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发展与演变.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780532 上传时间:2023-08-19 格式:PPT 页数:51 大小:9.3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字的发展与演变.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汉字的发展与演变.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汉字的发展与演变.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汉字的发展与演变.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汉字的发展与演变.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汉字的发展与演变.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字的发展与演变.ppt(5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汉字的演变,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1)苏美尔图画文字,图:苏美尔图画文字:公元前32世纪出现在美索不达米亚。是人类最古老的文字(杉勇:楔形文字入门),2)古埃及象形文字,图:埃及象形文字:公元前3100年前后古代埃及的圣书铭刻文字(E.A.Wallis Budge:Egyptian Language)。,2)古埃及象形文字,图:古埃及僧侣体文字:象形文字的行书体,是古代埃及王朝的僧侣文字(Gilyarevsky),3)巴比伦楔形文字,图:巴比伦楔形文字:古代巴比伦帝国的文字。图为有名的汉谟拉比法典的一节(杉勇:楔形文字入门)。,3)亚述楔形文字,图:亚述楔形文字:古亚述帝国的文字,与巴比伦帝

2、国的文字相同(筑摩书房:世界历史2),4)中国甲骨文字,图:甲骨文字:又称殷文、卜辞。出现于公元前14世纪。(于河南安阳小屯村发现),纳西族图画文字,图:纳西图画文字:云南纳西族过去使用的象形文字。(李纯声:麽些族的洪水故事),汉字的起源的种种传说(1),过去亦有学者据周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的论说,推断文字起源于结绳。孔安国尚书序(属伪作,但年代甚古)里说:“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图”“书”出自河洛,其事何其神秘!神秘主义正是此说的一大特点。虚而言之,可以理解为图画与书录,实而言之,可以理解。,汉字的起源

3、的种种传说(2),学者认为经过人民长期摸索、反复试用、逐渐完善起来的约定俗成的汉字体系,绝不会是一人之力所能创出的。不过,如果说有如仓颉这样的人物,曾在汉字的发源阶段进行过收集整理、推 广应用之类的工 作,是大有可能 的。,仓颉造字虽只是传说,但据考证,仓颉可能是对汉字进行整理和规范的第一人。图为传说中的仓颉造字台,可以读的图画文字产生前,原始人常利用图画来帮助记忆、传递信息。图为云南新石器时代原始村落岩画。至今仍有生命力的图画文字-纳西文东巴经图画是人类文字的共同起源。看看世界上几种最古老的文字,你会发现它们的原始字形都是图画性的。,图画说,例如:,这幅图的字是不是很像画呀!,最早的汉字在哪

4、里?至今仍然是未解之谜。破解这个谜底的人,很可能就是你。,八卦记事,汉字起源于什么时候,我们尚难以准确地回答。我们发现的最早的、能够(部分)确认的汉字是商朝盘庚时期的甲骨文。商朝盘庚时期距离现在已经有3500多年。那时甲骨文已经出现了大量的词汇(2000以上),已经出现了会意字、形声字、假借字和转注字等比较复杂的文字,还出现了用甲骨文进行记事的作品。这些都说明在盘庚以前,汉字已经经历过一定时期的发展。,汉字的形成,用刀刻在龟甲、兽骨上面的文字-甲骨文,是迄今所知最古老的汉字,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汉字的演变,行书,草书,印刷字体,电脑字体,甲骨文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

5、纪)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商代统治 者迷信鬼神,其行事以前往往用龟甲兽骨占卜 吉凶,以后又在甲骨上刻记所占事项及事后应 验的卜辞或有关记事,其文字称甲骨文。自清末在河南安阳殷墟发现有文字之甲骨,整整100年了,目前出土数量在15万片之上,大多为盘庚迁殷至纣亡王室遗物。以出至殷墟,故又称殷墟文字;因所刻多为卜辞,故又称贞卜文字。甲骨文目前出土的单字共有4500个,已识2000余字,公认千余字。它记载了三千多年前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资料。是现存最早 最珍贵的历史文物。,甲骨文,甲骨文大家猜猜看?,原来是十二生肖,阳刚之“美”与阴柔之“每”,据传为周朝史籀所创,故又称籀

