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的世界》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5770440 上传时间:2023-08-18 格式:DOCX 页数:177 大小:266.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的世界》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7页
《数的世界》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7页
《数的世界》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7页
《数的世界》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7页
《数的世界》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数的世界》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的世界》教学设计.docx(17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教学目的:1、结合教材提供的具体情境,认识自然数和整数,并联系乘法认识倍数和因数。2、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能在IToo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3、学生经历认识倍数和因数的含义,能对生活中有关的数字作出合理的解释。4、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地归纳与类比,发展合情推理能力。5、在老师、同学的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参与数学活动。6、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教学重点:探究因数与倍数。教学难点:倍数与因数的关系的理解。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导入谈话。师: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数的世界里。板书

2、课题:数的世界。2、呈现情境图。(略)二、组织活动,探索新知。(一)活动一:看一看:1、师问:图中有哪些数?谁愿意扮演小小售货员介绍一下水果的价格?(1)说给你的同桌听听。(2)指名汇报。2、你知道这些表示水果的价格的数,分别是什么数呢?(3.6和5.8是小数,6和4是整数。)3、问:我买5千克梨,需要多少钱?(生答:4X5=20(元)(二)活动二:试一试:1、看书自学什么是自然数和整数。(1)指名说说什么是自然数,什么是整数。(2)同桌俩人一人说一个数。(3)师:任意说一个数,学生判断它是什么数?2、自学什么是因数和倍数?问:在什么范围内研究倍数和因数呢?3、师任意写一个乘法算式,先判断符合

3、倍数和因数的范围吗?再判断O是O的因数,O是O的倍数。(三)活动三:说一说1、根据算式,说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那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1)同桌俩人一人说一人判断。(2)指名汇报253=75146=8420X5=100(四)活动四:找一找:分页代码下面哪些数是7的倍数?14172577(1)师:用什么方法来判断这些数是不是7的倍数呢?(2)生答:147=214是7的倍数177=23,17不是7的倍数(五)活动五:练一练:1、你写我说:45X2=9045和2是90的因数,90是45和2的倍数。(同桌2人,一人写算式,一人说倍数和因数。)2、看谁找得快。(1) 24691218203048师问:

4、先找哪些是4的倍数?再找哪些是6的倍数?哪些数既是4的倍数、又是6的倍数?(2)请写出100以内全部6的倍数ffi:100以内6的倍数的个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如果不限制在100以内呢?你发现6的最小的倍数是几呢?能找到最大的6的倍数吗?三、总结。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了什么收获?板书设计:数的世界我买5千克梨,需要多少钱?45=20(元)答:需要20元钱。先找哪些是4的倍数?再找哪些是6的倍数?哪些数既是4的倍数、又是6的倍数?4的倍数:41220486的倍数:612183048既是4的倍数、又是6的倍数:1248教学内容:教科书12-16页的学习内容教学目标通过对比学习,加深因数和倍数

5、意义的理解,通过在意义、找的方法以及计数等几个方面对比,进一步理清因数与倍数的区别于联系,准确把握因数与倍数。教学重点:因数与倍数的对比。教学难点:用准确语言表达。教学准备:实物投影教学活动(一)基础训练【口答】下面的说法对码?如果不对,请改正。(1)324=8,所以42是倍数,4是因数(2) 12的因数只有2、3、4、6、12(3) 1是1,2,3,的因数(4) 60的最大因数和最小倍数都是60(5) 5一共有IoooO个倍数(6) 一个数的倍数一定大于它的因数【解答题】因数能否数完?倍数呢?(二)新知学习【典型例题】1.分别找出16的因数和倍数2.仔细想想,找出16的所有因数和倍数的感受相

6、同码?2.填表。不同方面联系意义寻找方法能否找完有无最大与最小表示因数倍数(三)巩固练习(10题)【基础练习】1.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1)下面算式中能表示63是7的倍数的算式是O7X9=63638=776321=3(2)9的因数有()个(3)不能够表示出“倍数”与“因数”关系的算式是O193=6KD246=417X4=68分页代码【提高练习】1 .按要求写数6的倍数(写出5个)32的所有因数120的所有因数2 .练一练第7题。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把数学学习由课堂引申到课外。通过本题计算在月球和火星上的体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行保护地球的环保教育3 .填表。(1)48

