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风·秦风·黄鸟》教学课件.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569712 上传时间:2021-03-26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26.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风·秦风·黄鸟》教学课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国风·秦风·黄鸟》教学课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国风·秦风·黄鸟》教学课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国风·秦风·黄鸟》教学课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国风·秦风·黄鸟》教学课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国风·秦风·黄鸟》教学课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风·秦风·黄鸟》教学课件.doc(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国风秦风黄鸟教学课件 国风秦风黄鸟教学课件1秦风黄鸟交交黄鸟,止于棘。谁从穆公?子车奄息。维此奄息,百夫之特。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交交黄鸟,止于桑。谁从穆公?子车仲行。维此仲行,百夫之防。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交交黄鸟,止于楚。谁从穆公?子车针虎。维此针虎,百夫之御。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注释交交:鸟鸣声。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交交,通作咬咬,鸟声也。”黄鸟:即黄雀。棘:酸枣树。一种落叶乔木。枝上多剌,果小味酸。棘之言“急”,双关语。从:从死,即殉葬。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姓嬴,名任好

2、。子车:复姓。奄息:人名。下文子车仲行、子车针(zhn)虎同此。特:杰出的人材。“临其穴”二句:郑笺:“谓秦人哀伤其死,临视其圹,皆为之悼栗。”彼苍者天:悲哀至极的呼号之语,犹今语“老天爷哪”。良人:好人。人百其身:犹言用一百人赎其一命。桑:桑树。桑之言“丧”,双关语。防:抵当。郑笺:“防,犹当也。言此一人当百夫。”楚:荆树。楚之言“痛楚”。亦为双关。译文交交黄鸟鸣声哀,枣树枝上停下来。是谁殉葬从穆公?子车奄息命运乖。谁不赞许好奄息,百夫之中一俊才。众人悼殉临墓穴,胆战心惊痛活埋。苍天在上请开眼,坑杀好人该不该!如若可赎代他死,百人甘愿赴泉台。交交黄鸟鸣声哀,桑树枝上歇下来。是谁殉葬伴穆公?子

3、车仲行遭祸灾。谁不称美好仲行,百夫之中一干才。众人悼殉临墓穴,胆战心惊痛活埋。苍天在上请开眼,坑杀好人该不该!如若可赎代他死,百人甘愿化尘埃。交交黄鸟鸣声哀,荆树枝上落下来。是谁殉葬陪穆公?子车针虎遭残害。谁不夸奖好针虎,百夫之中辅弼才。众人悼殉临墓穴,胆战心惊痛活埋。苍天在上请开眼,坑杀好人该不该!如若可赎代他死,百人甘愿葬蒿莱。鉴赏左传文公六年载:“秦伯任好卒(卒于公元前621年,即周襄王三十一年),以子车氏之三子奄息、仲行、针虎为殉,皆秦之良也。国人哀之,为之赋黄鸟。”据此,不仅诗的本事有信史可征,作诗年代亦有据可考。史记秦本纪亦载其事:“缪(穆)公卒,从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子舆(车

4、)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针虎,亦在从死之中。秦人哀之,为作歌黄鸟之诗。”殉葬,是奴隶社会的一种恶习,被殉的不仅是奴隶,还有统治者生前最亲近的人,秦穆公以“三良”从死,就是一例。黄鸟一诗只哀悼“三良”之死而不及其余,由此可知,那174人均为奴隶。据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的解释,“棘”之言“急”,是语音相谐的双关语,给此诗渲染出一种紧迫、悲哀、凄苦的氛围,为全诗的主旨定下了哀伤的基调。中间四句,点明要以子车奄息殉葬穆公之事,并指出当权者所殉的是一位才智超群的“百夫之特”,从而表现秦人对奄息遭殉的无比悼惜。诗的后六句为第三层,写秦人为奄息临穴送殉的悲惨惶恐的情状。“惴惴其栗”一语,就充分描写了秦人目睹活

