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5770401 上传时间:2023-08-18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69.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教学设计.docx(4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商中间或末尾有O的除法(1)教学设计共15课时总第13课时教学目标:1 .使学生知道“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是0。2 .能熟练掌握一位数笔算除法法则的基础上,学会正确、熟练计算“商中间有零的除法”。3 .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出示情景图,讲猪八戒故事。2、谈话导入:西瓜一个都没有了,其他3人可以怎样分呢?二、探究体验1、西瓜一个都没有了,其他3人可以分到多少?谁会算?(03=)说说你是怎样想的。2、启发学生想:根据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要求O除以3得几,就得想凡和3相乘得O03、再让学生想一想:02=?,04=?05=?由此概括出:O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得0

2、。4、出示例题6:3093=(1)要求学生试算(4生板演,余生齐练)。(2)生汇报交流,你认为哪种方法更简便?(3)问:竖式中用3除O的这一步可以省略,那么,商十位上的“0”可不可以省略呢?为什么?(不可以省略,因为O起的是占位的作用)(4)巩固算理,完成“做一做”:402260933、出示4203=(1)先由学生独立试做。(2)汇报、交流明确:哪位不够商1就在那一位上商O占位。三、实践应用1、完成“做一做”:750598072、我当“小医生”(书P30页第3题)3、独立完成书P30页第2、4题。四、全课总结1、对比例题,今天学习除法有什么共同点?在计算中应注意什么?2、板书课题:商中间有0的

3、除法。3、这节课,我们研究的是“商中间有零的除法。你有什么收获?商中间或末商有0的除法(2)教学设计共15课时总第14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一位数除多位数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笔算的一般方法。2、能正确计算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笔算除法。3、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春天到了,同学们要去春游了,就要准备出发了,我们三年级有218人每2人准备一袋食物,需要准备多少袋?2、你能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帮助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二、探究新知1、探究商中间有O的笔算方法(1)说说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2)学生列算式:2182(3)小组讨论计算方法,投影反馈(4)师生评议:哪种方法好,为什么

4、?(第二种比较简单;第一种比较清楚,不会露写。)2、自学例7(1)出示例题7:你能独立解决这个问题吗?(2)学生独立做,展示交流(3)学生质疑问难三、实践应用1、完成P32做一做。2、我当“小医生”(练习八第2题)17900804)4286)5443)2504542428413、课堂练习:练习八第1题。四、全课总结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商中间或末商有O的除法(2)教学设计共15课时总第15课时教学目标:1 .使学生知道“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得0。掌握一位数除多位数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笔算的一般方法。2 .能熟练掌握一位数笔算除法法则的基础上,学会正确、熟练计算“商中间或末尾有零

5、的除法”。3 .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过程:一、练习导入1、游戏接力:小蚂蚁拉车。(练习八第5题)(1)说比赛规则:算对一道题,就出了一份力,帮小蚂蚁拉走了车。(2)分小组比赛,看哪个组最先帮小蚂蚁到达目的地。2、谈话导入,板书课题。二、基本练习1、完成练习八第3题。(1)出示情景图,观察思考:图上讲了一件什么事情?(2)生汇报交流。(借此进行思想教育,了解奥林匹克)(3)指名回答怎样解决问题。(4)集体讲解订正。2、生完成练习八第4题。重点指导理解“如果分4次运呢”意为:有530把椅子,分4次运完。平均每次运多少把?3、生完成练习八第7题。(1)出示情景图,观察思考:从图上你

6、知道了哪些信息?(2)生汇报交流。(3)小组讨论:怎样买票合算?(4)集体汇报交流,讲解订正。4、生独立完成练习八第6题。三、全课总结1、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2、师总结。四、分层练习1、出示某电视台4个月主要节目播出时间统计图。2、提出问题:如果同一节目播出的时间相同,每个节目每月各播出多长时间?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2、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3、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学过程:一、理解平均数1、周末,妈妈买了许多糖果,分给哥哥6颗,妹妹4颗

7、,你对妈妈的做法有什么看法?你有什么办法让哥哥和妹妹分到的糖果一样多?是多少?2、老师(出示两个笔筒)分别装了27枝送给23个女同学,23枝送给23男同学,学生动手分:让女同学和男同学分的一样多。3、引入“平均数”象哥哥和妹妹分得一样多的5颗就是哥哥和妹妹分到的糖果的平均数。25枝就是男同学和女同学分的笔的平均数。4、学生讨论:你们喜欢刚才谁的方法?导入板书课题。二、探究体验1、出示情景图:说说老师和同学们在干什么?2、出示统计图:引导学生收集信息。3、引导学生运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利用这个统计图,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方法。4、提出问题:

8、生活中,大家分头收集了许多矿泉水瓶,大家是怎样集中过来的?如果没有这个统计图,只是每个人汇报自己收集了几个?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这个小组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5、小组讨论解决的方法并派代表交流,并说说13个就是平均数,那是不是说他们每个人都是收集13个呢?理解平均数是个虚的数。6、小结求平均数的方法。三、实践应用1、另外一个环保小组也收集了许多矿泉水瓶,小军收集15个,小伟收集16个,小朋收集12个,小新收集了13个,这个小组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几个?请你算一算。2、根据统计表算一算,三年段平均每班踢几下?班级三(1)三(2)三(3)三(4)踢的次数6326546686463、生独立完成练习H

9、一第2题。四、全课总结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新的知识?平均数教学设计共4课时总第23课时教学目标:1、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这一统计学上的意义。2、使学生认识统计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3、巩固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师出示一杯水,告诉学生这一大杯水大约600克,而后把这杯水分别倒入4个杯子中(每个杯子的水不同)提出:你们能求出这4个杯子的水的平均重量吗?2、学生动手解决,并交流解决的方法。3、六一节,老师带了许多糖果想送给大家吃,老师给奋飞组6人共分36块,给前进组8人共分了40块,给蓝天组5人共35块,你们认

10、为哪一组的同学分到的糖果多?怎么解决?(1)组织交流解决的方法。(2)小结:象这种情况下,每组的人数不一样,不能直接拿总数来比较,而是要求出每组同学的平均数来比较。板书课题。二、探究体验1、出示情景图,告诉同学穿兰色衣服的是开心队,穿黄色衣服的是欢乐队。2、引导学生观察后猜一猜:你认为哪一队的身高高?并说说理由。3、出示统计表,组织学生收集有关数据,根据统计表估一估,欢乐队和开心队的平均身高分别是多少?并说说估的方法。4、同桌合作,一人求欢乐队的平均身高,另一个求开心队平均身高,然后比较哪一队高?5、组织交流计算的方法与结果。6、组织讨论:从刚才的这件事,你有什么发现?7、小结:平均数能较好地

11、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三、实践应用1、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事要通过求平均数来解决问题。2、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一第4、5题。四、全课总结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问题需要帮助的吗?2、师总结。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2、初步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的热情。教学过程:一、认识24时记时法1、出示情景图,引导学生观察,收集信息。2、组织交流有关的信息,提出问题:21:OO是几时?3、组织学生猜测。4、说说生活中,你在什么地方还见过这样表示时间的方法?5、老师动手操作,理解1天内,钟表的时针正

12、好走两圈,一共是24小时,后学生动手操作,感受一天共有24小时。6、老师介绍“24时计时法”:在一天里,钟表上的时针正好走两圈,共24小时。通常采用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法,叫做24时计时法。7、板书课题,了解一日24小时的由来。二、学习24时计时法的表示方法1、师出示钟面,引导学生观察钟面上有什么?说说钟面内圈的数表示的是什么?外圈的数表示的是什么?2、学生观察自己的钟面,讨论外圈的数和内圈的数有什么关系?3、老师拨时针,让学生说说这个时间怎样表示?(凌晨1时,中午十二时)4、师再拨时针,让学生学习下午1时到晚上12时用24时计时法的方法(下午1时,下午5时,晚上9时,晚上12时)说说是怎样想

13、的?5、抢答练习:普通计时法上午7时中午12时下午4时下午6时40分晚上9时12分;24时计时法19时23时40分6、练后想一想:普通计时法、24时计时法之间有什么联系与区别?7、同桌互动,一个说一种表示方法,另一个同学回答另一种表示方法。三、实践应用1、学生独立完成P53页“做一做”:连一连后交流各自的想法。2、下面的说法正确吗?(打手势)(1)工人上午8:00上班,下午16:30下班(2)深夜12时就是24时,也是第二天的0时。3、师出示一个钟面,指针指着一个数(8或10)想一想:现在钟面上所表示的是几时?”(可能早上8时,也可能晚上8时。)4、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三第1、2、3题。四、全课总

