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嵬其二》公开课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570120 上传时间:2021-03-26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33.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嵬其二》公开课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马嵬其二》公开课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马嵬其二》公开课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马嵬其二》公开课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马嵬其二》公开课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马嵬其二》公开课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嵬其二》公开课教学设计.doc(3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马嵬其二公开课教学设计 马嵬其二公开课教学设计1李商隐【唐】一、走近作者李商隐,子义山,号玉奚谷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早年为天平军节度使令狐楚常识,借其得以中进士。后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令狐楚与王茂元是政敌,李商隐无意中卷入当争的漩涡,一再受到排挤。选宗大中年间,先后在桂州、徐州、梓州等地观察使、节度使幕府中任职,位卑禄微,心情抑郁。其诗词华美色彩浓丽;构思新颖,多用典故。有时因已经过于朦胧而不易所解,此特色在“无题”诗中最为明显。政治诗、咏史诗多揭露时政,托古讽今,抒发内心忧愤。但有时消极感伤成分较多,用典过多,隐晦难明。有李义山诗集和樊南文集。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

2、为“温李”二、诗歌背景公元756年,一场声势浩大的政变,促使繁盛的大唐王朝由此走向衰败,这便是历的“安史之乱”。公元756年,7月14日,安禄山统领的叛乱军大举攻入长安接到密报的唐玄宗连夜带领嫔妃以及贴身禁军仓皇出逃。第二天,逃亡队伍到达陕西境内的马嵬坡。就在这时,随行的将士突然起义反叛,当朝宰相杨国忠瞬间死于乱军之中。随后,叛乱的将士将愤怒的矛头指向了杨国忠的姐姐-玄宗最为宠爱的杨贵妃,这个大唐最美丽的女人。七十多岁的老皇帝李隆基,最终没有保住自己爱妃的生命,一代绝世美女香销玉殒在荒凉的马嵬坡上。三、朗读课文展示乐游原晚晴夜雨寄北并带领学生扫读(若有时间朗读)四、讲读课文1.海外徒闻更九州,

3、他生未卜此生休。首联夹叙夹议,用“海外”“更九州”的故事概括方士在海外寻见杨妃的传说,用“徒闻”加以否定。“徒闻”者,偶然听说也。意思是:玄宗听方士说杨贵妃在仙山上还记着“愿世世为夫妇”的誓言,不禁“十分震悼”,但这有什么用?“他生”为夫妇的事渺茫“未卜”;“此生”的夫妇关系,却已分明结束了。怎么结束的,自然引起下文。2.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颔联用宫廷中的“鸡人报晓筹”反衬马嵬驿的“虎旅鸣宵柝”,而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情已跃然纸上。“虎旅鸣宵柝”的逃难生活很不安适,这是一层意思。残酷的现实和“鸡人报晓筹”相映衬,揭示了主人公渴望重享昔日的安乐,这是另一层意思。再用“空闻

4、”和“无复”相呼应表现希望已幻灭,为尾联蓄势,这是第三层意思。“虎旅鸣宵柝”本来是为了巡逻和警卫,而冠以“空闻”,意义就适得其反。从章法上看,“空闻”上承“此生休”,下启“六军同驻马”。“虎旅”虽“鸣宵柝”,却不是为了保卫皇帝和贵妃的安全,而是要发动兵变了。3.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颈联:“此日”指杨妃的死日。“六军同驻马”与白居易长恨歌“六军不发无奈何”同意,但长恨歌紧接着写了“宛转蛾眉马前死”,而“此日”即倒转笔锋追述“当时”。“当时”与“此日”对照、补充,不仅其意自明,而且笔致跳脱,蕴含丰富,这叫“逆挽法”。玄宗“当时”七夕与杨妃“密相誓心”,讥笑牵牛、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而

5、他们两人则要“世世为夫妇”永远不分离,可在遇上“六军不发”的时候,结果又如何?两相映衬,杨妃赐死的结局就不难于言外得之,而玄宗虚伪、自私的精神面貌也暴露无遗。同时,“七夕笑牵牛”是对解析:徒:同“空闻”,指没有根据的传闻九州:杨贵妃在在仙山上还记着“愿世世为夫妇”的誓言生:来休:断解析:旅:军宵柝:夜间巡逻使用的梆筹:更筹,包使用的竹竿,代指时间无复:再也没解析:此日:指事变的那天驻马:停滞不前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的典型概括,用来对照“六军同驻马”,就表现出二者的因果关系。没有“当时”的荒淫,哪有“此日”的离散?而玄宗沉溺声色之“当时”,又何曾虑及“赐死”宠妃之“此日“!4.如何四纪为天子,

