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分享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746091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PPT 页数:61 大小:138.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件分享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课件分享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课件分享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课件分享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课件分享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件分享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件分享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ppt(6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复旦大学精神卫生学系,儿童与成人的区别,认知发育不成熟情绪分化不良对药物的认识不同就诊途径和方式不同受认知影响对治疗理解不同,儿童人格发展的阶段,口腔期(0-1岁):儿童性欲满足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口腔,吮吸、吞咽和咬等动作是口腔性欲满足的主要方式。口腔欲的适度满足形成成年期乐观、慷慨、开放和活跃的人格特征。不足或过度出现吸烟、零食、爱挖苦等。肛欲期(1-3岁):集中在肛门。学习控制大小便的排泄。与父母的训练产生冲突和抵抗。若占据上风,成年出现肮脏、浪费、放肆。反之出现过分干净、吝啬、强迫。生殖器期(3-6岁):集中在生殖器。又称恋母期。不顺利将影响成年与异性

2、相处。顺利将向同性父母认同。潜伏期(6-11岁):此时性欲发展处于休眠期。逐步转向对外部世界产生兴趣,如学习、体育、艺术。青春期(12-20岁):女孩从11岁,男孩从13岁开始,性的能量涌现,主要指向同龄异性。在此期间,他们开始摆脱父母控制,建立自己的生活,但很困难。发展顺利将成为一个具有选择异性对象和社会化的成人,达到人格发展的理想水平,否则将退到前面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理论,阶段1 信任对怀疑(0-1岁):发展顺利,对母亲脱离视线而不过分焦虑和气愤。阶段2 自主对羞怯(1-3岁):过度的限制和惩罚导致对任务 的消极解决,形成儿童的羞怯与疑虑,阶段3 主动对内疚(3-6岁):过度约束

3、会损伤儿童的主动性,过高希望将使儿童感到失败和自卑。阶段4 勤奋对自卑(6-12岁):没有做好准备将使儿童缺乏信心,产生自卑,而老师与同伴的认可,学业成功使之发展勤奋感。阶段5 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20岁):建立一种自己是谁,所处位置的同一性。必须努力整合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人格发展的特殊问题,焦虑:儿童的焦虑最初源于新生儿时对内外刺激的无能对付感;与母亲分离带来的焦虑;排便训练阶段担心受惩罚而失去父母之爱的焦虑;恋母期担心受阉割的焦虑;超我的禁忌及自我惩罚感的焦虑。防御机制:焦虑的产生促使自我发展一种功能,以一定方式调节冲突双方的关系,这就是心理防御机制。它是用来抵抗焦虑、保护自我的方

4、法。如认同、压抑、升华、投射、反向形成、固着、倒退。,依恋理论1(J.Bowlby),定义:一种依恋关系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所形成的情感关系。这种情感关系使他们在时空上联结在一起,我们通常把依恋视为提供爱或感情。发展阶段:1依恋的无分化反应阶段(0-3个月)2依恋的低分化反应阶段(3-6个月)3依恋形成阶段(6-30个月)4同伴性依恋关系阶段(约30个月)依恋与分离:回避型(无实质性的依恋)安全型(有适度的分离焦虑)对抗型(分离焦虑过度)儿童的分离焦虑经历:反抗、失望、超脱,依恋理论2(J.Bowlby),影响依恋发展的因素:(1)婴儿的气质特点和智力水平:儿童依恋模式的类别反应了儿童应对压力的

5、敏感性。智力缺陷儿童对母亲发展依恋比较缓慢。(2)母亲的照看方式:安全型的母亲是敏感的、合作的、接受的和易接近的;回避型的母亲是不敏感的、拒绝的;对抗型的母亲是冷漠的、抗拒的、横加干涉的。(3)照看环境:绝对的亲子分离具有破坏性的后果,会损害良好依恋的形成。尤其3年以上的剥夺会产生严重的社会、情绪和智力问题。,儿童精神障碍,儿童行为障碍:多动症、品行障碍儿童情绪障碍:儿童离别焦虑症、学校恐怖郑、抑郁症广泛性发育障碍:儿童孤独症抽动障碍精神发育迟滞,一、儿童行为障碍,儿童期行为障碍是较常见的一类心理卫生问题,也是儿童期的特殊问题,受到儿童家长、老师、儿童心理卫生工作者的重视。之所以重要,是因为:

6、儿童期行为问题发生率高;影响儿童的学习;受环境影响大;危害较大。,多动障碍(概述和病因),多动障碍是儿童期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多、冲动等,学龄前发病,预后较好,男多于女。病因遗传因素社会因素神经递质代谢异常,多动障碍(临床表现),多动障碍的临床特征1.注意缺陷:主动注意保持时间达不到患儿年龄和智商相应的水平;2.活动过多:在需要相对安静的环境中,活动量和活动内容比预期的明显增多。3.冲动性: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引发的快速、不精确的行为反应。4.学习困难:多动障碍学习困难表现为学习成绩低下。5.神经系统异常:可见神经系统软体征;精细运动不灵活;生理反射活跃或不对称;

7、共济活动不协调。6.一定数量的患儿存在脑电图异常。,多动障碍(诊断1),一、症状标准:1.注意障碍:至少有下列 4项:1)学习时容易分心,听见任何外界声音都要去探望;2)上课很不专心听讲,常东张西望或发呆;3)做作业拖拉边做边玩,作业又脏又乱,常少做或做错;4)不注意细节,在做作业或其它活动中常常出现粗心大意的错误;5)经常丢失或特别不爱惜东西(如常把衣服、书本等弄得很脏很乱);6)难以始终遵守指令,完成家庭作业或家务劳动等;7)做事难于持久,常常一件事没做完,又去干别的事;8)与他说话时,常常心不在焉,似听非听;9)在日常活动中常常丢三拉四;,多动障碍(诊断2),2.多动:至少有下列 4项:

8、1)需要静坐的场合难于静坐,常常动个不停,或在座位上扭来扭去;2)上课时常做小动作,或玩东西,或与同学讲悄悄话;3)经常话多,好插嘴,别人问话未完就抢着回答;4)常常十分喧闹,不能安静地玩耍;5)难以遵守集体活动的秩序和纪律,如:游戏时抢着上场,不能等待;6)常常干扰他人的活动;7)好与小朋友打逗,易与同学发生纠纷,常不受同伴的欢迎;8)容易兴奋和冲动,有一些过火的行为;9)常在不适当的场合奔跑或登高爬梯,好冒险,易出事故。,多动障碍(诊断3),二、严重标准:对社会功能(如学业成绩、人际关系等)产生不良影响。三、病程标准:起病于 7岁前(多在 3岁左右),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 6个月。

9、四、排除标准:排除精神发育迟滞、广泛性发育障碍、情绪障碍,或其它精神疾病。,多动障碍(鉴别诊断),正常活泼儿童品行障碍精神发育迟滞情绪障碍学习障碍儿童精神分裂症,多动障碍(治疗),对父母亲的教育与管理药物治疗(兴奋剂、抗抑郁药、其它药)行为矫正认知治疗家庭治疗,品行障碍(病因),遗传因素社会因素同伴影响家庭环境,品行障碍(临床表现1),一、症状标准:1.至少有下列 3项:1)经常说谎(不是为了逃避惩罚);2)经常暴怒,好发脾气;3)常怨恨他人,怀恨在心,或心存报复;4)常拒绝或不理睬成人的要求或规定,长期严重的不服从;5)常因自己的过失或不当行为而责怪他人;6)常与成人争吵,常与父母或老师对抗

10、;7)经常故意干扰别人。2.至少有下列 2项:1)在小学时期即经常逃学(1学期达 3次以上);2)擅自离家出走或逃跑至少2次(不包括为避免责打或性虐待而出走);3)不顾父母的禁令,常在外过夜(开始于13岁前);4)参与社会上的不良团伙,一起干坏事;5)故意损坏他人财产,或公共财物;6)常常虐待动物;7)常挑起或参与斗殴(不包括兄弟姐妹打架);8)反复欺负他人(包括采用打骂、折磨、骚扰及长期威胁等手段)。3.至少有下列 1项:1)多次在家中或在外面偷窃贵重物品或大量钱财;2)勒索或抢劫他人钱财,或入室抢劫;3)强迫与他人发生性关系,或有猥亵行为;4)对他人进行躯体虐待(如捆绑,刀割,针刺、烧烫等

