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害的病原物.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775585 上传时间:2023-08-18 格式:PPT 页数:80 大小:2.7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植物病害的病原物.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0页
植物病害的病原物.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0页
植物病害的病原物.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0页
植物病害的病原物.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0页
植物病害的病原物.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植物病害的病原物.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植物病害的病原物.ppt(8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二、植物病害的病原物,植物病原真菌,菌丝生长,真菌是有真正细胞核、没有叶绿素的生物。它们一般都能进行有性和无性繁殖,能产生孢子。它们的营养体通常是丝状的且有分枝的结构,具有甲壳质或纤维质的细胞壁,并且常常是进行吸收营养的生物。,菌核萌发,在植物和培养基上生长的真菌,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1.种类多:真菌是一类数目庞大的细胞生物,估计150万种,被描述的10万种(我国已知8000种),其中8000种可以引起植物病害,大约有50种真菌引起人的疾病。2.数量大:由于它们具有多型性,繁殖速度较快,产孢数量又大。所以它们的个体数量是几何数增长,多到无法计算的程度。3.分布广:真菌的分布非常广泛,从热带

2、到寒带,从空气到水域,从沙漠到冰川地带的土壤,从动植物的活体到它们的尸体,从农林产品到它们的加工品,从家庭到工厂。总而言之,凡是人们能想到的地方,几乎都能找到真菌的踪迹。,真菌与人类的关系,(一)对人有益的方面 1.真菌是物质循环中的分解者2.食用3.食品工业的应用4.化学工业的应用5.医药6.是生物科学较好的研究材料7.在农业上的应用(二)对人类有害的方面 1.引起植物病害2.对人和动物也有危害3.有些真菌产生有毒物质,高等植物几乎所有的都受到一种或几种真菌侵染。有一些农作物如棉花、马铃薯、水稻、小麦等都能受到几十种真菌的危害。因此了解真菌的一般性状对于有效地防治植物真菌病害是必不可少的。,

3、(一)植物病原真菌的一般性状,真菌生长和发育的一般过程,先是经过一定时期的营养生长阶段,然后产生孢子繁殖。营养生长阶段的结构称为营养体。营养体是真菌生长和营养积累时期,当营养生长进行到一定时期时,真菌转入繁殖阶段形成繁殖体,是真菌产生各种类型孢子进行繁殖的时期。大多数真菌的营养体和繁殖体形态差别明显。,1.真菌的营养体,营养体的类型(1)菌丝体(mycelium):菌丝(hypha)、有隔菌丝、无隔菌丝(2)多核的、没有细胞壁的原生质,称为原质团(plasmodium),如粘菌(3)单细胞、椭圆形或近球形的。,真菌的营养体指营养生长阶段的结构,除极少数真菌营养体是单细胞外(如酵母菌),典型的真

4、菌营养体都是呈纤细的管状体,称为菌丝。多根菌丝交织集合成团称为菌丝体。菌丝多数无色,有的呈粉、黄、绿、褐等颜色。高等真菌的菌丝有隔膜,称为有隔菌丝;低等真菌的菌丝一般无隔膜称为无隔菌丝。,(1)有隔菌丝与无隔菌丝,菌丝体,菌丝生长,(2).菌丝细胞的结构,主要由细胞壁、细胞质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组成。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几丁质,而卵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为纤维素。,(3).菌丝的变态,真菌的菌丝体为了适应某些特殊功能,产生一些特殊变态类型。1.吸器(Haustorium):专性寄生菌的菌丝长出的,伸入寄主细胞内高效吸收营养的小突起,叫吸器。有球状、指状、掌状和丝状等类型。(讲解挂图)2.附着胞(ap

5、pressorium):真菌孢子萌发形成的芽管或菌丝顶端的膨大部分,功能是牢固地附着在寄主体表,其下方产生侵入钉穿透寄主植物的角质层和表层细胞壁。3假根(Rhizoid):有些真菌的菌丝体长出的根状菌丝,可以深入基质内吸取养分并固着菌体。如根足霉、芽枝霉等。,(4)菌丝的组织体,密丝组织:疏丝组织、拟薄壁组织(1)菌核(sclerotium):外部是一坚韧的表皮,即拟薄壁组织,内部为疏丝组织。菌核有球形、柱形和不规则形,有褐色、黑色,小的象油菜籽,大的象拳头。(2)子座(stroma):它是由菌丝组织或菌丝组织和一部分寄主组织结合而形成。可以渡过不良环境。(3)菌索:也叫根状菌索(rhizom