6、不及卢家有莫愁!尾联同样包含了强烈的对比。一方面是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保不住宠妃,另一方面是作为普通百姓的卢家能保住既“织绮”、又能“采桑”的妻子莫愁。诗人由此发出冷峻的诘问: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的皇帝唐玄宗还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前六句诗,其批判的锋芒都是指向唐玄宗的。用需要作许多探索才能作出全面回答的一问作结,更丰富了批判的内容。五、内容小结马嵬为咏史诗,以唐玄宗、杨贵妃故事为抒情对象。把六军愤慨之情与长生殿秘密之誓,相映成趣,议论深刻,笔锋犀利。七八句以反诘语气反衬作结。“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此言贵为天子,但反不如百姓的爱情甜蜜,生活幸福。诗人借“莫愁”以寄托感

7、慨。以“如何”来反问,暗含指责。这首政治讽刺诗,把锋芒指向了李唐前朝皇帝唐玄宗。六、章法小结这首咏史诗从章法上看,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先说唐玄宗“召魂之举”的荒唐,再追述马嵬之变后的凄凉,最后点出问题的实质,尺幅之间,可谓一波三折,曲折幽深。另外,五、六两句,也是“倒行逆施”:“当时七夕笑牵牛”事发在前,反而置后说;“此日六军同驻马”事发在后,反而先着笔。这一点,是李商隐学杜甫之处。他的诗虽没有杜诗的“沉郁”,但却颇得杜诗的“顿挫”:如水流遇阻,回环幽咽,蓄势待发,波澜起伏。七、再一次有感情的朗诵全诗解析:四纪:之四十多年。这里的一纪就是十二年莫愁:这里极写莫愁婚姻的美好马嵬其二公开课教学设计2

8、教学目标分析马嵬(其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2新设计3学情分析在学习了一个单元的唐诗之后,学生掌握了简单的分析诗歌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的方法,可以自学马嵬(其二)。4重点难点重点:分析马嵬(其二)的思想内容。难点:分析马嵬(其二)的艺术特点。5教学过程5.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马嵬(其二)一、导入马嵬(其二)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今天,我们来学习这首名诗,先了解一些基础知识。二、知识积累1.马嵬马嵬本为组诗,共有两首。第一首为七言绝句,第二首为七言律诗。第二首的艺术成就远远高于第一首。2.咏史诗咏史之作,东汉的班固首开其端,但止于叙述史实,平实无华。至晋朝左思咏史、陶渊明咏荆轲之类,

9、始借题发挥,寄予怀抱。唐代诗人,如杜甫、刘禹锡等人,则多把咏史与咏怀古迹结合起来,扩大了诗的境界。李商隐的咏史诗,主要写南朝和隋朝覆灭旧事及唐朝国家战乱,总之是以史为鉴,多抒发兴亡之慨。三、整体把握1.请学生朗读诗歌,纠正读错的字音和节奏。马嵬(we)宵柝(tu)本诗主要是“二、二、一、二”节奏,只有第二句是“二、二、二、一”,第七句、第八句是“二、二、三”节奏。集体朗读。2.请学生讲解全诗的大意。本诗讲述“马嵬事变”中唐玄宗为“六军”所逼,“赐”杨贵妃死的事件。四、把握结构首联讲杨贵妃死后,唐玄宗为之招魂一事;中间两联写马嵬之变及唐玄宗赐死杨贵妃的悲剧的经过;尾联总结全诗,批判唐玄宗。点拨:

10、本诗用倒叙手法。首联“海外”、“更九州”,指的是唐玄宗为之招魂一事,因此是杨贵妃死后之事。颔联讲述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逃往蜀地避难。颈联“驻马”指军队发生哗变,停留不前,讲的就是马嵬之变;“此日”六军哗变与“当时”七夕节的恩爱之景对比,暗示杨贵妃被赐死,与唐玄宗分离,二人恩爱已成往事。五、合作探究1.本诗写李杨二人的爱情悲剧,从哪些词汇可以看出作者的态度?2.本诗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对于本诗主题用什么作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提示:1.“徒闻(空闻,没有根据的传闻)”、“空闻”、“无复”、“如何”等词,可以看出作者对唐玄宗的讥讽。2.用典。首联“海外更九州”、尾联“卢家有莫愁”两个典故,