7、个同学表演团体操,把队伍的排列情况填写完整。排数123456789每排人数4824每排都是48的因数码?(2)乘坐碰碰车每人应付8元,你能把表填完整码?乘坐人数12345应付元数816【拓展练习】1 .填数。2 .五年(1)班同学参加植树活动,要植树24棵,如果要求每行植树的棵树相同,有几种不同的植法?如果要50棵树呢?向学生简介林可以植树的好处,净化空气,还可以降低噪音,美化环境的功效。(五)教学效果评价(小测题23题)1.24的因数有哪些?2.36是哪些数的倍数?课后反思:通过引导学生从一个数的倍数的定义出发,推出该数和任意非零自然数之积都是该数的倍数。2的倍数也就是2和任意非零自然数的乘

8、积,学生在列乘法算式时发现这样的算式是列不完的,总结出2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进而推倒出: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只有最小的倍数,没有最大的倍数。学生亲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既探究了知识,又形成了总结概括的能力。教学目标1会收集信息,提出问题,并能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正确解决问题。2.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多样化解决策略,提高发散思维能力,增强问题意思,和检验意思。3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体验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重点掌握连除应用题的解决方法。教学难点分析并理解连除应用题的解题策略。教学具课件教学环节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

9、)第1213页。教学目标:1 .从操作活动中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2 .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索意识,以及热爱数学学习的情感。教学重点:1 .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2 .理解因数与倍数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师:人与人之间存在着许多种关系,你们和爸爸(妈妈)的关系是?生:父子(父母、母子、母女)关系。师:我和你们的关系是?生:师生关系。师:对,我是你们的老师,你们是我的学生,我们的关系是师生关系。在数学中,数与数之间也存在着多种关系,这一节课,我们一起

10、探讨两数之间的因数与倍数关系。(板书课题:因数与倍数)二、认识因数与倍数1 .ffi:我们已经认识了哪几类数?生:自然数,小数,分数。师:现在我们来研究自然数中数与数之间的关系。请你们用12个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并根据摆成的不同情况写出乘、除算式。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112=1226=1234=12121=1262=1243=12121=12122=6123=41212=1126=2124=3师:在这3组乘、除法算式中,都有什么共同点?生:乘法算式的积都是12,一个乘法算式可以导出两个除法算式。2 .师:(指着第组)像这样的乘、除法式子中的三个数之间的关系还有一种说法,你们想知道吗?请看

11、课本PI2。师:2和6与12的关系还可以怎样说呢?生:2和6是12的因数,12是2的倍数,也是6的倍数。师:也就是说,2和12、6的关系是因数和倍数的关系,这几组算式中,谁和谁还有因数和倍数的关系?生:3、4和12有因数和倍数关系,3和4是12的因数,12是3和4的倍数。生:我认为1和12也有因数和倍数关系。1是12的因数,12是1的倍数。生:可以说12是12的因数吗?生:我认为可以,12X1=12,1和12都是12的因数。师:说得真好,从上面3组算式中,我们知道1,2,3,4,6,12都是12的因数。师出示:112=5Io问:11是2的倍数吗?为什么?生:我认为不是,因为11除以2有余数。师

12、:你能举一个算式,并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吗?生:2X4=8,2和4是8的因数,8是2和4的倍数。生:402=20,40是2和20的倍数,2和20是40的因数。师出示:0X3OXlO03010通过刚才的计算,你有什么发现?生:我发现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生:0除以任何数都等于0。生:我补充,0不能作为除数。师:所以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我们所说的数一般指整数,不包括0。3 .师生小结: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生:我有一个疑问,在2X6=12中,2叫因数是指在算式中它的名称,而2是12的因数指的是2和12的关系,这两种说法一样吗?师:这个问题提得好!谁能回答

13、他的问题?生:我觉得好像不一样,但不知道为什么?生:我认为不一样,在2X6=12中,2叫因数是指在算式中它的名称,而2是12的因数指的是2和12的关系。师:说的真好。这节课我们研究因数与倍数的关系中所说的因数不是以前乘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中的“因数”,两者可不能搞混哦!分页代码三、课堂练习1 .下面每一组数中,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16和24和2472和820和52 .下面的说法对吗?说出理由。(1)48是6的倍数。(2)在134=31中,13是4的倍数。(3)因为3X6=18,所以18是倍数,3和6是因数。师:第(3)题有两种不同的意见,请反对意见的同学说说理由。生:因为没有说明18是谁

