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规划.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694305 上传时间:2023-08-10 格式:PPT 页数:195 大小:530.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地利用规划.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95页
土地利用规划.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95页
土地利用规划.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95页
土地利用规划.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95页
土地利用规划.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9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土地利用规划.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地利用规划.ppt(19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篇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第一章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第一节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相关概念,一、与土地利用相关概念,(一)土地利用类型:是按用途、经营特点、自然与社会的功能和覆盖特征等综合划分的土地利用种类。如按土地利用现状的土地分类可分八个一级类和四十六个二级类,其中一级类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未利用土地。,(二)土地利用方式:是各种土地利用类型按产品的市场方向,投入水平、采用的技术和劳力、地权关系的不同所划分的各种不同的土地利用形式。土地利用方式是比土地利用大类描述或规定更为详细的土地利用种类。,(三)土地类型: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指标,将相同级别的土地单位按

2、其相似性进行类群归并的产物。,(四)土地分级:是指在综合分析土地组成要素的基础上,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划分出一些等级有高低、复杂方面有差异的土地单位,它们构成一个土地分级系统。如我国1:100万土地类型图的类型分级是在大气候水热类型基础上进行的,共分两级,第一级类型是以引起土地类型分异的大地貌类型及其相应的土壤、植被类型而划分;第二级是依据引起次一级土地类型分异的中地貌、植被亚型或群系组、土壤亚类划分的。,(五)土地分类:在同一级土地中划分出不同的土地单位就称为土地分类。土地分级是对土地的纵向划分,而土地分类是对土地的横向(同一级别内)的类群归并。,(六)土地利用结构:是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和方式在

3、一定区域内的组成比例,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各种经济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包括各类用地面积比例和空间布局结构。一般指现状土地利用方式用地比例。,(七)土地利用布局:指与土地利用结构相联系的各类用地的空间分布。,(八)土地利用强度(土地利用集约度):单位土地面积上资本和劳动力的投入量。,(九)土地利用率:广义指农、林、牧、工、商等土地开发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比例;狭义指农用土地占该区土地面积的比例(也称为垦殖系数)。,(十)土地使用:指具有某法权关系的单位或个人的土地利用过程。土地利用与土地使用含义基本相同,不过前者着重从经营的角度来讲,后者从法权的角度来说的。,(十一)土地利用决策:在土地利用系

4、统中,在某些相互排斥的因素或目标,对土地利用方案的确定。,(十二)土地利用区划:是在充分了解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演变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根据土地的地域差异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对土地利用方向、结构及布局进行分区。,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相关规划关系,(一)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长远规划的关系 土地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础。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长远规划是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为实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长远规划提供土地保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土地利用目标、方针、用地指标和用地分区,原则上应适应和服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长远规划。但在特殊情况下,即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过程中经过反复

5、研究,在某些或某项用地的安排上仍不能完全满足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的需要时,应具体分析产生矛盾的原因,实事求是向政府提出书面报告,说明情况并提出解决这一矛盾的具体意见。,(二)与国土规划的关系 国土规划的对象是国土资源,其任务是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国土规划的一个专项规划,是国土规划中土地资源利用的进一步具体化。因此,国土规划是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依据。,国土是指一国主权管辖内的版图,就其广义而言,包括一国的陆地、河流、湖泊、内海、领海、大陆架及其下层和上空。所以,国土资源包括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旅游资源和社

6、会经济条件资源等。其中,土地资源是国土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它的全部。,土地是地球表层的陆地部分,包括内陆、水域和滩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区域内土地利用的合理安排。国土规划是国土开发和整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对国土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开发和整治,即从长远着眼,并同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相结合,因地制宜地在地域进行合理安排,解决经济的地区合理结构。,(三)与城市(镇)规划的关系,从1952年正式提出重视城市规划到1989年城市规划法的颁布至今,在相当长时期内,城市规划对于合理利用城市土地、控制城市无序化外延占用耕地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城市总体规划在用地上应服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

7、用总体规划主要在城市发展用地的规模、方向和范围上进行协调,确定城市建设用地区的界线。建设用地区内部的土地利用要根据城市规划的要求,主要保证城市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作用,合理安排建设用地与非建设用地,在我国由于许多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先于市(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因此,在制定后者的过程中必须协调好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综合安排。为了保护耕地,防止盲目扩大城市规模,新的土地管理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城市总体规划应当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四)与农业区划的关系,第二篇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第一章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第二节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性质,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性质,(一)系统性(二)层次性(三)