11、);5)持凶器(如刀、棍棒、砖、碎瓶子等)故意伤害他人;6)故意纵火。4.必须同时符合以上第1.、2.、3.项标准。,品行障碍(临床表现2),二、严重标准: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如社交、学习,或职业功能)明显受损。三、病程标准: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 6个月。四、排除标准:排除反社会性人格障碍、躁狂发作、抑郁发作、广泛性发育障碍,或多动与注意缺陷障碍等。,品行障碍(治疗),行为治疗父母教育环境治疗心理卫生知识宣传,二、情绪障碍,(1)新生儿的情绪反应:Freud:出生时就有强烈的感情;Watson:爱、怒和怕;Bridges:新生儿的情绪是一 种弥漫的 兴奋和激动,是一种杂乱无章的未分化状

12、态,通过成熟和学习不同性质的情绪才会渐渐分化。(2)取决于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遗传主要体现在大脑皮质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程度上;环境因素则表现在儿童与其生活中关系密切的人的依恋程度上。(3)在整个儿童时期,情绪的分化在不断增加着。儿童本身能体验到的情绪活动逐渐成熟和分化,而且能用语言去形容或描述。(4)儿童情绪发展不断受到认知、行为结果的影响。,儿童情绪障碍与成人神经症的区别,(1)临床表现较成人简单,往往是躯体症状或某一症状突出,植物神经系统症状明显;(2)学龄前儿童的情绪障碍类型难以划分,随着年龄增长,临床类型逐渐与成人接近;(3)儿童阶段男女患病率差别不大,少年期以后女性患病率逐渐增

13、多;(4)病程多是暂时性的,很少持续到成年期;(5)儿童期情绪障碍与成人期神经症之间没有明显的内在联系,它似乎只是情绪正常发育趋向的突出化而不是本质的异常。,儿童离别焦虑障碍,只有当焦虑发生在儿童早期并且对与依恋对象离别的恐惧构成焦虑情绪的中心内容时,才成为儿童期离别焦虑障碍。,儿童离别焦虑障碍(病因),1.欲望得不到满足:按照Freud理论,替意识中出现心理冲突时则会表现为焦虑,是人格结构中“超我”与“本我”斗争的结果。2.遗传因素:焦虑症患儿父母和同胞中约15%也有焦虑表现,单卵双生的焦虑患病率可达50%。3.亲子关系不良:Bowlby认为,亲子关系不良时则表现为一方面对子女态度冷淡、要求

14、苛刻,另一方面又让子女依附于自己,使子女处于一种无所适从的矛盾境地。4.生活事件:在出现离别焦虑之前,往往会有生活事件作为诱因,常见的生活事件有与父母分离。,分离和独立身份,在分离和独立身份形成的过程中,我们有必要再一次回到共生关系。孩子在试图离开母亲的同时仍需不断回到母亲身边。好的母亲能够理解孩子的需要,她会避免在这个时候警告孩子别再冒险而是鼓励他继续尝试。,儿童离别焦虑障碍(临床表现),多发生在6岁以前,当与所依恋的人离别时产生过度焦虑,主要表现在:过分的忧虑主要依恋者可能会遭到伤害,或害怕他们一去不回;担心会与主要依恋者分离;因害怕分离而不愿或拒绝上幼儿园、学校;没有主要依恋者在,患儿往