5、埋惨象的惶恐情景。这惨绝人寰的景象,灭绝人性的行为,使目睹者发出愤怒的呼号,质问苍天为什么要“歼我良人”。这是对当权者的谴责,也是对时代的质询。如果可以赎回奄息的性命,即使用百人相代也是甘心情愿的啊!由此可见,秦人对“百夫之特”的奄息的悼惜之情了。第二章悼惜仲行,第三章悼惜针虎,重章叠句,结构与首章一样,只是更改数字而已。秦穆公用殉177人,而作者只痛悼“三良”,那174个奴隶之死却只字未提,则此诗作者的身分地位不言而喻。殉葬的恶习,春秋时代各国都有,相沿成习,不以为非。墨子节葬篇即云:“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不过到了秦穆公的时代,人们已清醒地认识到

6、人殉制度是一种极不人道的国风秦风黄鸟教学课件行为,黄鸟一诗,就是一个证据。尽管此诗作者仅为“三良”遭遇大鸣不平,但仍然是历史的一大进步。国风秦风黄鸟教学课件2交交黄鸟,止于棘。谁从穆公?子车奄息。维此奄息,百夫之特。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交交黄鸟,止于桑。谁从穆公?子车仲行。维此仲行,百夫之防。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交交黄鸟,止于楚。谁从穆公?子车鍼虎。维此鍼虎,百夫之御。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注释】:交交:鸟的叫声。穆公:秦穆公,名任好。卒于周襄公三十一年(公无前621 年),死时以

7、177人殉葬。子车奄息:人名。子车为姓,奄息为名。惴惴:恐惧的样子。鍼虎:人名。【赏析】:黄鸟描写秦穆公死时,以大量的活人殉葬,其中子车氏的三兄弟都被殉葬。诗描写三兄弟殉葬时的情景,表现了对三壮士的哀悼和惋惜,也表现了对惨无人道的殉葬制度的无比愤怒和强烈抗议。诗以黄鸟止于棘树不得其所,暗示了子车氏之子殉葬的不得其所,这样的能勇士临穴也“惴惴其栗”,正在控诉殡葬的残酷。诗的写实性很强,左传文公六年曾这样记载“秦伯任好卒,以子车氏三奄息,仲行、鍼虎为殉,皆秦之良也,国人哀之,为之赋黄鸟。”国风秦风黄鸟教学课件3、名词解释1、诗三百:即诗经。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

8、诗评诗即是如此。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2、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40篇。3、四家诗:指汉初出现的传授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前三家属“今文诗”,西汉时立于学官,分别亡于三国、西晋和宋时。毛诗属

9、“古文诗”,东汉时立于学官,训诂多用尔雅,事实多本左传,流传至今。4、毛传郑笺:汉代毛亨、毛苌为诗经所作的注解名为毛诗故训传,简称“毛诗”。东汉郑玄又为“毛诗”作笺注,名为毛诗传笺,简称“郑笺”。5、赋比兴:诗经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赋指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比即比喻或比拟。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二、论述题1、举例谈谈诗经的主要内容。参考答案:诗经思想内容广阔,主要反映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社会生活,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表现恋爱、婚姻题材的婚恋诗。这类诗占全书的三分之一,同时也是全书中写得最为精彩的部分。或写男女子相爱时的和谐欢乐,失恋时的痛苦忧伤,赞扬主人公对

10、爱情的忠贞和勇敢追求,如关雎、静女、蒹葭、柏舟等。或写爱情和婚姻的不幸,表现女性在当时社会所受迫害、凌辱及被遗弃的痛苦,如日月、谷风、将仲子、氓等。二是描写农业生产的农事诗。这类诗也很多,有的赞颂农业成就,夸耀田土广大、农夫众多、收获丰盛,如周颂中的臣工、隐嘻、载芟、良耜、噫嘻等;有的描写欢快的劳动场面,如周南芣苡;有的描写劳动生活的繁忙,如豳风七月等。三是关于战争和徭役的征役诗。这类诗主要表现战争和徭役给民众带来了沉重灾难和痛苦,或以征夫之口出之,或以思妇口吻言之,写来都感情真挚,声调凄楚,情节悲惨,如东山、东方未明、何草不黄、君子于役等。也有少数表现爱国思想的作品,如秦风无衣、鄘风载驰、小

