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好.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790049 上传时间:2023-08-20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21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文阅读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好.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现代文阅读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好.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现代文阅读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好.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现代文阅读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好.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现代文阅读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好.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现代文阅读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好.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文阅读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好.ppt(3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现代文阅读,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教学目的:,1.通过快速阅读、准确筛选文章的内容要点。2.培养学生综合概括能力。3.训练学生分析重要信息之间的相关性,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教学重点:确认并分析文章的内容要点。教学难点:把握重要信息之间的相关性。,导入:,前面我们学习了怎样正确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和文中的句子,目的是为了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旨。但是,并不是抓住了词语和句子,且能正确理解其含义,就能从整体上认识了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中心思想。这里,还需要解决确认句与句之间的相关性、学会归纳概括、提高有效阅读的速度等问题,这些都是提高阅读质量的重要方法,应该在时间中加强训练。,考试说明要求:“归纳内容

2、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要求归纳某一片段的思想内容或整篇文章的中心。”“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注意作品的整体构思、贯穿线索,以及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与安排。作品主题的概括要从作品实际出发,注意时代氛围、社会环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归纳内容要点是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作品阅读的常考点,但往往得分率不高。,所谓“要点”,现代汉语词典认为是“话或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的内容要点,就是指文章的主要内容,或者说是文章内容的精要之处。文章的内容要点,可以是指全文的,也可以是指文章的局部的。高考试题,这两方面的都有。就全文的内容要点而言,较典型也是比较难的是某年高考题第27题:“根据文意简要概括从

3、巴赫到莫扎特到贝多芬在音乐创作上的发展变化。(不超过60个字)”。某年高考题第21题也有点难:“这篇散文(长城)中,作者对历史上的长城的评价是什么?又是如何看待长城的现实的?”这也是着眼于全文的内容要点归纳。,一、归纳内容要点的途径,1找出相关的概括性语句 在具体的文章中,概括性的语句与具体的叙述描写或阐述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因此寻找概括性语句来概括内容要点,是最重要的途径。如:对高考题所选散文长城全文内容要点进行归纳,而全文的主体部分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写历史上的长城,其中有这样三句话:“所以我说,你是一卷凄婉的历史,长城!”“所以我说,你又是民族封闭的象征,长城!”“所以我说,你是一

4、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据此,作者对“历史上长城的评价”可归纳为以上三点:一卷凄婉的历史;民族封闭的象征;文化愚钝的标志。文章第二部分写现实的长城,其中有“他们的到来,使你显得十分开放,而且充满自信”这一个概括性的句子。据此,对“如何看待长城的现实的”这一小题,可以归纳为“开放,自信”。文章局部内容要点的归纳,一般说来,也可以运用这一方法。,2分析相关文字的层次 为了防止内容要点的遗漏,应对相关文字作大致的层次分析。威廉斯根据吉尔福特的理论,经10年实验,数百名教师参与,归纳出18种创造思考教学的策略。威廉斯认为,传统教学偏重教师的教学行为,以教材或教学内容为中心,而现代教学则特别重视以学

5、生为中心,这两者都忽视了教师、教材和学生之间不可分割的一体关系;只有将这三者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才能发挥最大的教学效益,促进学生思维和情感的发展。他曾设想过在不同学科中通过教师的教学,方法来引发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能力发展的教学模式。威廉斯的研究。由于其设计的整体性、灵活性和明确性而易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师的教学实践中收到了显著的效益。威廉斯的研究成果为什么会具有“整体性、灵活性和明确性”而易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师的教学实践中收到显著的效益?答案不超过60字。本题要求归纳文章局部的内容要点。怎样回答本题呢?首先要分析这段文字的层次。这段文字首句是概括性语句,为一层。下文“威廉斯认为”、“他

6、曾设想”各领起一个层次,最后一句是结论。,首句包括两个要点:有吉尔福特的理论作根据;有数百名教师参与,有10年的实践经验。中间两层包括两个要点:正确理处教师,教材和学生的关系;探求不同学科的教学模式。这四点就是威廉斯研究成果具有“整体性、灵活性和明确性”而易为广大教师接受并在实践中收到显著效益的原因。这样的归纳自然是正确的。如果不是这样通过层次分析来归纳,就会出现要点不全的毛病。,3提取精要,独立归纳 有的文章,虽然有概括力强的语句,但与试题要求归纳的角度并不一致;也有一些文学作品并没有相应的概括语句。遇到这样的情况,就要求我们根据要求,认定范围、提取精要,用自己的语言独立概括。前面提到第27