6、文、籀篆、籀书等。史籀是周宣王的史官。大篆散见于说文解字和后人所收集的各种钟鼎彝器中,其中以周宣王时所作石鼓文最为著名。大篆是古字向小篆过渡的一种汉字字体。,大篆:,小篆,铸有小篆文字的秦虎符,秦代的统一文字:小篆,使汉字的笔画和结构得到定型,奠定了汉字方块形的基础。图为秦丞相李斯书写的峄山刻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对汉字也进行了统一。从此奠定了中华民族文化统一的基础,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图为秦始皇。,小篆2,小篆又名秦篆,为秦朝丞相李斯所创。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华夏,其疆域广而国事多,文书日繁,甚感原有文字繁杂,不便应用;加之,原有秦、楚、齐、燕、赵、魏、韩七国,书不同

7、文,写法各异,亦亟待统一。乃命臣工创新体文字。,小篆较之大篆,形体笔画均已省简,而字数日增,这是应时代的要求所致。从古文到大篆,从大篆到小篆的文字变革,在中国文字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占有重要地位。,楚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主张以小篆为标准书体。小篆又称秦篆,是大篆的对称,它给人以刚柔并济,圆浑挺健的感觉,对汉字的规范化起了很大的作用。小篆的出现,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根据太平广记引蒙恬笔经记载,是楚国上蔡人李斯所整理。李斯是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他年轻时,起初在乡村做管理文书的小官,后来,随荀卿学习,当任廷尉。在秦始皇统治期间,李斯以杰出的政治远见和卓越才能,被任命为丞相

8、。,李斯(?前208年),作品:,唐代文字学家、书法家。字少温,赵郡(治今河北赵县)人。为李白祖叔。曾为缙云令、当涂令。历集贤院学士,晚为少监,人称李监。李阳冰主编李白诗集草堂集并为序。李阳冰在唐代以篆学名世,精工小篆,圆淳瘦劲,为秦篆一大变革,被誉为李斯后小篆第一人,对后世颇有影响。李阳冰尝叹曰:“天之未丧斯文也,故小子得篆籀之宗旨。”李阳冰以篆书为已任,始学李斯峄山碑,暮年所篆,笔法愈见淳劲。自称:“斯翁(李斯)之后,直至小生。曹喜、蔡邕不足道也。”传世刻帖有三坟记、城隍庙碑、谦卦铭、怡亭铭、殷若台等,均为后世翻刻本。,李阳冰(生卒年不详),城隍庙碑,殷若台,五代宋初文学家。字鼎臣。广陵(

9、今江苏扬州)人。早年仕于南唐,官至吏部尚书。后随李煜归宋,官至散骑常侍,世称徐骑省。淳化二年(991)被贬谪为静难行军司马,不久就死在贬所。他擅长李斯小篆,也工于隶书。他与其弟徐锴是当时最杰出的篆书书法家,被称为二徐,他们考订了说文解字。此外,北宋淳化五年(994)重刻秦代峄山刻石,即根据徐铉的摹本。徐铉所书的篆书,映日视之,笔画中心有缕浓墨,因其笔锋直下不倒侧,故笔锋常在画中,故人也称其如屋漏痕、锥画沙。黑龙江省博物馆藏有他的篆书千字文残卷(宋摹本)。,徐铉(916-991),篆书千字文残卷,作品:,隶书,隶书,是小篆的简便写法,最早流行于秦代下层人物中间,相传为程邈在监狱中将其整理成一种新

10、字体。图为湖北出土的秦隶竹简。,监狱里造出的汉字:隶书,从小篆向隶书演变的第一步,最显着的变化是从婉曲的钱条变为平直的笔画,从无 角变成有 角。一般人认为隶书是指有波磔的(磔:用笔向右下斜)、一横一捺都拖着像刻刀一样的长长尾巴的隶书,这只是其中的一种。隶书主要有秦隶和汉隶,秦隶是隶书的早期形式;汉隶则为隶书之成熟字体。通常所说的隶书是指汉隶中的八分而言,隶书:,关于隶书的传说:,相传,有一位名叫程邈的犯人,在狱中把民间流行的隶书整理出三千个字,传给秦始皇。秦始皇大为赏识,并破格提拔程邈为御史,并准许其字用于皂隶小民之间。此后,隶书不仅仅在秦朝民间广泛流行,政府文件一般也都用隶书书写,但重要的诏

