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校制”办学改革的调研报告.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5770272 上传时间:2023-08-1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1.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总校制”办学改革的调研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总校制”办学改革的调研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总校制”办学改革的调研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总校制”办学改革的调研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总校制”办学改革的调研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总校制”办学改革的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总校制”办学改革的调研报告.docx(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17年以来,根据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我市在全省率先启动并持续推进总校制办学改革,扎实推进基础教育资源深度融合和优质教育资源区域扩容,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山区特色的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之路。为认真落实市委有关部署要求,根据2022年度.市政协重点协商工作计划安排,7月14日,市政协就“基础教育总校制办学改革”召开对口协商座谈会,市政府副市长林菁参加会议并讲话,市政协副主席黄月珍主持会议。参会部门与委员、学校代表会互动交流。会前,课题组深入尤溪、将乐、三元等地调研,先后走访市教育局、教育学院等部门,现形成如下报告:一、主要做法与成效截至2021年底,全市已组建81个总校,结对分校154所,实现各

2、县(市、区)和基础教育各学段“两个全覆盖“,受益学生占比35%。具体做法和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明确了改革方向。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教育改革,亲自调研和部署全市基础教育“总校制”办学改革,分管副市长多次召开推进会。教育改革被列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十四五规划。市政府于2017年10月出台关于推进市区基础教育总校制办学意见,市委编办、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于2018年8月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总校制办学改革十条意见等一系列教育改革重要文件,推动改革有序发展。(二)探索了多种办学形式。创建了“总校制”办学改革“3456”模式,“3”指的是三个要素保障,即党政牵头

3、保障、部门协同保障、督导评估保障;“4”指的是四个深度融合,即管理融合、教学融合、信息融合、学生融合;“5”指的是五个办学模式,即“名校+农村校”“名校+弱校”“名校+新校”“高中+初中”“初中+小学”、同一行政隶属和不同行政隶属、紧密型单一法人和联盟型多法人、优质分校再带新校组建的“二级总校制”;“6”指的是六个方面着力,即着力健全制度体系、着力推动交流轮岗、着力强化科研支持、着力打造办学特色、着力提升办学质量、着力舆论宣传引导。立足区域特色、学校实际和学段特点,从新优质学校集群发展、学段贯通与衔接、优质教育资源辐射等多角度探索。积极推进多校协同、区域组校、同学段联盟、跨学段联合、多法人组合

4、、单法人多校区、九年一贯制等多种办学模式。(三)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在教师资源方面,各地各校加大了教师资源统筹力度,健全总校内教师定期双向交流、挂职制度,推动同学段和不同学段交流教师分别达到10%、5%左右,时间不少于一年。通过兼课、走教、轮岗、支教等方式,组织教师在各成员校之间流动,推动了骨干教师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新建学校流动;在教学管理和资源方面,在总校内基本实行了教师培训、教学研究、教学计划等方面的统一或相对统一的管理和制度,实现了管理互通、师资共享、研训联动、文化共建的目标。.(四)建立了办学改革保障机制。各级政府推行经费、人员、物质、政策等方面向薄弱学校倾斜,市财政每年向

5、每所市直属总校拨付20万元专项经费,县级财政予以相应配套。在教师编制方面,实施总校内教职工统筹配置和跨校调整的办法,在核定的总编制内适当予以倾斜。在专业技术岗位职称方面,对中小学校专业技术高、中、初级岗位,分别核定设置总量,实行总量控制和调剂使用。各地普遍建立了农村教师津补贴制度、教师职称晋升薄弱校任职机制、总校制办学经费保障机制、统一督导考核评价机制、教师“县管校聘“统筹安排机制,政府办学的主体责任进一步得到落实。(五)提高了办学质量。在总校的统领下,推动了分校迅速复制总校优秀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并结合自身实际,在管理方式、教学模式、课程体系、优秀教师和学校文化等方面,形成优势和特色,通过学

6、科教研联动,实现“教师交流、学生互动、教研共享、质量同测”等方面融合,引领总校、分校同步发展,分校办学质量显著提升,实现“以强带弱、以大带小、以高带低”等既定目标,整体提升了分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二、存在主要问题和困难我市基础教育“总校制”办学改革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难,主要有:(一)对总校制认识有待深化。总校制改革实施以来,各地工作进展不平衡,各级各类教育机构探索实践丰富,但理论提升和工作总结指导不足、评价体系及进退运行机制不够完善;总校制办学缺少明确的目标引领和清晰的路径,缺少对总校制办学量的统计和质的分析,缺乏在政策、体制机制和教育管理等方面的理性思考,系统配套政策和激励

