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常用手法.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703839 上传时间:2023-08-11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7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儿推拿常用手法.ppt(2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小儿推拿常用手法及常见病治疗,牛杨,小儿推拿简介,小儿推拿的治疗体系形成于明代,以保婴神术按摩经等小儿推拿专著的问世为标志。小儿推拿的常用穴位除了十四经穴和经外奇穴外,还有许多特定的穴位这些穴位除了有点状穴外,还有线状穴、面状穴等。在操作方法上强调轻快柔和、平稳着实,注重补泻手法和操作程序,对常见病、多发病均有较好疗效,对消化道病症疗效尤佳。,小儿常用穴位以手居多,故曰:小儿百穴汇于两掌小儿推拿的治疗法则与内治法基本一样,谨守病机,以期治病求本,调整阴阳,扶正祛邪。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广泛应用于小儿泄泻、呕吐、食积、厌食、便秘、腹痛、脱肛、感冒、咳嗽、哮喘、发热、遗尿、夜啼、肌性斜颈、落枕

2、、惊风等疾病,有较好的效果。,小儿推拿介质,推拿介质是指在推拿施术穴位的皮肤涂敷不同剂型的滑润剂。介质能发挥推拿和药物的综合治疗作用,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也能滑润、保护皮肤,使手法更加灵活自如。一般来说,病属表证,多选用解表药,如葱汁、姜汁、薄荷汁等;属血瘀,宜选用活血化瘀类药物,如红花鸡油膏等;属热证,则选用寒凉药物作介质,如薄荷汁、猪胆汁、淡竹叶浸液。因气味刺鼻,不易被小儿接受,故临床一般使用滑石粉、痱子粉等。,小儿推拿顺序,推拿时,应按顺序依次操作,以免遗漏。应先轻手法,如推、揉、运等,后重手法,如掐、捏、拿等;先头面,次上肢,再下肢,最后是胸腹腰背。小儿推拿所使用的穴位,根据其手法操作

3、可分为直线、旋转及垂直方向,可根据操作方向来决定补泻原则。,小儿推拿手法,直线方向主要是应用推、捏等法施于直线状穴位。总的补泻原则为:向心方向推为补法,离心方向推为泻法,来回推为平补平泻法。有些非特定穴在经络线上,它们共同的补泻原则是:顺经方向推为补,逆经方向推为泻,来回推为平补平泻。旋转方向多用于揉、运、摩等手法,施于面、点状穴位。总的补泻原则是:顺时针方向旋转为补,逆时针方向旋转为泻,双向旋转为平补平泻。如果是左右对称的两个穴位时,其补泻原则为:向内旋转为补,向外旋转为泻,双向旋转为平补平泻。,垂直方向多用于按、掐、拿等手法,施于点状穴位。其补泻原则以手法的轻重定补泻,重手法为泻法,轻手法

4、为补法,不轻不重为平补平泻。此外,还有一些穴位的操作方向为特定的,不受以上补泻原则约束,例如推三关、清天河水等。,小儿生理特点,小儿生理主要表现为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然而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小儿自出生后一方面都在不断地生长发育,成长壮实,古人处于这种发育迅速阶段的小儿称之为“纯阳之体”。但另一方面小儿又如初生的嫩芽,脏器柔弱,故又有“稚阳未充,稚阴未长”的论说。稚阴稚阳,是指小儿形体无论在物质基础和生理功能活动上均未臻完善,需要特别呵护。,小儿推拿辩证特点,首先小儿不会诉说病情,问诊常是间接的,因而不能确切地反映实际情况。较大孩儿虽能自述,也多是言不达意。其次,婴儿气血未充,脉象难凭,尤其在诊

5、察时哭闹不安,更易影响气息脉象。闻诊虽能反映一些情况,但也不够全面。只有望诊不受种种条件的限制,反映病情比较可靠,应予以重视。此外,从八纲辨证来看,由于小儿阳气偏盛,感受外邪后易寒随热化,临床以阳证、热证、实证居多。,望小儿指纹,指纹是浮露于食指桡侧缘的脉络,是手太阴肺经的一个分支,所以望指纹与诊寸口脉有相似的临床意义。由于小儿切脉部位短小,诊脉时常啼哭躁动,影响脉象的真实性,而指纹处皮肤薄嫩,脉络易于暴露,故对三岁以下的小孩常结合指纹的变化以辅助诊断。,指纹分“风”、“气”、“命”三关,即食指掌指纹为“风关”,近节指间纹为“气关”,远节指间纹为“命关”,(一)望指纹方法在自然光线下,暴露患儿

6、小手,医生用左手拇、食二指握住小儿食指远端;以右手拇指在小儿食指桡侧,从指端向指根部轻推几次,用力要适中,使指纹更为显现,便于观察。(二)望指纹内容:主要从指纹色泽、长短和浮沉三个方面来分析观察。色泽:正常指纹,色呈浅红,隐现于风关之内。患病之后,色鲜红者,多属外感风寒表证;色紫红者,多为热证;色紫黑者,多为血络郁闭,病情危重;色淡者,多为虚证;色滞暗者,多为实证;色青者,多为惊风,或为痛证。长短:一般说来,指纹在风关者,为邪浅病轻;指纹透气关者,为邪已深入;指纹达命关者,为病情较重;若指纹一直延伸到指 甲端,即所谓“透关射甲”,为病情重笃。浮沉:指纹浮现明显者,是病在表;沉隐不显者,是病在里