6、oph):是由菌丝平行排列组成的长长的绳状物。发达的菌索分化为颜色较深的拟薄壁组织表层,疏丝组织的心层和顶端的生长点。能抵抗不良环境保持休眠状态,,菌核萌发,2.真菌的繁殖体,真菌经过营养阶段后,即转入生殖阶段。先进行无性生殖产生无性孢子。有的真菌在后期进行有性生殖,产生有性孢子。真菌产生孢子的结构称子实体,在子实体上聚生无性孢子或有性孢子。,无性繁殖,是指不经过两个性细胞或性器官的结合而产生的个体的繁殖方式。无性繁殖产生的孢子称无性孢子,有六种类型:(1)芽孢子(2)粉孢子(节孢子)(3)厚垣孢子(厚壁孢子)(4)游动孢子(5)孢囊孢子(6)分生孢子,有性繁殖,有性繁殖是经过性细胞的结合而进

7、行的繁殖方式。真菌经过营养阶段和无性生殖后,多数转入有性繁殖。多数真菌是在菌丝体上分化出性器官称为配子囊,配子囊中的性细胞叫配子。,有性繁殖的过程,1.质配:两个性细胞原生质交配(结合),称质配。质配时期的细胞核尚未结合,因此一个性细胞内有两个细胞核,染色体为N+N个,双核阶段。2.核配:质配生两个细胞核再结合成一个细胞核,称核配。此时细胞染色体为2N个,称二倍体阶段。3.减数分裂:结合的核发生减数分裂形成四个具有单倍体的细胞核,染色体的数目为N个,此阶段为单倍体阶段。,有性孢子的类型,(1)合子:由两个同型的游动配子结合,形成二倍体细胞核的合子(2N)。(2)卵孢子:由两个异型的配子囊结合,

8、在藏卵器中产生卵孢子(2N)。(3)接合孢子:是由两个同型但性别不同的配子囊相结合,经过质配和核配后形成(2N)。(4)子囊孢子:是由异型配子囊(雄器和产囊器)相结合,经过质配、核配和减数分裂而成(N)。(5)担孢子:担子菌产生在担子外面,一般为四个的单倍体孢子(N)。,3.真菌的生活史,真菌的生活史是指从一种孢子开始,经过萌发,生长和发育,最后又产生同一种孢子的整个循环过程。真菌的生活史包括无性阶段和有性阶段。无性阶段的无性孢子在作物的生长季节可以产生许多次,因此产生大量的无性孢子,这对病害的传播和流行作用很大,易对农作物产生巨大的危害。有性阶段只产生一次有性孢子,多在作物生长后期产生或在腐

9、生阶段产生。,在真菌生活史中,有的真菌不止产生一种类型的孢子,这种形成几种不同类型孢子的现象,称为真菌的多型性。典型的锈菌在其生活史中可以形成冬孢子、担孢子、性孢子、锈孢子和夏孢子5种不同类型的孢子,一般认为多型性是真菌对环境适应性的表现。,有些真菌根本不产生任何类型的孢子。如丝核菌的生活史中仅有菌丝体和菌核。有些真菌在一种寄主植物上就可完成生活史,称单主寄生,大多数真菌都是单主寄生。有的真菌需要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寄主植物上交替寄生才能完成其生活史,称为转主寄生,如锈菌。,(二)植物病原真菌引起的主要病害,马铃薯晚疫病(Phytophthorainfestans),马铃薯晚疫病,番茄晚疫病

10、,辣椒疫病,南瓜疫病,西瓜疫病,冬瓜疫病,黄瓜疫病,背面霉层,大 豆 霜 霉 病,(二)寄生性种子植物的代表类群,菟丝子为旋花科、菟丝子属植物,在我国各地均有发生,寄主范围广,主要寄生豆科、菊科、茄科、百合科、伞形科、蔷薇科等草本和木本植物上。全寄生。一年生攀藤寄生的草本种子植物,无根;叶片退化为鳞片状,无叶绿素;茎多为黄色丝状;花较小,白色、黄色或淡红色,头状花序;蒴果扁球形,内有24粒种子;种子卵圆形,稍扁,黄褐色至深褐色。在我国主要有中国菟丝子和日本菟丝子等。中国菟丝子主要为害草本植物,日本菟丝子则主要为害木本植物。田间发生菟丝子危害后,要在开花前彻底割除,或采取深耕的方法将种子深埋,使

