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负数》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活中的负数》教学设计.docx(6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和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正、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会正确读、写负数。(2)过程与方法: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经历数学化、符号化的探究过程,能正确区分正数、负数和0,并能初步进行大小比较。(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正、负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渗透集合、数轴、区间、无限的思想,并结合史料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重点:了解正、负数的意义,会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高低,应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教学难点:了解负数的意义及0的内涵。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初识负数1、玩游戏:师生互动:玩“我反,我反,我反反反”的游戏。2、
2、引发知识冲突经历符号化的过程:3、师生共同交流比较,感受负数产生的必要性。人们为了记录方便,在数学中就规定了这种符号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4、认识正、负数。5、快速抢答,说说下面的数是正数还是负数:TOO、+15、-15、36、0并读出来。二、探究气温中的正数和负数,进一步认识负数1、出示某日气象预报数据:哈尔滨-123、北京-25、拉萨-20-3、昆明615、青岛06、这几个温度哪些是负数温度?谁能用负数的读法读一读?(T2C有两种读法,可以读作零下12摄氏度,也可以读成负12摄氏度)(2)、生活中用什么测量温度?(出示温度计模型)(课件)介绍温度计的知识2、巧用温度计,深入认识负数小组活动
3、:以小组为单位,操作温度计,观察温度上升,体会零上及零下温度的高低。师:你了解到了什么?生:红色液柱越往上数越大,越往下越小,零上温度都用正数表示,零下温度都用负数表示课件出示一组温度,比较大小初步渗透数轴知识假如老师把温度计横着放了,这就像一条数轴,中间是O(板书:0)0左边的是什么数?负数会有多少个?越往左这个数就越小(板书:负数)0右边的是什么数?正数也有无数个,越往右这个数就越大(板书:正数)零上温度都用正数表示,零下温度都用负数表示。那0呢?它算什么?是正数?负数?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师讲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初步渗透集合、数轴、区间、无限的思想,三、生活中的应用(略)四、总结
4、延伸调查身边哪儿也有用负数表示的相反意义的量。教学目标:1、经历读统计图、交流信息、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2、认识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能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能根据给出的数据提问题并解决问题。3、在读图的过程中,感受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的特点,体验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可以用条形统计图来表达和交流。教学重难点:理解并能运用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设计思路:现代教学理论观点之一就是强调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要想让学生主动参与并乐在其中,就必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这一课中我千方百计的设法启动学生的内在动力是他们产生学习的热情,主动积极的参与教学活动。1、情境创设贴
5、近学生的实际,让他们想说、乐说,从而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自然复习旧知后水到渠成引出新知。新教材的应用很注重情景的创设,对旧知的复习渗透很少,而条形统计图这部分知识却是在一二三年级以学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复习旧知很有必要性3、新授的内容是在学生发现问题、合作探索、解决问题中进行的,知识的获取靠学生的实验、分析、推理,因此要给与学生宽松的活动、交流的时间。4、数学知识来源生活,又应用到生活中。让学生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应用与生活数学,又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既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又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创设情境,复习旧知我曾经和三小的同学有过一
