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教学实录.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569603 上传时间:2021-03-26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30.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莫高窟》教学实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莫高窟》教学实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莫高窟》教学实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莫高窟》教学实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莫高窟》教学实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莫高窟》教学实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莫高窟》教学实录.doc(3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莫高窟教学实录 莫高窟教学实录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2.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的地位,了解莫高窟被掠夺的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教学重难点:体会文本结构特点及排比的修辞手法运用的好处。一、激发自豪,导入新授。1、诠释“明珠”,引入课文:在这无边的荒芜的黄色之中,有一条绿色生命线-“丝绸之路”。这条细细的绿色之线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维系着中国与西方文明的交流,丝绸和瓷器从这里走向世界,佛经和基-督-教从这里走入中国。在这条绿色的文明通道上,有一个小小的明珠,它就是敦煌2、出示:敦煌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

2、一颗明珠。(读句子)3、通过上课堂的学习,你知道敦煌莫高窟为什么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吗?过渡: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莫高窟,去领略一下她的神奇瑰丽!二、走近“彩塑壁画”,领略魅力。1、(出示)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联系全文看一看,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是个什么句子?承上的部分是;启下的部分是。2、那么彩塑的精妙绝伦和壁画的宏伟瑰丽分别表现在哪儿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三自然段,画出你感兴趣的句子,写一写你的感受,最后练习有感情地朗读。3、交流:我们先来欣赏彩塑的精妙绝伦。哪些句子引起了你的注意?(可结合资料说)(1)“慈眉善目、威风凛凛”都是形容人神

3、态的,你还知道哪些词语形容人神态的?指导朗读:这些彩塑真是千姿百态!怎样读才能让人也好像看到这些彩塑的样子?(2)这些不同神态的彩塑在莫高窟都有,看!(视频:莫高窟彩塑图片)你能用“有有还有”的排比句式来描绘这些彩塑吗?(3)这些彩塑非常逼真,课文中用了哪个词来形容?还有哪些词也是这个意思?(4)看到这一尊尊惟妙惟肖的彩塑,你会发出怎样的赞叹?带着赞美的语气,配乐朗读。4、过渡:莫高窟不仅有精美绝伦的彩塑,还有(宏伟瑰丽的壁画)再读过渡句:哪个词可以看出“宏伟”“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到底有多大?与教室面积比较一下。相当于150多个这样的教室一字排开,多么宏伟啊!再读这句话。5、壁画的宏伟瑰丽还表

4、现在什么地方?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说一说。(1)壁画内容:用心读,大胆想象,把文字读成活动的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出示第三节内容)“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一句,这是一个什么句式?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个排比句。我们来欣赏一下丰富多彩的壁画。(出示壁画图片)(2)本小节中还有一个排比句,哪个喜欢?。指导朗读:读出画面,读出美感,读得让我们身临其境。(3)(出示飞天图片)真是妩媚动人,姿态万千。难怪人们把飞天说成是莫高窟的名片,让我们一起再美美地读一读。(出示写飞天的句子。)(4)同学们,发现这个句式有什么特点了吗?(5)能记住写飞天的句子吗?自己先试试。会背了就举手告诉我。6、壁画内容讲完了,作者用什么

5、标点符号?飞天呢?你对哪个标点感兴趣?为什么?请同学们大胆想象,仿照文中的排比句式写一写飞天。7、再来领略被誉为“世界画廊”的敦煌壁画的神奇魅力。一起读。(配乐)8、所以我们说(出示,引读)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这里的每一尊彩塑、每一幅壁画,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三、走进藏经洞,激荡情感。1、我们游览的最后一站是莫高窟的藏经洞。现在的藏经洞,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洞,里面黑黑的,什么都没有,人们为什么还一定要到藏经洞去看一看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四节,你能从中找到答案吗?2、指名交流。提示:抓住关键词:“大量”与“仅存”“曾”字。3、出示资料:1907、1914年英国人斯坦因两次

