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系统疾病.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729943 上传时间:2023-08-15 格式:PPT 页数:76 大小:2.1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血管系统疾病.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心血管系统疾病.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心血管系统疾病.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心血管系统疾病.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心血管系统疾病.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血管系统疾病.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血管系统疾病.ppt(7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心血管系统包括心脏、动脉、微循环和静脉。本系统疾病尤其是心脏和动脉的病变,构成了对人类健康与生命的最大威胁!我国其死亡率仅次于恶性肿瘤,第五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第一节 动脉粥样硬化症atherosclerosis,概念:是指与血脂异常及血管壁成分改变 有关的动脉性疾病。病变特征:在大、中型动脉内膜下发生脂质沉积,形成粥样斑块,最终致动脉硬化。临床:常见于中老年人,在心、脑等重要器官引起严重的缺血性病变。,病因及发病机理1.血脂异常 血中总胆固醇、甘油三脂异常升高即为高脂血症。在高脂血症时,低密度脂蛋白(LDL)和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容易透过动脉内膜沉积;而高密度脂蛋白(HDL)可抑制二者

2、在内膜沉积并使其在肝内及血浆中降解而排泄。,2.动脉内膜损伤:高血压、吸烟等损伤内膜,使内膜通透性增高,CO升高刺激内皮释放生长因子 动脉中膜平滑肌增生,吸烟使LDL 易于氧化(OX-LDL 泡沫细胞)3.继发高脂血症:糖尿病、甲减 肾病综合症 LDL 高胰岛血症 平滑肌增生 4.遗传:LDL基因突变 LDL极度升高 5.其它因素:年龄、性别、病毒感染、肥 胖,发病机理 血脂升高 内膜透性升高 脂蛋白进入内膜 氧化修饰(ox-LDL)单核细胞吞噬 泡沫细胞 修饰脂质的细胞毒用 泡沫细胞坏死、崩解 脂质外逸、炎症反应 斑块,病理变化1.脂纹 fatty streak肉眼 在动脉内膜表面出现宽12

3、mm,长15cm的脂纹或帽针头大小的脂斑,黄色,平坦或微隆起。镜下 由大量泡沫细胞构成。,脂纹脂斑期,2.纤维斑块 fibrous plaque 肉眼 在动脉内膜表面形成明显隆起的灰黄色、瓷白色的斑块。镜下 纤维组织增生和脂质沉积交替构成。,3.粥样斑块 Atheromatous plaque atheroma 肉眼 灰黄隆起斑块,深层黄色粥糜样物。镜下 表面为玻变的纤维帽,深层为含大量胆固醇结晶的米粥样物质,底部为肉芽、泡沫细胞及淋巴细胞等。,4.复合性病变(1)斑块内出血(2)斑块破裂(3)血栓形成,(4)钙化(5)动脉瘤形成(6)血管狭窄,主要动脉病变(一)主动脉粥样硬化 部位:依次为腹

4、主动脉、胸主动脉、升主动脉。特点:动脉内膜布满各种病变,管壁增厚变硬。可形成主动脉瘤、夹层动脉瘤和主动脉瓣膜病。,(二)脑动脉粥样硬化部位:颈内动脉、基底动脉、大脑中动脉和Willis环最显著。特点:脑萎缩、血栓形成、脑梗死、和动脉瘤等。,(三)肾、四肢、肠系膜动脉粥样硬化1.肾 肾性高血压、梗死、AS固缩肾。2.四肢 以下肢多见,跛行或坏疽。3.肠系膜 肠梗死,第二节 冠状动脉粥样化性心脏病 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概念:是冠状动脉硬化狭窄而致的心肌缺血性心脏病。部位:依次为左前降支、右主干,左主干或左旋支、后降支。,分级:IIV级分类:心绞痛、心肌梗死、心肌纤

5、维化、猝死,(一)心绞痛angina pectoris概念 是由于心肌急性暂时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症。临床表现 胸骨后压榨性或紧缩性疼痛,向左肩或左臂放射,每次35分钟,常有明显的诱因。,机理 缺氧致代谢物质堆积,刺激传入神经引起疼痛。类型1.稳定性心绞痛 13月内频度、诱因、性质、强度不变。负荷时2.恶化性心绞痛 在1基础上附加血栓,3月内 疼痛经常变动。休息或负荷3.变异性心绞痛 Prinzmetal,伴动脉痉挛。休 息或梦醒时发作,S-T抬高。不明结局心绞痛发作多能在用药后缓解,多次发作可形成心肌梗死,(二)心肌梗死 myocardial infarction,是由于心肌严重

