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壳岩体结构特征的工程地质分析.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695779 上传时间:2023-08-10 格式:PPT 页数:93 大小:18.6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壳岩体结构特征的工程地质分析.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3页
地壳岩体结构特征的工程地质分析.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3页
地壳岩体结构特征的工程地质分析.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3页
地壳岩体结构特征的工程地质分析.ppt_第4页
第4页 / 共93页
地壳岩体结构特征的工程地质分析.ppt_第5页
第5页 / 共9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壳岩体结构特征的工程地质分析.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壳岩体结构特征的工程地质分析.ppt(9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章 地壳岩体结构特征的工程地质分析,第一篇 区域稳定性及岩体稳定性分析的几个基本问题,本章学习内容和要求,掌握岩体、岩体结构、结构面、结构体的基本概念,建造和改造在岩体结构形成中的作用,研究岩体结构的意义;掌握结构面的成因类型,了解其主要特征,岩体结构分类和岩体质量分类的代表性方案;了解岩体原生结构特征的成因及特征,岩体结构的岩相分析方法;了解岩体结构特征的改造以及岩体构造结构特征的地质力学分析方法;掌握结构面统计调查的路线精测法及其资料校正方法,岩体结构特征定量化研究的程序,了解岩体结构统计分析的意义及作用。,本章学习重点和难点,本章重点:(1)岩体结构的概念,岩体结构的形成及演化规律;

2、(2)岩体结构类型划分及其研究意义、岩体结构类型的实用价值;(3)岩体结构的统计方法路线精测法。本章难点:(1)结构面成因类型的空间分布特征,岩体结构分类;(2)岩体结构介质模型应用。按介质的连续性特征,不同的力学理论适用于不同的岩体结构介质。,岩体(rock mass):通常指地质体中与工程建设有关的那一部分岩石,它处于一定的应力状态、被各种结构面所分割。岩体具有一定的结构特征,它由岩体中含有的不同类型的结构面及其在空间的分布和组合状况所确定。结构面(structural plane):是指岩体中具有一定方向、力学强度相对较低、两向延伸(或具有一定厚度)的地质界面(或带)。如岩层层面、软弱夹

3、层、各种成因的断裂、裂隙等。由于这种界面中断了岩体的连续性,故又称不连续面(discontinuities)。结构体(structural body):结构面在空间的分布和组合将岩体切割成形状、大小不同的块体,称结构体。,1.1 基本概念及研究意义,1.1 基本概念及研究意义,岩体结构特征的形成岩体结构特征是在漫长的地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是建造与改造两者综合作用的产物。它以特定的建造(如沉积岩建造、火成岩建造和变质岩建造)为其物质基础。建造确定了岩体的原生结构特征;而岩体经历的不同时期、不同程度的构造作用改造以及浅、表生作用(如风化、卸荷、地下水作用等,主要是地壳浅、表部岩体)改造,使岩体

4、结构趋于复杂化。,1.1 基本概念及研究意义,岩体的天然应力状态十分复杂,与构造应力场、岩体的结构特征及所处的地貌部位等因素相关。将“岩体”广泛运用到工程地质学研究当中,也不过才几十年,但它代表一个极为重要的发展阶段。之前评价岩体(岩石材料性质)之后评价岩体(岩体结构特征、岩体的力学属性、岩体的变形破坏机制与过程等),1.1 基本概念及研究意义,工程地质之所以要将岩体的结构特征作为重要研究对象,意义如下:(1)岩体中的结构面是岩体力学强度相对薄弱的部位,它导致岩体力学性能的不连续性、不均一性和各向异性。只有掌握岩体的结构特征,才有可能阐明岩体在不同荷载下内部的应力分布和应力分异状况。,1.1

5、基本概念及研究意义,(2)岩体的结构特征对岩体在一定荷载条件下的变形破坏方式和强度特征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岩体中的软弱结构面,常常成为决定岩体稳定性的控制面。,1.1 基本概念及研究意义,坝基岩体由泥盆纪砂岩、板岩组成,地层中夹有一层由层间错动和地下水的活动造成的板岩泥化夹层,倾角一般小于10。,其内摩擦系数f0.24 0.30(内摩擦角 14。17。),抗剪强度低,上犹江电站坝基内板岩泥化夹层,例如在岩石坝基的深部滑动抗滑稳定性分析中,有些结构面为切割面(包括横向切割面和侧向切割面,详见第十一章P445),而有些成为滑移控制面。,1.1 基本概念及研究意义,结构面影响地下洞室围岩的稳定,结构