14、的倍数,所以不对。师:你认为怎样说才正确呢?生:我认为应该这么说:18是3和6的倍数,3和6是18的因数。师:在说倍数(或因数)时,必须说明谁是谁的倍数(或因数)。不能单独说谁是倍数(或因数),也就是说:因数和倍数不能单独存在。3 .在36、4、9、12、3、O这些数中,谁和谁有因数和倍数关系。4 .游戏。请生任意写一个60以内的自然数(0除外),听老师说要求,所写的数符合要求的请举手,同桌互相检查。5 ()是4的倍数6 )是60的因数7 )是5的倍数8 )是36的因数请一名学生模仿刚才老师的要求,继续练习。想一想,应该提什么要求,让全班同学都能举手?生:()是1的倍数。师:哗,全班都举手了,

15、谁能总结刚才的说法。生:任何不包括0的自然数都是1的倍数。四、全课小结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因数和倍数。因数和倍数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在说因数或倍数时,必须说明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五、布置作业黄冈小状元六、课后反思在教学因数与倍数时,教师结合教材提供的直观图让学生列出乘法算式,根据所列的乘法算式直接向学生说明因数与倍数的概念。然后让学生脱离情景图,引导学生利用一般的乘法算式归纳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并强调了因数与倍数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教材分析:分数连除和乘除复合应用题”这节课的教学是在前面学过的分数乘除一步应用题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分数连除应用题和乘除复合应用题,所以在设计复习导入部

16、分作了全面的练习和知识点的概括。本节课的重点是:找准题中的单位“1”和数量关系。难点是:掌握两类应用题的结构特点,明确数量关系。在设计“授新课”部分,为了避免学生觉得枯燥,我谈话引入本校情况,并对两道例题做了更改。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注意到适当的“引”和“放”,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本节课计算是次,分析列式是主,所以在设计“练兵场1、2”时,我做了明确要求,男生做1题,女生做2题,这样学生实际完成了1道题,但在同桌互查和集体订正的过程中就自然列出了另一题的算式。巩固练习阶段,我分成了两个层次,一是基础练习。设计时题目要求只列式不计算,是为了达到节时高效的目的。二是变式和拓展练习。题

17、目中只有1个单位“1”,目的在于和前面的题目和解法形成对比,使学生养成认真分析数量关系的好习惯。小结时,师引导学生说内容,说方法,并强调喜欢哪种用哪种,目的在于让学生在课后“优化算法”。当然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还有许多不足,还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以提高我的教学水平。教学目标:1、掌握分数连除应用题和乘除复合应用题的结构特点与数量关系,学会分析解答相关应用题。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找准每一步的单位“1”和数量关系。教学难点:掌握两类应用题的结构特点,找准数量关系。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口算天天练。(课件示题,指名口答)渗透个别算式的知识点。2、“看谁先找到题中的单位1

18、指名口答3、分析分率句,口头列式解答。教师小结:题目中已知了分率和单位“1”的量,求分率的对应量要用乘法计算;题目中已知了分率和分率的对应量,求单位“1”的量,要用除法计算。4、谈话引入新课。东华小学的校园文化生活是丰富的,我们学校也不错。课前老师还对我校部分兴趣小组的人数情况作了了解,来一起看。(指名读题)问:在这道题中,有几个单位“1”?这两个单位“1”的量是已知还是未知?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其中一个类型。(板书课题)二、新授课分页代码1、教学例4。1 .)师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2 .)我们还可以用线段图来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生说画法,师画线段图。3 .)师引

19、导,学生确定每一步的算法。师小结:刚才我们用连除的方法解答了题目中有两个单位“1”并且都未知时,求其中一个单位“1”的量的这类问题。4 .)你愿意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这道题吗?(指名板演)2、完成“练兵场1”中的题目。(要求男生做第1题,女生做第2题,然后同桌交换检查,最后集体订正。)更让老师感兴趣的是:我校舞蹈队人数、英语组人数及我班学生总数三者有个巧合。想知道吗?3、教学例5o1 .)出示例题,齐读题目。2 .)师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3 .)我们怎样用线段图来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呢?师引导学生完成线段图。4 .)师引导,学生确定每一步的算法。师小结:刚才我们用乘除混