6、次愉快的合作,同学们的聪明、勇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能再次和同学们一起经历40分钟的学习与探索,老师非常高兴。在四年级我们已经学习了很长一段时间了,我想你一定有千言万语想对你的班主任说吧!今天借这个机会把你最想对班主任说的一句话说给我们听好吗?(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感情)(将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抛给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学生便能迅速的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听了同学们热情洋溢的话语,我很受感动,我想你们的班主任会为有你们这样的学生而骄傲。那么你们能很快的告诉我有多少同学发言了吗?要想知道这个数据,需要用到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知识呢?一一统计。我们一起回忆一下可以用哪些方
7、法进行统计呢?(生答)师:真不错,同学们想出了不同的方法,老师建议咱们以小组为单位,以你们喜欢的方法。统计一下发言的人数好吗?师出示统计表,学生汇报。(复习旧知与情境创设融为一体,使学生启动内在动力产生高涨的学习热情。)二、新授我们已学会了将原始数据分类整理成统计表,那么这些数还可以用什么办法来展示?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条形统计图”板书课题。教师出示统计图:首先观察这幅统计图有什么特点?(一格表示一个单位,板书)能不能把刚才统计的发言的同学人数在这幅统计图中展示出来呢?师涂学生说,看。师:出示大相小学四年级同学发言统计表让学生观察这一组数据40、45、35、40、48,这两组数据有什么不同吗学
8、生观察汇报(两组数据的比较让学生发现问题从而明确较大的数据为新知埋下伏笔。)师:你能用同一幅统计图表示出这一组数据吗?生观察师:格不够,怎么办?生分组讨论后全班交流汇报(统一一个格表示5个单位最合适)师:观察40、45、35、40、48这几个数其中40、45、35都是5的倍数而48不是5的倍数会出现什么结果呢?学生讨论并解决问题(给学生宽松的交流讨论的时间,关注学生的实践活动感受学习的快乐,品尝成功的喜悦。)教师明确:当不能涂满格时,看一个格代表几个单位,然后把一个格平均分成几,取其中的几份。教师演示把一个个格平均分成5分,涂其中得3份师:我们一起扫清了障碍,我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把统计图涂的既整
9、洁又美观。指一组到前边演示其他同学在教师准备好的统计图上表示全班交流展示老师、学生各给与评价或一句鼓励的话(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给学生树立学习的目标的同时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师:1、通过刚才我们完成统计图相信你从中一定获得了更多的数学信息,能说说吗?师明确:条形统计图最大的特点就是直观、简洁的告诉我们信息,当数据比较大时,我们可以采用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方法来表示。2、根据这幅统计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谁来帮他解决?全班交流教师点拨三、巩固练习,发展新知(一)试一试1、出示老年活动中心老人活动统计表,问:看后你有什么感受?(在这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针对2008年的奥运会提出锻炼身体的意
10、义)2、观察统计图有什么特点,明确后独立完成,教师要重点指导学困生(二)在日常生活、生产中进行统计时往往有很多比较大的数据,而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这些数据时可以采用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方法来展示因此条形统计图在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你还知道在我们身边有哪些事物还可以采用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吗?学生畅所欲言后教师加以补充并出示相关的统计图。(这个环节的安排是让学生挖掘身边的数学,便于学生理解,藉以取得学习数学所必须的感受和生活经验,体会数学来自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理念。)(三)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四、全课总结我们会看统计图,更重要的是通过分析统计图获得了很