6、而持久的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局部性坏死。病因与发病机制1.冠状动脉血栓形成;2.痉挛3.斑块内出血;4.心脏负荷过重;5.出血、休克。,心肌梗死的部位 主要发生在左前降支区域,如左心室前壁、心尖部及室间隔前2/3,约占全部心肌梗死50%。次是右主干支配区域:左室后壁、室间隔后1/3及右心室,约占全部心肌梗死2530%。再次是左主干或左旋支支配区域,即左室侧壁、膈面、左房及房室结,占1520%,梗死类型(1)心内膜下心肌梗死;Subendocardial myocardial infarction 1cm,严重时融合呈环状(2)区域性或透壁性梗死;Transmural myocardial i

7、nfarction2.5cm 全层或2/3,梗死的病理演变6 h以前无变化6 h后苍白,89 h后土黄。第4天起梗死灶周围出现炎性充血带。第7天后出现肉芽组织。28周后梗死灶逐渐机化及瘢痕形成。,心肌梗死的生化改变1.急性期 血和尿中肌红蛋白升高,612h 内出现峰值2.SGOT、SGPT、CPK、LDH升高 2436小时达峰值,36天降至正常。3.CPK具有MI临床诊断意义,心肌梗死的后果及并发症1.乳头肌功能失调 3天内,心衰 2.心脏破裂:313%2周内,47天(1)左室下1/3处(2)室间隔破裂(3)左室乳头肌断裂,3.室壁瘤:ventricular aneurysm 1030%4.附

8、壁血栓mural thrombosis5.休克:面积 大于 40%时6.急性心包炎:1530%梗死后24天7.心率失常:,(三)心肌纤维化 myocardial fibrosis 所有心腔扩张,附壁血栓(四)冠脉性猝死sudden coronary death 中年男性,立即或1数小时死亡。两个条件:1.除外自杀、他杀 2.一支以上冠脉中、重度AS,可有复合 病变,但无其他致死性疾病。严重电生理紊乱 心室纤颤,第三节 高血压hypertension 概念: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原因未明的、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升高(140/90mmhg或18.4/12.0kpa)为主要表现的独立性全身疾病,全身细动脉硬

9、化为基本病变,常引起心、脑、肾及眼底病变。(又称高血压病)继发性高血压由其他疾病引起的症状性血压持续升高。原发病治愈后可复(肾动脉狭窄、急慢性肾炎、嗜铬细胞瘤等)多见于中老年人,常伴冠心病,性别无差异,一 病因及发病机理(一)发病因素1.遗传因素:家族聚集 双亲2-3倍,单亲1.5倍 研究显示:1)有血管紧张素编码基因的变异。2)血清中含有一种激素样物质,可抑制Na/k-ATP酶的活性,导致细胞内 Na、K、Ca离子浓度升高 细小动脉收缩。受多基因遗传影响加后天因素,2.饮食因素:人群发现有高钠饮食敏感个体,K、Ca离子摄入减少可促进高血压。(三者比例失调)3.职业和社会心理应激因素:紧张、心

10、理障碍、等。(二)发病机制:,外界、内在不良刺激(包括遗传易感)大脑皮层功能紊乱 ATCH 血管舒缩中枢形成固定收缩兴奋灶 肾上腺皮质分泌(盐素保钠排钾)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 儿茶酚胺分泌增高 全身细小动脉痉挛、硬化 肾缺血 血压升高 血容量 钠水潴留 摄钠过多及遗传肾素 血管紧张素II 醛固酮 钠敏感,二 类型和病理变化(一)缓进型高血压(chronic hypertension)又称良性高血压(benign)病理改变 1.机能紊乱期 全身的细、小动脉间断性痉挛。无器质性病变,血压常有波动,升高时可有头疼、头晕。(休息、心理调适、安定可缓),2.动脉系统病变期(1)细动脉玻变(arter

