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湖新区至冀州区供热管网连接工程项目生态影响专项评价.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5751438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05.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滨湖新区至冀州区供热管网连接工程项目生态影响专项评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滨湖新区至冀州区供热管网连接工程项目生态影响专项评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滨湖新区至冀州区供热管网连接工程项目生态影响专项评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滨湖新区至冀州区供热管网连接工程项目生态影响专项评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滨湖新区至冀州区供热管网连接工程项目生态影响专项评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滨湖新区至冀州区供热管网连接工程项目生态影响专项评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滨湖新区至冀州区供热管网连接工程项目生态影响专项评价.docx(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滨湖新区至冀州区供热管网连接工程项目生态影响专项评价衡水恒通热力有限责任公司2023年7月1概述错误!未定义书签。1.1 项目由来错误!未定义书签。1.2 编制依据错误!未定义书签。1.3 生态影响因素识别及评价因子筛选错误!未定义书签。1.4 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错误1未定义书签。1.5 环境保护目标错误!未定义书签。2生态现状调查与评价错误!未定义书签。2.1 衡水市总体生态环境榻况错误!未定义书签。2.2 陆生生态系统调查错误1未定义书签。2.3 水生生态系统调查错误!未定义书签。2.4 生态景观环境现状错误!未定义书签。2.5 区域存在的生态问题错误!未定义书签。3生态影响分析错误!未定

2、义书签。3.1施工期生态影响分析错误!未定义书签。3.2运营期生态影响分析错误!未定义书签。4生态保护对策措施错误!未定义书签。4.1 施工期生态保护与恢复措施错误!未定义书签。4.2 运营期生态保护与恢复措施错误!未定义书签。4.3 生态监测错误!未定义书签。5结论与建议错误!未定义书签。5.1 评价结论错误!未定义书签。5.2 建议错误!未定义书签。6生态影响自查表错误!未定义书签。1概述1.1 项目由来现状冀州区供热热源由河北中科能源有限公司提供,目前供热面积约390万m2,已接近供热极限,随着城市发展,冀州区城区等新建小区竣工,冀州热源厂中科能源公司现有供热能力已难以满足城区发展需求。

3、为解决冀州区供热能力不足的问题,2020年8月冀州区政府向衡水市政府递交了关于加快推进滨湖新区至冀州区供热管网建设的请示(冀州政呈202018号),2020年10月衡水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向衡水市人民政府递交了关于实施冀州区供热项目的请示(衡城管呈2020108号),根据衡水市政府批示,由衡水恒通热力有限责任公司负责由衡水电厂向冀州区供热管网建设项目的具体实施。建设单位依托现有供热管网,在滨湖新区现有一次供热管网接口并南延至冀州,经充分论证,并征求滨湖新区、冀州区及市自然资源规划局意见,确定热力管网路由及隔压泵站+回水加压泵站(以下简称“泵站”)位置。由于穿越基本农田,按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

4、报告表编制技术指南(生态影响类)(试行)表1规定,本项目环评应设置生态影响专项评价,具体分析判定见表1。基于以上分析,编制完成了滨湖新区至冀州区供热管网连接工程项目生态影响专项评价。表17本项目与专项评价设置原则对比分析表类别涉及项目类别本项目地表水水力发电:引水式发电、涉及调峰发电的项目;人工湖、人工湿地:全部;水库:全部;引水工程:全部(配套的管线工程等除外);防洪除涝工程:包含水库的项目;河湖整治:涉及清淤且底泥存在重金属污染的项目不涉及地下水陆地石油和天然气开采:全部;地下水(含矿泉水)开采:全部;水利、水电、交通等:含穿越可溶岩地层隧道的项目不涉及生态涉及环境敏感区(不包括饮用水水源