15、往不愿或拒不就寝;持久而不恰当地害怕独处,没有依恋者的陪伴就害怕呆在家里;反复出现与离别有关的恶梦;当预料即将与依恋者分离时,马上会出现过度的、反复发作的苦恼;各种躯体症状,儿童离别焦虑障碍(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分散患儿注意力行为强化治疗药物治疗,学校恐怖症(概述),当儿童对恐惧的对象表现出情绪反应远远超过该恐惧对象实际带来的危险时则称为恐怖症(phobia)。根据恐怖内容不同,Miller将恐怖症分为三类:(1)对身体损伤的恐怖:死亡恐怖、流血恐怖、疾病恐怖等;(2)对自然事件的恐怖:黑暗恐怖、幽静恐怖、洪水恐怖、高空恐怖等;(3)社交性恐怖:害怕发言、怕到人多的地方。儿童期恐怖症不象在成

16、人那样常见,临床表现也不十分典型。儿童期常见的恐怖症为学校恐怖症(school phobia),学校恐怖症(病因),1.亲子关系不良:亲子关系表现为:母亲多为慢性焦虑患者,总希望把子女留在家中与自己做伴;儿童害怕当自己去上学时,父母会遭遇到不幸,因此自己要求留在家中;儿童担心自己离开家庭时会受到意外伤害,宁肯留在家中。2.学习中遇到挫折:大部分患儿学习成绩好、自尊心较强,当他们在学校受到挫折或者学习上出现失败时,自尊心受到伤害,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和痛苦体验,患儿不愿意面对这种困境,不想再次尝试这种痛苦体验,而采用回避的应付方式待在家中。,学校恐怖症(临床表现),多发生于女孩,多见于5-7岁、1

17、1岁和14岁这三个入学、升学的关键时期。开始表现为上学很勉强,早晨该上学走的时候不走,要家长满足自己提出的某些条件;有的患儿答应去学校,可是一到学校或者接近学校时就逃走;有的宁可自己自己待在家中学习、做功课而不愿意和老师、同学在一起;有时患儿诉说头疼、头晕、腹疼、恶心、呕吐、出汗、腹泻、尿急等;多数会出现强烈的情绪反应,焦虑不安、哭闹不休、大发脾气,任何言语保证、鼓励和安抚、物质上的许诺都不能吸引患儿去上学,甚至宁愿在家受皮肉之苦也不愿意到学校上学。在家看书、看电视、做游戏、做功课时一切正常,不会出现外出、惹是生非等反社会行为。,学校恐怖症(治疗),1.支持性心理治疗(往往需要医师、家长和老师

18、的密切配合)首先,医师要详细了解患儿发病经过、发病诱因、客观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有利于和不利于患儿再次返校的各种因素。第二,医师、家长和老师都要表示出对患儿的关心,认真倾听患儿的诉说,与患儿建立良好的相互信任的合作关系。第三,分析患儿上学的可能性。第四,根据情况安排上学时间。,学校恐怖症(治疗),2.家庭治疗:家庭治疗就是在训练有素的治疗师的扰动下,使已存在的家庭不良关系发生变化。有时还可以请老师加入到治疗中来,这样,更多地会使家长、患儿和老师之间增加理解和配合。3.药物治疗:对情绪症状严重的患儿可以考虑进行药物治疗,既可以消除紧张、焦虑、躯体不适症状,又可以为各种心理干预和治疗提供帮助,增强患

19、儿治愈疾病的信心。,儿童抑郁症(概述),儿童抑郁症是指以情绪抑郁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疾病,因为患儿在临床表现上具有较多的隐匿症状、恐怖和行为异常,同时由于患儿认知水平有限,不象成人抑郁症患者那样能体验出诸如罪恶感、自责等情感体验。一般来讲,学龄前儿童抑郁症患病率很低,约为0.3%,青少年期抑郁症患病率约在2%-8%之间,随着年龄增大,患病率有增加趋势,而且女性多于男性。,儿童抑郁症(病因),遗传因素(1)成人抑郁症患者的父母抑郁症较多;(2)纵向研究和横向比较研究均发现,抑郁症患者的子女患抑郁症的比例较预料的要多;(3)一组研究结果显示,抑郁症儿童的亲属中,情感性障碍的比例较高。心理社会因素(1)