14、结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24时计时法教学设计共5课时总第27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2、初步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的热情。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说说用24时计时法怎样表示以下的时间:上午8时,11时,下午3时、5时,晚上10时2、谈话导入,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1、出示情景图,引导观察,收集交流信息。2、说说下午2时40分和17时45分表示什么?在钟面上该怎么表示?(让学生上台拨出时间?3、说说下午2时40分用24时计时法怎样表示?4、师画出线段图,引导学生在图上表示出这两

15、个时刻,并讨论坐火车从北京到石家庄要用多长时间可以在线段图中应该怎样表示?5、师小结:像上面所说的2时40分、17时45分,还像上午7时50分上学,11时35分放学都是指一瞬间的时刻,一般用“几时”来表示。而从一时刻到另一时刻所经过的时间,一般用“几小时”来表示,如工作了8小时,在校3小时45分。6、学生小组讨论计算坐火车用了多长时间的方法。7、组织交流解决问题的办法,说说你喜欢哪种办法?为什么?三、实践应用1、你知道教师几时上班,几时下班?你能算算教师一天工作多长时间吗?2、你每天几时上学?几时放学?你一天呆在学校有多长时间?(学生交流后独立解决后交流解决问题的办法)3、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三第

16、4、5、7题。四、全课总结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问题需要帮助的吗?2、师总结五、分层练习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练习十三第6题。位置与方向教学设计共4课时总第1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生活情境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知道地图上东、南、西、北四个方向。2、在东、南、西、北中,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3、借助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发展空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过程:一、儿歌铺垫,引出新课同学们,你们会背有关东、南、西、北方向的儿歌吗?读了这首儿歌,你们能辨认东、南、

17、西、北四个方向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认识东、南、西、北方向)二、在生活情境中,探索、体验新知1、以4人小组为单位,根据儿歌让学生在学校操场上辨认东、南、西、北方向。2、生观察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有什么建筑物?3、到教室,请各小组的记录纸贴在黑板上,汇报交流各种不同的方法,上方定为什么方向,为什么这样定?4、学生讨论各种不同方法后,教师讲解地图上通常的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引导学生按地图的记录方式,重新整理自己的记录,完成校园示意图。再结合示意图用“东、南、西、北”说一说各种景物所在的位置。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1、说一说教室里东、南、西、北各有什么?2、用东

18、、南、西、北这些词语说一说你座位周围同学所在的方向。3、你说我做5人一组,1人指挥,4人做动作。(1人指挥站中间,4人听指挥站4个方向。)4、合作完成教科书练习一的第2题。四、课堂总结1、全课小结:你们今天有什么收获?2、师总结。教学目标:4 .通过观察、比较学生知道商和除数相乘等于被除数,会用乘法验算除法。5 .通过新旧知识的类比,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新知。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争当小老师。1、出示书25页例4的情境图。他们算得对吗?你能帮他们算算付的钱对吗?可以用不同的方法。你是用什么方法的?2、学生汇报3、谈话导入:通过同学们刚才做出来的多种方法,我们发现商和除数相乘,再加上余数,

19、结果等于被除数。这样我们就可以用商和除数相乘的方法来验算除法计算得对不对。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除法的验算。(板书课题)二、探究体验1、出示5482、请同桌二人合作,一人计算得数,另一人验算,看是否正确。教师有针对性地展示几个同桌计算的结果。3、小结:验算时,先在竖式的右边写上“验算:”,然后把商写在上面,除数写在下面,列出乘法竖式。在今后做题时,凡题里要求验算的,要写出验算的竖式,没有要求验算的,也要用口算或在草稿纸上用笔算进行验算。三、实践应用1、学生单独完成书25页做一做剩余两题。2、反馈:根据学生的实际错误进行讲解3、小结:除法验算的方法是什么?(商X除数十余数二被除数)4、完成书26页第1

20、题。四、全课总结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新的知识?2、师总结。除法的验算教学设计共15课时总第12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提高除法计算的正确率,熟练验算的方法。2、使学生知道除法验算的重要性。教学过程:一、基本练习1、先判断商是几位数,再计算下面各题,并且进行验算。1482676479172498343551432、按要求把下列数正确的填入圈内907258512026778被2除余数为0的被3除余数为0的被5除余数为0的3、在口内填上正确的数293=90-123=3+63=2541503=24、经过刚才的练习,现在我们来个比赛(P275)校对答案二、综合练习1、P26第2题:学生独立

