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名著和文化经典.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739202 上传时间:2023-08-15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8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名著和文化经典.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文学名著和文化经典.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文学名著和文化经典.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文学名著和文化经典.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文学名著和文化经典.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学名著和文化经典.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名著和文化经典.ppt(2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A阿Q正传中,阿Q为了革命,用砖砸开了静修庵,砸了庵里“皇帝万岁万万岁”的龙牌,并顺手拿走了观音娘娘座前的宣德炉。B女神湘累中,屈原在洞庭湖上说:“我效法造化底精神,我自由创造,自由地表现我自己。”作者借此表现了“五四”个性解放精神。C在边城的结尾部分,傩送出走了,白塔倾圮了,老船夫也死了,老马兵觉得自己却成了翠翠“这孤雏的唯一靠山唯一信托人”。,D哈姆莱特中所写的哈姆莱特、雷欧提斯和小福丁布拉斯三人复仇的举动,既是为了各自故去的父亲,也是为了争得骑士荣誉。E红楼梦中贾宝玉游太虚幻境所见判词:“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其中暗示了迎春的悲惨命运。【答案】AD【解析】A项

2、,砸龙牌、拿宣德炉的不是阿Q,是假洋鬼子。D项,哈姆莱特复仇举动不是为争得骑士荣誉。,2(2010江苏,23)简答题。(1)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结合人物形象,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答:_(2)三国演义“官渡之战”中“许攸投奔曹操”这一情节,表现了曹操什么样的性格特征?答:_,【答案】(1)在恶劣环境和不可抗拒的命运面前,人会失败,肉体会被消灭,但抗争到底、决不屈服的精神和意志是无法摧毁的;作为一个硬汉形象,体现了永不屈服、保持尊严的人格力量。(2)一方面,曹操礼贤下士,不计前嫌,虚心求教;另一方面,曹操步步设防,虚虚实实,奸诈诡谲。【解析】(1)首先要认

3、真理解关键词语,如“可以被毁灭”为何意,“不能给打败”是何意;同时还要联系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2)解答此题要回顾许攸投奔曹操的故事情节和曹操出迎许攸的细节以及曹、许对话的情形。,3(2010福建,7)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A樊城被曹操包围,诸葛亮劝刘备到襄阳躲避。刘备不忍心丢下百姓,派人告诉他们,愿意跟随的就派船接到对岸。百姓扶老携幼,哭声不断。刘备伤心至极,想投江自杀,被入阻止了。(三国演义)B宝玉去探望生病的黛玉。黛玉看见通灵宝玉上面的字,念道:“莫失莫忘,仙寿恒昌。”晴雯说这与黛玉项圈上的字是一对。宝玉果然看到金锁上刻着癞头和尚送的字“不离不弃,芳龄永继”。

4、(红楼梦),C就在吴荪甫等待眼前公债市场斗争能传来一个好消息时,他从王和甫的电话中得知,杜竹斋已将资金投向了赵伯韬,背叛了自己。吴荪甫对着电话,大声地叫道:“我们大势已去了呀!”(子夜)D隐修女认出爱斯梅拉达就是她多年前丢失的女儿,眼看着自己的女儿被官兵抓去,又无力挽救女儿。最后,她咬住刽子手的手,官兵把她使劲一推,她的头重重地撞在石板地上,死了。(巴黎圣母院)E欧也妮把自己的私房钱全部送给了查理,她的母亲发现这件事之后,就把她幽禁在房间里。欧也妮没有火取暖,只有面包和清水度日。查理给欧也妮做点好吃的,只能在夜里给她送去。(欧也妮葛朗台),【答案】BE【解析】B项“黛玉”应为“宝钗”,“晴雯”

5、应为“莺儿”。E项“母亲”应为“父亲”,“查理”应为“拿侬”。,4(2010福建,8)简答题。(任选一题,100字左右。)(1)简述高老太爷逼觉民娶冯乐山侄女的相关情节。答:_(2)简述桑丘总督狼狈去官的过程。答:_,【答案】(1)(示例)冯乐山前来为高老太爷祝寿,提出要把侄女许配给觉民。老太爷得知二人八字相合,答应了婚事。觉民为逃婚离家出走,老太爷震怒,下令举家寻找。寻找未果,老太爷又逼觉慧替觉民完婚。临终前,老太爷让觉慧找回觉民,答应取消婚事。(2)(示例)桑丘受公爵“委派”到“海岛”任“总督”,第七天晚上,一伙恶作剧的人说有敌人进攻,叫他指挥打仗。他们用两块盾牌夹住桑丘的身体,桑丘跌倒在

6、地,他们在他身上踩来踩去,直到他晕了过去。桑丘知道自己“身份”暴露,决定去官离开,医师等人让他走了。,【解析】(1)解答要点:冯乐山要把侄女许配给觉民,老太爷答应婚事,觉民逃婚,老太爷大怒,让觉慧替婚,死前才同意取消婚事。(2)解答要点:一伙人叫桑丘指挥打仗,桑丘的种种狼狈相,假总督身份暴露,医师让他走了。,5(2010福建,9)阅读下面的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论语述而)孟子曰:“子路,从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之,乐取于人以为善。”(孟子公孙丑上),A要想事业有成,做一个有益于