6、面影响边坡岩体的稳定性,1.1 基本概念及研究意义,(3)靠近地表的岩体,其结构特征在很大程度上确定了外营力对岩体的改造进程。这是由于结构面往往是风化、地下水等各种外营力较活跃的部位,也常常是这些营力的改造作用能深入岩体内部的重要通道,往往发展为重要的控制面。,坚硬岩石组成的斜坡前缘卸荷裂隙导致崩塌示意图灰岩;砂页岩互层;石英岩,软硬岩性互层的陡坡局部崩塌示意图1砂岩;2页岩,1.1 基本概念及研究意义,此外,对岩体结构特征的研究还可以推广于宏观地质体,应用于区域构造稳定性评价。宏观地质体中的莫霍面、构造层的分界面、区域性大断层等相当于地质体中的巨型结构面。,总之,对岩体结构特征的研究,是分析

7、评价区域稳定性和岩体稳定性的重要依据。研究结构面最关键的是研究各类结构面的分布规律、发育密度、表面特征、连续特征以及它们的空间组合形式等。,1.1 基本概念及研究意义,1.2.1 结构面的主要类型及特征结构面的成因分类(最基本的分类方法):原生结构面、构造结构面及浅、表生结构面。其主要特征及工程地质评价详见表1-1。,沉积结构面:层理,层面,软弱夹层,不整合面,假整合面,古冲刷面等。火成结构面:侵入体与围岩接触面,岩脉、岩墙接触面,喷出岩的流线、流面,冷凝节理面等。变质结构面:片理,片麻理,板劈理,片岩软弱夹层等。,原生结构面,1.2 岩体结构特征及主要类型,1.2 岩体结构特征及主要类型,节

8、理(X型节理,张节理)断层(正断层,逆断层,走滑断层)层间错动带,羽状裂隙,破劈理,构造结构面,浅表生结构面,浅部结构面,表部结构面,卸荷断裂重力扩展变形破裂卸荷裂隙风化裂隙风化夹层泥化夹层次生夹泥,1.2 岩体结构特征及主要类型,1.2 岩体结构特征及主要类型,续表1-1,1.2 岩体结构特征及主要类型,结构面规模等级划分:按其对岩体力学行为所起控制作用,可划分为三个等级,即贯通性宏观软弱面(A类)、显现结构面(B类)和隐微结构面(C类)。,1.2 岩体结构特征及主要类型,按岩体结构面规模及其力学效应:将结构面分为5级(孙广忠)。,1.2 岩体结构特征及主要类型,表6-2 结构面分级及其特征

9、(据孙广忠,1988),1.2.2 岩体分类 分类方案多,可归结为岩体结构分类和岩体工程应用分类两种分类系统,发展趋势是:力图使分类指标定量化。岩体结构分类 岩体结构是建造和改造这两方面的综合产物,岩体结构类型划分也必须从这两方面综合考虑。按建造特征可将岩体划分为块体状(或整体状)结构、块状结构、层状结构、碎块状结构和散体状结构等类型。,1.2 岩体结构特征及主要类型,块体状结构:代表岩性均一、无软弱面的岩体,含有的原生结构面具有较强的结合力,间距大于1m。通常出现在厚层的碳酸盐岩、碎屑岩;花岗岩、闪长岩;原生节理不太发育的流纹岩、安山岩、玄武岩、凝灰角砾岩中。块状结构:代表岩性较均一、含有2

10、3组较发育的软弱结构面的岩体,结构面间距10.5m。成岩裂隙较发育的厚层砂岩或泥岩,槽状冲刷面发育的河流相砂岩体等沉积岩,原生节理较发育的火山岩体等。,1.2 岩体结构特征及主要类型,层状结构:代表含有一组连续性好,抗剪性能显著较低的软弱面的岩体,一般岩性不均一。可进一步分为层状(软弱面间距5030cm)、薄层状(间距小于30cm)。还可以据岩性不均一程度划分出软硬相间的互层状结构。碎块状结构:代表含有多组密集结构面的岩体,岩体被分割成碎块状,以某些动力变质岩为典型。另外,按岩体改造的程度可划分为完整的、块裂化或板裂化、碎裂化和散体化等四个等级。岩体结构分类已被广泛采用,划分依据和各结构类型岩

