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镇化发展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784838 上传时间:2023-08-20 格式:PPT 页数:21 大小:864.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城镇化发展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中国城镇化发展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中国城镇化发展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中国城镇化发展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中国城镇化发展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城镇化发展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城镇化发展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ppt(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左鹏飞,中国城镇化发展对农民收入影响研究,一、文献综述二、城镇化发展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分析三、中国城镇化发展队农民收入影响的现状四、中国省城镇化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实证研究五、对策建议及结语,主要内容,引言,英国的城镇化用了200年的时间。第二阶段是美国和北美的城镇化,那些城镇化规模更大,但是用了100年时间;第三阶段是拉美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只用了40-50年时间就基本完成了这一进程,然后中国的城镇化就开始了。中国发展观察 2010 影响21世纪人类社会进程两件最深刻的事情:第一是以美国为首的新技术革命;第二就是中国的城镇化。斯蒂格利茨 2000 世行会议 中国已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发展

2、还很不平衡,尤其是城乡差距量大面广,差距就是潜力,未来几十年最大的发展潜力在城镇化。李克强 2012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十八大报告,一、文献综述,(一)城镇化的定义,表1 各学科对城镇化的定义,小结:城镇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人口结构变化、产业结构调整、空间发展、社会变迁等多项内容,对经济、社会、人口环境等均有深刻影响。(二)城镇化与城市化只是词义上的区别,本质上一样。狭义的城市只包含“市”,不含镇;而城镇包含城市和乡镇。

3、城镇化包含了“城市化”又包含了“乡镇化”,涵义比城市化更广,体现了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城镇化,尤指农村“城镇化”,即以乡镇企业和小城镇为依托,实现农村人口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的职业转换过程,居住地由农村区域向城镇区域(主要为农村小城镇)迁移的空间聚集过程。本质:无论是城市化还是城镇化,都是为了转移农村人口,拉动经济增长,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二)城镇化与城市化,(三)城镇化与农民收入国外,1.国外:具体关于城镇化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国外研究并不多,代表人物有刘易斯、巴顿等。刘易斯(1954)提出了著名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型,主张通过城镇来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加

4、农民收入。城市经济学家KJ巴顿(1984)认为城镇产生的聚集经济效应,可以集聚市场、资源,创造出更大的需求进而带动农村地区发展。钱纳里(1986)根据多国模型得出:城镇化水平与居民收入存在着密切关系,即城镇化水平越低,居民收入越低;反之城镇化水平越高,居民收入越高。世界银行(1997)发布的世界发展报告中,也显示高城镇化率的国家或地区,农民收入相对高于低城镇化率国家或地区。,(三)城镇化与农民收入国内,2.国内:国内也有许多学者对城镇化与农民收入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张曙光(2002)认为较少的农村土地集聚了过多的农民,是制约农民收入增加的原因,他认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应该是通过城镇化手段把剩余

5、的劳动力从土地上转移出去。胡鞍钢(2003)通过计算得出城镇化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增加居民消费总额,因而他认为加速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马晓河(2004)从战略的角度看待城镇化的发展,他认为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除了要有短期的对策,更要有长期的战略思想,应该把重点放在提高城镇化水平上。宋元梁和肖卫东(2005)运用动态计量经济模型对我国城镇化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我国城镇化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之间存在着较强的正向交互响应作用,而且其长期的响应作用程度更显著、更稳定。厉以宁(2012)认为全世界最大的投资机会在中国,城镇化进程需要新建大量的基础设施

6、将给民营企业提供大量的投资机会,对农民进城就业、增加农民收入都很有帮助。(过70%基建才趋稳放缓),简评:1.国内外虽然对城镇化与农民收入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研究,但是缺乏系统性的分析,都只是针对其中一方面因素。2.国内外学者对城镇化发展与农民收入二者之间关系的研究,大多是理论定性分析,有少部分的运用计量模型进行的实证分析,但是很少有学者去深入研究二者的结构性关系。因而,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系统性总结归纳了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途径,同时,运用计量经济模型中的协整分析、长期均衡模型以及短期非均衡模型,分析城镇化对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的影响,研究了前人没有研究的城镇化对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中三次产

7、业性收入的分别影响。,(三)城镇化与农民收入简评,二、城镇化对农民收入影响分析,城镇化,农业,农村剩余劳动力,乡镇企业,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农村产业结构,农民收入,图1 城镇化对农民收入影响结构图,二、城镇化农业农民收入,(一)农业 1.改造传统农业 2.促进现代农业现代化农业定义:是以现代工业装备农业,以现代科技武装农业,以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经营农业。其基本特征是科学化、集约化、商品化和市场化。根本目的是提高土地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产品商品率,实现农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城镇化可以为农业实现规模化、机械化、专业化生产创造必要的外部条件。同时,城镇化推进会增加对农产

8、品的需求,繁荣农村市场,促进农村市场化发展。日本经验(1950-1977)(37%76%)日本在城镇化的中期(1961年前后),农业资源大量流向城市,耕地被大量占用,农业人口转移过多,农业生产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萎缩,粮食自给率出现了大幅下降,不能满足城镇化对农产品增加的需求。日本在城镇化中后期注意到农业、农村发展问题,在推进城镇化的同时,制定了大量法律促进,以节省劳动时间为主要目的,以农业机械化为中心农村发展。,(二)农村剩余劳动力据有关研究,当一国农村人口数量下降到总人口的25以下时,农业土地的集约化生产、规模化生产和专业化生产才能达到一定水平,农业的科技含量和服务水平才能大幅度提高,农民的收