7、社会的人,就必须勤奋学习,多闻多见,掌握丰富的知识。B儒家认为,一个人在实际生活中,不仅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而且要对批评者心怀感激。C孟子引用子路、禹、舜的事迹,目的就是劝诫人们要勇于检讨自己的缺点,发现别人的优点。D历史上一些有识之士,不仅善于学习别人的优点,而且为求同存异,往往保留自己的观点。,(2)结合上面选段,谈谈你对“乐取于人以为善”这句话的看法。答:_ _【答案】(1)D(2)我们要谦虚好学,择善从之,完善自己,还要乐于在现实生活中行善,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意思对即可),【解析】(1)“为求同存异,往往保留自己的观点”不正确,选段中“舍己从之”意为“舍弃自己的缺点,学习人家的

8、优点”。(2)“乐取于人以为善”意为“非常快乐地吸取别人的长处来行善”。这句话包含三个层面的含义:要“取于人”,向别人学习;要“乐”,乐于向别人学习;要“为善”,做善事,做一个有用之人。,参考译文孔子说:“有一种人,可能什么都不懂却去做事,我不做这种人。多听,选择其中好的来学习。多看,然后记在心里。”(论语述而)孟子说:“子路,别人指出他的过错,他就很高兴。大禹听到了有教益的话,就会给人敬礼。伟大的舜帝又更了不得:总是与别人共同做善事,舍弃自己的缺点,学习人家的优点,非常快乐地吸取别人的长处来行善。”(孟子公孙丑上),6(2010浙江,24)论语对后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请引用论语中与下面文字

9、意思相仿的一句话,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期,此自然之理也。”(欧阳修朋党论)答:_ _,【答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告诉我们,君子追求义,小人追逐利。这种思想反映在欧阳修的朋党论中,即君子交友与小人交友的本质区别在于对义与利有不同的价值取向。【解析】主要理解欧阳修的话语:大凡君子和君子因志同道合成为朋友,小人与小人因追求相同的利益成为朋友,这是自然的规律。,一、文学名著阅读内容解读课外阅读活动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适时推荐文化品位高、难易程度适当的课外读物,使学生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

10、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考试大纲对文学类文本阅读部分有如下要求:“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解读课外名著阅读侧重考查以下几种能力:(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3)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二、文化经典阅读阅读古代文化经典(论语孟子

11、等),接受古代文化的熏陶,陶冶自己的思想、情操,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并能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态度作出分析评价。本考点考查对古代文化经典阅读材料内容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级;考查对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和评价,能力层级为D级。,一、回答文学名著阅读题的思路和方法1字数在100字到130字左右。每道简述题用100字左右回答,不能写太多。最好控制在100字到130字之间。2要素都要涵盖。简述一段场景时,有几个要素一定要考虑,即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情的起因、过程和结果。另外,有些高潮转折是不可忽视的。在简述人物时,还要注意人物描写手法,例如: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3不要分析,不

12、要议论。从目前学生的答题情况来看,最普遍的错误是分析多于叙述。老师和学生一定要改变这个观念要回归阅读的主体地位,是原汁原味的,换句话说,简述题的最主要任务是描写。以红楼梦的抄检大观园为例,提供一个范本:园子里发现了象征男欢女爱的香囊,王夫人令凤姐和王善保家的一起抄检。在怡红院里,晴雯愤怒地倒出了所有的东西,并无“私弊之物”。在探春室内,探春不但顶撞凤姐,还打了王善保家的一记响亮的耳光,痛骂“狗仗人势”的奴才。到迎春房中,查出了司棋与潘又安的证据,令王善保家的大为丢脸。这段话一开始就把起因交代清楚,而且几个要素都考虑到了,人物性格也体现在言行中,根本没有必要分析探春的性格,所有的都“尽在不言中”

13、。,二、回答文化经典阅读题的思路和方法1疏通文意,读懂原文。论语孟子和庄子作为古代文化经典,在阅读时首先要扫除语言障碍,要借助注释和原有的文言文知识来疏通词句。一般说来,这三部文化经典的词句相对较难,我们不必逐字理解,只需整体理解,而对试题中需要我们翻译的句子,则要细细推敲,不能马虎。读懂原文,是为理解内容、评析观点打下基础。,2明晓事理,弄清比喻。这三部文化经典在写法上大多采用了一些说理方法,而以比喻为多。因此,我们在阅读时还需深入领会,弄懂比喻的内容,特别是一些整体的比喻。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的阅读中加以积累,明确作者的主要观点,考试时结合内容就能对号入座。3熟悉人物,明辨思想。文化经典的考查,一般需要我们指出选文所表现出来的观点和态度,有时还需要对此作出评价。因此平时我们就必须熟悉三位哲人主要的学说和观点。只有对他们的主要思想有了明晰的认识,才能在高考时准确辨析。,请同学们认真完成课后强化作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