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和千克》教学设计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克和千克》教学设计与反思.docx(9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一、教材依据: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下册)第86页、88、89页练习十八1一4题二、设计思想:克和千克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 (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1课时。“数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的重要理念之一。本教材在编排上力求接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在 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体验基础上,从具体生活情境出发使学生感受并认 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 1千克= IoOO克。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
2、观念,但是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而质量 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 感知。因此要让学生在实际操作的活动中,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 了较鲜明的表象,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观念;反过来,就可以正确运 用它们了解生活中物品的质量,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与思考,我们发现这节课不但要把生活与数 学紧密联系,更在尝试将生活与数学有效地联系,因此,我们在本节课里,致 力于精心搭建一座生活与数学的有效桥梁:1 .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感受并认 识质量单位。2 .通过精
3、心设计的、有效指导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形成1克和1千克的 表象,从而建立观念。3 .在形成表象的基础上,通过演示操作使学生比较具体地感知克和千克之 间的关系。4 .运用形成的质量观念,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三、教学目标:1 .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 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二IOOO克。2 .会认读秤上的质量,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 的意识。3 .在小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四、教学重点:1 .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 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二IOOO克。2 .在建立质量观念的
4、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五、教学难点:1 .用科学的方法和策略估量物体的质量2 .在教师的指导下,提高小组学习的实效六、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袋装1千克洗衣粉、1台盘秤、两包500克的盐、2、小组准备:一袋1千克的洗衣粉;1千克的鸡精、1千克的水果、一筒 1千克的面、一包比1千克轻的绿豆、一包2千克的大米;二分的硬币、1克的 药包、1克的茶包、10克的板兰根冲剂、100克的肥皂七、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和爸爸妈妈逛过超市吗?你们一般都买些什么?有没有买过水果 的?说说你是怎样购买的?(选好后,拿到秤上秤再付钱)通过秤称我们可以知道它有多重,那要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什么作
5、单 位呢?同学们的知识可真丰富,小强和小丽也到超市里作了调查,他们找到了什 么?(一壶豆油,是用千克作单位;一包饼干是用克作单位的。)看看数学小精灵想告诉我们什么?(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千克作单位。)二、探究体验:1 .认识质量单位对,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千克作单位。平时我们所说的重量实际上 指的是物品的质量,克和千克就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还可以用字母 (g)表示,千克可以用字母(kg)表示。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克和千克这 两个新朋友。板书课题2 .认识感知1千克(1) 1千克有多重呢? 1袋这样的洗衣粉就重1千克。(2)掂一掂:你们想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吗?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轮
