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安全事故统计调查制度.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5751508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104.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产安全事故统计调查制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生产安全事故统计调查制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生产安全事故统计调查制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生产安全事故统计调查制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生产安全事故统计调查制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产安全事故统计调查制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产安全事故统计调查制度.docx(2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生产安全事故统计调查制度(修订征求意见稿)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制定国家统计局批准202年月本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等有关规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七条规定: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以及个体工商户和个人等统计调查对象,必须依照本法和国家有关规定,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地提供统计调查所需的资料,不得提供不真实或者不完整的统计资料,不得迟报、拒报统计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九条规定: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对在统计工作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信息,应当予以保密。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二十五条规定:统计调查中获得的能够识别或者推断单个统计调查对象身份的资料,任何单位和个人不

2、得对外提供、泄露,不得用于统计以外的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八十四条规定: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上报事故情况。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和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对事故情况不得隐瞒不报、谎报或者迟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八十九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急管理部门应当定期统计分析本行政区域内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的情况,并定期向社会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九条规定:在安全事故发生后,负有报告职责的人员不报或者谎报事故情况,贻误事故抢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防范和惩

3、治应急管理统计造假、弄虚作假的责任规定第十一条规定:各单位有关人员未能严格履行防范和惩治统计造假、弄虚作假责任的,按照关于深化统计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统计数据真实性的意见统计违纪违法责任人处分处理建议办法要求,依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实施条例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等追究责任。一、总说明1(一)调查目的1(二)调查对象和统计范围1(三)调查内容1(四)调查方法1(五)组织实施1(六)事故发生单位分类规定1(七)事故统计一般规则1(八)事故统计工作要求3(九)

4、报送时间3(十)事故统计核销情形及工作程序4(d一)质量控制4(十二)数据公布与信息共享5(十三)使用名录库情况5二、报表目录6三、调查表式7()生产安全事故调查表7(二)生产安全事故伤亡(含急性工业中毒)人员调查表9(三)生产安全事故按行业统计表10(四)生产安全事故按地区统计表11四、主要指标解释12(一)生产安全事故调查表12(二)生产安全事故伤亡(含急性工业中毒)人员调查表15五、附录16(一)相对统计指标计算16(二)管理分类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2019年修订)对照表.17(三)统计上大中小微型企业划分标准21(四)企业登记注册类型与代码23(五)向国家

5、统计局提供的具体统计资料清单24(六)向统计信息共享数据库提供的统计资料清单24一、总说明(一)调查目的为规范生产安全事故(以下简称事故)统计工作,真实、准确、完整、及时掌握全国生产安全事故情况,深入分析全国安全生产形势,为安全生产工作提供可靠的信息支撑和科学的决策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实施条例和部门统计调查项目管理办法有关规定,制定本制度。(二)调查对象和统计范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以下统称生产经营单位),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造成人身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的生产安全事故。有关法律、行

6、政法规对有关行业领域事故统计调查另有规定的,适用其规定。(三)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事故发生单位的基本情况、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包括下落不明人数,下同)、受伤人数(包括急性工业中毒人数,下同)、直接经济损失、事故具体情况等。(四)调查方法本制度综合采用全面调查、重点调查、抽样调查、部门会商等多种调查方法。(五)组织实施本制度由应急管理部统一组织,分级实施,由县级以上应急管理部门(“以上”包含本级,不含应急管理部,下同)通过“生产安全事故统计信息直报系统”(以下简称“直报系统”)负责数据的审核和上报。地方各级应急管理部门可组织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其他有关部门通过“直报系统”填报共享相关行业领域的事故信息

7、。(六)事故发生单位分类规定按照事故发生单位登记注册情况,分为“依法登记注册单位事故”和“其他事故”两类进行统计。1.依法登记取得营业执照的生产经营单位发生的事故,纳入“依法登记注册单位事故”统计。2 .从事运输、捕捞等生产经营活动,不需办理营业执照的,以行业准入许可为准,按照“依法登记注册单位事故”进行统计。3 .不属于以上情形的事故,纳入“其他事故”统计。(七)事故统计一般规则1.与生产经营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活动中发生的事故纳入统计。4 .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事故,不论生产经营单位是否负有责任,均纳入统计。5 .由建筑施工单位(包括不具有施工资质、营业执照,但属于有组织的经营建设活动)

