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行为心理学第四讲.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788693 上传时间:2023-08-20 格式:PPT 页数:52 大小:3.3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行为心理学第四讲.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环境行为心理学第四讲.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环境行为心理学第四讲.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环境行为心理学第四讲.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环境行为心理学第四讲.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环境行为心理学第四讲.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行为心理学第四讲.ppt(5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环境行为心理学第四讲,授课老师:肖楚楚 邮 箱:电 话:,第三章 环境行为关系理论,对于环境行为关系,不同学派的研究者基于不同的出发点,侧重于不同的方面,各自建立了自己的理论。每一种理论都是在一定的社会与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有些已经证实,有些还存在不足,有的比较成熟,有的仅仅是一种探索。因此,每种理论都有其适用的范围,但没有一种理论能够解释所有的环境行为现象。,(一)唤醒与情绪 唤醒理论认为,环境中的各种刺激都会引起人们的生理唤起,增加人们身体的自主反应。唤醒是由于大脑中心的网状结构被唤起,脑活动增加。唤醒其实就是激活处于“休眠”状态的各种身体活动,使它们达到活跃状态。唤醒是影响行为的中介变量和

2、干预因素。情绪是由行为、心理变化和主观体验组成的非常复杂的概念。认知理论认为,情绪包含强度和形式两种属性:唤醒水平决定情绪的强度,认知和评价决定情绪的形式。,一、唤醒理论,1.情绪的形式 情绪的形式最笼统的体现就是快乐和不快乐。情绪形式无法自主决定,常常是主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果。人总是本能地追求快乐,快乐是对提升生存状态行为的一种奖赏,并决定着对行动的选择。2.情绪的强度 无论愉快或不愉快的情绪,都会随着唤醒水平的提高而加强。情绪决定个人对环境的偏爱与选择。从生理角度出发,人不能总保持在高唤醒状态,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所需要不同的唤醒水平。,(一)唤醒与情绪,3.情绪的三因子论 由梅拉比安和拉

3、塞尔提出,包含三个独立的维度:快乐/不快乐、唤醒/未唤醒、控制/屈从。三因子论将情绪的形式与强度综合起来描述情绪的状态。他们还提出了由18对两极形容词组成的情绪状态的语义差别量表,用来评价由三个维度组成的情绪。,(一)唤醒与情绪,控制,快乐,不快乐,屈从,睡眠,唤醒水平,情绪的维度图,3.情绪的三因子论 拉塞尔和拉尼厄斯按愉快维度和唤醒维度对场所的情感性质做了近似描述。他们提出的40个描述情绪的形容词恰好在两维坐标上排列成圆形,横轴从不愉快到愉快,纵轴从睡眠到唤醒。,(一)唤醒与情绪,(二)环境刺激与情感评价 人的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受环境刺激的影响。1.广泛探索和特殊探索 感觉上的刺激不足和生理

4、上的饥渴同样难以忍受,这种心理上的饥渴状态会驱使个人像饥不择食一样到环境中寻求刺激,提高唤醒水平,这种行为称之为“广泛探索”。当个人被特定的环境所唤醒而引起注意时,就有可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企图涂过探索对环境的某种不定性,即知觉矛盾作出解释,这时发生的行为就是“特殊探索”。,一、唤醒理论,一、唤醒理论,美国 佩利公园,无论愉快还是不愉快,都会随着唤醒水平的提高而加强。人们本能的保持好心情,减少不愉快的感觉。,情绪决定着个人对环境的偏爱与选择,人不能总保持在高唤醒状态,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所需要不同的唤醒水平。,2.不定性、唤醒与情感评价 柏莱恩的研究表明:人对环境的情感评价与环境的不定性呈倒

5、U形曲线关系。,(二)环境刺激与情感评价,不定性,不定性,唤醒,情感评价,偏爱,不定性、唤醒与情感评价,2.不定性、唤醒与情感评价 柏莱恩将与探索和偏爱有关的环境特性称为“对照刺激特性”,包含四个方面:复杂性、新奇性、意外性和不一致性。复杂性环境组成要素的多样性与结构或组织的复杂性,也称视觉丰富性;新奇性环境中出现新的、或以前未曾引起注意的特性的程度;意外性环境出人意料的程度;不一致性某一环境要素与其周围背景不一致的程度。,(二)环境刺激与情感评价,2.不定性、唤醒与情感评价 根据柏莱恩的观点:复杂性、新奇性、意外性、不一致性中等的对象是最美的,而那些对照刺激特性过高或过低的对象则是不美甚至是