6、流掂 一掂,静静感受,并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比一比哪一小组动作最轻,能做到 吗?请小组长轻轻拿出洗衣粉,开始吧。(3)找一找:大家把1千克的感觉记在心里了吗?数学小精灵看看大家是不是真的记 住了。每一小组还有这几样物品:这样的一袋绿豆、这样的一袋大米、1包鸡 精、这样的一袋水果或者是一筒面。四样物品中哪些约重1千克呢?看看数学小精灵有什么提示:1将四样物品分别与1千克的洗衣粉对比 着掂一掂;2找出大约重1千克的物品后与小组的同学说一说;3完成后就把物 品放在桌上,然后坐好。请每位小组汇报:你们认为哪些物品约重1千克?1 听了每一小组的汇报,发现大家一致认为这袋鸡精约重1千克,你们是 怎么知道的
7、?(包装袋上有质量标示)老师还发现大部分小组认为这袋水果也约重1千克,它又没有质量标识, 你是怎么知道的?(我一手拎着1千克的盐,一手拎着这袋水果觉得差不多重)你们掂得准不准我还是得验证一下。老师想请盘秤来帮忙。看这儿,这 个盘秤是用什么作单位的?(用千克作单位的)当指针指向1就表示物品重?(重1千克)那指针指向2就表示?(重2千克)1、2小组都是西瓜,请你们拿上来验证一下。果然是大约1千克,你们估 得真准。像这样大的一个西瓜约重1千克。3、4小组都是香瓜,请你们拿上来验证一下。是1千克,你们也估对了。 像这样大的一个香瓜大约重1千克。第5小组你们是什么水果?也拿上来验证一下。看,像这样的4个
8、苹果大 约重1千克。第6小组呢?什么水果?拿上来验证一下。原来,这样的3个梨大约重1 千克。第7、8小组没有水果,但是他们有一筒面,他们认为是1千克,请来验证 一下。果然,这样的一筒挂面也约重1千克。你们找得可真准。刚才有的小组认为这袋大米也约重1千克?你们认为呢?那咱们也来验证 一下。(大米重2千克,比1千克重)还有这袋绿豆,你们怎么没有选呢?(感觉比1千克轻)那咱们也来验证一下。果然比1千克轻。哪些小组找对了?你们找得还真准,请小组长和保管员轻轻收回物品。(4)说一说:刚才大家找到了这么多约重1千克的物品,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也约重1 千克呢?3 .认识感知1克(1)刚才我们知道了 1千克有
9、多重,那1克有多重呢?这样一枚2分的硬币约重1克。(2)掂一掂:1克放在手心是怎样的感觉呢?请保管员拿出盘子,将硬币发给组员,请 大家掂一掂,静静感受,把1克的感觉记在心里,可以吗?开始吧。(3)说一说:有什么感觉?(非常轻)与1千克比呢?(分页代码1克非常轻,1千克非常重,相差很远)对,所以平时我们在称量轻的物品时一般用克作单位,称量重的物品时一 般用千克作单位。(4)找一找:虽然1克很轻,生活中也有一些约重1克的物品,盘子里就有一些,请同 学们用刚才找1千克物品的方法比一比、掂一掂。说说你找到了什么?(药包、茶包)(5)感受10克、100克盘子里还有一些用克作单位的物品,10克重的板蓝根冲
10、剂,100克重的肥 皂。分别掂一掂,感受一下。感受完了保管员收盘子。4 .克与千克的关系这里还有一袋盐,也是用克作单位的,请你读多少克?(500克)一袋盐500克,两袋盐合起来多少克?(IOoO克)板书IOOO克我们用秤来称称看。大家还记得这盘秤是用什么作单位的吗?(千克作单 位)仔细观察指针,指针指到数字几?(数字1)那就是几千克?(就是1千 克)板书1千克同样的两袋盐,包装上用克作单位时是IOOO克,用千克作单位的秤称时是 1千克,那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1千克和IOOO克相等)对,为了方便人们约定:满了 IOOO克就用一个更大的单位千克来表示, IOOO克就是1千克。请大家跟我读:1千
11、克=1000克5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今天我们认识了两个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了称量轻的物品时一般 用克作单位,称量重的物品时用千克作单位;通过掂2分的硬币和洗衣粉感受了 1克和1千克到底有多重;知道1千克=IOoo克6 .认识秤生活中有些物品的包装上有质量标识,没有质量标示的物品怎样知道它有 多重呢?(可以用秤来称量)这位售货员阿姨正在用秤称苹果,这些苹果有多重?(1千克)她用的秤你认识吗?(电子秤)秤是一个大家族,这就是电子秤,家族中你还认识谁?在哪见过它?给大 家介绍一下。三、巩固拓展1.的确秤是我们称量物品的好帮手,因此我们要会认秤上的数据。(1)说说下面物品有
12、多重:书88页练习十八第1题并说说你是怎么认读的(先看单位是克,再看指针指到多少就是多少克)增加一个4千克问:刚才都是多少克,这次怎么是多少千克呢?你是怎么 知道的?(这个盘秤是用千克作单位的)看来我们在认秤时不光要看清数还要看清单位。(2)你知道他们的体重吗?书88页练习十八第2题(3)填单位:书89页练习十八第4题2 .你知道吗?看到同学们学得这么好,数学小精灵要送给大家一个有趣的小知识。世界上最小的鸟是蜂鸟,约有2克重。2克重,相当于什么呀?(两枚2 分的硬币)那得多轻呀。世界上最大的鸟是鸵鸟,约重loo千克。loo千克相当什么呢?(Ioo袋1 千克的洗衣粉)它的一个蛋就约重1500克。
