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像第二篇第二章.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737234 上传时间:2023-08-15 格式:PPT 页数:75 大小:5.8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摄像第二篇第二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摄像第二篇第二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摄像第二篇第二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5页
摄像第二篇第二章.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5页
摄像第二篇第二章.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摄像第二篇第二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摄像第二篇第二章.ppt(7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章 取景与构图,第一节 影像的画面 作为视听艺术,画面和声音是影视的两大表现元素。在影片中,画面是由很多因素构成的,如景深、构成、景别、影调、色彩、运动及表演等等,这些因素协调地组合起来,共同表现影视创作者所传播的信息与美感。以下重点介绍一下影响影视画面表现的几种主要视觉因素及其运用规律。(图2-2-1至图2-2-3),图2-2-1 画面的构图 李益安,图2-2-2 画面的构图 李益安,图2-2-3 画面的构图 李益安,一、角度与视点 作为模拟人的视听感知经验的视听语言,摄像机的角度是视听语言中重要而常用的表现性元素。法国电影理论家马尔丹认为:“独特的摄影角度只要不是用一个同整个情节有联系

2、的场景去直接说明它的合理性,它是可以取得独特的心理效果的。”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以平常的视角去观察世界。但在某些情况下,小孩观察大人,学生观察讲台上的老师,总是以仰视的角度;而相反,大人观察小孩,老师观察学生,路人观察乞丐等等,通常是俯视的角度。一般来说,仰视能使被观察的对象显得高大、威严,带有敬仰、敬畏、可怕的意味;而俯视能使被观察的对象显得低矮、渺小,带有怜悯、蔑视、可笑的意味。仰角有利于展现纵向的空间,俯角有利于描述广阔的空间。摄像机镜头是生活的延伸,创作者有意识地加以利用,从而产生特别的艺术效果。人们在描述一些大人物的时候,镜头常用微仰的视角。(图2-2-4),图2-2-4 拍摄角度

3、与视点 李益安,在广告摄影片中,以微距来拍摄商品特写,更能表现商品包装的美感,同时更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而有时广告摄影作者故意以俯角来描述剧中人物,则能表达出特别的幽默感。摄影机的角度还是构成影片视点的最重要的元素。所谓影片视点是指摄像机记录剧情发展时所站的立场和角度。视点分为客观视点和主观视点。客观视点是指摄像机站在一般观众的立场上,以旁观者的姿态记录剧情发展;主观视点是指摄像机站在剧中人物的角度来描述情景,从而直接将剧中人物的体验带给观众。客观视点与主观视点交替变换,使观众很快就进入影片所建立的幻觉世界中。主观镜头的运用能够很好地描写剧中人当时的心理感受,因此在一些艺术性较强的电影中运用得

4、较多。如著名导演安东尼奥尼在影片红色沙漠中,常常用焦距不清的模糊镜头来表达人与人之间漠不关心、相互隔阂的关系。二、光线与影调 任何视觉艺术都是光线的艺术。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对光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觉,但这些往往不同于科学上对光线的解释。科学上认为物体之所以能被看见,是因为光线照射物体时发生反射,但实际上人们的感受并不是这样。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在儿童对世界的概念一书中写道:“一位七岁的儿童宣称:光线是由天空生成的,太阳与光线不同,光线能把一切照亮,而太阳只能照亮自己,”这,似乎可以代表人类对光线的原始感受。宋杰教授认为:“作为模拟人的视听感知经验的视听语言,对光的运用应该从人们的原始知觉出发

5、。”照明是塑造荧幕空间、表现人物造型的重要手段,有关照明的技巧和方法,将在后几章中着重讲述。创作者对光线艺术性的运用能赋予影视画面以不同的视觉气氛,即画面影调。影调是观众对影视片的第一感觉,是影视片表达的主观情绪。一般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低调:画面以中灰到黑色为主,给人的感觉是阴沉、哀伤、忧郁、肃穆等等。(2)极低调:画面主要是大面积的黑色,辅以小面积的亮点,有较强的戏剧性,给人的感觉是神秘、恐怖、刺激等等。(3)高调:画面以中灰到白色为主,给人的感觉是明亮、愉快、舒畅、轻松等等。(4)极高调:画面主要是明亮的浅灰色,在明亮的背景下,空间往往被简化为平面,人和物则被抽象为线条。极高调能给人

6、以优美、简洁、纯净、诗化的感受。(5)小中间调:画面有小面积的明暗对比,比较接近现实世界的光照效果。(6)大中间调:画面有大面积的明暗对比,反差较大,能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影调在电视广告摄影中的运用是非常普遍的。如在化妆品广告摄影中,一般使用高调和极高调,画面明亮、优美,能充分展示商品的特点;而在汽车等商品广告摄影中,则多用小中间调和大中间调。(图2-2-5至图2-2-7),图2-2-5 画面的光线与影调 李益安,图2-2-6 画面的光线与影调 李苗,图2-2-7 画面的光线与影调 李益安,三、透镜与焦距 透镜是光学成像的第一步,巧妙地运用透镜及焦距的变化,不仅可以表现影视片中特有的情感和