8、承包的城镇、农村新建、改建、修缮及拆除房屋过程中发生的事故,纳入统计。以支付劳动报酬(货币或者实物)的形式雇佣人员进行的城镇、农村新建、改建、修缮及拆除房屋过程中发生的事故,纳入统计。6 .宾馆、饭店、商场、集贸市场、客运车站候车室、客运码头候船厅、民用机场航站楼、体育场馆、会堂以及公共娱乐场所等公众聚集场所,医院、学校、养老院、福利院、托儿所、幼儿园、公共图书馆、公共展览馆、博物馆、旅游景点和宗教活动场所等人员密集场所,因自身管理不善或安全防护措施不健全发生的事故,纳入统计。7 .生产经营单位存放在地面或井下(包括违反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规定)用于生产经营建设所购买的炸药、雷管等爆炸物品意外

9、爆炸造成人员伤亡(或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纳入统计。8 .公路客运、公交客运、出租客运、网络约车、旅游客运、租赁、教练、货运、危化品运输、工程救险、校车,包括企业通勤车在内的其他营运性车辆或其他生产经营性车辆等十二类道路运输车辆在从事相应运输活动中发生的事故,不论这些车辆是否负有事故责任,均纳入道路运输事故统计。9 .因自然灾害引发造成人身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符合以下三种情况之一的即纳入事故统计:一是自然灾害未超过设计风险抵御标准的;二是生产经营单位工程选址不合理的;三是在能够预见、能够防范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因生产经营单位防范措施不落实、应急救援预案或者防范救援措施不力的。10 违

10、法违规生产经营活动(包括无证照或证照不全的生产经营单位擅自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自然人从事小作坊、小窝点、小矿洞等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事故,均纳入统计。11 服刑人员在劳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事故,纳入统计。12 .雇佣人员在单位所属宿舍、浴室、更衣室、厕所、食堂、临时休息室等场所因非不可抗力受到伤害的事故纳入统计。13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在执行公务过程中发生的事故,纳入统计。14 .非正式雇佣人员(临时雇佣人员、劳务派遣人员、实习生、志愿者等)、其他公务人员、外来救护人员以及生产经营单位以外的居民、行人等因事故受到伤害的,纳入统计。解放军、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参加

11、事故抢险救援时发生的人身伤亡,不计入统计调查制度规定的事故等级统计范围,仅作为事故伤亡总人数另行统计。15 .两个以上单位交叉作业时发生的事故,纳入主要责任单位统计。16 .甲单位人员参加乙单位生产经营活动(包括劳务派遣人员)发生的事故,纳入乙单位统计。当甲单位与乙单位因存在劳务分包关系,甲单位派遣人员参加乙单位生产经营活动发生的事故,纳入乙单位统计。17 .乙单位租赁甲单位场地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发生的事故,若乙单位为独立核算单位,纳入乙单位统计:否则纳入甲单位统计。18 .从事煤矿、金属非金属矿山以及石油天然气开采外包工程施工与技术服务活动时发生的事故,纳入发包单位统计。19 .生产经营单位人

12、员参加发生事故的单位抢险救灾时发生的事故,纳入事故发生单位统计。20 .因设备、产品不合格或安装不合格等因素造成使用单位发生事故,不论其责任在哪一方,均纳入使用单位统计。21 .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且直接经济损失小于100万元(不含)的事故,暂不纳入统计。22 .建筑业事故的“事故发生单位”应填写施工单位名称。其中,分承包工程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发生的事故,凡分承包工程单位为独立核算单位的,纳入分承包工程单位统计:非独立核算单位的,纳入总承包工程单位统计;凡未签订分承包合同或分承包工程单位的建设活动与分承包合同不一致的,不论是否为独立核算单位,均纳入总承包工程单位统计。同时,应在Al表中填写建设单位名

13、称及其所属行业。23 .急性工业中毒按照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有关规定,作为受伤事故的一种类型进行统计,其人数统计为重伤人数。24 .跨地区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单位发生的事故,由事故发生地应急管理部门负责统计。25 .因特殊原因无法及时掌握的部分事故信息,应持续跟踪并予以补充完善。(八)事故统计工作要求事故统计工作按照“先行填报、调查认定、统计核销、信息公开”的要求开展。先行填报:接报涉及生产经营单位或生产经营活动的事故后,如果不能在第一时间明确认定事故性质,即须按照事故统计的要求,先通过“直报系统”进行填报。调查认定:对涉及生产经营单位或生产经营活动的事故,由地方人民政府或相关部门成立调