7、。,小儿切脉,小儿前臂短小,切脉部位“寸口”就更为短小,不容三指以候寸、关、尺,可用“一指(拇指)定关法”,也称为一指定三关,而不细分三部。小儿平脉(正常脉象)较成人快,一般l2岁左右小儿,脉搏每一息(即是一呼一吸)跳动67次;36岁小儿,每一息跳动56次。以后随年龄增加,而脉搏则相对减少。小儿诊脉通常以浮、沉、迟、数,辨表、里、寒、热;以有力、无力来定虚、实。沉脉:轻按不易感觉,重按才可能触到,主里证。迟脉:脉搏比该年龄小儿缓慢,主寒证。数脉:脉搏比该年龄小儿快,主热证。脉有力:为实证。脉无力:为虚症。,小儿推拿常用手法,推法在小儿推拿临床应用相当广泛。有直推法、分推法、合推法和旋推法四种。

8、直推法 医生用拇指桡侧缘,或用食、中两指指面附着于治疗部位,做单方向的直线推动动作要轻快连续,一拂而过,如帚佛尘状,以推后皮肤不红为佳。手法频率每分钟约250300次。推动时必须行直线,不可歪斜。常用于推拿特定穴中的“线状穴位”和“五经”穴等。功效:清热解表,止泻通便,除烦安神。主治:外感发热、腹泻、便秘、惊惕烦躁等症。,分推法用双手拇指罗纹面以穴位为中心向两侧作分向的推动,称为分推法,又称为“分法”。本法运用时,两手用力要均匀、柔和协调。一般分推2030次。常用于额前、胸部、腹部、背部、腕掌部。功效:分理气血,调和阴阳。主治:发热、咳嗽、腹胀、便秘等症。,合推法与分推法相对而言,又称合法、和

9、法动作要求同分推法,只是推动方向相反。适用部位同分推法。功效:和阴阳,理气血。主治:发热、腹胀、便秘等症。在临床上合推法常与分推法配合使用,一分一合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旋推法医生用拇指罗纹面轻附于治疗的穴位上,做顺时钟方向的环旋移动。即:。旋推法仅依拇指在皮肤表面作旋转推动,一般不带动皮下组织。手法频率每分钟150200次。主要用于“五经”穴。功效:健脾和胃,补肺益肾。主治: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肺虚咳嗽等小儿虚证。,运法 运是运转的意思,在治疗部位做弧形或环形推动称为运法。亦有人称运推法,属推法的一种。也是小儿推拿的常用手法之一。医生以拇指罗纹面,或用中指罗纹面,附着于治疗穴位,做由此穴向彼

10、穴的弧形推动。或在穴周作周始的环形推动。运法在操作时,一是宜轻不宜重,仅是皮肤表面摩擦,而不带动皮下组织。二是宜缓不宜急,每分钟频率约80100次。宜用于弧线状穴位或圆形穴位。功效:清热除烦,宽胸理气。主治:发热、胸闷、呕吐等症。,运法与旋推法的异同均在体表作环形推动都不带动皮下组织,运法:运动幅度较大频率较慢,每分钟约80-100次。运动幅度较小,旋推法:频率较快,每分钟约160-200次,捏法 以拇指和其他手指在治疗部位做对称性的挤压、捻动,捏法。若以捏法施于脊柱,就称为捏脊法。由于此法善治小儿“疳积”,收效神奇,所以又称为“捏积法”。,掐法 用拇指指甲去按压体表治疗部位的一种手法,称为掐

11、法,本法刺激性强,力量集中,有以指代针之意,所以也称为“指针法”。可用以急救昏厥的患者。以拇指指甲为力点,对体表穴位进行按压。掐法操作时,宜垂直用力按压,不宜抠动,以免损害皮肤。当掐法施用后常继以揉法,以缓和手法刺激,减轻局部的疼痛反应。掐法施用次数一般以56次为宜,或中病即止,不宜反复长时间的应用。可适用于头面及手足部痛觉敏感的穴位,如人中、老龙、十王等穴。功效:开窍醒脑,回阳救逆。主治:小儿惊风、昏厥等症。,外感发热,病因:由于小儿体质偏弱,抗邪能力不足,加之冷热不知调节,家长护理不周,易为风寒外邪所侵,邪气侵袭体表,卫外之阳被郁而致发热。临床表现:发热,头痛,怕冷,无汗,鼻塞,流涕,苔薄

12、白,指纹鲜红,为风寒;发热,微汗出,口干,咽痛,鼻流黄涕,苔薄黄,指纹红紫,为风热。推拿手法:推攒竹,推坎宫,揉太阳,清肺经,清天河水,风寒者加掐揉二扇门,推三关,拿风池以发汗解表;风热者加推脊,多清天河水。咳嗽痰多者加运内八卦,推膻中,揉肺俞,揉丰隆;脘腹胀满或不思饮食者加推揉板门,分推腹阴阳,揉中脘,推天柱骨;烦燥不安,睡卧不宁,惊惕不安者加清肝经。,阴虚内热,病因:小儿体质素弱,先天不足或后天营养失调,或灸病伤阴而致肺曳不足,阴液亏损引起发热。临床表现:午后发热,手足心热,形瘦,盗汗,食欲减退,脉细数,舌红苔剥,指纹淡紫。推拿手法:补脾经,补肺经,补肾经,运内劳宫,清天河水,按揉足三里,推搓涌泉。,肺胃实热,病因:多由于外感误治或乳食内伤,造成肺胃壅实,郁而化热。临床表现:高热,面红,气促,不思饮食,便秘烦躁,渴而引饮,舌红苔燥,指纹深紫。推拿手法:清肺经,清胃经,清大肠,揉板门,运内八卦,退六腑,摩腹,揉天枢,保健按摩推拿,具有健脾和胃,增进食欲,强壮身体,预防疾病,使小儿更趋于健康的作用。具体手法如下:补脾经200500次;摩腹25分钟;揉脐35分钟;按揉足三里50100次;捏脊35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