痤疮的中医防治.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733721 上传时间:2023-08-15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8.7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痤疮的中医防治.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痤疮的中医防治.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痤疮的中医防治.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痤疮的中医防治.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痤疮的中医防治.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痤疮的中医防治.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痤疮的中医防治.ppt(2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痤疮的中医防治,北京大学医学部中西医结合学系蒋文跃,什么是痤疮,毛囊导管角化异常及皮脂腺分泌过度进而使毛囊阻塞,并引发毛囊炎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皮肤结构,表皮、真皮、皮下组织表皮:基底层,棘状细胞层,颗粒层,透明层,角质层。,毛囊及皮脂腺,痤疮的病理(西医),痤疮的病理(西医),皮脂腺分泌过多;-雄激素刺激?毛囊漏斗部角化过度与脱屑减少,形成黑头粉刺-缺乏维生素A;痤疮丙酸杆菌进入毛囊引起的炎症反应。,痤疮的皮损类型丘疹,痤疮的皮损类型白头粉刺,痤疮的皮损类型黑头粉刺,痤疮的皮损类型结节,痤疮的皮损类型囊肿,痤疮的皮损类型脓疱,中医对痤疮的认识,肺热:肺合皮毛,肺热发于皮肤;风热侵于皮肤

2、;胃肠湿热:饮食厚味,郁合化热,上行于头面及皮肤;肝经湿热或肝火上火,肝主疏泄气血;肾阴虚,阴虚生内热痰湿郁滞血瘀,中医对痤疮的认识,热、毒、湿、瘀,中医辨证分析:局部皮疹,皮疹潮红:风热,血热;脓胞或脓点多,红肿等:热毒重皮疹淡红或白头粉刺,与肤色接近:脾虚湿滞或偏寒;皮疹色暗而无光泽:气血不足兼有郁滞;面部油光发亮:湿热;囊肿:湿、瘀、毒互结结节:湿,中医辨证分析:辨体质,青春期:多偏热;面色白乏力:多脾虚夹湿爱好厚味:多湿热;紧张或情绪不佳:肝郁;,中医辨证分析:辨其它症状,大便干而舌红苔少:热盛阴虚大便干结而舌红苔黄腻:胃肠有热大便次数少而苔腻或兼乏力:脾虚有湿;大便偏溏而苔白腻:脾虚

3、有湿;大便粘滞不畅,苔黄腻:胃肠湿热月经提前或量多:血热或阴亏,中医对痤疮的治疗,清热毒(肺经风热):连翘、野菊花、蒲公英、鱼腥草;桑叶、桑白皮、枇杷叶;凉血:赤芍、丹皮、生地、黄芩;清肠胃湿热:黄连、黄柏;清肠胃实热:大黄、虎杖清肝经湿热:茵陈,垂盆草,虎杖,养阴血:生地,女贞子、白芍、当归;活血:丹参,当归,鬼箭羽,凌霄花祛风化湿:防风、白芷;化湿和胃:三仙、白术;散痰结:僵蚕、浙贝、牡蛎(壳)、夏枯草;散血结:穿山甲、山棱、莪术;,自拟方歌诀,痤疮连菊蒲鱼腥归芍丹参柏地芩茵陈垂虎防白芷三仙白术效果灵,痤疮基本方,连翘10克,野菊花10克,鱼腥草10克,蒲公英10克,当归5克,赤芍12克,

4、丹参10克,生地15克,黄柏3克,黄芩10克,茵陈6克,防风15克,白芷10克,炒谷麦芽各10克,白术6克。一月为一疗程。可先试探性服7剂。病情稳定可减半量或隔日服。根据皮疹和全身情况调整用药。,加减变化,皮疹很轻或偏寒湿:减清热药,或加温脾化湿药;大便偏干而硬:加大黄、虎杖,减防风和白芷量;偏瘦阴虚:可加重生地和女贞子;病情久、有囊肿和结节:加重散结活血化痰散,中医常用外用药,颠倒散:大黄、硫黄、石灰水轻粉轻粉5克,杏仁10克。用法用量先将轻粉研细,加杏仁同研,把手指洗净,蘸药磨擦患处。不可入口,最好晚间涂,晨洗去。,痤疮的预防,少食过甜、过油、油炸食品、硬果(花生、瓜子、核桃等)、辛辣刺激、酒;不食用补品保持充足的睡眠;、保持正常的排便习惯;保持乐观情绪;温水洗脸;,谢 谢 大 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