11、表达出作者对唐玄宗的讥讽之意。反衬。颔联用昔乐今苦、昔安今危,衬托出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不同的处境和心境。对比。颈联用“此日”状况和“当时”场景相对比,杨贵妃被赐死的结局,就不难于言外得之。唐玄宗虚伪、自私的精神面貌,也被暴露无遗。尾联将唐玄宗的爱情与普通老百姓的相比,更加突出唐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朝政,导致爱情悲剧的历史借鉴意义,促人警戒。六、拓展延伸马嵬(其二)的巧对:借对借对,指形式上相对,内容上不属于一类、而且往往相去甚远的对语。唐宋以后,律诗对偶往往以借对为高,因为不容易,且富于幽默情趣。本诗颈联就属于借对:用“六军”对“七夕”,“驻马”对“牵牛”,信手拈来,自然流利,妙趣横生。七、

12、课堂总结同学们,这节课我指导大家学习李商隐的马嵬(其二),感受到同学们品读诗歌的能力已比以前有所提高,这与我们在第二单元集中学习唐诗优秀篇目大有关系。同学们在课后要继续多读多赏析诗歌,会更大程度的提高你们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八、作业安排1.背诵并默写马嵬(其二)。2.总结知识点,做第二单元基础知识与回扣。马嵬(其二)?课时设计课堂实录马嵬(其二)?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马嵬(其二)一、导入马嵬(其二)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今天,我们来学习这首名诗,先了解一些基础知识。二、知识积累1.马嵬马嵬本为组诗,共有两首。第一首为七言绝句,第二首为七言律诗。第二首的艺术成就远远高于第一首。2.咏

13、史诗咏史之作,东汉的班固首开其端,但止于叙述史实,平实无华。至晋朝左思咏史、陶渊明咏荆轲之类,始借题发挥,寄予怀抱。唐代诗人,如杜甫、刘禹锡等人,则多把咏史与咏怀古迹结合起来,扩大了诗的境界。李商隐的咏史诗,主要写南朝和隋朝覆灭旧事及唐朝国家战乱,总之是以史为鉴,多抒发兴亡之慨。三、整体把握1.请学生朗读诗歌,纠正读错的字音和节奏。马嵬(we)宵柝(tu)本诗主要是“二、二、一、二”节奏,只有第二句是“二、二、二、一”,第七句、第八句是“二、二、三”节奏。集体朗读。2.请学生讲解全诗的大意。本诗讲述“马嵬事变”中唐玄宗为“六军”所逼,“赐”杨贵妃死的事件。四、把握结构首联讲杨贵妃死后,唐玄宗为

14、之招魂一事;中间两联写马嵬之变及唐玄宗赐死杨贵妃的悲剧的经过;尾联总结全诗,批判唐玄宗。点拨:本诗用倒叙手法。首联“海外”、“更九州”,指的是唐玄宗为之招魂一事,因此是杨贵妃死后之事。颔联讲述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逃往蜀地避难。颈联“驻马”指军队发生哗变,停留不前,讲的就是马嵬之变;“此日”六军哗变与“当时”七夕节的恩爱之景对比,暗示杨贵妃被赐死,与唐玄宗分离,二人恩爱已成往事。五、合作探究1.本诗写李杨二人的爱情悲剧,从哪些词汇可以看出作者的态度?2.本诗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对于本诗主题用什么作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提示:1.“徒闻(空闻,没有根据的传闻)”、“空闻”、“无复”、“如何

15、”等词,可以看出作者对唐玄宗的讥讽。2.用典。首联“海外更九州”、尾联“卢家有莫愁”两个典故,表达出作者对唐玄宗的讥讽之意。反衬。颔联用昔乐今苦、昔安今危,衬托出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不同的处境和心境。对比。颈联用“此日”状况和“当时”场景相对比,杨贵妃被赐死的结局,就不难于言外得之。唐玄宗虚伪、自私的精神面貌,也被暴露无遗。尾联将唐玄宗的爱情与普通老百姓的相比,更加突出唐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朝政,导致爱情悲剧的历史借鉴意义,促人警戒。六、拓展延伸马嵬(其二)的巧对:借对借对,指形式上相对,内容上不属于一类、而且往往相去甚远的对语。唐宋以后,律诗对偶往往以借对为高,因为不容易,且富于幽默情趣。本