11、其不能萌发。近年来用“鲁保一号”防治效果也很好。,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和发展,植物病害的发生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寄主与病原物相互作用的结果,植物病害的发展是在适宜环境条件下病原物大量侵染和繁殖,造成植物减产或品质下降的过程。认识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就必须了解病害发生发展的各个环节,深入分析病原物、寄主植物和环境条件在各个环节中的作用。,一、病原物的寄生性与致病性,(一)病原物的寄生性,寄生性指病原物从寄主获得活体营养的能力。,1.专性寄生物,专性寄生物的寄生能力最强,自然条件下只能从活的寄主细胞和组织中获得营养,也称为活体寄生物。寄主植物的细胞和组织死亡后,寄生物也停止生长和发育。植物病原物中

12、,所有植物病毒、植原体、寄生性种子植物,大部分植物病原线虫、霜霉菌、白粉菌和锈菌等都是专性寄生物。,2.非专性寄生物,绝大多数的植物病原真菌和植物病原细菌都是非专性寄生的。但他们的寄生能力也有强弱区分。强寄生物的寄生性仅次于专性寄生物,以寄生生活为主,但也有一定的腐生能力,在某种条件下,可以营腐生生活。大多数真菌和叶斑性病原细菌属于这一类。,弱寄生物一般也称作死体寄生物,寄生性较弱,只能在衰弱的活体寄主植物或处于休眠状态的植物组织或器官(如块根、块茎、果实等)上营寄生生活。如引起猝倒病的腐霉菌、瓜果腐烂的根霉菌和引起腐烂的细菌等,在生活史中的大部分时间营腐生生活。,(二)病原物的致病性,致病性

13、是病原物所具有的破坏寄主和引起病害的能力。病原物的破坏作用是由于寄生物从寄主体内吸取水分和营养物质,同时,病原物新陈代谢的产物也直接或间接地破坏寄主植物的组织和细胞。致病性和寄生性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但致病性才是导致植物发病的主要因素。,病原物对寄主植物的致病性的表现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夺取寄主的营养物质,致使寄主生长衰弱;分泌各种酶和毒素,使植物组织中毒进而消解、破坏组织和细胞,引起病害.有些病原物还能分泌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干扰植物的正常代谢,引起生长畸形。,病原真菌、细菌、病毒、线虫等病原物,其种内常存在致病性的差异,依据其对寄主属的专化性可区分为不同的专化型。同一专化型内又根据对寄主种或品种

14、的专化性分为生理小种,病毒称为株系,细菌称为菌系。了解当地病原物的生理小种,对选择抗病品种、分析病害流行规律和预测预报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二、寄主植物的抗病性,(一)植物的抗病性类型,一种植物对某一种病原物完全不发病或无症状称免疫。表现为轻微发病的称抗病,发病极轻称高抗。植物可忍耐病原物侵染,虽然表现发病较重,但对植物的生长、发育、产量、品质没有明显影响称耐病。寄主植物发病严重,对产量和品质影响显著称感病。寄主植物本身是感病的,但由于形态、物候或其他方面的特性而避免发病的称避病。,根据作物品种对病原物生理小种抵抗情况将品种抗病性分为垂直抗病性和水平抗病性。垂直抗病性是指寄主的某个品种能高度抵

15、抗病原物的某个或某几个生理小种的情况,这种抗病性的机制对生理小种是专化的,一旦遇到致病力强的小种时,就会丧失抗病性而变成高度感病。水平抗病性是指寄主的某个品种能抵抗病原物的多数生理小种,一般表现为中度抗病。由于水平抗病性不存在生理小种对寄主的专化性,所以抗病性不易丧失。,(二)植物的抗病性机制,植物抗病性有的是植物先天具有的被动抗病性,也有因病原物侵染而引发的主动抗病性。抗病机制包括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方面的抗性。植物固有的抗病机制是指植物本身所具有的物理结构和化学物质在病原物侵染时形成的结构抗性和化学抗性。如植物的表皮毛不利于形成水滴,也不利于真菌孢子接触植物组织;角质层厚不利于病原菌侵入;植

