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白粉病的症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716744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PPT 页数:16 大小:4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麦白粉病的症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小麦白粉病的症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小麦白粉病的症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小麦白粉病的症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小麦白粉病的症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麦白粉病的症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麦白粉病的症状.ppt(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小麦白粉病的症状,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危害,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可危害叶鞘、茎秆和穗部。病部初产生黄色小点,而后逐渐扩大为圆形或椭圆形病斑,表面生一层白粉状霉层,以后逐渐变为灰白色,最后变为浅褐色,其上生有许多黑色小点。病斑多可愈合成片,并导致叶片发黄枯死。,小麦白粉病,小麦白粉病发病初期叶片上症状,小麦白粉病的病原物,有性态为禾本科布氏白粉菌(Blumeria graminis)无性态为串珠状粉孢菌(Oidium monilioides),布氏白粉菌,串珠状粉孢菌,病害循环:病原菌的越夏和越冬:小麦白粉病菌的越夏方式目前认为有两种:一种是以分生孢子在夏季气温较低的地区(最热一旬的平均气温不超过

2、24)的自生麦苗上或夏播小麦植株上越夏,海拔较高的山区如贵州的贵阳地区、四川的雅安和川北的阿坝州、湖北的鄂西北及鄂西山区、河南的豫北和南阳山区、陕西关中秦岭北麓及渭北山区、甘肃天水地区等等,1981年在河南省辉县山区自生麦苗上白粉病病株率高达80%。而在广大的平原麦区,由于夏季气温较高,病原菌难以存活,加上大多数自生麦苗到麦播前已经死亡,因此小麦白粉病菌不能在这些地区越夏。小麦白粉病菌另一种越夏方式是以病残体上的闭囊壳在低温干燥的条件下越夏。河南、江苏等地闭囊壳混杂于小麦种子内非常普遍,而且存活率高,是当地秋苗发病的主要初侵染源。在新疆、内蒙古、宁夏、吉林、黑龙江等地存放的闭囊壳10月下旬仍具

3、有活力,可能成为秋苗发病的初侵染源。但多数情况下,闭囊壳很难越夏。,病菌越夏后侵染秋苗,导致秋苗发病。在冬季病菌以菌丝体潜伏在植株下部叶片或叶鞘内越冬。影响病菌越冬存活率高低主要因素是冬季气温和湿度,如冬季温暖,雨雪较多或土壤湿度大,则有利于病菌的越冬。小麦白粉菌可以在东北南部大连冬麦区,以菌丝垫形态在冬麦基部叶片和叶鞘上越冬,但越冬菌源量很小。东北地区春小麦白粉病初次侵染菌源主要来自胶东半岛冬麦区,孢子云从烟台传至沈阳只需9.5h。,传播和侵入:病菌的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借助于气流传播,而且病菌可借助高空气流进行远距离传播。东北春麦区的病菌主要来自胶东半岛冬麦区,当地小麦白粉菌的分生孢子随偏南

4、气流传播到东北麦区,随降雨沉落到小麦叶片上,并侵染小麦而引起发病。病菌的孢子随气流传到感病品种的植株上后,遇到合适的条件即可萌发产生芽管。芽管的顶端膨大形成附着胞,附着胞上再产生侵入丝直接穿透寄主表面的角质层,侵人寄主表皮细胞,并在表皮细胞内产生吸器,吸取寄主营养。适宜条件下(10-20,较高的相对湿度),病原菌1d即可完成侵入过程。,再侵染:病菌完成侵染并建立寄生关系后,菌丝即可在寄主组织表面不断蔓延生长,随后在菌丝中分化形成分生孢子梗并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成熟后脱落,由气流向周围传播引起多次再侵染。白粉病潜育期很短,21-25时只有3d,整个生育期中再侵染十分频繁。该病一般先在植株