16、诗颈联就属于借对:用“六军”对“七夕”,“驻马”对“牵牛”,信手拈来,自然流利,妙趣横生。七、课堂总结同学们,这节课我指导大家学习李商隐的马嵬(其二),感受到同学们品读诗歌的能力已比以前有所提高,这与我们在第二单元集中学习唐诗优秀篇目大有关系。同学们在课后要继续多读多赏析诗歌,会更大程度的提高你们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八、作业安排1.背诵并默写马嵬(其二)。2.总结知识点,做第二单元基础知识与回扣。马嵬其二公开课教学设计3【教学目标】1、体会李商隐政治讽刺诗风格2、学习本诗叙事、表现等手法3、理解本诗的深刻寓意【教学重难点】1、倒叙的叙事特点及对比表现手法2、诗歌蕴涵的寓意【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7、创新,是科学的灵魂,亦是文学创作的灵魂,李商隐马嵬诗在叙事立意都极具特色。二、写作背景介绍参见课文注解,但要明确马嵬事变内容三、疏通诗意1、对照注释,理解诗意。2、解释重点词语。更:还有;徒闻:空闻,没有根据的听说;笑:嘲笑;如何:为什么四、诗歌欣赏1、马嵬诗是以马嵬事变中玄宗为“六军”所逼,“赐”杨妃之死的事件,哪几句诗写了这一马嵬之变的事件?空闻虎旅传宵柝,不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问1:颔联“虎旅传宵柝”声音对“鸡人报晓筹”,其声音有什么不同?军营内的声音,而后者为宫内声音问2:军营内的声音加上“空闻”和宫廷内声音加上“不复”,又能使人读出玄宗的哪种境遇?只是听到传

18、来的“宵柝”之声,却不能再听到熟悉的宫内“报晓”声了。显然写出玄宗不在宫内,而身在军营,逃离了皇宫,已在逃难途中,极尽狼狈和慌乱。问3:“空闻”对“不复”,这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会收到什么好的艺术效果?对比,突出玄宗的昔安今危,昔乐今苦的生活境遇。问4:颈联“此日”和“当时”都是指向时间的,前者指向眼前,后者指向以往。以往生活有什么特点?眼前又遇到了情况?前后又有什么关系?玄宗以自己和杨妃的朝夕相处讥笑牛郎织女的一年一次的七夕相会,实则写出了玄宗迷恋情色,荒废朝政,致使战祸发生。眼前是写“六军”同时“驻马”不前,未写不前原因,但原因不甚明了,要求“赐”死杨妃,杨妃是美女,美女自古便有祸水一说,

19、显然前后句是倒行逆施的因果关系。问5:颈联在艺术表现手法有何特点?对比3、杨妃“赐”死后,玄宗异常悲伤,哪些诗句写出了玄宗之悲?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问1:玄宗派人招魂,方士回来说“海外”还有“九州”,杨妃生活在那里,信守“世世为夫妻”誓约,这可信吗?哪个词语和句子戳破了这种说法?不可信,“徒闻”一词否定了方士的话,“他生未卜此生休”,来生微茫难求,但今生一起缘分断绝,已是事实。问2:这样以神仙怪诞和生死轮回来写玄宗痴心梦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思杨妃之切,故有异常之举。这种举动正是极尽曲折写出玄宗之悲。4、对于这些诗人李商隐发出了什么慨叹?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问1:从内容

20、上看前后句有什么特点?对比,贵为天子多年却无力保护心爱女人对比寻常百姓却能给莫愁幸福。问2:从语气上看又有什么特点?反问。贵为天子能保护自己的子民,何况自己心爱女人,但“不及卢家有莫愁”,这一问问出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正常的情况,问得有力,令人掩卷深思,其讥讽之意愈明。5、小结上面讲内容的过程,先有“马嵬之变”,而后才有“玄宗之悲”,最后才有“义山之叹”,但诗歌在某篇布局上却不是这样的,说说马嵬诗的叙事结构上的特点?倒叙,从整体上倒叙使尺幅之间,一波三折;从局部上看倒叙突出因果五、对比、倒叙和讥讽都是本诗的特点,请同学们当堂诵读并背诵全诗,领会其特点【板书】马嵬(其二)玄宗之悲(荒诞)马嵬之变

