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说》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569756 上传时间:2021-03-26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28.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孙权劝说》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孙权劝说》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孙权劝说》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孙权劝说》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孙权劝说》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孙权劝说》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孙权劝说》教学设计.doc(2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孙权劝说教学设计 孙权劝说教学设计1一, 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15课:孙权劝学它选自资治通鉴,同学们先看一下资治通鉴的相关知识。 关于司马光,同学们都知道他砸缸的故事,下面再了解一下。二、感知课文1.学习文言文最重要的是朗读。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感情。下面老师读一下,同学们要听准字音、停顿。2.好,请同学们看大屏幕,看看这几个字怎么读。3同学们,该你们来朗读了!千万要注意读准字音,还要把握好节奏。4.好,下面谁愿意给大家展示一下你的朗读才能啊?5.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里的人物!孙权(182-252)即吴大帝。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字仲谋,吴郡富春人。公元200年,兄孙策死

2、后,他18岁便继承了孙氏政权,据守江东。208年与刘备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222年夷陵战役,吴军大败蜀汉军队。229年称帝于武昌,后迁都建邺 。230年派将军卫温到达夷州(台湾),加强了与夷州的联系。吕蒙(178-219),字子命,三国时吴国名将。安徽阜南人,少依孙策部将邓当。邓当死代领其军。后从孙权攻占各地。曾随周瑜、程普等大破曹操于赤壁。他接受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长进甚快。鲁肃卒,代领其军,袭破关羽,占领荆洲。不久病故。鲁肃(172-217),三国时吴国名将、政治家。字子敬,临淮东城人。出身士族,为孙权所敬重。主张联刘抗曹,助周瑜大破曹军于赤壁。周瑜死后,代领其军,继续与刘备维持和

3、好关系6.理清了人物关系,下面我们来疏通文意。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结合书下注释,来疏通课文,有问题尽量在小组内解决,若组内有疑难,则提出来全班解决。有哪个词哪句话不理解,提出来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还有两个成语出自本课,看大屏幕;吴 下 阿 蒙:泛指缺少学识,文才的人.目相看): 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希望同学们能把它们积累下来,并熟练运用。 刮目相待(刮三、研读赏析理解课文要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进行,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几个问题再读一遍课文。 读完了,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这几个问题。1、孙权是如何劝吕蒙学习的?2、吕蒙读书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在塑造三个人物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好,现在我们来

4、解决这几个问题:1. 孙权劝学,先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不可推辞.孙权劝学可谓善劝.2. 文武双全,有勇又有谋.3. 运用了对话的描写方法*的亮点就是对话描写,我们再仔细揣摩一下:1.找出孙权劝学“劝”的内容,并揣摩他说话时的语气(1)“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此处板书)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语重心长,谆谆告诫(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邪”表反问语气。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告的不悦,有责备的意味(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 大有所益。”这样说

5、有什么作用? 现身说法,言辞恳切2.接下来还有一个人物出场,那就是鲁肃,请二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准说话时的语气,语调。(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讶。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的惊人变化。(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自得、自豪。3.我们刚才对人物的语言进行了揣摩,下面请同学们在此基础上再次朗读课文,我相信,这一次,同学们一定会读得更好!四、拓展延伸小组讨论这样几个问题:1、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2、吕蒙由不愿学,到学,再到学有所成,这个变化过程给你什么样的启示?3、

6、学了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明确:*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这最后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读书学习能使人聪明,更有力量。 我们可以通过读书,增长知识,陶冶情操,让自己成为 全面的人。劝人要讲究策略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要爱才但不能忌才开卷有益(这个成语最能说明*的故事);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不能总拿老眼光看待人和事不能找借口轻言放弃五、背诵课文同学们对课文把握的不错。现在请同学们根据提示背背课文,看谁背得又快又准1六、课堂练习请看大屏幕,

7、谁能回答这些问题?七、总结同学们掌握的真不错。我们来小结一下。八、布置作业古今中外有许多劝人读书的名言、格言,请搜集这些名言。孙权劝说教学设计2一、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揣摩文中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对话描写。2.体会人物各自说话时语气、神态和心理,研讨人物的性格特征。3.学生懂得“善劝”“好学”的重要性。3、学习刻苦治学的态度,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重视学习,养成读书的好习惯。二、学习重点难点:(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 “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的意思。(2)体会人物各自说话时语气、神态和心理,研讨人物的性格特征。三、教法学法设计:1.朗读法。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可听读、齐读、思读