7、题“根据文意简要概括从巴赫到莫扎特到贝多芬在音乐创作上的发展变化。(不超过60个字)”就属于这种情况。当年选择的文章是爱尔兰作家萧伯纳的贝多芬之谜。,全文共四段,第一段介绍巴赫和莫扎特的音乐创作特色,第二、三两段详述贝多芬的音乐创作特色,最后一段说明贝多芬的音乐创作对后世的影响。文章首句说,“音乐的作用并不止于创造悦耳的乐式,它还能表达感情。”联系全文看,所谓“音乐创作上的发展变化”,就是在处理“乐式”和“表达感情”关系上的发展变化。首段说,欣赏巴赫的序曲,“好像观赏精美的波斯地毯一样,可是乐趣也只限于此”。可见巴赫只重“乐式”。莫扎特呢?它的音乐既表达感情,“又是乐式设计的杰作”,可见莫扎特

8、是既表达感情,又讲究乐式的。,关于贝多芬的音乐创作,文中说,他非常保守地使用旧的乐式,可是为了表达感情,“这些乐就被不客气地分散了”。可见它的音乐创作是感情突破乐式的。这样,该题的答案就行成了:巴赫只讲究乐式;莫扎特既讲究乐式又表达感情;贝多芬感情突破乐式。这样的答案正好从一个稳定的角度归纳出从巴赫到莫扎特到贝多芬“在音乐创作上的发展变化”,也符合文意,因而是正确的。一般说来,需要考生自己提取精要,独立概括的试题往往是比较难的。,二、归纳内容要点应该注意的问题,归纳内容要点的前提是对文章内容有准确的理解,对文章的写作思路有清晰的判断。在此基础上还应注意两点:1尽可能用原文中的词语作归纳 这是就

9、独立归纳而言的。尽可能用原文中的重要词语组织答案,可以防止归纳的不准确。2防止要点遗漏 要点遗漏,答案便不完整。防止的方法就是对相关文字作层次分析。这两点请参考下面的试题分析。,三、典型试题分析,1文中成人们的议论大体反映了哪几种态度?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说明(每种态度的概括限用46字)。村子附近发现了虎,孩子们凭着一股锐气,和虎搏斗了一场,结果遭牺牲了,于是成人们之间便发生了这样一串分歧的议论:立即发动全村的人手去打虎。在打虎的方法没有布置周密时,劝孩子们暂勿离村,以免受害。,已经劝阻过了,他们不听,死了活该。咱们自己赶紧别提了,免得鼓励孩子们去冒险。虎在深山中,你不惹它,它怎么会惹你?是呀!虎

10、本无罪,祸是喊打虎的人闯的。虎是越打越凶的,谁愿意打谁打好了,反正我是不去的。议论发展下去是没完的,而且有的离奇到不可想象。当然这里只限于人善良的人言论。至于那“为虎作伥”的鬼的想法,就不必去揣测了。但愿世上真没有鬼,然而我真担心,人既是这样的善良,万一有鬼,是多么容易受愚弄啊!,解析:这是高考题的第23题。试题所说的“议论”,就是用破折号标示的七种议论。从各句“议论”的内容看有四种态度:前两句“大体”上属一种态度,即起来斗争或发动全村打虎;三四两句属于明哲保身的态度;“虎在深山中”一句是是非不分;最后两句则是是非颠倒的态度。因为试题要求是“大体上”的,所以不必一一概括;概括时要抓住主要的文句

11、,即鲜明地表示某种态度的文句,否则要点会遗漏。,2从文中看,乡土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不超过28个字)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他从母亲的情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的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

12、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解析:这是高考题的第19题。从这段文字看,最后一句是小结句,“童年的烙印”就在该段的前几句中。前两句是领起性质的句子,打下“烙印”的应在这两句之后。中间的四句话分别为一层意思。第一层说的是“父亲”、“母亲”、“亲族”的爱;第二层说的是家乡的山水草木;第三层说的是“悲欢离合的家史”;第四层说的“邻里乡情”。,据此,本题的答案是:父母亲族的爱;家乡的山水草木;悲欢离合的家史;邻里乡情。如果不对这段文字作层次分析,不凭借文中的词语,就会像许多考生一样,比较容易的题目也得不到好分。,四、练习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