14、查组,按程序进行调查,并出具调查结论。统计核销:经调查认定不属于生产安全事故的,应按照相关程序提出统计核销申请,经审核通过后,予以核销。信息公开:完成统计核销后,应按规定将事故核销的相关信息予以公开。(九)报送时间县级以上应急管理部门或其他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在24小时内通过“直报系统”填报Al表事故信息。经查实的瞒报、谎报事故,应在查实事故后24小时内,在“直报系统”中进行填报并纳入事故统计。事故发生7日内,应通过“直报系统”填报A2表,并及时补充完善Al表相关信息。对于首次填报日期超过事故发生日期7日的,需将超期原因等相关情况在“直报系统”中注明。事故发生30日

15、内(火灾、道路运输事故发生7日内)伤亡人员发生变化的,应及时补充完善伤亡人员情况,并纳入事故统计。事故调查结束(事故调查报告批复)后14日内,应根据事故调查报告及时完善校正有关事故信息。同时由负责调查的人民政府的应急管理部门通过“直报系统”上传事故调查报告。县级以上应急管理部门应在每月8日将截取至7日24时“直报系统”内的上月事故统计数据作为月度数据,即月度Bl、B2表,经审核确认后,在“直报系统”内上报。县级以上应急管理部门应在每年1月8日将截取至1月7日24时“直报系统”内的上年事故统计数据作为年度数据,即年度Bl、B2表,经审核确认后,在“直报系统”内上报。(十)事故统计核销情形及工作程

16、序经调查认定,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并由事故发生地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出具调查认定意见(事故调查报告或由事故发生地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出具鉴定结论)等文书,可认定不属于生产安全事故:1 .超过设计风险抵御标准,工程选址合理,且安全防范措施和应急救援措施到位的情况下,由不能预见或者不能抗拒的自然灾害直接引发的,此类情况需由地方人民政府或相关行业部门成立调查组,出具调杳结论。2 .经由公安机关侦查,结案认定事故原因是蓄意破坏、恐怖行动、投毒、纵火、盗窃等人为故意行为直接或间接造成的,此类情况需由公安部门立案侦查,并出具有关结论。3 .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突发疾病(非遭受外部能量意外释放

17、造成的肌体创伤)导致伤亡的,此类情况需由县级以上公立医院或其他权威机构出具相关伤亡原因诊断材料。经调杳认定不属于生产安全事故的,应按以下程序申请统计核销:1 .由负责事故填报的地方人民政府的应急管理部门或其他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依据有关结论提出统计核销建议,并在本级政府(或部门)网站或相关媒体上公示7日。公示期间,收到对公示的统计核销建议有异议、意见的,应在调查核实后再作决定。2 .公示期满没有异议的,可向上级应急管理部门提出统计核销申请,申请材料主要包括:事故统计核销情况说明(含公示期间收到的异议、意见及处理情况)、调查认定意见等。3 .一般事故统计核销由省级应急管理部门负责审核,

18、较大及以上事故统计核销由应急管理部负责审核。4 .完成统计核销后,提出核销申请的地方人民政府应急管理部门应将相关信息在本级政府(或部门)网站或相关媒体上公开,信息公开时间不少于1年。(十一)质量控制本制度针对统计业务流程的各环节进行质量管理和控制。地市级以上应急管理部门应认真做好事故统计工作的监督指导,结合地区实际对辖区内事故统计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各级应急管理部门、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责任的部门要加强对统计信息及统计数据的管理,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和防范和惩治应急管理统计造假、弄虚作假的责任规定,按照“谁报送、谁负责”的原则,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填报事故统计信息。对于不报、瞒报、迟报

19、或伪造、篡改数据的要依法追究其责任。各级应急管理部门应强化对统计数据的应用,加强对辖区内统计数据的分析、研判,充分发挥统计数据服务、支撑及指导作用。(十二)数据公布与信息共享本制度年度综合数据经审核确定后,通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应急管理年鉴公布。季度、年度综合数据可与其他部门及本系统内共享使用,按照协定方式共享,在最终审定数据10个工作日后可以在应急管理大数据应用平台共享,共享责任单位为调查评估和统计司,共享责任人为调查评估和统计司主管统计工作负责人。(十三)使用名录库情况本制度使用国家基本单位名录库。表号表名报告期别填报范围报送单位报送日期及方式页码Ai及生产安全事故调查表即时报