13、1500克相当于什么呢?(三袋500 克的盐)可真重呀。3 .课后调查:克和千克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很大的用处,老师给同学们留下了一个课后 小调查。就在书88页练习十八第3题。八、课后反思:实施新课程以来,人们再次提出了 “数学教学生活化”、“数学教学活动 化”、“学校数学应向生活数学回归”等口号,生活、活动成为数学课程改革 中的两个关键词。然而,如何把这两者落到实处,让学生学得有效,是我们值 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关注生活与数学的联系:1 .通过亲切的谈话让学生重温最熟悉的生活情境,唤起学生的已有的生活 经验,帮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即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经验,也让学生深 刻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
14、密联系。人教版教材每单元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 单元主题图,它是对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整体的概括。之前,我们忽视了它的 重要性,只是把图中物品包装上的质量标示作为克和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的引 子,没有得到学生的共鸣。之后我们反思再挖掘,发现这幅图蕴含着两层意 思:它不仅只是为了呈现出生活中所常用的两个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更是想联 系生活实际揭示质量单位的产生,从而体现它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在解读了教 材后,我们重新设计:通过谈话导入,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介绍购买水果的过 程,从而体会质量单位产生的必要性和其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并帮助学生从已 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了解国际上通用的两个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15、这样 导入,让学生倍感亲切,兴趣盎然;深刻的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2 .把抽象的质量单位与具体的生活物品相联系,把不直观不具体的数学知 识变成了看得见、摸得到的生活表象,让学生在掂一掂、比一比的动手操作活 动中充分感受,是非常适合学生学习、思维特点的。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 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实际 有多重,能够在实际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让学生通过掂一掂、找 一找、说一说等活动,了解1千克大约有多重,把抽象的1千克与生活中的具 体物体联系,形成表象,从而初步建立1千克的观念。特别是“找一找”这个 环节,不仅通过“对比着掂”让学生进一步
16、感受1千克到底有多重,而且在各 小组交流找到的1千克物品时,让学生资源共享,形成更丰富的表象,加强质 量观念。3 .在学生把质量单位与生活表象建立了对应关系之后,并运用形成的质量 观念,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知识对生活的指导意 义,从而更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当看到物品的质量后,学生能用“相 当于两枚2分的硬币”、“相当于IOO袋1千克的洗衣粉”这样的语言进行描 述,说明已经把1克和1千克的感觉深深的记在了心里,说明学生在老师的精 心指导活动是有效的,说明我们前面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的教学是成 功的。学生已经能够用这种质量观念来解决实际问题了。其实,在本环节之前
17、 的巩固练习中,学生已经能用这些方法来选择物品合适的单位了。我想从实际 生活到数学知识,再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这应该就是学习的真正意 义吧!而我们正是在精心为学生搭起一座生活与数学的有效桥梁!关注体验活动的有效性:1 .学习材料的选择提高活动的有效性。本节起始课,除了在相应环节中 出示了各种秤的图片外,并没有让学生进行大量的称量活动,只把一个台秤请 进了教室,且是用于对各小组同学找出的1千克物品的验证及对1千克二IoOO 克的演示上。这样做更明确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建立1千克和1克分页代码观念,知道1千克二IoOO克。而对物品的估量应该是在学生积累 了大量的感知经验后完成的,因