11、书仍用小篆书写,所以隶书在秦代又称“佐书”。,简介:在小篆通行不久,民间又创造一种比小篆更为简便、更为定型的新书体。这就是“隶书”。隶书开始时是写得比较草率的和不够规范的小篆。到秦始皇统一文字时,隶书已经形成一种固定的、规范的字体。隶书改篆书一味圆转的线条为方折的笔画,顺应了社会对书写方便和规范的需要。隶书的出现是汉字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隶书以前的汉字是用绘画式的线条书写的,而隶书以后的汉字是用横竖撇点折等笔画构成的。自隶书出现后,汉字的结构基本上固定了下来,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变化。,隶书作品,楷书,楷书又名真书、正书、今隶。如欧阳询、柳公权等碑帖之字属之。包含了古隶之方

12、正、八分之遒美及章草之简捷等。这种字体一直沿用至今,被视为标准字体且为世人所喜爱。楷书有一种稳重而衍生出宁静之感;文字因个人书写的方式、性格之异,而有不同风格的同一字体,中国东汉(25-220)末年,一种新的汉字字体:楷书出现了。图为楷书的创始人钟繇。,汉字字体的楷模:楷书,字清臣,京兆万年人,祖籍唐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在书法史上,他是继二王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他的书迹作品,据说有138种。楷书有多宝塔碑、麻姑仙坛记等,是极具个性的书体。颜真卿汲取初唐四家特点,兼收篆隶和北魏笔意,自成一格,一反初唐书风,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慨凛然,人称“颜体”。颜体

13、奠定了他在楷书千百年来不朽的地位,颜真卿是中国书史上富影响力的书法大师之一。他的“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誉。,颜真卿(709-785),多宝塔碑,麻姑仙坛记,作品:,唐朝最后一位大书家,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宫至太子少师,故世称“柳少师”。他的字在唐穆宗、敬宗、文宗三朝一直受重视。他书法初学王羲之,以后遍阅近代书法,学习颜真卿,溶汇自己新意,然后自成一家,自创独树一帜的柳体,为后世百代楷模。他的字取匀衡瘦硬,追魏碑斩钉截铁势,点画爽利挺秀,骨力遒劲,结体严紧。“书贵瘦硬方通神”他的楷书,较之颜体,则稍均匀瘦硬,故有颜筋柳骨之称。柳公权的传世作品很多。传世碑刻有金刚经

14、刻石、玄秘塔碑、神策军碑最能代表其楷书风格。,柳公权(778865),玄秘塔碑,神策军碑,作品:,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博览古今,书则八体尽能,尤工正、行书。初学王羲之、王献之,吸收汉隶和魏晋以来楷法,别创新意,笔力险劲、瘦硬,意态精密俊逸,自成“欧体”,于后世影响深远。欧阳询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为“初唐四家”。欧存世书迹尚多,墨迹有卜商帖、张翰帖等,碑刻有化度寺碑、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等等。欧阳询最大的贡献,是他对楷书结构的整理。相传欧阳询总结了有关楷书字体的结构方法共三十六条,名为“欧阳询三十六法”,此法已经完全摆脱了不稳定的字形的无规律性的变化,而进入了造型分析的层次

15、,书法结构的成熟观念,至此才算是真正的成立。,欧阳询(557441),九成宫醴泉铭,作品:,皇甫诞碑,卜商帖,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湖州(今浙江吴兴)人。他在我国书法史上已占有重要的地位。他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世称“赵体”。与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赵孟頫传世书迹较多,代表作有干字文、洛神赋、胆巴碑、归去来兮辞、兰亭十三跋、赤壁赋、道德经、仇锷墓碑铭等。著有尚书注、松雪斋文集12卷等。,赵孟頫(12541322),洛神赋,老子道德经卷,作品:,草书,草书,又称破草、今草,由篆书、八分、章草,沿袭多种古文字变