11、多知识。在数学的天地里,重要的不是我们知道了什么,而是我们如何知道,孩子们运用我们的智慧去感受、去发现、去探索,你就能从数学中得到无穷的知识,无穷的乐趣,希望大家都做生活的有心人。五、作业:你对今天的这节课是否满意?(选择:满意、不满意、还可以)通过调查制成统计图K教学目标1、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把“三角形”这一单元的有关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促进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2、让学生通过讨论与交流,自主与合作归纳与整理,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3、让学生感受整理与复习的必要性,逐步养成自觉整理所学知识的意识和良好习惯。4、促进学生在数学情感和态度方面的健康发展,使
12、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K教学设计课前预习要求:回顾本单元我们学了哪些知识?(一)观察图画,引出课题师:同学们,看到这个画面,你们想到了什么?(出示图)生L我想到小朋友放学回家了。生2:我想到了狗熊掰棒子。生3:不是,狗熊什么也没留下,而这是老师提醒我们该总结这么长时间学到了什么了!生:我想我们走过之后都会留下一串脚印,那么我们每天都在学习,脑子里也会留下一串知识的“脚印”。(二)自主探究,回忆旧知1.小小设计家。师:我们在走路的时候,都会留下一串清晰的脚印,那么我们学习了这个单元之后,你们留下了什么“脚印”呢?(说本单元的知识点)刚才同学们已经回忆了这么多知识,今天我们就将
13、这些知识进行分类整理。(板书课题:整理与复习)希望大家展开你们想像的翅膀,用你们自己喜欢的方法,设计出更清晰的整理思路图,好吗?生:好!师:各小组赶快行动吧,我们的3位小记者还在等着采访你们呢!(与此同时,3位小记者设计自己的采访策略与步骤,并且巡视,以便找好目标作采访。)(学生开始动手翻阅记录、动口讨论交流,设计出大树形、统计表形、大括号形、花形等各种形式来进行整理,真是五花八门。教师不断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师:同学们,你们设计好了吗?生:设计好了!师:那就让我们在“小小记者会”上来比高低吧,看一看哪一组设计得漂亮、清晰、又实用,好吗?生:好!2.小小记者会。师:在“小小记者会”上,我
14、们的小记者们有权利采访任何一个小组,一共有3次采访机会,每一轮只能采访1个组。小记者1:我采访的是*组。现在让我们来听一下他们的解读好吗?大家请看这就是*组的设计(小记者1出示设计图),?生:我们是在设计的时候,小记者1:看了他们的整理设计图,你们觉得有没有补充的?生:为什么一个三角形里最多只能有1个直角或者1个钝角呢?能不能有2个直角或钝角?这组学生解答,如果不能解答请其他同学补充。小记者L他说的好吗?掌声送给他。小记者2:我采访的是*组。现在让我们来听一下他们的想法好吗?生:小记者2:请问三角形的分类,你们是如何整理的?生:按角分可以分为三类(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按边分也可
15、以分为三类(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小记者2与同学们不约而同地鼓掌!)小记者2:看了他们的设计,大家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吗?生:等腰三角形有什么特征?等边三角形有什么特征?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都是按边的长短来分的,那这两者之间有没有联系呢?(如果学生不能提出来,老师当成一名普通学生给台上同学提问,请给与解答。)小记者2:谢谢你为我们解答疑难。看来同学们对本单元的知识掌握得比较好。小记者2:他们这组整理的全面吗?小记者2:掌声在哪里?师:同学们的设计都很好,老师为有你们这样的学生而自豪!昨天复习的时候,老师也设计了一个整理图,一起来看看吧。(出示)老师介绍归纳整理的方
16、法:先看本单元有几个小节,再看每小节有哪些知识点,这样分类归纳,在自己的头脑里留下清楚的框架,以后我们再回忆起来就很清楚了。(三)学习小结1、请每组同学依次把自己的整理图张贴在教师后面的黑板上,每个同学都去互相学习,评价。2、说说自己在整理复习中的收获,得失。3、看来同学们学习完了这单元后,也在自己的脑海里留下了一串知识的脚印。希望以后同学们要像今天这样常常回头望望自己走过的足迹,学会反思学会总结,才能更好的前进。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本第八册O教学目的:1.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发现三角形角和边的特征,会给三角形分类,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种类特征,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2 .培养