11、iolosclerosis)指中膜仅1-2层平滑肌的或直径1mm的最小动脉。机制:血浆蛋白内渗;分泌细胞外基质;平滑肌细胞凋亡胶原修复。以入球动脉和视网膜动脉硬化最具有诊断意义。,(2)肌型小动脉硬化 内膜纤维组织和弹力纤维增生,中膜平滑肌肥大。(3)弹力肌型和弹力型动脉:可伴AS.临床:血压长期升高失去波动性,患者多症状明显。3.内脏病变期(1)心脏 concentric hypertrophy 400克以上,左室1.5-2cm.肉柱、乳头肌增粗变圆。eccentric hypertrophy 心腔扩张 hypertensive heart disease,临床表现:心悸、心电图示左室肥大、

12、重者心衰的症状和体征。,(2)肾脏 肉眼:细动脉性肾硬化或原发性颗粒性固缩肾。镜下:1)肾小球纤维化、玻变,健存的肾小球肥大;2)肾细动脉硬化、间质结缔组织增生,淋巴细胞浸润,临表:蛋白尿、颗粒管型。重时多尿、夜尿、低比重尿。晚期尿毒症。可死于心、脑并发症。,(3)脑:1)高血压脑病hypertensive encephalopathy 脑水肿致头疼、呕吐、视力障碍;hypertensive crisis2)脑软化softening of the brain多为微梗死灶。(microinfarct)最终以胶质瘢痕修复。3)脑出血 基底节、内囊、大脑白质、桥脑和小脑等处。原因:脑细小动脉硬化质脆

13、,微小动脉瘤破裂。,脑出血,病变:出血区域可完全被破坏,形成囊腔状,其内充 满坏死组织和凝血快。出血部位与症状的关系:内囊出血对侧偏瘫及感觉丧失 出血破入脑室,突然昏迷而死亡 左侧脑出血引起失语 桥脑出血同侧面神经麻痹,对侧上下肢瘫痪 血肿占位及脑水肿可致颅内压升高,脑疝。其他临床表现:昏迷、呼吸加深,脉搏加快,大小便 失禁,肌腱反射消失,重者出现陈施氏 呼吸,瞳孔、角膜反射消失。,(4)视网膜:其中央动脉发生细动脉硬化,眼底镜见血管迂曲,反光增强,动静脉交叉处受压,视乳头水肿,视网膜出血和渗出。,视神经盘=视乳头(盲点),(二)急进型高血压(accelerated hypertension)

14、亦称恶性高血压。见于中青年,舒张压常大于130mmhg,可继发于缓进型高血压,但常为原发。病变特点:1)增生性小动脉硬化:内膜及平滑肌细胞显著增生,胶原纤维增多,使血管壁呈同心圆层状增厚,称洋葱皮样改变。2)坏死性细动脉炎:其内膜和中膜发生纤维素样坏死。患者多在一年内因尿毒症、脑出血和心力衰竭死亡。,洋葱皮样改变,纤维素样坏死,风湿病 rheumatism,概述:是一种与咽喉部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主要累及全身结缔组织,以形成风湿小体为其病理特征。常侵犯心脏、关节、皮肤、皮下和血管的结缔组织。发病年龄5-15岁,高峰年龄6-9岁,男女无差别,西部四川最高,以长江为界,南

15、方高于北方(除粤)。以春秋冬多发。我国统计现有风心病237250万人。,一 病因及发病机理,与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的依据:1)发病前有溶链菌感染史。2)发病时95%血中抗“o”高,500单位。3)与链球菌感染地区分布一致。4)抗菌素预防治疗有效。不是链球菌直接感染依据1)非感染当时,感染2-3周后,2)患者血液中从未发现过链球菌。3)非化脓炎,而是纤维素样坏死。,发病机制 1)抗原抗体交叉反应:链球菌的细胞壁C抗原引起的抗体可与结缔组织发生交叉反应;链球菌壁的M抗原的抗体与心肌及平滑肌交叉反应。2)自身免疫学说:链球菌抗原可能激发患者的自身免疫反应。(感染因子致自身成分构象改变成为异己

16、物质,而产生自身抗体),二 基本病理变化,1.变质渗出期alterative and exudative phase 结缔组织基质的粘液变性和纤维素样坏死。1个月左右。2.增生或肉芽肿期 proliferative phase or granulomatous phase 由Aschoff cell or Anitschkow cell聚集成 Aschoff body。多位于小血管旁,梭形,中央为纤维素样坏死,围以风湿细胞,少量淋巴细胞、浆细胞。23月左右。,3.瘢痕期 fibrous phase or healed phase 风湿细胞变为纤维母细胞并产生胶原,形成梭形小瘢痕,23个月左右。