20、亲代对子代的影响,亲代的抑郁症可以影响到子代的生活环境、使子代出现抑郁症状、疏远亲子关系、家庭气氛不和等,这些因素都可以导致儿童出现抑郁症;(2)早年急性生活事件、丧失父母、生活困难、逆境、易患素质是儿童抑郁症的诱发因素。其中逆境对儿童的影响不仅是困难,更重要的是父母对困难的态度和战胜困难的信心,懦弱的态度和信心不足会促使儿童出现抑郁心情。(3)特殊的生活经历使儿童出现抑郁症状,如父母离异、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战争、身处集中营、躯体虐待、性虐待和心理虐待,在儿童抑郁症的发病中起重要致病作用。,儿童抑郁症(临床表现),婴儿期抑郁主要是因为婴儿与父母分离所致,先表现为不停的啼哭,易激动,四处寻找

21、父母,退缩、对环境没有兴趣,睡眠减少,食欲下降、体重减轻。当与母亲重新团聚后,这种症状可以消失,Spitz称为婴儿依恋性抑郁症。学龄前期儿童由于语言和认知能力尚未完全发展,对情绪体验的语言描述缺乏,往往表现为游戏没兴趣,食欲下降,睡眠减少,哭泣、退缩、活动减少。学龄期可表现为注意力不能集中,思维能力下降,自我评价低,记忆力减退,自责自罪,对学校和班级组织的各种活动不感兴趣,易激惹,可以出现自杀念头或自杀行为,睡眠障碍也比较突出,攻击行为和破坏行为也是抑郁症的表现之一。一部分患儿表现为头疼、腹疼、躯体不适等隐匿性抑郁症状。青春前期抑郁症状明显增多,除表现为心情低落、思维迟滞、理解和记忆力下降以外

22、,另一类较明显的症状是行为异常,攻击行为、破坏行为、多动、逃学、说谎、自伤自杀等。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将这种既有抑郁情绪,又存在品行问题的类型称为“抑郁性品行障碍”。,儿童抑郁症(治疗),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环境治疗电抽搐治疗,三、儿童孤独症(概述),1943年,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L.Kanner对11例儿童 观察后发现具有以下特征:(1)极度孤僻,不能与他人发展人际关系;(2)言语发育迟滞,失去了用语言进行交往的能力;(3)重复简单的游戏活动,并渴望保持原样不变;(4)缺乏对物体的想象能力和灵巧的运用能力。Kanner将这类患儿命名为“早发性婴儿孤独症”。与此同时,维也纳大学

23、儿科医师H.Asperger也观察到 类似于Kanner的发现,并以博士论文的形式发表。Asperger称为“孤独症(Autism)”,儿童孤独症(病因),遗传因素 家系研究认为孤独症家族中认知功能缺陷率和言语发育迟缓发生率较一般非症家族高。发病率比一般人群高50倍。同胞同病率研究显示,单卵双生的同病率达95.7%。这些结论都提示在孤独症的发病中,遗传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围产期因素 约1/3的孤独症患儿围产期有并发症,如母孕期患感冒、风疹、腹部x线照射;产时损伤、窒息、缺氧等;出生后患婴幼儿痉挛、癫痫等围产期并发症,它们以不同形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大脑的发育过程。心理因素 Kanner在他最

24、早的研究中观察到,孤独症患儿的父母都很聪明且受教育程度较高,但他们都具有强迫性格,对孩子缺乏温暖,使孩子在情绪发育中受到干扰而造成孤独症。,儿童孤独症(临床表现),社会交往障碍 孤独症患儿在婴儿期就可能表现出避免与他人的眼-眼对视,缺乏面部表情。当父母离开时,没有任何的依恋;父母回来时没有愉快的表情和迎接的姿势;当他痛苦或烦恼时不会向父母流露以寻求帮助;对人态度冷淡,对别人的呼唤不理不睬;别人碰他或拉他,则主动躲开或挣脱走;要走到某一目标时不顾及路中可能遇到的障碍;当自己想要某一物品或食品时则会拉着父母的手前往放物品的地方,一旦拿到后则不再理人;害怕时不会寻求保护。,儿童孤独症(临床表现),语

