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此文档电子版.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782893 上传时间:2023-08-19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239.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点此此文档电子版.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点此此文档电子版.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点此此文档电子版.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点此此文档电子版.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点此此文档电子版.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点此此文档电子版.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点此此文档电子版.ppt(3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语觉论”儿童语言获得新论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何克抗Email:http:/,“语觉论”儿童语言获得新论,第一讲 儿童语言获得理论的研究现状第二讲 关于“语觉是人类第六种感知觉”命题的 论证第三讲 语觉功能的生理基础及先天性第四讲 基于语觉的儿童语言获得理论第五讲 言语能力的先天性与感知性第六讲 语觉论对当前主要儿童语言获得理论的 继承与发展,关于“语觉是人类第六种感知觉”命题的 论证,语觉并非是一种无中生有的、人为杜撰的概念,而是客观存在并为人脑所独有的、专门用于感受与辨识口头语言中各种语义关系的第六种感知觉。这里强调的是口语中的语义关系,所以这种语义辨识必须在语音辨析的基础上才能

2、进行。换句话说,我们定义的语觉不仅涉及口语中的语义关系,还涉及口语中的语音,而且首先要辨析语音这就表明,语觉的输入通道(即接受外界刺激的感觉器官)必定与听觉器官(耳朵)有关。自古以来,在人们的观念中(包括在学术界)都认为人类只有五种感知觉。早在2000多年前,古希腊先哲亚里士多德就将感觉分为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五种。随着现代脑科学研究的进展,人体感觉系统的划分已愈来愈细,例如有的心理学家认为有十种感觉系统,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痛觉、运动觉、温度觉、位置觉和平衡觉;有的心理学家认为有三类共七种,即:视觉、听觉(这两种属“远距离类感觉”)、味觉、嗅觉、皮肤觉(这三种属“近距离

3、类感觉”)、肌动觉和平衡觉(这两种属“内部类感觉”)。但是,不管是按十种划分还是按七种划分的心理学家,若是主要从感知觉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感觉器官来考虑,则他们仍赞成按“眼、耳、鼻、舌、身”这五大类感官,将感知觉系统分为五种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躯体觉。总之,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包括心理学界、教育学界、哲学界)还没有人主张将语觉列为人类的第六种感知觉。那么,我们现在提出这一命题到底有没有科学依据呢?为了论证这一命题,必须首先对感知觉概念和感知觉系统的神经机制及其组成要素进行认真的剖析。,第二讲,关于“语觉是人类第六种感知觉”命题的论证,第二讲,一、当前学术界对感觉与知觉的认识二、感知觉系统的

4、神经生理机制及组成要素分析 三、感知觉系统正确分类的客观标准四、语觉系统的神经生理机制及组成要素分析五、依据感知觉分类标准对“语觉”作出的判定,一、当前学术界对感觉与知觉的认识,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在“知觉”条目下对感觉与知觉概念是这样解释的:“知觉(是)物质对象在人脑中的整体性的直接反映,是比感觉更进一步的感性认识形式。知觉和感觉的区别在于,知觉反映的不是对象的个别属性,而是由对象的各方面的属性及其相互关系构成的整体,是感觉的综合。它提供对象的整体的外部形象,使人们有可能把对象作为确定的事物来把握。知觉是人体的各种感觉器官即分析器在外物刺激下协同活动的产物,是大脑对各种刺激进行分析综合的

5、结果。对不同对象的知觉来说各种分析器起的作用往往有主次之分。按照起主要作用分析器的不同,有视知觉(如对图画的知觉)、听知觉(如对乐曲的知觉)等等的不同。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最重要的知觉。知觉的形成与实践有密切的关系。除了作为知觉的基础的感觉受实践的制约以外,知觉本身还受到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知识、经验、需要、兴趣、情绪、愿望、注意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同的个体对同一对象的个别属性的感觉即使相同,对这一对象的知觉也可能有很大的差异。”,一、当前学术界对感觉与知觉的认识,上面这段关于“感知觉”概念的阐述包含三个要点:(1)感觉是人脑关于物质对象(即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属

6、于感性 认识范畴,是形成知觉的基础。(2)知觉是人脑关于客观事物的各方面属性及其相互关系所构成的整体的反 映,它提供关于事物的整体性认识,使人们能把对象作为确定的事物来 把握;知觉是人体的多种感觉器官(也称“分析器”)在外物刺激下协同 作用的产物,是多种感觉的综合,是比感觉更进一步的感性认识;知觉 除了要受客观事物的制约以外,还要受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过程即兴趣、愿望、情绪、需要和认知结构(知识、经验)的影响。(3)依据知觉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感觉器官(即分析器)的不同可划分为视 知觉、听知觉等不同知觉类型。其中第一要点涉及感觉的定义;第二要点涉及知觉的定义(这一定义涵盖知觉的三个基本特征:一是人脑

