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迟焦化装置吸收稳定系统工艺与操作.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723963 上传时间:2023-08-14 格式:PPT 页数:47 大小:4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延迟焦化装置吸收稳定系统工艺与操作.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延迟焦化装置吸收稳定系统工艺与操作.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延迟焦化装置吸收稳定系统工艺与操作.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延迟焦化装置吸收稳定系统工艺与操作.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延迟焦化装置吸收稳定系统工艺与操作.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延迟焦化装置吸收稳定系统工艺与操作.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延迟焦化装置吸收稳定系统工艺与操作.ppt(4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延迟焦化装置吸收稳定系统工艺与操作,第一章:吸收解吸的基本原理第二章:吸收稳定系统工艺流程第三章:质量控制及操作第四章:工艺参数控制及操作第五章:稳定吸收系统开工操作第六章:稳定吸收系统停工操作,第一章:吸收解吸的基本原理,1.1吸收的基本原理 在吸收过程中,相之间的传质是由三个步骤串联组成:(1)溶质由气相主体传递到气、液相界面,即气相与界面间的对流传质;(2)溶质在相界面上的溶解,进入液相;(3)溶质由界面传递到液相主体,即界面与液相间的对流传质。,双膜理论 对于吸收过程的机理,一般用双膜理论进行解释,双膜理论的基本论点如下:相接触的气、液两相液体间存在着稳定的相界面,界面两侧各有一很薄的

2、有效层流膜层,溶质以分子扩散方式通过此两膜层;界面上的气、液两相呈平衡状态;在膜层以外的气、液两相主体区无传质阻力,即浓度梯度或分压梯度为零。,第一章:吸收解吸的基本原理,吸收塔的吸收过程 吸收塔的吸收过程属于物理吸收,是利用气体混合物中各组分在液体吸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气体混合物中溶解度大的组分被部分吸收溶解于吸收溶剂中而得到分离。该吸收过程的吸收的推动力是该组分在气相的分压与在液相的分压之差,此差值在达到平衡状态时为零,传质的方向取决于气相中组分的分压是大于还是小于溶液中的平衡分压。,第一章:吸收解吸的基本原理,由于提高操作压力有利于提高溶质的气相分压,而降低温度则可降低液相溶剂中溶剂组份

3、的平衡分压,因此,提高压力和降低操作温度,有利于提供吸收推动力,也即有利于吸收过程的进行。,第一章:吸收解吸的基本原理,1.2解吸的基本原理 解吸是吸收的逆过程,其主要目的是使吸收液中的部分气体溶质释放出来,达到溶质的分离。解吸过程由于受工艺流程设置限制,采用提高溶液温度的方法,来促进吸收逆过程。通过提高溶液温度来提高溶液中溶质组份的平衡分压,使溶液的溶质平衡分压大于气相中溶质组份分压(主要为C2及以下组份),实现溶质组份的分离。,第一章:吸收解吸的基本原理,第二章:吸收稳定系统工艺流程,2.1焦化富气含轻烃类组分(即C3+C4)较大,有两个坏处,一是干气含轻烃类组分大,导致干气提浓装置原料带

4、液严重,影响干气提浓装置正常操作,二是烃类与干气价格差在3000元/吨左右,如果不分离出来,造成经济损失。吸收塔的作用就是通过用汽油和柴油将焦化富气中的C3+C4组分吸收出来,解吸塔就是将汽油在吸收富气中的C3+C4组分同时吸收的C1+C2组分重新释放出来,是吸收的逆过程。汽油中的C3+C4组分通过稳定塔加温重新从汽油中分离出来。,第二章:吸收稳定系统工艺流程,2.2吸收稳定系统的任务是处理来自分馏塔顶油气分离器的粗汽油和来自压缩机的富气,分离出干气(C2及C2以下),得到稳定汽油和液化气。稳定汽油和液化气产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焦化反应系统的工艺过程,但吸收稳定系统的回收程度与操作水平也对收率

