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史秦汉.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782346 上传时间:2023-08-19 格式:PPT 页数:58 大小:18.5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城市规划史秦汉.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中国城市规划史秦汉.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中国城市规划史秦汉.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中国城市规划史秦汉.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中国城市规划史秦汉.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城市规划史秦汉.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城市规划史秦汉.ppt(5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城市规划史,咸陽城創建於戰國中期,秦孝文王時(250BC),宮館閣道相連30餘里。後來在統一的過程中,仿建六國宮殿,從咸陽城向東營建新宮,沿著渭水,達涇渭之交。,秦始皇大崇墳台,其陵墓是中國最大者。壘土為長方形,截去上部稱為方上,現存陵體為三層方錐形夯土台,東西長345公尺,南北長350公尺,高40餘公尺。,陵墓建築秦皇陵,陵墓建築秦皇陵周圍有夯土牆垣兩重,南北狹長呈回字型。內垣周長3公里,設東西北三門,外垣6公里,只設東門,陵墓在回字型城牆的南半部,呈座西朝東的規劃。,陵墓建築秦皇陵,汉长安城建于龙首原上,宫殿建筑在前,城垣建筑在后,并受渭河及其支流皂河的制约,北城垣呈与渭河平行的东北-

2、西南走向,并有折曲,即所谓“北斗”形状。南墙因受先于建造的长乐、未央二宫和高庙位置的影响,也不在一条东西直线上,中部外凸。城市平面不规则,后世附会为天象观念。,汉长安城西汉建都之初,利用秦代旧宫(长乐、未央),没有考虑修筑城墙。后因匈奴距长安仅数百里,轻骑一日一夜可到,威胁日紧。为安全计,公元前 194惠帝用五年时间加筑城墙。,汉长安城汉武帝时期,扩建汉高祖修筑的北宫,在其西侧新建桂宫,于长乐宫北新建明光宫,并在长安城西墙外营建巨大的建章宫。开凿昆明池及城市供水渠道。长安城虽然有城墙,但它并没有被当时的人看做都城活动的界限。汉武帝周回30里的建章宫更建在西墙之外,架设凌空阁道,跨越城墙,连通城

3、内的未央宫。显然汉武帝并不在乎城墙的限制和军事防御能力,而看中地形与供水。汉长安城选址于渭河南岸龙首原,城内的宫殿区均建围墙环绕,占据地势高的南部,主要殿宇又建于高台上,都是为了显示皇权的居高临下。,西汉长安城每边开三座城门,每门三个门道,中间是皇帝的御道(弛道)。城内垂直相交的大街分为若干职能区。宫殿:长乐宫初为皇帝视朝之所,后改为太后所居。未央宫为朝会之所。北宫、桂宫和明光宫为后妃之宫。武库:放置兵器,二宫之间。官署、贵宅:未央宫的北阙附近和长安城东北的宣平门内,故有“北阙甲第”与“宣平贵里”之说。,水陆交通便利,易集商贾。,长安城东西市长安城内商业区主要分布在城东北部和西北部,以西区最繁

4、华,是市场和手工业作坊区。三辅黄图卷二记载长安城有“九市”,“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此道即横门大街。于街中立市楼以监控、管理市场交易,市楼两侧分为东市和西市,其中西市在惠帝六年建城墙时已经存在。市场集中在西部是由于城东部为贵族聚居区,占地较多;城西临渭水,建有中渭桥和便桥,有横穿关中的东西大道跨越渭河的渡口,也是东来的西域行商进入长安城最近的地点。,皇家园林上林苑位于城外西南部,有数十处离宫别馆,取上游水源之便。并在西南郊开挖昆明池,既为操练水军,又能解决都城水源不足的问题。,汉长安闾里:长安城东北部地势最低,平民百姓所居,里是城市的基层行政组织。源自方里而井,居在公田之中的周礼所载土地、

5、人口的布局统计法。“长安城中八街九陌,闾里一百六十”。闾里的户数记载不一,四周筑墙垣。“里甲”里门不许临街,惟贵族甲第可,以示有别。长安城宫殿面积过大,这160闾里可能会有一部分设在城外。“东郭”,指宣平门外的居住区,反映当时人视长安城范围不限在城墙以内。,西汉墓葬移出城外,“陵旁立庙”,宫庙分离,宗庙退居次要。,西汉末年汉成帝及王莽在汉长安城南陆续建造礼制建筑,逐渐衍化出祭天于南郊的观念和制度。,汉长安符合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九经九纬,经涂九轨,面朝后市”;但因宗庙移至城外帝陵之侧,不存在“左祖右社”的制度。,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

