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韧性城市建设研究—基于社会生态系统视角 工程建设专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韧性城市建设研究—基于社会生态系统视角 工程建设专业.docx(1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上海市韧性城市建设研究一基于社会生态系统视角摘要:随着气候变化问题日益突出,如何提高城市的“韧性”已成为国内外韧性的目标和策略,以更好地应对灾害和气候变化。上海作为滨江沿海地区发展的一个特大城市,同样面临着各类城市环境污染、洪涝灾害等严重问题,城市发展韧性的不断提高刻不容缓。本文主要根据对“韧性城市”项目概念基本内涵的深入解析,分析上海市韧性新型城市项目建设的主要潜在问题和重大挑战,结合国内外相关实际经验和典型案例的综合分析,研究上海市韧性新型城市项目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实施策略,旨在从城市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深入研究探索当前开展我国韧性新型城市项目建设的有效路径。关键词:韧性城市;评估指标;
2、公共管理;城市可持续发展ResearchontheconstructionofShanghai,sresilientCity-BasedontheperspectiveofsocialecosystemAbstract:withtheincreasinglyprominentproblemofclimatechange,howtoimprovetheresilienceofcitieshasbecomethegoalandstrategyofresilienceathomeandabroad,soastobetterdealwithdisastersandclimatechange.Asala
3、rgecityincoastalareaalongtheriver,Shanghaiisstillfacingseriousproblemssuchasenvironmentalpollutionandflooddisaster.Itisurgenttoimprovetheurbandevelopmenttoughness.ThispapermainlyanalyzesthemainpotentialproblemsandmajorchallengesoftheconstructionofthenewductileCityProjectinShanghaibasedonthein-deptha
4、nalysisofthebasicconnotationoftheresilientcityproject,andstudiestheoverallobjectivesandimplementationstrategiesoftheconstructionofthenewresilienceCityProjectinShanghaibasedonthecomprehensiveanalysisoftherelevantpracticalexperienceandtypicalcasesinChina,Thepuposeofthispaperistoexploretheeffectivewayt
5、ocarryouttheconstructionofnewurbanprojectsofresilienceinChinafromthreeaspects:macro,mediumandmicrolevel.Keywords:resilientcity;evaluationindex;publicmanagement;sustainabledevelopmentofcity1弓I言52相关概念和理论62.1 韧性概念的起源62.2 韧性理论的内涵62.3 韧性城市的定义72.4 韧性城市的特征和指标体系82.5 市韧性城市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93.1 理论研究不足,相关法规缺乏93.2 规划编
6、制具有难度93.3 规划实施有待加强104国内外典型韧性城市建设经验及对上海的启示(案例分析)115上海市建设韧性城市的策略建议135.1 普查城市的潜在风险,建立城市风险预警135.2 运用“韧性工程”提升城市的韧性135.3 关心城市的隐蔽工程提成生命系统的可靠性135.4 与时共进,利用好大数据数字化平台提升风险控制,指挥监控水平135.5 提高物流和供应链的保障能力145.6 建立更包容的韧性文化146总结15致谢18参考文献191引言当前在我国总人口中,城镇常住人口占比己经超过55%,而如今城镇化建设仍在推进之中,当城市不断出现各种重大灾难比如非典事件、深圳滑坡事故后,人们开始意识到