7、意义,还可以大大丰富画面语言的表现力,增添视觉美感和吸引力。视听艺术的接受在心理上是将荧幕上的二维世界透视成为现实的三维空间,基于这种心理,透镜和焦距在创作者的手中就变成一种视听艺术特有的语言形式,利用它可以创造更丰富的艺术世界。(图2-2-8),图2-2-8 不同焦距的运用,四、色彩与色调 色彩是最具有吸引力的视觉元素之一。早在婴儿时期,人对色彩就有优先感应能力。色彩是依附在形状上的视觉元素,但人们对于色彩的生理、心理感受却不尽相同。一般来说,情绪欢快的人一般容易对色彩产生反应,而心情抑郁的人则容易对形状产生反应。容易对色彩产生反应的人在受到刺激时一般很敏感,较容易接受外来影响,情绪不稳定;

8、而那些容易对形状起反应的人则大都具有内向的性格,他们对情绪有强烈的控制能力。也就是说,色彩的经验往往出自于情感,而形状的体验则偏于理智和控制。色彩对人们情感的作用是直接的,冷色调(蓝色、绿色)能使人平静,暖色调(红色、橙色)能使人兴奋。人们对于色彩的心理感觉及联想虽然因个体差异而不同,但总的来说都受到特定文化心理的影响,在相同文化氛围中生活的人对同一色彩产生的感觉和联想大致相似。以下按照中国人的普遍心理列举色彩与情感、联想物和象征的对应关系:红色:生命、热情、兴奋、太阳、火焰、积极、强暴、奋进、吉祥、危险、革命、战争、警示。橙色:热情、温和、晨光、轻松、诱惑、嫉妒、权力。黄色:富贵、荣耀、地位

9、、光辉、快乐、疑惑、轻薄、统治。绿色:春天、青春、生机、安全、和平、平静、希望、神秘、阴冷。青色:深远、淡雅、冷漠、独立、沉稳、消极、寒冷。蓝色:天空、深邃、无限、幽静、安适、冷静、凄凉。紫色:华贵、严肃、神秘、柔和、庄严、沉稳、幽婉。,黑色:沉默、神秘、恐惧、悲哀、恐惧、死亡、诡秘、压抑。白色:纯洁、明快、高雅、寒冷、死亡、冷清、快乐。灰色:和谐、稳定、静止、忧郁、温和、平常、中性。在电视广告摄影片中,色彩的运用是非常讲究的,古的呻吟的电视专题广告摄影,讲述了古城随着时间的逝去而备受冷落,以致被破坏的情景,通过音效使人产生无限的联想,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从而体现“真情”的诉求主题。片中创作

10、者特意以蓝色为基调,表现冷漠与哀伤;而用反差极强的音效使受众感受到温情与爱。(图2-2-9),图2-2-9 色彩与色调的运用,第二节 画面的景别一、景别的定义 镜头是构成电视画面语言的基本元素和最小单位。一个镜头就是指摄像机每一次从开机到停机拍摄的连贯画面。因此,一个镜头可以是一个画面,也可以由多个画面组成。景别是指被摄主体和画面形象在电视屏幕框架结构中所呈现出的大小和范围。决定景别的因素有两个:一是摄像机和被摄体之间的实际距离,二是所使用镜头的焦距长短。二、景别的分类一般将镜头分为五种大小不同的景别: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1.远景 远景也叫大全景,是视距最远的景别。如果要细分,远景画

11、面还可分为大远景和远景两类。远景主要是介绍环境,适于表现辽阔、深远的背景和渺茫宏大的自然景观,展示活动的空间或整体环境的气氛、与众不同的巨大空间、事件的规模、辽阔雄伟的气势。其特点是“远取其势”,展现规模与气势,适合于写景状物、展示环境、创造深邃的意境、抒发创作者的情感。画面结构简单、清晰。拍摄远景要注意灵活运用多种手段来表现空间深度和立体效果。所以远景拍摄尽量不用顺光,而选择侧光或侧逆光以形成画面层次,显示空气透视效果,还要注意画面远处的景物线条透视和影调明暗,避免画面单调乏味。,2.全景 全景主要用来表现被摄对象的全貌或被摄人体的全身,同时保留一定范围的环境和活动空间。全景的画面比远景要小

12、,取景框内大致以能容纳站立的全身人为准。全景比较适合于介绍环境、表现现场气氛,能展示大幅度的动作,刻画人物与环境的关系,对确定事件的空间范围也有重要的作用。全景是叙事性场景中必不可少的镜头,又称为“定位镜头”。全景是画面上集纳构图元素最多的景别,在拍摄时应注意各元素之间的调配关系,以免喧宾夺主。拍摄时不仅要注意空间深度的表达和主体轮廓线条、形状的特征化反映,还要注重环境的渲染和烘托。3.中景 中景的画面表现人物大半身的形体动作,一般摄取人物的膝盖以上部分。它能给人物表演以自由的活动空间,能表现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重视具体动作和情节,既不与周围的环境混同,又不与环境气氛脱离,尤其是手的动作活动自