6、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国即指国都,为每边长九里的方形城址,每边开三个城门;城中南北、东西向的街道各九条,街宽能容九轨之辙;面南而王,王宫所建坐北朝南,其左侧(东)建祖庙,右侧(西)立社稷坛;王宫南方面对上朝之廷,背后(北)开设市场,市场面积相当一夫之地,即方百步。,长城烽燧的比较西汉用夯土筑,唐代改用土坯垒砌新疆轮台县西24公里拉依苏河畔,汉代夯筑烽燧,边长67米,残高8米;唐代烽燧土坯垒筑,边长13米,残高14米。附近建边堡7050米。,固原秦长城,戰國時,各國在邊境築城牆防禦。秦統一天下後,將秦、趙、燕在北方邊境,防止游牧民族南侵所建的城堡貫串在一起,西起臨洮(甘肅岷縣),東到遼東

7、(浿水),長五千餘里,漢代又向東西加建。,秦漢時的土木工程長城,烽隧用蘆葦、沙石修築的漢長城,秦漢時的土木工程長城長城的施工與材料乃因地制宜。黃土高原使用板築或土墼,漢代玉門關一帶用砂石和蘆葦層層堆疊,赤峰一帶無土則以石塊砌成,遇溪谷又用木石混造。,长城起源于战国时诸侯间相互攻战自卫。地处北方的秦、燕、赵为了防御匈奴,还在 修筑长城。素统全国后,西起临洮,东全辽宁遂城,扩建原有长城,联成3000余公里的防御线。秦时所筑长城至今犹存一部分遗址,以后,历经汉、北魏、北齐、隋、金等各朝修建。现在所留砖筑长城系明代遗物。,秦漢時的土木工程靈渠219BC秦始皇為軍事所開鑿,214BC建成。位於今廣西興安

8、,又稱興安運河,海拔212米,攔河壩(即大小天平)壩高2.4米長30餘公里,開鑿在湘江與灕江之間距離最短的地方,溝通長江與珠江兩水系。,靈渠和萬里長城、都江堰、鄭國渠等齊名,而靈渠與春秋時代吳國所修的邗溝,同為世上最古老,現存最完整的古代水利工程。,西汉长城遗迹1,西汉长城遗迹,长城沿线边城,地图、画像砖、陶器反映的汉代城市生活,汉代地方城址位于桑干河谷的代郡(代王城),代王城,关于东汉洛阳城的布局,班固东都赋:增周旧,修洛邑傅毅洛都赋也说:分画经纬,开正轨涂,序立兆庙,面朝后市。平城门,正阳之门,与宫连,郊祀法驾所由从出,门之最尊者也。”后汉书:“建武二年,立太社稷于洛阳,在宗庙之右。”洛都

9、赋:“近则明堂辟雍灵台之列,宗祀扬化,云物是察。”,东汉都城雒阳城内占主要面积的仍然是皇室宫殿,南宫位于全城中部稍南,北宫居城市北部,两宫外建有围墙,两宫相距1里,有复道相连。学者认为南宫的前身可能是成周时代的王宫,周秦时代就存在南、北两宫制了。史记高祖本纪:“帝置酒洛阳南宫”,又汉书王莽传:“司徒王寻将十万屯洛阳,填南宫”,可知在西汉时洛阳已有南宫,朝廷的重大礼仪多在南宫举行,是比较重要的朝宫。管子:“凡仕者近(公)宫,不仕者与耕者近门,工商近市”。东汉雒阳的市场分布在城门附近。,小结:秦汉城市的变化及特点1 秦汉都城以宫殿为城市主体的结构很突出,宫殿与宗庙分离,都城以宫殿为城市中心,宗庙移