5、保护区,以居住、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行政办公为主要功能的区域,以及文物保护单位)的项目穿越基本农田,设置生态影响专项评价大气油气、液体化工码头:全部:干散货(含煤炭、矿石)、件杂、多用途、通用码头:涉及粉尘、不涉及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的项目噪声公路、铁路、机场等交通运输业涉及环境敏感区(以居住、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行政办公为主要功能的区域)的项目;城市道路(不含维护,不含支路、人行天桥、人行地道):全部不涉及环境风险石油和天然气开采:全部;油气、液体化工码头:全部;原油、成品油、天然气管线(不含城镇天然气管线、企业厂区内管线),危险化学品输送管线(不含企业厂区内管线):全部不涉及注:“

6、涉及环境敏感区”是指建设项目位于、穿(跨)越(无害化通过的除外)环境敏感区,或环境影响范围涵盖环境敏感区。环境敏感区是指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中针对该类项目所列的敏感区。1.2 编制依据1.2.1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4.4.24修订,2015.1.1施行;(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18.12.29修订,2018.12.29施行;(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17.6.27修订,2018.1.1施行;(4)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682号,2017.10.1;(5)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2021年版),

7、生态环境部第16号令,2020.11.30;(6)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编制技术指南(生态影响类)(试行),2021.4.1实施;(7)河北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2020.7.1实施;(8)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冀政字202071号;(9)衡水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实施衡水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衡政字20217号;(10)衡水市生态环境准入清单(2022年版)。1.2.2 技术规范(1)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2.L2016);(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HJ19-2022);(3)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HJI9220

8、15);(4)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HJ710.1-2014);(5)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17)。1.2.3 相关文件及技术资料(1)衡水恒通热力有限责任公司滨湖新区至冀州区供热管网连接工程项目申请报告;(2)河北省生态功能区划。1.3 生态影响因素识别及评价因子筛选1.4 .1生态影响因素识别在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之初,正确的识别拟建工程施工期、运营期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性质和影响程度,对于有针对性地开展生态影响评价工作十分重要。根据拟建工程的建设内容、沿线地区的生态现状及环境特点,对拟建工程的生态影响因子进行识别与筛选,具体见表l-2o表IT生态环境影响识别结果项目

9、阶段影响要素生态环境陆地植被野生动物农业生态水土流失施工期管网开挖-ID-ID-2D-ID管网穿越-ID00-ID材料运输(含施工便道)-ID-ID-ID0泵站施工-IC000运营期泵站运行0000注:“一”不利影响,“+”有7基本无影响:“D”表示短期4向影响;“3”重大影响,“2”耳扬响,“C”表示长期影响。P等影响,“1”轻度影响,“0”由上表可知,本项目的建设对环境的影响是短期、局部及可恢复的影响。施工期主要负面影响集中在陆地植被、野生动物、农业生态、水土流失上,施工期的影响是局部的、短期的,且随着施工期的结束而消失。1.3.2评价因子筛选结合项目所在区域的环境质量现状,通过对项目实施

10、后主要环境影响要素的识别分析,确定本次评价的现状及影响评价因子见表l-3o表1-3生态环境影响识别结果项目阶段类别项目评价因子施工期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生态系统、自然景观影响评价生态系统、自然景观运营期生态环境现状调查/影响评价/1.5 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根据设计文件并结合现场踏勘,本项目沿线不涉及生态保护红线区,不涉及自然保护地等重要生态敏感区,本工程总占地面积0.56knR小于20km20本项目穿越基本农田,不属于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HJl92O22)规定的生态敏感区,因此,按照HJ19-2022中6.1.2要求,生态影响定为三级,评价范围:由于基本农田不属于其中生态敏感区,因此,管

11、网路由两侧30Om范围,泵站及周边临时弃土场,评价范围总面积8.13km2.1.6 环境保护目标本项目工程包含热力管网管道和泵站厂区,热力管网仅施工期对环境产生影响,运营期产生影响的主要为泵站厂区。本项目不涉及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HJ19-2022)中涉及的生态敏感区,结合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编制技术指南(生态影响类)(试行),本项目的主要环境保护目标见下表。表1-4本项目主要环境保护目标及保护级别环境要素名称敏感目标特征保护级别或要求相关关系或影响生态环境基本农田项目沿线区域分布,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人工农作物。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第十五条基本农田保护区经依法划定后,