17、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形象灵活的思维能力。3 .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自我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重点:会按角和边的特征给三角形分类。难点:区别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关键:引导学生自己观察、操作、比较、发现三角形角和边的特征。教学过程:一.准备练习:(自制课件)1、看大屏幕填空:( )等于叫做直角。( )叫做锐角。( )叫做钝角。2 .三角形有三个特点:有()边,()角,()顶点。依据这个特点指出下列图形中的三角形3 .在三角形这个大家族里,你若仔细观察,会发现它们的角和边各有特点,这节课咱们根据三角形角和边的特点给它们分分类,好不好?二.尝试探究、总结规律1.取出第一个信封里的三角形卡片,认
18、真观察它们的角有什么特点,再分类摆放,并说说你分类的依据是什么?1.独立尝试,看一看、比一比、分一分。2.小组内交流分几类,依据什么。3.集中汇报,到前面视频展台演示分法,说明依据。此处注意点拨不同分法,激发学生探索求异,勇于创新的精神。板书锐角三角形:三个锐角三角形按角分直角三角形:一个直角钝角三角形:一个钝角4.看课本体验成功感,小结填表格(计算机课件大屏幕出示)三角形2.再取出第二个信封里的三角形卡片,小组内动手量一量、比一比、折一折,看一看各边有什么关系?再分类。小组派代表汇报(视频展台演示直尺量,细线比,对折)1.三边都不等。2.两边相等,相机认识等腰三角形各部分名称及特点(课件演示
19、)。再填空练习,进一步掌握(课件演示)3,三边都相等,认识等边三角形的特点。板书:4.小结填表格(计算机课件大屏幕演示)5.认识三角形的高和底,看书自学,再到黑板上画高找底。三,再次尝试,巩固练习1.请用线连接正确答案(看大屏幕,自制课件)2.判断下列说法正确吗?(自制课件)(1) .一个三角形里如果有两个锐角,必定是一个锐角三角形。()(2) .所有的等边三角形都是等腰三角形。()(3) .所有的等腰三角形都是锐角三角形。()(4) ,等腰三角形都是等边三角形。()3 .拿出一个三角形卡片,分别从各个角的顶点向对边作高。4 .哪种物体的面既是直角三角形又是等腰三角形?哪种物体的面既是钝角三角
20、形又是等腰三角形?5 .思考题图中分别有()个锐角三角形,()个钝角三角形,()个直角三角形。四.全课总结,强化新知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五自主作业:(略)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例1至例2。教学目标:1、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解决,使学生感悟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2、使学生掌握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能够正确地进行混合运算。3、使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培养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出示:温州乐园图】成人票:90兀人;儿童票:半价(1。4米以下)一天的售票情况成人票儿童票上午280张一天共80张下午150张1、师:请你观察这副图,你能获得哪些信
21、息?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预设生同级运算:共售出多少张票?成人票比儿童票多售出多少张?(加减)儿童票共卖出多少元?(乘除混合)一张成人票和一张儿童票共需多少元?二、解决问题(一)生汇报(一步计算的可以直接解决。)成人票比儿童票多售出多少张?儿童票卖出后共得多少元?一张成人票和一张儿童票共需多少元?(二)同级运算1、我们先来解决这两个问题。问题一:成人票比儿童票多售出多少张?问题二:儿童票卖出后共得多少元?(1)找出解决这两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2)生汇报师:把这些信息和问题连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完整的题目。课件出示:A成人票上午卖出280张,下午卖出150张,儿童票一天卖出80张
22、,成人票比儿童票多售出多少张?B成人票90元,儿童票半价,卖出80张儿童票共得多少元?(3)独立思考解决。分步列的同学能不能试着列成综合算式。(4)做好了的同学和同桌交流一下你是怎样想的?(5)生汇报算式师:你是怎么列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为什么先算这一步?还有不一样的算式吗?A180+120-80180-80+120120-80+180=300-80B9028090802师:观察这些算式,他们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计算的?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三)两级运算师:如果把加减乘除混在一起又怎么计算呢?请你们来解决一下第三个问题。问题三、买