21、(对比)讥讽义山之叹(对比、反问)马嵬其二公开课教学设计4单元教学目标必修3第二单元是的内容是唐代诗歌。按照时间顺序分别选取了李白、杜甫、白居易和李商隐的诗。唐诗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具有极大的社会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有必要引导学生进行细致深入的学习。按照新课标的有关要求,确定以下单元教学目标.:1.揣摩诗歌语言,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2.进入情境,感受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3.联系不同的创作背景,感受和理解不同的创作风格。学情分析处在青春期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和看法,并且有表达个人观点的欲望。他们对古典诗歌并不陌生,但他

22、们的认识和理解只停留在表层,如何让他们深入了解古典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进一步走进古代诗人的心灵世界,感受古代文化的无穷魅力,提高鉴赏能力,则需要教师的适当点拨。马嵬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引导学生结合读过的诗,了解李商隐的有关生平和艺术创作。(2)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2、能力目标(1)进一步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2)进一步训练学生揣摩语言的能力,透过表层语言感受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的能力。3、情感目标(1)体味诗人独特的人生际遇。(2)深刻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23、二.教学重难点(1)分析马嵬(其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特别是其诗歌的对比衬托手法及其表达效果。(2)正确把握诗人对唐玄宗的评价,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三、教学方法1 (1)以诵读感悟为主,教师适当点拨,学生充分交流。(2)学案导学法。(所谓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我们农村学校班额大,学生差距也大,很多学生不善表达,也不愿意去表达。一方面遇到开放性问题,鼓励他们去讨论,另一方面每堂课制作学案,让学生自己提前按照设计流程学习,课堂被用来解决“问题”,以便更好地提高整体的学习效率。)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

24、、教学步骤为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过程我设计以下 六个教学环节。(一) 导语(幻灯片2)马嵬在唐代是“西出都门百余里”的一个普通驿站,是秦川蜀道上一个平常乡野,可谓名不见经传。但由于后来在这里发生了一场震惊朝野的兵变,致使“三千宠爱于一身”的杨贵妃葬身马嵬坡下,马嵬坡由此而驰名中外。马嵬贵妃墓大约修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位于一高坡小院。墓门口书写对联两幅,一幅是:妃子魂消犹痛梨花春带雨,马嵬玉陨幸留古韵冢携香。另一幅为毕沅所题:谷风如诉旧愁来,蜀道秦川,过客重谈李杨事;墓粉还将秋色补,雨尘云梦,伤心何似汉唐陵。这哀婉绮丽的文字,给贵妃墓罩上了一层伤感凄艳的迷离色彩。

25、我们今天来看一看李商隐是如何来看待这件历史事件的。(二) 作者简介(幻灯片3)李商隐,晚唐著名诗人。擅长骈文写作,诗作文学价值也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三)教师范读,学生诵读。(幻灯片4) 按照以下诵读节奏缓慢深沉地朗读。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

26、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2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四)解决字词,疏通大意。1.重点字词:徒闻未卜宵柝晓筹 2.学生讨论疏通文意,教师提供下面参考:(幻灯片5)徒然听到传说,海外还有九州,来生未可预知,今生就此罢休。 空听到禁卫军,夜间击打刀斗,不再有宫中鸡人,报晓敲击更筹。六军已经约定,全都驻马不前,遥想当年七夕,我们还嗤笑织女耕牛。 如何历经四纪,身份贵为天子,却不及卢家夫婿,朝朝夕夕陪伴莫愁。(五)探究阅读 ,揣摩情感(幻灯片6)清人吴乔在围炉诗话说:“古人咏史但叙事而不出己意,则史也,非诗也;出己意、发议论而斧凿铮铮,又落宋人之病”;“