20、送生产安全事故县级以上应急管理部门接报后24小时内在“直报系统”中填报7A2表生产安全事故伤亡(含急性工业中毒)人员调查表即时报送同上县级以上应急管理部门事故发生7日内,在“直报系统”中填报;事故发生30日内(火灾、道路运输事故发生7日内)伤亡人员发生变化的,应及时补充完善伤亡人员情况。因特殊原因无法及时掌握的部分事故信息,应持续跟踪并予以完善9BI表生产安全事故按行业统计表月报、年报同上县级以上应急管理部门月报于次月8H报送,年报于次年1月8日报送10B2表生产安全事故按地区统计表月报、年报同上县级以上应急管理部门月报于次月8日报送,年报于次年1月8日报送11三、调查表式表 号:Al制定机关

21、:应急管理部批准机关:国家统计局批准文号:国统制(2023) *号有效期至:20*年11月(一)生产安全事故调查表事故标识:1依法登记注册单位事故2其他事故填报单位:填报时间:20年月日事故发生单位:.博故发生时间:.年_月_日_时_一分事故发生地点:.一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区/市/州/盟)县(区/市/旗)伤亡人数:死亡(含下落不明)人数人、受伤人数人。其中:重伤(含急性工业中毒)人数人直接经济损失:一万元事故等级:口1特别重大2重大3较大4一般耨报事故:口1是2否举报事故:1是2否谎报事故:1是2否管理分类:1煤矿2金属非金属矿山3石油天然气开采4化工5烟花爆竹6工贸(6.1冶金6.2有

22、色6.3建材6.4机械6.5轻工6.6纺织6.7烟草6.8商贸)7建筑业(7.1房屋和市政工程7.2公路和水运工程建筑7.3铁路工程建筑7.4水利工程建筑7.5电力工程施工)8道路运输9水上运输10铁路运输11航空运输12油气管道运输13渔业船舶14农业机械15其他事故类型:基本事故类型:1物体打击2车辆伤害3机械伤害4起重伤害5触电6淹溺7灼烫8火灾9高处坠落10坍塌11冒顶片帮12透水13爆破14火药爆炸15瓦斯爆炸16锅炉爆炸17容器爆炸18其他爆炸19中毒和窒息20其他伤害煤矿事故类型:1顶板2冲击地压3瓦斯4煤尘5机电6运输7爆破8水害9火灾10其他道路运输事故类型:口1碰撞2刮擦3

23、碾压4翻车5坠车6失火7撞固定物8撞静止车辆9其他渔业船舶事故类型:I碰撞2风损3触损4火灾5自沉6机械损伤7触电8急性工业中毒9溺水10其他水上运输事故类型:1碰撞2搁浅3触礁4触碰5浪损6火灾、爆炸7风灾8自沉9操作性污染10其他事故涉及领域:口1火灾口2特种设备3危险化学品4民用爆炸物品事故概况:(注:主要包括事故详细经过、直接原因、间接原因、伤亡总人数(指包括未纳入统计的总伤亡人数)、起因物、致害物等情况。)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公民身份号码:单位规模:口1大型2中型3小型4微型国有企业属性:口1央企2省属3市属4县属登记注册类型:故生位本况事发单基情故他关位况事其相单情

24、内资企业:110有限责任公司Iu国有独资公司112私营有限责任公司119其他有限责任公司120股份有限公司121私营股份有限公司129其他股份有限公司130非公司企业法人131全民所有制企业(国有企业)132集体所有制企业(集体企业)133股份合作企业134联营企业140个人独资企业150合伙企业190其他内资企业港澳台投资企业:210港澳台投资有限责任公司220港澳台投资股份有限公司230港澳台投资合伙企业290其他港澳台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310外商投资有限责任公司320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330外商投资合伙企业390其他外商投资企业其他:400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500个体工商户9

25、00其他市场主体单位负责人:填表人:报出日期:20年月日说明:L报送方式:本报表由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应急管理部门直报。2 .报送时间:事故接报后24小时内报送,7日内补充完善。3 .本表涉及“管理分类”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对应情况详见附录(二)。(二)生产安全事故伤亡(含急性工业中毒)人员调查表表号:A2制定机关:应急管理部批准机关:国家统计局批准文号:国统制(2023)*号填报单位:填报时间:20年月Fl有效期至:20*年11月死亡(含下落不明)人员情况姓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重伤(含急性工业中毒)人员情况姓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轻伤人员情况姓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立负责人:填表人:报出日期:20年月