13、如。因为它不远不近、位置适中,具有非常合适的视觉距离,分散观众注意力的因素较少,所以在广告摄影影片中使用比较多。拍摄中景画面时,必须注意抓取具有本质特征的现象、表情和动作,使人物和镜头富于变化。4.近景 近景是摄取人物腰部以上的画面。这种镜头能使观众看清楚人物的面部表情,或某些形体动作以及物体的一些细节,也是摄影摄像中经常使用的镜头。与中景相比,近景画面表现的空间范围进一步缩小,画面内容更趋单一,环境和背景的作用进一步降低,吸引观众注意力的是画面中占主导地位的人物形象或被摄主体。近景是将人物或被摄主体推向观众眼前的一种景别,拉近了被摄人物和观众的距离,容易产生一种交流感。,5.特写 特写是视距

14、最近的一种镜头,用来突出被摄对象。一般拍摄人物面部、肩部以上或人体某一个局部,是表现物体细部的镜头。取景更小的可称为大特写或细部特写。特写镜头的特点是表现力极为丰富,给观众以逼真感,有极强的提醒和暗示的作用。在广告摄影中,通常大量使用特写镜头来强调产品,或表现人物的身体局部(比如化妆品广告摄影中的脸部),或突出细小的动作,以及人物流露出的情感。特写有一种观看的强迫性,能给人以体察入微的感觉,容易形成视觉冲击力。三、景别的作用景别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1)景别的变化带来的是视点的变化,它能通过摄像造型满足观众全方位、多视角观看被摄体的心理要求。(2)景别的变化是构成节奏变化、突出编导意识的

15、主要因素之一。(3)景别的变化使画面被摄主体的范围变化具有更加明确的指向性,从而在画面内容表达、主题诉求和信息传递方面有不同侧重点。如切诺基汽车危险地带篇:一群斑马在切诺基汽车的掩护下,躲过了狮子的视线,表达出“穿过危险地带最安全方式”的主题。广告摄影以一个广袤无垠的大草原为主要场景,一系列景别的变化把主题构思发挥得淋漓尽致。以远景作为主要景别,突出表现草原的壮观景色,显得气势恢弘;以特写镜头表现狮子的威风,烘托危险的气氛,整个广告摄影片的气氛与商品的特性协调一致。,第三节 拍摄的角度与方向一、角度的定义 在电视摄像中,拍摄角度是十分独特而又非常重要的创造元素。对摄像机拍摄角度的选择表现出摄像

16、者的主观意图和创作风格,反映出摄像人员的艺术鉴赏水平和画面取材能力。(图2-2-10),图2-2-10 不同的拍摄角度,拍摄角度是指摄像机在一定位置上的拍摄方向。摄像机在同一方向上可以拍摄出若干个角度的画面。拍摄角度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是指摄像机与被摄主体所构成的几何角度,另一方面是指摄像机与被摄主体所构成的心理角度。摄像机拍摄的几何角度包括垂直平面角度(摄像高度)和水平界面角度(摄像方向)。摄像机拍摄的心理角度可分为客观角度和主观角度。二、拍摄的高度 拍摄高度是指拍摄时摄像机镜头与被摄主体在垂直面上的相对位置的高低。这种高度的相对变化形成了三种不同的情况:当摄像机高于被摄主体向下拍摄

17、时称为俯角或俯摄;当镜头低于被摄对象向上拍摄时,称为仰角或仰摄;当镜头与被摄对象处于同一视平线上时,称为常规角度或平摄。1.常规角度(平摄)常规角度也称为平角,是摄像机设置在与被摄体相当的视平线上,其视觉效果与日常生活中人们观察事物的正常情况相似。这样得到的画面不易变形,使人感到平等、客观、公正、冷静、亲切,但也容易出现平淡的情况。处理平摄画面时,地平线是重要的考虑因素。一般情况下避免地平线平均分割画框的构图,否则位于画面中央的地平线会压缩远近景物,显得呆板、单调,犹如一根挂满远近景物的“晾衣绳”。,在用长焦距镜头进行平角拍摄时,可以把纵向运动的物体较长时间保留在画面中,这样能够因地平面上物距

18、的压缩而使画面形象饱满,甚至可使画面产生能为观众所接受的某些夸张效果,如拥挤、堵塞等。(图2-2-11),图2-2-11 常规角度的拍摄,2.俯角(俯摄)俯角拍摄是一种自上往下、由高向低的拍摄。这时摄像机镜头高于被摄主体水平线。俯角拍摄有利于表现地平面景物的层次、数量、地理位置以及盛大的场面。一般来说,俯角拍摄具有如实交代环境位置、数量分布、远近距离的特点,画面往往严谨、实在。俯角不适于表现人物的神情和人与人之间细致的情感交流,在拍摄近景人物或以人物情感交流为主的中、近景画面时,不宜随便使用俯角拍摄。(图2-2-12),图2-2-12 俯角拍摄,由于俯摄使被摄体显得渺小,所以常常给人以较低调的