25、言发育障碍终生默默不语;讲话比别人晚,所讲内容少。重复言语、模仿言语、延迟性模仿言语。不能主动与人交谈,不会以提出问题的形式维持与别人的交谈,即使讲话,所讲内容与当时人物、环境内容不相吻合;也不管别人是否听懂或是否在听。不会使用代词或代词使用颠倒。言语缺乏音调,缺乏抑扬顿挫,从话中听不出喜恶爱憎不会使用手势、点头、摇头、面部表情等体态语言。,儿童孤独症(临床表现),兴趣范围狭窄、行为刻板要求环境固定不变、拒绝变化。独特的兴趣对象。缺乏语言和想象力,很难参加到别的孩子的游戏中去。刻板、古怪的行为。,儿童孤独症(临床表现),感觉方面对物体的某些特性感兴趣,反复触摸某些“光滑”物体的表面。存在感觉过

26、敏和感觉迟钝现象。,儿童孤独症(临床表现),认知方面想象力缺乏:反复玩某一种玩具,以一定的方式去做某件事情。在游戏中不能与伙伴们共同遵守一种规则,不能在游戏的每一步骤中去揣度别人的想法和做法。扮演行为障碍:不会扮演,不懂伪装。智力和社会适应能力:80%-90%存在智力问题。智力障碍较轻或接近正常水平的孤独症,被一些学者称为“高功能水平孤独症”。80%存在社会适应能力问题,其中一半患儿社会适应能力存在中-重度异常。,儿童孤独症(治疗),对证治疗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奋乃静、氯丙嗪、氟哌啶醇情绪安定剂:抗抑郁剂抗癫痫药:苯妥英钠、卡马西平中枢精神兴奋剂:哌醋甲酯抗焦虑剂:安定,儿童孤独症(治疗),教育

27、与训练(目的是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生活自理能力和与人交往的能力)首先,爱心、耐心和热心第二,把要学的技能分为若干细小步骤第三,训练时要动作-言语-奖励有机结合起来第四,在教育训练过程中,切忌操之过急,,儿童孤独症(治疗),行为治疗(减少令人不愉快的行为,促进建设性行为)令人不愉快的行为:消退法、厌恶法、惩罚建设性行为:阳性强化、激励,四儿童抽动障碍(定义),抽动障碍是儿童青少年期最常见的运动性障碍,从简单的短暂抽动到多发性抽动-秽语综合症是一个连续的存在密切关系的过程,主要表现不自主的、反复的、快速的一个或多部位肌肉运动和发生抽动,可伴有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强迫性动作和思维。抽动秽语综合症(T

28、S):是慢性抽动障碍的一种特殊类型,它主要表现为不自主、多发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的共同出现,常起病于21岁以前,病程多为慢性过程。,儿童抽动障碍(流行病学资料),大多数起病于4-12岁,以7-8岁起病最多。男性局多,男女发病之比为(3-4):1,平均年龄为7岁。患病率为4-5人/万,不同种族之间的患病率基本相似。,儿童抽动障碍(病因),遗传因素:家族成员中疾病发生率为10%-66%。并对抽动障碍和强迫障碍具有易感性,可以常染色体解释易感性。神经生化因素:中枢多巴胺(氟哌啶醇、匹莫齐特);去甲肾上腺素(可乐定);5-HT器质性因素:患儿的非特异性脑电图异常发生率较高,50%-60%的患儿脑电图异常

29、。社会心理因素:可能与应激因素有关,严重精神创伤、生活事件、学业受挫、受批评、疲劳、睡眠不足等,加重症状。,儿童抽动障碍(临床表现),起病形式:常从眼、面肌开始,逐步向肢体近端发展,涉及全身多部位,抽动形式可改变,运动抽动或发生抽动可先后或同时出现。精神紧张或躯体疾病后加重,注意力分散或主观努力可短暂克制,睡眠时症状消失。抽动症状的表现:(1)运动抽动:可表现为单纯抽动到形式复杂,奇特的复合性抽动。(2)发声抽动:单纯发音多为快速无意义,复杂发音为词组、秽语、重复刻板言语。(3)伴发行为症状:多动、强迫、冲动、攻击、自伤、学习困难、情绪障碍。与其他疾病的关系(1)ADHD:6-18岁TS中有5