11、雅采薇等。四是颂歌。这类诗大都出自公卿列士或乐官之手,在三颂中保存最多,雅诗中也有不少。有的颂帝王歌天命,为周王统治的合理性寻求神学依据,如维天之命、文王;有的颂战功扬王威,如殷武、江汉;有的颂宴饮赞嘉宾,如鹿鸣、南有嘉鱼等。五是反映社会矛盾、揭露批判现实的怨刺诗。这类诗主要存于雅诗和国风中,带有乱世的鲜明印记。“二雅”中的怨刺诗多为公卿列士的讽谕劝戒之作,的借古讽今,如荡、正月。更多的是针砭时弊,指斥昏君,如民劳、板、荡。还有一些以斥责奸佞为主题,如巷伯、正月等。国风中的怨刺诗多出自民间,更直接地反映了下层民众的思想、感情和愿望。其内容更深广,怨愤更强烈,讽刺也更尖刻,具有更激烈的批判精神,

12、如硕鼠、伐檀、新台、南山、黄鸟。六是周民族的史诗。大雅里保存了五首古老的周族史诗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以粗线条较完整地勾画出周族发祥、创业、建国、兴盛的光辉历史。远古传世的史诗极少,此组诗显得格外珍贵。2、谈谈诗经的艺术成就。参考答案:诗经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其一,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诗经从各个方面主要描写了我国西周数百年的社会现实生活,真实、深刻、广泛而多彩,尤其是其中的民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直接真实地反映了下层人民的劳动和生活、喜爱和憎恨、痛苦和希望。这些诗歌,不仅主题和题材广泛多样、真实深刻,同时还以惊人的艺术概括力,把握和揭示出当时社会生活中一些本质矛盾

13、。其二,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赋指的是一种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如七月由春至冬记述了农奴一年的劳动过程。比,即比喻或比拟。诗经中用比的地方很多,形式也多种多样,有明喻、暗喻、借喻、博喻等。这些比喻,都能紧扣诗中的情、事、景,十分贴切。兴,就是托物起兴,先用他物起头,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兴句多在一首诗的开头,或起协调韵律的作用,或起创造意境、烘托气氛的作用,或起象征、联想、比拟的作用。诗经常常将三种手法结合运用。其三,复沓的章法和以四言为主的句式。复沓的章法又叫重章叠句,即各章词句基本相同,只是更换中间的几个字,反复吟唱。其作用在于深化主题,渲染气氛,加深情感,增强音乐性

14、和节奏感。在具体的字词的更换中,或用递增法,或用递减法等,总是曲尽其妙,如王风采葛。诗经的句式虽然也有二言、三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等,但用四言最多,占全诗的90%以上。其四,丰富、生动、简练、形象的语言。诗经大约使用了近三千单字,其中有名词、动词,也有形容词,丰富多彩、生动准确地表现了各种事物及其变化特征。如表示动植物的名词有373种,读之可使人博物多识。此外,诗经中还用了大量的动词、形容词及双声字、重叠字、叠韵字,写景状物,拟形传声,细致传神,使诗歌富于形象美和音韵美,增强了诗歌语言的艺术魅力。3、简述诗经对后代文学的影响。参考答案:诗经对后代文学的影响非常深远,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5、首先是它开创了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其“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创作精神,启发和推动了后世作家密切关注现实、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如汉乐府民歌作家、建安诗人、陈子昂、杜甫、新乐府运动诸诗人等的乐府作品,都是对这种创作精神的直接继承。其次,它赋、比、兴的艺术手法为后世文学的创作提供了成功的艺术借鉴。其后屈原以香草美人寄情言志、表达爱憎的手法,汉乐府民歌中的寓言拟物诗,阮籍的咏怀,郭璞的游仙,李白的古风,李商隐的锦瑟,陆游的卜算子泳梅以及元曲清戏中的美刺讽喻作品,无不是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发展,以至形成了我国文学韵味悠长、含蓄蕴藉的民族特色。至于其赋的手法,对后世文学也有颇深远的影响。赋体文

16、学是由它直接发展而来的。此外,诗歌、词、戏曲、小说中亦有很多作品糅进了赋的手法。再次,它确立了民间文学在文学的地位。诗经中的诗歌绝大部分是民歌,朴素清新,生动活泼,和谐自然,给后世文人学习民间文学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从文学史发展看,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常常是先从民间孕育,然后由文人予以加工发展。历代一些有成就的作家,也多是通过向民间文学学习,丰富自己的创作。向民间文学学习,这是我国文学发展历史的优良传统。国风秦风黄鸟教学课件4简单运用:一、简析诗经抒情与写实相统一的特点。诗经305篇,基本是抒情诗和叙事诗,而以抒情诗占多数。真实率直的抒情,和情感化的叙事,是诗经在艺术表现上的一个重要特点。1. 所