5、有很大的影响。目的是要求吸收后的干气中尽量少含C3,同时要求解吸后的脱乙烷汽油中尽可能不含C2。,第二章:吸收稳定系统工艺流程,2.3在吸收塔内,贫吸收油(汽油)自塔顶入塔后下行,与由塔底进入的富气在塔板上进行多次气液逆向接触,完成吸收过程。富气中的关键组分C3在随气体上升过程中,逐渐被吸收油溶解而由气相转入液相之中,最终在塔板上达到气液平衡。C3在气液两相中的浓度是由其平衡常数决定的。整个吸收过程基本处于相同的操作压力和操作温度,因此,可看作是等温吸收过程。当气体达到最上一层塔板时,其中的C3组分大部分已在顶部各层塔板上被下行的吸收油所吸收,气体中C3含量已经不多,从而达到分离的要求。,第二

6、章:吸收稳定系统工艺流程,2.4在充分地吸收C3及更重的C4、C5等组分的同时,富吸收油中也会吸收相当数量的C2组分,这就需要在解吸塔内将富吸收油中的C2组分脱吸出来。在解吸时为了把C2组分脱净,部分C3、C4组分也会被解吸出来,所以,解吸塔顶气要送回吸收塔进行再次吸收,如此循环进行。这样通过吸收与解吸操作,在吸收塔顶可得到基本不含C3组分的气体,在解吸塔底可得到基本不含C2的脱乙烷汽油。,第二章:吸收稳定系统工艺流程,2.5 将液化气(C3、C4组分)从脱乙烷汽油中分离出来的操作过程是在稳定塔中进行的。稳定操作是在一定压力下进行的精馏过程,脱乙烷汽油由塔中部进入,塔底由重沸器提供热量。塔顶由

7、液化气作回流并控制塔顶温度,进行精馏操作,最终在塔顶得到液化气组分,塔底得到稳定汽油组分,达到液化气与稳定汽油分离的目的。,第二章:吸收稳定系统工艺流程,第二章:吸收稳定系统工艺流程,改造过,第三章:质量控制及操作,3.1稳定汽油初馏点控制稳定汽油初馏点是稳定汽油的主要指标,它的指标大小关系到稳定汽油在加工、储存、运输和使用中的安全。控制目标:以工艺卡片为准相关参数:塔底温度、塔顶压力、进料位置控制方式:正常生产时,稳定汽油的初馏点是由塔底温度来控制的,第三章:质量控制及操作,正常调整:,异常处理:,第三章:质量控制及操作,3.2干气中C3以上含量的控制干气中C3以上含量是干气主要控制指标之一

8、,C3以上含量偏高容易引起干气带油,影响干气提浓装置操作,也不利于炉子燃烧,同时也会造成部分C3可利用组分的损失。控制目标:以工艺卡片为准相关参数:吸收塔压力、吸收塔温度、再吸收塔压力、再吸收塔温度、再吸收塔油气比、再吸收剂的饱和蒸汽压控制方式:正常情况下主要是通过调节吸收塔液气比(即补充吸收剂流量)及解吸塔底温度来控制干气中C3含量合格,第三章:质量控制及操作,正常调整:,第三章:质量控制及操作,异常处理:,第三章:质量控制及操作,3.3液化气C5含量(或残留物)控制液化气C5含量是液化气主要的控制指标,它标志着液化气使用完后残留物的多少。控制目标:以工艺卡片为准相关参数:稳定塔顶温、稳定塔

9、底温、稳定塔顶压力、进料位置、回流比控制方式:正常情况下通过调节稳定塔顶温度来控制液化气C5含量合格,第三章:质量控制及操作,正常调整:,异常处理:,4.1稳定塔顶压力控制稳定塔顶压力是稳定塔操作的关键指标,它对稳定汽油和液态烃质量的控制影响很大。控制目标:稳定塔顶压力1.05MPa控制范围:1.3 MPa相关参数:稳定塔底温度、稳定塔进料量、稳定塔顶回流量控制方式:稳定塔顶压力由PC6605控制,当稳定塔顶压力偏高时,关小PC6605,来实现稳定塔顶压力的控制,第四章:工艺参数控制及操作,第四章:工艺参数控制及操作,正常调整:,第四章:工艺参数控制及操作,异常处理:,第四章:工艺参数控制及操

