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记叙文阅读知识及技巧.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714434 上传时间:2023-08-12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3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记叙文阅读知识及技巧.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小学记叙文阅读知识及技巧.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小学记叙文阅读知识及技巧.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小学记叙文阅读知识及技巧.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小学记叙文阅读知识及技巧.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记叙文阅读知识及技巧.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记叙文阅读知识及技巧.ppt(3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小学记叙文阅读知识及技巧,小学阅读考点基础知识:拼音、词语、成语、标点符号。分段分层:包括给文章分段落,给自然段分层次。归纳概括:段落大意 文章主要内容 中心思想信息查索:指从文章中查找出指定的内容,比如画出中心句、过渡句、呼应句,找出文中或某段中反义词或近义词。通过关键信息将问题的答案在文章中定位(多见于说明文)也属于信息查索范围。,表达方法:1.句子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反问、对比、夸张等);2.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先抑后扬、寓情于景、以小见大等);3.叙事方式(顺叙、插叙、倒叙、补叙);4.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引用)语境分析:结合文章,理解某一句话的意思以及在文章中的

2、作用;分析某个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以及作用主观题:写自己的感想,想象和主张。,阅读答题原则1.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2.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思路)和中心意思。3.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4.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 事件起因 经过 结果,表达方式1.叙述2.描写3.说明4.议论5.抒情,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1.多感官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2.以动衬静,动静结合 3.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直接

3、描写与间接描写)4.人物描写 肖像(外貌)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5.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天气、季节和景物场景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表现人物某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4、揭示文章主题。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某句话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类题目所考查的句子多数是指中心句、统领句、转承句、结论句和一些意蕴比较丰富的句子。理解这些句子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从内容上看思想感情,从结

5、构上看作用,从艺术效果上看(理解句势的整散长短对于抒情议论的作用,要理解修辞手法的效果,理解文章技法上产生的效果)。1.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性词语。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我们可以抓住“焦急”和“耐心”这两个关键词,这两个词看起来似乎矛盾,但却反映了老奶奶急切想见到总理的灵车,以及不见灵车决不离去的那种对总理无比热爱的感情。,2.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有些句子的含义与上下文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顾及全篇,才能理解句子的含义。在古诗学习中尤其如此.如“死去元知万事空”,要理解它的真正含义还得联系下文。下文是“但悲不见

6、九州同”:但感到悲伤的是没有看到祖国的统一。最后两句是“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最念念不忘的是盼望南宋的军队能早日收复中原统一祖国,到时家祭的时候不要忘记告诉你的父亲。反映了作者临死时念念不忘统一祖国的。,3.联系实际,通过联想来理解。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这位伟大的战士,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没挪动过一寸地方,没有发出一声呻吟。我们可以联想自己被沸水或火星烫着时会迅速地把手缩回来以及剧烈疼痛的情景,而邱少云在烈火烧达半小时之久却能做到纹丝不动,足见他的高度纪律性及为革命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4.从比喻、象征意义中去理解。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四周围黑洞

7、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作者用“黑洞洞”形容旧社会非常黑暗,用“碰壁”比喻革命者没有自由,到处受迫害。这是鲁迅先生用诙谐的笑谈来讽刺、抨击旧社会的黑暗。,5.从联系时代背景来理解。有的文章要与当时的情况联系起来才能理解。如“赶集”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料想四年以前该不会有这些东西吧。”四年以前是什么时候呢?文章写的是解放初期农村面貌的迅速改变,农民的生活不断改善,从而歌颂了党的领导好。,一句话中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概括主要内容记叙类文

8、章 回答清楚什么人做什么事。格式:(时间+地点)+人+事。阅读这类课文要抓住:课文写的谁?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然后概括主要内容。如桥:一个小村庄发生山洪,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沉着机智指挥村民脱险,挽救了全村人的性命,而他和自己的儿子却被洪水吞没了。又如晏子使楚: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显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的尊严。,如金色的鱼钩:在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最后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如草原:作者描绘了内蒙古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风俗民情,表达了蒙汉民族间的深厚情谊。,说明类文章

9、 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如鲸: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议论类文章 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分段的方法 1.以写事为主的文章 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时间分析;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分析;按事情发展的阶段分析。(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总分总(掐头去尾)2.以写人为主的文章 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析;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点分析;按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分析;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析。,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