19、感受,显得萎缩、低矮,有时带有一些贬义。3.仰角(仰摄)仰角拍摄是摄像机低于被摄主体的水平线向上进行的拍摄。仰角拍摄由于镜头低于对象,产生从下往上、由低到高的仰视效果。(图2-2-13),图2-2-13 仰角拍摄,仰角拍摄使地平线处于画面下端或从下端出画,常出现以天空或某种特定物体为背景的画面,可以净化背景,达到突出主体的目的。仰角度拍摄跳跃、腾空等动作时,能够夸张跳跃高度和腾空动作,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比如用仰角拍摄跳高运动员腾跃过杆的动作,给观众的画面感受要比生活中的实际感觉强烈很多。仰摄画面中形象主体显得高大、挺拔,具有权威性,视觉质量感比正常平视要大。因此画面带有赞颂、敬仰、自豪、骄

20、傲等感情色彩,常被用来表现崇高、庄严、伟大的气概和情绪。但广角状态下近距离仰摄使人物变形,在运用仰角拍摄时应根据具体内容掌握好分寸,切忌形成一种简单轻率的框框和样板。三、拍摄的方向 拍摄方向是指摄像机镜头与被摄主体在水平平面上的相对位置,即通常所说的正面、背面或侧面。拍摄方向发生变化,电视画面中的形象特征和意境等也会随之发生明显的改变。1.正面方向拍摄 正面方向拍摄时,摄像机镜头在被摄主体的正前方进行拍摄。正面方向拍摄(图2-2-14)有利于表现被摄对象的正面特征;容易显示出庄重稳定、严肃静穆的气氛。正面拍摄有利于表现被摄对象的横向线条,但如果主体在画框内占的面积过大,那么与画框的水平边框平行

21、的横线条就容易封锁观众视线,无法向纵深方向透视,常会显得缺乏立体感和空间感。正面方向拍摄的物体透视感差,但立体效果不甚明显,如果画面布局不合理,被摄对象就会显得无主次之分,呆板而无生气。,图2-2-14 正面方向拍摄,2.侧面方向拍摄侧面方向分为正侧面方向和斜侧面方向两种情况。(1)正侧面方向的拍摄是指摄像机镜头在与被摄主体正面方向成90度的位置上进行拍摄,即通常所说的正左方和正右方。正侧面方向拍摄有利于表现被摄物体的运动姿态及富有变化的外沿轮廓线条。通常人物和其他运动物体在运动中侧面线条变化极为丰富和多样,最能反映其运动特点(图2-2-15)。,摄影摄像图2-2-15 侧面方向拍摄,正侧面角

22、度的不足之处在于不利于展示立体空间。(2)斜侧面方向是指摄像机在被摄对象正面、背面和正侧面以外的任意一个水平方向进行的拍摄,即通常我们所说的右前方、左前方及右后方、左后方。虽然这些方向的斜侧程度不同,但却具有共同的特点。斜侧面方向能使被摄体本身的横线,在画面上变为与边框相交的斜线,物体产生明显的形体透视变化,使画面活泼生动,有较强的纵深感和立体感,有利于表现物体的立体形态和空间深度。3.背面方向拍摄背面方向拍摄是在被摄对象的背后进行拍摄。背面方向使画面所表现的视向与被摄对象的视向一致,使观众产生可与被摄对象有同一视线的主观效果。如果是拍人物,那么被摄人物所看到的空间和景物也是观众所看到的空间和

23、景物,给人以强烈的主观参与感。背面角度是个很容易被摄像人员忽视的角度,其实,处理好这个特殊的角度,常常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图2-2-16),图2-2-16 背面方向拍摄,第四节 画面的构图一、构图的来历 构图这个名称,来源于西方的美术,学习西画时,这是一门课程,叫做构图学。构图这个名称在我国使用得并不普遍,原因是在中国画论中,不叫构图,而叫“布局”,或叫“经营位置”。摄影构图是从美术的构图转化而来的,在摄影界用的也不多,习惯的叫法是“取景”。不论是国画中的“布局”、“经营位置”,还是摄影中的“取景”,都只涉及构图的部分内容,并不能包括构图的全部含意,因此统一用构图这个称呼是比较科学和准确

24、的。二、构图的作用 研究构图的目的,就是如何在一个平面上处理好三度空间,即高、宽、深之间的关系,以突出主题,增强艺术感染力。构图处理得妥当与否、是否新颖简洁、有无独创性,对于摄影艺术作品的成败关系极大。从实践来看,成功的摄影艺术作品,首先是构图的成功。成功的构图能使作品内容顺理成章,主次分明,中心(主题)突出,赏心悦目。如果构图处理不当,就会影响作品的效果,看起来别扭,没有章法,主次不分,不知所云。为了研究摄影构图的功能和规律,中外摄影家已有不少专门的著作,在理论与实践上进行了各种探索,特别是那些关于照片剪裁的论述,举例甚详,由于篇幅限制,在此不再赘述。,三、构图的基本原则 构图的基本原则一般

25、可归纳为三条,一是均衡与对称,二是对比,三是视点。1.均衡与对称 均衡与对称是构图的基础,它的主要作用是使画面具有稳定感。均衡与对称本不是一个概念,但两者具有内在的同一性:变化的稳定性。(图2-2-17),图2-2-17 均衡与对称,稳定感是人类在长期观察自然中形成的一种视觉习惯和审美观念。因此,只有符合这种审美观念的造型艺术才能产生美感,违背这个原则的,看起来就感到不舒服、不顺眼、别扭,有时还会产生恐怖感,如倾斜,塌陷等。均衡与对称都不是平均,它是一种合乎逻辑的比例关系。平均虽是稳定的,但缺少变化,没有变化就没有美感,所以构图最忌讳的是平均分配画面。对称的稳定感特别强,对称能使画面具有庄严、