21、完成2、P26第4题:读题思考,小组讨论,看看谁的方法好3、P27第6题:请你帮帮王叔叔解决以下问题三、分层作业1、P27第7题(成绩好的学生做)2、找出相同的除数61=568=575=53、找出相同的被除数4=3口5-Q36=3四、全课总结1、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2、师总结。教学目的: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并能记住各月的天数。2、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年、月、日等时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3、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与主动探究的意识。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师:今天,老师带来一件东西,请同学们猜一猜是什么东西?1、课件出示:一物生来真稀奇

22、,身穿三百六十五件衣;每天给它脱一件,脱到年底剩张皮。学生不难猜出是“日历”。随后,教师出示2004年日历。2、揭示板书课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年月日的有关知识。年、月、日和我们已经学过的时、分、秒,都是常用的时间单位。时、分、秒是表示时间较短的单位,年、月、日是表示时间较长的单位。二、自主探索,合作学习1、认识年历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年历卡片,认真观察:你可以从年历卡片上面了解到哪些知识?(1)放开让学生独自观察后4人小组讨论,互相交流。(2)汇报观察讨论的结果。(如:国际儿童节是几月几日?国际劳动节是几月几日?国庆节呢?教师节呢?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哪一年成立的?香港回归是哪一年?我的生日,有

23、纪念意义的日子等)(3)你能根据2003年的年历回答问题吗?(课件展示万年历来让学生观察)一年有几个月?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二月有多少天?一年有多少天?2、记忆大、小月(1)课件展示:拳头法。全班齐数一次。(2)课件展示:儿歌法。教师讲解儿歌,让学生自由记忆儿歌。(3)游戏练习:老师任报一个月份,是大月就请男生起立,是小月就请女生起立,谁站错,站慢就算输了。三、实践应用(课件出示)1、一年有()个大月,有()小月。2、12月30日的后一天是O月O口;3、你的生日是O月O日;4、你还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来考考同学们?四、总结竞猜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新的知识?2、猜谜语

24、。出示:最长又最短,最多又最少,最慢又最快,最便宜又最宝贵的是什么?(时间)师:既然时间这样珍贵,那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时间呢?(珍惜时间)年、月、日教学设计共5课时总第25课时教学目的:1、使学生认识平年和闰年,知道怎样区分平年和闰年,并能记住各自的天数。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3、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与主动探究的意识。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观察今年的年历,回答:(1)一、二、三月一共有()天。(2)六一儿童节是星期Oo(3)四月份有O个星期零O天。2、谈话导入,板书课题。二、探究体验1、课件展示:19932004年二月份的月历。2、观察思考:你发现了什么?3、把

25、你的发现在小组内说一说,互相补充。4、指名汇报交流你的发现。5、师生齐总结:(1)二月,平年是28天,闰年是29天。平年全年有365天,闰年全年有366天。(2)每4年里有一年是闰年,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都是闰年,但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6、完成课本第49页填空,并读一读。7、课件展示:闰年的来历。三、实践应用1、完成练习十二第3题。指名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2、指名口答练习十二第4题。3、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二第5、6题。四、全课总结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新的知识?2、师总结。五、分层练习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练习十二第7题。第九单元:长正方形的面积教学内容:面

26、积的含义、面积单位、面积的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练习五、我们的试验田教学要求: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知道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含义和实际大小;知道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2、使学生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能利用已有的对面积、面积单位以及面积计算方法的理解,合理选择不同策略,比较、计算或估计一些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面积。3、使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锻炼数学思考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教学重点:

27、认识面积的含义,知道各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教学难点:利用已学知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教具学具准备:课件、长方形、正方形纸、小棒。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面积的含义教学设计)一、教学例题例1:面积的含义1、在我们周围,每一样物体都有它的面,有的面大,有的面小。比如,你们看,黑板的表面和数学书的封面,哪一个面比较大,哪一个面比较小呢?你能在教室里再找一些物体来说说吗?谁的面比较大,谁的面比较小?2、同学们说得都很好。通常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就叫做这个物体的面积。黑板表面的大小是黑板面的面积,它比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3、摸摸课桌面和椅子面,比比哪一个面的面积比较大,哪一个面的面积比较小。