16、物表面气孔的密度、大小、构造及开闭习性等常成为抗侵入的重要因素;皮孔、水孔和蜜腺等自然孔口的形态和结构特性也与抗侵入有关;木栓层是植物块茎、根和茎等抵抗病原物侵入的物理屏障;植物体内的某些酚类、单宁和蛋白质可抑制病原菌分泌的水解酶。,(二)植物的抗病性机制,在病原物侵入寄主后,寄主植物会从组织结构、细胞结构、生理生化方面表现出主动的防御反应。如病原物的侵染常引起侵染点周围细胞的木质化和木栓化;植物受到病原物侵染的刺激产生植物保卫素,对病原菌的毒性强,可抑制病原菌生长;过敏性反应是在侵染点周围的少数寄主细胞迅速死亡,抑制了专性寄生病原物的扩展。对植物预先接种某种微生物或进行某些化学、物理因子的处

17、理后产生获得抗病性。如病毒近缘株系间的“交互保护作用”,当寄主植物接种弱毒株系后,再感染强毒株系,寄主对强毒株系表现出抗性。,三、植物侵染性病害的侵染过程,病原物的侵染过程是指病原物侵入寄主到寄主发病的过程。包括接触期、侵入期、潜育期和发病期。,(一)接触期,接触期是指从病原物被动或主动地传播到园林植物的感病部位并开始侵入寄主为止的一段时间,它是病害发生的一个条件。病原物处在寄主体外,必须克服各种不利于侵染的环境因素才能侵入,若能创造不利于病原物与寄主植物接触和生长繁殖的生态条件可有效的防治病害。,(二)侵入期,侵入期是指病原物从侵入到与寄主建立寄生关系的阶段。侵入期的病原物已经从休眠状态转入

18、生长状态,又暴露在寄主体外,是其生活史中最薄弱的环节,是采取防治措施的关键时期。,1.病原物的侵入途径,病原物通过一定的途径进入植物体内才能进一步发展引起病害。病原物的侵入途径主要有伤口(如机械伤、虫伤、冻伤、自然裂缝、人为创伤)侵入、自然孔口(气孔、水孔、皮孔、腺体、花柱)侵入和直接侵入。各种病原物往往有特定的侵入途径,如病毒只能从伤口侵入;细菌可以从伤口和自然孔口侵入;大部分真菌可从伤口和自然孔口侵入,少数真菌、线虫、寄生性植物可从表皮直接侵入。,病原物的侵入途径与其寄生性有关,一般寄生性较弱的病原物从伤口侵入,寄生性较强的病原物可以从自然孔口,甚至可以从表皮直接侵入。大多数真菌以孢子萌发

19、后形成的芽管或菌丝通过一定的侵入途径侵入寄主。,2.影响侵入的环境条件,影响侵入的环境条件主要是温、湿度。温、湿度既影响病原物也影响寄主植物。,湿度对真菌和细菌等病原物的影响最大。湿度影响孢子能否萌发和侵入,绝大多数气流传播的真菌病害,其孢子萌发率随湿度增加而增大,在水滴(膜)中萌发率最高。如真菌的游动孢子和细菌只有在水中才能游动和侵入;而白粉菌的孢子在湿度较低的条件下萌发率高,在水滴中萌发率反而很低。另外,在高湿条件下,寄主愈伤组织形成缓慢,气孔开张度大,水孔吐水多而持久,植物组织柔软,寄主植物的抗侵入能力大大降低。,温度影响孢子萌发和侵入的速度。真菌孢子在适温条件下萌发只需几小时的时间。如

20、马铃薯晚疫病菌孢子囊在1213的适宜温度下,萌发仅需1h,而在20以上时需时58h。,在植物的生长季节,温度一般都能满足病原物侵入的需要,而湿度的变化较大,常常成为病害发生的限制因素。所以在潮湿多雨的气候条件下病害严重,而雨水少或干旱季节病害轻或不发生;同样,恰当的栽培管理措施,如灌水适时适度、合理密植、合理修剪、适度打除底叶、改善通风透光条件、田间作业尽量避免机械损伤植株和注意促进伤口愈合等,有利于减轻病害发生程度。植物病毒病在干旱条件下发病严重,这是因为干旱有利于传毒昆虫,如蚜虫的繁殖。如果使用保护性杀菌剂,必须在病原物侵入寄主之前使用,也就是选择田间少数植株发病初期使用,才能收到理想的防