27、用意隐然,最为得体”。此诗对玄宗有所婉讽,亦有所体谅,可谓能“出己意”又“用意隐然”,在咏史诗中不失为佳作。学生讨论问题:本诗是如何“隐然”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的。 教师总结:(提醒学生注意重点字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1.“徒”然有梦 ,未卜先休一开头夹叙夹议,先用“海外”“更九州”的故事概括方士在海外寻见杨妃的传说,而用“徒闻”加以否定。“徒闻”者,徒然听说也。意思是:玄宗听方士说杨妃在仙山上还记着“愿世世为夫妇”的誓言,“十分震悼”,但这有什么用?“他生”为夫妇的事渺茫“未卜”;“此生”的夫妇关系,却已分明结束了。 婉讽意味渐露。2.“空闻” “无复”, 昔乐今苦次联用宫廷中的“鸡人报晓筹”反衬

28、马嵬驿的“虎旅鸣宵柝”,而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情已跃然纸上。“虎旅鸣宵柝”的逃难生活很不安适,这是一层意思。和“鸡人报晓筹”相映衬,暗示主人公渴望重享昔日的安乐,这又是一层意思。再用“空闻”和“无复”相呼应,表现那希望已幻灭,为尾联蓄势,这是第三层意思。“虎旅鸣宵柝”本来是为了巡逻和警卫,而冠以“空闻”,意义就适得其反。从章法上看,“空闻”上承“此生休”,下启“六军同驻马”。意思是:“虎旅”虽“鸣宵柝”,却不是为了保卫皇帝和贵妃的安全,而是要发动兵变了。正因为如此,才“无复鸡人报晓筹”,李、杨再不可能享受安适的宫廷生活了。讽刺意味渐浓。3.“此日” “当时”,当恩爱邂逅生死第三联的

29、:“此日”指杨妃的死日。“六军同驻马”与白居易长恨歌“六军不发无奈何”同意,但长恨歌紧接着写了“宛转蛾眉马前死”,而“此日”即倒转笔锋追述“当时”。“当时”与“此日”对照、补充,不仅其意自明,而且笔致跳脱,蕴含丰富。玄宗“当时”七夕与杨妃“密相誓心”,讥笑牵牛、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而他们两人则要“世世为夫妇”,永远不分离,可在遇上“六军不发”的时候,3 恩爱邂逅生死之时,结果又如何?两相映衬,杨妃赐死的结局就不难于言外得之,而玄宗虚伪、自私的精神面貌也暴露无遗。同时,“七夕笑牵牛”是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的典型概括,用来对照“六军同驻马”,就表现出二者的因果关系。没有“当时”的荒淫,哪有“

30、此日”的离散?而玄宗沉溺声色之“当时”,又何曾虑及“赐死”宠妃之“此日“!行文至此,讽刺意味已至酽厚。4、富贵莫如贫寒,贵妃不及莫愁尾联也包含强烈的对比。一方面是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保不住宠妃,另一方面是作为普通百姓的卢家能保住既“织绮”、又能“采桑”的妻子莫愁。诗人由此发出冷峻的诘问: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的皇帝唐玄宗还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用需要作许多探索才能作出全面回答的一问作结,更丰富了批判的内容。教师总结:理解咏史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要从关键字入手,结合表现手法,综合分析,揣摩情感。(六)拓展练习。学生自主分析下面两首诗,说明所表达的情感。1. 马嵬坡 晚唐 郑畋 (幻灯片

31、7)玄宗回马杨妃死,云雨难忘日月新。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简要分析:(1)一处对比。此诗首句的“玄宗回马”,指大乱平定、两京收复之后,成了太上皇的玄宗从蜀中回返长安。其时距“杨妃死”已很久了。两下并提,意谓玄宗能重返长安,正是牺牲杨妃换来的。一存一殁,意味深长。(2)二处对比。玄宗割舍贵妃固然使局势得到转机,但内心的矛盾痛苦一直贯穿于他的后半生,尽管山河重光(“日月新”),也不能使他忘怀死去的杨妃,这就是所谓“云雨难忘”。“云雨难忘”与“日月新”对举,可喜下长恨相兼,写出了玄宗复杂矛盾的心理。(3)一处反问。“终是圣明天子事”,有人说这是表彰玄宗在危亡之际识大体,有决断,堪称“圣明”