7、城市的脆弱性。所以,本文以上海市为例,分析提高城市韧性,对公共交通安全建设引起重视,这不但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而言十分重要,对于民族复兴梦的实现而言也意义重大。而上海作为一个滨江沿海城市发展中的典型特大城市,它面临着各类城市环境污染、洪涝灾害等重大问题,城市整体韧性的强化与提升刻不容缓、基于对“韧性城市”城市概念基本内涵的深入解析,目的在通过深入分析上海沿海建设城市韧性新型城市的主要潜在问题与重大挑战,结合沿海相关实际经验与典型案例的深入剖析,研究上海沿海建设城市韧性新型城市的总体目标与实施策略,并深入分析探索在我市宏观的新型城乡城市空间结构格局、中观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体系、微观的城市韧性宜居社
8、区三个层面探索开展城市韧性新型城市体系建设的具体路径。2020年的新冠疫情令人们深刻的意识到,当城市遇到突发事件,遭受环境、经济压力等的冲击时,快速恢复正常状态,令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得以实现对于城市而言何其重要。如今我国许多城市都在着手进行国土资源空间利用规划的编制,在这一工作中,在长远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中纳入空间韧性发展城市规划极具必要性,因为只有如此,后代子孙在城市中生活时,其在弹性发展空间方面的需求才能够获得满足,城市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也才能够得到强化。2相关概念和理论2.1 韧性概念的起源“resillo/resiliere”是韧性这一词的来源,如今对其的主流定义为:身体回到最初始
9、状态击便是韧性。不论是我国学者,还是其他国家的学者,在以resilience为研究对象展开研究时,大部分都将其视为韧性、弹性。但从国内外企业生态-经济社会管理系统和企业生态管理智慧等等的角度研究出发,一个单词存在诸多含义时,必须对其含义形成全面认识,此处所谓韧性,除了表示系统在受到环境干扰时,令自身恢复到最初状态的能力,还可以表示其在受到环境干扰时,借助诸多手段比如吸收、抵御等,对环境干扰进行适应,从而令自身基本功能、结构等不会受到影响的能力。所谓韧性型城市,其指的是这样一类城市,即为了对社会以及国家秩序进行维护,确保经济建设工作正常开展而具备的能够对各类无法预料的重大突发事件进行应对和处理的
10、能力。当建设出这类城市后,我国城市管理体系就能够得到优化,而城市的两类能力也能够得到强化,这两类能力首先是环境适应能力;其次是自我调节能力。2.2 韧性理论的内涵韧性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首先需要经历着对于工程生态韧性、生物环境韧性、社会-生态韧性三种理论和观念的改革与转变,每一个韧性理论和观念的改革都丰富了这些韧性概念的内涵。其中所谓的工程韧性主要是应用于工程科学技术领域,它是泛指一个系统在接收电磁辐射干扰后,将其恢复为均衡状态或者稳定的状态。而生态韧性则是否定了传统的工程韧性理论中单一、稳定的均衡态这个观点,强调了系统必须拥有多元的平衡态,极难甚至不太可能被复原为回归到原始的状态,且很快就有可能
11、被转化为回归到其他稳定的状态;而社会-生态韧性则是强调系统无论是否被外界所干涉,都必须随着时间推移而产生改变。从当前我国发展城市环境治理的战略视角而言,社会.城市生态间的柔韧性更为重要适合于面对复杂多变的我国城市环境治理技术应用实际场景。这种循环概念最早是由霍林和冈德森在整体适应性动态循环系统理论和多功能尺度之间嵌套的整体适应性动态循环理论模型中共同提出的。简言之把城市形象地比喻成为一个大自然的人群,在这一比喻中,物质系统对于城市发展的重要性就像骨架对于人体的重要性一样,而对于一座城市而言,韧性的重要性就像运动对于人体的重要性一样,也就是说,唯有其韧性达到一定水平,城市在面临各种突发事件时,其
12、才不会受到较大损害,才能够快速恢复到出现突发事件前的状态。因为要建设韧性型城市,就必须在两类层次方面做好相关工作,这两类层次首先是社会层次,也就是说必须积极优化相关制度,让民众在城市管理中也能够发挥作用;其次是物质层次,也就是说必须对各类基础设施进行优化,积极研发更加先进的项目工程技术等等,如此才能够提升城市总体的生命线。2.3 韧性城市的定义所谓韧性型城市,其指的是这样一类城市,即为了对社会以及国家秩序进行维护,确保经济建设工作正常开展而具备的能够对各类无法预料的重大突发事件进行应对和处理的能力。当建设出这类城市后,我国城市管理体系就能够得到优化,而城市的两类能力也能够得到强化,这两类能力首
