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接受的过程.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接受的过程.ppt(5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十五章,文学接受过程,第一节 文学接受的发生,一、期待视野(expectation horizon),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成心理图式,叫做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姚斯(Has Robert Jauss),读者在接受文学作品时自身具有某种思维定向和先在结构,它包括伽达默尔所谓历史视界和个人视界两方面内涵:一方面,“第一个读者的理解将在这一代又一代的接受之链上被充实和丰富”,“另一方面,读者以往的阅读记忆也积累了阅读经验,这两方面的融合就形成一代代读者的期待视野”。,
2、德国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一)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的层次,文体期待形象期待意蕴期待,(二)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的形成,接受者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审美趣味、情感倾向、人生追求、政治态度等,一定的文学艺术素养,特定的生理机制,即读者的性别、年龄、气质类型等生理特征,(三)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的类型个人性期待视野集体性期待视野,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阅乔岳以形培塿,酌沧波以喻畎浍。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然后能平理若衡,照辞如镜矣。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斯术既形,则优劣见矣。,刘勰文心雕龙知音,二、接受动机,审美动机求
3、知动机受教动机批评动机借鉴动机,受教动机影响一代人的书,三、接受心境,(一)接受心境的形成原因(二)接受心境对阅读效果的影响,欣 悦 抑 郁 虚 静,虚 静,庄子“心斋坐忘”刘勰文心雕龙神思 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杜甫 静者心多妙,先生艺绝伦,四、从隐含的读者到读者阅读,隐含读者(implied reader),指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是作家预想出来的他的作品问世之后,可能出现的或应该出现的读者。,伊瑟尔(Wolfgang Iser),隐含读者,一是指文本结构本身包含的、允许读者用不同方式实现的各种不同解释的可能性;二是指文本意义
4、及其生产过程,即读者通过阅读使文本潜在因素具体化的过程。伊瑟尔认为文本是一个充满各种潜在因素因而有待于读者在阅读活动中加以具体化的结构。读者根据自己想像对文本加以填充和再构建。,(一)创作动机与隐含读者 作家的创作动机会决定文本中隐含的读者。,篇篇无空文,句句必尽规,功高虞人箴,痛甚骚人辞。非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白居易:寄唐生 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白居易:新乐府序,(二)文本内涵与隐含读者 作家赋予文本的思想内涵会决定隐含的读者。(三)选材与隐含读者作家的选材及文体特点也会决定隐含的读者。,爱尔兰现代派小说家詹姆斯乔伊斯,在作品中广
5、泛运用了“意识流”手法,往往晦涩难懂。在这样的文本中,隐含的读者主体不可能是普通群众,而是学者型读者。乔伊斯本人曾经宣称:他期待的理想读者,是那些“毕生研究尤利西斯和芬尼根的守灵夜而其他什么都不做的人。”,第二节 文学接受的发展,读者以自己的期待视野为基础,对作品中的文本符号进行富于个性色彩的解读与填空、交流与对话。这是文学作品由“第一文本”转化为“第二文本”并由现实的读者实现文学接受的过程。,一、填空、对话与兴味,(一)填空、对话英加登:文学作品最终完成依靠读者去“填空”。伊瑟尔:文学文本只是一个不确定性的“召唤结构”,它召唤读者在其可能范围进行再创造。伽达默尔:作品意义在读者与文本的“对话
6、”中生成。文学作品的意义是开放的,不确定的,处于无限的对话之中。,伽达默尔(Hans-George Gadamer),以哲学解释学为基础,把艺术当做是真理得以显现的方式真前见、时间距离文本的解释活动是不同视域的融合,由于相异而向对方开放,进行平等对话效果历史,(二)兴 味,兴:孔子“诗可以兴”宋人朱熹释为“感发志意”味:钟嵘诗品序“滋味说”“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读者借助自己的想像和体味,可以在有限的文字中 得到无限丰富的意蕴和旨趣,完全的还原是不可能的,读者阅读的“第二文本”总是“第一文本”的种种异变。(一)异变,二、还原与异变,作品形象的异变 情感的异变 思想观念的异变,作品形象的异变