17、以上反复发作,新旧病变并存。整个病程46月,风湿小体,三 各器官病变(一)风湿性心脏病:常为风湿性全心炎Rheumatic pancarditis。儿童60%80%伴发。1.风湿性心内膜炎 rheumatic endocarditis 病变以二尖瓣受损最多见,其次为二尖瓣和主动脉瓣联合损害。verrucous vegetation verrucous endocarditis Mc Callum 斑及附壁血栓,verrucous endocarditis,赘生物镜下,2.Rheumatic myocarditis 血管旁Aschoff body 形成。儿童常致弥漫性心肌间质水肿、炎细胞浸润,充

18、血心衰。,3.风湿性心包炎 rheumatic pericarditis 呈浆液性或浆液纤维素性炎。可形成心包积液、绒毛心和缩窄性心包炎。,(二)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ic arthritis 大关节形成游走性浆液性关节炎。多见成年患者,以游走性红、肿、热、疼、功能障碍为主,不遗留关节变形。(舔过关节,咬住心脏)(三)风湿性动脉炎rheumatic arteritis 累及冠状动脉、肾动脉、脑动脉等,血管壁结缔组织粘液样变性和纤维素样坏死。可有风湿小体,后期管壁狭窄甚至闭塞,可有血栓。(四)皮肤病变,主要见于急性期 1.皮下结节:subcutaneous nodules 膝、踝、腕、肘等关

19、节伸面皮下,直径在0.52cm之间,圆形,质硬,活动,不痛。镜下为风湿小体,风湿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呈栅栏状排列。数周后结节纤维化形成瘢痕。2.环形红斑:erythema annulare 出现与四肢和躯干的皮肤。12天消退。为真皮浅层的充血、水肿改变。(诊断意义),subcutaneous nodules,erythema annulare,(四)中枢神经系统病变 病变主为风湿性动脉炎和皮质下脑炎,后者表现为神经细胞变性和胶质细胞增生,胶质结节形成。当累及纹状体、黑质(锥体外系)部位时,患者常出现小舞蹈症 chorea minor。多见于512岁儿童,女孩多见。(治疗),第五节感染性心内膜炎in

20、fective endocarditis,概念:是由病原微生物直接感染心内膜而引起的炎症。通常分为急性和亚急性性两种。一、acute infective endocarditis 致病力强的化脓菌(痈、产褥热、骨髓炎)-抵抗力下降-菌入血-脓毒败血症-正常心内膜-侵犯二尖瓣、主动脉瓣-急性化脓性心内膜炎-菌性赘生物,引起远处器官的败血性梗死及脓肿。瓣膜破裂、穿孔、腱索断裂。50%数日或周内死亡。,二、subacute infective endocarditis 亦称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subacute bacterial endocarditis,SBE),临床上远较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多见

21、而重要。发热、点出血、栓塞、脾大、贫血等病因:多由致病力较弱的草绿色链球菌引起75%。,发病机制:由体内局部的感染灶或医源性感染-细菌侵入血流-原有病变的心瓣膜(80%风心、先心、心瓣膜修补术)-感染心内膜引起炎症。,病理变化 以二尖瓣受损最多见,其次为二尖瓣和主动脉瓣联合损害。大体:息肉或菜花状,灰黄、质脆。瓣膜不同程度变形,可发生溃疡和穿孔和腱索断裂。镜下:赘生物由血小板、纤维素、坏死组织和细菌团组成。溃疡底部肉芽组织及原有病变。,。,临床与病理联系 1.心脏杂音:瓣膜口狭窄和关闭不全,在相应的部位可以听到杂音,杂音可随赘生物的变动而变动。2.败血症:赘生物中细菌及其毒素入血引起,表现为长