21、治效果。,(三)潜育期,潜育期指病原物侵入寄主后建立寄生关系到出现明显症状的阶段。潜育期是病原物在植物体内进一步繁殖和扩展的时期,也是寄主植物调动各种抗病因素积极抵抗病原为害的时期。温度影响病害的潜育期的长短。在病原物生长发育的最适温度范围内,潜育期最短。,潜育期的长短与寄主植物的生长状况关系密切。凡生长健壮的植物,抗病力强,潜育期相应延长;而营养不良,长势弱或氮素肥料施用过多,徒长的,潜育期短,发病快。在潜育期采取有利于植物正常生长的栽培管理措施或使用合适的杀菌剂可减轻病害的发生。病害流行与潜育期的长短关系密切。有重复侵染的病害,潜育期越短,重复侵染的次数越多,病害流行的可能性越大。,(四)

22、发病期,发病期指病害出现明显症状后进一步发展的阶段。发病期病原物开始产生大量繁殖体,加重危害或病害开始流行。病原真菌在受害部位产生孢子,细菌产生菌脓。孢子形成的早晚不同,如霜霉病、白粉病、锈病、黑粉病的孢子和症状几乎是同时出现的,一些寄生性较弱的病原物繁殖体,往往在植物产生明显的症状后才出现。,病原物繁殖体的产生也需要适宜的温湿度,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湿度大,病部才会产生大量的孢子或菌脓。病征不明显的病害标本进行保湿,促进产生病征,以便识别病害。掌握病害的侵染过程及其规律性,有利于开展病害的预测预报和制定防治措施。,四、病害的侵染循环,病害的侵染循环指侵染性病害从一个生长季节开始发生,到下一个

23、生长季节再度发生的过程。包括病原物越冬(越夏)、病原物传播以及病原物的初侵染和再侵染等环节,切断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能达到防治病害的目的。,(一)病原物的越冬与越夏,绝大多数植物病原物在寄主植物体上寄生,作物收获后,病原物以寄生、休眠、腐生等方式越冬和越夏,病原物越冬和越夏的场所一般也是下一个生长季节的初侵染来源。病原菌越冬越夏情况直接影响下一个生长季节的病害发生。越冬和越夏时期的病原物相对集中,可以采取经济简便的方法压低病原物的基数,用最少的投入收到最好的防治效果。,1.田间病株,越冬或越夏的被侵染植物本身是其寄生物的越冬或越夏场所。冬小麦在秋苗阶段被锈菌、白粉菌或黑穗病菌侵染后,病菌以菌丝

24、体的状态在寄主体内越冬。夏季在小麦收获后,田间的自生麦苗成为锈菌、白粉菌等病原菌的越夏场所。,2.种子、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种子、苗木、块根、块茎、鳞茎和接穗等繁殖材料是多种病原物重要的越冬或越夏场所。使用这些繁殖材料时,不仅植物本身发病,还会成为田间的发病中心,造成病害的蔓延;繁殖材料的远距离调运还会使病害传入新区。如菟丝子的种子、小麦粒线虫的虫瘿等混杂在种子中,小麦腥黑穗病菌的冬孢子、谷子白发病菌的卵孢子附着在种子表面,小麦散黑穗病菌潜伏在种胚内,马铃薯环腐病菌在块茎中,甘薯黑斑病菌在块根中越冬。在播种前应根据病原物在种苗上的具体位置选用最经济有效的处理方法,如水选、筛选、热处理或药剂处理

25、等。对种子等繁殖材料实行检疫检验,也是防止危险性病害扩大传播的重要措施。,3.病残体,病残体包括寄主植物的根、茎、枝、叶、花和果实等残余组织。大部分非专性寄生的真菌和细菌能以腐生的方式在病残体上存活一段时期。某些专性寄生的病毒也可随病残体休眠。但病残体腐烂分解后,多数种类的病原物会死亡。,4.土壤,各种病原物能以休眠或腐生的方式在土壤中存活。如鞭毛菌的休眠孢子囊和卵孢子、黑粉菌的冬孢子、线虫的胞囊等,可在干燥土壤中长期休眠。在土壤中腐生的真菌和细菌,可分为土壤寄居菌和土壤习居菌两类。土壤寄居菌的存活依赖于病株残体,当病残体腐败分解后,不能单独存活在土壤中,如大多数寄生性强的真菌、细菌;土壤习居

