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象学到存在主义.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778268 上传时间:2023-08-19 格式:PPT 页数:25 大小:59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现象学到存在主义.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从现象学到存在主义.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从现象学到存在主义.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从现象学到存在主义.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从现象学到存在主义.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现象学到存在主义.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现象学到存在主义.ppt(2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从现象学到存在主义,现象学,Hegel(黑格尔),Husserl(胡塞尔),Heidegger(海德格尔),现象学文论,现象学(Phenomenologie)一词,始见于18世纪德国哲学家朗贝尔特新工具(1764)。后经康德、费希特两度挪用,又在黑格尔精神现象学里得到阐发,遂成流行词汇。“返回事物本身”:“事物”不是指客观存在的事物,而是指呈现在人的意识中的东西,即“现象”,“返回事物本身”也即回到现象,回到意识领域。“意向性客体”:人无法把握外部世界的事物,却可以把握直接呈现在我们意识中的事物,即意向性客体。,还原与悬置,现象学还原:要求人们放弃成见,关注主观显现。本质还原:本质关系到人的知

2、觉、想象、回忆等,都与意向分析有关。经过意识综合显现在意识中的直观对象,即为本质。胡塞尔认为,通过现象学还原、本质还原,就能直觉到纯意识的本质或原型,最终发现意识有一种基本结构意向性,即意识总是指向某个对象,总是有关某对象的意识;因此,世界离不开意识。,“先生游南镇,一友人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关?先生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文成公全书卷三),英伽登,罗曼英伽登(Roman Ingarden,18931970)波兰哲学家、美学家和文艺理论家,现象学美学的主要代表人

3、物。早年受教育于里沃夫、哥廷根和弗赖堡等大学,曾师从现象学运动创始人胡塞尔。1918年取得博士学位回国,先后在里沃夫和克拉科夫大学教授哲学。主要著作有:文学的艺术作品(1931)、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1937)、艺术作品的本体论(1962)、体验、艺术作品和价值(1969)等。,英伽登的现象学文论,一、文学本体论 文学作品是一种“纯意向性客体”。“文学作品是一个纯粹意向性构成,它存在的根据是作家意识的创造活动,它存在的物理基础是以书面形式记录的文本或其他可能的物理手段”。一个故事以这样的句子开头:“一位老人坐在桌前”,很明确,这里描写和再现的是“桌子”,而不是“椅子”或其他的什么东西;但是

4、,这桌子是木质的还是钢质的,是四条腿还是三条腿等等,都没有说,因此它作为一个纯意向性客体是没有被确定下来的。文学的艺术作品,文学作品的基本结构层次,语音层:字音、韵律、语速、语调等;语义层:词、句、段等各级语言单位的意义;图式化观相层:作品是轮廓化呈现,还有未确定点需要读者充实;再现的客体层:再现的客体指作者在文学作品中虚构的对象,这些虚构的对象组成一个想象的世界。,英伽登认为,作品是再现的客体而非客体本身,它提供的是一种“观念”,或者“形而上质”。所谓形而上质是指崇高、恐惧、动人、丑恶、神圣、悲悯等性质,这些既非客体性质,也非心态特征。但“通常在复杂而又往往根本不同的情境或事件中显露出来,作

5、为一种氛围弥漫于该情境中的人与物之上,并以其光芒穿透万物而使之显现”。这些只能在特定生活情境中体验和感悟的形而上质,揭示的是生命和存在的更深意义。再现的客体层最有意义的功能就是显现作品的形而上质。这些属性在得到具体化时就获得了审美价值。(文学的艺术作品),雨巷,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寒漠、凄清,又惆怅,她默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6、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二、文学认识论英伽登认为,读者的阅读过程,就是对文学作品的图式结构加以具体化和再创造的过程,也就是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四个层次的认识过程。首先是对语音层的认识。这个过程并非独立的,而是和第二层语义层的认识理解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两种理解同时发生。人们对字词的理解就形成了“纯意向性客体”,对句子的理解就形成“纯意向性事态”。,但理解认识并非到此为止,只有完成对第三、第四层次的理解,才能真正达到对作品

7、的审美理解。在这个过程中,英伽登强调了读者的创造作用,即读者的意向性构成作用。作为纯意向性客体,文学作品的语词是一般化的、图示化的,包含了大量的未确定点,读者需要对作品进行具体化活动:读者主动地运用自己的想象,从作品的许多可能的或可容许的成分中选出一些成分来填补各种未确定点。这种选择的做出通常并没有自觉的、明确的意图。他只是任凭其想象力纵横驰骋,以一系列新成分来补充客体,从而使客体显得好像是充分确定的。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海德格尔的文艺思想,海德格尔(18891976),德国哲学家,存在主义哲学创始人。代表作存在与时间、真理的本质、林中路等。“此在现象学”:超时空的纯粹先验自我事实上并不存