26、日说明:L报送方式:本报表由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应急管理部门直报。2.报送时间:本表在事故发生后7日内报送,30日内(火灾、道路运输事故发生7日内)发生变化的应及时续报。总体情况其中:较大事故其中:1U事故其中:特另重大事故事故起数(起)死亡人数(人)事故起数(起)死亡人数(人)事故起数(起)死亡人数(人)事故起数(起)死亡人数(人)甲12345678总计A农林牧渔业小计其中:1.农业机械2.渔业船舶3.其他B采矿业小计其中:1.煤矿2.金属非金属矿山3.石油天然气开采4.其他C、F、H商贸制造业小计其中:1.化工2.烟花爆竹3.工贸4.其他E建筑业小计其中:1.房屋和市政工程2.公路和水运工程

27、建筑3.铁路工程建筑4.水利工程建筑5.电力工程施工6.其他G交通运输业小计其中:1.铁路运输业2.道路运输业3.水上运输业4.航空运输业5.油气管道运输业6.其他D、IT其他行业小计单位负责人:填表人:报出日期:20年月日说明:L报送方式:本表由县级以上应急管理部门报送。2 .报送时间:月度报表报送时间为次月8日,年度报表报送时间为次年1月8日。3 .本表涉及“管理分类”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对应情况详见附录(二)。4 .审核关系:1总事故起数23较大事故起数+5重大事故起数+7特别重大事故起数;填报单位:2总死亡人数N4较大事故死亡人数+6重大事故死亡人数+8特别重大事故死亡人数。(三)生

28、产安全事故按行业统计表表 号:Bl制定机关:应急管理部批准机关:国家统计局批准文号:国统制(2023) *号填报时间:20 年 月 日有效期至:20*年11月(四)生产安全事故按地区统计表表号:B2制定机关:应急管理部批准机关:国家统计局批准文号:国统制(2023)*号填报单位:填报时间:20年月日有效期至:20*年11月总体情况其中:较大事故其中:重大事故其中:特别重大事故事故起数(起)死亡人数(人)事故起数(起)死亡人数(人)事故起数(起)死亡人数(人)事故起数(起)死亡人数(人)甲12345678总计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区/市/州/盟)、县(区/市/旗)单位负责人:填表人:报出日期

29、:20年 月日说明:L报送方式:本表由县级以上应急管理部门报送。2 .报送时间:月度报表报送时间为次月8日,年度报表报送时间为次年1月8日。3 .审核关系:1总事故起数23较大事故起数+5重大事故起数+7特别重大事故起数:2总死亡人数24较大事故死亡人数+6重大事故死亡人数+8特别重大事故死亡人数。四、主要指标解释(一)生产安全事故调查表1.事故生产经营单位在生产经营活动(包括与生产经营有关的活动)中突然发生的,伤害人身安全和健康、损坏设备设施或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导致生产经营活动暂时中止或永远终止的意外事件。2 .事故发生单位即事故纳入统计的单位。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中发

30、生事故的单位,包括一切合法或者非法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以及其他组织。事故发生单位应填写经有关部门批准正式使用的单位全称。企业的详细名称按市场监管部门登记的名称填写;行政、事业单位的名称按编制部门登记、批准的名称填写;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和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详细名称按民政部门登记、批准的名称填写。填写时要求使用规范化汉字填写,并与单位公章所使用的名称完全一致。事故发生单位为无证作坊、无证个体经营、非法劳动组织和自然人等非依法注册登记单位时,依照主要组织者或自然人居民身份证填报真实姓名。3 .事故其他相关单位指除事故发生单位以外,其他与事故发生有关的单位。如建

31、筑施工事故中的建设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勘察单位、劳务派遣单位等。建筑业事故的“建设单位”应填写建设工程的投资方,通常是指对该工程拥有产权的发包方。4 .事故发生时间按照事故实际发生时间填写,并与事故调查报告保持一致。日期按XXXX年XX月XX曰XX*xx格式填写。5 .事故发生地点按照事故实际发生地的行政区划填写,并与事故调查报告保持一致。地点按发生事故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区/市/州/盟)、县(区/市/旗)格式填写。6 .死亡(含下落不明)人数指因事故造成人员在30日内(火灾、道路运输事故7日内)死亡和下落不明的人数,单位:人。下落不明人数:是指由于发生事故而失去音讯,暂时无法确