10、出城外,退居次要地位。2城墙的军事防御作用明显,但是早期城墙的功能并不仅仅着意于防御性,是城市的标志;市民居住的闾里和商业市场被正式纳入城市规划中,市场有了固定的位置,居民由血缘社会转为地缘社会。3前朝后寝的宫殿配置与联系,对中国王朝前期中枢权力机构的调整产生了重要影响。4 秦汉城市大多依托前代旧城或宫殿而建,尚没有明确的规划思想;注意城市供水渠网的建设。5 伴随着郡县制地方行政体系的建立,确立了地方城市层级网络;秦汉地方城市形态多方形轮廓。自秦代之后,中国城市规划已渐渐脱离多元化的自在发展的局面,受到古代帝王专制权力和迷信思想的影响,开始蒙上一层专权神秘主义色彩,这种思想,与汉代以后提倡的“

11、独尊儒术”的政治主张结合在一起,遂形成适应于封建社会的一套城市规划方法,一直延续了200D多年。,总体规划1.城市总体规划,必须服从城市建设宏观规划体制的约束。按照区域性宏观规划要求,作出具体安排。特别是作为经济分区城市群组织中各层次之中心城市的总体规划,更须遵循宏观规划的分工要求,来布署本城,并搞好相邻之间的城际配合协调,充分发挥其在群体组织中应有的作用。2.城廓应有分工,一般以城充作政治活动中心区,廓作经济活动中心区,并兼为城的外围防护。倘不建外廓,则可综合城廓分工的规划概念,将两个中心区统纳于一城之内,形成两个大综合分区。视城之主导职能,以决定主体综合分区。3.城可建外廓,也可不建外廓,

12、以发展郊县(区)办法,取代外廓功能,以利适当约制城市的膨胀,加速郊区发展。城廓配置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应视实际情况而定。一般大体上可分为环套,半环套及并列等形制。,4.宫是首都城市的主体,宫廷区是总体规划的核心。按择中立宫的规划传统,宫廷区应置于全城规划主轴线,亦即南北中轴线上。但也可以不设于此,而凭借“以高为贵”、“以多为贵”、“以大为贵”的封建礼制规划观念,来实现突出以宫为主的要求。郡县城可仿此格局,以郡县治所为核心来安排城市的总体布局。5.按照各功能分区性质及相互关系,合理利用地形,布置各种功能分区,不为旧的礼制规划秩序所约束。6.一般城市的总体布局应重视扩展规划境界,通过道路、河道、桥梁

13、等联络手段,使城郊凝为一体,以利城乡交流,繁荣经济。首都城市更应强化与广阔京徽的结合,既可发展首都城市经济,又可以京钱郊县作为京城屏藩。7.城市总体规划尚需适当展望未来,结合城市的具体条件,预筹城市各个方面的扩展需求。,分区规划 1.城市仍采取按功能划分区,并以此为基础,聚集若干性质相关之功能分区,组合为大的综合分区。一般城市都是由政治活动中心区和经济活动中心区两大综合分区所构成。可见城市分区实分为两个层次,即功能分区和综合分区两级。2.首都城市以宫廷区为主,结合宗庙、社樱、官署、府库、官府手工作坊乃至权贵府第等功能分区,组成政治活动中心区;以市为主,联系民营手工作坊、居民间里等功能分区,组成

14、经济活动中心区。郡县城的政治活动中心区,则系以郡县官署区为主体而组合的。3.手工作坊区分为官府及民营两种。各种手工业又按不同专业分区布置,同时尚需照顾相关专业之间的生产联系性。4.居住分区采取分阶级、按职业组织聚居,但以职业为主。居住区的分布基本上仍保持“仕者近宫,工商近市”的格局。5。城内不置墓葬,墓葬区划在城的近郊。基本上仍保持了分家族聚葬的习俗,权贵墓葬不与一般平民墓葬杂处。皇帝陵墓建置规模庞大的陵园,更置邑守奉。6.首都城市郊外可建置离宫别馆和规模庞大的上林苑,成为京城的一个特别分区。,道路规划 1.城市道路一般均采用经纬涂制的布局形式。具体布置应视城市分区布局的交通功能要求,结合地形

15、,作出合理安排。2.道路数量、道路分级以及城市各部分的道路分布密度,均视实际交通要求而定,不受旧丰L制营建制度约束。3.城市道路形制,可为“一道三涂”之制,也可为“一道一涂”之制,大抵京城采用“一道三涂”之制,一般城市多为“一道一涂”之制。“一道三涂”,即一条道系由三条平行的道路所组成,中涂为皇帝专用的“驰道”,左右涂为一般人行道。“三涂”宽度相等,中以排水沟分隔。城门门道,则与其祖对应之道路同制。4.道路不强求矢直,据实际情况和要求而定,允许有必要的合理曲折。5.首都城市及近郊的各宫观之间,可以架设复道,以资联系,构成首都城市空中交通网。6.水乡城市可利用天然河道,发展城市水上交通,与道路网