7、关于客观事物各方面属性及其相互关系所构成整体的反映,二是人体多种感觉器官协同作用的产物即多种感觉的综合或整合,三是外部刺激与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第三要点涉及知觉类型的划分依据。,从目前心理学界流行的观点看,上述三个要点可以说已成为国内外大多数心理学家关于知觉的共识(尽管这些心理学家对感觉与知觉的表述与上述大百科全书的说法并不完全相同)。当然也有少数学者对此持有不同意见。例如,张厚粲教授就认为将感觉与知觉加以明确区分仍属传统作法,而现代心理学则不应将这二者截然分开。因为“近代的研究指出,事实上在感觉和知觉之间很难划分严格界限。有些信息的解释是在感官中开始、到大脑后继续进行的,二者属于统

8、一的加工系统,都受到大脑高级中枢指挥。因此,我们有时将感觉和知觉联系起来,合称感知觉。”有些完全支持上述三要点的学者(例如伍棠棣和李伯黍等人)尽管坚持感觉与知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考虑到二者之间有密切联系,也同样认为,有时可以把“感觉和知觉总称为感觉”,有时则可“总称为知觉或感知”。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已了解了当前国内外学术界对感觉与知觉的基本看法(体现为上述三要点),我们对这些看法大体上持赞同态度,只是对其中的第三要点即关于知觉类型的划分依据有所保留。另外,考虑到感觉与知觉之间确实有难以分割的天然联系,我们认为张厚粲和伍棠棣等学者的意见是可取的。所以在一般情况下我们把感觉与知觉二者合在一起统

9、称之为“感知觉”,只在必须作出区分的场合才单独使用感觉或知觉的概念。,一、当前学术界对感觉与知觉的认识,脑神经科学告诉我们:感知觉系统应由感觉器官、传入神经、皮层下的低级感知觉中枢(皮层下中枢可以不止一级)和大脑皮层的高级感知觉中枢等四个要素组成。下面我们就按“四要素说”对人类五种感知觉系统的组成要素作具体分析。1、视感知觉系统(简称“视觉系统”)的神经生理机制及组成要素 视觉系统的感觉器官是眼睛。对人眼适宜的刺激是波长范围在380780nm的可见光。眼睛的功能有二:其一是通过眼球光学系统在眼底视网膜上形成外界物体的映像,其二是通过视网膜将物像的光能(外界刺激的能量)转换为电脉冲形式的神经冲动

10、(即完成光能电能的转换)。视网膜是一个感光机构,它主要由三层细胞组成:由外至内依次为感受细胞层(该层细胞依其形状特征又分为锥体细胞和棒体细胞两种)、双极细胞层和神经节细胞层。当有光刺激作用于视网膜时,感受细胞(包括锥体和棒体细胞)中的某些化学物质出现生物化学反应,导致感受细胞膜的电位发生变化这就是视觉感受细胞的换能作用(光电转换)。两种感受细胞虽然都起换能作用,但功能并不完全相同:锥体细胞是在中等和较强的光线照射下起作用,主要感受物体的细节和颜色;棒体细胞则在昏暗光线下起作用,主要感受物体的明、暗。感受细胞虽能完成换能作用,但它产生的是缓慢变化的生物电位,还不是能满足传递视觉信息要求的神经冲动

11、。要解决这个问题还需有赖于神经节细胞。,二、感知觉系统的神经生理机制及组成要素分析,二、感知觉系统的神经生理机制及组成要素分析,1、视感知觉系统(简称“视觉系统”)的神经生理机制及组成要素 神经节细胞通过双极细胞接受感受细胞经换能而产生的电位变化(此处的双极细胞只起传递信息作用,它不对信息作任何加工)。由于这种电位变化与外界光刺激相对强度的对数成正例,所以是一种很缓慢的“级量反应”,不能由此形成可传导的动作电位(神经冲动)。神经节细胞的作用,就是将这种按级量反应的缓慢变化电位转换成按“全或无”反应的神经冲动(也称“神经发放”)。与此同时,由于神经节细胞具有很长的轴突,其末梢止于后丘脑的“外侧膝

12、状体”,这样也就完成了视觉信息由视网膜向皮层下低级视觉中枢的传入,而神经节细胞的轴突(轴突因为细长,也被称为神经纤维)就是实现视觉信息传入的传入神经,称为“视传入神经”(简称“视神经”)。,二、感知觉系统的神经生理机制及组成要素分析,1、视感知觉系统(简称“视觉系统”)的神经生理机制及组成要素 外侧膝状体一方面接受来自两眼颞侧的视神经,另一方面还接受来自两眼鼻侧的视神经。但前者不交叉,后者要交叉。也就是说,左外侧膝状体接受左眼颞侧的视神经和右眼鼻侧的视神经,而右外侧膝状体则接受右眼颞侧的视神经和左眼鼻侧的视神经。外侧膝状体的结构与大脑皮层相似,也由6层细胞组成。其中1、4、6层接受对侧交叉视神

13、经束(来自鼻侧)的传入;2、3、5层则接受同侧不交叉视神经束(来自颞侧)的传入。由外侧膝状体发出的第二级视神经纤维将视神经发放投射至大脑皮层的高级视觉中枢先到达视觉皮层基本区V1(在布洛德曼17区),继而V1又与视皮层的V2区(在布洛德曼18区)、V3区(在布洛德曼19区)、V4区(也在布洛德曼18区)等视觉皮层联络区发生联系。其中V1区先完成初步的视觉感知,V2进一步完成与图形、轮廓及运动感知有关的加工,V3实现动态形状感知,V4则是布洛德曼18区中与颜色感知有关的区域。,二、感知觉系统的神经生理机制及组成要素分析,1、视感知觉系统(简称“视觉系统”)的神经生理机制及组成要素 由以上分析可见