13、4题。,杂剧的产生“杂”与“剧”本为两个独立的字眼,唐人将其捏合为“杂剧”一词来概括某种表演形式时,自然要受到当时语言环境的影响。换言之,在“杂”与“剧”的诸种义项中,唐人的取义势必要打上时代的烙印。同时,“杂”与“剧”的组合也势必最能体现它所要概括的表演形式的基本特征,让人观其名而知其实。那么,最初的“杂剧”之名所要表达的特征是什么呢?其一是“杂”,也就是说,此种伎艺属于娱乐性质的俗乐而非雅乐,同时,该伎艺形式多样,杂七杂八。其次是“剧”,也即此伎艺包含了戏谑的科白形式。因其“杂”,所以杂剧,最初包含了许多杂戏的内容,这是杂剧从散乐杂戏是脱胎的痕迹;因其有“剧”,故其表演中又包含了诨科对白的

14、因素,这是杂剧区别于杂戏的重要标志。在这两个特点中,“杂”为形,“剧”为神,前者使杂剧形式多样化而具有综合性的优势,后者则使杂剧超越百戏的伎艺表演而升华为戏剧艺术。明乎此,我们就知道最初时杂剧何以和杂戏混称,就能了解杂剧与诸戏的差别,就能明白杂剧之名,之所以有从诸多的歧称中脱颖而出的原因。因为杂剧本身包含杂戏的内容,所以杂剧有时也被称为“杂戏”、“百戏”、“角抵之戏”、“参军戏”等名(其例证说下节)。这些名称要么过于宽泛而不能体现杂剧这一表演形式的特点,如杂戏、百戏;要么过于具体而不能概括杂剧的基本形态,如角抵、参军,从而最终将冠名权拱手让给了“杂剧”。,由此,我们还明白了另一个问题:杂剧何以

15、会在唐代产生。虽然与剧谈戏谑相近的俳优滑稽周秦就有记载,虽然与杂剧同属一路的散乐百戏先秦也已出现,但直到魏晋,二者一直局限在滑稽说白和伎艺性表演的戏路里,未越雷池一步。这一僵局,直到杂剧的问世才被打破。而杂剧之所以在唐代出现,是因为有了适宜的土壤,这一土壤就是魏晋以来盛 行的剧谈之风。剧谈作为一种戏谑斗嘴,不仅有诙谐滑稽,而且更强调“斗”即对抗性,其蕴涵的新的戏剧因素“剧”,也即诙谐的话语冲 突很容易在这片活土上发育为新戏种。那么,剧谈之风自何而来?我以为来自魏晋的论难。论难不自魏晋始,但成为社会习尚则在魏晋。当时的,士大夫受佛教玄谈的影响,好斗机锋,论难成风,王衍、王澄、谢鲲之辈皆为论难高手

16、。更重要的是,在这一时期,由于佛教论议的影响,论难逐渐向伎艺化、通俗化转变,由学术活动转化为民众的娱乐活动。剧谈就是一种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具有戏谑性质的通俗论难。在斗口一义上,二者相通。钓矾立谈:“是以一时豪杰,如萧俨、江文蔚之徒,举集其门。(韩)熙载又长于剧谈,与相反复论难,多深切当世之务。”这里,“剧谈”与“论难”并举,可见其意相近。当然,如前所述,剧谈更具有戏谑诮难之义。事实上,某些带有嘲诨意味的论难,已和后世的戏剧相当接近,如启颜录中有一段北齐弄痴人石动筒与法师的论难即是例子。,1“杂剧”之名所要表达的特征是什么?请简要作答。答:此种伎艺形式多样,属于娱乐性的属俗乐而非雅乐;包含了戏谑科