8、动态性(四)权威性(五)市场经济特性(六)持续性(七)战略性,第二篇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第一章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第三节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和任务,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协调土地供给与需求矛盾,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率,保护土地生态环境,促进国民经济持续迅速发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的确定具有全局性、宏观性、战略性,是指导调整区域内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方向和途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是依据当地国民经济的长期规划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土地资源的供给状况、土地的人口承载潜力和土地利用战略的研究成果,提出区域规划年所应实现的土地利用目标。,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土地管理法第三章要

9、求各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现阶段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为:1、对土地利用进行宏观控制;2、协调各部门间及农业各业间的土地利用;3、对全局的土地利用进行宏观组织;4、对土地利用监督服务。,第二篇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第二章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第一节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概念和意义,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和依据。因此,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必须进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专题研究。,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在一个区域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下,对区域内各种土地的利用类型、不同的利用方式及其质量、结构与布局、土地生产力和土地利用率等方面所作的分析。它是着重研究土地利用的宏观经济、社会、生态

10、效益,分析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趋势,发现土地利用现状中有利的一面和不合理的一面,找出土地利用存在的成绩,发现现状利用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善土地利用的意见和建议。,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具有以下意义:,1、是土地生产潜力分析的前提。2、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性工作和重要组成部分。3、是调整结构、合理布局和土地利用战略研究的依据。,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涉及较多的内容,要充分利用土地利用现状详查资料,并结合历史和统计资源进行分析。没有完成土地资源详查的地区,则充分利用土地概查和土壤普查资料。还必须结合外业调查,以及通过询问当地有关专家、管理人员和有经验的农民,对当地的主要土地利用进行较为系统

11、的考察。总结土地利用的经验和教训,找出土地利用变化规律及目前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第二篇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第二章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第二节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基本方法,一、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收集的相关资料,主要收集以下几方面的资料:(一)规划区内自然情况资料(二)社会经济情况资料(三)土地利用情况资料(四)其它有关资料,包括区划资料、社会经济调查、地方志等资料。,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要求,为了搞好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必须认真作好以下几点:一是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必须配合外业考察工作,对当地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进行较为细致系统的考察,对当地自然生态系统进行调查分析,以作为分析土地利用效果的依据。同时研究

12、地区土地后备资源潜力开发前景,对当地主要工程设施和城镇建设进行考察,了解其中存在的问题。总之,现场考察是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二是要掌握详实、全面、准确的基础资料。三是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中利用的有关数据要进行核实,如核实各类土地面积、土地单产等有关数据。四是注意与有关专题研究的内容协调、相衔接。,三、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基本方法,(一)动态变化分析法(二)指标对比分析法(三)定性和定量分析法(四)图上分析法,第二篇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第二章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第三节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内容,一、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分析二、土地利用率分析 1、土地利用率:它是已利用的土地面积与土地总面积之比

13、,是表示土地利用程度和土地资源潜力的指标。,2、土地垦殖率:它是耕地面积与总土地面积之比,反映土地的开发程度及种植业的发展程度。,3、农业用地率:是指大农业包括农、林、牧、渔各业用地面积与土地总面积之比,反映大农业的发展程度。,4、耕地复种率:是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与其所占耕地面积之比,反映耕地的利用效率和程度。(耕地复种指数),5、粮食作物复种率:是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与粮食占耕地面积之比,反映粮占耕地的利用效率。,6、森林覆盖率:森林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反映土地的林业利用程度。,7、载畜量:系指每平方公里草原所放养的牲畜头数,反映牧区草原利用程度。,8、水面利用率:系指已利用水面占总

14、水面面积的百分比,反映水面利用的程度。,9、建设用地率:指建设用地面积与土地总面积之比,反映建设用地占地情况。,10、建筑容积率:项目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全部建筑面积与规划建设用地面积之比,用以说明城镇土地利用程度。,11、建筑密度:即建筑覆盖率,指一定建筑用地范围内所有建筑物基底占地面积与规划建设用地面积之比,用百分比表示,用以说明建筑的分布的疏密程度及土地利用率。,三、土地生产率分析,土地生产率是指现状土地利用水平下土地的生产能力,反映土地利用现状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现状土地生产率分析,若与其他相同条件区域的生产率比较,可用以评价本区域生产率的高低;与生产潜力比较,可得出生产潜力的大小