26、肃穆、和谐之感。我国的古代建筑是对称的典范,这从故宫和其他一些寺庙建筑中可以看得很清楚。一般都有中轴线,正殿都建在中轴线上,两边都有相同的配殿。正殿高大,配殿相对矮小,互相烘托,相得益彰。但对称与均衡相比较而言,均衡的变化比对称要大得多,因此,对称虽是构图的重要原则,但在实际运用中机会却比较少,运用多了就有千篇一律的感觉。国画的布局中最讲究的是“品字形”和“三七律”,有人把“品”字形和“三七律”的构图方式叫做黄金律,在西方绘画中也有“永恒的三角”之说,这些都是对均衡而言的。什么是“品”字形构图,或是“永恒的三角”呢?就是在画面上同时出现三个物体的时候,不能把它们等距离放在一条线上,而应使其呈现

27、三角状,像个”品“字。这个自己可以做试验。随便取一样东西:苹果、梨、鸡蛋、土豆均可。用六个分成两组,先把三个等距离摆在一条线上,再把另外三个分为两处放,一处放一个,一处放两个,使其呈三角状,看看哪种方法最好,试验的结果,一定会证明三角形的摆放最为理想。,只要留意,这种三角形在自然界中是无处不在的,大山就是由无数的三角所组成。燕子落在电话线上,两只在一端嬉戏,一只在另一端若有所思,还不时回头望着旁边的两只,相隔的距离恰到好处,好像有人专门安排成的三角形。有时一群燕子同时落在上面,形成连续的三角形排列,上下交错,井然有序,犹如五线谱的音符,具有强烈的韵律感。何谓“三七律”?就是画面的比例分配三七开

28、,若是立幅的画面,上方占三分,下方占七分,或上方占七分,下方占三分;若是横幅的画面,左方占三分,右方占七分,或左方占七分,右方占三分。在国画界有人把这种三七开称为最佳的构图比例关系。所谓最佳,并不是唯一的,在特殊情况下,根据题材的需要,也是可以打破的,二八律或四六律也未尝不可。对国画来说,这种三七律还表现为景物与空白的比例,有些画就是只画七分的景物,那三分就留作空白了,也有三分景物七分空白的,而这样的空白同样能收到均衡的效果。2.对比 构图中的对比是为突出主题、强化视觉中心服务的。对比有各种各样、千变万化,不胜枚举的形式,但是把它们进行同类项合并,也只有三种类型:一类是形体的对比,如大与小、高

29、与矮、老与少、胖与瘦、粗与细;一类是色彩的对比,如深与浅、冷与暖;还有一类是明暗的对比,如黑与白、浅灰与深灰等。对比的巧妙,不但能增强艺术感染力,还能鲜明地揭示主题。,在一幅作品中,根据题材的需要,可以运用单一的对比,也可同时运用各种对比,但主题的对比,一定是同类项相对比才能更有说服力。比如有这样一幅摄影作品,主题是表现一种新生产的大型载重卡车,作者为显示这种卡车的高大,让一辆小轿车停在这种大卡车的轮子旁边,小轿车是浅色的,大卡车是深色的,人的视线首先被小轿车所吸引。再一看,小轿车还不及大卡车的轮胎高,这样的对比就很强烈,看后久久不能忘却,大卡车的烙印深深地留在观众的脑海里。表现城市建筑时,如

30、把新建的高楼大厦与低矮的平房相对比,同样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它不仅富有新旧对比的情趣,还能给人许多联想:看到现在,回忆过去,想着将来。对比的方法是比较容易掌握的,需要注意的是不要牵强附会,也不能喧宾夺主。3.视点 视点在构图中的作用是把观众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的中心点上。视点是透视学上的名称,也叫灭点。要把视点说清楚,还得从视平线、地平线、水平线说起。视平线就是与眼睛平行的一条线。我们站在任何一个地方,向远方望去,在天地相接或水天相连的地方有一条明显的线,这条线正好与眼睛相平行,这就是视平线。这条线随着眼睛的高低而变化。人站得高,这条线就越高,看得也就越远。“登高远望”、“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1、,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反之,人站的地方低,视平线也就低,看到的也就近。,按照透视学的原理,在视平线以上的物体,如高山、林木、建筑,近高远低,近大远小,向下伸延;在视平线以下的物体:大地、海洋、江河、道路,近低远高,近宽远窄,向上伸延;左右两侧的物体,视平线以上的同样是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视平线以下的物体也是近低远高,近宽远窄,所不同的是伸延的方向不同,左侧的向右伸延,右侧的向左伸延,这样,以人的眼睛所视方向为轴心,上下左右向着同一个方向伸延,最后汇合在一起,集中于一点,消失在视平线上,这就是视点的由来。照相机的镜头就是根据人的眼睛和透视学的原理设计的。光圈好比人眼的瞳孔,瞳孔随着光线的明暗收缩或