12、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改变或者占用。国家能源、交通、水利、军事设施等重点建设项目选址确实无法避开基本农田保护区,需要占用基本农田,涉及农用地转用或者征用土地的,必须经国务院批准。本项目沿线区域内分布有永久基本农田。项目管线走向已经衡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选址同意地表水环境中干渠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I11类水质架空穿越盐河故道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OO2)IV类水质架空穿越2生态现状调查与评价本评价根据区域生态环境和项目建设特点,从维护生态系统完整性出发,确定生态环境现状调查范围为管网路由范围外扩300m(已涵盖泵站影响范围),即8.13kr2范围。2.1衡水市总

13、体生态环境概况根据衡水市环境质量状况公报(2021年),2021年11个县市区的EI值分布在51.53-54.31之间,表面生态环境状况总体分级为良好:植被覆盖度中等,生物多样性一般水平,较适合人类生活,但有不适合人类生活的制约性因子出现。2.2陆生生态系统调查2.2.1生态系统拟建工程生态评价范围内生态系统类型主要包括农业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和城镇生态系统。拟建工程评价区域内生态系统类型主要为农业生态系统。该区域受人类干扰较大,野生动物种类较少,没有大型野生哺乳动物,现有的野生动物多为一些常见的鸟类及啮齿类等,无大型哺乳类动物及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天然集中分布区。2.2.2土地利用类型调查拟

14、建工程生态影响范围为8.13km2(813hm2),主要包括农田、农村宅基地、工业用地、公路用地和河流水面。其中农田占地面积为684.24h?,占生态影响范围的84.16%;农村宅基地占地面积为75.96h占生态影响范围的9.34%;工业用地占地面积为12.18hm2,占生态影响范围的1.50%;公路用地占地面积为34.62hm2,占生态影响范围的4.26%;河流水面面积为6.00hm2,占生态影响范围的0.74%。2.2.3植物现状调查拟建工程生态评价范围内植被类型以农田植被为主,面积为782.36h;其余主要为居民点及其他建设用地、道路沿线景观等用地面积为23.56hm20区域内主要植被类

15、型图见附图,本项目陆生生态系统现状调查照片如下:2.3水生生态系统调查项目涉及的水生生态系统主要为湿地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主要为河流、沟渠,包括滨湖新区穿越的中干渠、冀州区穿越的盐河故道。评价范围内湿地生态系统面积为7.06hm2,占比为0.87%o河流内各个群落间物质和能量交流较多,物种较为丰富,包括浮游生物、底栖生物、鱼类及微生物等,具纵向成带现象。本项目水生生态系统现状调查照片如下:2. 4生态景观环境现状项目管网路由沿线生态景观表现为耕地、住宅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等景观斑块相嵌构成。管网沿线两侧评价范围内多为人工景观,以耕地景观为主,自然景观较少,生态景观较为单一。区域内廊道主要

16、为东西走向的公路、农村道路、河流及沟渠。2.5区域存在的生态问题项目所在区域本底环境较好,不存在水土流失、沙漠化、石漠化、盐渍化、生物入侵和污染危害等生态问题。不存在对生态保护目标产生不利影响的干扰因素。3生态影响分析3.1施工期生态影响分析本项目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为管线两侧各IOm施工作业带、桁架穿越河流施工阶段占地对土地利用类型、植被和野生动物的影响。3. 1.1项目施工对陆生生态影响的影响分析项目管线临时占地类型以旱地为主,临时占用土地在施工结束后la2a内将恢复原有的土地利用功能;项目管线穿越公路、农村道路时,采用开挖的方式穿越,施工完毕后恢复原状;项目在穿越中干渠、盐河故道时时采用桁

17、架架空穿越方式,不会对河流、沟渠土地利用类型产生影响。(1)植物生长环境影响分析扰乱土壤耕作层、破坏土壤结构项目热力管网是直埋敷设施工,最直接的环境影响是施工期开挖管沟及管沟敷设临时占地对土壤结构、肥力、物理性质破坏的影响。管沟开挖和回填必将破坏土壤的结构,扰乱土壤耕作层,除管道开挖的部分受到直接的破坏外,开挖土堆放两边占用农田,也会破坏农田的耕作土。因此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对土壤耕作层的影响最为严重。混合土壤层次、改变土壤质地土壤在形成过程中由于物质和能量长期垂直分异的结果,形成结构、性质、功能差异明显的土壤剖面构型。项目土石方的开挖与回填,使原土壤层次混合,原土体构型被破坏,将改变土体中物质