15、,为发展生产提供依据。现状土地生产率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单位土地面积的社会总产值、社会净产值及总收入。,2、单位播种面积的产量:用以反映农业技术与精耕细作水平。单位面积产量某作物产量/该作物播种面积,3、单位耕地面积的产量或产值:用以综合反映耕地的农业技术水平和利用水平。单位耕地面积产量或产值总产量或产值/耕地面积,4、单位农业用地总产值:用以反映农业技术措施效果和土地利用情况。,5、单位土地面积净产值:用以表明单位面积土地上劳动创造的价值水平。,6、单位土地面积纯收入(土地盈利率):用以表明单位面积土地的收入水平和对社会的贡献。,7、单位面积草地畜产品产量:用以表明单位面积草地的生产

16、能力。,8、单位水面水产品产量或产值:用以表明单位水面的生产能力或生产水平。,9、人均占有各类农产品产量:包括粮、棉、油、瓜菜、肉、蛋、奶、鱼、果品(干鲜果)等,用以反映本区域人民对各类农产品的占有水平和消费水平。,10、农村人均纯收入:反映农村经济发展和经济效果的综合指标,它是按农村总人口平均的农村经济纯收入。,四、土地利用效益分析,1、土地利用经济效益:指单位土地收益多少或以较少的投入取得较大的收益。2、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其指标有人均商品量、商品率(为社会提供物质需求的需要)、人均税金等。人均资源量、人均耕地、人均林地、人均绿地等,都可以说明为社会提供满足需求的各种资源量越多,土地开发利

17、用越好。3、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指利用过程中对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造成某种影响的效应。,第二篇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第二章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第四节 土地利用现状评述,通过现状评述,要总结土地利用的变化规律、利用特点、成功的经验、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和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合理利用土地的设想。其内容包括:,(一)基本情况概述,主要包括行政辖区、人口、自然条件、经济条件、生态条件等。,自然条件:包括地理位置、地貌(包括地貌类型、地势走向、海拔等)、水系(河流、湖泊及有关水文、水资源数据)、气候气象数据、土壤(土壤类型、土层厚度、有机质含量等)、植被(森林、草原等天然及人工植物情况)、水文地质等。,经济条件:包

18、括当地经济发展战略计划、经济发展水平(如国民经济历年总产值、总产量、总收入等等)、经济管理水平、交通运输、水利、能源、城镇分布状况等。,生态条件:包括森林覆盖率、水土流失情况、土壤污染情况、草原退化现象、土地荒漠化现象等等。,(二)土地利用的特点和经验,利用多年的土地利用统计资料,历史地分析土地面积、用地结构和布局的变化,归纳土地变化和人口增加、经济发展、政策因素的变化规律,从动态变化中得出土地利用的特点、经验和成就。,(三)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这是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核心。如人地矛盾,各部门是否争地,结构是否失调,建设用地比例是否合理,土地利用的权属界线是否清晰,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土地利

19、用方式集约或粗放是否恰当,水土资源是否平衡,土地利用的生态指标(水土流失,洪涝灾害、土地盐渍化、沙化、低产田比例及分布等、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否良好。,(四)提出调整用地结构的设想在总结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的设想。总体上建设用地比例要适当控制,合理调整农林牧比例及分布,用地结构必须因地制宜。(五)提出提高土地生产力的途径,如改善土地组织,调整土地利用方式,增加投入(水利设施),改良土壤等。(六)提出提高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的建议,如经济效益方面,加速改革,搞好土地开发,变资源优势为商品优势,开源和节流,加强土地数量和质量的保护。,第二篇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第三章 土地利

20、用战略研究第一节 概述,土地利用战略研究是对土地利用远景目标及任务的战略性的安排。战略研究就是要确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提出解决土地利用问题,实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和任务的途径和步骤,以及所采取的各种政策和措施。土地利用战略研究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一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与土地利用关系的研究。二是土地利用战略目标及任务的确定。,第二篇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第三章 土地利用战略研究第二节 土地利用战略研究的内容,土地利用战略研究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对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开发、保护、整治的合理性谋划,它也是对土地利用规律的研究探讨。,土地利用战略研究的具体内容包括:,土地