6、丑陋的。他的这个观点在绘画和音乐领域研究中得到了验证,在环境评价方面只得到部分验证。沃尔威尔得出了同样的结论(见右图),(二)环境刺激与情感评价,复杂性(多样性)与平均偏爱率,3.卡普兰对环境偏爱的研究 雷切尔卡普兰和斯蒂芬卡普兰用四个环境维度来预测对不同环境的偏爱,这四个维度为:(1)连贯性环境要素相互联系和有组织的程度;(2)易识别性对环境易于识别和理解的程度(3)复杂性环境要素的种类和数量;(4)神秘性环境中隐含的信息吸引人探索其中奥秘的程度。,(二)环境刺激与情感评价,耶尔克斯多德森定律指出:人在完成某项任务时,唤醒水平过低或过高都不能获得理想的效率,且容易发生错误。只有在唤醒水平处于

7、中等水平(即环境刺激适中)时才能达到最高绩效,即任务绩效与唤醒水平之间呈倒U形曲线关系(见右图)。这种最适宜的唤醒水平称为最优唤醒水平,而达到最优唤醒水平需要最适宜的环境刺激。,(三)唤醒与绩效,随着任务的难易,倒U形曲线的峰值会向左或向右偏移:在从事复杂任务时,最优唤醒水平偏低;从事简单任务时,最优唤醒水平偏高。在进行不同环境场所的设计时,设计者就需要考虑最优唤醒水平和最恰当的环境刺激对照特性:娱乐(观光)场所复杂性、意外性和神秘性 购物场所(医院)秩序性、识别性,(三)唤醒与绩效,令人不愉快的刺激所引起的紧张反应称为应激(stress)。应激包含主观反应和客观刺激两方面。应激是主体应付环境

8、挑战是出现的不平衡:当主体感到面临挑战而应对能力不足时,就会产生应激反应。,二、环境应激理论,应激包括生理反应、情绪反应和行为反应。1.生理反应 由加拿大生理学家赛利最先提出,又称为系统应激(system stress)。赛利的研究证明,在应激状态下,主体会经历一系列全方位的生理反应,这些反应包括连续发生的三个阶段:警戒反应、抗拒阶段、衰竭阶段,总称为一般适应症侯群,简称GAS。,(一)应激反应,2.心理反应 行为和情绪反应由拉扎勒斯提出,又称为心理应激(psychological stress)。同样的刺激在某一情境中不会引起应激,而在另一情境中则可能引起应激,这取决于个人的认知评价。个人的

9、认知评价取决于两方面:其一,个人心理因素(智力、动机、知识或经验)其二,对特定刺激情境的认知。,(一)应激反应,(一)应激反应,应激模型,按冲击强度和影响范围,应激物大致分为三类:灾变事件、个人应激物和背景应激物。1.灾变事件 灾变事件是势不可挡的应激物,如自然灾害、战争、重大技术事故等。特点:突发性,不可预告;强大的冲击力;涉及范围广,影响人数多。,(二)应激物的种类,2.个人应激物 个人应激物指应激性生活事件和一些烦心的日常琐事。心理学家霍姆斯和拉赫曾对一系列生活事件进行调查,根据被试们的排列整理出生活事件量表,也称社会再调查等级量表。150199分,中等生活危机;200299分,较严重生

10、活危机;300分以上,严重生活危机。,(二)应激物的种类,3.背景应激物 背景应激物指的是持续重复的日常干扰,如日常工作、每天上下班赶路、拥挤、噪声、空气污染等。这些稳定持续的刺激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情绪状态,长期的情绪状态形成了个人的心境。良好的心境有利于健康、生活、工作和人际交往;长期不良的心境会干扰人的正常思维,损害人体免疫功能,常常构成事故的隐患、重病或大病的诱因。,(二)应激物的种类,(三)适应环境应激的意义和代价 首先,应激具有唤醒作用,恰当的唤醒水平可以维持较高的任务绩效;其次,应激是一种全身心的唤醒与激活:它不仅唤醒和吸引人的注意去应付所面临的挑战,同时也激发了机体组织的活力和