18、和能量的转移和传递规律,使表层土透气、透水性变差,亚表层保水、保肥性能降低。影响土壤紧实度土壤结构决定了土壤为上松下紧的土壤紧实度垂直差异。项目管线施工机械、车辆的碾压会导致表层土因受到外力作用而被挤压,从而影响土壤的紧实度,不利于透水、透气,影响作物生长。(2)生长环境变化后对植物的影响分析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开挖管沟区将底土翻出,使土体结构几乎完全改变。挖掘区植被全部被破坏,其管线两侧的植被则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和影响。对农作物的影响项目管线占用耕地25.76hm2,项目管线沿线区域种植作物主要有玉米、小麦、花生、大豆等,农业耕作制度以一年一熟或一年两熟为主。在项目管线施工期间,当季无法种植农

19、作物,而且将破坏施工地面已有的农作物,影响农作物收成,导致农作物产量下降,将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对乔木、灌丛、草本植物的影响项目管线施工范围仅穿越公路时候道路两侧有少量乔木、灌丛、草本植物等,涉及面积较小,沿线分布的乔木主要为杨树,草本植物多为一年生,施工期间将导致一定数量的乔木、灌丛、草本植物被破坏,但由于管线线性项目施工的特殊性,且项目周边以农作物为主,不会造成区域内大范围乔木、灌丛、草本植物被破坏影响,不会导致区域森林生态系统、灌丛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结构发生明显变化,但从景观上可能会形成较为明显的廊道。(3)项目施工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极危、濒危物种的影响项目管线沿线及生态环境

20、评价范围内不存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极危、濒危物种,因此项目管线施工不会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极危、濒危物种的适宜生境分布、面积,生境破碎化程度等产生影响。(4)项目施工对野生动物的影响施工期对野生动物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施工人员的施工活动、生活活动对动物栖息地生境的干扰和破坏,施工机械噪声对动物的干扰。工程施工占地缩小了野生动物的栖息空间,阻隔了部分野生动物的活动区域、迁移途径、觅食范围等,从而对动物的生存产生一定的影响。施工占地范围内栖息、避敌于自挖洞穴中的动物如:野兔等由于其洞穴被破坏,导致其被迫迁徙到新的环境中,在熟悉新的环境中,遇到缺食、天敌等的机会变大,受到的影响也较大。由于

21、评价区植被类型基本一致,变化不大,在大的尺度上具有相同的生境,因此评价区内有许多动物的替代生境,动物比较容易找到栖息场所,当植被恢复后,它们仍可回到原来的领域。施工人员及施工机械、车辆的噪声以及施工人员对沿线附近野生动物的狩猎,这将迫使动物离开在建公路沿线附近区域。施工人员集中施工和机械噪声对鸟类的影响较大,这些动物在施工期间将被迫向远离施工范围的地区迁移,但这种影响仅限于施工期。项目施工范围小,工程建设影响的范围不大且影响时间短,因此对野生动物不会造成大的影响。3.1.2 项目施工对水生生态影响的影响分析项目在穿越中干渠、盐河故道时采用桁架架空穿越,施工场地设置在河道外两侧的耕地内,不会对河

22、道产生影响,不会对水生生境质量、连通性以及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等重要生境产生影响,因此不涉及生境变化后对重要水生生物的影响。3.1.4 项目施工对景观生态环境的影响管网建设将对沿线景观的生态功能及格局产生影响,且主要发生在施工期。主要表现为:(1)管道施工将对沿线工程扰动区域及其两侧地表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景观隔离,但从生物传播关系来看,这种隔离作用仅限于土壤微生物和以根系作为传播途径的植物,对以花粉或种子传播的植物以及动物的生态隔离作用较小。由于本项目施工持续时间较短,项目扰动区域呈线装分布,从生态系统更广范围的生物关系来说,该影响相对较小。(2)管道施工将对沿线景观格局产生一定的影响。施工作