14、,视觉系统的四个组成要素是:眼睛(感觉器官,其中视觉感受器为锥体细胞与棒体细胞),神经节细胞的轴突(传入神经),后丘脑的外侧膝状体(低级视觉中枢),大脑视皮层的V1、V2、V3和V4区(高级视觉中枢)。,二、感知觉系统的神经生理机制及组成要素分析,2、听感知觉系统(听觉系统)的神经生理机制及组成要素 听觉系统的感觉器官是耳朵。对人耳适宜的刺激是频率为1620000HZ的声音。耳朵由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构成,它执行两种功能:一是通过外耳和中耳把声波引起空气振动所产生的机械能加以放大,二是通过内耳把放大以后的机械能转换为电脉冲形式的神经冲动(即完成机械能电能的转换)。放大功能的作用过程大致如下:

15、从外耳收集到的声波通过鼓膜传入中耳内由锤骨砧骨镫骨等三块小骨顺序组成的“听小骨杠杆系统”,从而把空气中的气体振动转换为听小骨中的固体振动;再经与镫骨连接的卵园窗把固体的振动转换为耳蜗内淋巴液的液体振动。在这气固液的三种振动形式转换过程中,由于鼓膜面积远大于卵园窗面积,加上听小骨杠杆系统中长、短臂不同而产生的放大作用,可以使声波的振动效应共增加约22倍。机械能电能的转换则是在内耳的耳蜗中完成。耳蜗是听觉的感受器,它是盘绕成两圈半的蜗牛壳形状的三层平行管状组织(耳蜗名称即由此而来)。耳蜗内的毛细胞(感受细胞)虽能完成换能作用,但它产生的感受电位也属缓慢变化的级量反应,还不是能满足听觉信号传递要求的

16、神经冲动,要解决这个问题还有赖于和毛细胞直接相连的螺旋神经节细胞。,二、感知觉系统的神经生理机制及组成要素分析,2、听感知觉系统(听觉系统)的神经生理机制及组成要素 螺旋神经节细胞是一种双极细胞:它的离心短轴突的末梢与上述毛细胞形成突触连接以便接受毛细胞兴奋所产生的感受电位,并将这种按级量反应的缓慢变化电位转换成按“全或无”反应的神经冲动(即神经发放);与此同时,该神经节细胞的另一根很长的轴突(中枢突)沿耳蜗轴线走出,穿过颅骨进入延脑的“耳蜗复核”,这样就完成了听觉信息由听觉感受器耳蜗向皮层下低级听觉中枢的传入。可见,螺旋神经节的另一根长轴突(神经纤维)就是实现听觉信息传入的“传入神经”(简称

17、“听神经”)。,二、感知觉系统的神经生理机制及组成要素分析,2、听感知觉系统(听觉系统)的神经生理机制及组成要素 耳蜗复核接受由同侧耳蜗螺旋神经节传入的全部听神经纤维后,将发出第二级听神经纤维将听觉信息继续向上传送。二级纤维中的大部分交叉到对侧的上橄榄复核,小部分不交叉的纤维则终止于本侧的上橄榄复核。位于桥脑的上橄榄复核在接受到本侧和对侧的纤维后再发出第三级听神经纤维将信息上传至中脑四叠体中的下丘。下丘接受到传入纤维后又发出第四级听神经纤维将信息上传至丘脑的内侧膝状体,然后由内侧膝状体发出最后一级神经纤维,将听神经发放投射至大脑皮层的高级听觉中枢先到达听觉皮层基本区A1(布洛德曼41区),继而

18、A1又与听皮层A2区(布洛德曼42区)、A3区(布洛德曼22区)等听觉皮层联络区发生联系。其中A1区先完成初步的听觉感知,A2和A3区则涉及更高级的听觉感知过程。由内侧膝状体发出的神经纤维一般认为主要投射至A1区,但也有学者认为,其中有一部分投射至听觉联络皮层区(A2、A3区)。,二、感知觉系统的神经生理机制及组成要素分析,2、听感知觉系统(听觉系统)的神经生理机制及组成要素 由以上分析可见,听觉系统的组成要素是:耳朵(感觉器官,其中听觉感受器为耳蜗内的毛细胞),螺旋神经节细胞的长轴突(传入神经),延脑的耳蜗复核,桥脑的上橄榄复核,中脑的下丘,丘脑的内侧膝状体和大脑皮层的A1、A2、A3区即布

19、洛德曼41、42、22区(高级听觉中枢)共七个。其中属于皮层下的低级听觉中枢有四个,按它们在大脑结构中由低高的排列次序(即听觉信息传递次序)可划分为四级,即:延脑的耳蜗复核(第一级)、桥脑的上橄榄复核(第二级)、中脑的下丘(第三级)、丘脑的内侧膝状体(第四级)。可见,听觉系统的皮层下中枢是相当复杂的,不仅要对大脑皮层中的高级感知觉中枢加以区分,就是皮层下的低级感知觉中枢也应作进一步的划分这对于科学地了解与阐明各种不同感知觉过程的本质以及下面将要进行的、关于语觉是否是第六种感知觉的论证都是至关重要的。,二、感知觉系统的神经生理机制及组成要素分析,3、味觉系统的神经生理机制及组成要素分析 味觉系统