32、放大。光圈也是如此,所以用照相机拍出的东西和人眼所看到的东西基本上是一致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用相机拍出的东西,要比人眼所看到的更为准确。有时用眼睛看时,感觉不到相差的距离,似乎是在一个平面上,但拍出后远一点就显得小了许多,这是透视所起的作用。如想把物体拍得高大,只要把拍摄位置靠近(用标准镜头)一点,用仰角拍摄,就可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如想把场面拍大一些,使画面显得辽阔广大,只要把拍摄位置选择在高处,用俯角拍摄,就能得到满意的结果。如想把物体拍得富有立体感,可以把拍摄角度选择在物体的侧面(能看到物体的两个面)。,前面已经说过,视点的作用是把人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的一个点。这个点应是画面的主题所在,但

33、它的位置不是固定的,根据主题的需要,可以放在画面上下左右的任何一角。不论放在何处,周围物体的伸延线都要向着这个点的方向集中。如果在一个画面上出现了两个视点,画面就分散了,人们就不知道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何在了。画面上只能有一个视点,这是摄影与中国画在构图上的最根本的区别。中国画是讲散点透视的,而摄影作品的透视只能有一点,不然就会使人有眼花缭乱之感。在摄影作品中出现两个视点,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把高大的物体放在画面的中央,由于透视的关系,延伸线向着相反的方向伸延,造成画面的分割;另一种情况是作者想在一个画面上表现多种活动,形成了多中心,结果会弄巧成拙;还有一种情况是在选择前景时,没有留意物体

34、的延伸线的方向,不是相呼应,而是背道而驰,这在视觉上也会形成画面的分割感。四、画面形象的塑造 摄影将三度空间形态凝为二度空间形态,同时又在二度空间里再现三度空间形态。在三度空间形态凝为二度空间形态的瞬间,或者在瞬间发生之前,每一个摄影师同时又是一个平面设计家,事实上也在进行平面设计,即在景的平面上根据自己的需要作形的选择和设计。一些知名的摄影艺术家,在他们拍摄的某一时刻,他们眼里所看到的景或物,完全不是景和物,而是各种不同的形,以及他们的构成关系。摄影师的这一行为过程,即是平面设计的过程。,摄影师的设计原理与工艺美术设计师的设计原理和画家的构图原理相似。所不同的是,工艺美术设计师和画家们是面对

35、一个空白的二度空间,可任意地、随心所欲地勾画(虽然设计师也受到某种限制),而摆在摄影师面前的,却是一个已经成型的客观的三度空间。摄影仅能通过本人及镜头的进、退、移动等等行动,在三度空间里寻找选择,并发现能够凝为具有美感的二度空间的形态。因此,摄影师的平面设计常受到被摄物的羁绊。被摄物的羁绊是可以驾驭的。在研究近百年的摄影佳作和收集近代摄影家们的各种发现之后,不难找出一些驾驭被摄物的规律,有利于在摄影中再引出新的发现。美国摄影家斯特兰德,早在1915年就拍摄了许多抽象的构成作品。他这种抽象的构成形式,完全取于现实中的景和物,给人强烈的感受。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即使是很具象的形和画面,同样存在着抽

36、象和构成关系。只不过某些构成关系显露在表面,而某些构成关系深深地隐藏在具体形象的背后,是一种暗示的力量。可见,无论拍摄哪一种风格的作品,与平面设计都有不解之缘。摄影的平面设计包括:形的设计、形的平面构成、平面分割、肌理及肌理组合。1.形的发现与设计摄影中形的设计,首先在于形的发现。根据作品的需要去发现形、选择形,或采取某些手段使形再现,使形消失、变形等,并拍摄下来,这即可谓摄影之形的设计。(图2-2-18至图2-2-20),图2-2-18 形的发现与设计 李苗,图2-2-19 形的发现与设计 李苗,图2-2-20 影中选形,形可以给人抽象的感受,形的多种多样,给人的抽象的感受也多种多样。摄影师

37、对于形的设计的目的正是借助于各种形给人以各种不同感受的暗示力,使摄影作品达到需要达到的理想境地。自然界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形体,压缩到二度空间,便是各种不同的平面的形。有点(如水滴、钮扣)、有线形(如树枝、电线)、有面形(如草坪、墙面),这些形又可以根据摄影者的不同眼光而产生巨大的变化。当然,“一只杯子被摄成照片,总归是一只杯子,不可能变成一只水瓶”。从这点来看,摄影师们似乎没有创造的余地。但从形的概念来说,摄影却大有可发挥的空间。摄影师们面对摄影对象,借助于光,借助于色彩,借助于各种不同的人的眼光,借助于三度空间,可设计创造出许多令人赞美和意想不到的形来。我们可以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去发现形、设计