21、资源及其利用状况的研究;社会经济发展及用地需求量预测;土地利用战略目标、方针、原则、重点的确定;土地利用战略措施的制定。,第二篇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第三章 土地利用战略研究第三节 土地利用战略目标的确定,一、确定土地利用战略目标的依据,(一)上级行政区域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二)国家或上级行政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对本区域土地利用的要求。(三)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四)土地利用潜力分析。(五)土地资源供需分析。(六)是对规划期内土地利用问题所能解决程度的估计。(七)是对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合理利用所能取得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估计。,二、确定土地利用战略目标的方法,一是在完成若干专题研究的基础上,

22、根据专题研究的结论和上级规划的控制指标,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计划的要求予以确定;二是在开展专题研究之前,根据上级规划下达的控制指标和任务,经过对地区土地供需状况的初步分析提出一个土地利用的大致目标和任务,以便有针对性的开展专题研究,但这个大致目标随着专题研究的论证和规划工作的扩展、深入逐步加以修改、完善;三是在编制规划开始时,根据对本地区土地供需基本情况的分析提出土地利用目标,在编制规划过程中进行验证和协调,逐步修改、完善。,确定土地利用战略目标步骤:,1、明确规划所要解决的土地利用问题:规划的目的之一,就是在于改变土地利用不合理状况,寻求土地源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的途径。2、分析土地供需基本情

23、况: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利用潜力分析、土地需求量预测和土地适宜评价的结果,通过对各类用地的供给量与需求量之间的比较和平衡,提出规划末期各种用地所能达到的用地面积。,3、拟定土地利用长远目标:明确了规划所要解决的土地利用问题,掌握了土地供需的总体情况,即可拟定土地利用目标。土地利用目标是指规划区在一定期限内所要达到的标准。目标不应是抽象的,应定性和定量相结合,能量化的目标尽量量化。土地利用目标主要包括规划期末几种主要用地所能达到的面积,土地开发、治理面积,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的主要指标等。4、提出土地利用的基本方针:土地利用的基本方针是指为实现土地利用长远目标所应遵循的方向和指针。,三、土地利

24、用战略布局研究,土地利用战略是对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整治与保护所作的总体的、长期的宏观决策,是远景的、宏观的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的蓝图。土地利用战略布局是土地计划管理、实行宏观控制的重要依据,是土地利用方向在地域布局上的体现,也就是根据本行政区各地区土地条件、质量与土地利用现状的类似性或差异性,因地制宜地确定不同类型地区土地利用方向、土地利用方式和安排土地利用结构比例。,第二篇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第四章 土地质量评价第一节 概述,一、土地评价研究进展二、土地评价原则,1、综合性原则 2、差异性原则 3、多学科活动协同研究 4、要针对特定土地利用方式 5、评价要切合当地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 6

25、、土地利用持续性是评价基础 7、评价要在几种用途之间进行比较,第二篇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第四章 土地质量评价第二节 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一、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的概念,土地特性或土地质量与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的生理、生态要求匹配过程,称为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按评价的方法可以分为定性的、定量的,以及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按评价的目的可以分为当前的、潜在的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按评价的对象可以分为单宜性(如橡胶)、双宜性(如苹果、板栗)、多宜性(如农林牧多种用途)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二、土地评价方法,(一)经验法 经验法就是有经验的评价工作者根据收集到的土地质量和土地利

26、用要求的数据,依据一定的原则,直接利用自己的经验确定土地的适宜性等级。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充分利用了人们积累的经验,具有一定的灵活性。缺点是不同的评价工作者从同一组数据所得出的结论可能不同,只有当评价工作者具有丰富的经验时这种方法才可靠。,二、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的理论依据,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是以土地质量评价为基础的。有时,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的评价因素也用土地特性,但由于土地特性都具有各自独特的量纲,使得土地特性之间以及与土地质量之间的比较很困难,因此,使用土地特性作评价因素,首先必须进行标准化处理,消除其量纲。实际上标准化处理的过程是通过土地质量评价将土地特性转化成土地质量,只不过土地质量仍使用土

