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中动手实践学习方式的研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中动手实践学习方式的研究.ppt(3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小学数学中动手实践学习方式的研究,仙游县城西中心小学 陈素梅,提出动手实践学习方式的背景,动手实践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 动手实践是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动手实践是提高小学数学教育质量的需要,动手实践学习方式的内容,再现型的动手实践 应用型的动手实践 体验型的动手实践 探索型的动手实践 创新型的动手实践,再现型的动手实践,它是属于模仿。学习的第一步就是学会模仿,没有模仿就没有学习的存在。例如在教学面积单位时,让学生分别画出面积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图形,加深对面积单位的认识,在头脑中建立了面积单位的表象。为下面运用面积单位解答实际问题打下基础。,应用型的动手实践,它是把已学的知
2、识和技能用于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一种活动。例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后,让学生动手量出教室的长与宽、课桌的长与宽、黑板的长与宽等,并分别算出它们的面积,使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得到巩固,也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的兴趣和能力。,体验型的动手实践,它是通过体验、经历,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教育理论指出:“概念的东西需要现实的支持”。留出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动手操作。在体验活动中,要把握住体验内容的本质。,探索型的动手实践,它是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或认知结构,通过自己操作、观察、探究、体验等具体活动来获取新知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一种活动。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必须改变教学方式,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
3、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索。,创新型的动手实践,在引导学生进行动手实践时,教师不能为了追求“效率”而一味要求学生按照事先设定好的步骤去操作,从而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应该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探索,也应该留有一定的思维空间,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把握动手实践学习方式的策略,动手与动口、动脑相结合的策略 动作思维与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相结合的策略 自主操作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策略 模仿与探索、创新相结合的策略,动手与动口、动脑相结合的策略,最佳的学习方式往往是多种感官的有机配合、多种学习方式的综合运用。苏霍姆林斯基说:“手与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
4、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接受知识的感官越多,知识就掌握得越牢固、越全面。,动作思维与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相结合的策略,多种思维有机结合是人类的最佳思维形式,也是人们科学发现、艺术创造的必由之路。心理学实验证明,思维往往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由此可见动作思维与形象思维、抽象思维之间的辨证发展关系。动作思维促进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发展,形象思维、抽象思维服务于动作思维。,自主操作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策略,自主、合作、交流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越来越多地被广大教师所采用。它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个体与群体相结合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中相互启迪、
5、相互借鉴,取己所需、学人之长,既发展自己的个性,同时又以自己的个性影响他人。在这个环节中,首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操作,然后在小组内各抒己见,其他人倾听,最后讨论、补充、整理,形成意见。,模仿与探索、创新相结合的策略,这是学习的“三步曲”。模仿是学习的基础,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创新是学习进步的最高标志。只有先学会模仿前人的理论和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理论素养和实践经验,才有自主探索的基础,才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追求动手实践学习的有效性,动手实践学习存在的问题实现动手实践学习有效性的一些做法,动手实践学习存在的问题,动手实践活动乱而杂,因此完不成教学任务,导致拖堂。教师一味要求学生按自己的演示步骤去模
6、仿,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操作的内容与现实生活脱离,或者缺乏挑战,学生兴致不高。动手操作、实践活动的形式机械单一,范围不够广泛。,实现动手实践学习有效性的一些做法,课前体验要到位 课中操作要恰当、有序课后实践要切实可行,鼓励合作创新,课前体验要到位,课前体验特指学习新知前所做的准备性实践。小学生因为生活经验的浅薄,对很多事物缺乏丰富的体验,而数学学习若没有一定的已知经验的支撑,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过程那几乎就是一句空话。比如质量单位“克”、“千克”、“吨”的认识,都要建立在一定生活体验的基础上,让学生借助熟悉的参照物逐渐加深对这些单位的感知。如果说认识“克”与“千克”其参照物的选择还比较简单可