8、、分角色读等。2.表演法。领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再现人物形象。3.讨论法。研讨“善劝”“好学”的重要性。4.竞赛法。进行快速背诵竞赛,激发学生的比学赶超意识。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伤仲永写方仲永从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有关古人年长始学,学有所成的*,它就是孙权劝学。 (板书题目)(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

9、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吴王孙权雄霸一方。其手下有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他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三国故事中有“刘备借荆州,有借不还”的故事,想来大家都很熟悉。后来,孙权、鲁肃都想要夺回荆州,终不能如愿。直到建安二十四年(219)七月,刘备令守荆州的关羽率主力攻樊城,孙权一看机会来了,一面用计迷惑关羽,一面命一个人为大都督,率兵袭取荆州。这

10、个人把精兵隐藏在大船舱内,命摇橹士兵穿白衣,伪装商人西进,然后出其不意急袭荆州.关羽率军回救荆州失败,走麦城,中埋伏被俘杀。这就是历有名的白衣渡江之计。这个夺荆州擒关羽厉害人物是谁呢?他就是吕蒙。(三国演义第75回“关云长刮骨疗毒,吕子明白衣渡江”)吕蒙,字子明三国吴国名将,初不习文,怎么会变得这么厉害呢?今天要学的孙权劝学会告诉我们这个原因的。)这篇*选自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相关资料?说到司马光,我们对他少年时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非常熟悉,我们一起来认识司马光(介绍司马光)。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

11、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文中故事发生时间大约是汉献帝建安15年,即公元210年。这一年吴国大将周瑜在伐蜀途中突然病逝,此时的孙权可以说是失去了一支臂膀,以后更要倚重吕蒙,所以对他真诚地提出了学习的要求,寄予了厚望。)(二)、初读熟读课文1.范读。教师范读了解一下*,听的时候注意掌握字、词的读音,注意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2.齐读课文,熟悉内容。(1)理解下列列词语的意思当途:当道,当权 辞:推辞 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涉猎:浏览群书,不作深入研究 见往事:了解历史。(2)

12、理解下列成语并学会运用。吴下阿蒙:吴下,指吴县,现江苏苏州;阿蒙,指吕蒙;比喻人学识尚浅。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刮目相待:刮目,擦擦眼,意思是改变旧看法,用新眼光看人。(3)理解下列重点句子的含义。蒙辞以军中多务。(倒装句)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辞。以:拿,用,介词。大兄何见事之晚乎!长兄怎么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三)、精读疏通文意(竞赛法)翻译课文,标出问题,小组探讨,理清结构。概括情节:孙权劝学(详写)吕蒙就学(略写)鲁肃赞学(侧面描写)。(四)、研读赏析*1、 分析语言(

13、分组表演阅读)“不可不学!”应该是怎样的口气?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应该怎样表达?“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 和略带责备的意味。“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应该怎样表达?反问句,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鼓励吕蒙求学。总结:孙权的这番劝言,先揭示学习的必要性,再说学习的目的、方法,然后揭示学习的可能性,委婉的批评,最后现身说法,读书的益处,表现出他的善劝。“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

14、感自得、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2、人物形象(研讨法)孙权:善权,从自身出发。 吕蒙:善学,虚心。 鲁肃:尊重有学识的3、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通过写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故事,强调了读书学习对增长才略的重要作用。(五)、积累词句。(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蒙辞以军中多务( )2.但当涉猎( )3.见往事耳( )4.即更刮目相待( )(二)翻译下面文言句子。1.卿今者才略,非夏吴下阿蒙!2.土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六、布置作业孙权劝说教学设计3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及重要的文学常识,积累成语,翻

15、译课文。2. 理解*的内容和主旨,背诵课文。3. 反复朗读课文,揣摩文中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的对话描写,体会人物各自说话时语气、神态和心理,分析人物性格特征。4.明白后天学习的重要性,重视学习,养成读书的好习惯。教学重点1.识记重点字词,理解*内容。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教学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揣摩人物的性格特征。教学时数 1课时教学过程一、成语导入,激引兴趣提问“士别三日,刮目相看”的意思,那么同学们知道这个成语是最早描述的是哪个人物?(吕蒙),那么咱们今天就来学习孙权劝学一文,看看吕蒙是怎样做到了“士别三日,刮目相看”?(板书二、题目、作家作品简介(一)