8、在,存在的只是被抛在时空中并与他人共在的具体个人,即“此在”。(反对近代理性主义及其主体性原则),一、“世界”与“大地”“世界”:个人的生存世界,其本质是敞开,是开放性;“大地”:无生命的纯物,其本质是自我归闭,是封闭性。例证:海德格尔评农鞋艺术作品建立了一个世界,同时又展示了大地,作品表面的宁静掩盖着作品中世界与大地的冲突。,凡高农鞋,二、“艺术是真理在作品中的自行置入”这里“真理”不是传统哲学中的真理,而是指存在自身的显现,即“去蔽”。去蔽:去除大地性的无意义状态,使大地万物意义化,使之从隐匿状态呈现出来,进入世界性的状态。艺术创作即是将世界与大地的冲突安顿在作品之中。(反对摹仿说,艺术表

9、现的对象不是它的全部存在,可见的对象处于不可见的世界与大地之间。),三、“语言是存在的家”语言不是简单的工具,而是人类存在的依托与凭据,语言所到之处即是人的存在之处。语言是存在的言说,思(哲学)与诗(艺术)是两种最基本的言说方式。充满劳绩,但人诗意地/栖居在此大地上“诗意地栖居”对立于“技术地栖居”,人不是万物的征服者而是看护者。,萨特的存在主义文艺学,主要哲学著作:存在与虚无(1943)、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1946)、辩证理性批判(1960)等。主要美学著作:想象(1936)、想象心理学(1940)、什么是文学(1947)以及关于象征派诗人波德莱尔、荒诞剧作家让热内和现实主义小说家福楼

10、拜的三部专著等。此外,他还写过大量小说和剧本,如恶心(1938)、墙(1939)、苍蝇(1943)、恭顺的妓女(1946)、魔鬼与上帝(1951)等。,萨特(Jean-Paul Sartre)(19051980),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文学家和文学理论家。,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两类存在:1.“自在的存在”:我以外的世界的存在,偶然、荒谬,既独立于上帝又独立于精神,既不可解释、不可知又不可改变,因此是一种多余的、令人恶心的存在。2.“自为的存在”:人的自我存在、人的主观意识,这才是真正的存在。因为正是人的主观意识才在人与人、人与物之间建立起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使人成为绝对自由的、能动积极的创造主体。

11、萨特认为,人不是物,人的存在不能受任何概念的规定,因此,对人来说,“存在先于本质”,人有按照自己的意志塑造自身的“选择自由”。,人的审美活动就是绝对自由的创造活动,其目的在于追求自由。这是萨特美学思想的核心。萨特美学文艺学的突出特点,是把美学文艺学问题看作有关人、人的命运和人的自由问题。,一、艺术美是由艺术家创造的想象美,美只存在于想象世界。外在于人的自然和生活不仅不美,而且还令人恶心。恶心中的主人公洛丁根,拾起海边的石头感到恶心,看见落到水塘边的一张纸感到失去了自由,于是他苦恼地说:“我害怕和事物发生关系。”不过,萨特并非完全不讲自然美和生活美,但他认为自然和生活中的事物必须经过“意识的虚无

12、化”,也就是说,要在意识的作用下化为想象中的形象,由自在的存在变为自为的存在,这时才能成为自然美和生活美。,“美的东西不可能是作为感觉经验到的东西,就其本性,是世界之外的东西。”“实在的东西永远也不是美的,美只是适用于理想事物的一种价值,它意味着对世界本质结构的否定。”“我们称为美的东西就是那些非实在的东西的形象表现。”,二、艺术是对人的自由的肯定,审美活动根源于自由,又以自由为目的,因而是对人的自由的肯定。艺术家的创作不仅是对艺术家个人自由的肯定,也是对读者自由的肯定。在审美活动中,美感之所以发生,就是因为在审美对象上发现了自由。“审美喜悦”:“作家和所有其他艺术家一样企图给予他的读者们一种

13、人们习惯称之为审美快感的感情,至于我,我宁可把它叫做审美喜悦;这一感情一旦出现,便是作品成功的标志。”,三、艺术作品是对自由的召唤,萨特认为,艺术创作的主要动机“在于我们需要感到自己对于世界而言是本质性的”。人是万物借以显现自己的手段。由于我们人存在于世,才与外在世界形成复杂的关系,使外在世界的存在得以显示出新的面貌,把麻痹状态中的大地唤醒,因此人是起“揭示作用的”。艺术创作就是一种意识活动,它能揭示世界的存在和意义,满足我们“感到自己对于世界是本质性的”这一需要。,艺术创作的冲动来自非理性的心理体验,艺术表现的只是个人的主观感受。艺术创作对于作者永远是未完成品,只有通过作者的阅读,艺术作品才

14、能存在,艺术家才能体验到自己对于世界是本质性的。因此,正是读者给艺术以生命,作品只是一种召唤。“任何文学作品都是一项召唤。写作,这是为了召唤读者以便读者把我借助语言着手进行的揭示转化为客观存在。”“作家向读者的自由发出召唤,让它来协同产生作品”。,四、文学介入的原则,艺术不是对现实世界的单纯描述,而是对现实世界的否定、超越,艺术作品必须是“以未来的名义对现实的审判”,提出了文艺应当介入生活。“文学把你投入战斗;写作,这是某种要求自由的方式;一旦你开始写作,不管你愿不愿意,你已经介入了。”“写作的自由包含着公民的自由,人们不能为奴隶写作。”“有朝一日笔杆子被迫搁置,那个时候作家就有必要拿起武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