22、期发热、脾肿大、白细胞增多、出血点、贫血等。3.动脉性栓塞:多见 脑、其次肾、脾、,心脏等栓塞,4 免疫性合并症:免疫复合物引起关节炎、甲下条纹状出血、肾小球肾炎、出血点、皮肤压痛小结节,osler小结。,结局 多数(90%)可以治愈,病程约6周,常遗留慢性心瓣膜病。瓣膜穿孔腱索断裂致猝死。,第六节 心瓣膜病valvular vitium of the heart,概念:是指心瓣膜由于先天发育异常或后天性疾病造成的器质性病变,风心、SBE、AS、梅毒、钙化、发育异常等。表现为狭窄和关闭不全。瓣膜双病变、联合瓣膜病,一、二尖瓣狭窄(mitral stenosis)病因:风湿内膜炎、SBE。正常开

23、放时面积约5cm2,狭窄时12cm2甚至0.5cm.瓣膜增厚、粘连、环硬、弹性下降。病理分型:1)隔膜型 2)增厚型 3)漏斗型,血液动力学改变:二狭舒张期左房注入左室血流受阻-舒张期仍有部分血液滞留于左房-左房血容量增高-左房代偿性扩张肥大-失代偿肌源性扩张-因左房淤血-肺静脉回流受阻-肺静脉压升高-肺小动脉反射性收缩-肺动脉压升高-右心代偿肥大-右心室肌源扩张-右心房淤血扩张-三尖瓣相对关闭不全-部分右心室血回右心房-大循环淤血。临表:听诊心尖处舒张期隆隆样杂音,X线呈“梨型心”。患者出现肺淤血和体循环淤血的表现,如(呼吸困难,紫绀,粉红泡沫痰,二尖瓣面容。肝、脾肿大,颈静脉怒张,下肢水肿

24、),二、Mitral insuffciency 以瓣膜增厚变硬,卷曲缩短,腱索亦增粗、缩短为主。,临床:听诊-心尖部吹风样收缩期杂音。X线-球型心。症状同二狭。,三、主动脉瓣狭窄(aortic stenosis)病因:风湿性,先天发育异常,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瓣膜钙化。血液动力学改变:主狭 左心排血量受限-左心室肥大左心室扩张。临床:主动脉瓣处收缩期喷射性杂音,心绞痛、脉压减少,肺淤血症状 X线呈“靴形心”。,四、主动脉瓣关闭不全(aortic insuffciency)病因:风湿病、SBE、AS、梅毒性主动脉炎,类风湿主动脉炎、Marfan综合症。血液动力学改变:主动脉关闭不全 血液返流 左心

25、室肥大、扩张。临床 主动脉瓣处舒张期杂音,脉压差大,水冲脉,股动脉枪击音,毛细血管波动现象等。Marfan综合症:骨骼异常、晶体异位,心血管病三大特征。,第七节 心肌病、心肌炎cardiomyopathymyocarditis,心肌病:原因不明以心肌病变为主的一类心脏病。称为:primary or idiopathic cardiomyopathy 分类:dilated cardiomyopathy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 restrictive cardiomyopathy Keshan disease,1.扩张性心肌病占90%,青壮年男性 心脏肥大、扩张 男

26、350g;女 300g 心肌肥大与萎缩交错排列。充血性心力衰竭。,2.肥厚性心肌病 左室肥厚、室间隔不对称增厚、左室流出道受阻为特征 50%由基因异常 心肌核大、深染心肌排列紊乱,3.限制性心肌病 心内膜及内膜下心肌进行性纤维化增厚,致心腔狭窄、心室充盈受限,伴有附壁血栓。4.克山病 心肌严重变性、坏死、瘢痕形成病变类似扩张性心肌病,4.病毒性心肌炎(viral myocarditis):柯萨奇B组病毒、埃可病毒、流感病毒等致心肌间质炎细胞浸润、心肌细胞变性或坏死,晚期心肌肥大及心腔扩张。临床表现为心律紊乱、传导阻滞,最后致心力衰竭。5.细菌性心肌炎(bacterial myocarditis):由常见有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双球菌、脑膜炎双球菌等。病理变化:心脏表面及切面可见多发性黄色小脓肿。脓肿周围心肌有不同程度的变性、坏死。间质内有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浸润。,6.孤立性心肌炎 isolated myocarditis 又称Fiedler心肌炎,1899,原因未明,青壮年 1)弥漫性间质性心肌炎 早期淋巴、巨噬细胞浸润,晚期间质纤维化,心肌细胞肥大。2)特发性巨细胞性心肌炎 灶性心肌坏死及肉芽肿形成。坏死周围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多核巨细胞浸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