23、业带内的地表植被破坏将使沿线一定范围内的景观要素发生变化,致使景观斑块的比例结构发生变化,向多优势度方向发展;原景观系统中将出现新的景观要素,新的景观斑块将增加景观的碎裂度;沿线地表开挖等施工作业单元对相邻景观组分产生一定程度的“屏障”效应,将对景观产生较强烈的分裂效果。总体而言,本项目永久性工程占地较小,且沿线占地呈分散性,施工结束后基本上不会改变沿途的生态景观结构,随着后期沿线生态植被的恢复,本项目建设对沿线生态景观环境影响较小。1.1.2 2运营期生态影响分析运营期项目管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根据占地方式的不同,即临时占地及永久占地分别进行分析。根据工程建设内容可知:项目永久用地仅为泵站厂区

24、,位于规划的冀州区城区内,占地面积约18831.81平方米(约合28.25亩),占地面积相对较小,因此永久占地对土地资源的影响很小。同时为减弱永久占地对其他植被类型的影响,项目采取在永久占地附近,通过在原有生态恢复措施基础上增加当地草本植物的种植等绿化措施进行生态补偿,在采取加强绿化措施前提下,不会对区域生态环境产生明显影响,运营期永久占地生态环境影响可接受。项目占地主要为临时占地,随着施工期的结束及配套生态保护与恢复措施的跟进,营运期生态环境逐渐恢复至原有水平。因此,项目运营期对生态环境无影响。4生态保护对策措施4.1 施工期生态保护与恢复措施4.1.1 陆生生态保护措施(1)严格控制施工临

25、时用地对管道施工临时用地合理规划,严格控制施工作业带宽度。本项目管径最大为DN1200,应该尽量减少这些路段的施工作业带宽度(根据地形、地貌条件控制在IOm范围内)。管道穿过农田部分,尽可能利用田间地头作堆料场,管道敷设完成后,在农田两头作标志。施工过程中应按照确定的施工范围,使用显著标志(如彩旗或彩色条带)加以界定。施工中人员和车辆活动应控制在施工作业带范围内,减少土壤扰动和地表植被破坏,减少裸地和土方暴露面积。一切施工作业尽量利用原有公路,沿已有车辙行驶,若无原有公路,则要按先修道路,后设点作业的原则进行。杜绝车辆乱碾乱轧的情况发生,不随意开设便道。管线尽量沿公路侧平行布置,便于施工及运营

26、期检修维护,避免修筑专门施工便道。桁架站场施工作业机械应严格管理,划定活动范围,不得在道路、站场以外的地方行驶和作业,保持路外植被不被破坏。(2)作好施工组织安排工作应根据当地农业活动特点,尽量避免在庄稼生长时节进行施工,以减少农业生产损失。提高工程施工效率,缩短施工时间,同时采取边铺设管道边分层覆土的措施,减少裸地的暴露时间,以保持耕作层肥力,缩短农业生产季节的损失,尽量避开农作物生长和收获期,减少农业当季损失。(3)实行分层开挖的操作制度,保存熟化土挖掘管沟时,应执行分层开挖的操作制度。对于建设中临时用地占用耕地的部分,施工结束后应及时复耕。管沟填埋时,也应分层回填,即底土回填在下,表土回

27、填在上。尽可能保持作物原有的生活环境。回填时,还应留足适宜的堆积层,防止因降水、径流造成地表下陷和水土流失。回填后多余的土应平铺在田间或作为田填、渠填,不得随意丢弃。(4)施工后生态恢复措施施工完成后,除必须保留的排水沟和石砌防护坡面外,其余管道覆土区、临时性施工场所、缓坡切割坡面必须进行生态恢复。在进行生态恢复之前,施工过程中造成的任何干扰地表和切割坡面必须进行地貌恢复:切割坡面要求将不稳定的土石全部清除,在满足工程设计的稳定性要求后再进行工程加固或生态恢复;弃方形成的坡面则必须落实必要的挡土和坡脚稳固措施;作业带内所有在运营过程中不需要保留的扰动地面则全部进行平整和覆土处理,部分临时设施占