7、 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常常引起形象变异。2001年央视版的笑傲江湖引来众多争议。,思想观念的异变运用弗洛伊德理论分析白鲸,白鲸“莫比迪克”,达巴克,船长亚哈,读者的期待视野导致异变:政治观念 预定文化观念 文化视野 个人经验 文学欣赏能力,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二)异变与读者的期待视野,“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王国维:人间词话26,王国维从自己的视野,把古人的三句词理解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的三种境界:,三、理解与误解,(一)正解与误
8、解前理解:读者由于期待视野存在而对于作品先入为主的看法前理解与作者的创作动机、作品的意蕴以及作品的艺术价值之间构成“对话”,相应者为正解,相悖者为误解,(二)正误与反误,正误,指读者的理解虽与作者的创作本意有所抵牾,但作品客观上显示了读者理解的内涵“无寄托则指事类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 反误,指读者穿凿附会的认知与评价,包括对作品非艺术视角的歪曲等 如历朝的文字狱,二、期待遇挫与艺术魅力,在文学阅读过程中,读者的期待视野与本文之间常呈现两种情况:顺向相应指作品的人物性格、情节发展、意境指向等等与读者期待视野中的预先测定一致。期待遇挫指作品的人物性格、情节发展、意境指向等等
9、与读者期待视野中的预先测定不一致。读者因期待指向的暂时受遏而不适,但很快又会为豁然开朗的艺术境界而振奋,会因扩充和丰富了期待视野而欣悦。“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完全遇挫:某些过于晦涩的先锋诗、意识流小说,四、期待遇挫与艺术魅力,顺向相应逆向受挫,读者因期待指向的暂时受遏而不适,但很快又会为豁然开朗的艺术境界而振奋,会因扩充和丰富了期待视野而欣悦。“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完全遇挫:某些过于晦涩的先锋诗、意识流小说,第三节 文学接受的高潮,在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与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之间,会产生思想与情感的共鸣;读者会借助于文本符号的导引,进入一个自由广阔的想像空间,使情感得
10、以净化;会通过对文本的感悟与理解,进入一种诗情幻化的哲学境界,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和宇宙的奥妙,感受到“余音绕梁”的延留魅力。,共鸣的三个特征,1、在本质上,共鸣是内在情感和思想性的,而非外在艺术形式的吸引。2、在心理体验上,共鸣常常表现为艺术迷醉。3、在审美主客体关系上,共鸣是“物我两忘”、“主客浑一”的。,共鸣产生的主客观条件,1、主客体观念相通2、主客体情感相似3、主客体处境类同,2、共鸣的心理层次:1)感动:指接受者受到作品感染而在情绪方面有所触动。引起感动的因素很多:某一片段、某一细节、事件、人物独白、一段深刻的心理刻画或一段 绝妙的议论等都有可能引起读者的感动。,b屠格涅夫读安娜卡列尼
11、娜的感动:1878年屠格涅夫在给俄国通报编者的信中说:“我读到安娜和儿子会面一场,竟惘然若失地让书从手中掉落,心里自言自语,写得这样好,果真可能吗?”,如:a欧亨里的小所最后一片叶子,2)激动:指接受者受到艺术形象较深感染而产生的比较 强烈的情绪反应,是感动状态的强化。,据宋.王灼碧鸡漫志记载:荆轲入秦,燕太子丹及宾客送至易水之上。高渐离击筑,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涕泪。又前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慷慨,士皆瞋目,发上指冠。,歌词和曲调所体现出来的轻身重义,豪侠的精神境界,激起人们的共鸣。,3)忘我:共鸣的最高层次,既接受者受到艺术形象的强烈震撼,而顿时失去距
12、离感不知不觉进入化境,与人物同歌同哭,与花鸟同忧同乐,达到物我两忘,如醉如痴的境界。,如:红楼梦第23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一段描写:黛玉在梨香院墙外侧而听从里面飘过来的戏文:“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感动).又侧耳时,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不觉心动神摇(激动)。又听到“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
13、,再又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听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起。仔细忖度,不觉心动神痴,眼中落泪。(忘我),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描写他欣赏音乐进而动情产生共鸣的过程:,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铀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3、共鸣产生的基础 1)接受主体要具备一定的艺术素养,2)接受主体要了解把握作品所牵连的社会文化内容,中国民歌在那遥远的地方: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人们走过她的帐房都要回头