11、体的主要特征如图1-4。,1.2 岩体结构特征及主要类型,块裂,1.2 岩体结构特征及主要类型,1.2 岩体结构特征及主要类型,整体状结构,块状结构,层状结构,碎裂状结构,散体状结构,岩体的工程应用分类工程应用分类是以岩体稳定性或岩体质量评价为基础的分类,为综合性分类。目前主要考虑三方面因素的指标:即与岩石工程性质有关的指标(力学性质)、岩体后期改造有关的指标(岩体结构)和岩体赋存条件方面的指标(地下水或地应力等)(表1-3)。通常有:宾尼亚斯基的RMR分类(1973);巴顿的Q系统分类(1974);谷德振的岩体质量指标Z系统分类(1979)。此种分类力图将类型与岩体稳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价以及对

12、策设计等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因而受到地质和工程界的重视。(可详见工程地质勘察教材或其它文献),分类标准的定量化岩体质量指标 20世纪70年代以来岩体分类中采用了“岩体质量指标”或“综合特征指标”来判别岩体性能的优劣,因而含有这类指标的分类又被称为岩体质量分级,如上所述的RMR、Q和Z系统。分类中有了定量指标作为依据,更便于将作过详细勘探测试研究的场地的经验和成果应用于研究程度较差或处于勘测初级阶段的工地,从而达到简化和减少勘测程序和工作量的目的。分类中的定量指标还可用于讨论不同分类方案之间的相关性。如鲁弗里奇等根据新西兰多个工程的经验,对RMR、RSR和Q系统三者得出的如下关系式:,RMR=1.

13、35lgQ+43RSR=0.77RMR+12.4RSR=13.3lgQ+46.5,1.3 岩体原生结构特征的岩相分析,岩相的横向变化引起岩性及厚度的变化,从而引起岩体的力学性质在横向上的差异性。因此,采用岩相分析的理论与方法,充分了解岩相变化可以更好地阐明其结构特征,为工程建设服务。以沉积岩建造和变质岩建造为例。,岩相 是一定沉积环境中形成的岩石或岩石组合,它是沉积相的主要组成部分。为了突出沉积环境中的古地理条件和沉积物特征中的岩性特征,通常把“岩相”和“古地理”这两个术语联系在一起,以表示沉积相中最重要最本质的内容。沉积物的沉积环境和表明沉积环境的岩性特征,生物特征,地球化学特征的总和,就叫

14、做沉积相。例如“浅海珊瑚灰岩相”。浅海说明环境,珊瑚礁反映古生物特征,灰岩反映岩性特征。总之,“相”是沉积物形成环境和条件的物质表现。沉积环境的特征反映在沉积物的颜色、成分、结构、构造所含的古生物及沉积物本身的原始产状等。,沉积岩的相可分陆相、海相、海陆过渡相三种基本类型。再根据岩石建造进一步划分亚类。岩相是随时间的发展和空间条件的改变而变化的。岩相的变化可以从横向和纵向两方面来观察。同一岩层在水平方向的相变反映了,同一时期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即沉积环境)的差异。如海洋沉积物可由滨海相过渡到浅海相,一般依次沉积砾岩、砂岩、粘土类,石灰岩等,而且所含生物化石也不相同。在垂直岩层剖面方向上的相

15、变则反映了同一地区但不同时间的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而自然地理环境的重大改变则往往是地壳运动的结果。,海相沉积的总特点是:以化学岩、生物化学岩和粘土岩为主,如石灰岩等。离海岸愈远,碎屑沉积颗粒愈细。在水平方向上岩相变化小,沉积物中含海生生物化石和矿物。海相沉积又可分为滨海相、浅海相、半深海相及深海相四类。陆相沉积:沉积物多以碎屑、粘土和粘土沉积为主,岩石碎屑多具棱角,分选欠佳,在水平方向上岩相变化大,含陆生生物化石。又可分为残积相、坡积相、洪积相、冲积相、湖积相、冰碛相、火山相等。,1.3.1 河流相沉积岩岩体结构特征的岩相分析河流沉积主要相模式及其工程地质特征 河流沉积建造大体上可归为三种相模