13、先是环境适应能力;其次是自我调节能力。有前文可知,所谓韧性型城市,其指的是这样一类城市,即为了对社会以及国家秩序进行维护,确保经济建设工作正常开展而具备的能够对各类无法预料的重大突发事件进行应对和处理的能力。当建设出这类城市后,我国城市管理体系就能够得到优化,而城市的两类能力也能够得到强化,这两类能力首先是环境适应能力;其次是自我调节能力。它主要包含了危险的应对策略,以及各种适应环境条件和气候变化的灵活性。良好的城市柔韧性项目将采取多学科方法。韧性城市为了可以让自己更加具有足够的调节能力,对于其组成部分可以分为四大板块。首先是基础设施方面的韧性,这一方面的韧性指的是一个城市对于海啸、地震等天灾
14、的抗压程度,比如说当自然灾害来临时,提升对该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状况以及增强该建筑物结构的可防御性,更需要做到确保城市生命线工程的顺利进行,确保城市地区的响应能力和相关要求相符。其次是社会韧性,它指的是汇集城市社区的人力资源以及组织模式等。然后是经济韧性,它指的是当出现突发事件或者危机时,城市为了对这些危机进行应对而展现出的经济恢复能力。最后是制度韧性,它指的是在管理社区时,政府以及其他组织所展现出来的能力。为更一步地推动学术发展和实践程度,SaraMeerOW等在原先的城市韧性观念上,提出了一个更新的定义。该定义的重点内容主要为:城市系统受到干扰之时,可以在短时间内恢复到受到干扰前的状态的能力
15、,同时还包括对于未来发展,城市所展现出来的调整适应能力,称为城市韧性。而韧性的理论主要分为四个维度:技术、组织、社会、经济。大部分的研究方式是以系统框架的视角出发,对不同程度的城市韧性的构造方式进行相应的判断以及衡量,主要作用于自然灾害与气候变化、突发公共事件等多个方面。针对这些所作出的研究,重点基本放于韧性型城市的演化机制、韧性型城市的评价、韧性型城市的规划等。其中,大多数学者都是借助定性描述法来对进行描述,并无多少学者运用定量研究法来展开研究。通过分析发现,建设韧性属于重复反馈的活动,其存在许多特点,比如十分灵活,自适应性极强等等,它不但需要能够不断接收新信息,还需要能够在社区出现变化时对
16、其进行适应,如此才能够在挑战出现时妥善应对挑战,在发展机会出现时果断抓住机会。2.4 韧性城市的特征和指标体系随着新型现代城镇化工程建设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我们普遍认为新型城市这一开放式的复杂庞大经济系统所面临需要长期面临的各种不确定性风险因素及目前未知的发展风险不断地变化增加。在各类突如其来的重大自然和人为等自然灾害面前,往往在社会时刻显示表现出极度脆弱性,而这正日益发展成为了同时制约整个中国城市健康安全生存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技术瓶颈。如何不断培养和完善提升一个新的城市规划体系所需要面对的不确定性以及影响各个因素的风险防御能力、恢复利用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提升对一个城市规划的可预见性
17、与准确引导性的能力逐渐得到发展并已成为当前我们乃至国际上广泛关注的我国城市规划研究领域科学研究的一个学术热点与重要研究问题。梳理和总结相关研究和规划案例,可以看出作为韧性城市,其特点为:第一,鲁棒性。它指的是对于外部环境,系统的稳定能力、适应能力。第二,冗余性。它指的是对于各类要素,当其功能相同时.,可以借助多重备份手段来令系统变得更加可靠。第三,多样性。它指的是系统拥有功能各异的零部件,当其遭受重大干扰时,借助这些零部件,可以令问题得到妥善解决,系统也能够抵抗各种威胁和风险。第四,恢复能力。它指的是系统不但还原性强,而且具备可逆性特征,纵然遭受较大冲击,最终依旧能够恢复为受到冲击前的状态。第
18、五,适应性。它指的是当外部环境出现改变时,系统能够对自身状态进行调节,从而对新情况进行适应,要形成这一特点,需要花费较长时间。第六,学会转化创造能力。在实践中汲取教训和学会转化创造性思维的能力。3上海市韧性城市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3.1 理论研究不足,相关法规缺乏1 .1.1对韧性城市的认识、理论框架研究有待深化对韧性型城市进行的规划,是一种针对城市规划领域而提出的崭新思想。然而,在对该规划做出实施的过程中,关于其观点、内涵都未达到可提供充分的了解和分析的程度,导致相关概念被重度混淆,同时产生了对于具体实施过程的盲目。在充分地吸取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却没有进一步得以进展出足以符合我国相关条件的韧