7、措施不足;部分学校、校长推进改革的思路和举措同关于进一步推进总校制办学改革十条意见要求存在较大差距,总校核心校(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带动作用未能充分发挥,总校制办学优势未能充分彰显。(二)深度融合有待破解。总校制办学改革大多是跨隶属、跨区域的“二元体制”“城乡一体化”组合,各成员学校原先都是独立法人主体,人、财、物相对独立,要实现紧密型融合,落实人、财、物统一管理的总校长负责制需要突破现有政策瓶颈。总校制办学改革成功关键在于教师队伍,总校优质教师资源短时期被稀释,而分校教师成长需要一个周期过程,可能出现“削峰填谷”的现象,不可持续。二元体制下,因隶属不同、身份不同等原因,总校办学存在简单化“挂牌

8、管理”等现象,交流教师缺乏归属感,家长、教育管理者、教师理解支持配合尚有阻力,在优质学校读书的学生家长不希望薄弱校交流教师来任课,有的校方管理者常常有名无实,部分市级教师抵触交流外派。(三)优秀教师流动有待突破。受编制数制约,在当前学校教师编制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工作量满负荷的情况下,要真正盘活总校教师资源,让优秀教师逐步由“学校人”变成“总校人”并真正“流动”起来,加快提高总校内教师整体水平有待突破。同时,由于人事制度、财务制度等因素的限制,交流教师的待遇、相关补贴发放存在问题,教师身份转换困难,教师交流后内生动力不足;总校与分校教师交流机制有待健全,在教师流动职称评聘、校际之间管理体制

9、等方面,亟待出台细化配套政策。(四)政策保障有待强化。在经费投入方面,意见要求“设立专项经费”,部分县落实不到位,培优补差、教师交流、课程开发、教研培训等专项开支还没有保障;在人事编制方面,“县管校聘”机制有待进一步落实;在绩效考核方面,总校内尚未建立合理有效的相对统一分配机制和激励机制,动力机制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不利于增强成员学校的归属感、认同感,也不利于总校制办学的可持续发展。三、对策与建议下一步,抓好总校制办学试点改革工作,总的要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紧紧围绕十条意见,聚焦优质、公平、特色、多样的办学目标,着眼补短板、提质量,坚持基层实践、整体推进,推动总校制办学更加深化。建议重

10、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增进共识促深化。当前,我市正全力推进全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进一步打响“教改”品牌,而深化总校制办学改革正是试验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为此,应在全市上下特别是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队伍要统一思想认识,强化自觉担当,切实增强总校制办学改革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要健全全市基础教育“总校制”办学改革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负责改革顶层制度设计、协调、督促、监测、评估等工作;认真开展“回头看”工作,定期召开总校制办学的分析协调会,坚持问题导向,研究解决问题的对策,加强教育行政部门的统一规划和协调,提高总校和分校的校长、老师的实践自觉,积极争取家长的理解配合,进一步增进行政、学校

11、、老师和家长的共识;打通校际链、学段链、城乡链,努力实现“以强带弱、以大带小、以高带低”等既定目标,使总校真正成为一个融合互惠的“共同体”。(二)突破关键促深化。推动总校制办学改革,必须抓住重点环节逐一突破和推动。一是要因地制宜组建多模式“总校”。按照“紧密合作、优质共享、体制增效”的思路,结合各学段教育规律,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发展模式,提升改革实效。锚定目标,从总量上进行分类,不断扩大覆盖面,推动总校与分校融合,分类别进行经验总结推广。建议扩大“单一法人制”管理模式(即同一法人、统一管理),即“人、财、物、事、绩”高度统一的管理构架,促进优质校主动将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到薄弱校、新建校;加大成员校