6、掠走遗书、文物9000多件。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廉价骗购藏经洞遗物精华6000多件。1911年,日本人吉川小一郎等用低价换取了469卷手写本和精美彩塑两尊。1914年,俄国人奥登堡又从敦煌拿走一批经卷写本,还盗走了第263窟的壁画。1924年美国人华尔纳用特制的化学胶液,粘揭盗走莫高窟壁画26块看了这个资料,你想说什么?4、如果藏经洞现在才被发现,才被打开,这些文物的命运将会怎样?为什么?让我们带着这些情感,再读第四节。(齐读。)5、这么多的珍宝被掠夺了,同学们,敦煌的莫高窟还能称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吗?齐读: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1、1987年,敦煌莫高窟被

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文化遗产”。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自豪地说: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这里的智慧的结晶。2、这句话与“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分别在课文的哪儿?为什么如此安排?看看其他段落,你还发现了什么?五、布置作业,课后延展。1、模仿“彩塑”“壁画”和“藏经洞”的写法,将家乡的某处自然景物写具体。2、推荐阅读:余秋白的两篇*道士塔和莫高窟板书:彩塑、精妙绝伦莫高窟、壁画、宏伟瑰丽、艺术宝库藏经洞、藏品丰富莫高窟教学实录2教学目标:1、认识*的9个生字,会写8个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好词好句。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莫高窟的特点。学生自主

8、搜集与莫高窟有关的资料和图片,加深对莫高窟超建筑和绘画艺术的了解。3、通过朗读感悟莫高窟的塑像和壁画的神奇瑰丽,激发对祖国悠久文明的敬仰之情。教学重点:识字与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把握莫高窟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的特点,激发对祖国悠久文明的敬仰之情。教学准备:有关莫高窟的一些资料和图片。第一课时一、激情导入:1、考一考大家,我国的三大石窟分别是什么?2、其中最负盛名的就是敦煌的莫高窟,你们想不想去了解欣赏这座伟大的艺术宝库呢?板书课题,学生读题,认读识记生字莫、窟。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1、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标出自然段序号和自己不认识的生字。2、遇到生字有什么好的办法来解决呢?问、查

9、、拼3、出示生字,自主选择不认识的字来记忆。4、评议,正音。5、猜字游戏,检查识字情况。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做到不加一字,不减一字,不倒一字,不误一字。2、同桌合作学习,互相检查。3、课文主要介绍了什么?你有什么问题?四、练习写字:1、出示要写的8个字,认真观察并汇报:你发现了什么?2、重点指导尊、亭、衫等字。3、练习写字,要求正确、美观,注意写钢笔字的要求。4、让学生上台范写。五、课堂小结:你对莫高窟有什么样的印象呢?究竟莫高窟的建筑和绘画有什么特点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六、作业设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选择合适的方式搜集一些有关莫高窟的图片等资料。第二课时一、巩固识字:1

10、、开火车复习生字。2、9个小组进行比赛,认读本课生字,计算时间。二、精读课文、理解内容:1、快速读课文,想想:哪些自然段描绘了这些精美的塑像和壁画?2、三、四自然段中哪些句子描写最生动?哪些词用得好?找出来。3、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闭目想象,说一说你想到了什么。4、出示相关图片,欣赏莫高窟的塑像和壁画。5、读一读自己喜欢的句段。三、拓展延伸,加深理解:1、展示自己的搜集的莫高窟的资料和图片。互相介绍交流。2、学习了课文,听了介绍,你有什么想法?四、语文实践活动:任选一题:为莫高窟设计一两句广告语。设计一段导游词来介绍莫高窟。五、作业设计:1、贴收集到的资料。2、了解我国其他的文化古迹。办一期手

11、抄报。莫高窟教学实录3教学目标:知识能力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4自然段。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有有有还有”造句。过程方法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自主互动式课堂教学流程,体验有效学习。情感态度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课文第二至四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读、背诵。2、学习围绕中心句把内容写具体的方法。教学时间: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

12、成的词语。3、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层次。4、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了解彩塑的特点。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同学们,在我国甘肃东南有一个的石窟,叫莫高窟,也叫“千佛洞”。相传前秦建元二年僧乐开始凿窟造像。经历隋唐以至元代,均有修建。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莫高窟这篇课文,欣赏这座石窟灿烂辉煌的艺术文化。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2、学生自学课文。3、检查自学效果。(1)生字词正音。(2)指名读课文中自己认为最难读的部分。(3)提问:课文描写了莫高窟里的什么文物?师板书:彩塑壁画藏经洞4、给课文分段。(1)提问:课文第一自然段与最后