30、0-60%伴有ADHD,越重越多。(2)OCD:发生率是30-50%(3)伴发自伤行为:33-44%,撞头、咬指与严重度相关。,儿童抽动障碍(诊断标准),一、症状标准:表现为多种和一种或多种发生抽动,多为复杂性抽动,两者大多同时出现。抽动可在短时期内受意志控制,在应激下加剧,睡眠时消失。二、严重标准: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如社交、学习,或职业功能)明显受损,患儿感到十分痛苦和烦恼。三、病程标准:18岁前起病,症状可延续至成年,抽动几乎天天发生。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 持续一年以上或间断发生,且1年中症状缓解不超过2个月。四、排除标准:排除小舞蹈症和肝豆状核变性。,儿童抽动障碍(治疗),一般

31、支持性心理治疗精神药物治疗:氟哌啶醇2-12MG/日利培酮2-3MG/日硫必利300-600MG/日可乐定0.15-0.30MG/日中药治疗和韵律操练习住院治疗:有严重自伤、攻击、伤人行为和极度的情绪波动的患儿,需要考虑住院治疗。精神外科治疗,儿童抽动障碍(预后),一般预后良好,抽动可随时间逐渐减轻或自行缓解.少数病例症状迁延.2/5患者完全恢复,约半数患者部分改善,仅6%患者无改善,持续至成年.,精神发育迟滞,定义:是指在18岁以前发育的阶段,由于遗传因素、母孕期不利因素或心理社会因素等各种原因引起,临床表现以智力低下和社会适应困难为主要特征的一组发育障碍性疾病。,精神发育迟滞流行病学,WH

32、O(1985)轻度3%重度0.3-0.4%我国(1990)总患病率1.2%农村高于城市男孩高于女孩,精神发育迟滞病因,生物学因素产前因素:遗传因素、母孕期受到有害的 影响如感染、化学、放射物质产时因素:生产时不顺利产后因素:感染、外伤、营养、代谢疾病心理社会因素:因为贫穷或被忽视、被虐待而导致儿童早期与社会严重隔离、缺乏良性环境刺激、缺乏文化教育机会等所致。,精神发育迟滞临床表现1,主要体现在智力低下和社会适应困难没,可以分为四级:轻度精神发育迟滞:智商50-69。学龄前患儿说话运动发育稍迟,程度轻不易被识别。躯体发育及神经系统大多无明显异常,操作、语言、技巧维持生活最低水准。学习及社会适应能

33、力较常人为差,尤其抽象分析判断能力,一般不能顺利读完小学,有些表现性格不稳定。,精神发育迟滞临床表现2,中度精神发育迟滞:智商35-49,占10-20%语言、运动、技巧明显落后于同龄儿童,大多生活困难自理,不易建立伙伴关系,仅能掌握日常用语,学习成绩差。重度精神发育迟滞:智商20-34,占1%,各项发育明显迟缓,成人只达4-5岁正常儿童智力水平,无法学习,不会讲话,生活需代理,常早年夭折。极重度精神发育迟滞:智商为20以下,占1%以下,患儿有躯体和神经系统明显异常,仅发出简单声音,反应原始,需人照顾,多继发疾病而死亡。,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症状,躯体发育及功能异常:躯体发育异常包括头、面部畸形、唇腭裂、四肢畸形等。功能异常是指视听觉障碍、运动障碍、大小便失禁等尤其重度患者突出。各种精神障碍:研究发现各种精神障碍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在轻度智障患者的临床表现类似。而在重度智障患者中幻觉、妄想、强迫较少,而刻板、自伤行为更常见。,精神发育迟滞治疗,病因治疗促进和改善脑细胞功能的药物治疗教育训练心理治疗:支持、团体、行为治疗对家长的支持和指导。,谢 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