20、合计算的方法解答了题目中有两个单位“1”并且一个已知,一个未知时,求其中未知的一个单位“1”的量的这类问题。5 .)谁还会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这道题?(指名板演)4、完成“练兵场中的题目。集体订正。三、巩固练习1、基本练习。只列式,不计算要求先独立做,然后集体订正。下面几道题和前面的稍稍有点不同,敢挑战吗?2、变式练习。3、拓展练习。四、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题目中含有两个单位“1”的应用题,解答这类题我们可以借助线段图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可以用算术方法的连除或乘除混合运算的方法计算,还可以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你喜欢哪种就用哪种。五、布置作业练习H一的2、3、6题。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2

21、527页。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在观察、用式子表示数量关系,归纳、类比等活动中,经历认识等式和方程的过程。2 .了解等式和方程的意义,能判断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能根据具体情境列出方程。3 .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激发学习新知识的兴趣。课前准备:天平实物和质量不等的小物品,天平示意图课件。教学环节一、教材分析找次品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现实生活生产中的“次品”有许多种不同的情况,有的是外观与合格品不同,有的是所用材料不符合标准等。这节课的学习中要找的次品是外观与合格品完全相同,只是质量有所差异,且事先已经知道次品比合格品轻(或重),另外在所有待测

22、物品中只有唯一的一个次品。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要达到的重要目标之一。因而新课标教材系统而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尝试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可以理解的简单形式,采用生动有趣的事例呈现出来。通过教学使学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形成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与欲望,逐步发展数学思维能力。“找次品”的教学,旨在通过“找次品”渗透优化思想,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优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运用它可有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本节课以“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

23、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观察、分析、推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二、学情分析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学生已经不是第一次接触,此前学习过的“沏茶”、“田忌赛马”、“打电话”等都属于这一范畴,在这几节课的学习中,对简单的优化思想方法、通过画图的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等都有所渗透,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本节课中会涉及到的“可能”、“一定”、可能性的大小、分数的通分等知识点学生在此之前都已学过的。本节课学生的探究活动中要用到天平,在以往学习等式的性质等知识时,学生对天平的结构、用法以及平衡与不平衡所反映的信息都已经有了很好的掌握。新课程

24、实施已有几年的时间,几年来,小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已为广大学生所接受,成为学生比较喜爱的主要学习方式,在小组学习中学生能够较好地分工、合作、交流,较好地完成探究任务。三、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让学生初步认识“找次品”这类问题的基本解决手段和方法。过程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教学方法1 .加强学生的试验、操作活动。本节课内容的活动性和操作性比较强,可以采取学生动

25、手实践、小组讨论、探究的方式教学。先多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充分地操作、试验、讨论、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活动完成后再让学生分组汇报结果。2 .重视培养学生的猜测、推理能力和探索精神。引导学生从纷繁复杂的方法中,从简化解题过程的角度,找出最优的解决策略。引导学生逐步脱离具体的实物操作,转而采用列表、画图等方式进行较为抽象的分析,实现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五、教学过程课前谈话出示3瓶钙片,说明:在这3瓶钙片中有一瓶少装了几颗,你能帮我找出是哪一瓶少装了吗?学生自由发言。在同学们说的这些方法中,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最好?为什么?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要引导学生根据次品的特点发现用天平“称”的方

26、法最好,知道并不需要称出每个物品的具体质量,而只要根据天平的平衡原理对托盘两边的物品进行比较就可以了。出示天平。说说怎样利用天平来找出这瓶钙片呢?学生回答后小结:可以把其中的2瓶分别放在天平的两个托盘中,如果天平平衡则没放上去的那一瓶少装了;如果天平不平衡则翘起一端的托盘中所放的那一瓶少装了。揭示课题:在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在一些看似完全相同的物品中混着一个质量不同(轻一点或是重一点)的物品,需要想办法把它找出来,像这一类问题我们把它叫做“找次品”,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如何利用天平”找次品”。板书课题:找次品分页代码设计意图: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

27、上。在教学例1前,先以3个待测物品为起点,降低了学生思考的难度,能较顺利地完成初步的逻辑推理:那就是并不需要把每个物品都放上去称,3个物品中把2个放到天平上,无论平衡还是不平衡,都能准确地判断出哪个是次品。只有理解了这些,后面的探究、推理活动才能顺利进行。设疑:如果老师有2187瓶钙片,其中一瓶少了一颗,用天平几次保证能找到次品?请你猜一猜。二、“找次品”的解决方法小组合作:从5瓶钙片中找出少装了的那瓶次品。(合作要求:用手模拟天平,用5个学具当钙片。你们是怎样称的?称了几次?组长负责作好记录。)指名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同步用图示法板书学生的操作步骤:平衡:11次5(2,2,1)不平衡:2(L