19、性城市理论框架以及体系。其涉及理论十分丰富,比如规划手段以及基础理论等等,同时,我国当前在韧性城市发展方面,还并未形成测量、评价指标体系,当前必须总结出对韧性城市做出测量以及对评价方法进行探索和研究是极其需要的。如此才能够从实践以及理论研究方面获得新突破,才能够为韧性城市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益借鉴。3 .L2解析韧性城市相关法规的缺陷之处通过分析发现,通常对于一座城市而言,其韧性情况和两方面紧密相关,这两方面首先是城市自身;其次是城市防灾规划。能够看到,在防灾任务里,各类制度规定还不够完善,在这种情况下,放在工作开展就没有科学、健全的制度保障,此时不但会令管理工作变得无序,同时还无法做出科学的放
20、在规划,而在其他方面,比如管理组织机构、决策体系等也无法阿玲城市实际防灾需要获得满足。此外,通过对我国韧性城市规划情况进行分析能够发现,虽然我国已经针对这方面设置了一些法来规定,然而它们并未结合当前这类城市的实际发展情况来进行完善和优化,这使得政府无法从立宪和行政管理的前提下,来从制度方面着手推动韧性城市规划工作的进一步发展。3.2 规划编制具有难度321基础资料较多,收集、使用困难如果从城市防灾视角进行观察,在规划韧性城市之时,必须做好一项工作,那就是对各类相关数据信息比如导致灾害出现的原因以及受灾区域等进行收集,通常可以从各个相关主管部门来获得这类数据信息,由于这些部门在统计这些数据信息时
21、,不论是参照的标准还是统计的时间都不相同,所以在使用这些资料时也有许多问题需要处理。3.2.2前期风险评估难度较大通过分析可知,当前我国城市众多,其需要处理的公共安全工作情况也各不相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复杂度较高。而在规划建设韧性城市之时,因资金、技术等各个方面条件的限制,这些情况下都必须要求有着更加注意的重点。同时通过评估城市的自然灾害风险情况,也可以对此类城市的建设方向进行指引。如今各个城市群对于自然灾害和风险认识的重要性程度仍然不足,且因为数据信息来源以及质量方面存一些问题,所以在开展风险评价工作时,不但需要花费较高的时间成本,而且要想获得科学评价也很不容易。此外在风险评价手段选
22、择方面,虽然已经存在许多评价手段来评价单个灾害风险,然而却并无多少可以对诸多灾害风险进行评价的手段。323与现有规划的关系不明晰通过对我国城市规划各类制度进行分析能够发现,当前我国在这方面设立了许多制度,相互有关联的规划之间通常有着比较多的衔接。并且当前我国正在积极探索如何达到多规合一的目标,当前我国在推进韧性城市建设之时,遇到了许多问题,在规划方面的问题便是各个城市的规划衔接度不高、盲目编制规划,如此不但会令规划衔接起来需要处理更多工作,而且还会导致衔接难度进一步增大,同时许多城市虽然完成了规划编制工作,但是许多规划并未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所以并不具备实操性,在这种情况下,就无法贯彻规划。3.
23、3 规划实施有待加强331居民风险意识需要提高,城市韧性文化缺乏培养实现坚持坚强韧性型中国城市的文化建设的条件是,做到始终如一地依靠全中国社会各地方以及人民的热心体贴协助和主动配合,就必然需要我们能构建出一个关于如何良好的坚持城市刚毅、硬性的城市文化,而要实现这一目标,仅凭很短的时间是不行的,必须长期坚持。在2015年,中国公众防灾意识与减灾知识基础调查报告结果表明.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的民众,对于农业防灾、减灾工作并不具备较强的安全意识,唯有不超过百分之四的大部分中国城市和农村地区1000万农村居民已经开始做了基本的农业防灾工作准备.24.3%的中国受访者正在十分关注自己所学习涉及的农业灾