16、化而成。草书本于章草,而章草又带有比较浓厚的隶书味道,因其多用于奏章而得名。章草进一步发展而成为今草,即通常人们习称的一笔书。今草大部分较章草及行书更趋于简捷。草书给予观者豪放不羁、流畅之感,草书主要有章草、今草和狂草3种。图为用章草书写的汉木简。,今草是东汉(25-220)人张芝所创。图为张芝写的草书。,字休明,三国吴广陵江都(今江苏扬州)人。善篆隶、章草,时有“书圣”之称。章草尤其出色。传为皇象作品有急就章,今有刻本流传,天发神谶碑传为其手书。,皇象(生卒年不详),急就章,作品:,敦煌(今甘肃)人,张芝姊之孙,亦擅章草,是章草的一代名家。传张芝草书而变其形,传世有出师颂、淳化阁帖刻有七月等

17、帖。,索靖(244-303),作品:,出师颂,字虔礼,均称富阳人,擅长书法和书法理论,他博雅能文章,真行草书尤工。草书师法“二王”。以草书擅名,尤妙于用笔,隽拔刚折,尚异好奇。他又善于临摹古帖,往往真赝不易分辨。传世作品有书谱、千字文、景福殿赋等。其代表作书谱是孙过庭撰文并书写的一篇书法理论文章,也是历代传颂的书法名作精品,至今流传,成为学习草书的楷范。它是中国书学史上一篇划时代的书法论著。,孙过庭(648703),书谱,作品:,草书2,狂草是唐代(618-907)人张旭所创。狂草极难辨认,但却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图为张旭狂草图,字伯高,一字季明,吴郡(江苏苏州)人。世称“张长史。”工诗书,

18、晓精楷法,以草书最为知名。为人洒脱不羁,豁达豪放,嗜好饮酒,与李白、贺知章、李适之、李进、崔宗之、苏晋、焦遂称为“饮中八仙”。常于醉中以头发濡墨大书,如醉如痴,称“张颠”。时与李白诗,裴文剑舞称“三绝”。其书得之于二王又独创新意,书迹有郎官石记、草书右诗四帖等。相传他见公主与担夫争道,又闻鼓吹而得笔法之意;在河南邺县时爱看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并因此而得草书之神。颜真卿曾两度辞官向他请教笔法。,张旭(生卒年不详),作品:,郎官石柱记,草书右诗四帖,字藏真,俗姓钱,永州零陵(今湖南零陵)人。以“狂草”名世,史称“草圣”。自幼出家为僧,经禅之暇,爱好书法他性情疏放,好饮酒,酒酣兴发,于寺壁里墙,衣裳

19、器具,无不书之,自言“饮酒以养性,草书以畅志”。与张旭齐名,合称“颠张狂素”。怀素草书,笔法瘦劲,飞动自然,如骤雨旋风,随手万变。他的书法虽率意颠逸,千变万化,而法度具备。怀素与张旭形成唐代书法双峰并峙的局面,也是中国草书史上两座不可企及的高峰。传世书迹有自叙帖、苦笋帖、食鱼帖、圣母帖、论书帖、大草千文、小草千文诸帖。,怀素(725785),论书帖,作品:,食鱼帖,草书展示,明张弼草书“论书”,清蒲华草书轴,行书,“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运笔自由的一种书(字)体。行书不同于隶、楷,其流动程度可以由书写者自由运用。行书表现出浪漫唯美的气息.,最擅长写行书的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王羲之所书

20、的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行书是一种实用与审美价值兼具的书体,魏晋(220-420年)时开始流行。,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人,官至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他一变汉魏以来的质朴的书风,创为妍美流便的新体。有书圣之称,书法特点是奇而正,雄而逸,健而美,无一偏之弊,其书真迹无存,传世作品散见于宋以来所刻的众帖中,墨迹也多为唐人双钩填之摹本。保存至今的有姨母、丧乱、初月、快雪时晴、兰亭序等。其中兰亭序享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盛誉。,王羲之(303-361),作品:,姨母贴,丧乱帖,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据说有一次,王羲之到一个村子去。有个老 婆婆拎了一篮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卖。那种 竹扇很简陋