16、这篇*选自资治通鉴,由同学来介绍一下相关资料。课本P112页注释1.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人们可以从这本书所记载的丰富史料中,了解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状况,得到宝贵的经验,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即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就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2.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二)文中的几个人物: 孙权,字仲谋,三国时期吴国的国君。吕蒙,字子明,三国时期吴国的名将.鲁肃,三国时吴国名将。字子敬,临淮东城人。(三)写作背景:在的赤壁之战前

17、后,孙权既要北拒曹操,又要防止刘备鸠占鹊巢,所以在招揽人才、巩固势力的同时,劝勉臣下读书明理,提高自身素质。孙权劝吕蒙注意学习的故事就发生在此时。(四)题目解说:孙权劝学写的就是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多读史书、兵书,其才略很快就有了惊人的长进,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那么,孙权究竟是怎样劝吕蒙的呢?我们先来听一听录音,初步了解一下*的内容;注意听的时候要掌握字、词的读音,注意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三、读译课文,理解文意(一)读一读1.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同学们听是不是读准了字音、读清了句读。学生评议后,强调易错字音、难读语句。字音: 卿(qng) 邪(y) 涉(sh) 孰(sh) 即更(g

18、ng)刮目相待 .几种句式的朗读:主谓句中主语与谓语之间要停顿,如“权/谓吕蒙曰”,“蒙/辞以军中多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动宾短语中动词与宾语之间要停顿,如“见/往事耳”;四字句一般是2/2节奏,如“但当/涉猎”,“与蒙/论议”,“士别/三日”,“结友/而别”,总之,朗读时要以不读破句为前提。3.给课文画上朗读提示符号。(见课本记号)4.齐读课文,熟悉内容。(二)译一译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读*,疏通文意,有疑问的划出来。1、文中出现的几个古今异义词博士 古义:古代研究经学的官职名称 今义:学位的一级但 古义:只,仅仅 今义:转折连词,但是见 古义:了解 今义:看见及 古义:到了?的时候 今

19、义:以及过 古义:到 今义:经过更gng古义:重新 今义:更改、更正(或gng更加)2、重点句子的含义蒙辞以军中多务。(倒装句)理解:“蒙以军中多务辞”,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辞。以:拿,用,介词。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理解:不过是要你广泛浏览群书,了解往事罢了。卿言多务,孰若孤?理解:你说事务多,谁能像我(有那么多事务)?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理解:(从)你如今的才干和谋略(看),(你)不再是(当初)吴下的那个学识尚浅的阿蒙了!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理解:一个人跟你几天不见面,(你)就要去掉老眼光重新看待他。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理解:兄长怎么认识事物(或明白事理)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20、(三)说一说请学生理一理*的写作思路,概括*的故事情节。*主要讲了孙权劝吕蒙学习,吕蒙听劝开始学习,学业大有长进的故事。全文紧紧围绕一个“学”字来展开故事情节: .孙权劝学(详写)吕蒙就学(略写)鲁肃赞学并与蒙结友(侧面描写)。 学生根据这一思路再次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四)议一议整篇*故事情节的展开都是通过人物对话来展现的,孙权为什么“劝”,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怎样?那么请大家把人物对话部分先挑出来,然后体会一下人物各自说话时的语气、神态和心理,揣摩人物的性格特征。1、请找出孙权“劝”吕蒙学习的语句。(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揭示学习的必要性)“不可不学!”应该是怎样的口

21、气? 表现了怎样的心理?(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孙权劝学教案决,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朗读时应体现语重心长,谆谆告诫的口吻,“不可不学”应重读强调。)(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揭示学习的目的、方法)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人物怎样的心态?(“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管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见往事耳”应重读强调。同时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略带责备的意味。朗读时应注意体现这一点。)(3) 卿言多务,孰若孤? (委婉批评,揭示学习的可能性) 这是一个反问句,对吕蒙辞

22、以多务的理由加以彻底否定。同时,运用对比、反问,“孰若孤”要重读强调,语重心长,言辞恳切。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现身说法,谈读书好处意在鼓励吕蒙求学,)(五)演一演请三位同学分角色扮演孙权、吕蒙与鲁肃,然后进行对话表演。要注意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人物的心境,演完后学生作点评。【小结】四、课外延伸,体验反思孙权劝说教学设计4教材简析:孙权劝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这是一个名人单元。文言文孙权劝学,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对话言简义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是学生所务必体会的重要