5、下部呈水平方向扩展,以后逐步向上部蔓延。发病早期,病田中有明显发病中心,由此向四周传播蔓延引起流行。河南省春季一般拔节期开始发病,抽穗至灌浆期达到高峰,乳熟期停止发展,病情发展流行呈典型的S型曲线。,发病条件此病的发生和流行取决于品种抗病性、气候条件、栽培条件和菌源数量等。品种抗病性:不同的小麦品种对白粉病菌的抗病性差异很大,表现为从免疫、高抗到高感等多种类型。根据抗病性表现,又可把小麦品种对白粉病菌的抗性分为低反应型抗病性、数量性状抗病性和耐病性等。低反应型抗病性:又称小种专化抗病性,由少数主效基因控制,在菌侵入时迅速发生过敏性坏死反应,表现为反应型级别低(0,0;1和2),如白兔3号、肯贵

6、阿1号、郑州831等。目前国外已经明确的抗白粉病基因有20多个(Pm1Pm 17、Pm3 b、Pm3c、Pm4b)和Mld、Mli、Mlk、M/pbl等4个尚未正式命名的抗病基因。我国引进的抗白粉病基因中目前Pm2、Pm2x、Pm4、Pm2+6抗病性表现较好,而Pm9以后的抗病基因尚未引进。,数量性状抗病性:又称非小种专化抗病性或慢病性,由多数微效基因控制,表现为侵染率低,潜育期长,孢子堆小,产孢量少,病情增长较慢等,如望水白、阿勃、豫麦2号、豫麦15号、小偃6号等。耐病性:由于植株根系发达,吸水能力强,光合作用效率高,灌浆速度快等,具有较强的补偿作用,在植株感病后产量损失较小。,气候条件:气

7、候因素对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和流行影响十分明显,其中又以温度和湿度影响最大。温度对春季小麦白粉病的影响包括3个方面:一是始发期的早晚,二是潜育期的长短和病情发展速度的快慢,三是病害终止期的迟早。如冬季和早春气温偏高,始发期就较早。小麦白粉病在温度O-25均可发生,15-20为发病最适温度,10以下发生缓慢,25以上病情发展受到抑制。病害潜育期4-6时为15-20d,8-11时为8-13d,14-17时为5-7d,19-25时仅为4-5d。湿度和降雨对病害的影响比较复杂,一般来说,干旱少雨不利于病害发生,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相对湿度增加,病害会逐渐加重。虽空气湿度较高有利于病菌孢子的形成和侵入,但湿度

8、过大降雨过多则不利于分生孢子的形成和传播,对病害发展反而不利。,栽培条件:栽培条件如施肥、灌水、播种量和植株群体密度等对小麦白粉病的发生也有重要影响。氮肥施用过多,灌水量大,往往导致田间通风透光不良,有利于病原菌的繁殖和侵染;同时植株生长过于密茂,贪青徒长,叶片幼嫩,而且易于倒伏,植株抗病性差,白粉病发生较重。因此,肥水条件好的高产地块易于发病。但是,如田间水肥不足,土壤干旱,植株生长衰弱,细胞缺水失去膨压,抗病性下降,也会引起病害严重发生。如适期适量播种,氮、磷、钾配合使用,进行合理灌溉,控制适宜的群体密度,则能够减轻病害的发生。,菌源数量:在陕西关中和甘肃天水等地,秋苗发病轻重与越夏地的菌

9、源量有密切关系。而春季白粉病的病情与病菌越冬存活率有一定关系。新疆研究也认为,越冬病叶率对白粉病发生影响很大。在东北春小麦种植地区,病菌不能在当地越夏和越冬,白粉病发生的菌源来自于胶东半岛冬麦区,因此,胶东半岛春季小麦白粉病的发生程度及菌源量对东北地区春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影响很大。,小麦白粉病病害控制,防治策略应采取以推广抗病品种为主,辅之以减少菌源、栽培防治和化学药剂防治的综合防治措施。.选用抗病品种 2.减少初侵染来源 3.加强栽培管理 主要措施有:适期适量播种,控制田间群体密度合理施肥 合理灌水,降低田间湿度。4.药剂防治 播种期拌种:三唑酮(粉锈宁),烯唑醇 春季喷药防治:15%三唑酮、20%三唑酮、12.5%烯唑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