18、此并没有让秤出现满教室。同时也让我们看到 了一个真实的常规课堂。对于学生小组活动的材料上,采用的是“供料学 习”,并且在材料准备上精心设计:有的材料比1千克重,有的比1千克轻, 有的和1千克一样重,目的是让学生在比较中进一步加深对1千克的印象;学 习材料里有的在外包装上有质量标示,有的没有质量标示,使学生学会用看或 者是掂等多种方法来找,体会到学习方法的多样化。2 .体验的方法指导提高活动的有效性。曾经“热闹”的课堂给我们留下了 无数思考,反思过后我们高呼:“还数学课堂一丝宁静。”不论是掂一掂,还 是找一找,我们都非常注重对学生活动方法的指导,小组成员的合理分工、数 学小精灵的“活动提示”、“
19、静静感受”等的语言指导、对有序活动的针对性 表扬把这种体验的方法巧妙地、不动声色地渗透给学生,从而提高了学生 活动的有效性。相信长此以往,学生活动的有效不再是一句空话。我们都知道生活与数学有联系,在它们之间我们要架起一座“有效的”桥梁!另外关于教材的活用说明:我们在深入研读了教材后,在理解了教材的编写意图、和充分利用教材资 源的基础上,围绕教学目标,作了部分补充和调整。(1)关于练习十八第1题 的调整:因为生活中用千克作质量单位的盘秤比较多,因此在原题的基础上增 加了一个用千克作单位的盘秤,一方面更贴进生活,另一方面与前面用克作单 位的秤对比,从而强调在读秤时不但要看清数还要看清单位。(2)关
20、于1千克 和1克教学顺序的调整:因为1克太轻,学生对1克的感受比较难,因此本节 课我们将认识感受1千克放在了1克的前面,对感知1千克的方法指导为学生 自主体会感知1克打下了很好的基础。Copyright?2006-2022 新教案网 xinjiaoan. com 版权所有教学内容:现代小学数学教育研究中心编的新数学读本四册“对称图 形”教学目标:经历观察、操作和比较的过程,学会辨认对称图形,提高判断 能力;经历多种感观多种形式的参与,感知对称图形的特点,提高认识水平;经历剪、拼、画以及计算机的操作,丰富学习方式,增强操作技能,体验 学习的快乐。教学过程:一.展示民族音乐,创设愉悦情境。1 .情
21、境:“碧草青青花盛开,彩蝶双双久徘徊”,在优美的小提琴协奏曲 “梁祝化蝶”选段的渲染中,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开始观察优美的画面:画面 中有草有树有人,重要的是有蝴蝶。【注:民族文化的熏陶,需要学科教学点点滴滴的渗透,数学学科也不例 外。】2 .观察:引导学生观察蝴蝶的特点?3 .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描述画面,其中关于蝴蝶的有:蝴蝶很漂亮。一只蝴 蝶大一只蝴蝶小。【注:在学习对称之前,学生不会从蝴蝶左右两边是一样的,这样对称的 特点上去描述。这就是真实的课堂。】4 .师启发:我们今天要从数学的角度来研究它!播放特写镜头:蝴蝶把翅 膀合起来,又展开。让学生感受到蝴蝶左右两边一样,翅膀对折完全重合的特 点
22、。【注: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事物,这也是数学教育的根本目标之一。当前的 数学教育,不是为了培养数学家,而是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把数学的思考 应用到生活中。】二 .多种学习方式,认识对称图形。1 .师:这里有很多课前小朋友的剪成图形,请你们观察一下,看一看, 能不能给它们分分类。2 .生:各种不同的分类标准结果也不同。有的按形状分,有的按大小分。3 .拼一拼:师:从上面的图形中,你能不能选两个拼成下面的图形呢?学生操作。【注:动手操作,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种很受欢迎的学习方式, 而对于教学的来说,这也是一种必要的方式,因为它着实培养学生的操作技 能。在课堂上,我们看到学生沉浸在操作的喜悦中,
23、专注而又高兴。】4 .老师组织学生展示作品。学生把自己的作品贴在了展板上。5 .师:除了这些图形以外,你们还能不能拼成同类型的其它图形?学生拼出了各种各样的图形。都展示到展板上。师:小朋友拼的对不对,我们先来看原来的这两组图形有什么特点?生:两边都是一样的。师:两边是指什么?生L左右,生2:还有上下。生:两边对折会对称的。生:两边对折会一模一样的。生:如果在图中间画一条线,上下或者左右会是一样的。【注:学生的思维非常流畅。学生怎么会想到这样的一条线?是生活经验 还是非课堂的习得。课后问了这个学生,他说以前他折过这种图形。】6 .看看我们的同学拼出的图形,有没有不是同一类型的?7 .讨论个别学生
24、拼成的图形:生:到底行不行?我们叠一叠,学生操作,验证结果的正确。8 .得出名称:师:象这样的图形,我们给它取个名字?生:对称图形。【注:学生很快就知道了,因为学习的渠道不只是课堂。 对于这样的数学术语,其实也无须启发,因为很多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规定。】师:对称图形有什么特点?生:左右或者上下都是一样的图形的。生:盛老师,在生活中也有对称图形的。【注:以前我们强调数学应用于生活,老师总会指导学生把数学联系生活 实际,但是新的阶段开始了,学生能自觉把数学联系生活了。这个学生的发言 就是没有任何教师提示的。】师:那你们就说说看?【注:教师的教案里没有把这个环节设计在这里, 灵活的老师就顺水推舟了,这
25、也是生成式教学的艺术。】生:剪刀,(因为学生刚用过)老师手里的双面胶,生:门,生:到底是不是?生:对折一下试试看?生:门能对折?生:还 有面包(估计那是他今天的早餐)生:衣服,裤子?生:是吗?生:脱下来折 一折。(童言无忌)生:橡皮,生:不行吧生:要全新的,没用过的。【注:课堂的气氛达到高潮,你一言我一语,但很有序,这个班的学生发 言习惯很好,别的同学在说,大家总是在听,等别人说完了,自己还有什么不 同看法?直接补充?这或许也是数学课堂的新的好习惯。】三 .动手操作,制作对称图形师:生活中的对称图形真多。现在我们就来制作一个对称图形?师:现在我们要来制作一棵小松树,有什么好办法?生:先画一画:
26、师:怎么画?生:画一棵。(这是已有美术的经验。) 生:不用画一棵,只要画半棵。(这就有了数学知识的应用。)学生:不用画 的,直接剪就行了。(这又是生活经验的作用。)师:那就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吧!生:好了。【注:老师的任务布置了一小会儿,班里最淘气最好动的一位同学最快完 成任务。说明我们评价一个学生需要全面考察,在今天的课堂上他和其他同学 一样优秀。】生:我的树真胖!(在剪的时候有的学生这样评价自己的作品,学生的语 言意想不到的有趣。)生:盛老师和毛月剪得最好!【注:老师和学生同时成为评价的对象,看来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 的,因为在孩子眼里他们已经是同一类参加评价的对象。】生:剪下来的小树是对
27、称图形,剩下的也是对称图形,还可以当面具。(有了这个学生的特别发现,大家都乐了。)生:盛老师,我还想剪。生:我也想。生:我们也想【注:学生喜欢参与,学习非常开心,争着想再制作一个对称的小松 树。】四 .观察比较,判断对称图形。1 .出示一些常见的图案,判断是不是对称图形?2 .组织学生用分别印有“ J” “X”的卡片,表示判断的意见。3 .学生人人参与判断。针对其中几个有疑问,讨论验证方法。生:可以横着折,或者竖着折,看看两边是不是一模一样的。4 .判断的题做完了,有一个学生突然有了一个新发现:生:我们用来判断的两个符号,也有对称和不对称的区别。表示是的“不是对称图形,表示不是的“X”却是对称
28、图形。【注:灵活应用,学以致用,不再是一句口号,是课堂上学生学习的真实 写照。并且,在说话间,还充满着趣味的关联。】五 .多种形式,学生自主练习。1 .教师出示题目:图1中上面的图形对折后会是下面的哪一个,用线连一 连。图1图22 .图2中,上面一行的图展开后是下面的哪一个?学生对其中第2幅图有不同的意见,到底是与下面一行中的第1个还是第 3个连线,学生小分页代码组展开讨论,除了观察和想象,也有学生拿出剪刀实际操作来验 证。【注:虽然练习前面两题的形式都是连线,但题目的编排却是一个由易到 难的过程。】3 .趣味练习:画脸谱。(只出示脸谱的一半,引导学生根据呈现的颜色把 脸谱补充完整。)【注:京
29、剧是中国的国粹,脸谱又是一种艺术,整合在数学学科中,既是 学习数学的好材料,又是渗透民族文化的好题材。】4 .电脑制作对称图形。师:刚才我们用剪刀剪出了一个对称图形:小松树,现在我们用电脑来制 作一棵对称的小松树,看看是不是更方便了。学生按照步骤利用计算机中的画图软件制作对称图形。步骤:(1)先画出半棵小松树,(2)再复制,(3)把复制好的水平翻 转,(4)组合。【注:计算机的应用恰到好处,把计算机的初级画图技术和数学的知识完 美地结合在一起,这就是信息技术与数学的整合。学生兴趣盎然。】六 .课外延伸,丰富学习内容。L师:对称图形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很多,古今中外,都有广泛的应用。 我们一起来看
30、数学百花园。(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欣赏中国剪纸,如果可以还 可以登陆相关网站,搜索更多内容。)【注:又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鲜活体现,又是信息技术的恰当整合,设计别 出心裁。在音乐上还是播放“梁祝”,前后呼应,值得回味。】除了古代的剪纸以外,还有现代的汽车标志,还有具有很强民族特点的中 国汉字,至于外,还有外国的国旗(加拿大国旗)引导学生到生活这个大 世界寻找对称图形。教学反思:1 .民族文化的有机渗透,呈现课堂教学的新文化。国家大兴课程改革的目 标,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而民族精神的铸就需要实在的载体,在现行义务 教育课程标准教材的实验过程中,作为数学学科的教学怎样有机渗透民族性, 引起广泛关注。我
31、们需要选择切合教学符合儿童学习规律的素材,需要富有中 国特色的数学史实,需要一些有民族特色的题材,如本课例中的小提琴曲“梁 祝”、京剧脸谱、中国汉字、中国剪纸等就是在这方面作出的有益尝试和探 索。2 .既是民族的,又是现代的,有机整合信息技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 要指出需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 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 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本课例利用信息技术,播放优美乐 曲,展示漂亮画面,除了直观演示以外,更是把信息技术作为一
32、种学习的工 具,完好地整合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画图软件的应用足以体现信息技术的工 具性,网站的导航,更是体现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强大优势,力求在增强学生 数学素养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3 .真实生动的课堂,落实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师的角色是组织者、引导 者、合作者。一节课下来,老师说的时间总共不到5分钟,剩下的时间都是学 生的了,学生说的多了,动手操作多了,参与面广了。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 不只是老师的意识“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关键是在学生眼里“老师和学生是 不是平等的”,当课堂出现师生之间融洽的学习氛围,师生之间相互评价的时 候,真切地感受学生和老师的距离近了。数学要联系生活,这种理念不是