28、1)2次1次或2次5(1,1,1,1,1)从这儿我们可以看出,用天平找次品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设计意图: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动手动脑,亲身经历分、称、想的全过程,从不同的方法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但考虑到学生用天平来称在操作上会很麻烦,以前对天平的结构、用法以及平衡与不平衡所反映的信息都已经有了很好的掌握,为了便于学生操作和节省时间,所以让学生用手模拟天平来进行实践探究。图示法较为抽象,对学生来说不容易理解,在这里只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教学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同步板书,便于学生理解每项数据、每

29、种符号的含义,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观察板书的图示法,思考: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到这个次品呢?设计意图: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可能会出现提前找到次品的情况,如果运气好的话称1次就可能找到次品。在这里必须引导学生在理解“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到这个次品”的含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明白:当我们选用一种方法来分析的研究问题时,应注意把可能出现的结果考虑全面,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同时也为下面的填表、探究优化策略作好准备。三、探索最优策略在9个零件中有一个次品(次品重一些),用天平称,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到这个次品呢?小组分工合作:用学具摆一摆并尝试画图表示摆的过程,完成下表。(合作要求:2名同学摆学具

30、,2名同学用图示法作记录,2名同学分析填表。)零件个数分成的份数每份的个数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到这个次品分页代码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必须进行小组活动,发挥集体的智慧才能突破这个难点。为了保证小组活动的有效性,活动前先在小组内进行分工,使每个成员都明确自己的任务。让学生摆学具而不再使用天平,并尝试用图示法记录操作过程,是完成由具体到抽象过渡中的重要一步。指名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填表并板书:平衡3(1,1,1)9(3,3,3)不平衡3(1,1,1)2次平衡19(4,4,1)平衡2(1,1)3次不平衡4(1,1,2)不平衡1平衡1平衡(2,2,1)9(2,2,2,2,1)不平衡

31、2(L1)3次不平衡2(1,1)9(1,1,1,1,1,1,1,1,1)4次引导观察:用哪一种方法保证能找出次品需要称的次数最少?小结:平均分成3份去称,保证能找出次品所需的次数最少。设计意图:小组汇报时将学生的操作过程用图示法板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初步掌握这种分析方法。待测物品数量为9个时,只有平均分成3份称才能保证2次就找到次品,其它任何一种分法都比2次要多,这样便于学生发现规律。解决课始提出的问题,只需7次,让学生从强烈的对比中感受数学的魅力。不能平均分成3份的应该怎样分呢?全班合作:用图示法从10个和11个零件中找出一个次品。(合作要求:将全班所有的小组分成2部分,一部分小组分析“从

32、10个零件中找出一个次品”,另一部分小组分析“从11个零件中找出一个次品”。小组内先共同讨论出几种不同的分法,再2人合作选一种(组内不重复)用图示法分析。)指名汇报,投影展示学生的分析过程。引导观察,感知规律:一是把待测物品分成三份;二是要分得尽量平均,能够均分的就平均分成3份,不能平均分的,也应该使多的一份与少的一份只相差Io设计意图:设计待测物品数量为10个和11个,带领学生经历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分析模式,在此基础上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感知找次品这类问题的基本解决手段和方法。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完全脱离具体的实物操作,实现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但考虑到学生独立用图示法分析仍有难度

33、,因而采用两个合作的方式进行。把学生分成2部分分别分析10个和11个,并要求小组内选方法时“组内不重复”,这样能提高探究的效率,在较短的时间内把几种情况都分析到。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你能不能对这个规律作出解释?设计意图:4-6年级学段目标中指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对结论的合理性作出有说服力的说明,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学生通过合作探索、归纳总结出了“找次品”的最优策略,解释这个规律能使学生对得出结论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要想用比较少的次数找到次品,那么每称一次都应该将次品锁定在一个尽可能小的范围内,因为天平有2个托盘,每称一次不但能对放上去的2