16、结合,构成城市水陆交通体系。,城市用地 增加城市经济性分区,如手工业区、商业区以及工商业者居住区等的用地比例,适当降低政治性分区,如宫廷区、官署区及其相应的设施的用地比例。宫廷区可以离宫别馆的方式,向郊区发展。,封闭的里坊制城市从三国鼎立到杨隋再次统一,中国经历了四个世纪长的分裂割据。周边游牧民族进入中原,农耕民族流动、迁徙,掠夺混战与社会动荡。丧失家园的移民对祖籍与门第的强调,世家大族,人身依附关系的部曲和客,组成经济能够自给的大族的庄园坞堡。,为什么会出现封闭的里坊制城市森严的等级制度,不活跃的城市经济,使城市形态突出军事防御的需要,对内控制和等级划分。“墙”的隔离功能,追求“分别士庶,不

17、令杂居”的思想,城市规划体现功能需求。宫墙、坊墙、城墙分别承担各自的职能,城市中的标志。坊墙约束街道成直线相交。城市呈现棋盘格式的形态,同时城市也融入了草原民族带来的特色。,“里”的渊源里在西周开始出现,那时的里基本分布在田野中说文:里,“从田从土”。段玉裁注:“有田有土,而可居矣。”清人王筠说文句读:“方里而井,民居皆在公田之中,故其立字如此”。可见“里”是一种具有耕地的聚落,它是作为以土地为中心的祭祀共同体而发生、发展起来的。,东周的“里”春秋以后,越来越多的开始向城内中,“里”也从城外搬到了城里,成为城市里的基本居住区。孟子尽心下:“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吕氏春秋先识览:“地从

18、于城,城从于民,民从于贤。故贤主得贤者而民得,民得而城得,城得而地得。”,里与坊秦汉的“里”,睡虎地秦简秦律:1、里有垣墙。“越里中之与它里界者,垣为院不为?巷相直为院,宇相直者不为院。”2、里有里门。“旞火延燔里门,当赀一盾。”3、里中的人家有院墙。封诊式穴盗:“内北有垣,垣高七尺,垣北即巷也。”内即居室。4、宅旁有树。封诊式封守:“门桑十木”。三辅黄图卷二:”长安闾里一百六十,室居栉比,门巷修直。”汉书卷12平帝纪:元始二年,又起五里于长安城中,宅二百区,以居贫民。张衡西京赋:“街衢相经,廛里端直。”,里与坊,秦汉“里”的形状,里通常为长方形,水经注卷25泗水:“阙里背洙面泗,南北百二十步

19、,东西六十步,四门各有石阃,北门去洙水百余步。”,里,门,汉书卷24食货志:“春将出民,里胥平旦坐于右塾,邻长坐于左塾,毕出然后归,夕亦如此。”里,可能有2或4座门,门的两侧可能有塾。塾,门两侧的堂屋。,一里之中住户,文献记载不一,以40家左右为常态。从汉简的记述来看,里内的居民,皆比户相连,列巷而居,井然有序。里中的建筑规划非常整齐,宅舍俨然,使得言某里某门,即可知人详细住所。,“张公子所舍,在里中二门东入。”,里与坊北魏的“里”“坊”平城:“其郭城绕宫城南,悉为坊,坊开巷,坊大者容四五百家,小者六七十家。”(南齐书魏虏传),“坊”的使用“坊”与“防”通用,“防”即指四周有围墙的区域。东汉以

20、后,宫中贵族的住处有称为“坊”的,到北魏时,开始对都城中居民的“里”称“坊”,有时“里”与“坊”互用。洛阳:“方三百步唯一里。”(洛阳伽蓝记)“九月丁酉,发畿内民夫五万人筑京师三百二十坊,四旬而罢。”(魏书世宗纪),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都城最具代表性的城市是各分立政权的都城:曹魏邺城、魏晋与北魏洛阳、东魏北齐邺南城,江南六朝都城建康、湖北鄂城的吴王城众多地方城址:高句丽山城、北方鲜卑城址、西北大夏、吐谷浑、西域诸王国城址。值得注意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都城的规划,虽然这个时期有很长时间处于对立或分治的情势,但是相互的摹仿和传递始终没有停滞,逐渐形成了一种都城规划设计的形态范式,从而为继起的盛唐都城与地