26、菌在土壤中能长期存活和繁殖,寄生性较弱,如腐霉属、丝核属和镰孢霉属真菌等,常引起多种植物的幼苗发病。连作能使土壤中某些病原物数量逐年增加,使病害不断加重。合理的轮作可阻止病原物的积累,有效地减轻土传病害的发生。,5.粪肥,作物的枯枝落叶、杂草等是堆肥、垫圈和沤肥的材料,病原物可随各种病残体混入肥料,有的病原物虽然经过牲畜消化,但仍能保持生活力而使粪肥带菌。粪肥未经充分腐熟,可能成为初侵染来源,因此使用农家肥必须充分腐熟。,(二)病原物的传播,病原物传播的方式,有主动传播和被动传播之分。很多真菌有强烈的放射孢子的能力。如具有鞭毛的游动孢子、细菌可在水中游动。线虫和菟丝子可主动寻找寄主,但其活动的

27、距离十分有限,自然条件下一般以被动传播为主。,1.气流传播,真菌产孢数量大、孢子小而轻,气流传播最为常见。气流传播的距离远,范围大,容易引起病害流行。气流传播病害的防治方法比较复杂,要注意大面积联防。根据某些病害的传播距离确定相邻作物的种类和距离。抗病品种是防治气流传播病害的有效防治方法。典型的气流传播病害有小麦条锈病、小麦白粉病等。,2.水流传播,水流传播病原物的形式很常见,传播距离没有气流传播远。雨水、灌溉水的传播都属于水流传播。如鞭毛菌的游动孢子、炭疽病菌的分生孢子和病原细菌在干燥条件下无法传播,必须随水流或雨滴传播。在土壤中存活的病原物,如苗期猝倒病、立枯病和水稻白叶枯病等随灌溉水传播

28、,在防治时要注意采用正确的灌水方式。,3.人为传播,人类在从事各种农事操作和商业活动中,常常无意识地传播了病原物。使用带病原菌的种子等繁殖材料会将病原物带入田间。在育苗、移栽、打顶去芽、疏花、疏果等农事操作中,手、衣服和工具会将病菌由病株传播至健株上。种苗、农产品及植物性包装材料所携带的病原物都能随着贸易运输进行远距离传播。,4.昆虫和其他介体传播,昆虫等介体的取食和活动也可以传播病原物。蚜虫、叶蝉、木虱等刺吸式口器的昆虫可传播大多数病毒病害和植原体病害。咀嚼式口器的昆虫可以传播真菌病害。线虫可传播细菌、真菌和病毒病害。鸟类可传播寄生性种子植物的种子。菟丝子可传播病毒病等。大多数病原物都有较固

29、定的传播方式,如真菌和细菌病害多以风、雨传播。病毒病常由昆虫和汁液传播。,(三)初侵染和再侵染,病原物越冬或越夏后,在新的生长季节首次引起植物的发病过程称为初侵染。在同一生长季节内,由初侵染所产生的病原物通过传播又侵染健康的植株称再侵染。有些病害只有初侵染,没有再侵染,如黑粉病等;有些病害不仅有初侵染,还有多次再侵染,如霜霉病、白粉病等。有无再侵染是制定防治策略和方法的重要依据。对于只有初侵染的病害,应设法减少或消灭初侵染来源,可获得较好的防治效果。对再侵染频繁的病害不仅要控制初侵染,还必须采取措施防止再侵染,才能遏制病害的发展和流行。,五、植物病害流行的因素,植物病害流行指植物病原物大量传播

30、,在较短的时间内和较大的地域内植物群体严重发病,并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的现象。植物病害流行的三要素是大量的高感病的寄主、大量的致病力强的病原物和有利的环境条件。,(一)病原物,病原物的致病性强、数量多并能有效传播是病害流行的主要原因。病毒病还与蚜虫等介体的发生数量有关。,(二)寄主植物,品种布局不合理,大面积种植感病寄主植物或品种,有时会导致病害的流行。,(三)环境条件,环境条件包括气象条件和耕作栽培条件。只有长时间存在适宜的环境条件,病害才能流行。气象因素中温度、相对湿度、雨量、雨日、结露和光照时间的影响最为重要。同时要注意大气候与田间小气候的差别。耕作栽培条件中土壤类型、含水量、酸碱性、营养元素等也会影响病害的流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