34、份进行推理判断,还能对没放上去的1份进行推理判断,所以每称一次保证能锁定范围的最小值是待测物品的三分之一左右。四、拓展提高猜测:这种方法在待测物品的数量更大时是否也成立呢?分页代码第135页“做一做”:有()瓶水,除1瓶是盐水略重一些外,其他几瓶水质量相同。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这瓶盐水?请你选择一个合适的数来解这道题,独立用图示法分析,验证你的猜测是否正确。设计意图:本节课中提供的归纳方法在本质上是一种不完全归纳法,对数量更大时的情形是否适用,还需要通过试验来检验。先让学生进行猜测,引发学生进一步进行归纳、推理等数学思考活动,再将“做一做”进行适当的改编,设计成较为开放的问题,既能满足不同层次

35、学生的需求,又可以用更多的数据对总结的规律进行验证。如果课堂时间不允许,这一环节也可以作为课堂的延伸让学生课后完成。找次品教学反思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这样一句话:“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学习活动对他们来说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悦的体验。因此,上课开始,我首先拿出学生们喜欢的口香糖调动学生的兴趣,并与学生交流:“老师这里有3瓶口香糖,要送给今天表现得最出色的同学,不过其中有一瓶已经被我吃过了两片,送给你们肯定不行,你能用什么办法把它找出来吗?”随着学生的回答揭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找次品”:在生活中常常有这样一些情况,在一些看似完全相同的物品中混着一个重

36、量不同的,轻一点或是重一点,利用天平能够快速准确的把它找出来,我们把这类问题叫做“找次品”。从3瓶口香糖中找次品的方法是本节课的基础。在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用手做天平的托盘,感知从3瓶口香糖中找次品,只要称一次就足够了。接着让学生用五个圆片代替5瓶口香糖,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体验从五件物品中找出一件次品的基本方法。随后,师生小结出方案。第一种方案:每份分一个,至少需要称两次就一定能找出来。第二种方案:有2份分2个,1份分1个,至少需要称两次就能找出来。然后通过从9个零件中找出一个轻一些的次品,归纳出找次品的最优方法。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的引导能让学生对学

37、习的程序、方式、方法、策略等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所以,本环节我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小组合作,在试验、研讨的过程中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接下来,在学生汇报、交流时引导学生归纳出找次品的最优策略,一是把待测物品平均分成3份,这样次数最少。接着呼应课前的猜想,从9到27到81到243到729到2187,只需7次就能保证找到次品,学生从强烈的反差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为了知识体系的完整,我让学生继续自主分析8瓶的找法,当数字不能被平均分成3份时,怎样分更合理,从均分2份需3次,而分成3、3、2时只需2次,从而更加清楚均分3份的好处,及尽量均分3份的策略。但因时间仓促,过程太简单,效果受到影响。“

38、方向与路线”是数学课程标准空间与图形领域“图形与位置”部分的内容。本学段数学课程标准关于方向与路线的标准要求有“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和“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两条。这些知识和内容,既是人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常识和经验,又是今后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还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素材。在原大纲教材中没有安排这方面的内容,数学课程标准之所以增加这方面的内容要求,主要是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首先,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更好的认识和理解自己的生存空间。同时,学会描述并确定事物之间的位置关系是人们进行交流,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各种问题的必备知识,如,在生活中人们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或环境里,必须要搞

39、清楚城市或环境的方位,自己要去办事地点的位置以及行走的线路,这些知识和能力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第二,有助于培养和发展空间观念,获得必备的知识和必要的技能。用角度确定并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本身就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看懂线路图更是需要学生不仅能用方向描述和确定物体的位置,更要具有判定到该物体位置大体走向的空间感知能力,而现实生活中,能够根据城市或某个环境的简易指示图准确判定自己所处的位置以及要行走的线路是人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事情。本套教材在内容安排上,考虑到“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需要用到比例的知识,所以分两次来进行编排。首先,本单元在学生初步认识平面图

40、,会用八个方向描述物体位置的基础上,用角度确定并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描述简单的路线图;六年级上册学习了比例以后,再安排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的内容,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符合数学循序渐进的建构思想,有利于加强数学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本单元共安排2课时。第1课时,在示意图上用角度确定并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第2课时,描述简单的线路图。本单元的教育目标是:1、能根据平面示意图,用角度确定并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能根据路线图说出行走的方向和路线。2、在辨认物体方向和路线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3、能解决现实生活中有关方向和路线的简单实际问题,并