7、行,那么“吨”在学生已有是体验中可以是空白的。因此,在教学“吨”的课前,可让学生进行一次拎或扛重物的体验。可以选择周围熟悉的比较重的、有标明质量的物体,如一桶纯净水重20千克,拎一拎,感知其质量,课上再将1吨与50桶纯净水构建起联系,也可以到超市,扛一袋25千克的大米,然后将40袋大米与1吨构建起联系,让学生获取对吨的初步体验。,课中操作要恰当、有序,课中体验这是数学教学中最常见的也是用的最多的动手实践的形式,操作在课堂教学中新知识的学习起着很大的作用。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规律、概括特征、掌握方法。公式的推导、形体特征的发现等等常常有必要让学生通过操作自主探究,来发现、归纳和概括。首先要注意
8、操作方法要恰当 其次要注意操作过程要有序,操作方法要恰当,操作方法虽然没有统一的模式、统一的要求,但随心所欲、信手拈来、草率从事的做法是不可取的。经过精心设计,合乎逻辑联系的操作方法,不仅能使学生获得知识更容易,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操作过程要有序,也就是说在操作的过程中不能让学生盲目无序、不知从而下手,那么老师的指导就要恰到好处地发挥作用了。我们都知道,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那么要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做到有序、有效,需要一个从扶到放的过程。低年级:“命令式操作”高年级:“出示整个操作程序”,在低年级的时候,主要由老师“扶”着进行操作,基本上是老师说一步,类似于
9、“命令式操作”,其中也有渐进,如由一次完成一步慢慢过渡到一次完成两步或两步以上的操作;,随着年级的升高,“命令式操作”应该逐渐退出课堂,逐步尝试放手把整个操作程序直接告诉学生,让学生根据步骤逐步操作、展开实验。当然作为教师还要根据学生实践的具体情况作适时的引导与点拨,促使整个操作活动有序、有效地进行。出示整个操作程序的常见形式是用屏幕或黑板出示实验操作步骤,有时是人手一份实验报告单。实验步骤设计是否科学合理,对操作过程能否达到有序、有效是至关重要的。设计实验步骤时要注意以下两点:步骤要细 考虑差异,下面我们来比较两份实验报告单的设计,实践的内容是“圆周率的发现”。设计一:选择三个不同大小的圆片
10、,分别测量直径和周长,并计算周长与直径的比值,你能发现什么?设计二:选择三个不同大小的圆片,按以下步骤开展实验:A分别测量三个圆片的直径和周长,为了缩小误差,建议采用同一种测量方法,并可两人合作;B仔细测量后把结果记录在下面的表格内。C计算每个圆片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D你发现每个圆片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有什么共同点?,设计实验报告单时还不能忽视学生之间的差异,在制订实验步骤时要注意层次性。有些步骤是全班人人能完成的,而有些步骤只有部分学生能完成。因此可以将某些步骤注明为选做步骤。,课后实践要切实可行,鼓励合作创新,课后实践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形成实践意识的最重要的形式。可以说课中操作是在老师的指
11、导、调控下进行的实践活动,往往为了教学任务而使学生的操作显得不够独立。而课后实践则是完完全全由学生自主进行的独立探索活动。它的独立性最大体现在于对意外情况的处理。因为没有老师可以依赖,所以学生要学会对各种情况进行分析与取舍,逐渐发现并总结得出结论。那么在布置学生进行课后实践时,必须要注意实践计划要切实可行,实践过程要鼓励学生合作、创新。制订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实践过程要鼓励学生合作、创新,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可以利用的教育因素,紧密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以及学生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努力做到目标明确、计划周密。除考虑到教材因素、学生因素外,还要考虑活动所需要的时间、安全等
12、方面的因素。对于学生自行设计的实践活动方案要多加指导,使方案更具可行性。其次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低年级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比较少,接触社会的范围也比较窄,同时他们具有好奇、好动、好胜、注意力不稳定等特点,所以开展实践活动,一般以游戏、竞赛、学具操作为主,还可以结合学生的日常活动,如跳绳、投掷、赛跑等,创造性地设计数学实践活动。中高年级的学生,主体意识逐渐增强,又有一定的数学知识基础和社会生活经验,所以一般以学具操作、实验测量、参观调查、小课题试验等为主,培养学生的发现、探究、应用意识。,合作几乎与实践密不可分,世界上很多发明与创造都离不开合作,真正靠单个人的力量是很难完成一项研究的。在数学学习
13、过程中也不例外,一个结论的得出,一个规律的发现,如果只靠一个人,难免会显得片面,显得不够完整,如何才能达到逐步全面和完整乃至创新,鼓励学生合作不愧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学生在合作中不仅可以商量如何分工,如何操作,还可以共同讨论实验的结论。,例如在教学完“圆”这一单元后,一位老师留了这样一个课后实践题:准备6个相同的易拉罐、一根绳子,测量出易拉罐的直径,然后按以下步骤操作:A、用绳子把两个易拉罐绑一周,要求:先尝试画出平面图,然后寻找联系,求绑在易拉罐周围绳子的长度,接头处不计算在内。B、用绳子把3个易拉罐绑一周,其它要求同上。C、用绳子把4个易拉罐绑一周,其它要求同上。D、分别用绳子把5个、6个易
14、拉罐绑一周,其它要求同上。(此题选做)E、你发现了什么?注:这项实践作业可邀请同学共同完成。上面这项课后实践若是由一个六年级学生单独来做是有一定难度的,主要体现在:一是绑绳子的时候,因为绳子在圆形物体上易滑动,所以比较难绑,最后需要有人辅助;二是测量绳长虽然不难,只要化曲为直即可,但一旦化曲为直,就难以发现绳长与易拉罐直径以及周长之间的关系了;三是画平面图不容易,尤其是5个、6个的情况难画,需要仔细观察绳子绑在易拉罐上的形状,最后得出“只要画好2个(3个、4个、5个、6个)两两相切的圆,然后画出外围的周长即可;四是规律的发现不容易,还真需要“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从学生的实践反馈得知,这项实践基本上人人都参与了合作,而且学生的合作所得的结论也往往在2、3、4个易拉罐为主,基本得到了两个易拉罐:绳长等于一个圆周长加两条直径;三个易拉罐:绳长等于一个圆周长加四条直径;四个易拉罐:绳长等于一个圆周长加六条直径;五个、六个的情况,不少学生只是猜想,却未加证实。当然,在反馈过程中,这些疑难问题都在老师的点拨下一一迎刃而解。意外的收获是,个别家长的参与使这项实践的气氛显得更加浓烈。,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