17、的形式。2“杂剧”与诸戏的主要差别是什么?答:杂剧表演包含了诨科对白的因素,具有综合性,表演也升华为戏剧艺术,而诸戏却未到达这一水平。(首段说:“包含诨科对白的因素”是杂剧与诸戏区别的重要标志。该段末句又对杂剧特征作出概括。还应与后两段对照),3作者认为杂剧产生于唐代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魏晋以来盛行的杂剧之风向通俗化、娱乐化转变;剧谈中的对抗性带来新的戏剧因素;有散乐、杂戏的基础。(原文第三段专论杂剧产生于唐代的原因,要抓住“剧谈”本身的变化和影响,但不能忽视“杂戏”等的基础),4根据文意作推断,下列说法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两项是()A杂剧脱胎于散乐杂戏,插科打诨、念唱做打等戏剧因素是不断增强的

18、。B杂剧也称为“杂戏”、“百戏”、“角抵之戏”等,因为它们都属于娱乐性质的杂俗之乐。C论难剧谈谐趣的话语冲突是杂剧对抗性诨科的诱因,它促使滑稽戏语向具有对立冲突的杂剧转化D论难剧谈的盛行改变了人们的审美倾向,使戏剧性的诨难成为一种被人接受的娱乐方式。E佛教的传播及其教义的影响是杂剧成为剧的重要原因。答案:B、E(杂剧也称为“杂戏”、“百戏”等,是“因为杂剧本身包含杂戏的内容”;文中谈到“佛教议论的影响”,未谈到佛教传播是杂剧成为“剧”的原因),(二)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4题。,白居易的美学思想 白居易继承儒家传统美学思想,强调诗歌在社会生活中应该发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积极作用。他

19、认为诗歌所以能发挥这样的作用,是由诗歌的本质决定的,即“诗言志”这个命题。所谓“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所谓“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诗歌”概括起来,也还是“诗言志”这三个字。正是诗歌的这种本质,决定了它可以普遍地感动人心,同时也决定了通过它可以见国风之盛衰,闻王政之得失,知人情哀乐,从而收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上下交和、内外胥悦的社会效果。,白居易这种思想的核心,显然是以乐记和毛诗大序为代表的儒家传统观点。但是,白居易终究生活在唐代,而不是生活在先秦和汉代。魏晋南北朝以来美学思想发展的新潮流不可能不对他发生影响。他在论证诗歌“补察时政”、“泄

20、导人情”的作用时,和孔颖达一样突出强调诗歌的抒情特性,这就是时代在他身上打下的烙印。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白居易从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这个大前提出发,引出一个结论,就是统治者应该允许并且鼓励老百姓把心中的喜怒哀乐之情抒发出来,白居易认为这样做有利于封建统治的巩固,就是他说的“善防川者,决之使导;善理人者,宣之使言”。这是为他的“新乐府运动”提供理论论证,集中体现了他的诗歌美学的现实主义精神。,根据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这个基本思想,白居易对梁、陈以来的诗歌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他说:“至于梁陈间,率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已于是六义尽去矣。”唐诗也一样,李白诗被他砍得只剩下不到十分之一,

21、杜甫的诗被他砍得只剩下三四十首。李、杜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别的诗人了。白居易批评的主旨是反对诗歌创作脱离社会生活的倾向,这是正确的。但是他要求每一首诗都要有政教美刺的寄托,否则就一概加以排斥,就有点太偏激了。,1从第一自然段看,白居易对诗歌的主张有哪些?请写出两点,每点不超过30个字。答:诗歌在社会生活中应发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是由“诗言志”的本质决定的。2“白居易这种思想的核心”中的“核心”指什么?答:核心是指儒家传统美学思想(观点)(不超过10个字),3魏晋南北朝以来的美学思想新潮流对白居易诗歌理论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写定出两点,总计不超过45个字。答:强调诗歌抒情的特性;认为统治者应允许并鼓励老百姓抒发喜怒哀乐之情,利于巩固封建统治。,4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A白居易认为“诗言志”是诗歌的本质,这种本质决定诗歌能发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B白居易认为没有政教美刺寄托的诗歌都不是现实主义的诗歌。C白居易认为唐代李白、杜甫的许多诗和梁、陈的诗一样,嘲风雪、弄花草,所以被他砍得所剩无几。D白居易对魏晋南北朝以来的诗歌理论尤其是梁、陈的诗歌理论持否定的态度。E白居易的诗歌美学思杨有许多合理因素,但是也有偏激之处。答案:C、D(对照原文可作判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