32、,但从末句“景阳宫井又何人”来看,并非如此。“景阳宫井”用的是陈后主的故事。当隋兵打进金陵,陈后主和他的宠妃张丽华藏在景阳宫井内,一同作了隋兵的俘虏。同是帝妃情事,又同当干戈逼迫之际,可比性极强,取拟精当。玄宗没有落到陈后主这步田地,是值得庆幸的,但要说“圣明”,也仅仅是比陈后主“圣明”一些而已。“圣明天子”扬得很高,却以昏味的陈后主来作陪衬,就颇有几分讽意。只不过话说得微婉,耐人玩味罢了。但就此以为诗人对玄宗毫无同情,也不尽然。唐时人对杨妃之死,颇有深责玄宗无情无义者。郑诗又似为此而发。上联已暗示马嵬赐死,事4 出不得已,虽时过境迁,玄宗仍未忘怀云雨旧情。所以下联“终是圣明于子事”,“终是”

33、的口吻,似是要人们谅解玄宗当日的处境。2. 四块玉马嵬坡 元代 马致远(幻灯片8)睡海棠,春将晚。恨不得明皇掌中看。霓裳便是中原乱。不因这玉环,引起那禄山,怎知蜀道难!简要分析:此曲前半叙事,后半议论,借唐玄宗与宠妃杨玉环终日游戏作乐,发出了兴亡之叹。全曲造词清新、畅达自然,后世流传甚广。有人认为作品对杨玉环的责备重于玄宗,表明作者由于历史观的局限,仍有“女人祸水”的消极思想。其实这是此类话题的传统论见,作者不可能不知道祸首是谁,“恨不得”一句已经透尽个中消息,只是囿于忠君之道,不便揭穿罢了。教学反思:运用学案导学法。根据本班学生的学习实际,制作适合本班学生的学案,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教师在

34、课前将“学案”发给每个学生,指导学生预习使用,并收集反馈意见,作为课堂教学的依据之一。学生要依据学案做好课前预习,明了学习目标,熟悉上课内容,找出疑点难点,查找相关资料,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为课堂上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做好准备。附:板书设计马嵬“徒”然有梦 ,未卜先休 婉讽意味渐露。 “空闻” “无复”, 昔乐今苦 讽刺意味渐浓 “此日” “当时”,当恩爱邂逅生死讽刺意味酽厚 富贵莫如贫寒,贵妃不及莫愁深刻地批判马嵬其二公开课教学设计5【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结合读过的诗,了解李商隐的有关生平和艺术创作。2.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3.进一步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体

35、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4.进一步训练学生揣摩语言的能力,透过表层语言感受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的能力。5.体味诗人独特的人生际遇。6.深刻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1.分析马嵬(其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特别是其诗歌的对比衬托手法及其表达效果。2.正确把握诗人对唐玄宗的评价,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教学方法】以诵读感悟为主,教师适当点拨,学生充分交流。【课时安排】 1课时一、新课导入马嵬在唐代是“西出都门百余里”的一个普通驿站,是秦川蜀道上一个平常乡野,可谓名不见经传。但由于后来在这里发生了一场震惊朝野的兵变,致使“三千宠爱于一身

36、”的杨贵妃葬身马嵬坡下,马嵬坡由此而驰名中外。马嵬贵妃墓大约修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位于一高坡小院。墓门口书写对联两幅,一幅是:妃子魂消犹痛梨花春带雨,马嵬玉陨幸留古韵冢携香。另一幅为毕沅所题:谷风如诉旧愁来,蜀道秦川,过客重谈李杨事;墓粉还将秋色补,雨尘云梦,伤心何似汉唐陵。这哀婉绮丽的文字,给贵妃墓罩上了一层伤感凄艳的迷离色彩。我们今天来看一看李商隐是如何来看待这件历史事件的。二、作者简介李商隐,晚唐著名诗人。擅长骈文写作,诗作文学价值也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

37、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三、教师范读,学生诵读。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四、解决字词,疏通大意。1.重点字词:徒闻未卜宵柝晓筹 2.学生讨论疏通文意,教师提供下面参考:1 徒然听到传说,海外还有九州,来生未可预知,今生就此罢休。空听到禁卫军,夜间击打刀斗,不再有宫中鸡人,报晓敲击更筹。六军已经约定,全都驻

38、马不前,遥想当年七夕,我们还嗤笑织女耕牛。如何历经四纪,身份贵为天子,却不及卢家夫婿,朝朝夕夕陪伴莫愁。五、探究阅读 ,揣摩情感清人吴乔在围炉诗话说:“古人咏史但叙事而不出己意,则史也,非诗也;出己意、发议论而斧凿铮铮,又落宋人之病”;“用意隐然,最为得体”。此诗对玄宗有所婉讽,亦有所体谅,可谓能“出己意”又“用意隐然”,在咏史诗中不失为佳作。学生讨论问题:本诗是如何“隐然”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的。教师总结:(提醒学生注意重点字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1.“徒”然有梦 ,未卜先休一开头夹叙夹议,先用“海外”“更九州”的故事概括方士在海外寻见杨妃的传说,而用“徒闻”加以否定。“徒闻”者,徒然听说也。意思