16、式,即高弯度河流、低弯度河流、辫状(网状或游荡型)河流。其主要工程地质特征分别如下:,(1)高弯度河流沉积相模式 特点:河床坡降缓、弯度大、水流较深、流态较稳定、以单向环流为主的河流沉积模式。其三度空间结构形式如图1-5(a)。,岩体工程地质特征:a.岩体具层状或软硬相间互层状结构特征。天然堤和洪泛相(合称顶部相)的泥岩、粉砂岩为这类岩体中分布稳定的软弱层。板状产出,分布广,厚几厘米数米。该层顶部有时可见呈扁豆体状分布的上一旋回的滞留砾岩,如果富含泥砾,为软弱夹层。但往往厚度薄、连续性差,分布范围小。模式中砂岩体厚度与古河流水深相近(图1-5(b),厚度变化小。这类河流近期的沉积物中,被上覆连

17、续性好的粘土层封闭,而固结度较差的饱水边滩相粉细砂层,在外荷载尤其是动荷载条件下,可出现震动液化导致上覆土层沉陷,也为重要的软弱层。相模式中还有一些水流事件性变化造成的沉积物,如废弃河道、决口扇等沉积物,使岩体结构更加复杂化。,b.砂岩体抗风化性能弱,强度具明显自下而上的递变规律。边滩相砂岩体其物质主要来源于附近上游区的冲刷凹岸,搬运距离短,矿物成分的成熟度低,即易磨损及易风化的矿物或岩屑含量较高。大多为泥钙质胶结的长石砂岩或硬砂岩,抗风化能力低。如四川白垩系红层这类砂岩体的全风化深度可超过20m。单向环流,上升段水流流速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砂岩体的粒度成分由下而上逐渐变细,愈靠近上部混入的悬移

18、质成分也愈多,而靠近底部的砂体,成岩过程中其固结和钙质胶结物的补给条件一般较上部有利。最终造成砂岩体强度由下向上递减,有的甚至相差数倍。总之,这类相模式岩体以具有连续性较好的低强度的软弱层为其主要特征。岩体抗滑稳定性差、抗风化能力弱。,(2)辫状(游荡型)河流沉积相模式 特点:坡降陡、河床不稳定、弯度小、水浅、流态不稳定、具复杂环流的河流沉积模式。其三度空间形式如图1-6。,岩体主要工程地质特征:a.岩体具层状或块状结构特征。岩体中以含泥砾的滞留砾岩层为其主要软弱层,断续分布,起伏差大,多呈槽状。顶部的泥质粉砂岩通常被冲刷殆尽,或呈零星分布。见图1-7。,b.砂岩体具较高的抗风化能力和强度。心

19、滩相砂(砾)岩体是水流绕心滩时分时合的侧向加积物,矿物成分较边滩相更复杂,但成熟度较好,以钙质胶结的长石石英砂岩或石英砂岩为主,抗风化能力较边滩相砂岩强。辫状河流坡降陡,砂岩体颗粒较粗,常含有砾石或卵石,悬移质成分很少。砂岩体粗细交错,原始透水性比边滩相砂岩体强,顶部又无连续的粘土隔水层,固结和胶结条件好。因此,其砂岩体强度一般较边滩相砂岩体高。总之,辫状(游荡型)河流相模式岩体的抗滑稳定性较强。但当零星分布有泥岩体时,可能造成不均匀变形。,(3)低弯度河流沉积相模式 其特征介于上述两类之间,可具有连续性较好、厚度较薄的顶部相泥岩粉砂岩软弱层。,岩体原生结构特征的亚相、微相分析 通过对沉积环境

20、的地貌或微地貌分析,亦即亚相、微相分析,可进一步阐明上述各相模式中的软弱夹层或软弱结构面的某些细微特征。a.软弱夹层的亚相、微相分析 由于生成环境不同,其展布特征、岩性及构造和结构特征、以及顶、底面形态特征也有明显差异。如高弯(或低弯)度河流沉积旋回顶部的泥质粉砂岩软弱层按亚相分析,可细分为洪泛相泥岩层和天然堤相粉砂质泥岩层。高弯度河流相中,有时还可见有由河流侧蚀作用造成的崩塌泥岩块层,或因堵塞河流而形成的堰塞泥岩层。,2004年9月5日12:0023:00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天台乡义和村在特大暴雨诱发下,发生特大型岩质滑坡。,而辫状河流相砂岩中有时可见穿插其中呈波状起伏、分枝带状的薄层泥岩,推