23、一张成人票和一张儿童票一共要多少元?1、请同学们独立思考解决问题。2、展示生汇报:902+9090+902=45+90=90+45=135=135师:这里有两位同学做的,他们这样算对不对?你们知道他们是怎样想的吗?师:他们计算的时候都是先算什么?为什么都先算除法?师:这两题的运算循序和前面这几题有什么不一样?预社生:有除法和加法在一起,先算除法再算加法。3、师:那跟减法在一起呢?乘法跟加减法在一起又要按照怎样的顺序计算呢?1、说说下面算式的运算顺序。1003+10200-10516-202(1)师:这些算式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2)师:你能不能联系生活,来解释一下。选择一个算式来说一说,小
24、组讨论交流一下。(2)师: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加减乘除在一起,我们按照怎样的循序来计算?得出: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五、全课总结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解决两步计算的问题。【板书课题】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一、教学目标:通过人民币兑换的教学让学生明白人民币在生活的重要价值,并理解、掌握求近似值的方法。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求近似值的方法2、难点:理解人民币与外币相互兑换的的汇率与方法。三、教学流程:1、导课师:前两周我们学习了小数的乘法和除法,今天我们把所学的知识进行应用,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与我们密切相关的事物是什么?从中导出课题一人民币兑换2、引导学
25、生感知外币与人民币的价值:(1)、师先请学生说一说你知道哪些外币,如果你和你的爸爸、妈妈想去外国旅游、探亲;应怎样办呢?然后老师课件出示汇率表(2)、男女生各自读一条中国银行05、9月的一天的兑换率,便读边感受。(同时可以介绍现在人民币与美圆的兑换利率1美元=7.0002元人民币,与2005、9比现在人民币已经升值约13.5%)。3师问:港币和人民币谁更值钱?生答:港币4、师:美元和人民币谁更值钱?生:美元请学生说明道理:一美元可以换取我们8块多钱,所以美元价值大些。5、带着感觉齐读:欧元与人民币的兑换率,同理类推。适时情感渗透,我们从小要立志报国的决心;只有我们国家综合国力增强了,经济实力雄
26、厚了,我们的人民币才能在世界上更有价值。6、师问:泰国铢和人民币谁更值钱?生答:人民币7、师问:你是如何知道人民币谁更值钱?8、小组合作研究要求:(1)、每个人都要认真倾听。(2)、循环发言,不重复别人的话。(3)、汇报时用语:我们小组认为指明小组代表汇报:我们小组认为人民币价值大些,一泰国铢只能兑换0.1967元人民币,也就是说:一泰国铢只能兑换约0.20元人民币.师板书:1泰国铢=0.1967元比0.20元人民币四、分析处理例题:设置情景、感受价值、考虑采用乘法计算还是除法计算、认同列式板演。总结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方法一:感知确定乘除。方法二:求价值小的用乘法,求价值大的用除法。引导注意:
27、1、不论用乘法还是除法,人民币或是其他货币,结果要保留两位小数。2、除法保留两位小数,因此只需要除完小数点后面第三位就可以了。五、突破难点:练一练第二题:1泰国铢二0.1967元n0.20元人民币(板书)思考:5000元里面有多少个0.20元,就有几个泰国铢。估算:10.20=5个50005=25000个(泰国铢)列式:5000(19.67100)(板书)要求:可以用计算器计算。六、引导学生进行全课小结七、作业课本68页1、2、3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95、96页。教学目标:1 .在自主选择信息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2 .会笔算小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28、3 .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感受自主学习的乐趣,培养知识的迁移能力。教学方案:一、教材分析:教材对解方程方法的引入与原来的教材不同。原来的教材主要是通过运用四则运算之间的关系解方程,而本教材是用等式性质引入解方程的方法的。本课的学习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教材利用天平这一直观教具,让学生观察天平两侧都加上或减去相同的质量,天平仍然平衡,引导学生发现“等式两边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二是让学生利用等式性质解简单的方程。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积累了一定的关于方程的知识经验,知道了等式的特点,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这都为这节课理解等式性质、用等式性质解简单的方程奠定