20、的感觉器官是舌头。人类舌中含有甜、酸、苦、咸等四种基本味觉感受细胞,其他味觉由这四种味觉混合而成。多个味觉感受细胞组成一个味蕾,每个味蕾所含有的味觉感受细胞不等(平均为几十个)。味蕾分布于舌的乳头和舌表面褶叠而成的沟裂中。味觉系统的组成要素是:舌头(感觉器官,其中的味感受器是味蕾中的味感受细胞),面神经、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味觉传入神经),延脑的孤束核(皮层下的第一级中枢),丘脑的腹后内侧核(皮层下的第二级中枢),和大脑皮层的中央后回与前岛叶(高级味觉中枢),共五个。其中属于皮层下的低级味觉中枢有两个,依次为第一级和第二级。,二、感知觉系统的神经生理机制及组成要素分析,4、嗅觉系统的神经生理机

21、制及组成要素分析嗅觉 嗅觉系统的感觉器官是鼻子。嗅觉感受器是位于鼻腔上端嗅上皮内的嗅感受细胞。嗅感受细胞是双极细胞它向上皮表面突出的一极称为树状突,其末端呈圆形(称为“嗅小泡”)并向嗅上皮表面的粘液中伸出许多嗅纤毛,每一个嗅小泡中约有1030根纤毛,这些纤毛是气味与感受器相互作用的敏感部位;感受细胞的另一极是较长的轴突(中枢突),多个感受细胞的中枢突聚成较粗的嗅神经束(也称嗅絲),嗅神经束穿过筛板上的筛孔而进入颅腔,并止于作为嗅觉低级中枢的嗅球。这样就完成将感受器所产生信号传入皮层下中枢的过程。可见,嗅觉系统的组成要素是:鼻子(感觉器官,其中的嗅感受器是嗅上皮内的嗅感受细胞),嗅感受细胞的长轴

22、突即嗅絲(嗅觉传入神经),嗅球(皮层下的第一级中枢),前穿质(皮层下的第二级中枢),大脑边缘系统的海马回钩、前梨状区、杏仁核内侧等区域(高级嗅觉中枢)。,二、感知觉系统的神经生理机制及组成要素分析,5、躯体觉系统的神经生理机制及组成要素分析 躯体感觉模式由表及里可分成三个层次:浅感觉、深感觉、内脏感觉。浅感觉包括触觉、痛觉、温度觉、振动觉。浅感觉的感受细胞分布在全身皮肤中;深感觉是对关节、肢体位置、运动及受力作用的感觉,它们的感受细胞分布在全身关节、肌肉和肌腱等组织中;内脏感觉与其他感觉有较大不同的地方是,分布在各种脏器和血管壁中的内脏感觉感受器是受自主神经系统的支配,与大脑皮层中的高级神经中

23、枢无关,所以其活动往往不受大脑意识的控制而自动工作。由于本文所涉及的感知觉系统,皆是与高级神经中枢有关的系统,所以在下面的讨论中,我们将不再考虑内脏感觉。躯体觉系统的组成要素是:全身的皮肤、关节、肌肉和肌腱(感觉器官),相应节段的脊髓神经节的轴突(传入神经),相应节段的脊髓感觉中枢(皮层下的第一级中枢),丘脑的腹后外侧核与腹后核(皮层下的第二级中枢),大脑皮层中央后回的布洛德曼2区、3区(高级躯体觉中枢)。,三、感知觉系统正确分类的客观标准,以上的分析表明,凡是涉及大脑皮层高级神经中枢的感知觉系统(不包括内脏感觉系统)都由感觉器官、传入神经、皮层下的低级中枢和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等四个要素组成(

24、其中皮层下的低级中枢和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依感知觉系统的不同,可能不止一级,即可以包含两级甚至更多的级别)。各个要素具有各自不同的作用与功能。感觉器官主要完成能量转换作用把外部刺激的能量(光能、机械能或化学能)转换为电能(与外部刺激强度成比例的电位变化),并通过电位变化反映不同的感觉信息。传入神经主要完成模数转换作用把按级量反应的缓慢电位变化(模拟信号)转换为按“全或无”反应的神经冲动(数字信号),以便将感觉信息传入中枢系统去进一步加工。,三、感知觉系统正确分类的客观标准,皮层下的低级中枢完成感知觉的初级加工以视觉系统为例,通过视网膜(感觉器官)上感受细胞的换能作用可获得包括光谱成分、双眼视差

25、、速度、方位在内的多种感觉信息。这些感觉信息对于颜色、深度、形状、运动等视知觉的形成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光谱成分参与颜色知觉的形成,双眼视差参与深度知觉的形成,方位信息参与形状知觉的形成,速度信息则参与运动知觉的形成。不仅如此,每一种感觉信息甚至要参与多种知觉的形成,例如,双眼视差既参与深度知觉的形成,也参与形状及运动知觉的形成;方位信息除了直接参与形状与深度知觉的形成以外,还间接参与运动知觉的形成;光谱成分除了直接参与颜色知觉的形成以外,还间接参与运动、形状及深度知觉的形成。这表明,各种视知觉的形成不仅与视网膜上直接获取的感觉信息有关,还与这些感觉信息的整合及进一步加工有关。而这种整合及进一