38、形。绝大多数被摄物,从正面、侧面、顶面、半侧面等不同角度去拍摄,均可得到各种不同的形。我们也可以从各种不同的距离去发现形、设计形。以一个石膏方块为例,可从极远的距离拍摄也可从极近的距离拍摄,还可从适中的距离拍摄。远距离的拍摄,使石膏方块变为可爱的一点;而近距离的拍摄,使石膏方块变为难以使人判断有多大的神秘的面。,我们还可以从各种光源去发现形,设计形。对于同一物体照射的光源可有各种变化:正面光、侧面光、顶面光、逆光、强光、弱光、远距光、近距光等等。角度不同的光,可以使被照物体产生各种不同的受光面和背光面,即产生各种不同的形。强光使物体的阴影明显而且浓重,将原形分成明暗两部分,弱光则阴影弱,保持原

39、形的完整。各种光可使同一形产生不同的效果。影亦是形,可以从影中选形。影使摄影在二度空间里再现三度空间(图2-2-21至图2-2-24)。而在二度空间里,影亦是一个平面的形,摄影师可通过光创造影形。这种创造,一方面是直接寻找自然界中每一物的“倩影”因为树影、人影等常常是优美而动人的,影可以说是物的“灵魂”;另一方面则是大胆地创造影形,即通过一物体投到另一物体的影创造形,或通过各种光线使同一物体产生各种不同的影形。比如一个人的影可以成为线形,也可成为一个面形。,图2-2-21 用光创造影形 李益安,图2-2-22 用光创造影形 李益安,图2-2-23 用光创造影形 李益安,图2-2-24 用光创造

40、影形 李益安,当代美国摄影家拉尔夫吉尔森就是在影中创造形的高手。他常常让阴影占据画面的主要位置,产生震撼人心的黑色的形。如果我们任意拿出一张照片,并用黑线将照片上的形勾画出来,不难发现,这些形是由同明度和近明度的细小的面组成的。因此,同明度和近明度的被摄物接触或相叠时,呈现“形的相加”,产生新的形。这时,原两形的特点减弱,而产生一个相加后的具有新特点的形。不同的两个白色器皿放到一起,产生一个新的有个性的形,几朵红花,因明度极近,放到一起时,原来单朵的花形减弱,呈现的是另一个有生命感的形。明度差异极大的被摄物相叠时,呈现“形的相减”,其中一形必定被减去面积而产生新的形。透明物的叠置,由两种形产生

41、出第三种形。产生的第三种形由原两形的部 分边线勾画而成,和原两形成为天然协调的形。摄物的明度和背影相同时,被摄物“消失”。人的眼睛主要依靠明度的差异来识别物体。如果将一个黑色的面放到一块黑色背景上,黑色的面即刻在人的眼前消失,如果将一个白色的面放到一块白色的背景上,白色的面也即刻消失。依据这个原理,摄影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使某些形消失,而保留某些形。少女的黑色头发被黑色的背景“溶解”消失,采用的就是这种手法。,形的再现,是现代摄影技巧的新产物。摄影师可以按构思所需使用同一个形,重复出现在同一画面上。正形和负形:如果被摄物为正形,它的背景即是负形。负形同样是应该重视的形。负形的美能扶助正形的美

42、,只有负形同样具美感时,正形的美才是无疑的。实形和虚形:可以利用调节焦距等手段将实在的形(边缘十分清晰的形)变为虚幻的形,也可以将本来虚幻的形(边缘模糊的形)变为清晰实在的形。变形:即通过在拍摄和印制过程中的一些特殊镜头和技巧,将原形改变状态。如果将以上各种手法综合运用,摄影师对形的设计将会变得更加丰富。2.影像中形的平面构成 构成,是一种设计手段。形的平面构成,即将各种形根据自己创造美的需要,组合到平面上。这对于美术设计师来说,是容易办到的事。各种形均是他的设计要素,他可以自由自在地构成各种画面。但面对一个现实的、已经“组合”好的三度空间的世界,摄影师也有这种构成的权利吗?回答是肯定的。摄影

43、师面对的是一个不断运动的世界:鸟在飞,水在流,云在飘;一年四季,植物枯荣,动物搬迁;人类世界的变化更是丰富多彩的。这个宏大的三度空间不仅自身在不停地运动着,而且摄影师本人也在不断地“运动”着自己。这种种原因,使摄影师完全掌有“构成的权利”。况且,当今的摄影已走向了各个领域;摄影师除了及时地“抓拍”以外,还可以任意“摆布”场景,这种“摆布”,就是摄影师在按照自己的意图构成影像的画面。(图2-2-25至图2-2-28),图2-2-25 形的平面构成 李苗,图2-2-26 形的平面构成 李苗,图2-2-27 形的平面构成 李益安,图2-2-28 形的平面构成 李益安,一些摄影艺术家,为了拍摄一件成功

44、的作品,常常疾跑,常常攀登,常常驱车十里百里万里,也常常静静地等待。他们所有这些努力,都是力图在大自然的无意的“组合”中,寻找出美的构成。虽然大自然的美并不稀缺,但“严格说来只有一瞬间才是美丽的”。摄影师不仅需要辛勤,更需要敏捷地发现那一刹那间的美的构成的能力,抓住美,并将其凝聚在平面之上。大自然的构成是无意的,摄影师的“构成”却怀着种种情和意。正因为如此,摄影师的作品才升华为艺术品。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景,同是一个风景区,高明的摄影师所拍摄的照片,看了令人神往,而拙劣的摄影师所摄的照片,看后让人退步;同样是一套家具,在高明的摄影师摆布并拍摄下,让人惊叹不已;在另一位拙劣者的摆布和拍摄下,却