28、用林地,为方便施工作业,在施工时需伐掉部分林木,工程完工后对临时设施区内残留的树根进行清除,以便于土地平整。然后根据不同地段自然环境条件和工程运营要求,落实必要的绿化覆盖措施。管沟开挖地区回填时应确保覆盖18cm20cm熟土层,以便植被生长,恢复原貌。在管道安全距离以外(至少5m外)的临时性施工场所应以植树为主要生态恢复手段,树坑回填时应尽量争取以熟土回填。植被覆盖工作必须在雨季到来之前形成较好的生长态势,避免因地表裸露产生水土流失而影响恢复效果。生态恢复时,应尽量采用本地种类或常见绿化物种,避免因生物侵袭给当地的生态系统带来严重伤害。如生态恢复工作承包给地方部门时,建设单位必须对恢复效果做出

29、明确规定,并以此为依据确定恢复工作的具体内容及费用预算。4.1.2 农业生态系统保护措施(1)在工程的总体规划中必须考虑施工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将农业损失纳入到工程预算中,管道通过农业区时,尤其是占用园地、菜地、粮棉油地等经济农业区时应尽量缩小影响范围,减少损失,降低工程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干扰和破坏;(2)本项目所涉及的永久占地和临时用地都应按有关土地管理办法的要求,逐级上报有审批权的政府部门批准,对于永久占地,应纳入地方土地利用规划中,并按有关土地管理部门要求认真执行。(3)施工中虽采用了分层开挖、分层堆放、分层回填措施,但耕层土养分也会大量流失,需进行土壤恢复;所占用农田耕作层的土壤用于新开垦

30、耕地、劣质地或者其他耕地的土壤改良;临时占用的农田,工程完工后立即实施复垦措施,并可与农民协商,由农民自行复垦。(4)提高施工效率,缩短施工时间,以保持耕作层肥力,缩短农业生产季节的损失,因地制宜地选择施工季节,尽量避开农作物的生长和收获期,减少农业当季损失。(5)管道施工中要采取保护土壤措施,对农业熟化土壤要分层开挖,分层堆放,分层填埋,减少因施工造成生土上翻、耕层养分损失、农作物减产的后果,同时要避免由于土层不坚实而形成的水土流失等问题。(6)在施工中应尽量减少对农田防护树木的砍伐,完工后根据不同的地区特点采取植被恢复措施,种植在当地较常见的灌木草本植物。在农地可种植绿肥作物,加速农业土壤

31、肥力的恢复。(7)施工完成后做好现场清理及恢复工作,包括田坡、水渠、弃渣妥善处置等,尽可能降低施工对农田生态系统带来的不利影响。(8)处理好管道与农田水利工程的关系,尽可能减少对排灌渠道的破坏。可以采用水泵和临时性的管道,为灌溉渠旁建立旁路系统、选择非灌溉期等措施来减轻对农业灌溉的影响。同时应当事先与受影响的有关村庄就有关问题进行协商并达成协议。施工结束后及时将所占用的渠道进行修复,保证灌溉系统的完整性。(9)由于施工设备较大,在施工时,应避免农田基础设施受碾压而失去正常使用功能,会导致灌溉区受益范围内农作物生长受影响。4.1.3 动物保护措施(1)避免措施提高施工人员的保护意识,严禁捕猎野生

32、动物。施工人员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严禁在施工区及其周围捕猎野生动物,特别是国家级和省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野生鸟类大多是晨、昏(早晨、黄昏)活动,正午是鸟类休息时间。为了减少工程施工噪声对野生动物的惊扰,应做好施工方式和时间的计划,并力求避免在晨昏和正午进行高噪音作业。(2)削减措施加强施工人员的各类卫生管理(如个人卫生、粪便和生活污水),避免生活污水的直接排放,减少水体污染;干燥时节应对施工场地配备洒水设施,使作业表面有一定的湿度以减少粉尘飞扬;做好工程完工后生态的恢复工作,以尽量降低因植被破坏导致的动物栖息地减少的不利影响。(3)生态环境恢复项目完工后尽快做好生态环境的恢复