24、害管理知识;而且在我国大部分城市地区的100O万农村居民人口中只有11%以上的中国人是十分关心于农业灾害风险管理及其火灾应对技术方面的火灾相关专业知识。332实施主体缺乏在建设韧性城市时,其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防灾规划便是其中之一,虽然作为城建部门,其主要工作就是编制防灾规划并且对规划进行审核,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此类工作牵涉到许多内容,比如应急工作、金融工作等,所以在施行这类规划时,不仅需要进一步细化的内容有许多,而且还需要得到多方的配合。如今针对防灾所提出的行政制度,我国还未出现有职能部门能完全掌握相关,以及有权地监督关乎防灾相关措施的落实,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完成了防灾计划的制定工作,然而
25、却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监管工作并不到位,没有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等等。4国内外典型韧性城市建设经验及对上海的启示(案例分析)新西兰的“第三大城市”叫做:基督城(ChriStChUrCh),人口数量大致38万人数。在新西兰南岛,该城市面积排名第一,被称为“花园之城”。20102011年间,基督城持续发生着地震,这疑对城市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到了2013年,该城市进行韧性城市的构建,并申请成为100韧性城市网络的一份子,如此就能够和全球其他城市在韧性城市建设方面进行交流和沟通。通过分析发现,此处的100韧性城市网络计划,其编制目的为:确保城市可以对各类挑战进行轻松应对,比如社会发生动荡、人民就业困难等
26、。在该城市编制的韧性城市建设规划中,可以将其具体内容划分成成为两个阶段。第一条阶段:自2014年12月起开始落实,重点工作目标之一是先明确和哪些组织合作,同时明确具体合作范围。在召开的专题会议中,不仅需要对该城市如今存在哪些社会问题进行分析,同时还要分析其在开展社会治理工作时主要受到哪些压力,不仅需要对社区治理经验进行总结,还要研究怎样可以加强基督城社区未来医疗康复服务能力的有效治理实行等。一年后,该城市公布初步韧性评估。然后是第二个阶段:在这一阶段,其主要任务就是于初步韧性评估相关文件中,精准确认的4个国家重点项目方向的两个部分,分别提出成立一个专门的重点项目领导小组。每年的一份综合了行动报
27、告,其中对会出现哪些发展机会,需要面临哪些挑战进行了介绍,同时还遇到发展机会以及挑战时应当采取哪些举措进行了规定。目前,该小组报告共明确排序了150多个小组行动。此时,基督城正面临着急性海岸冲击波和挑战,主要因素包括无论是大规模抑或是小规模程度的地震、海啸、洪灾等,同时还有一些慢性挑战,比如全球气候变暖以及人们生活节奏不断加快而承受的来自各方的压力等等,在2010年,坎特伯雷出现的地震次数达到5次,一共有四次大中小规模持续地震情况,以及数千次山地产生余振。地震持续强度仅达7.1级,震点主要在伦敦基督教老城以西40km公里处的达尔菲尔德。第二次大型小规模火山地震于2011年2月22日产生,刚发生
28、时震度处于6.3级,地理位置处于当年新西兰市中心东边,是当年新西兰最惨不忍睹的大型自然灾害之一,其中这导致了185人重度伤亡,8000多户当地居民家庭因这块土地被巨大损坏,导致众多家庭成员处于永久性的流离失所,有90%的当地居民及其附近住宅区的物业也因第二次大型小规模火山地震受到了严重的损害,导致中央商务区超过百分之八十的建筑需要被拆掉重建,同时在周边六千米以内的全部工厂因为没有铺设污水处理管道和给水灌溉管线导致全部被毁。事情发生的第二日,新西兰正式对外宣布,开始实施这次在目前全世界军事历史上,第一次正式进入新的国家安全应对的紧急任务状态,该情况被持续到到了4月30日。更加悲惨的情况是,依据国
29、内外专业部门人员的预估,在未来50年间,有30%65%的可能性,将会再次发生8.0级的巨型地震的风险。坎特伯雷地震后,群众中有人开始出现了心理问题,这些灾害的发生已严重影响当地人民群众的身体与心理两方面的健康状况。由于人们选择了舍弃家庭、房屋遭到破坏、搬家、更换学校等,地震给人们在精神层面和心灵层面上带来了重大的创伤。此外,当人们的房屋受损后,房价以及房屋租金也进一步增长,此时有一些无法承担高昂房价以及房屋租金的年轻人,都选择在自己的小型汽车内休息,基本没有供暖设备。住房问题在贫困户上产生的影响更重,低收入户无法获得经济适用房的购买资格,只能够保隙性住房,相较而言,这类住房并不具备较高的质量水
30、平。另外,许多人的经济条件变得十分恶劣,难以购买足够的食品,其身心健康都严重受创。另外,当全球气候不断变暖以后,农作物生长时间被延长,同时还出现了更多干旱、洪灾等天气,导致农业生产受到极大影响。在2016年,基督城制定并颁布韧性的大基督城这一文件,其中制定的目标包括:第一,连接目标;第二,繁荣目标;第三,理解目标;第四,参与目标。同时还制定了详细的行动计划十一个。5上海市建设韧性城市的策略建议5.1 普查城市的潜在风险,建立城市风险预警在面对雾霾,交通拥堵,垃圾倾倒,人口资源水资源矛盾等潜在问题,需要对城市的风险及对应能力进行评估,建立全方面的城市风险账本,为评估的城市的韧性和风险指数提供重要