45、让人感到凌乱而讨厌了。这不是形本身的问题,而是组合的关系问题,即构成的关系问题。如果我们再将这些家具重新调整,可能又产生新的美感。可见,美常常产生于形和形之间的构成关系,“美与关系俱生,俱长,俱衰,俱灭”。探讨“形的构成”对摄影师来说是十分必要的。不管是具象的还是抽象的摄影作品,都有各种内在的和裸露的构成关系。而各种符号形式美的构成关系之本身均能产生各种不同的美感,引起人们各种不同的心理感受。当这种构成和内容的“目标”一致时,摄影师要达到的画面效果及情感,就可以最充分、最令人满意地表达出来。因此,探讨“形的平面构成”,对于敏捷地发现美的构成,创造美的构成,将是有益的。,下面十种构成关系及它们所

46、能产生的画面效果,所能引起的人们的心理感受,作一下简单的介绍。(1)重复的构成 当一个形或者几个形,有秩序地重复出现(图2-2-29至图2-2-32)时,我们称之为重复的构成。这种构成如同一个音符或一组音符,有秩序地重复出现能产生节奏感和韵律感,并且由于同种形的重复出现和有秩序的排列,可以加强印象,产生强烈的装饰感。,图2-2-29 形的构成,图2-2-30 重复构成,图2-2-31 形的构成,图2-2-32 形的构成,(2)形形相适的构成 摄影将三度空间凝为二度空间,在平面上,形和形相互适应的构成称之为形形相适构成。当一个形正好镶嵌在另一个形里时,或者几个形相互适应时,这种构成给人的印象是妙

47、手偶得的,有趣的,装饰意味很强的。(3)近似的构成 近似,即大同小异。大同小异的形组合到一起即为近似的构成。同一类的形是近似的,如苹果、梨、橘子、柠檬,以及秋天地上各种各样的落叶等。由两个形作增减变化所产生的各个形,也是近似的。如几个男孩,他们每人都抱一只球,每个人的姿势都不一样,他们“创造”的“平面的形”都是近似的。当然,如果完全相同的形体,放置于各个角度,它们的平面的形也注定是近似的。摄影的“近似构成”,需要发现和创造近似的形。至于排列可以是有秩序的,也可以是无秩序的。近似的构成给人丰富、趣味、协调而耐看的心理感受。(4)变异的构成 打破常规的突然变化即为变异。为了造成这种“打破常规”和“

48、突然变化”,必须在大部分相同的形中,仅有一个或几个极少数的不同的形,以此来构成画面。变异,可以是形的大小的变异、形的方向的变异、形的色彩的变异、形的肌理的变异等等。变异的部分是视觉的焦点、趣味的中心。这种构成给人强烈的新奇感,并使人产生极大的兴趣。,(5)渐变的构成 形的有秩序有规律的变动就是个渐变的过程,以此来构成的摄影画面为渐变的构成。渐变的构成可以是形的渐变、色彩的渐变和相同形排列秩序上的渐变,也可以是形、色、排列秩序同时发生的渐变。渐变可以使甲形变为乙形,可以使“老鼠”变成“大象”。渐变以自然感、韵律感取胜,给人柔和、舒适的心理美感。(6)对比的构成 两种强烈对比的构成要素组合到一起,

49、即是对比的构成。在摄影中,对比的构成可分为形和形的对比、有和无的比、虚和实的对比、色和色的对比。形和形的对比,常常是两种强烈的对比的形组合到一起。如大的形和小的形、圆形和菱形等。而且两种形双方数量所产生的力量也势均力敌。这种构成给人的感受是强烈的抗争感。有和无的对比,是摄影师常用的一种的构成。即在摄影画面上占明显面积的“无”和占明显面积的“有”进行对比。这种构成给人的感受是富于幻想的。可从“有”幻想到“无”也可从“无”幻想到“有”。虚和实的对比,在摄影中表现为清晰度的对比。虚可以托出实;实也可托出虚。这种构成既引人注目,也能引人思考。色彩的对比构成,是指色彩的强烈对比构成。在黑白照片里是黑与白

50、的强对比,在彩色摄影中主要是色彩的强对比给人色彩的满足。一切生动的东西无不与对比有关。对比构成能给人以有生气、活泼、跳跃、刺激、醒目、新鲜的感受,但处理不当却会显得杂乱,使人产生不安之感。,(7)辐射的构成 由中心向外放射或扩散的构成,称为辐射的构成。这种构成需要有辐射中心、辐射线和形的共同组合。辐射中心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几个;可以是明显的,也可以是隐晦的。辐射线可以是直线,也可以是曲线。形则可以相同也可有近似的变化。一般来说,辐射构成的摄影画面给人旋转、放射等较强烈的感受。(8)聚集的构成 由众多的形向中心聚集,为聚集的构成。这一构成,需要有聚集中心和众多的相类似的形。聚集处可以是一点,也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