27、地特性的名称。,三、土地自然适宜性的分类方法,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于1976年推出土地评价纲要,其土地自然适宜性分类系统采用土地适宜性纲、土地适宜性级、土地适宜性亚级、土地适宜性单元四级分类制。1、土地适宜性纲2、土地适宜性级3、土地适宜性亚级4、土地适宜性单元5、有条件的适宜性,第二篇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第四章 土地质量评价第三节 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方法,一、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步骤,初步商讨一、目标二、数据和论据三、评价工作计划,土地利用种类土地利用大类或土地利用方式,土地用途的 要求和限制性,土地制图单元,土地质量,土地和土地用途相比较一、比配二、社会经济分析 三、环境影响,土地适宜性分类

28、,提出成果,(一)初步商讨(二)土地利用种类及其要求和限制性(三)土地制图单元和土地质量调查(四)土地利用与土地的比较 1、匹配是一种简单的过程,将适宜性等 级界限与每一土地制图区域的条件相比较。2、对环境影响的评价 3、社会经济分析。(五)土地适宜性分类(六)提交成果,(二)指数法,1、土地评价单元的选择土地评价单元的选择一般有下列几种方法:(1)以土壤图的图斑为基础(2)以土地利用现状为基础(3)以土地类型图为基础(4)土地多种因素综合叠置后所确定的单元作为土地评价单元:这种方法适宜于计算机化的综合土地评价。,2、评价因子权重的确定,确定权重的方法有许多种如等权重法、等差法、回归系数法、灰

29、色关联度法、主成分分析法和经验法等。,3、评价因子值获取模型整理4、评价单元综合分值的计算及适宜等级的划分(1)土地单元综合分值的计算(2)土地适宜级别的划分(3)土地级别的最后确定,(三)数学模型主要有:,主成分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和回归分析法等,第二篇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第四章 土地质量评价第四节 可持续性土地评价,一、可持续性土地评价的提出二、可持续性土地评价的概念,(一)可持续性 作者认为持续概念应该是动态的,是系统与环境相互协调的过程。概言之:持续性是系统维持其生产力能力而又不致使环境退化。(二)适宜性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将评价单元的土地属性与特定土地利方式的利用要求进行匹配,以鉴定该

30、土地单元对这种土地利用方式的适宜性程度的过程。土地属性(land attribute)包括土地性质(land characteristics)和土地质量(land quality)。(三)持续性(Sustainability)与适宜性(Suitability)的关系,三、可持续性土地评价原则与框架,(一)可持续性土地评价原则 可持续性土地利用评价应该遵循以下原则:1、综合性原则 2、差异性原则 3、多学科活动协同研究 4、要针对特定土地利用方式 5、评价要切合当地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 6、土地利用持续性是评价基础 7、评价要在几种用途之间进行比较,(二)可持续性土地评价的基本框架,建立评价目

31、标(确定比例尺、时间段、区域),土地利用对 环境的影响,土地利用方式土地需求和限制因素,土地性质和质量土地单元,土地评价 土地性质和要求匹配,确定区域与环境有关因素,观察这些因素的历史、现状及变化趋势,选择土地利用对环境影响指标和标准,土地适宜等级,土地不适宜,土地利用适应等级及该土地利用对环境作用的影响,进行综合比较,确定该土地利用导致环 境变化的方向(变化率),结束,有效性检查:各种因素的相容性;与可持续土地利用评价定义一致性;可持续土地评价原则一致性,有效,无效,可持续土地适宜等级,调整土地适宜等级,报告,有效,重复适宜等级对环境影响的检验,仍无效,1、特定土地利用方式原则 2、特定区位

32、的原则 3、多学科活动原则 4、评价综合性原则 5、时间性原则 6、确定目前适宜性原则 7、科学实验的原则 8、相互协调性原则,第二篇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第四章 土地质量评价第五节 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土地潜力评价可分为土地利用潜力评价和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土地利用潜力评价是以土地的适应性、限制性、保护、改造的措施来划分土地等级;土地生产潜力是指在一定的自然条件或社会经济条件下,生产对人类有用的生物产品或经济产品的潜在能力,针对某一个特定地区和特定时期,土地的社会经济属性虽会有一定的变化,但都可以定义在一定的水平上,因此土地生产潜力研究一般是在确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分析土地的自然条件决定的土地生产力