21、方城市规划开启了制度上的渊源。,三国曹魏邺城遗址东汉献帝建安九年(204)曹操平袁绍,营建邺城,受魏公,为王都。公元220年曹丕称帝移都洛阳,以邺城为北都。历五个北方割据政权建都,至大象二年(580)毁于兵火。邺城遗址位于河北省临漳县境,如今漳河南移,冲毁了邺城的南半部,地面除三台的金虎台和铜雀台的一部分基址,无其它踪迹。经考古发掘,找到了城墙、城门和道路,全城轮廓呈长方形,有七门。东魏、北齐在其南墙外建邺南城,曹魏邺城选址曹操看中相传春秋时齐桓公所筑的邺城,因其北临漳水,四面平沃,不仅控制维系太行山东麓南北交通线上的漳河津渡,并能利用西门豹治邺修建的水利工程,解决城市用水,粮秣靠漕渠直抵城下

22、。邺城的地理环境和交通条件均胜过邯郸,是邺城取代邯郸,被北朝政权选中,一度与洛阳相抗衡的原因。,邺城结构特点:金明门和建春门之间东西横街,分城为南北两区,北区为宫殿,南区为一般衙署和民里。宫城西部是铜爵园、仓库,东部有中央官署和贵族居住的戚里。城市出现南北中轴线:南垣正中的中阳门大道,正对宫殿区主要殿址。铜爵、金虎、冰井三台建筑,建在西城墙上,有明显军事防御性质,反映战争频繁,对营造洛阳金墉城有影响。邺城规划以东西横街将皇宫与中央官署、民坊分离,横街与中轴线构成“T”字型广场的布局标志着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史一个新阶段的开始,改变了汉代和汉代以前都城宫殿区分散配置的布局,对北魏、隋、唐,后世的都城

23、规划制度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公元220年魏文帝移都洛阳,建金墉城。,游牧民族建统万城公元413年南匈奴赫连勃勃发10万之众在奢延水北筑大夏国都统万城,“赫连龙昇七年,於是水(奢延水)之北,黑水之南,遣将大匠梁公吒干阿梨,改筑大城,名曰统万城”。统万城位于今陕西省靖边县城北55公里红墩界乡白城子村无定河北岸,屹立在毛乌素沙地东南边缘。,城址地势西北略高于东南,分东西两城并列,外围以郭城。城址建筑定位轴线略偏东北方,两城轮廓均为纵长方形。北垣在同一直线上,长1061米。中隔墙长692米,东城墙延伸至774米。西、南两墙折曲,西墙长721米;西城南垣长500米,东城南垣长551米,合计1051米。西

24、城和外郭城用青灰色夯土版筑,异常坚固,东城的城墙较薄,似乎是以后再扩筑。东西城的关系,西城应是其内城。,统万城西北城角,统万城,建安十六年(211)孙权始筑建业城(今南京),城址位于长江右岸石头矶。形态为宫城、都城两重,无外郭,篱笆为墙。以太初、昭明二宫为核心,受东汉雒阳的影响,官署位于城南御街两侧。建业城由军事城垒发展而来,相继为东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六朝的都城,历370年。东晋在孙吴苑城基础建宫(台城),周长八里,略呈正方形,确定以宫为城市中心,改称建康。仍只有宫城和皇城二重,长方形周长20里,无外郭城。全城被横街划为南北两部分,北置宫城、华林园和乐游苑;南有御街,长七里,旁列百官衙署。名称多依汉魏、,以体现,中朝首都建康城,六朝建康城的史料:(唐)许嵩建康实录。建康城选址:北依鸡笼(今北极阁)、覆舟(今小九华山)二山,东临青溪,运渎贯城而过。风水观兴盛于南朝,城址与墓址。风水观在南朝逐渐形成。,建康城周围有东府城、丹阳郡城、越城、西州城、石头城和白石垒等城堡拱卫。墓葬集中在石子岗和幕府山之阳。建康城以萧梁为最盛,增建三重城,城墙、城门包砖。宫城布局对北朝、隋唐有影响。侯景乱后衰落,陈朝稍有恢复,隋统一后,宫城和苑囿均毁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