32、认死亡的人数。因事故造成的下落不明人员,自事故发生之日起30日后(道路运输事故、火灾事故自事故发生之日起7日后),按照死亡人员进行统计。7 .受伤人数按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经济损失统计标准(GB6721-86)填写,单位:人。具体指因事故造成的肢体伤残或某些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损伤,表现为劳动能力受到伤害,经医院诊断,需歇工3个工作日及以上的人数。包括轻伤人数、重伤人数和急性工业中毒人数。轻伤人数指因事故造成的肢体伤残或某些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损伤,表现为劳动能力受到伤害,经医院诊断,需歇工3个工作日及以上、105个工作日以下的人数。重伤人数(包括急性工业中毒)指因事故造成的肢体残缺或视觉、听觉等器

33、官受到严重损伤甚至丧失或引起人体长期存在功能障碍和劳动能力重大损失的伤害,经医院诊断需歇工105个工作日及以上的人数。急性工业中毒人数指人体因接触国家规定的工业性毒物、有害气体,一次吸入大量工业有毒物质使人体在短时间内发生病变,导致人员立即中断工作,需歇工3个工作日及以上的人数。8 .直接经济损失按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经济损失统计标准(GB6721-86)填写,单位:万元。9 .事故等级按照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划分为特别重大事故、重大事故、较大事故、一般事故四级:(1)特别重大事故,是指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下同),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34、;(2)重大事故,是指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宜接经济损失的事故;(3)较大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4)一般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IOoO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有关行业领域对事故等级划分有补充性规定的,按照有关规定执行。上述所称的“以上”包括本数,所称的“以下”不包括本数。10 .瞒报/谎报事故隐瞒已经发生的事故,超过规定时限未向应急管理部门和其他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部门报告,经查证属实的,属

35、于瞒报。故意不如实报告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初步原因、性质、伤亡人数和涉险人数、直接经济损失等有关内容的,属于谎报。11 .举报事故指根据国家安全监管总局、财政部关于印发安全生产领域举报奖励办法的通知(安监总财(2018)19号)的规定,经受理举报的人民政府应急管理部门和其他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部门调查属实的生产安全事故。12 .管理分类为了使历史统计数据具有延续性与可比性,并使行业分类与历史统计分类方式相衔接(按部门监管职能的分类方式),特别设置了“管理分类”,这一栏目用于新旧报表统计数据的转换、对比。其中,冶金、有色、建材、机械、轻工、纺织、烟草、商贸等八个工贸行业分类标准,按照应急管理部办

36、公厅关于修订V冶金有色建材机械轻工纺织烟草商贸行业安全监管分类标准(试行)的通知(应急厅(2019)17号)作了相应调整。建筑业,根据施工领域和主管部门不同,主要划分为房屋和市政工程、公路和水运工程建筑、铁路工程建筑、水利工程建筑、电力工程施工等五类。“管理分类”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对应情况详见附录(二13 .事故类型分为基本事故类型和一些特定行业事故类型,具体如下:(1)基本事故类型:参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6441-86),划分为20类:1物体打击,2车辆伤害,3机械伤害,4起重伤害,5触电,6淹溺,7灼烫,8火灾,9高处坠落,10坍塌,11冒顶片帮,12透水,13爆破,14火药爆

37、炸,15瓦斯爆炸,16锅炉爆炸,17容器爆炸,18其他爆炸,19中毒和窒息,20其他伤害。(2)煤矿事故类型:1顶板,2冲击地压,3瓦斯,4煤尘,5机电,6运输,7爆破,8水害,9火灾,10其他。(3)道路运输事故类型:参照道路运输行业行车事故统计调查制度(2021年版),划分为9类:1碰撞,2刮擦,3碾压,4翻车,5坠车,6失火,7撞固定物,8撞静止车辆,9其他。(4)渔业船舶事故类型:参照渔业船舶水上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规定(农业部令2012年第9号),划分为10类:1碰撞,2风损,3触损,4火灾,5自沉,6机械损伤,7触电,8急性工业中毒,9溺水,10其他。(5)水上运输事故类型:参照