21、测为枯水季节局部死水区悬移质沉积物所构成,削弱了砂岩体的整体强度。具体详见表1-4。,b.砂岩体中原生结构面的微相分析 根据岩相学研究,流水沉积岩的层理类型与被搬运泥沙的粒度、水流流态和水流强度三者之间有一定关系。eg.高弯度河流的边滩相砂岩体,水流流速和粒度成分自下而上的递变规律,致使层理类型也由下向上从大型板状交错层理、递变为平行层理和小型波状交错层理。而辫状河流的砂岩体则以发育大型槽状交错层理、楔形交错层理、逆行沙波层理等,无明显递变规律。,通过微相分析,可将流水沉积岩的层理划分为图1-8所示各类型,它是论证岩体或岩块的各向异性性质和强度特征的重要依据。,河流沉积相分析在工程地质分析中具

22、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已有的实践证明,它在岩体的区域性变化规律,选择有利的的建筑场地和评价岩体稳定性以及判定岩石的优势结构面方向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工程地质分析中,对岩体的构造结构特征,最关心以下两个方面:(1)根据构造断裂组合规律(亦即应用特定的组合模式)去分析评价对区域构造稳定性或岩体稳定性具有重大影响的构造结构特征。(2)通过追溯应力场演变史来阐明具有复杂经历的构造断裂的工程地质性质。,1.4 岩体构造结构特征的 地质力学分析,1.确定构造层构造层:是在一次大的构造运动幕过程中所包卷的地层及其所形成的构造形迹的总和。通常通过研究区的角度不整合界面来识别。如印支期构造层是印支运动的产物

23、,发生于三叠系末期,卷入了三叠系及更早的地层;燕山期构造是燕山运动的产物,发生在侏罗纪末期,卷入其以前的地层。2.在构造层内确定构造体系构造体系:指同一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具有成生联系的构造形迹的组合。关键是找压性构造面,包括褶皱的轴面、层面、压性断层等。因为在某一期构造引力场作用下,只能形成某一特定方向的压性结构面,找准了压性结构面就等同确定了构造应力场的方向。一个构造层内可能存在多个构造体系。,1.4.1 构造层及构造体系的确定,3.确定各期构造应力场作用的先后关系构造配套:根据结构面的交切组合关系,对结构面进行构造体系归属的划分。,1.4.2 典型走滑断层共生组合分析典型的走滑断裂系统发育

24、在相对稳定的地块中,也可见于板块转换断层接触带,它是最大、最小主应力近于水平的地应力环境下的产物,大多属于脆性剪切破裂。按地质力学观点,断裂组合可有多种形式,但某一主干断层与其伴生的不同次序的断裂的组合形式,可视为基本模式。巴杰利(1959)曾提出一对共轭走滑断层与各序次断裂共生组合的理想模式(图1-19),他把低序次断裂变形视为是主断层错动时派生的分主应力的产物。,此外,上述断裂组合模式的下述特征,在研究岩体构造结构特征分析中有重要意义:各序次断裂以及主应力与各序次分应力之间的夹角有一定规律。以巴杰利模式为例(图1-19),1a与1b及2a与2b之间夹角2大体等于90(为岩石内摩擦角),随围

25、压的增高2更接近90。,1.4.3 典型地区多期构造的地质力学分析根据两次最大主应力(水平)的夹角(),大致可分为重合(=0)、正交(=90)、斜交(0 45)等几种情况。1.重合(=0)如已胶结的破碎带重遭破裂,2.正交(=90),早期形成近东西走向逆断层,后期形成近南北向正断层。,3.斜交(=45),4.小角度斜交(0 45),通过追溯区域构造应力场的演变史,追溯区域构造格架的形成和活动史,可进而阐明在现行构造应力场作用下,不同断裂可能以什么方式活动,判明区域构造应力的集中部位等。这对于区域稳定性分析具有重要意义。,岩体结构的各种自然特征或性能总含有一定的随机性,因而只有从足够的测试资料中

26、求出统计规律,才能准确地取得用于岩体稳定性分析评价的代表性特征和指标。岩体结构模式定量化,主要是通过对结构面优势方向、间距、长度、连续率等特征的量化统计分析来实现,从而建立可供稳定性分析计算直接采用的岩体结构量化模式。,1.5 岩体构造结构特征的统计分析,充填结构面的测量与描述指有一定厚度的结构面,通常是各种规模的断层,由于其在地质体中位置确定,方位明确,因此通常用确定性的方法进行逐条的调查和描述。(一)描述指标体系,(二)现场调查方法,1.对现场揭露的每一条这类结构面,沿结构面布置测线,按描述指标体系逐点记录地质特征,点距一般为。2.绘制结构面展布的素描图,拍照。3.将不同露头调查得到的同一