26、步加工就要依靠皮层下的低级中枢和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来逐级完成。仍以视觉系统为例,其低级中枢是外侧膝状体。灵长目的外侧膝状体共有6层。其中两层由大细胞构成,分别接受右眼和左眼视网膜上神经节大细胞的输入;另外4层由小细胞构成,分别接受右眼和左眼视网膜上神经节小细胞的输入。经过外侧膝状体的整合加工后,在其大细胞层的输出神经纤维中主要携带有与运动及闪烁目标有关的信息;在其小细胞层的输出中则主要携带有与颜色、纹理、形状、视差等有关的信息。这些信息还需经高级中枢的进一步整合加工才能形成各种复杂的视知觉。,三、感知觉系统正确分类的客观标准,脑皮层的高级中枢完成感知觉的高级加工对于视觉系统来说,通过视觉皮层V

27、1、V2区内的串并行加工,与颜色、形状、深度、运动等知觉相关的视觉信息已经逐步分离,但是根据利文斯通(M.S.Livingstone)、休伯(D.H.Hubel)和万.埃森(Van Essen)等人的研究,要真正形成相应的颜色、形状、深度和运动等知觉,则还要涉及V3、V4甚至其他皮层区的联络加工作用,并且不同的视知觉有不同的视皮层知觉加工区(例如颜色知觉主要在V4区,形状知觉主要在V3区)。,三、感知觉系统正确分类的客观标准,显然,在感知觉系统的四个组成要素中,感觉器官固然十分重要(提供反映外部刺激的输入信息),但它提供的只是感觉信息;传入神经只对输入信息的形式加以改变(以便于在中枢神经系统中

28、传输),并未对输入信息的内容进行加工;真正把感觉信息整合、加工成知觉即完成对客观事物多方面属性及其相互关系的整体性认识的神经生理机制是后两个要素皮层下的低级中枢和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可见,如果讨论感觉系统,我们以感觉器官作为分类的依据或标准是合理的也是科学的,因为每种感觉器官确实只有一种最适宜的外部刺激,因而以感官为依据可对不同感觉系统做出明确的区分。但是,如果讨论的是感知觉系统,即不仅讨论感觉还要把相关的知觉也考虑进去(事实上,人们对客体对象的认识,不可能依赖只反映其个别属性的感觉,而必须通过对客体做出整体性把握的知觉),那么,由于知觉加工的主要机制取决于后两个要素,而不是第一个要素(感官)

29、,在这种情况下,若仍以感官作为分类的标准则必定不可能真正反映不同知觉加工过程的本质特征,从而将造成不合理的、违反科学的分类。,三、感知觉系统正确分类的客观标准,可见,为了保证感知觉系统分类的科学性,感知觉系统分类的客观依据应当是皮层下的低级中枢和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而不是感官。这样的客观依据或标准对于一般的知觉分类是否适用呢?以视知觉为例,对于颜色、形状、深度和运动这一类知觉来说,它们赖以形成的感觉器官、传入神经、皮层下的低级中枢都相同(即在感知觉系统的四个组成要素中,前三个要素都一样),只是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有些差别。但是,如上所述,视皮层的V1、V2、V3和V4区是在布洛德曼分区的17、1

30、8、19区,这三个区都在枕叶附近且彼此连成一片,所以一般也把布洛德曼17、18、19区统称之为“视觉皮层区”。这样,若是按细致的皮层区域划分,V1、V2、V3和V4可看作是不同的知觉加工区;若是按较粗畧的皮层区域划分,则它们也可看作是处于同一个较大的视觉皮层区内。正是由于这个原因,颜色、形状、深度和运动这一类知觉通常都被归类到视知觉系统(即把颜色知觉、形状知觉、深度知觉和运动知觉都看作是视知觉的一个组成部分)。这表明,我们所提出的新分类标准(以各自的低级中枢和高级中枢是否相同作为分类依据)对于一般的视知觉是适用的。下面我们就运用这一客观的分类标准对语觉(语义感知觉)系统的组成要素作一番认真的考

31、察,看看它与通常的五种感知觉(尤其是与听觉)在这方面存在哪些本质上的区别,从而最终判定它到底是不是完全独立于这五种感知觉之外的、人类所独有的第六种感知觉。为此,我们应先了解语觉系统的神经生理机制因为任何感知觉系统的组成要素都是由该系统的神经生理机制决定的。,四、语觉系统的神经生理机制及组成要素分析,所谓语觉是指客观存在并为人脑所独有的、专门用于感知与辨识口头语言中各种语义关系的感知觉。由于涉及口语中的语义,必须先感受与辨析语音,所以语觉输入通道必然与听觉输入通道有关(甚至重合)。但是,正如上面所指出的,知觉加工过程(即对各种感觉信息进行整合并解释其意义的过程)主要是由皮层下的低级中枢和大脑皮层