33、老师 停留在口头上,也不是老师强加给学生的,而是需要内化为学生的一种意识, 一种数学思想。当课堂上学生主动提出联系生活实际的时候,那就是一种教学 成功的具体体现。教学理念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 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想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 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 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 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223页的内容。教材分析“有趣的七巧板”是一次实践活动。利用七巧板拼图是我国一种传统的数 学游戏。教材安排
34、这次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感悟平面图形的 特点,培养学习兴趣,发展空间观念。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拼图形,体会 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教学难点是用七巧板创造性地拼图形。教学目标1、通过拼图形,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2、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与同学的交往、合作意识。3、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发展想象力,培养创新意识。教学准备七巧板、课件、用于奖励的星星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谈话:小朋友,你们玩过拼图游戏吗?小明最喜欢玩拼图游戏,看,现在 他又在拼图。(电脑出示拼成的图形一一人、鱼、帆船)这些图漂亮吗?这些 漂亮的图其实都是由这七块图形拼成的,有谁知道
35、这是什么?(通过电脑将 人、鱼、帆船各拆开成七块图形,再将这七块图形旋转、移动拼成一副七巧 板)对!这是一副七巧板,七巧板又称智慧板,是我国古老的智力游戏玩具之 一。七巧板中有几种不同的图形,请你数一数,每一种图形各有几个?五个三角形中哪些三角形的大小是一样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必须从学生的生 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感到数学就在身 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这里通过电脑创设了情境,从而使学生产生情绪高 昂的学习需求,积极投入到认识七巧板的活动中。】二、自主探索,开发潜能。1、组织竞赛。谈话:小朋友,你们想不性也来拼一拼?今天我们临时分成
36、6个小队来比 一比。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选择走到一起,选出小队长,并为自己的小队取名字。小队长,你们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你们小队的名称吗?(小队长汇报)今天6个小队就来举行一次夺星大赛,哪一队得到的红星多就是今天的冠 军队。、【学生的个性不同,智力水平、身体素质、情趣爱好都有差异,让学生创 设了自由、民主的合作氛围,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展小组竞赛,可以激 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团队精神。】2、用两块板拼图形。谈话:请用七巧板中的两块拼成一个正方形,哪位小朋友来说说可以选用 哪两块图形来拼成正方形?从剩下的几块中还能选出两块拼成一个正方形吗?统计一下你们小队拼出两中正方形的人数,注意统计在心里。谁能
37、代表你 们小队来说说统计的结果。评比贴星。谈话;刚才我们小组用大小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了一个正方形,你还会 用这两块三角形拼成其他图形吗?拼好后先在队内交流,再在班内交流。【学生积极参与交流活动,对他们学习知识是十分重要的。学生积极参与 数学交流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而且可以达到互相学习、互相 补充的目的。】3、用三块板拼图形。谈话:如果拿出七巧板中的三块,可以拼成哪些已经认识的图形呢?请你 试一试一个小队内的同学拼的最好不一样,拼好后贴在磁性黑板上。(采用小 组围坐的形式,每组发一个小磁性黑板,竖在教室的两边,要使全班学生都能 看到。)谁来说说你们小队拼成了哪几种图形?每队拼成几