17、抒发的情感是真实的。比如社会政治诗,作者往往是从自己的视角出发,去感受生活、表达爱憎。2. 抒发情感的方式是坦率的。表达相思,就直说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关雎)。抒发男女爱情坦言以陈,毫无掩饰。表达社会政治情感的诗作也是如此,如秦风黄鸟抒发民众对秦穆公殉葬车氏三子的愤慨,反复咏唱:“彼苍者天!歼我良人”。3. 叙事性的诗作中也饱含感情。如七月叙述农夫一年四季辛勤繁忙的劳作,内里却涌动着一股浓郁的不平之气。二、简述诗经形式和语言方面的特点。1.重章复沓的结构形式。所谓重章,并不是把完全相同的字句再罗列一遍,而是改变或替换一些字词后的复唱。产生两种情况:词虽变而意义相同,

18、如关雎的最后两章。诗经中这类同义复沓的重章之歌较多,其回环往复的咏唱,加强了抒情效果。改变字词后使诗章间形成意义上的层递关系,如黍离,清人方玉润赏评道:“三章只换六字,而一往情深,低徊无限”,就是指它层递深入的特点。这类诗在诗经中也有一定数量。2.诗经以四言为基本句式。但在四言的基本句型下,又参差变化,比较灵活。如伐檀“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这种不拘四言、长短自如的句式,有浓厚的民歌风味。3.节奏鲜明,音韵谐洽,有天然的音乐美感。诗经用韵的一些规律,实际上成为后代诗歌音韵圭臬。4.语言很有特色。 词汇丰富; 双声叠韵的联绵词和叠字的大量运用,如:“窈窕”、“参差”、“关关”。增加了诗歌

19、的韵律美,细腻地传达出诗人曲折细微的情感和物象的活泼情状。综合运用:(综合简述题)一、论述诗经的主要文学成就。(一)抒情与写实的统一。诗经305篇,基本是抒情诗和叙事诗,而以抒情诗占多数,真实率直的抒情,和情感化的叙事,是诗经在艺术表现上的一个重要特点。1. 所抒发的情感是真实的。比如社会政治诗,作者往往是从自己的视角出发,去感受生活、表达爱憎。2. 抒发情感的方式是坦率的。表达相思,就直说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关雎)。抒发男女爱情坦言以陈,毫无掩饰。表达社会政治情感的诗作也是如此,如秦风黄鸟抒发民众对秦穆公殉葬车氏三子的愤慨,反复咏唱:“彼苍者天!歼我良人”。3.

20、叙事性的诗作中也饱含感情。如七月叙述农夫一年四季辛勤繁忙的劳作,内里却涌动着一股浓郁的不平之气。(二)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方法。1.赋是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手法。它可以是直接叙事,也可以是直接的刻画描写,还可以是直言其志或直抒胸臆。 直接叙事的如:七月。 直接刻画描写如:溱洧先勾勒春日和煦的背景,继而特写一对恋人相约游玩的对话,最后又转向青年男女踏春游戏热闹场面的描写。 直言其志和直抒胸臆,社会政治诗、情爱诗的大多数都是如此。2.比,一般说就是比喻。 A.修辞意义上的手法,是诗经中用比最常见的一种情形,如卫风硕人中连用六个比喻描摹卫庄公夫人庄姜的美丽。 B.整首诗用比,如魏风硕鼠用借喻手法,塑

21、造完整的艺术形象。3.兴,就是起兴或发端,一般处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位置。 兴与诗歌情思相关时,一般会起到烘托氛围或与诗歌意义发生某种联系的作用。如关雎的起兴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以此伏彼起的水鸟的和鸣,比喻青年男女的求偶。 兴与诗歌情思不相关的,则往往是起到起韵的作用。如唐风山有枢,起句“山有枢,隰有榆”同下面的内容没有任何意义关联,其作用只在起韵。(三)形式和语言方面的几个特点。1.重章复沓的结构形式。所谓重章,并不是把完全相同的字句再罗列一遍,而是改变或替换一些字词后的复唱。 词虽变而意义相同,如关雎的最后两章。诗经中这类同义复沓的重章之歌较多,其回环往复的咏唱,加强了抒情效果。改