33、工作,尤其是临时占地处,以尽量减少生境破坏对动物的不利影响。由于施工后管道深埋,土壤回填,植物生长需要一定时间,对视觉景观的改变,野生动物适应有一个过程,需要一段时间,施工后在施工区域补种一些本地土著植物并减少人为活动的痕迹,促使杂草、灌木尽早恢复,形成与原来一致的视觉景观,使动物能恢复施工前的种群状态。4.1.4 水生生态保护措施为避免桁架施工对穿越水体的影响,施工过程中应针对各种可能的环境污染采取相应的环保措施,施工结束后要尽快进行河流两侧施工场地的平整和绿化,减少水土流失。施工多余土方可用于沿岸护堤,不得随意弃置,影响周边区域植被生长。施工结束后要尽快进行场地的平整和绿化,减少水土流失。

34、施工多余土方可用于沿岸护堤,不得随意弃置,影响周边区域植被生长。4.1.5 2运营期生态保护与恢复措施项目建成投入运营后,开挖扰动地表、占压土地和损坏草植被的施工活动基本终止,同时主体工程设计中的防护措施和水土流失方案得以落实后,水土流失得到治理,水土保持设施得到恢复,因此该项目的运营期不会再造成新的水土流失。4. 3生态监测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HJI9-2022),本项目不属于其中9.3.1规定的必须展开生态监测的项目,并且随着项目施工期结束,生态环境逐渐恢复至原有水平,因此,本项目不开展生态监测。5结论与建议5.1评价结论本工程符合产业政策要求,属于鼓励类建设项目,项目建成后

35、将改善管道沿线周边城镇居民生活用热现状,针对施工期、运营期污染采取防治措施后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因此,在落实本报告中提出的各项保护措施后,从生态影响角度考虑,项目是可行的。5. 2建议(1)选择有资质、管理严格的施工队伍,提高施工管理水平,严格按照工程设计方案施工,强化施工期环境管理,并抓好施工进度,尽可能的减少施工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2)工程建设过程中,建设单位要加强与有关部门及项目周边居民和单位的沟通联系,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理出现的问题。6生态影响自查表生态影响评价自查表如下所示。表77生态影响评价自查表匚作内容自查项目生态影响识别生态保护目标重要物种口;国家公园口;自然保护区口:自然公

36、园口;世界自然遗产口;生态保护红线口;重要生境口;其他具有重要生态功能、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的区域口;其他回影响方式工程占用口;施工活动干扰团;改变环境条件口;其他口评价因子物种口()生境口()生物群落口()生态系统IZl(陆生生态系统、水生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口()生态敏感区口()自然景观回()自然遗迹口()其他口()评价等级一级口二级口三级0生态影响简单分析口评价范围陆域面积:(8.13)kR水域面积:Okm2生态现状调查与评价调查方法资料收集团;遥感调查口;调查样方、样线口;调查点位、断面口;专家和公众咨询法;其他调查时间春季口;夏季回;秋季口;冬季口丰水期口;枯水期口;平水期所在区域的生态问题水土流失口;沙漠化口;石漠化口;盐渍化口;生物入侵口;污染危害口;其他口评价内容植被/植物群落口;土地利用回;生态系统回;生物多样性口;重要物种口;生态敏感区;其他口生态影响预测与评价评价方法定性回;定性和定量口评价内容植被/植物群落口;土地利用口;生态系统口;生物多样性口;重要物种口;生态敏感区;生物入侵风险口;其他口生态保护对策措施对策措施避让口;减缓回;生态修复团;生态补偿口;科研口;其他生态监测计划全生命周期口;长期跟踪;常规口;无因环境管理环境监理口;环境影响后评价口;其他口评价结论生态影响可行回:不可行口注:“口”为勾选项,可小“()”为内容填写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