38、种图形就贴上几颗星。小结:用七巧板中的三块可以拼成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 形、五边形等。【将学生的各种拼法展示出来,有利于学生观察、比较,培养学生的求异 思维。同时又能通过小队与小队的竞争,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4、用四、五、六块板拼图形。谈话:用七巧板中的四块、五块或六块也能拼出我们认识的图形,你想试 一试吗?如果有困难,可以仿照书上的图形拼。拼好后先在小队内说说拼成几 种图形,再在班内交流。每队拼成几种图形就贴上几颗星。【这项拼图活动难度较大,为了保证学生的全员参与,教师提醒学生可以 模仿书上的图形拼图,这就使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以获得成功,有鼓励各小
39、队 尽可能多地拼出不同的图形,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热情。安排小队内和班内的交 流,真正做到了学生之间的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5、用七块板拼图形。谈话:用七巧板中的七块拼成的图形就更漂亮了,看看课本上的四幅图, 说说拼成的图形像什么?你们喜欢哪些?照着拼一拼。用七巧板你们还能拼出其他图形吗? 6个小队来比一比,看哪一队的小朋 友拼出的图形最漂亮,最多。三、参观评比学生拼好后可以走下来参观其他小朋友的作品,在参观的基础上放手让学 生来评比。【教师让学生离开座位参观,给学生的互相学习提供了机会。再通过对作 品的展示和评价,让学生学会自我欣赏和互相欣赏,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 力。】教学反思在这节课中学生通过
40、用七巧板来拼各种图形,学生们展示出各自的能力, 拼出了各种不同的图形,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与同学的交 往、合作意识,同时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发展想象力,培养创新意识,真正 让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但在这节课中,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说,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想的 方法可能不够贴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课本P8586页,及第8889页的第36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2、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天平和台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 1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3、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引出质量单位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与
41、时 间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在时间生活中非常有用的。教学重点:1、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2、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二IOOO克。教学难点:建立克和千克的时间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人新知1、拿出一本数学教课书,和一只笔,提问:哪个重有些?2、肯定学生的回答,并让学生“掂一掂”,然后让学生说说有什么样的感 觉。3、从刚才的实践得出结论:物体有轻有重。板书课题。【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 思维。二、观察、操作领悟新知1、出示主题挂图,物体的轻重的计量。观察主题挂图。(1 )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幅图画的是什么?(2、)这幅图中
42、的小朋友和阿姨在说什么?(3、)前几天,老师让大家广泛收集、调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物品的质 矍,我们现在来交流以下好吗?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单位来表 zj O(4、)在学生说的同时,老师拿出有准备的东西展示。2、克的认识。(1、)提问:通过调查我们知道了一些物品的质量,你们知道1克、1千 克各有多重吗?要知道物品的质量,应该怎么办呢?(2、出示天平,简单介绍天平的结构,并说明使用方法。(3、)将一个2分皮放在左边盘内。1克祛码放在右盘内,让学生观察。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个2分皮重多少克?板书:克(4、) “1克有多重?”我们来掂一掂好吗?【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实践调查入手,结合学