28、你能举例说说物体表面的面积,并比比它们的大小吗?让学生任意说。指名说,再同桌说。(注意及时纠正学生中不规范的语言,要强调是物体的哪个面的面积。)例2:比较面积的大小1、刚才我们比较两个物体的面积大小都是用眼睛看的,因为我们所说的两个物体的面积相差比较大,用眼睛就能比出来。可有时眼睛也有欺骗我们的时候,直接观察不一定可靠,遇到两个物体的面积比较接近的时候,就很难辨别To那有没有更好的比较方法呢?(1)小组讨论交流。(2)集体交流:a、重叠法b、用同一张纸去量(这种方法学生不一定能想到,可作为要求,直接让学生去量一量)C、二、试一试:1、P771让学生在小组里交流比较的方法和结果。a、可以用同样大

29、小的小纸片去摆一摆b、在另一张纸上描出这两个图形,再剪下来比较c、2、每人各画一个平面图形,与同桌指一指它们的面积,并比比两个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三、想想做做:1、提醒学生不要用手指尖去指面的边框,而要用掌心去摸遍面的全部。2、(1)说说你是怎么比较的?(2)梯形所包含的方格数是怎么数出来的?(重点)3、追问:蓝线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什么?红色部分的大小就是这个图形的什么?让学生自由选择图形面积进行比较。思考题:可以在图中把空白处的方砖“铺”(画)上去。也可以数,或者想到其他的方法。左边空地用45块,右边空地用48块,一共用93块。教学后记:上课前讲了一个小故事,森林的狮子王给爱吃青菜的山羊和

30、小白兔各分了一块土地,两人都觉得对方的土地分得大,这时我在黑板上适时地画出两个形状不同的长方形图,由此导入新课。学生兴趣高涨,继而导入面积的概念,通过引导让学生总结出:物体表面的大小就物体面的面积。小刘屹更说出:“所有的物体都有面积。”孩子们又补充:“是啊,缝衣针都有面积,虽然它很小。”原来,他们想到了昨天带他们钉纽扣的情景。然后是摸面积,强调指出面积和周长的区别,孩子们摸了许多物体的面积,刘屹又说:“老师,我知道,大的物体面积就大,小的物体面积就小。”我又一次大大的表杨了他。全班的同学都很活跃,举出了许多物体的面积。然后我说:“回家才能摸摸爸爸妈妈的脸蛋,要摸得他们起鸡皮疙瘩为止,小朋友,你

31、们实际上在摸什么啊?”学生哄堂大笑,大叫:“摸爸爸妈妈脸的面积。”第二、三课时(面积单位教学设计)一、教学例题。1、游戏导入:(1)同学们,如果让你回家告诉妈妈,自己的课桌面的面积有多大,你打算怎么说呢?(2)你准备用什么测量课桌面的面积?(3)请你用你的方法测量一下;汇报。(4)刚才大家都用自己的方法去测量的,选用的是不同的物体,你觉得有什么不妥吗?(5)是啊,用不同的标准去测量,比较混乱,不能让人有直接的认识,所以为了准确测量或计算面积的大小,要用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的面积作为面积单位。2、认识1平方厘米(1)拿出学具中的小正方形,量出它的边长是多少厘米?(1厘米(2)揭示: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

32、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3)生活中,有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4)出示图这两个长方形都是由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的,它们的面积各是多少平方厘米?你是怎么想的?(5)请学生用平方厘米测量一下课桌的面积,请你猜猜有没有大一点的面积单位。3、认识平方米:(1)想:什么样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2)揭示: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3)在1平方米的正方形地面上大约可以站多少个同学?(4)让学生在老师事先画好的正方形地面上站一站。估计一下黑板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二、想一想: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你能用手比划一下它的大小吗?你能画一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吗?你想怎样

33、来画?三、想想做做:18鼓励学生摆出不同的形状,并交流自己的摆法。1、先估一估把估计的情况在全班交流,在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个去量一量,提倡学生只用1个小正方形去摆。2、先独立思考,再交流算法。第二张图要作一下指导。让学生只数整格和接近整格的方格个数;也可以告诉学生不满整格的都当成半格计数。最后让学生比较两种不同数法的结果。3、独立计算。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画出各种富有个性和情趣的图形来。还要让学生明确,不管画出来的形状怎样,他们的面积都是8平方厘米。教学后记:课堂上学生看起来掌握得不错,可是一写起来就有许多学生张冠李带了。周长的加平方,面积的写成长度单位。估计也是学生分页代码分页代码