29、了基础。但仍需要借助与生活有关的具体情境帮助学生建构知识,通过实际操作、推想验证理解知识。三、教学设计理念:1、学生在观察、比较、归纳等活动中,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出等式的性质。2、增强应用意识。四、教学目标:1、通过天平游戏,让学生经历探索”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这一学习过程。2、利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3、在探索发现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应用意识。五、教学重点:理解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教学难点:能够利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六、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出示实物天平)师:今天,老师为同学们带来了一位老朋友,看看
30、它是谁?(天平)这节课咱们要在天平上做游戏,游戏中可隐藏着不少规律呢!想做这个游戏吗?让我们共同进入“天平游戏(一)”,探索游戏中的奥秘!揭示课题:天平游戏(一)(二)、操作观察,感知规律1、想一想:怎样才能使天平平衡呢?(生说)2、(演示:先在天平左边放入5克祛码,再在天平右边放入5克祛码)问:你发现了什么?能用等式表示出来吗?3、(继续演示:在天平的左侧加上2克祛码,右侧也加上2克祛码)问:你发现了什么?你能写出一个等式吗?4、(演示:左侧放入的祛码质量用X表示,右侧放入10克硅码,天平平衡。)你能用等式表示出天平两边平衡的状况吗?追问:x=10,既是一个等式,又是一个?5、(继续出示:天
31、平的左侧又加上5克祛码,右侧也加上5克祛码。)能用方程表示出来吗?6、师:通过上面的操作、观察,(出示教材91页第一组图)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生思考后小组交流)小学教学设计网-更多数学教案7、生汇报:天砰两侧都加上相同的质量,天平仍平衡。(课件出示)(三)、提出假设,验证规律1、师:同学们推想一下,要使天平左右平衡,除了在两侧加上相同的质量,还可以进行怎样的操作?(“天平两边都减去相同的质量,天平仍平衡。”)2、这名同学的推想正确吗?我们来验证一下。(课件出示教材91页第二组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说明他的推想是否正确。(生结合图说明)出示:天平两侧都减去相同的质量,天平仍平衡。(齐读)2、师:
32、通过上面的两组天平游戏,我们写出了四组等式,(课件出示)你能总结出关于等式的规律吗?(自己想一想,说一说)指名生说,师随机板书: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强调:这就是等式的性质。(板书)问:在这个性质中,你认为哪些词语很关键?(生说)(四)运用规律,解方程1、师:我们利用同学们发现的这个数学规律,就能求出方程中的未知数是多少。2、(出示插图)看图列方程。3、同学们试一试,求出y+8=10中的未知数y。直接算用等式的性质a、学生说出解方程的过程,师随机讲解、板书。追问:为什么两边都要减8,依据是什么?刚才我们在做什么?(求未知数y的过程)对!求未知数y的过程也叫做解方程。b
33、、介绍方程的书写格式。c、引导学生对方程进行检验。(五)练习1、尝试应用。完成91页“试一试”:求未知数X,说说你是怎么想的。X-19=23+n=52、判断并改错X+2.1=4解:X+2.1-2.1=4-2.1X=2.9n3二2解:n-3+3=2+3n=53、解方程x-9=5t+0.6=1.84、发展练习列方程并求出未知数XOX加上5等于11X减3的差是6在口里填上适当的数,使每个方程的X=5。+X=13X-=2(六)全课总结师: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天平游戏(一)等式的性质一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y8=10解:y+8-8=10-8Y=2检验:2+8=10
34、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35页。教学目标:1 .经历小组合作,综合运用已有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过程。2 .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3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的积极体验,能对自己得到结果的正确性进行合理的解释。课前准备:教师准备一个苹果,把课本35页的信息写在小黑板上;每小组学生至少准备一台计算器。教学方案: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7072页的例题及相应的“试一试”,第72页“想想做做第3题教学目标:1、 使学生结合整数乘、除法运算初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含义,探索求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能在IlOO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数的所