10、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给文段加标题的方法 1.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反复出现的句子。2.语言要求简练,一般在个字左右。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依据有 1.核心人物 2.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 4.作者情感,概括中心思想 格式:中心思想=主要内容+作者的思想感情或立场。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详见上面第4点,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或立场可以学习这四种方法

11、:1.分析题目法:弄清题目的意思,找出中心词。2.分析中心句法:理解中心句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3.分析主要情节法:理解主要情节中包含的思想感情 4.分析主要人物法:理解主要人物有什么思想品质和精神,作者是歌颂还是批评。,找中心句 中心句在段内位置的一般规律:起概括和总述作用的中心句一般在段的开头。起承上启下作用的中心句一般在段的中间。起归纳和总结作用的中心句一般在段的末尾。起强调和增强印象作用的中心句一般在段的开头和结尾。找中心句一般在段的开头和结尾,有时候也会在段的中间。一般情况下中心句不会很长。谨记:上面说的只是一般情况,也会有特殊情况。,找过渡句 过渡句就是联接上下文,由一个问题转移到另

12、一个问题的句子。位置上,这样的句子往往出现在段落开头,有时也独立成一段。内容上,这样的句子和上下两段都有联系。所以判断时可以根据位置,也可以根据内容,最好还是根据内容判断。常见的过渡句通常伴有关联词(不仅还、不但而且、虽然但是、然而、却 等等)。所以,如果段的开头出现上述的关联词,这个句子一般是过渡句。,找呼应句“首尾呼应”表明了相互呼应的两个句子的相对位置。如果已知句在文章的前面,响应句一般在文章的后面;如果已知句在文章的后面,响应句一般在文章的前面。相互呼应的两个句子应该有相同或意思相近的中心词,两句话的意思差不多。如果两个句子表达的意思差不多,而且一个在文章的前面,一个在文章的后面,它们

13、互为呼应句。,不同体裁的文章该怎么阅读 写人的文章 首先,分析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特征,体会人物的个性和品质。其次,分析典型事例,透视人物的内心世界。最后,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记事的文章 抓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理清叙述顺序 抓住事件的重点 掌握分段方法(一种是按“发生、经过、结果”划分的“三分法”;一种是按“发生、发展、高潮、结果”划分的“四分法”),概括中心思想。,写景的文章 阅读时要弄清写作顺序 空间顺序,观察的先后顺序,时间变化顺序,给景物分类。理解文章的结构层次 总分结构(先总后分、先分后总或总分总)并列结构(林海)体会思想感情,状物的文章 状物文种

14、类 状静物:如长城。写静物的一般按“样子、结构、用途”的顺序写。状动物:如燕子。写动物的一般按“外形、动态、习性”的顺序写。状植物:如我爱故乡的杨梅。写植物的一般按“形状、颜色、滋味”的顺序写。状物文的写作目的总是要突出物体的特点,表达思想感情。,仿写句子公式:1.数清例句的字数。2.弄清例句所采用的修辞手法(没有修辞手法的除外)。3.读懂例句与所要仿写的句子的联系。,修辞手法的作用(本身作用;语境作用)1.比喻: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将xx比作XX,生动形象地写出了xx的特点,抒发了作者或主人公怎样的情感。2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把xx当作人来写,赋予xx以人的情感生动形象的写出了xx的特

15、点,抒发了作者或主人公的情感。3.夸张:对xx的某些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深刻生动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增强语言的感染力,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抒发了作者XX的思想感情。,4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5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6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7对比:强调了突出了。8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 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讽喻手法、象征、双关等等。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

16、、设问、反问、反复等。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选材是否突出了中心,详略是否得当。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分析文章的写作顺序,看看文章为表达中心是否选择了合适的记叙顺序。有顺叙(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叙述,如飞夺泸定桥)、倒叙(把事情的结果或事情中最突出的片断提到前面来写,如月光曲)、插叙(在叙述过程中插入一段有关的事情,如凡卡)、补叙(对所叙述的人物、事件、情节等做简短的补充说明,如小英雄雨来)、分叙(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事物的发展过程,如课间十分钟)。另外,还可以分析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还可以从表现方法入手进行分析,如象征法(白杨)、对比法(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托物言志(冬夜杂咏)、衬托法(鸬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