13、一个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哪些自然段可以合并为一段?(2)学生标出分成的三段。三、精读课文第二段1、指名读,思考:这一段写什么?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用“”画出来。2、自由读第二自然段的其它语句,看看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可以提出来。3、学生读后质疑,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想像“慈眉善目”、“威风凛凛”、“强壮勇猛”的样子,对照插图试着做出这些样子。怎样读才能让人也好像看到这些样子,从而帮助理解“个性鲜明”和“神态各异”。16米多长?读时应突出“16”这个数字。课文是如何描述这尊卧佛的神态的?“惟妙惟肖”说明了什么?游人们啧啧赞叹时会说些什么呢?朗读体会,指导背诵。4、小结学习第2自然段

14、的方法。读课文画出中心句读课文质疑,讨论朗读体会直至背诵四、练习巩固1、出示检测题2、各小组根据检测题复习本节课内容,准备迎接检测。五、检测反馈1、实施检测,各人独立完成检测题。2、评比完成检测题的情况。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第3-4自然段内容,凭借课文中的具体的语言文字,体会“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谁来说说,我们学习第二自然段时采用了怎样的方法?二、精读课文3-4自然段,深化理解精读课文第3自然段1、要求学生根据学习第2自然段的.方法,自学第3自然段。2、讨论交流自学效果。这一自然段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15、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结合图文,理解“精妙绝伦”和“宏伟瑰丽”的意思。从哪些描写可以看出壁画宏伟瑰丽?出示投影片,学生朗读感悟。“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有记录佛教故事的,有描绘神佛形象的,有反映民间生活的,还有描摹自然风光的。”对照插图4理解这句话的内容。这句话采用了先概括后具体的方法介绍了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是用什么句式来表达的?文中还有哪儿也采用了这样的句式,找出来,读一读。图文对照,朗读体会作者优美细腻的描写笔触。3、提示学生用“有有有还有”的句式,改写本自然段的第四句。4、朗读体会,想像画面,直至背诵。精读课文第4自然段。1、学生用以上方法自读、质疑、讨论。2、介绍“藏经洞”的发现及遭帝国主

16、义掠抢、破坏的情况。3、指导朗读、背诵。4、小结。三、练习巩固1、出示检测题2、各小组根据检测题复习本节课内容,准备迎接检测。四、检测反馈1、实施检测,各人独立完成检测题。2、评比完成检测题的情况。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习课文第一段和第三段,理解课文内容,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抽查学生背诵第24自然段的情况。二、精读课文第一、三段学习第三段1、介绍敦煌文化,理解“举世闻名”。2、由“每一尊彩塑、每一幅壁画”引导学生去联想古代劳动人民非凡的创造力和高超的智慧,理解“结晶”的意思。3、指导朗读,要读出自豪、骄傲的感受。学习第一段。1、举世闻名的

17、莫高窟在哪儿呢?齐读第一段。2、“蜂窝似的”说明了什么?3、对照插图想像莫高窟的全貌。听课文,让学生回味全文,再次感受莫高窟灿烂辉煌的艺术文化。三、创设情境,复述课文。假如你刚从莫高窟观光回来,你怎样向我们这些未去过的人介绍她呢?学生自己准备一下,然后指名介绍。四、小练笔请把下面的一段话补充完整,尽量写得精彩些。下课了,同学们像小鸟似的飞出了教室,奔向操场快乐地玩耍起来。他们有的,有的,有的,有的那一刻,操场就是我们的小乐园。(提示:写之前,可以先回忆一下课间操场上的情景,先观察一下再写,那样会使句子更生动。)莫高窟教学实录4师:同学们请看屏幕。(教师点击课件出示祖国版图、甘肃省区图和莫高窟外

18、景图)这就是伟大祖国的版图,在祖国的西北有一个省份叫甘肃省,(出示甘肃省版图)在甘肃省敦煌市的东南有两座山,一座是三危山,一座是鸣沙山,在两座山谷底的绝壁上,蜜蜂似的排列着492个洞窟,这就是举世闻名的莫高窟,谁知道举世闻名是什么意思?生:很多人都知道。师:许多人都知道不能准确表达这个词的意思。(教师板书:举世闻名)师:“举”是什么意思?生:全世界。师:全世界应该包括了“世”的意思,“举”到底是什么意思?生:“举”就是“整个”的意思。师:“整个”就是“全”,全世界都非常有名。我们理解词语的时候,要理解重点字,理解重点字就能很好地理解词语的意思。你会这种方法了吗?生:会了。(脸上露出喜悦。)师:

19、莫高窟为什么在全世界都有名呢?(教师在“举世闻名”的后面半数一个“?”。)我相信通过这节课的阅读,一定能找到答案。师:下边请同学们自由读文,思考作者是从那几个方面来写莫高窟的?生:(学生自由读完课文后)课文是从三个方面来描写莫高窟的,第一个方面是彩塑,第二个方面是壁画,第三个方面是藏经洞。(教师随机板书:彩塑、壁画、藏经洞)师:课文中第一自然段,有一句话就概括了这三个方面,是那句话?生:其中最有价值的要数彩塑、壁画和藏经洞。师:这是一句话吗?生:在这悬岩峭壁上,492个洞窟蜂窝式的排列着,其中最有价值的要数彩塑、壁画和藏经洞。师:这是概括地介绍,然后作者又分别写了彩塑、壁画和藏经洞。你说第一段

20、在全文起什么作用?生:起到总起全文的作用。师:谁读最后一自然段。生: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师:这一段对全文起什么作用呢?生:这段又是对全文的总结。师:作者在开头用总起,然后分别来叙述,最后作者总结全文,作者是按照生:“总-分-总”的结构来写的。师:这种写作手法可以使*结构严谨。希望同学们学着应用。这样看来,课文分几段呢?生:分三段。师:请同学们用分段符号画出起止。(学生画出起止,汇报。)师:同学们学会这种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去分段,这是一种分段的好方法。师:下边我请同学们来读词。(课件出示:个性鲜明 神态各异 惟妙惟肖)(指名读。)师:这三个词语在课文中那几个自然段里出现的?把它画出来。生:是

21、在第二自然段出现的,是描写彩塑的。师:能读读含有这三个词语的句子吗?生读。师:文中的哪些语句体现了彩塑这几方面的特点?我请一名同学来读读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画出有关的语句。生:“有慈眉善目的菩萨,有威风凛凛的天王,还有强壮勇猛的力士。”师:谁来读一读?有怎样的菩萨?(学生读的不够理想。)师:想象一下,眉宇间透着慈祥,目光中满是善良多慈爱的菩萨呀!再来读读。生读:“有慈眉善目的菩萨”。(读出了菩萨的慈善。)师:有怎样的天王?想象一下:西游记电视剧中四大天王出现,多威风啊!谁能读出来。生读:“有威风凛凛的天王”。(读出了天王的威风。)师:有怎样的力士?见过力士吗?蔡老师是力士吗?身体强壮,非常勇猛

22、!能读出来吗?生读:“还有强壮勇猛的力士”。(读出了力士的勇猛。)师:同学们,每一个塑像都有自己的个性,而且形象各不相同,所以作者说生:这些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评:学生通过想象感悟,入情入境的朗读,体会了词语的意思,体会到词语运用的巧妙,同时感受到文本语言的魅力。)师:作者还写了什么?生:作者还写了卧佛。生读描写卧佛的句子。师:你读出一个怎样的卧佛?生:我读出了一个慈祥的卧佛。师:你通过哪两个词读出来的?生:眼睛微闭,神态安详读出来的。师:同学们看看文中的插图,看见眼睛微闭、神态安详的卧佛了吗?再读读,你还能读出怎样的卧佛?生:我还知道这是很长的卧佛。我是通过16米这个数字知道的。师:我

23、们这个黑板大概是3米,16米是个什么样的概念,相当于四五个黑板那么长。他的一个头大概就有我们黑板这么大。你说它长不长?生:惊讶。并说太长了。师: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说明长的?生:列数字。师:列数字的方法可以让我们清楚地了解到卧佛到底有多长。希望同学们学习这种列数字描写事物的方法。师:谁能通过读,把这一卧佛的特点读出来。(生读,齐读。)师:这样的彩塑有3000多个,如果你来到这里看到这样的彩塑,你想说点什么?生:制作彩塑的工人们很辛苦。生:我想在峭壁上的人很可能会有危险,因为他们是在断崖峭壁上雕刻。我说,彩塑来的真这不容易。师:你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这是体会课文的好方法。生:当时没有起重机,没有