21、,没有什 么装饰,引不起过路人的兴趣,看样子卖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着急。王羲之看到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说:“你这竹扇上没画没 字,当然卖不出去。我给你题上字,怎么样?”老婆婆不认识王羲之,见他这样热心,也就把竹扇交给他写了。王羲之提起笔来,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五个字,就还给老婆婆。老婆婆不识字,觉得他写得很潦草,很不高兴。王羲之安慰她说:“别急。你告诉买扇的人,说上面是王右军写的字”王羲之一离开,老婆婆就照他的话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军的书法,都抢着买。一箩竹扇马上就卖完了。,王羲之的趣事,许多艺术家都有各自的爱好,有的爱种花,有的爱养鸟。但是王羲之却有他特殊的癖好。不

22、管哪里有好鹅,他都有兴趣去看,或者把它买回来玩赏。山阴地方有一个道士,他想要王羲之给他写一卷道德经。可是他知道王羲之是不肯轻易替人抄写经书的。后来,他打听到王羲之喜欢白鹅,就特地养了 一批品种好的鹅。,扇上题字,写字换鹅,东晋书法家,字子敬,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为羲之第七子。幼时从他父亲学书,后来取法张芝,别创新法,自创一格,与父齐名,人称“二王”。他的书法,兼精楷、行、草、隶各体,尤以行草擅名。他的楷书以洛神赋十三行为代表,其行书以鸭头丸帖、中秋帖最著。王献之是魏晋书家群体中的一位巨子。父亲王羲之的悉心的传授和指导,使他奠定了坚实的笔法基础。由于他是魏晋名家中晚出的一位,客观上为他提供

23、了博采众家之长、兼善诸体之美的机遇,赢得了与王羲之并列的艺术地位和声望。,王献之(344-386),中秋帖,作品:,字元章人称“米南官”。米芾能诗文,擅书画,精鉴别,集书画家、鉴定家、收藏家于一身,他是“宋四书家”(苏、米、黄、蔡)之一,又首屈一指。其书体潇散奔放,又严于法度。他的书法作品,大至诗帖,小至尺牍、题跋都具有痛快淋漓,欹纵变幻,雄健清新的特点。米芾的书法影响深远,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现在。米芾传世墨迹主要有苕溪诗卷、蜀素帖、方圆庵记、天马赋等,而翰札小品尤多。米芾擅水墨山水,人称“米氏云山”,但米芾画迹不存在于世。但目前唯一能见到的,也很难说是真正意义上的“米画”珊瑚笔架图颇有意趣。

24、,米芾(1051-1107),作品:,珊瑚帖,印刷字体,印刷术发明后,为适应印刷,尤其是书刊印刷的需要,文字逐渐向适于印刷的方向发展,出现了横平竖直、方方正正的印刷字体宋体。其发端于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宋朝,定型于明朝,故日本人称其为“明朝体”。由于宋体字适于印刷刻版,又适合人们在阅读时的视觉要求,是出版印刷使用的主要字体。,电脑字体,随看文化事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在西方文字体的影响下,又出现了黑体、美术字体等多种新的字体,如海报体、综艺体、勘亭流、少女字体等,及更多的宋体之变形,如仿宋、扁宋等。并将各类汉字电脑化,运用的范围更加广泛。,总结,通过研究中国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我们可以看到:汉字的发展起源于最初的甲骨文,经过了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直到当今的印刷字体和电脑字体。这既是一部中国汉字渐变发展与演变的历史,也是一部中国文化、中国文明的传承与演变的历史。,透过对汉字演变的研究,我们看到了古人多姿多彩的汉字图形,懂得了汉字波澜壮阔,精彩纷呈的演进历史,感悟着古今文明的传承,文化的繁荣与兴盛。,以上向大家介绍了汉字的发展与演变,你们能辨别出来下列字体吗?试试看。,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