31、的基础依据。5.2 运用,韧性工程”提升城市的韧性韧性工程包括了建筑的结构、基础设施、组织、社会人员能够应对已知和为止风险的能力。韧性工程应当贯彻于城市规划建设、城市管理等过程。在城市规划规划的时候就应将韧性工程纳入城市体系的各个方面,并且在建设阶段不断地更新。以方便城市管理者在建设的过程中能够更好的进行调控预、增强各个方面活动的相关性。在灾后的重建过程当中,学习如何加强对紧急事故的应变,提升城市的重组能力。5.3 关心城市的隐蔽工程提高生命系统的可靠性在巨大的灾难面前,城市建筑物比如地下管道等建筑物,都是保证城市安全运行的最后一道屏障。这些看不见的建筑工程就有点类似于人体的重点大脑血管与神经
32、线,是维持一个大都会的重要基本功能的保证之一。它们之间具有着密切的关联度,可靠性,灾害的承受能力,并且构成了整个城市的强大韧性。重要的大型城市体系:诸如供水,电力输送,人员储备,以及应急物资等都应该考虑得更完备。对于承灾性能比较差的大中型城市,应当与其周边或者河流边的其他大中型城市共同建立防灾基础设施共享网络,以确保其能够在大型地震灾害面前,具有畅通的生命线和大中型城市防灾基础设施共享网络,例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冀等城区群,可以形成网格化防灾基础设施体系上的互动及物资分享机制的软硬件配套。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冀城区群等,可以在防灾基础系统上形成网格化的互动和物资分享机制的软
33、硬件配套。5.4 与时共进,利用好大数据数字化平台提升风险控制,指挥监控水平随着时代的发展,建立城市运营的大数据数字化平台,全面提高各类公共事件的评估水平,提前做好相应的预警,建立更完善的防灾减灾信息综合管理平台。提高各项灾害的预警,进一步的增强统计核查的能力,实现公共事件风向管理平台和公共事件指挥中心的联系。应急中心承担较大级别以上突发时间的应急处置和救援处置的协调指挥责任,并组织相关小组对事件进行善后处理,增强对应急决策指挥和联动能力。5.5 提高物流和供应链的保障能力本次全球性新冠疫情,快递运输、物资安全保障将成为决战这场疫情的重点。在我国这座城市严重地依赖于物流及供应链的今天,其安全保
34、障功能至关重要。特别对于面临巨大道路交通压力的主要城市,可以优先考虑建立地下物流服务网络,或者修建地铁分时物流服务系统,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将自己的空间和时限内与城市的公共交通及私人汽车进行错开,提高自身物流服务的可靠性和安全保障。卡塔尔多哈在城市中心区所构筑的地下物流网络便是一个典型的案例。5.6 建立更包容的韧性文化公众在面对自然灾害时的心理状态及其受到影响后的精神健康恢复,也是城市坚韧性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此次流感疫情,我们中国人在政治上整体很好地表达出了有序、专门和敬业的社会经济大局观。对于一座新型城市的坚强硬实传统文化进行构建,包括培养和提升广大市民对这座新型城市的热爱和一种归属感、增强
35、对自然灾害的理解和认知、提升广大市民的防灾意识、增强全民抗击灾害的顺利有序、增强全民抗击灾害的积极性、提高其参与程度和技巧、缩短受灾后心理和情绪康复的时间。6总结最早是一种出现于1970年代的关于生态学韧性的概念,它经历了从”平衡性“向”适应性”的演变,目前主要被广泛应用于自然灾害和气候变化、城市和地区经济的韧性、城市基础设施的韧性、城市恐怖攻击的韧性、空间和城市规划等各个领域。其研究的内容主要聚焦于韧性城市的演化机制、韧性城市的评价模型方法、韧性城市的规划等几个方面,探讨了一种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完整路线:也就是说,我们既承认了环境的不确定性与自身能力的有限性,又摒弃了建筑工程和生态在思想上
36、必须保持平衡的错误观点,以后继续推动这种过程,并且正式地采取了这种过程,也正式地尊重了社会的生态系统的基本规律。未来韧性型城市研究能够把复杂型概念运用到城市组织的研究当中。历史悠久的城市缓慢而有机的发展给它们带来了一种高密度和复杂、相互联系紧密的层次结构,并且它们具备了一种吸收连续性的转变而不又丧失它们本质结构的特殊能力,也就是说,即韧性。现代化的城市由于缺少了复杂性,所以并没有那么强的韧性。自生成组织与城市协同韧性科学主要研究采用了自下而上、从转向微观开始发展到转向宏观的多种计算科学方法,与混沌替代理论的混合规律与非线性、分形替代理论的自相似和迭加替代理论产物的自生成等多种计算科学概念和其他