33、,土地生产潜力评价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分析土地的各种自然属性以及它们之间的综合作用对土地生产潜力的过程。,一、单因素的经验模型,1、迈阿密模型(Miami Model)Y=3000/(1+e1.315-0.119t)(1-1)Y=3000(1-e-0.000664R)(1-2 其中:Y是生物生产量(克/平方米年)t是年平均温度()R是年平均降雨量(mm),2、桑斯维特纪念模型(Thornthwaite Memorial Model),Y=30001-e-0.0009695(E-20)其中:Y是生物生产量(克/平方米年)E是年实际蒸散量(毫米),3、光合生产潜力模型,(1)Loomis-W

34、illiams模型 Y0.154Q(克/平方米日)1.538Q(千克/公顷日)其中:Y生物学产量的生产潜力Q总辐射(卡/平方厘米),(2)黄秉维(中国)综合了多方面的研究成果,全面考虑了作物群体对太阳的利用、反射、漏射、转化、消耗等多种因素,在最大光能利用率6.13的假设下,得到计算公式为:Yp=0.123Q(公斤/亩)=1.845Q(千克/公顷)Pf=0.0146Q Q为太阳光辐射(卡/平方厘米)其中:Yp生物产量光合潜力;Q太阳总辐射(卡/平方厘米),4、格里纳里思模型:,这是根据生物生产量与生长期长度之间的相关关系推测产量的一种方法。该模型是一个回归直线方程:P=-157+5.17S 式

35、中:P是生物生产量;S是光合作用季节的日数。,5、以土壤为主的潜力评价:,二、瓦格宁根法,1、计算标准作物干物质产量(Yo)2、按气候影响进行订正 3、作物种类订正(K)4、温度订正(CT)5、经济系数(CH),三、农业生态区法,(一)光温生产力的计算 1、群体生长率的计算 2、作物总的生长率(bg)的计算 3、呼吸速率的计算 4、净生长率(bn)的计算 5、生物累积量(Bn)的计算 6、光温生产率(Ymp)的计算,(二)光温水生产力计算,(三)光温土生产力和光温水土生产力的计算,四、莫斯(Moss)的土地潜力评价,1、根据桑斯维特纪念模型,得出潜在 净 第一 性生产力:NPP=30001-e

36、-0.0009695(E-20)式中NPP是潜在净第一性生产力(克/平 方米年);E是年实际蒸散量(毫米)。2、分析潜在有机物腐烂分解率:Y=log%=1.127+0.00108x 式中Y是每年落叶腐烂分解的百分比;X是年实际蒸散量(毫米)。,3、土壤特性指数(PI):式中PI是生态区的平均土壤特性指数;n是土壤类型数;A是i类土壤所占面积的百分比;Vi是i类土壤等级值。4、平均潜在净第一性生产力:这里ANPP是生态区的平均潜在净第一性生产力(克/平方米年);m是生态区内NPP值的等级个数;Aj是每一土壤类型占生态区总面积的百分之比;Vj是每一等级NPP值的中数。5、修正平均潜在净第一性生产力

37、:ANPP=ANPPPI 式中ANPP是修正的潜在净第一性生产力。,第二篇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第四章 土地质量评价第六节 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一、土地人口承载潜力研究的概念及其方法,土地人口承载潜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土地资源,在一定的投入水平下持续利用时的食物生产能力及其所能供养的一定营养水平的人口数量,它主要是由两个方面决定的,一是土地生产潜力,一是营养水平和人口数量。可以分为以下三种:以粮食为标志的土地承载力、农业生态区法和系统动力学方法。,二、以粮食为标志的土地承载力,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一些学者理论人口(承载能力)/现有人口=可供利用的耕地/目前利用的耕地 也提出了计算人口承载力的计算

38、方法。计算公式可概括为:P=Y/L 式中P为一定区域内的土地可承载人口数量;Y为总产量;L为人均生活水准量。Y=Y1S1+Y2S2+YnSn Y1,S1分别为一等地(或类型)单位面积的产量与面积;Y2,S2分别为二等地(或类型)单位面积产量和 面积,其余类推。,三、农业生态区法简介,(一)土地资源清查与农业生态单元的生成1、气候清查2、土壤清查3、土地资源清单的产生,(二)土地利用方式的确定1、投入水平2、确定土地利用方式(三)土地生产潜力分析(四)土地人口承载潜力分析1、人口承载潜力计算2、人口承载潜力分析,四、系统动力学方法,运用系统动力学研究土地承载力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系统边界的确定