41、试图寻找其它方法。4、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相关,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并可以借助数学语言来表述和交流。第1课时,在平面图上用角度确定并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教材根据火车站周围都有一些服务设施的现实情况,设计并呈现了一幅某火车站广场周围主要服务设施的示意图。首先,通过说一说:以中心花坛为观测点,你了解到哪些信息?让学生用己有的八个方向的知识描述平面图中服务设施的方向。由于在东南、东北方向都有两个服务设施,既:“出站口”和“托运处”都在中心花坛的东北方向,“汽车站”和“招待所”都在中心花坛的东南方向,这样就引出了怎样描述才能更准确的问题。接着教材抽象出以花坛为观测点,标出出站

42、口、托运处在东北方向是有角度的教学图,让学生学习用角度准确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如:出站口在花坛的北偏东30o,托运处在花坛的东偏北40o。同时介绍,通常都以北和南为标准,即:托运处在花坛的北偏东50o。这样设计的目的,有利于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背景下,理解知识的发展过程,体会数学学习的需要,另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规定联系起来,使学生了解多样化的描述方式以及数学上的要求。最后,呈现了其他设施与北、南关系的示意图,让学生描述其他设施所在的准确方向。练一练中,设计了测量角度并用角度描述物体方向的练习。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观察图,表述自己意见的机会,使学生体会用角度描述物体所在方向的作用,激发学

43、习平面图知识的欲望,增强学习的自主性。第2课时,认识简单路线图。本节课在第一学段认识了简单公交线路图的基础上,选择了北京市地铁1号线和2号线示意图,设计了两个层次的学习活动。第一,让学生整体观察路线图,了解有关信息,如:认识图例,了解1号线和2号线上都有哪些车站、1号线的起始站和终点站、1号线和2号线可以在哪个车站换车等等。第二,摸似出行。考虑到人们到北京都会去天安门广场的现实需要,教材提出了坐火车来到北京,从北京站坐地铁去天安门广场,怎样乘车?让学生认识乘车路线。然后,让学生说出自己到北京想去什么地方,说一说如何乘车。这样的内容,不管对城市、还是农村学生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生活经验。在兔博士

44、网站中,介绍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线路图。本节课设计目的,一方面是让学生经历认识简单路线图的过程,了解路线图中的知识。另一方面,提高学生适应现实生活的能力,学会怎样出行和适应生活。教学时,要在学生看懂线路图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说出自己最想去的地方以及乘车路线。另外,利用“兔博士网站”的内容,使学生受到革命传统教育。分页代码第二单元方向与路线(教学设计)本单元的教育目标是:1、能根据平面示意图,用角度确定并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能根据路线图说出行走的方向和路线。2、在辨认物体方向和路线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3、能解决现实生活中有关方向和路线的简单实际问题,并试图寻找其它

45、方法。4、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相关,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并可以借助数学语言来表述和交流。(一)在平面图上用角度确定并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教学目标:1、经历读平面示意图,用角度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的过程。2、能读懂简单的平面示意图,会测量角并用角度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3、体会用平面图表示事物和用角度描述物体方向的作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重难点:能读懂简单的平面示意图,会测量角并用角度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教学过程:一、读示意图1、让学生看书上的示意图。观察火车站广场周围主要有哪些服务设施?并交流2、“以中心花坛为观测点,你了解到哪些信息?”提出这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同

46、桌之间交流3、教师提出:怎样描述出站口、托运处的方向才更准确呢?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描述方向1、让学生看18页的含有角度的示意图,让学生用角度描述出站口、托运处在花坛的什么方向?给学生充分表达不同描述方法的机会。2、看19页示意图,鼓励学生描述其他设施所在的方向。练一练第1题:指导学生先用量角器测量出每个同学家玉栋、南、西、北构成的角各是多少度,然后再填空。第2题:先让学生说一说怎样确定某地所在的方向。(二)认识简单路线图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读线路图、用语言描述行走路线的过程。2、会看简单的线路图,能根据线路图说出行走的方向和路线。3、感受线路图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线路图在表达和交流问题中的作用。教学重难点:会看简单的线路图,能根据线路图说出行走的方向和路线。教学过程:一、读示意图1、让学生看书上的示意图。指导学生认识图例和1号、2号线路。2、从上面的线路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让学生观察、思考。3、交流观察的结果。二、模拟出行1、从北京站到天安门怎样乘车?让学生先思考,再交流。2、你想去什么地方?如何乘车?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交流乘车路线。三、练一练教学内容(课题):教科书第24页教学目标和要求:1、结合具体情境,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