37、数学方法紧密地结合关联在一起提出来,是当前研究大型城市适应全球气候变化和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体系的重要学术理论依据,能够被广泛应用于研究分析和设计模拟各种类型城市协同韧性的持续发展变化机制及其持续演化发展进程。同时,城市虽然本身本来就是一个社会整体,但它的经济韧性也往往并非平衡地均匀分布,一些大型城市局部地区较之其他的城市地区,往往更加均衡富有经济韧性,与其所居之处的自然地形地理特点、财务财政收入密切息息相关,不均衡的经济韧性和城市分布方式严重威胁了一个城市本身把它作为一个影响总体社会运转的重要经济、社会及其其他政治管理职能。目前对于韧性的研究常常被忽视了这个维度,没有能够明确地结合和提升脆弱
38、者群体的人类生活品质是否关联、并未回答给人以何种锻炼韧性的问题。城市的管理者、城市规划家们都应该认真地去思考自己是城市的哪个组成部分(或者是哪部分城镇居民)在某次大灾难中最值得我们的关注,应该如何选择自己是城市所建成环境的那个组成部分。投资、衡量是哪部分的人群最能够获得利润,即把社会公平问题纳入到坚韧性城市建设的综合评价范畴。此外,还需要把城市的创新放在了核心地点,并且更加积极地去思考这种韧性的理论,在社会生态体系的全局视角下,在多元的尺度与多元组织之间找到一个寻求提高城市韧性的契合点。韧性这一概念涵盖了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和时间等多重维度,韧性城市正逐渐地取代了传统的思路,并且正在逐渐地成
39、为推动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策略,对于缓解我国现阶段各类城市中一系列因素影响我们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障碍性干扰和冲击,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际意义。目前,中国对韧性城市的研究仍然是处在一个刚刚起步的阶段,并没有针对我国韧性城市的特点来构建一个系统、全方位、可运行的韧性城市研究理论框架,更没有将其应用到实践中。一个城市正处于特定的自然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时期,其框架下的研究方法不能直接地借鉴国际上现有的研究成果,应该针对它们所存在的问题并且结合城市的具体特征性作出适度调整与创新。从我们的党内国际上实践来看,总体上欧美日发达的工业城市因为其发展总体上已经完全进入了后转型工业化的发展时代,同时
40、因近年多以来陆续多次受到重大自然灾害的影响警示,韧性型工业城市在当前我国改革推进过程中的发展步伐比较快。比如针对纽约2030战略的具体制定已经成功实施了一个更强大、更有韧性的纽约,防控的巨大经济风险主要包括有城市洪水和极地飓啸等风潮。伦敦已经开始制定和组织实施了管理风险和提高韧性实施方案,防控的城市管理安全风险主要因素包括重大洪水、高温和干旱。新加坡已经开始实施未来城市计划,将大力推进未来宜居生态环境、永续经济发展与富有生命力三大城市的共同构建。日本则已经正式颁布了国土强韧性政策大纲,其中所说的需要通过防控的强度和韧性引发风险主要内容包括超级地震和重大海啸的引发风险。近年来,我国对发展韧性微型
41、城市的科学研究和应用推广工作进展不断加快,例如去年北京已经初步成为了目前全国首个把“韧性城市”的研究建设理念纳入今年新一轮中国城市规划中国家总规的微型城市,雄安新区的城市规划研究建设也是基于其对韧性微型城市的研究方法,从而初步形成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分散或者小型韧性城市总体结构。例如去年上海政府推出了对上海城市安全事故风险的自动分级和实时归档管控,制订了城市风险管控防范管理工作责任清单,编写了城市风险管控防范管理工作发展蓝皮书,并进一步组织深化了安全隐患专项排查和综合治理,建立了健全的上海城市交通安全事故发生应急风险管理机制。总体而言,国内外各个主要城市在与地质、自然灾害、气候等环境有关的韧性城