27、结构面资料汇总,并对各指标进行统计分析。4.调查内容纳入数据管理系统。,1.5.2 非充填结构面的测量与描述,指岩体中大量发育的各类裂隙、硬性结构面等。这类结构面量多、随机、断续分布。,如何查明结构面的特征一直是工程地质和岩石力学领域的难题。目前主要是通过在岩石露头上布置各种形成的测网、测线或统计窗对现场的基体裂隙进行大量的调查与测量,在此基础上,通过统计模型,获取表征结构面的各项参数,从而建立定量化的岩体结构模型。,2.现场测量与调查方法 有多种测量方法,如岩心裂隙测量法(RQD),取样窗法(sampling window,又可称为面积测量方法)和路线精测法(line scaning)等,本

28、章重点介绍改进的测网法(黄润秋,2003),它是将传统的测网法与测线法相结合的结构面调查测量方法。,每一条测线在岩石露头使用油漆标注,然后逐条测量结构面,记录结构面特征。由于露头大小的限制,实际测网的高度一般不可能太大(2-3m)。在测网高度一定的前提下,测网宽度的确定应尽可能满足结构面迹长的估计。黄润秋研究表明,当结构面迹长小于3m时,采用4m2m的测网可以获取得满足与结构面全迹长估计的截断迹长。测网中线定义为主测线,上下测线称为辅助测线。,避免“被测几率不均等”不同方向测线总长相同长度校正测线的方位校正裂隙面与测线夹角不同,测得率也不想等。C组裂隙最为突出。,对比、组测线,组测线中a组裂隙

29、测得率比b组高,组相反。,(1)长度校正,N校正后的数目,N实测数目,Ls最长线段,Ln实测长度。,(2)方位校正,需要先对测量资料进行初步的方位统计工作,通过编制裂隙方位玫瑰花图或赤平投影极点图,确定裂隙组的划分和代表性方位,然后再作校正处理。,1.结构面的优势方位优势方向就是岩体中结构面较发育的方位。可以有一个或多个。某一优势方向中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结构面集中程度最大的方向(倾向、倾角);二是平均方向,采用算术平均值。确定优势方向目前通常采用编制结构面极点密度等值线图的方法。软件可用DIPS程序进行处理,求出结构面优势方向等数据。,1.5.3 结构面基本指标的量化分析,2.结构面的间距与

30、密度间距:在现场测量的间距通常为视间距,即同组两条裂隙之间在露头上的垂直间距,对视间距的校正是室内数据处理过程中完成的。确定某一优势方位结构面的平均方向 后,即可进行长度和方向校正,确定在某一侧线上同一组结构面的数量,这样该侧线上结构面的平均间距为:,Li为测线的长度。综合各测线得到平均间距:,间距的倒数为结构面的密度:,注意:结构面平均间距与其固有间距是不同的。经验公式:宾尼亚斯基等:廖国华(1990):,3.裂隙迹长及延续性,由于露头及测网大小的限制,在测网内能直接观测到裂隙全迹长的机会是不多的,多数的裂隙会以不同的形式与测网相交切,实际能测量的有以下3种迹长形式。,全迹长:裂隙的两个端点

31、在测网上、下界面测线位置以内。半迹长:裂隙的一端延伸出测网的顶、底界外,而另一端在测网内出现,且与中线相交时,裂隙在中测线上的交点与裂隙在露头上端点之间的距离定义为半迹长。,截(断)半迹长:是裂隙的一端在测网内,另一端延伸至测网以外,裂隙在中测线上的交点至裂隙预测网顶、底界交点之间的距离。结构面3种迹长形式出现的概率是不相同的。,4.结构面连通率的估计,现行连通率k,l和i分别为结构面的平均长度和岩桥长度。,通常情况下l和i是未知的。目前连通率尚无严密的计算公式,大多是根据经验来确定。(1)基于间距估计日本学者通过结构面的固有间距Sl和平均间距的关系推导而来:,(2)具有力学含义的连通率计算(3)基于迹长估计的连通率计算(4)基于全迹长调查的估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