11、免疫系统的战斗力。适当的应激是保持生命活力和增强个体生存能力的必要条件,但过分的应激有时需要付出过于昂贵的代价:首先,人处于应激状态下,常常把注意力集中于感知到的应激物而忽略其他刺激,甚至潜在的危险,以致造成造成连续的意想不到的严重后果;此外,某个或某些附加的应激物必然加剧应激反应,累积的结果超过了个人的应对能,则有可能进入衰竭阶段,造成“祸不单行”。,二、环境应激理论,二、环境应激理论,(一)环境的负荷 唤醒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个人所接受的感觉信息的多少。梅拉比安提出,可以用个人传递的信息量对环境加以描述,他把这一概念称为环境的负荷。在所有其他条件相等的环境中,高负荷环境比低负荷环境

12、具有更强的唤醒作用。梅拉比安认为,环境信息从三方面影响环境负荷:强度、新奇性和复杂性。,三、环境负荷理论,(二)信息负荷 信息负荷可以理解为人对环境的作用。科恩有关注意的观点认为:1.个人处理输入信息的能力有限,任何时候都只能投入有限的精力去注意这些信息;2.当输入的信息量超过个人的 处理能力时,就会发生信息超载(overload);3.输入的信息越强、越不稳定、越难控制,就越易耗费注意,使人处于过度唤醒状态;4.长时间的注意之后会引起信息超载现象,导致个人的注意暂时分散。,三、环境负荷理论,三、环境负荷理论,根据科恩的观点,环境负荷理论认为:1.个人处理输入信息的能力有限,任何时候都只能投入

13、有限的精力去注意这些信息;2.当环境提供的信息量超过个体的加工能力时,就会出现超负荷现象;3.当环境刺激出现时,个体要进行判断,并做出相应的反应;4.人对某个刺激的注意力不能持续不变,一段时间后注意力会暂时减弱,在这一段时间,就出现超负荷现象。,三、环境负荷理论,三、环境负荷理论,(三)环境负荷理论的现实意义 简化环境信息,提高人们对环境信息的有效选择与控制,是当今城市环境设计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城市设计与规划中,运用“注意”的规律、格式塔的组织原则、生态知觉的基本原理等对城市环境加以合理的组织,形成结构和秩序,有利于人们在识别建筑环境过程中化多为一,使信息处理过程得到简化。城市学家帕尔:在建筑

14、和人工要素越来越密集的城市环境中,每条街道重复同一模式,特别是许多住宅开发区建筑彼此相似从这一角度看,城市又是令人厌烦的、单调和缺乏刺激的环境,无聊和寻求刺激的心态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青少年的犯罪和破坏行为。沃尔威尔和卡普兰:人们认为最美的环境也是最自然的环境。,三、环境负荷理论,三、环境负荷理论,沃尔威尔提出:适中水平的刺激是最理想的刺激,包括刺激的强度、多样性和模式。每个人基于过去的经验都形成了自己最习惯的刺激,即最优刺激水平适应水平(adaptation level)。当环境刺激不符合个人的适应水平时,可通过两种方式求得平衡:一是改变自身对刺激的反应去适应环境;二是改变或选择环境刺激顺应自

15、己的需要。人类往往选择后者,即顺应。,四、适应水平理论,对新环境的适应是在一定范围内个人与环境相互协调与磨合的结果。环境刺激水平与个人适应水平相差越远,个人对环境的反应就越明显,适应也越困难。个人能否适应新的环境,取决于新旧环境差异的大小、个人适应能力的高低、以及在新环境中暴露时间的长短(见下图)。,四、适应水平理论,四、适应水平理论,适应水平理论认为人们可以通过某些机能来调整自身以适应环境。适应水平理论至少适合于解释三种环境刺激条件下的环境行为关系:环境中的感觉刺激输入、社会刺激输入和环境的改变运动。适应水平理论提出上述三种刺激可以在三个维度水平上发生变化:(1)强度;(2)刺激的多样性;(

16、3)刺激的模式,四、适应水平理论,四、适应水平理论,行为约束(行为局限),即某些因素干扰或妨碍自己想做的事情,这种干扰或妨碍可能是实际的客观存在,也可能仅仅是一种不自由的感觉。当人感觉到有环境事件约束自己的行为时,会产生一种不愉快的情感,这时人所做出的第一反应可能是试图重新建立对情境的控制,这种现象称为“心理对抗”。人对环境的控制感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有能力通过自己的行动改变不顺心的环境;一是自己有条件避开干扰性的刺激。,五、行为约束理论,行为约束理论还认为,当控制环境能力的恢复失败时,可能会导致习得无助感。也就是说,当多次努力重新获得控制环境的尝试失败后,人们会认为对于环境是无能为力的,于是放