42、市相关研究成果比较多,也开展了许多的实际活动,但是在应付突发性健康安全问题中进行的韧性城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实践中相对较少,依然任重而道远。致谢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终于完成了此篇论文的撰写工作,在撰写期间,我主要从知网等网络平台以及图书馆进行相关资料的查询,虽然最开始撰写初稿时,由于许多方面还不熟悉,对于选题的了解也不多,所以显得十分迷茫、不知所措,到开始着笔写再到最终的完成,在这一过程中,不断丰富了自己的知识量,巩固了以前学习的知识,当前,我能够如此顺利的完成这篇论文的撰写工作,除了我个人的努力以外,还离不开老师以及同学们的帮助。尤其是我的指导老师,虽然他的工作十分繁忙,但每当我有疑惑时,他都能
43、够耐心为我解惑,同时还会定期抽出时间审阅我的论文,了解我的论文进度,如果没有老师的帮助,我难以获得如今的成果。此外,还有同学们对我的关心,是他们的陪伴,才令我的学习生涯如此愉快。参考文献1刘燕琪,辛本禄.后疫情时期服务业发展的思考与对策一一基于服务生态系统的视角J企业经济,2021,(03):88-95.2颜文涛,卢江林,李子豪,沈尧.城市街道网络的韧性测度与空间解析:全球五大城市比较研究.国际城市规划“2021:1.23.3陈洪波.着力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IN.中国环境报.2021-03-12(003).刘青.“韧性城市智能规划与仿真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启动会顺利召开J.信息网络安全,2
44、021,21(03):97.张楠,窦世卿,徐勇,靖娟利,张寒博.近14年广西生态系统健康时空变化特征IJL桂林理工大学学报,2021,:1-10.孙明,莫伟华,谢敏,陈燕丽,潘良浩.广西红树林净生态系统碳交换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研究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1-16.张蓬涛,刘双嘉,周智,刘春敬,徐磊,高星.京津冀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测度及时空演变研究J.生态学报,2021,(09):1/4.8)ShiYijun,ZhaiGuofang,XuLihUaZhOUShu(ian,LuYuwcn,LiuHongbo1HuangWci.Assessmentmethodsofurbansystemresi
45、lience:FromtheperspectiveofcomplexadaptivesystemtheoryUJ.Cities.2021.112:.19JLiuXiaoyan,YangSaini.YeTao,AnRui,ChenCuizhen.Anewapproachtoestimatingflood-affectedpopulationsbycombiningmobilitypatternswithmulti-sourcedata:AcasestudyofWuhan,ChinaJ.InternationalJournalofDisasterRiskReduction,2021,55:.10张
46、志楠.智慈城市一一疫情中显韧性,新基建促提升J.张江科技评论,2021,(01):7.11王江波,沈天宇,苟爱萍.美国亚特兰大韧性城市战略与启示J.住宅科技,2021,41(02):58-62.12曹惠民,杨帆杰.韧性城市规划与公共安全风险的精准治理一一以雄安新区为例J新建筑,2021,(01):11-15.13刘亚民.加强源头治理构建智超安全的韧性城市一一访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院长助理付明博士IJL现代职业安,2021,(02):14-16.14郑皓,汤啸天.“韧性城市”背景下老城区闲置文脉空间开发策略研究以平江历史街区为例叫.建筑与文化,2021,(02):180-181.15武晶,颜青青,焦天帅.突发事件下的城市交通韧性系统分析研究J建筑与文化,2021,(02):215-217.16缪惠全,王乃玉,汪英俊,林陪晖.基于灾后恢复过程解析的城市韧性评价体系.自然灾害学报,2021.30(01):10-27.17黄建华,陈加容,龙鑫.一场事关城市韧性的系统变革N.成都日报,2021-02-1(X006).18伍笛笛.建设智慈韧性安全城市N.成都日报,20210.10(006).19张浪.聚焦城市困难立地营造韧性生态之城J.园林,2021.38(02):L20樊晨阳.基于韧性城市视角的综合防灾规划体系分析J.居舍,2021,(0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