35、有倍数,能找出10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因数。2、 使学生在认识倍数和因数以及探索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数学思考的水平。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智力题:有三个人,他们中有2个爸爸,2个儿子,这是怎么回事?教师说明:人和人之间是有联系的,数和数之间也是有联系的。(板书:数和数)二、初步认识倍数和因数。1、创设情境。用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可以怎么拼?请同学们先想象一下,然后说出你的摆法,并用乘法算式表示出来。学生汇报拼法,教师依次展示长方形的拼图,并板书:43=126X2=1212X1=12教师根据4X3=12揭示:4X3=1212是4的倍数
36、,12也是3的倍数,4和3都是12的因数。揭示课题:倍因提出要求:你能用倍数和因数说一说6X2=1212X1=12吗?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2、深化感知。(1) 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同桌互说以后再指名学生叙说。(2) 你能举出一些算式,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吗?教师说明:为了方便,我们在研究倍数和因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不是O的自然数。三、探求一个数的倍数。1、设疑。在刚才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3的倍数有12,3的倍数除了12还有别的吗?请在纸上写出3的倍数。你能完成得又对又好吗?。学生在书写过程中引发冲突:为什么停下来不写了?有什么困难吗?引导学生讨论后达成共识:加省略号表示写
37、不完。2、交流。投影展示学生作业。讨论“对不对?”。讨论“好不好?”。揭示“有序”,为什么要有序地写倍数呢?全班讨论:“你是怎么写3的倍数的?”。31323333+36+3一三得三二三得六三三得九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用依次XI、X2、3写出3的倍数。3、深化。请写出2的倍数,5的倍数。学生练习后组织评讲。4、引导观察,发现规律。小组讨论:观察这三道例子,你有什么发现?全班交流,概括规律,5、小结:发现这些规律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寻找一个数的倍数。四、探求一个数的因数。1、设疑。刚刚我们学会了找一个数的倍数,接下来我们来找一个数的因数。请写出36的因数,你可以独立思考,可以和同桌讨论,看谁写得又对又
38、多。学生试写36的因数。2、组织讨论。你是怎么找36的因数的?()()=36从一道乘法算式中可以找到2个36的因数,6X6=36呢?36()=()从一道除法算式中也可以找到2个36的因数。讨论“多J问:写得完吗?你可以按照什么顺序写?师板书36的因数(从两端往中间写),同时指出:当两个因数越来越接近时,也就快要写完了。最后写上句号。3、巩固深化。请写出15的因数,16的因数。学生练习后组织评讲。4、引导观察,发现规律。问:通过观察这三道例子,你能发现什么规律?5、小结:写一个数的因数时可以从1和它本身来写,从小到大依次寻找。五、巩固拓展。1、完成“想想做做”第2、3题。学生填表后,组织讨论,你
39、是怎么填写的?指名回答相应的问题。2、猜数游戏。同学们下飞行棋时,掷筛子,在1、2、3、4、5、6中进行猜数(1)它是4的倍数。(2)它是9的因数,又是3的倍数。(3) 2和3都是它的倍数。(4)它是9的因数,又是3的倍数。(5)它是这六个数的因数。(6)它是因数。(7)它既是本身的倍数,又是本身的因数。教后反思:这是一节概念课,关于“倍数和因数”教材中没有写出具体的数学意义,只是借助乘法算式加以说明,进而让学生探究寻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通过备课,我梳理出这样一个教学脉络:乘法算式一一倍数和因数一一乘法算式一一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从教材本身来看,这部分知识对于四年级学生而言,没有什么生活经
40、验,也谈不上有什么新兴趣,是一节数学味很浓的概念课。如何借助教材这一载体,让学生在互动、探究中掌握相应的知识,让乏味变成有味呢?我从以下三个方面谈一点教学体会。一、设疑迁移,点燃学习的火花。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我采用脑筋急转弯中的一道题作为谈话进入正题,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看似不相关的两件事例中隐藏着共同点:一一对应、相互依存。对感知倍数和因数进行有效的渗透和拓展。教学找一个数的倍数时,我依据学情,设计让学生独立探究寻找3的倍数。学生发现3的倍数写不完时面面相觑,左顾右盼。学生通过讨论,认为用省略号表示比较恰当。用语文中的一个标点符号解决了数学问题,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学生从中体