12、中层以上干部双向交流力度,定期召开总校制办学改革试点校际联席会议;组建专家理论组(课题组),定期监测和视导诊断,在融合发展、政策研究、理论探讨、收集数据中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为明晰总校制办学路径、破解瓶颈问题提供依据。进一步明确并细化总校长在人事管理、经费安排、绩效分配等问题上的权限,赋予总校长一定的决策权。抓紧研究制定总校和成员校相统一的管理制度,推动总校规范的管理制度有序下沉,并复制到成员校,实现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教学业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管理、质量监测管理、绩效考核管理“六个统一”,实现管理、师资、课程、文化等互通互融。做好改革衔接,结合自身特色建立独特的办学模式和运行机制。二是

13、要促进师资良性循环。探索建立“骨干教师流动蓄水池”,盘活总校内骨干教师资源,通过走教支教、学科基地建设、特需教师配送等形式,鼓励骨干教师由优质校流向一般校。在新教师引进机制上,探索由总校成立招聘工作领导小组,统一招聘的模式,并由核心校统一培训后安排至各成员学校。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升上,针对教师招聘难、名教师总量不足问题突显的情况,可参照卫健系统做法,委托福师大等高校招收本土化师资生源,并充分利用上海市对口支援.和我市积极融入闽西南区域协同发展的有利时机,积极对接,学习借鉴上海市以及厦门等地教育改革的经验做法。在师资流动上,建立健全总校内教师定期双向交流、挂职制度,由总校办学工作领导小组统一调

14、配,着力推动两校一体化管理,盘活区域和校际骨干教师资源。落实绩效工资倾斜政策,在交流教师职称晋升方面予以优先考虑,促进教师的合理流动、身份转换。三是要创新考核评价体系。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依据我市基础教育总校制办学考核评价指标,因地制宜,大胆探索创新,明确细化运作模式,形成有序进入、退出机制,完善“退出”办法。以总校为单位,对总校内的分校,实行捆绑考核,尤其是要建立量化的考核指标,将总校作用的发挥与分校的提质效果进行“捆绑式”评价,强化总校制统一管理,注重过程管理。(三)注重融合促深化。总校制办学必须积极推动总校优质资源有序下沉,加快推进总校与成员校的有机融合。一是要加快文化融合。成为名校的

15、“孵化器”,围绕拓展“名校”资源,着力在内涵发展质量提升上下功夫,在坚持原有特色办学的基础上,整合原有的办学特色项目,推动成员学校在教育理念、管理方式、教学模式、课程体系、优秀教师和学校文化等方面形成优势和特色,提升整体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打造成老百姓认可的新“名校”。二是要加快教研融合。成为名师的“孵化器”,围绕拓展“名师”资源,着力在教师成长、骨干教师培育方面下功夫。总校与分校要围绕创设“高效课堂”,定期或不定期进行集体备课,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资料,探讨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共同解决问题,互相借鉴,共同进步,着力培养同行认可的新“名师”。三是要加快管理融合。成为名校长的“孵化器”,围

16、绕拓展“优秀管理人才”资源,着力在培养新型学校管理人才和优秀校(园)长上下功夫,通过跟岗锻炼、互动交流、校本研训等方式,让一支优秀的管理团队加快成长,成为中坚力量。(四)强化统筹促深化。实施总校制办学改革必须紧盯主要目标任务,全力以赴抓落实。一是要健全经费保障机制。设立总校制办学改革专项经费,各相关部门单位要给予大力的支持,纳入市、县财政预算,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经费,用于保障总校制办学改革在学生培优补差、教师交流、课程开发、教研培训等方面的经费需求,对于交通不便的分校要实行经费保障倾斜政策。二是要构建信息化平台。加快构建大教育资源平台,大力推进“互联网+义务教育”,通过系统共建、资源共享、教学共研、管理共进等措施,实施城乡装备同步升级、学生同师上课、教师同台竞艺、学校一体化发展。三是要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坚持典型示范、以点带面,对总校制改革中涌现出的好做法、经验与成效,及时进行宣传,进一步营造全社会理解、支持总校制办学改革的良好氛围。同时,对在总校制办学中做出重要贡献的学校、校长及教师,给予表彰奖励,引导更多人员主动参与改革。11分送:市政协主席,市政府分管领导,市政协副主席,秘书长、副秘书长,驻市政协机关纪检监察组;市政府办,市委编办,市教育局、财政局、人社局、.教育学院。.市政协办公室2022年7月21日印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