14、留恋地张望。她那粉红的小脸,好像红太阳,她那活泼动人的眼睛好像晚上明媚的月亮。我愿抛弃了财产跟她去放羊,每天看着那粉红的小脸和那美丽金边的衣裳。我愿做一只小羊,跟在她身旁,我愿她拿着细细的皮鞭,不断轻轻打在我身上。,4、共鸣产生的原因1)客观原因:作品本身具有深刻丰富的思想感情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2)主观原因:A、由于读者期待视野中的思想观念与作者或作品中人物 的思想观念相通;B、由于读者期待视野中的情感经验与作者或作品中人物 情感经验的相同或相似;C、由于读者期待视野中的意愿与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意 志愿望的相近。,净化 指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继共鸣之后而不由自主的达到调节精神、排遣情绪、去
15、除杂念和提升人格的状态。净化表现在读者入境,而暂时忘却世俗的困扰和人生的烦恼、心灵平衡。,二、净化,共鸣,牡丹亭中的戏文使黛玉心痛神痴,潸然泪下。,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问世之后,许多青年读者如痴如狂。,净化,1、情感净化效果2、人格升华效果,读者可以进入某种虚幻的艺术境界,而暂时忘却世俗的困扰和人生的烦恼,以维持心灵的平衡。止怒莫若诗,去忧莫若乐。管子内业,净化,由于作品中某种情感力量的震憾,使读者的某种情绪得以宣泄,使畸变的心态得以矫正,使扭曲的人格变得纯正。,读君学仙诗,可讽放佚君;读君董公诗,可诲贪暴臣;读君商女诗,可感悍妇仁;读君勤务诗,可劝薄妇淳。白居易:读张籍古乐府诗,净化,领悟的
16、特征,1、以情动人,以理喻人的结合。2、诗情哲理,浑然一体的状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领悟,题西林壁,苏 轼,延留,“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三月不知肉味”,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人之读一小说也,往往既终卷后,数日或数旬而终不能释然。读红楼竟者,必有余恋、有余悲;读水浒竟者,必有余快、有余怒。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延留,2、与共鸣、净化比较,领悟的特征:共鸣是建立在读者与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沟通的基础上;净化是作品中的强烈情感震撼病感染了读者心灵的 结果;领悟则必须以读者对作品内涵的主动思索和深刻理 解为前提。共鸣常常只是建立在
17、读者对作者或作品中人物思想 感情的一般认同的基础上;净化主要表现为读者精神的舒畅和心灵的矫正,往 往不能直接产生新的人生倾向;领悟则由于以思索和理解为前提,其结果必然会有 效地丰富和扩充读者的期待视野,使读者主动 生发出一种积极的人生向往。,三、文学接受是一种情感交流,本章小结,思考问题1.读者的阅读期待视野是怎样形成的?2.文学接受的主要动机是什么?3.如何理解接受心境与接受效果之间的关系?4.隐含的读者是怎样形成的?5.文学接受为什么需要填空、对话与兴味?6.文学接受活动中为什么会产生异变?7.如何看待文学接受过程中的误解?8.试述期待遇挫与艺术魅力之间的关系。,期待遇挫与艺术魅力的关系,
18、1、完全顺应,即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情节发展意境指向等,与读者期待视野中的预先测定完全一致。如某些毫无新意、公式化、概念化的作品,一看作品,就能预知其立意;一看开头,就能猜中结尾;人物一出场,就能准确地判定其性格特征,以及即将演示的故事情节。面对这样的作品,在阅读中,读者固然会得到一种确证自己先见之明的满足,但同时也会因期待指向的畅通无阻而感到兴味索然。这类作品,当然不可能产生艺术魅力。,2、完全遇挫,即作品由于文句组合的牵强离奇,或文本内涵的过于模糊,超出里读者的期待视野,阻绝了读者的介入,令人不堪卒读。如“祭祀的预言爬满虎皮/麦子随之而来的从没见过的麦子/黑色的麦子紫色的麦子/那一年尼罗河茂
19、盛/结群成队的鱼在街头抛锚/甲虫推动一块块巨石垒成公墓”这样的诗歌,也许不无深意但因无迹可循,令人如坠云里雾中。一些过于晦涩的“意识流”小说,也往往有此弊端。这类作品,即使很有价值,也往往难以实现。,3、既有顺向相应又有逆向遇挫,即一方面,文本在不时唤起读者期待视野中的预定积累,同时又在不断设法打破读者的期待惯性,以出其不意的人物行为、故事情节或意境调动读者的想象。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正是如此,在阅读过程中,往往既有期待遇挫的阻拒性,又有顺向相应的可解性。在这样的阅读过程中,读者可以会因期待指向的暂时受遏而不适,但很快又会为豁然开朗的艺术境界而振奋。,如司汤达的著名中篇小说法尼娜法尼尼烧炭党人彼耶特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