32、的高级中枢来完成,感觉器官只是为后面的知觉加工提供素材(即各种感觉信息),所以输入通道重合并不一定导致语觉(语义感知觉)系统与听觉(听感知觉)系统的重合。由于语觉是一个全新概念,应该说,迄今为止并未有学者对语觉系统的神经生理机制及其组成要素有过论述。但是按照传统观念,口头有声语言是被归入到听觉系统的,所以对“言语听觉系统”的神经生理机制及其组成要素(按照我们的观点这就相当于语觉系统的神经生理机制及其组成要素)还是有不少专家、学者作过深入的研究,他们的成果应可作为我们分析语觉系统的借鉴。,四、语觉系统的神经生理机制及组成要素分析,1、“言语听觉系统”的神经生理机制 目前关于“言语听觉系统”的神经

33、生理机制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是以伽赞尼伽(M.S.Gazzaniga)为代表。伽赞尼伽原为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斯佩里()的学生,曾为斯佩里的重大发现“左右脑有两个分离的意识系统”设计实验装置,是“认知神经科学”的创始人。他在1998年出版的专著“认知神经科学”一书中描述了一种言语理解与言语生成模型,并分析了该模型的神经机制。他指出,“在言语听觉系统中,信息按如下途径流动:语声输入在听觉系统中被变换为听觉信息,听觉系统再把该信息传递到顶颞枕叶联络皮层,由此再传送至沃尼克(Wernick)区。在该区,词汇的音位表征可通过音位信息访问。访问所得到的、有关词汇的音位表征信息再通过弓状束由沃尼克区传送至

34、布洛卡(Broca)区。在该区贮存有语法的性质、特征,并可形成短语结构。词的表征信息依次激活概念中枢所贮存的相关概念,于是就发生言语听觉的理解。而在言语生成过程中,将发生类似的事情:首先,概念中枢的某些概念被激活,并将概念(词汇)信息传送至沃尼克区,在该区生成相关词汇的音位表征,然后音位表征信息被传送至布洛卡区,在该区,即可依据音位信息生成控制言语发声器官动作的指令。”伽赞尼伽在这里简要地叙述了言语理解和言语生成的加工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大脑皮层区(高级中枢)。他认为,言语理解和言语生成涉及同样的神经生理机制都与三个言语中枢有关,这三个言语中枢分别是沃尼克区(在左半球的布洛德曼394

35、0区)、布洛卡区(左半球的布洛德曼44区)和概念中枢。按照伽赞尼伽的研究结果,概念中枢的定位是在缘上回和角回附近。,四、语觉系统的神经生理机制及组成要素分析,伽赞尼伽在他的上述言语模型中还提到了另一个皮层区直接接受来自皮层下听觉系统所投射信息的“顶颞枕叶联络皮层”。但是由于“顶颞枕叶联络皮层”就在布洛德曼39和40区,即属于传统的沃尼克区范围,所以,我们可以认为伽赞尼伽言语模型中所涉及到的高级言语中枢实际上只有上述三个即沃尼克区(起“语音辨析”作用将连续语音串按音位特征划分为由一个个单词组成的词串。伽赞尼伽认为,在沃尼克区存在“词汇的音位表征库”,因而,输入语音串可通过其中所包含的各个词汇的音

36、位信息,依次访问音位表征库并进行匹配比较而完成一个个单词的划分。),布洛卡区(起语法分析作用形成短语结构,完成句法分析)和概念中枢(在缘上回和角回附近,也叫“心理词汇”,起语义识别作用词义辨识,言语理解)。应当指出的是,在伽赞尼伽所确定的三个言语中枢中,虽然有两个和传统言语中枢的名称相同(布洛卡区和沃尼克区),但是伽赞尼伽已为这两个中枢的功能赋予了全新的内涵沃尼克区主司语音辨析,布洛卡区则主司语法分析及发音器官控制。当然,这种观点是否完全符合客观实际,还有待脑科学研究的进一步证实。令人感到有些遗憾的是,伽赞尼伽在具体阐明大脑皮层高级言语中枢作用的同时,未能对皮层下的低级言语中枢作相关分析(只是

37、提到顶颞枕叶联络皮层的输入信息来自皮层下的听觉系统,却没有对听觉系统在语音输入情况下的神经机制作必要的说明)。看来,这个问题很可能是被伽赞尼伽忽略或者是被回避了,这是不应该的,因为阐明皮层下低级中枢的组成对于区分言语听觉系统和一般听觉系统有重要意义;也许他也像许多心理学家那样,默认言语听觉系统的皮层下低级中枢完全和一般听觉系统的低级中枢相同(若是那样,那就错了,因为这种看法,是与实际情况相悖的)。,四、语觉系统的神经生理机制及组成要素分析,第二种观点以诺波.苏伽(Nobuo Suga)为代表。诺波.苏伽是美国华盛顿大学教授,长期从事高等脊椎动物听觉系统和人类言语听觉系统的研究。其研究的侧重点是