24、吊车。古代劳动人们竟能制造出这样的彩塑。他们真了不起,真聪明。生:他们造了492个洞窟,可以看出他们有智慧。师:所以作者在*的结尾写了这样一句话。(课件出示)生:齐读这里的每一尊彩塑,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师:所以他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师:作者都描写了哪些彩塑?生:有天王、力士、菩萨、卧佛师:在这四种彩塑中哪一种彩塑写得具体?生:卧佛师:在众多彩塑中,作者重点突出了“卧佛”,老师告诉大家作者突出了一个点,这叫“点”的描写,对“天王、力士、菩萨”作者做了概括的介绍,这叫“面”的描写,(板书:点面结合)这种写法叫点面结合。“点”代表“面”,“面”衬托“点”,详略得当。(老师又就地取材:

25、现场描写学生听课的情景,突出“点面结合”的特点。)然后引导学生到课文中体会“点面结合”的写法。师:同学们读读描写壁画一段,这一段也采取了“点面结合”的写法。请用不同的符号标出,描写“点”与“面”句子。生汇报“面”和“点”描写的句子。师:我们先来读读描写“面”的句子。(一名学生读)莫高窟教学实录5师:同学们,昨天我们对莫高窟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回忆一下,课文主要介绍了莫高窟的哪几处文物景点?生:课文主要介绍了莫高窟的彩塑、壁画、藏经洞。(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师: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莫高窟,去领略一下她的神奇瑰丽!我们先欣赏莫高窟的彩塑。请一位同学读课文第二小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哪句话可以概

26、括这小节的意思,你看到了什么?(生读)师:你看到了什么?生:我看到了慈眉善目的菩萨。生:我看到了威风凛凛的天王和强壮勇猛的力士。师:慈眉善目的人看上去给人什么感觉?生:慈眉善目的人看上去很和蔼。生:给人很慈祥的感觉。师:看上去就是一个好人。威风凛凛,强壮勇猛又是什么样子?生:看上去很高贵,很威风。生:应该有力气很大的样子。师:怎么读才能让人感觉到慈眉善目、威风凛凛、强壮勇猛?试着读一读。(生读)师:我们来一起欣赏一下,慈眉善目、威风凛凛、强壮勇猛在莫高窟的彩塑中是怎么刻画的。(展示莫高窟彩塑的图片,选取其中能表现慈眉善目、威风凛凛、强壮勇猛的细看)这些彩塑真是千姿百态!这些彩塑中,最引人注目的

27、是哪一尊?生:有一尊卧佛长达16米!师:16米,是多长?生:有我们4个黑板这么长。生:有我们16张课桌这么长。师:这么大的卧佛,课文里是怎么描写的?一起读一读描写卧佛的这句话。(出示卧佛图片欣赏)课文中的哪些词语可以概括彩塑?生:个性鲜明,神态各异。生:惟妙惟肖。师:哪句话可以概括这一小节的意思?生:莫高窟保存着两千多尊彩塑。(板书:两千多)师:课文中有一句话,既是对第二小节的总结,又是壁画的概括,默读第三小节,画出这句话。生:我认为是这句话: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师:重点的词语是?生:精妙绝伦和宏伟瑰丽。(板书:精妙绝伦 宏伟瑰丽)师:精妙绝伦是什么

28、意思?就是说彩塑怎么样?生:很好看,非常漂亮。师:从字面上理解,精妙就是什么?绝伦就是什么?生:很精彩,巧妙。师:绝伦就是生:其它地方没有。生:独一无二的。师:彩塑是精妙绝伦的,壁画是宏伟瑰丽的。哪个地方可以看出“宏伟”?生:四万五千多平方米。(板书:四万五千多)师:这时我们已经站在莫高窟的壁画前,你都看到了一些什么?默读课文,然后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看到的。(生默读)师:谁愿意来说说,你都看到了一些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生:我看到了美丽的自然风光。生:我看到了人们的幸福生活。生:我看到了许多神佛的形象。师:课文中用的哪句话来概括壁画内容的?生: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有记录佛教故事的,有描绘神佛形