22、变字词后使诗章间形成意义上的层递关系,如黍离,清人方玉润赏评道:“三章只换六字,而一往情深,低徊无限”,就是指它层递深入的特点。这类诗在诗经中也有一定数量。2.诗经以四言为基本句式,但在四言的基本句型下,又参差变化,比较灵活,如伐檀“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这种不拘四言、长短自如的句式,有浓厚的民歌风味。3.节奏鲜明,音韵谐洽,有天然的音乐美感。4.语言很有特色。 词汇丰富; 双声叠韵的联绵词和叠字的大量运用,增加了诗歌的韵律美,细腻地传达出诗人曲折细微的情感和物象的活泼情状。二、结合具体作品说明赋、比、兴的含义。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为“六诗”或“六义”。后人把赋、比、兴从“六诗”

23、或“六义”中剥离出来,认定为诗经的表现方式。1.赋是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手法。它可以是直接叙事,也可以是直接的刻画描写,还可以是直言其志或直抒胸臆。A.直接叙事的,如:大部分颂诗,大雅中的史诗,小雅中的宴饮诗,以及国风中的七月、氓等等,往往在叙事中熔铸着情感,“叙物以言情”。B.直接刻画描写的,如芣苢、十亩之间,只是平实客观的描写场面或人物,而情感自然见出。又如:溱洧以春日为背景,继而特写一对恋人相约游玩的对话,最后又转向青年男女踏春游戏热闹场面的描写。从场外旁观的视角,客观记录所见,而温馨喜悦之情自然流出。C.直言其志和直抒胸臆,社会政治诗、情爱诗中的大多数都是如此。2.比,一般说就是比喻。

24、A.修辞意义上的手法,是诗经中用比最常见的一种情形,如卫风硕人中连用六个比喻描摹卫庄公夫人庄姜的美丽。B.另一种情形是整首诗用比,如魏风硕鼠用借喻手法,塑造完整的艺术形象。3.兴,就是起兴或发端,一般处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位置。A.兴与诗歌情思相关时,一般会起到烘托氛围或与诗歌意义发生某种联系的作用。如关雎的起兴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以此伏彼起的水鸟的和鸣,比喻青年男女的求偶。这一类兴,都和比难以截然区分。B.兴与诗歌情思不相关的,则往往只是起到起韵的作用。如唐风山有枢,起句“山有枢,隰有榆”同下面的内容没有任何意义关联,其作用只在起韵。赋、比、兴在理论上虽然可以区分为三种不同的表现手法

25、,但在实际运用中往往交互出现,经常重叠。因此在批评实践中也不易区分。同一首诗,有人认为是赋,有人认为是比或兴。国风秦风黄鸟教学课件5先秦:佚名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降。陟彼南山,言采其蕨。未见君子,忧心惙惙。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说。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夷。【译文】听那蝈蝈蠷蠷叫,看那蚱蜢蹦蹦跳。没有见到那君子,我心忧愁又焦躁。如果我已见着他,如果我已偎着他,我的心中愁全消。登上高高南山头,采摘鲜嫩蕨菜叶。没有见到那君子,我心忧思真凄切。如果我已见着他,如果我已偎着他,我的心中多喜悦。登上高高南山顶,

26、采摘鲜嫩薇菜苗。没有见到那君子,我很悲伤真烦恼。如果我已见着他,如果我已偎着他,我的心中块垒消。【注释】草虫:一种能叫的蝗虫,蝈蝈儿。喓(yo)喓:虫鸣声。趯(t)趯:昆虫跳跃之状。阜(f)螽(zhng):即蚱蜢,一种蝗虫。忡(chng)忡:犹冲冲,形容心绪不安。亦:如,若。既:已经。止:之、他,一说语助词。觏(gu):遇见。降(xing):悦服,平静。陟(zh):升;登。登山盖托以望君子。蕨:野菜名,初生无叶时可食。惙(chu)惙:忧,愁苦的样子。说(yu):通“悦”,高兴。薇:草本植物,又名巢菜,或野豌豆,似蕨,而味苦,山间之人食之,谓之迷蕨。夷:平,此指心情平静。【赏析】这是一首妻子思念