39、是:玄宗听方士说杨妃在仙山上还记着“愿世世为夫妇”的誓言,“十分震悼”,但这有什么用?“他生”为夫妇的事渺茫“未卜”;“此生”的夫妇关系,却已分明结束了。婉讽意味渐露。2.“空闻” “无复”, 昔乐今苦次联用宫廷中的“鸡人报晓筹”反衬马嵬驿的“虎旅鸣宵柝”,而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情已跃然纸上。“虎旅鸣宵柝”的逃难生活很不安适,这是一层意思。和“鸡人报晓筹”相映衬,暗示主人公渴望重享昔日的安乐,这又是一层意思。再用“空闻”和“无复”相呼应,表现那希望已幻灭,为尾联蓄势,这是第三层意思。“虎旅鸣宵柝”本来是为了巡逻和警卫,而冠以“空闻”,意义就适得其反。从章法上看,“空闻”上承“此生休

40、”,下启“六军同驻马”。意思是:“虎旅”虽“鸣宵柝”,却不是为了保卫皇帝和贵妃的安全,而是要发动兵变了。正因为如此,才“无复鸡人报晓筹”,李、杨再不可能享受安适的宫廷生活了。 讽刺意味渐浓。3.“此日” “当时”,当恩爱邂逅生死第三联的:“此日”指杨妃的死日。“六军同驻马”与白居易长恨歌“六军不发无奈何”同意,但长恨歌紧接着写了“宛转蛾眉马前死”,而“此日”即倒转笔锋追述“当时”。“当时”与“此日”对照、补充,不仅其意自明,而且笔致跳脱,蕴含丰富。玄宗“当时”七夕与杨妃“密相誓心”,讥笑牵牛、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而他们两人则要“世世为夫妇”,永远不分离,可在遇上“六军不发”的时候,恩爱邂逅生

41、死之时,结果又如何?两相映衬,杨妃赐死的结局就不难于言外得之,而玄宗虚伪、自私的精神面貌也暴露无遗。同时,“七夕笑牵牛”是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的典型概括,用来对照“六军同驻马”,就表现出二者的因果关系。没有“当时”的荒淫,哪有“此日”的离散?而玄宗沉溺声色之“当时”,又何曾虑及“赐死”宠妃之“此日“!行文至此,讽刺意味已至酽厚。2 4.富贵莫如贫寒,贵妃不及莫愁 尾联也包含强烈的对比。一方面是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保不住宠妃,另一方面是作为普通百姓的卢家能保住既“织绮”、又能“采桑”的妻子莫愁。诗人由此发出冷峻的诘问: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的皇帝唐玄宗还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用需要

42、作许多探索才能作出全面回答的一问作结,更丰富了批判的内容。 教师总结:理解咏史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要从关键字入手,结合表现手法,综合分析,揣摩情感。六、拓展练习学生自主分析下面两首诗,说明所表达的情感。四块玉马嵬坡 元代 马致远睡海棠,春将晚。恨不得明皇掌中看。霓裳便是中原乱。不因这玉环,引起那禄山,怎知蜀道难!简要分析:此曲前半叙事,后半议论,借唐玄宗与宠妃杨玉环终日游戏作乐,发出了兴亡之叹。全曲造词清新、畅达自然,后世流传甚广。有人认为作品对杨玉环的责备重于玄宗,表明作者由于历史观的局限,仍有“女人祸水”的消极思想。其实这是此类话题的传统论见,作者不可能不知道祸首是谁,“恨不得”一句已经透尽个中消息,只是囿于忠君之道,不便揭穿罢了。附:板书设计马嵬“徒”然有梦 ,未卜先休 婉讽意味渐露。 “空闻” “无复”, 昔乐今苦 讽刺意味渐浓 “此日” “当时”,当恩爱邂逅生死讽刺意味酽厚 富贵莫如贫寒,贵妃不及莫愁深刻地批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初中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