29、象的,有反映民间生活的,还有描摹自然风光的。师:这是一个什么句子?生:这是一个排比句。师:对,这句话里用了“有有有还有”本小节中还有一个排比句,是哪句话?生: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拂,漫天遨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师:我们练习读一读这句话,应该怎么读才能让人感觉身临其境。(生练习读)师:谁愿意来读一下?(生读)师:读得真好,那飞天的仙女就好象在我们眼前一样。同桌互相读,看你的朗读能不能打动你的同桌。(生练习读)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莫高窟的飞天壁画。(展示飞天图片)(看到飞天的图片,学生“哇”生不绝,被美妙的画面深深吸引

30、。)师:看到这些精彩的画面,你想说些什么?生:太美了!生:这些壁画真精彩!生:莫高窟的壁画真丰富了!祖国文化遗产真是灿烂辉煌啊!师:我们回头再看这两句排比句。看一看,怎么样把描写飞天的这一句改成用“有有有还有”这种样子来描述的?先互相说一说。(同桌互相说)师:谁愿意来说一说?生:壁画上的飞天,有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彩带飘拂,漫天遨游;还有舒展双臂,翩翩起舞师:听上去给人的感觉有点怎么样?生:听上去有点不顺溜。师:你能说一说吗?生:壁画上的飞天,有臂挎花篮,采摘鲜花的;有怀抱琵琶,轻拨银弦的;有倒悬身子,自天而降的;有彩带飘拂,漫天遨游的;还有舒展双

31、臂,翩翩起舞的师:很好。在说的时候,后面的“的”不能少。师:壁画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课文中只给我们具体介绍了飞天的壁画。我们能不能展开想象的翅膀,选取神佛故事、神佛形象、民间生活或者自然风光中的一种,也用“有有有还有”这样的句子说出来?能说几个“有”就说几个“有”。先想象一下,然后同桌互相说一说。(生活动)师:谁愿意把你的想象跟我们大家介绍一下?生:壁画上的神佛,有闭目养神的,有神态安详的,还有打坐念经的。师:说的不错,说的是神佛形象的。还有谁愿意说?(这时没有人举手)看来大家还没有想好,我们就把这作为课堂作业,把你的想象写下来。师:我们游览的最后一站是莫高窟的藏经洞。一起读课文。(生读)师:

32、藏经洞的特点是什么?生:藏经洞的特点是面积不大。(板书:面积不大)师:但是(这时学生举手)呵呵,我还没有讲,就有人知道我但是后面要讲什么了?生:但是里面却藏有六万多件各种经卷、文书、帛画、刺绣、铜像等。师:有没有注意到一个字?什么字?(圈出“曾”),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生:就是过去。生:就是曾经。生:就是过去有这么多文物,现在没有了。师:到哪里去了?生:由于清王朝腐败无能,大量珍贵的文物被帝国主义分子掠走。师:是啊,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导致大量的文物流失了。说到藏经洞文物的流失,不能不提到一个人,他叫王圆箓。是他最先发现了藏经洞,文物的流失就是他一手造成的。著名作家余秋雨写了一本书文化苦旅,其

33、中有两篇*道士塔和莫高窟,前一篇就是写的文物怎么样在道士手里流失的,我们选其中的片段看一下:1905年10月,俄国人勃奥鲁切夫用一点点随身带着的俄国商品,换取了一大批文书经卷;1907年5月,匈牙利人斯坦因用一叠银元换取了24大箱经卷、5箱织绢和绘画;1908年7月,法国人伯希和又用少量银元换去了10大车、6000多卷写本和画卷;1911年10月,日本人吉川小一郎和橘瑞超用难以想象的低价换取了300多卷写本和两尊唐塑;1914年,斯坦因第二次又来,仍用一点银元换去5大箱、600多卷经卷;.师:看了这个资料,你想说什么?生:真让人心痛!生:现在我们的祖国已经强大了,再也不会有类似的事情发生了。师:是啊,现在我们国家每年都有专门的经费用来收回流失在国外的文物。课后我们可以上网,查阅一下余秋雨的这两篇*。看看,他是从哪个角度来写莫高窟的。师:参观了神奇瑰丽的莫高窟,我们不能不赞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让我们再次回味一下莫高窟的灿烂辉煌。(听课文录音)下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初中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