10、作,4.2再吸收塔压力控制再吸收塔顶压力是再吸收塔操作的关键指标,压力控制偏低,再吸收效果不好,成干气不干,压力控制偏高,造成吸收系统压力上升,气压机出口压力上升,装置能耗上升。控制目标:再吸收塔顶压力:1.3 MPa控制范围:再吸收塔压力:相关参数:压缩机出口压力、压缩机出口流量、干气背压、再吸收剂温度控制方式:通过压力控制阀PC6604来控制再吸收塔顶部压力,第四章:工艺参数控制及操作,正常调整:,异常处理:,第四章:工艺参数控制及操作,4.3解吸塔底温度解吸塔底温度是解吸塔操作的主要指标,温度控制偏高,解吸气量偏大,造成部分干气组分在吸收塔和解吸塔之间循环,增加了装置的能耗,温度控制偏低

11、,造成稳定塔顶不凝气增加。控制目标:解吸塔底温度:125控制范围:110-135相关参数:解吸塔进料量、解吸塔进料量温度、重沸器E203/1的返塔温度控制方式:正常情况下,解吸塔底温度是通过控制进入重沸器E203/1的换热量来控制塔底温度的,第四章:工艺参数控制及操作,正常调整:,异常处理:,第四章:工艺参数控制及操作,4.4稳定塔顶温度控制稳定塔顶温度是稳定塔操作的关键指标,它关系到稳定塔顶液态烃中C5含量是否合格。控制目标:58控制范围:55-65相关参数:塔顶压力、进料温度、进料量、塔顶回流温度、塔底温度控制方式:正常生产时,用稳定塔塔顶回流量来控制塔顶的温度,第四章:工艺参数控制及操作

12、,正常调整:,第四章:工艺参数控制及操作,异常处理:,第四章:工艺参数控制及操作,4.5稳定塔底温度控制稳定塔底温度是稳定塔操作的关键指标,它是稳定控制蒸汽压是否合格的主要手段。控制目标:185控制范围:150-210相关参数:进料温度、进料流量、E-208/AB气相返塔温度控制方式:正常稳定塔底的温度由E-212返塔温度控制阀TC-6600来控制。,第四章:工艺参数控制及操作,正常调整:,异常处理:,第五章:稳定吸收系统开工操作,步骤:5.1、安全检查5.2、准备工作5.3、引进公用介质5.4、蒸汽贯通试压5.5、氮气置换、充压5.6、收汽油开工(建立三塔循环)5.7、改富气进吸收塔,第五章

13、:稳定吸收系统开工操作,5.4、蒸汽贯通试压、目的检查工艺管线是否畅通、查流程是否正确,考察工艺管线和静设备(塔、冷换设备、容器、阀门等)在承受正常的工艺操作压力时的密封性能。要求及注意事项、试压前,安全阀前隔断阀要关闭,试压后,再根据要求投用安全阀;、引蒸汽时先脱水排凝后再引,后路要畅通,引汽过程要由小到大,以对管线进行暖管,要严防水击和管线拉坏;、蒸汽经过冷换设备前,另一程一定要先打开放空,防止憋压,水冷器要关上下水阀,并打开放空脱净水;、贯通试压结束后,要将设备放空阀打开,以防塔、容器内形成负压;,第五章:稳定吸收系统开工操作,5.5、氮气置换、充压、目的置换管道及设备中的空气,保证系统引瓦斯时的安全。、注意事项、在进行氮气置换操作时注意安全,防止窒息现象,加强放空点的监护;、管线、设备用氮气置换时,低点要进行脱水,打开放空点放空时,要有专人在现场负责,有氮气出来置换干净空气后,立即关闭放空阀。,第五章:稳定吸收系统开工操作,第五章:稳定吸收系统开工操作,第五章:稳定吸收系统开工操作,第五章:稳定吸收系统开工操作,第五章:稳定吸收系统开工操作,第五章:稳定吸收系统开工操作,第五章:稳定吸收系统开工操作,第六章:稳定吸收系统停工操作,第六章:稳定吸收系统停工操作,第六章:稳定吸收系统停工操作,第六章:稳定吸收系统停工操作,第六章:稳定吸收系统停工操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