34、的弱项。在作业中出现了,学生的估计图案大小错误百出。第四课时(面积的计算教学设计)一、教学例题:1、出示例题:长方形课桌面长5分米,宽4分米。桌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1)请学生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去摆一摆。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摆满桌面,正好是20个,桌面的面积是20平方分米。(2)启发思考:如果不把课桌面摆满,你还能量出它的面积吗?桌面长5分米,一排可摆5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宽4分米,可摆4排。一共摆20个,面积是20平方分米。2、试一试:出示长6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1)提问: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启发学生边看图边思考:如果沿着长边摆,一排能摆几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

35、像这样可以摆几排?一共摆了多少个?所以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2)刚才两题我们计算它们的面积都是通过它们的长和宽来摆面积单位,看能摆多少个,面积就是多少。(3)从中你能发现长方形的面积与它们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吗?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公式:长方形的面积=长X宽(4)你知道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的呢?启发学生:正方形的4条边是一样的,也就是长和宽相等。我们就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公式:正方形的面积=边长X边长(5)如果长方形的长用a表示,宽用b表示,面积用S表示,你会写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吗?S=aXb(6)如果正方形的边长用a表示,面积用S表示,那么,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S=aa三、

36、试一试:书P851、2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说说各题所运用的面积公式分别是什么。四、想想做做:15。1、先估计图形的长、宽和边长的长度,再推算。2、先引导学生仔细看图,确定每个图形的形状,再选择公式进行计算。3、先弄清电话卡表面的面积,再测量数学书。4、要启发学生用不同的策略估计黑板面和教室门面的面积,并交流各自的想法。教学后记:强调如果已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怎样求长、宽、边长?第五课时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设计一、教学例题:1、请学生测量书上P87的正方形的边长,算出它的面积。(1)边长是1分米,它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2)边长是1厘米,它的面积是100平方厘米。2、同样的一个正方形,测量的单

37、位不同,得到的结果也不同。但是,可以说明,1平方分米和100平方厘米是什么关系呢?1平方分米=Ioo平方厘米3、你能用同样的道理说明1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分米吗?4、得出: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5、由上面两个关系式,我们可以发现,两个相邻面积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0o和我们以前学的米和分米、分米和厘米间的进率是10不同。要注意区分。二、试一试:1、独立完成2、交流思考方法:用数的组成知识直接推算结果。三、想想做做:1412、先独立完成,再比较分析两组题在思考方法上的联系和区别。34、帮助学生理解第二问的意思:“合多少平方分米”的意思是指把第一问的结果换算成平方分米,是多少。思考题:最多能分出10

38、个小长方形。教学后记:今天的课上得不是太顺利,学生始终是糊里糊涂,没了往日上课的那种气氛,就是有同学不明白为什么每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我可以怎么办呢?又画、又折,又算、又讲,还是不行。第六-七课时练习五1、让学生实际指一指、摸一摸,再估计周长、面积各是多少。指名演示并交流估计结果。2、先明确选择长度单位还是面积单位,再作出进一步的判断。3、先独立算一算、填一填,再指名说一说周长、面积的计算方法。45、先根据具体问题,判断要求的是面积还是周长,然后再进行计算。6、让学生独立思考、计算每个图形的面积,再交流各自的想法。79、让学生在操作、计算、猜测、验证的活动中明确:面积相等的平面图

39、形,不仅形状可能不一样,而且周长也有可能不一样;周长相等的图形,面积也有可能不一样。10、先讨论具体的测量方法,然后小组合作测量、计算。活动后交流结果,并进行反思。思考题:如果把一个已知的正方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该怎么办?要求其中另一个部分仍然是正方形,又该怎么办?启发学生画出下图教学后记:今天总算可以了,大部分同学已经掌握进率,稍稍松一口气。学生的动手操作测量计算能力较差。今后要加强训练。第八课时我们的试验田教学设计一、对场景图进行有序观察,收集信息。二、对有关信息进行合理的组合,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三、组织交流,一方面让全体同学共享发现的成果,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启