38、在皮层下的听觉通道,而对大脑皮层的言语及听觉高级中枢则较少涉及,因而和伽赞尼伽的研究正好具有互补性。诺波.苏伽认为人类言语声音的声谱图包含三个基本成分:恒定频率(constant frequency,简称CF)、调制频率(frequency modulated,简称FM)和噪声串(noise brust,简称NB。NB是指其能量散布在许多频率上的声音)。例如元音的声谱图通常由几个称为共振峰的水平带组成,最低的称为第一共振峰(F1),次低的称为第二共振峰(F2),依此类推。而元音即可由F1、F2和F3的组合来识别。当两个音素组合成一个单音节词时,将会出现一些称为过渡音的新成分,这些新成分就属于F

39、M;这些FM成分对于单词中辅音的辨别是至关重要的,例如爆破辅音k,t,p,g,d和b都是由一个元音的F1和F2之前的过渡音(即FM)来识别的。而擦辅音s和sh则要通过它分布在23khz以及4.4khz以上的噪声串(NB)才能辨别出来。由于人类的语音只有元音和辅音两类,可见,人类的言语声音确实是由上述三种基本成分组成的。诺波.苏伽把这三种成分称之为人类语声的信息载体元素(Information-Bearing Elements 简称IBE)。,四、语觉系统的神经生理机制及组成要素分析,如前所述,听传入神经(螺旋神经节细胞的长轴突)向大脑传送的神经冲动,要经过皮层下四个低级中枢的顺序传递才能最后投

40、射到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这四个低级听觉中枢依次为:耳蜗复核上橄榄复核下丘内侧膝状体。这意味着所有听觉输入信息转换为神经冲动以后都要经历几乎完全相同的听觉通路(即依次通过四个低级中枢)才能投射到大脑皮层。与这种传统观念不完全相同的是,诺波.苏伽认为,在低级中枢的四个级别中,每一级都由几个分区组成,而且每个分区都有一个频率轴。听觉传入神经纤维在每一级都有发散投射,从而在每一级上都形成关于耳蜗感受信号的多重表达。各级神经纤维的发散投射与聚合交互作用二者相结合,还使各级神经元生成一些新的信息特征。并分别称之为CF、FM或NB型特化神经元。为了处理口头语言这类复杂声音的需要,听觉中枢神经系统必须从IBE

41、的各种不同组合中提取不同类型的听觉信息,以便对元音和各种辅音进行辨析。这就是人类的听觉低级中枢能够对言语进行复杂声谱分析的神经生理基础。我们认为诺波.苏伽基于IBE的言语声谱分析理论是富有创造性的,它不仅清晰地阐明了人类听觉系统对言语进行声谱分析的神经机制,而且还正确地指出,听觉低级中枢系统的信息流并非像传统理论所说的那样,沿着耳蜗复核上橄榄复核下丘内侧膝状体这单一通道投射至大脑的高级听皮层,而是在这一过程中有逐级分化现象(每级都由几个分区组成),开始一、二级的分化较小,到后面三、四级逐渐加大。最终形成具有选择性的特化神经元,以完成对不同语音特性的分析。可见,按诺波.苏伽的观点,语言听觉通道的

42、低级中枢并非只有上述四个,而是有若干组(每组四个),在各组的第一、二级中,分区可能还不太明显,但是到最后一级必定是有很明确的分区。诺波.苏伽的观点是很有远见的,令人感到有些美中不足的是,她只是指出了各个听觉低级中枢存在有分区,以及分区的发展趋势,却没有告诉我们,在各个中枢内(尤其是在最后两级的中枢内)分区是如何划分的,即未能明确指出新分区的神经生理机制。要回答这个问题,还有赖于下述第三种观点。,四、语觉系统的神经生理机制及组成要素分析,第三种观点以一般的神经生理学家为代表。众所周知,神经生理学家和神经心理学家或认知心理学家不同的地方是,他们主要通过生理解剖来了解人体各个神经系统的生理机制及其功

43、能,他们并不去研究人类认知或言语的心理模型。但是他们的研究成果和理论观点却有可能为神经心理学家或认知心理学家所提出的认知或言语心理模型提供神经生理机制方面的有力支持。下面就以我国当代颇有影响的几位神经生理学家的观点为代表,对诺波.苏伽遗留的问题作出回答。第一位是复旦大学的寿天德教授。他把听觉系统在皮层下的最后一级中枢“内侧膝状体”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分区:腹核、背核和内侧核。并指出,内侧膝状体腹核接受来自中脑下丘(第三个低级中枢)的上行纤维,然后发出第四级上行纤维并投射至“原发听皮层”;内侧膝状体背核则主要接受来自中脑被盖(第三个低级中枢)的上行纤维,然后发出第四级上行纤维并投射至“非原发听皮层”

44、(内侧膝状体的内侧核,由于其传入与传出神经纤维只与躯体感觉有关,而与听觉系统无关,所以这里不予讨论。)寿天德教授在这里所说的原发听皮层是指大脑听觉皮层中的核心部位,相当于通常所说的听觉基本皮层A1区;他所说的非原发听皮层是指原发听皮层的周围区域,相当于通常所说的听觉联络皮层A2区和A3区。可见,对于听觉系统来说,寿天德不仅确定了第四个低级中枢的两个分区(即内侧膝状体的“腹核”和“背核”),还确定了第三个低级中枢的两个分区(即中脑的“下丘”和中脑的“被盖”,二者虽然同属于中脑且彼此邻近,但下丘在被盖的背部,二者并非同一区域)。,四、语觉系统的神经生理机制及组成要素分析,另一位是北京大学的孙久荣教