41、验到解决问题的愉快感和掌握新知的成就感。教师一声亲切的问候:“怎么停下来了呢?”、一声惊讶:“哦!写不完呀?”、一句激励:“能想出办法吗?。看似教师“怠工”的预设,是为了学生“越位”的生成。二、渗透学法,形成学习的技能。由于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那么如何让学生体会“无限”、又如何有序写出来呢?我设计了尝试练习一一引出冲突一一讨论探究这么一个学习环节。学生带着“又对又好”的要求开始自主练习,学生找倍数的方法有:依次加3、依次乘1、2、3、用乘法口诀等等。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我组织学生围绕“好”展开评价,有的学生认为:从小到大依次写,因为有序,所以觉得好;有的学生认为:用乘法算式写倍数,既
42、快而且不受前面倍数的影响,可以很快地找到第几个倍数是多少,因为简捷正确率高所以觉得好。如此的交流虽然花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但是学生从中能体会分页代码到学习的方法,发展了思维,这才是最宝贵的。正所谓没有一路上的山花烂漫,哪有山顶上的风光无限。三、活用教材,拓展学习的深度。教材中安排36()=()这一道除法算式来找一个数的因数。我觉得这样的设计可能会带来几点不足,其一:学生感知倍数和因数的概念、寻找一个数的倍数都是借助乘法算式,同样,找一个数的因数也可以利用乘法,让所学的知识形成系统岂不更有利于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吗?其二:从学情来分析,相对于除法,学生更熟练、更喜欢运用乘法。以学定教,真正做到以
43、人为本。我在教学时引导学生讨论得出:借助()X()=36来寻找一个数的因数。课尾,我设计了一道掷筛子猜数练习,通过7道题,将整堂课的内容进行整理和概括,对易混淆的概念加以比较,对后续的学习进行适当的铺垫。融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收到了课虽止意未尽的良好效果。纵观整节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主体地位,尝试练习、自主探索、解决问题,教师只是加以引导,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其中。整节课似行云流水、波澜不惊,但我想学生在思维上得到了训练,探究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也会逐步得到提高的。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知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2、会看单式折线统计图,能从单式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
44、据变化情况的信息,能根据单式折线统计图回答简单问题。3、对在具体的情境下,选择哪种形式进行统计有一个初步的感受。教学过程:一、引出折线统计图(1)这是2006年3月一周的日平均气温变化情况统计表。出示统计表(2)你有什么方法可以清晰地表示气温变化的情况吗?(条形统计图)(3)从条形统计图中你能清楚的看出什么?小结:通过条形统计图确实可以清晰地看出每天的平均气温,还能很快看出哪天的平均气温最高,哪天最低。(4)那怎样更简单、更清晰的表示一周平均气温的变化情况呢?出示折线统计图揭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种新的统计图一一折线统计图二、解读折线统计图折线统计图也是统计图的一种,仔细观察这张统计图,你
45、看懂了什么?a)独立观察b)小组交流3、大组交流(1)点: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小结:折线统计图上的点是表示每天的平均气温。(2)线:两个点之间的连线表示什么呢?(平均气温在上升)在这张图上平均气温上升还有吗?那么它们上升的情况一样吗?小结:折线越陡,变化越大。除了平均气温上升的情况,还有没有其它情况?(气温下降)能具体举例说说吗?(4)在折线统计图里,可以通过折线的升降来看变化的情况,看看书上怎么说的?学生看书选择图上相邻的两天温度说说平均气温是怎么变化的?折线的升降可以反映气温的变化情况,折线越陡,变化越大。(5)刚才我们看的都是这两天之间的气温变化情况,那么从这张折线统计图中,你能不能说说整
46、个一周的变化情况吗?三、感受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1、我从卫生老师那了解到了我们班*同学从一年级到四年级的体重变化情况,并绘制了一张折线统计图,从这张图中,你了解到了什么?(1)独立思考一一同桌说一说(2)交流(3)小结:2、这是一张*同学的上学期的几次单元测验变化情况的统计图,我只截取了其中的一部分,你从中又了解到了什么?3、小结:折线的升降可以反映数量增减的变化情况,折线越陡,变化越大。4、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比较今天我们认识了折线统计图,你能说说它与我们以前认识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不一样吗?(1)生说(2)小结:条形统计图能清晰的看出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事物的变化情况。四、联系生活1、(1)在生活中我们也常要用到一些统计图,比如上周我们开了校运动会,如果要统计我们四年级每个班的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