40、发,以发现和提出更多、更有价值的问题。教学后记:长度一条线,面积一大片。我的绝招,哈哈,借鉴的。告诉了学生周长公式可以这样用字母表示:C长方形=(a+b)X2,C正方形=aXaO笔算除法共15课时总第7课时教学目标:1 .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初步学会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2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概括能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出示P19植树情境图,引导观察:图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师板演:422522)2、师:422等于多少?你是怎么想的?3、同学们会口算出答案,那么怎样用竖式计算呢?(揭示课

41、题)板书:一位数除两位数。二、自主探索,领悟算法1、教学例1422=21(1)用竖式计算,你们会吗?试试看。学生独立计算后,反馈(2)比较一下,你喜欢哪一种算法?说说理由。(3)师边用电脑演示边讲解:笔算除法的计算顺序和口算一样,要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请哪位用第二种方法做的同学上来讲解一下。师:现在就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列竖式算5222.教学例2:522(1)学生独立计算后反馈。(2)你们同意哪一种算法?学生讨论后得出。(3)师:让我们借助小棒验证(师生共同摆小棒,师边演示边讲解)(4)我们再看一看电脑是怎样算的?(电脑演示)谁愿意当小老师把电脑演算的过程再说给大家听听?(指名学生叙述计

42、算过程)(5)比较例1和例2笔算竖式的区别,强调:笔算除法时,如果十位上除后有余数怎么办?余数和除数有什么联系?(6)指导看书质疑三、实践应用,解决问题1、完成P20做一做I02、比赛,看谁算的又对又快?P20做一做2o四、全课总结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新的知识?2、师总结。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估算共15课时总第6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体会学习除法估算的必要性,了解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2、引导学生根据具体情境合理进行估算,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应用数学的能力。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巩固技能1、师出示口算卡片:生开火车直接说得数,看哪一组开得又对又快。180032400

43、6250542062700914071206540062、同桌一人说算式一人回答,答对的就坐下。二、引入情境,激发兴趣1、呈现李叔叔三人的情境图:师:上一节课我们共同为赵伯伯、李阿姨和王叔叔解决了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为李叔叔他们三人解决困难,好吗?你们看,李叔叔他们想怎么把蔬菜运走呀?(用三辆车一次把这124箱蔬菜全部运完。)2、课件演示:小精灵聪聪出现了: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吗?同桌交流、讨论后请学生提出问题,老师板书:李叔叔他们三人平均每人大约运多少箱?师:这道题该怎么解决呢?(让学生讨论)3、自主探索,学习新知师引导:你能大概猜一下他们每一个人运了多少箱吗?可以用什么方法快速地解决它呢?生

44、讨论后反馈结果。请一学生叙述估算的过程。1243240(箱)或124341(箱)(师板书)4、小结:估算经常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它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方法,当我们遇到数字较大的题目,比如分东西,而你又不能准确地算出该平均分多少物品给每个人时,我们就可以用估算来计算。四、实践应用,加深印象做P16“做一做”第1、2题1、学生说说题意,并说一说为什么260可以看作240或者280。之后解答这道题目。2、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进行全班性讲评。五、全课总结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新的知识?2、师总结。认识路线教学设计共4课时总第4课时教学目标:1、在观察公园路线图、公交车站牌、城市平面图等活动中,认

45、识路线图,并会运用方向描述行走路线。2、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3、在观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运用生活经验帮助思考的意识。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同学们,你们坐过公交车吗?有没有独自乘公交车去公园玩过?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试一试,有没有信心?走,那我们就出发吧!二、教学公交路线图我们今天的目的地是动物园,瞧,这里是一张1路公交路线图。提问:1、1路公交车是从火车站开往哪里的?经过了哪几个车站?2、王老师要从火车站到医院,有几站地?小结:我们在乘车的时候,首先要了解车的行驶方向,然后根据需要,正确选择乘几路公交车和下车地点,现在你知道该乘哪路车了吧!三、教学公交站牌经过大家的一番努力思考,我们终于找到了1路公交车的站台,可是当我们到了站台却发现路的两边都有这样的站牌,那究竟该在哪个站牌下等车呢?你能按照1路公交车的路线说一说我们乘车从火车站按照什么方位怎么走到动物园?四、动物公园平面图我们可不能没有计划的去玩,那样既浪费时间,又容易出现走冤枉路的情况,所以在游玩之前,要好好地计划一下。看,公园的入口处有一张动物园的平面图,这样便于我们更加合理的安排行程。1、辨认平面图师:看图时首先要找到图中的方向标志,找到了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