17、弃了努力,并且通过“学习”认识到:对环境是无力改变的。因此,行为约束理论认为,环境对行为的限制包含三个基本的步骤:(1)觉察到对环境控制的丢失(2)阻抗(3)习得的无助感。,五、行为约束理论,五、行为约束理论,上述几种理论都可以纳入应激理论的结构体系中,如刺激过载可以看作是应激的结果;唤醒水平的提高是构成应激的一部分;最佳适应水平是应激反应的最终结果;行为约束(局限)是应激的标志。应激理论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解释噪音、污染等环境刺激对人行为的影响。,总 结,总结,本节主要讨论非个体行为与环境特征之间的关系,行为场景理论既体现了跨文化的共性,也存在着文化与亚文化的差异。心理学家巴克和赖特对场景开创了

18、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即通过对日常行为场景的系统观察和行为抽样研究生态环境中的行为现象,标志着心理学研究的一项重要突破使真实行为场景中所进行的研究在心理学界得到与传统的实验室研究同样的公认和重视,这一领域后来被称为生态心理学。,六、行为场景(生态)理论,六、行为场景理论,场所与其中人的行为共同构成了行为场景。(一)场所的环境特征 群体活动的场所,有些是专门设计的、比较复杂和封闭的、专门服务于特定目的,如剧院、教师、会议等,这些场所既有外显功能,又有潜在功能。有些场所(尤其是开放性场所),外显功能和潜在功能不那么泾渭分明,如中国传统的凉亭。自然环境本身的某些特征常常也能诱发一些非个体行为,从而成为某

19、些固定行为模式的场所,如一棵大树、一块林间空地等,这种自然的场所有时比人工特意建造的场所更吸引人。,六、行为场景(生态)理论,六、行为场景理论,(二)行为场景的人员配备 行为场景的人员配备涉及到场所的大小和其中人员的多少。维持某一行为场景所需的最少人员数量称最小维持量,场所能容纳的最多人员数量称为容量。场所中的人员分为执行者和非执行者,那些满足行为场景对成员的要求,并试图成为其中一员的人称为申请者。最小维持量、容量和申请者(包括执行者和非执行者)三者组合成行为场景中不同的人员配备状况。,六、行为场景(生态)理论,六、行为场景理论,(二)行为场景的人员配备 一般而言,场所是环境资源,执行者是人力

20、资源,非执行者是服务对象。当人员过剩时有可能引起拥挤,甚至伤害事故,需要在管理上采取措施改善现状:(1)调整对申请者的接纳标准(2)调整场所容量(3)调节场所成员的逗留时间,六、行为场景(生态)理论,六、行为场景理论,(三)场所的生命 场所在一定时间阶段内具有稳定的物质环境特征,支持着某些固定的行为模式。但从长远来说,它不是一成不变的,也是一个有生命的整体。因此,我们应该尊重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尊重场所的物质特征、尊重其中活动的人,同时也尊重它自然而然发生的变化。如何利用老旧建筑,如何将废弃的场所或半截工程加以改造利用,使它们获得新生,成为当今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镇江“二十一世纪乐园”、“三

21、国城”的夭折,六、行为场景(生态)理论,六、行为场景理论,(四)研究行为场所的现实意义 巴克的场景理论与吉布森的生态知觉存在着内在的联系,环境设计与环境管理不仅应该考虑其外显功能,也不能忽视其潜在功能,尤其潜在的危险不可掉以轻心。行为场景是人类环境中最贴近生活的小尺度系统,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个人的行为,如“孟母三迁”。,六、行为场景(生态)理论,对于同一环境现象,不同的理论是如何解释的呢(以个人空间为例)?唤醒理论认为,对个人空间的需要是由个体体验到的唤醒程度决定的;当个人空间的侵犯引起高唤醒水平时,个体就需要更大的个人空间。环境负荷理论则认为,对个人空间的需要,是因为环境提供的信息过载,此时,个体必须避免和忽略一些无关信息;因此个体往往采取退避的方式,这就需要有一定的个人空间,让退避成为可能。行为约束理论认为,个人空间受侵犯,个体对环境的控制力减弱,行为自由受到限制,因此,需本重新恢复行为自由,这就必须有足够大的个人空间。适应水平理论认为,由于个体差异,不同个体对空间的需求是不同的。环境应激理论则认为,当环境中的应激源过多时,为了避免各种应激源,个体就需要有足够的个人空间以回避这些应激物。最后,生态理论认为,对个人空间的需要是自然选择,以及具体环境决定的。,Thank You!,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