39、 2、系统的仿真模型设计 3、模型的输出,第二篇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第五章 人口与土地需求量预测第一节 预测概述,一、预测的概念,预测是根据过去和现在已知的情况,弄清事物发展规律或趋势,并据此对将要发生,而目前又不明确的事物或过程作预先的估计和推测。预测一般分为定性预测、定量预测和组合预测。,二、预测的基本知识,从整个规划与管理工作来看,预测起着关键的作用,同时,预测又是一项难度较大的工作,因为土地管理工作的成效好坏与规划做的好坏密不可分,而规划是对未来土地利用蓝图的构思,是在总结当前土地利用问题的基础上,通过预测技术,把存在的问题解决之后的土地利用平移到规划期末。目前在土地利用规划中,所采用的

40、预测方法是多方面的,但是,由于预测科学的不成熟,在预测上也存在着许多问题:没有适合于一切预测问题的预测方法,没有哪一种预测方法始终优于另一种或其他各种预测方法。,三、预测的步骤,1、明确预测目的,确定预测对象、内容和目标。2、收集和分析预测资料。3、选择预测方法。4、开展预测。5、评定预测结果。,第二篇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第五章 人口与土地需求量预测第二节 预测数学模型,一、预测主要采用的数学模型,1、自然增长率预测模型:设序列值X1,X2,Xn。历年的增长率为:则序列值的平均增长率为:从而可得自然增长率预测模型为:其中:Xn+T为规划期末预测值;Xn基期指标值;-平均增长率;T预测期间,2、一

41、元线性回归预测模型:对N对数据进行回归:(y1,x1),(y2,x2),(yn,xn),Y因变量、预测对象;X影响因素,自变量;a,b为回归系数;r是相关系数(应进行相关性检验)。根据最小二乘法原理,以残差的平方和最小来估计a,b。,3、等维灰数递补动态GM(1,1)预测模型 4、平滑法 5、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第二篇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第五章 人口与土地需求量预测第三节 人口预测,一、人口预测的内容二、人口预测的方法,(一)人口规模预测的方法,1、处延法是最简单而又用得最广泛的人口发展规模预测的方法。通常包括自然增长法(综合分析法)和回归分析法。2、部门预测法就是利用计划生育主管部门进行的人口发

42、展规模预测的成果。3、人口统计学法是按照人口状态发展的动力学规律,以当前人口状态的统计资料和对人口发展主要参数(出生率、死亡率、迁移率第)变化趋势的估计为依据,估计若干年后所要研究的社会的人口状态和人口数量。,(二)城镇人口预测的方法 城镇人口预测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二种:劳动平衡法和单因素分析法。(三)农业劳动力和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预测方法,二、人口预测的方法,(一)人口规模预测的方法 1、处延法是最简单而又用得最广泛的人口发展规模预测的方法。通常包括自然增长法(综合分析法)和回归分析法。2、部门预测法就是利用计划生育主管部门进行的人口发展规模预测的成果。3、人口统计学法是按照人口状态发展的动力学

43、规律,以当前人口状态的统计资料和对人口发展主要参数(出生率、死亡率、迁移率第)变化趋势的估计为依据,估计若干年后所要研究的社会的人口状态和人口数量。,第二篇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第五章 人口与土地需求量预测第四节 土地需求量预测,一、土地利用需求量预测概述,概述包含以下三方面内容:影响土地需求量的因素;土地需求量预测的任务;土地需求量预测的步骤。(一)影响土地需求量的因素 1、以人口发展为中心的社会发展对土地的需求是影响土地需求量的重要因素 2、以国民经济发展为中心的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对土地的需求是影响土地需求量的重要因素 3、规划地区土地资源自身的特点决定的土地条件也是影响土地利用需求量的一个

44、因素,(二)土地需求量预测的任务 土地利用需求量预测的任务就是根据规划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资源条件,研究分析远景土地利用总的趋势,对各业用地面积在规划期内的增减变化情况及对总用地规模进行测算。掌握规划年度各类用地需求量和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趋势,从而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计划安排各项用地提供科学的依据。,(三)土地需求量预测的步骤,土地需求量预测有以下五个步骤:1、制定预测工作计划 召开各有关部门和区域内大的土地使用单位代表参加的会议,明确各部门用地预测与用地计划的内容、要求和提交时间。2、各部门分别进行用地预测并编制用地计划 预测与计划的年限应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年限相同。各类建设发展用地,