23、方面。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继续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理解积累文言文词汇。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朗读、翻译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启发学生学习古人的学习精神,通过不断地努力学习来完善和充实自己。教学重点:理解*的内容和主旨。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播放三国相关视频资料)(看一段视频,解一段历史)师: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确,乱世出英豪。三国,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涌现了一大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曹操、刘备、孙权,三足鼎立,可谓水火不容。然而,曹操又曾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

24、孙权究竟有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对手曹操的称赞。对于孙权,也许我们更多的是了解他当帝王的一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他生活中的另外一面,一起来学习第十五课孙权劝学。(多媒体显示课题)(板书课题)二、背景简介1、提问:孙权劝学这篇*选自资治通鉴,有谁能谈一谈有关资治通鉴的知识吗?(指名介绍)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2、教师明确作家、作品(多媒体显示图片、文字资料)三、一读 - 读通课文1、读准字音 (多媒体显示需注意读音的字词)请一生明确读音,全班齐读。2、请一生试着朗读课文。3、听课文朗读(提醒学生注意听清字音和停顿)。4、全班齐读。四、二读 - 读懂课文1、根据课文下面的注释,自己解读课文。2、小组合

25、作学习。3、提出疑难字词,全班互助解决。4、多媒体显示重点词句,指名翻译。5、全班齐读。五、三读 - 读出语气和感情1、多媒体显示图片及孙权的谈话。提问: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明确:语气肯定,语重心长,现身说教。(学生练读、指名读、全班读)2、多媒体显示图片及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提问: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明确:鲁肃:惊讶、赞叹。吕蒙:自豪、自得。(学生练读、指名读、全班读)3、教师顺势抛出问题:从上述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孙权、吕蒙、鲁肃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评价、点评、肯定。4、在上述基础上,要求学生当场表演孙权与吕蒙、吕蒙与鲁肃的对话,再现当时情境。5、全班齐读。六、延伸拓展学了这

26、篇*,文中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对你有什么启示?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评。七、结束语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应该认识到我们必须不断地学习,才能挺立在时代的潮头。老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与大家共勉:“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希望大家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扬帆远航!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孙权 劝 吕蒙 赞 鲁肃(语重心长) (自豪、自得) (惊讶、赞叹)关爱部下 虚心接受意见 爱 才好 学 勤学、刻苦 敬 才善 劝孙权劝说教学设计5一、教学设想*是历史典故,写的是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以往的教学中,多以教师翻译课文,总结中心思想

27、,学生记忆文言词语作为主要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标准让学生能“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在课堂内外讨论问题,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理论指导下,将本课设计为以学生表演故事情节,多角度挖掘*内涵为主,教师积极参与,适时点拨为辅的教学形式,以达到以下教学目标 :(1)学生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2)体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3)使学生懂得“好学”的重要性。二、教学步骤(一)、导入 新课师:想必同学们都看过三国演义,谁能说出里面称霸天下的三个枭雄

28、?生:(不难回答)师:他们是:曹操,刘备和孙权,这三个人不仅仅是军事家,还是政治家,思想家。他们身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孙权手下有一个草莽英雄吕猛,英勇善战却不习文,后经孙权劝告,成为学识英博之士。孙权究竟是怎样劝学的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把这个故事补充完整。(二) 、学生自读课文可结合课下注释,利用工具书或小组讨论理解文意,掌握课文的整体内容。对学生理解有困难的词句,或文中的文言常用词语,可采用小组互相提问的形式在班内交流,教师适当提示,指导,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文言文知识。(三)、探究课文内容1,孙权是如何劝学的?2,吕猛是如何做的?3,鲁肃为什么与吕猛“结友”?(这些内容的理解也可采用课本剧表演的形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文中人物的心理,语言,神态,动作,并可加以适当的发挥,进行表演。在编写剧本,进行表演的过程中学生必然会深入研究课文,同时,表演的形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三、 畅谈感受1, 吕猛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2, 试将本课与伤仲永作比较,一个年长好学,学有所成。一个幼年不学,毫无所成。谈谈你的看法。3, 你是怎样看待学习的?四、 作业在日记中写写学后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初中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