38、水上交通事故统计办法(交通运输部令2021年第23号),划分为10类:1碰撞,2搁浅,3触礁,4触碰,5浪损,6火灾、爆炸,7风灾,8自沉,9操作性污染,10其他。14 .事故概况主要填写事故简要经过,包括事故原因、起因物、致害物、不安全行为、不安全状态等情况。15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2019年修订)四位码填写要求填写。16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指按照国务院关于批转发展改革委等部门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国发(2015)33号)规定,由赋码主管部门给每一个法人单位和其他组织颁发的在全国范围内唯一的、终身不变的法定身份

39、识别码。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由18位的阿拉伯数字或大写英文字母(不使用I、O、Z、S、V)组成。对不具有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事故发生单位,按照公民身份号码(GBlI643-1999)填报主要组织者或自然人的居民身份证号码,居民身份证号码由18位的阿拉伯数字或大写英文字母X组成。17 .单位规模按照国家统计局C关于印发统计上大中小微型企业划分办法(2017)的通知(国统字(2017)213号)规定填写。18 .国有企业属性根据国有企业的行政主管级别,分为4类:1中央企业,2省属企业,3市属企业,4县属企业。19 .登记注册类型指企业或企业产业活动单位的登记注册类型,按照国家统计局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印

40、发的关于市场主体统计分类的划分规定(国统字(2023)14号)规定填写。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的登记注册类型,按其主要经费来源和管理方式,根据实际情况,比照关于划分企业登记注册类型的规定调整的通知(国统字(2011)86号)确定。20 .事故其他相关单位依据事故调查情况,分别填写事故发生单位以外的事故相关单位详细情况。凡经登记主管机关核准或批准,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名称的单位,要求填写一个单位名称,同时用括号注明其余的单位名称。国有企业隶属关系应填报到最高一级母公司。对非独立核算单位,应详细填写与事故责任单位的隶属关系,并同时填写经主管单位核准或批准的单位名称。(二)生产安全事故伤亡

41、(含急性工业中毒)人员调查表21 .文化程度指伤亡人员受教育程度,参考学历代码(GB/T4658-2006)划分为7类:1研究生(含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研究生班),2大学(含大学本科、大学普通班、大学专科),3中等职教(含中等专科、职业高中、技工学校),4高中,5初中,6小学,7其他。五、附录(一)相对统计指标计算1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指每生产1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因生产安全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的比率(小数点后统一保留四位小数)。单位GDP可采用亿元、百亿元。以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例,计算公式为:单位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IO8报告期内生产安全事故死

42、亡人数(人)报告期内国内生产总值(元)2 .煤矿百万吨死亡率指每生产1百万吨原煤,因生产安全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的比率(小数点后统一保国四位小数)。计算公式为: IO6堆上加.去报告期内煤矿原煤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人)煤矿百万吨死亡率=报告期内原煤产量(吨)3 .千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和千人生产安全事故受伤率千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指一定时期内平均每千名从业人员中因生产安全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的比率(小数点后统一保留三位小数)。计算公式为:千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IO3报告期内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人)报告期内生产经营单位平均从业人数(人)千人生产安全事故受伤率指一定时期内平均每千名从业人员中因

43、生产安全事故造成的受伤人数的比率(小数点后统一保留三位小数)。计算公式为:千人生产安全事故受伤率= IO3报告期内生产安全事故受伤人数(人)报告期内生产经营单位平均从业人数(人)生产经营单位平均从业人数是指报告期内(年度、季度、月度)平均拥有的从业人员数。季度或年度平均人数按单位实际月平均人数计算得到,不得用期末人数替代。(具体计算方法参考国家统计局规模以上服务业统计报表制度)推荐采用千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千人生产安全事故受伤率相对指标。该相对指标能够简单、直观地对比企业间、行业间、地区间的安全生产状况,目的是为了有效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落实。(二)管理分类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4、4754-2017)(2019年修订)对照表管理分类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2019年修订)A农林牧渔业1.农业机械0512农业机械活动2.渔业船舶04渔业(涉及渔业船舶作业的)3.其他01农业02林业03畜牧业04渔业(不含:涉及渔业船舶作业的)05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不含:0512农业机械活动)B采矿业1.煤矿06煤炭开采和洗选业Ill煤炭开采和洗选专业及辅助性活动2.金属非金属矿山08黑色金属矿采选业09有色金属矿采选业10非金属矿采选业3.石油天然气开采07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112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专业及辅助性活动4.其他119其他开采专业及辅助性活动12其他采矿业C、F、H商贸制造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