9、入水平和整体素质才会有明显的进步。我国目前农村人口占比为48.73%,城镇发展创造着越来越多的就业岗位,吸引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地区转移。美国经验:美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从19世纪20年代开始,自由迁移一直延续到20世纪70年代,吸收农村劳动力的部门主要为大城市的工业部门和第三产业部门。,二、城镇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民收入,二、城镇化对农民收入影响分析,(三)农村产业结构 1.加快非农产业发展 2.农业产业结构升级通过农村城镇化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等非农产业转移,不仅可以优化农业内部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以及副业结构,还可以发展壮大农村二三产业,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产业结构升级。(四)乡镇企业

10、1.吸引投资 2.吸引人才(五)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三、我国城镇化发展现状及农民收入现状,(一)城镇化发展现状我国城镇化水平自1996年超过30以后,十六年间,城镇化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年均提高1.33个百分点。近几年来,城镇化更是进入高速发展轨道,2010年我国城镇化率为49.68%,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为51.27%。当前普遍认为,我国城镇化进程正处在快速发展阶段,并且这种快速发展趋势还将保持较长一段时间。目前,世界城镇化水平已经达到56%,高收入国家的城镇化水平已达到83%,中上等收入国家的城镇化率也已经达到77%,因而,我国目前的城镇化率仍然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并远远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面

11、临的问题:1.我国城镇化水平总体滞后2.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发展3.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4.“伪城镇化”、“半城镇化”5.城镇化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破坏,表2人均收入水平与城镇化之间关系,资料来源:根据World Bank WDI Database中有关数据整理所得,(二)农民收入现状,三、我国城镇化发展现状及农民收入现状,从1982年开始,国家出台的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有十四个,从2005年至今,我国连续8年的一号文件都是与三农问题相关。在国家对农村的大力支持下,农村事业得到极大发展,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也由1978年134元增加到2011年的6977元,提高了约52倍。然而,就目

12、前而言,我国农民收入存在以下问题:1.整体收入水平不高2.城乡收入差距较大3.农民收入增速缓慢4.主要以农业为主如何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就成为各级政府面临的一项重要议题。自上世纪90 年代末期开始,我国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国家也将城镇化作为调整和改善经济结构、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以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表3人均收入水平与城镇化之间关系,资料来源:根据各省市2011年统计年鉴中有关数据整理,三、我国城镇化发展现状及农民收入现状,四、实证分析,(一)数据来源本文采用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来表示城镇化率(X),衡量农民收入指标选取了如下四个:反映农民一年结余的农民人均年纯收入(Y)

13、;占据农民纯收入中主要部分的家庭经营性收入(Y0);来源于农林牧渔等方面的第一产业性收入(Y1);来源于工业和建筑业方面的第二产业性收入(Y2);来源于交通、运输、批发、零售等服务业方面第三产业性收入(Y3)。所选取的数据来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时间跨度为19842010年,样本变化趋势图见图1。Y0=Y1+Y2+Y3,四、实证分析,图2 城镇化与农民各种收入变化趋势图,四、实证分析,(二)分析方法协整分析方法(三)实证结果1、长期影响:从长期来看,城镇化与农民纯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第一产业性收入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印证了宋元梁、范爱军等学者的结论。2、短期影响:从短期来看,城镇化与农民纯收入、

14、家庭经营性收入、第一产业性收入之间存在不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可能原因是在城镇化发展初期,农民纯收入中的一部分要用于城镇化建设所需如房屋建设、家居产品购买等方面的支出,同时,城镇化建设也会直接对农民的生产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3、城镇化与农民第二、三产业性收入还形成长期均衡关系。,四、实证分析,(四)结果分析第一,长期中,城镇化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第一产业性收入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并且影响显著,因此应坚持城镇化这一长期战略,避免短期性政策。第二,短期中,城镇化与农民各种收入见的关系均不显著,并可能在初期存在一定的负相关,使农民收入减少,从长远来看,这是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自己调节过程,

15、国家应在城镇化初期给予农民适当的帮扶。第三,从上述研究分析可知,城镇化对于农民第二、三产业性收入还未产生有效影响,同时,农民的第二、三产业性收入增势缓慢,增量极少,说明目前我国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并未能充分惠及广大的农村地区。,五、对策建议,首先,遵循经济规律,明确城镇化战略的长期性。在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同时,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这一城镇化战略核心,稳步提升城镇化率。我国目前城镇化的地区性差异较大,各省、市、地区应根据各地实际情况积极稳妥地发展,不能盲目攀比,在追求城镇化率的提高的同时,更应重视城镇化发展的质量。其次,做好充足准备,完善前期各项工作。城镇化的实质是让农村居民转变为城市居民,这一转变中的关键因素是大量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户籍制度的改革、现代化农业的发展以及农村地区非农产业的发展,这一转变过程需要有充足的思想和物质准备。与此同时,城镇化的实质决定其长期性,应采取长期政策而非短期政策,尽可能避免短期行为,以保证城镇化对农民收入影响的正向促进作用持续、长久。最后,推动工业和服务业在农村地区发展。城镇化过程是产业结构的转变过程,应依托工业化升级带动城镇化发展,依托城镇化发展促进第三产业在农村地区的推广,提高农民的第二、三产业性收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