45、授。他根据当代脑神经生理解剖的证据指出,包括顶颞枕叶联络皮层在内的沃尼克区直接接受来自皮层下“丘脑枕”的投射(张培林教授在其主编的获奖教材“神经解剖学”中也确认这一事实)。丘脑枕的传入纤维也来自下丘,丘脑枕和内侧膝状体可以看作是言语听觉系统第四个低级中枢的两个不同分区(如寿天德所指出的,内侧膝状体还可进一步划分为腹核与背核这两个更小的分区或子区)。这样,通过寿天德、孙久荣和张培林等学者所提供的神经解剖事实,就不仅较好地解决了诺波.苏伽所提出而未能回答的问题,也对伽赞尼伽言语加工模型中被忽略或回避的问题在皮层下靠什么神经机制来支持这一理论上的缺陷作了非常重要的补充。2、“言语听觉系统”的组成要素

46、 如前所述,任何感知觉系统都是由感觉器官、传入神经、皮层下的低级感觉中枢和大脑皮层的高级感觉中枢等四个要素组成。听觉系统的组成要素是:耳朵(感觉器官,耳蜗内的毛细胞是听觉感受器),螺旋神经节的长轴突(传入神经),皮层下的听觉低级中枢依次为耳蜗复核上橄榄复核下丘内侧膝状体等四个,大脑皮层的听觉高级中枢则包括听觉基本皮层A1区(布洛德曼41区)和听觉联络皮层A2、A3区(布洛德曼42、22区)。,四、语觉系统的神经生理机制及组成要素分析,言语听觉系统和其他感知觉系统一样,也由感觉器官、传入神经、皮层下的低级中枢和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等四个要素组成。其中感觉器官和传入神经这两个要素和一般听觉系统相同,

47、但是正如诺波.苏伽所指出并被神经生理解剖所证实的,从皮层下的低级中枢开始,即有逐级分化发生,开始一、二级(即耳蜗复核上橄榄复核)分化较小,或者说尚未完全区分,但是到后面两级,分化就愈来愈大。如上所述,到第三级已由原来的一个下丘区划分为“下丘”和“被盖”两个分区;第四级则由原来的一个内侧膝状体区划分为“内侧膝状体”和“丘脑枕”两个分区(前者还可进一步划分为腹核与背核两个子区)。这表明一般声音的感知觉通道和口头语言的语音感知通道,在开始阶段是重合的,但随着知觉加工过程的深入而逐渐分开,从第3个低级中枢开始,言语听觉通道即与一般听觉通道完全分道扬镳。言语听觉系统在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更是与一般的听觉皮

48、层区完全不同。如伽赞尼伽所指出的,言语听觉系统的高级中枢有三个,分别是:沃尼克区(在左半球的布洛德曼3940区)、布洛卡区(左半球的布洛德曼44区)和概念中枢(也叫“心理词汇区”,在缘上回和角回附近);这表明,言语高级中枢和一般听觉高级中枢二者并不重叠。由以上分析可见,言语听觉系统的组成要素是:耳朵(感觉器官,听觉感受器是耳蜗内的毛细胞)螺旋神经节的长轴突(传入神经)耳蜗复核(皮层下第一级中枢)上橄榄复核(皮层下第二级中枢)下丘与被盖(皮层下的第三级中枢,它包含两个分区)丘脑枕(皮层下第四级中枢)大脑皮层的沃尼克区、布洛卡区和概念中枢也称心理词汇区(高级言语中枢,它包含三个分中枢)。下面一节我

49、们将要证明,这里所说的言语听觉系统的组成要素恰恰就是我们所定义的语觉系统的组成要素。,五、依据感知觉分类标准对“语觉”作出的判定,如前所述,为了保证感知觉系统分类的科学性,必须依据实现知觉加工的主要神经机制来分类,即要依据皮层下的低级中枢和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来分类,而不能依靠感觉器官来分类。眼、耳、鼻、舌、身这些感官只能用来划分感觉系统,而不适合用来划分感知觉系统(因为知觉加工虽然离不开感官,但是其主要加工机制毕竟不是在外周感官,而是在中枢神经系统)。既然言语听觉系统在皮层下的主要低级中枢和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都与一般听觉系统互不重叠,这表明二者的知觉加工过程与加工方式是不一样的(二者的共性只体

50、现在对声音的感觉方面,但就声音知觉和言语知觉而言,二者有很大差异)。因此,按照前面所论证的关于感知觉系统科学分类的客观依据或标准,我们显然不应该继续把言语听觉系统归入一般听觉系统的范畴(对于言语来说,讨论感觉是没有意义的,国内外学术界从来都是只讨论言语知觉)。把言语感知觉系统从一般声音感知觉(即听觉)系统中独立划分出来以后,使用什么名称来表述最恰当呢?当然,可以就用“言语感知觉”这一常用说法。但是,由于下述理由,我们认为采用“语义感知觉”(简称“语觉”)系统这一名称要更为科学些。,五、依据感知觉分类标准对“语觉”作出的判定,“言语”是指语言的运用,而语言涉及语音、语法和语义。正如我们后面将要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