45、应区分占用耕地与占用非耕地的面积。农业结构调整需要退耕的,要提出退耕面积。预测和计划不仅要提出发展用地的数量,而且要提供图纸,标明用地位置和范围。,3、提交部门用地预测及计划 部门用地预测及计划拟定后,经部门主管领导审核同意,将成果正式报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或土地管理部门。预测及计划成果应附预测依据、方法等说明材料。4、对部门提交的用地预测及计划进行补充和调整 对各有关主管部门提交的用地预测和用地计划 进行检验,对其中遗漏或不确切之处,应该通过协商予以补充和调整。5、汇总形成综合材料 根据调整和补充的部门用地预测及用地计划,进行汇总,经过综合平衡,形成土地需求量预测的综合材料。,二

46、、土地需求量预测应收集的资料及要求,(一)人口资料(二)社会经济资料(三)土地利用现状及历史动态变化资料(四)有关规划,区划及专题研究成果资料,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农业用地和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的内容与方法,(一)农业生产用地预测的内容与方法(二)建设用地预测内容与方法,第二篇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第六章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模式的研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模式,实际上就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方法的问题。它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能否准确实施的基本保证。现阶段我国正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工作,而总体规划模式的研究对总体规划工作的顺利开展将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模式的类型,土地利用总

47、体规划作为一项国家措施,目前还处在起步阶段,因此,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究竟如何做,才能使编制既简单方便而又行之有效,这便是一个亟待实践、急需解决的问题。根据过去的土地规划实践,主要存在以下几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模式:1、总体蓝图模式;2、指标控制模式;3、土地利用分区模式;4、用途分区,分区用地规则与耕地警戒线指标模式。,不同的规划模式决定着规划过程对原始资料要求的不同,总体规划工作量的大小和完成周期的长短,规划方案实施的方式与效果等。因此,采用什么样的总体规划模式,要求原始资料不庞杂,少而精;工作量小,完成的周期短;实施方式易为土地管理部门和土地使用者所接受,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具有较大的弹性和较好

48、的应变能力,又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整治、保护有良好的宏观控制性和促进作用,所有这些对搞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无疑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它将大大促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进程,在土地的宏观管理工作中发挥作用。,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模式,(一)总体蓝图模式 总体蓝图模式是一种传统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模式。总体蓝图模式既要求完成对规划地区全面的土地质量评价、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和土地需求量预测,同时也要求对规划地区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如农业、畜牧、水利、交通、城镇、工矿企业等的远景土地利用规模、布局和大型骨干工程的空间配置规划,经协调、平衡以后,比较准确而详尽地反映在图面上。总体蓝图模式的方案编制是一个全局性

49、的工作,一般需要主要领导亲自指挥,并动员各系统、各部门的领导与专家参加,收集大量资料,进行数据处理和综合分析,反复协调平衡,并最终反映在图上。在技术报告里有一套相应的规划数据。它是通过编制过渡计划进行实施的。,总体蓝图模式要求对规划地区所有的自然、社会、经济资料及发展战略进行综合分析和统一处理,同时还要求对部门的有关资料进行相应的分析处理。需要较多规划人员在较长时间内才能完成。规划结果一旦成形,很难变动。但由于社会、经济、自然等各项因素的发展受各种不确定的因素影响很大,所以原来的规划与设计内容很快会老化,又很难随时进行反馈修正,从而容易造成宏观上的失控现象。因而在现阶段的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环

50、境中显示出缺乏弹性和应变能力的弱点,同时本模式还缺乏可操作性,不易为土地管理部门和土地使用者所接受。,(二)指标控制模式,指标控制模式在我国出现较蓝图模式晚,在我国土地依法,统一、全面、科学管理刚刚起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条件尚不完全具备的情况下可以起一定的宏观控制作用。指标控制模式仅限于制定规划地区国民经济发展的土地利用指标,包括农业用地控制指标和非农建设用地控制指标。指标控制模式采取宏观土地利用指标层层分解的办法,把具体的土地利用控制、协调、组织职能下达给有关的职能部门去完成,因而可以发挥部门的积极性。且规划编制需要人员少,内容简单,较易完成。它是通过指标来实施规划。但是这种模式的弱点是容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