43、生的生活实际,通过掂一 掂,称一称,找一找等学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了克。3、千克的认识。(1、)出示盘称。大家认识这称吗?(2、)看看盘称的使用方法。现在要称1千克的水果或蔬菜,谁能当售货 员来称一称?(3、)现在先掂一掂自己的书包有多重?估计有几千克,然后用称一称。(4、)刚才大家都说了,一袋盐中农500克,那两袋呢?(5、)板书:IOOo克IoOO克和1千克比较,请同学们猜一猜,谁重?板书 1000克二1千克齐读:IOOO克二I千克三、效果测评。1、完成教材第88页第3题。2、完成教材第89页第4题。3、完成教材第89页第5题。4、完成教材第89页第5题。【设计意图】:训练学生对本
44、节课的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四、全课总结。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角的认识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材第四册6871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 法和材料做出角。2、在操作活动中体验感知角有大小,会用多种方法来比较角的大小,在探 索角的大小比较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力。3、在创造性使用工具和材料来制作角和比较角的大小的过程中,体验解决 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学重点:在直观感知中抽象出角的形状。教学难点:体会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探索多种角的大小比较 方法。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棒、
45、两根硬纸条、圆形的手工纸、一根毛 线主要教学理念及选用的教学方法:操作与思维是互不可分的,操作是前提,思维是关键。在本节课中通过 “看一看、找一找、做一做、比一比”等活动,促进学生思考,鼓励学生交 流。在活动时教师大胆放手,采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 自己进行探索。在探究知识的同时,既加深学生对角的认识,又丰富数学活动 的经验。学生通过有趣的探究活动,品尝到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成功和 喜悦,自信心和成就感也随之增强了。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故事导入谈话:在数学王国里住着一群可爱的图形娃娃,他们整天在一起唱歌,跳 舞,做游戏可开心啦!其中就数“角”娃娃最调皮了,
46、这不,在图形娃娃们玩 捉迷藏游戏的时候,“角”娃娃躲到了我们生活中的一些物体上来了,你能把 它找出来吗?2、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找“角”娃娃,并与“角”交朋友,好吗?教学设想:这一环节创设了学生喜爱的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同时帮助学生找到生活与新知的链结点,即图 形中都藏着角。二、操作时间感知,自主建构1、抽象角,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1)从实物中感知角(出示多媒体画面)调皮的角娃娃就藏在这些物体中,你能把它们找出来 吗?比比,谁的眼睛最亮。谁来说说,你从哪里找到了角?引导学生在物体表面找到角并指一指。(2)抽象角老师也从这些物体上找到了一些角,并
47、把它们画了下来。指出:象这样的 图形都是角。教学设想: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实物上找角,在学 生直观认识的基础上,抽象出角的图形2、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1)请小朋友用尖尖的地方戳一下手心,有什么感觉?(尖尖的)再用手 摸一摸它的两条线,有什么感觉?(直直的)(2)那你知道这个尖尖的地方和直直的线叫什么吗?它们就藏在数学书的 第68页里面,赶快去找一找吧。(3)小结: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教学设想: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观察实物到抽象出角、认 识角的各部分,这个环节从直观形象到抽象,帮助学生在厚实的感性经验的支 撑下深刻的建立起角的表象,切合儿童思维特点,同时蕴含了 “数学从生活中 来”的大数学观。(4)你能指出这几个角的顶点和边吗?3、判断比较,深化表象谈话:听说我们在认识角,课堂上来了一些小客人,都争着说自己是角,谁 能来判断一下。(1)你能指出这些图形中哪些是角?那些不是角吗?(2)角藏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找一找,在我们的周围还有哪些物体 的表面也有角?教学设想:在抽象出角的图形后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