27、丈夫的诗歌,和周南卷耳一样,也有想象的意境。全诗三章,每章七句。第一章写思妇秋天怀人的情景,第二、三章分别叙写来年春天、夏天怀人的情景。全诗表现了跨度很长的相思苦。首章将思妇置于秋天的背景下,头两句以草虫鸣叫、阜螽相随蹦跳起兴,这是她耳闻目睹的,说是赋亦无不可。画面之内如此,画面之外可以猜想,她此时也许还感受到秋风的凉意,见到衰败的秋草,枯黄的树叶,大自然所呈露的无不是秋天的氛围。“悲哉秋之为气也”,秋景最易勾起离情别绪,怎奈得还有那秋虫和鸣相随的撩拨,诗人埋在心底的相思之情一下子被触动了,激起了心中无限的愁思:“未见君子,忧心忡忡。”此诗构思的巧妙,就在于以下并没有循着“忧心忡忡”写去,而是

28、打破了常规,完全撇开离情别绪,诸如自己孤处的凄凉、强烈的思念,竟不着一字,而却改用拟想,假设所思者突然出现在自己面前将会是如何的情景。诗云,“亦既见之,亦既觏之,我心则降。”见,说的是会面;觏,易曰:“男女觏精,万物化生。”故郑笺谓“既觏”是已婚的意思,可见“觏”当指男女情事而言。降,下的意思,指精神得到安慰,一切愁苦不安皆已消失。古人质直,即使是女诗人也不作掩饰。这里以“既见”、“既觏”与“未见”相对照,情感变化鲜明,欢愉之情可掬。运用以虚衬实,较之直说如何如何痛苦,既新颖、具体,又情味更浓。方玉润说:“本说未见,却想及既见情景,此透过一层法。”(诗经原始)所谓“透过一层法”,指的就是虚实相

29、衬法。第二、三章虽是重叠,与第一章相比,不仅转换了时空,拓宽了内容,情感也有发展。登高才能望远,诗人“陟彼南山”,为的是赡望“君子”。然而从山颠望去,所见最显眼的就是蕨和薇的嫩苗,诗人无聊之极,随手无心采着。采蕨、采薇暗示经秋冬而今已是来年的春夏-之交,换句话说,诗人“未见君子”不觉又多了一年,其相思之情自然也是与时俱增,“惙惙”表明心情凝重,几至气促;“伤悲”更是悲痛无语,无以复加。与此相应的,则是与君子“见”、“觏”的渴求也更为迫切,她的整个精神依托、全部生活欲望、欢乐所在,几乎全系于此:“我心则说(悦)”、“我心则夷”,多么大胆而率真的感情,感人至深。此诗虽是重章结构,押韵却有变化,首章

30、一、二、四、七句用韵;而二、三章则是二、四、七用韵。另外王力诗经韵读认为各章第三句“子”与第五、六句“止”亦是韵脚。扩展阅读:国风历史发展国风产生的时间,考之于诗经各篇小序所说美刺某王、某公的本事,多数不足信,但也有一部分材料比较可靠,能够据以确定风诗大体为西周初期至春秋中期的作品。西周初的作品有豳风破斧。小序说:“美周公也,周大夫以恶四国焉。”诗中三章都写及“周公东征”事,时在周成王初年(公元前1140左右)。此诗当是国风中最早的作品。宋代刻本监本纂图互注点校毛诗插图东周初的作品有召南何彼穠矣。诗中有“平王之孙,齐侯之子”句。朱熹诗集传引“或说”,认为平王即平王宜臼,齐侯即襄公诸儿,可见此诗

31、作年。此外,卫风硕人也是东周初期作品。小序说:“闵庄姜也。”左传隐公三年载:“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曰庄姜,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硕人也。”诗中有“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句,可证小序之说是可信的。春秋中期作品有秦风黄鸟。小序说:“哀三良也。”左传文公六年载:“秦伯任好卒,以子车氏之三子奄息、仲行、针虎为殉,皆秦之良也。国人哀之,为之赋黄鸟。”这些记载与诗篇内容相合,则此诗为秦穆公死(公元前621)后,秦人为哀悼三良所作,当无疑义。此外,陈风株林也是春秋中期作品。小序说:“刺灵公也。”陈灵公因淫乱被杀,事见左传宣公九年、十年记载,史记陈世家也载及。此诗当作于宣公十年(公元前599)以前,为风诗中年代最晚的一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初中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