来解释一下这首诗的诗意呢?多么天真可爱啊!女生读;男生读;齐读。半分钟时间积累下来,谁来试一试?齐读。是啊,同学们,透过诗人的笔触,我们看到的是儿童生活的一个小小的镜头,如果我们把诗中的镜头再放大一点,就会成为一幅流动的

35、画,在这儿布置一个作业。课下可以尝试着把你感兴趣的其中一首诗改写成一个故事。童年是美好而独特的体验,无论你是一个人独处时,还是跟同伴玩耍时,还是跟家人相处时,简简单单,彼此安好就是快乐,希望你们也像诗里的儿童一样简单快乐。吐字清楚、准确,语言生动,语气、语调、声音、节奏富于变化,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切合诗歌朗诵的内容,能准确、恰当地表情达意,舒心悦耳,娓娓动听。(四)清平乐?村居童年的美好是一人独处时的轻松自在,也是和小伙伴玩耍时的畅快,更是与父母相伴时的闲适温暖。清平乐?村居讲的就是这样的童趣。1.自由读。对照课件,把字音标注在学习单上,自由朗读。2.展示读。谁来展示你的朗读。3.读完这首诗,

36、你有什么体会?我们一起读一读,体会一下。4.你的生活中有类似的体验吗? 九、作业布置 必做:有感情朗读古诗。选做:小练笔。唐诗二首教学设计5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学会诗中的生字:撑、艇、浮、萍、稚、侧。3、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重点难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中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2、感受古诗语言的精练之美。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演示文稿(文字、图象),诗人、诗作的相关资料。时安排建议:2时。第一时前导语同学们,还记得杨万里小池这首诗吗?谁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又来学习一首古诗,也是讲夏日池塘上发生的事。(板

37、书:池上)齐读。教学过程一、简介白居易。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从小生活清贫,生逢战乱,对社会黑暗和人民疾苦有较深的了解。他写了很多诗,揭露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讽刺诗”。他热爱大自然,写下了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小诗。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白居易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检查。(1)读准字音:撑、艇、萍都是后鼻音。(2)理解词语:浮萍。(3)齐读诗歌:说说池塘上发生了一什么事?(一个小孩偷采白莲)3、再次自由读诗。画出不理解的词句。4、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结合前后句和文中插图,借

38、助工具书,理解诗剧含义。一、吟诗、炼字,体会意境。1、前两行小娃偷采莲。(1)读这两行诗,你看到了怎样的荷塘,怎样的白莲?生:莲叶田田的,莲蓬嫩嫩的,我也好想去摘。(2)小娃如何偷采?生:小孩可能太想吃那嫩嫩的、甜甜的莲蓬,就不经大人同意,撑着船偷偷去采。(3)看图,指导学生读出小娃天真、调皮的样子。(4)你最欣赏前两行中的哪个字?(偷:结合自己小时候“偷偷”做的一些顽皮之事,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配乐朗读这两行诗。2、后两行景美童心纯。(1)提问:小娃“偷采白莲”不会被发现吗?(2)生默读,读理解。(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偷采”之事

39、呢)(3)抓住“不解”体会孩子的质朴、纯真。(4)指导读出情趣。二、回归整体,拓展延伸。1、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古诗。(读、唱、演都可)声提问,他心里会怎么想?2、你还读过哪些描写荷塘、荷叶的诗句? 板书设计21古诗两首偷采白莲回景美引人池上不解浮萍开童真童趣第二时 前导语一、理解题。分别讲“小儿”和“垂钓”各是什么意思。二、初读。1、配乐范读。边听边想画面。2、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3、重点读准:稚子、垂纶、借问。三、读文,悟道理。师:小孩正专心致志地钓鱼,行人匆匆走来向他大生甲:这么大声会把鱼儿吓跑的。生乙:千万别再叫喊了,不然我捉不到鱼了。生丙:我应该打个手势让行人不要叫喊了。师:如果你是那个小孩,你会对行人做什么手势?生丁:(做摆手动作)不要惊了我的鱼。生戊:(做手指向外甩的动作)让行人走开。师:你认为文中的小孩做的是什么手势?生己:那个小孩做的是让行人走近的手势,行人走近后轻轻地告诉他,这样就不会吓跑鱼儿了。生庚:我也这样认为,他这样做,既帮助了人,又没吓跑鱼。师:是呀,大家说的对,这个小孩聪明又有礼貌。他陶醉在垂钓的乐趣之中,还不忘帮助别人,真是十分可爱。老师想,你们也原意像这位小男孩一样处处乐于助人吧!四、指导背诵全诗。板书设计21古诗两首稚子垂纶小儿垂钓怕得鱼惊不应人路人借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初中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