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临床专业《中医学考点》具体详解.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5793104 上传时间:2023-08-2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50.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院临床专业《中医学考点》具体详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医学院临床专业《中医学考点》具体详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医学院临床专业《中医学考点》具体详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医学院临床专业《中医学考点》具体详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医学院临床专业《中医学考点》具体详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医学院临床专业《中医学考点》具体详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院临床专业《中医学考点》具体详解.docx(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医学院临床专业中医学考点第一章导论1、四大医学典籍:黄帝内经、难经一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伤寒杂病论一一中医学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基础神农本草经一一中药学理论体系的基础金元四大家:刘完素一一寒凉派张从正一一攻下派朱震亨一一滋阴派李杲一一补上派叶天土一一卫气营血吴鞠通一一三焦的温病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三个基本特点:整体观念、恒动观念、辨证论治3、整体观念的内容: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4、证的概念: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5、辨证论治的概念:将四诊所收集来的资料、症状和体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分析和综合,辨识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正

2、邪之间的关系等,然后概括为某种性质证的过程。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实施治疗的过程。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1、阴阳的基本概念: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总概括。2、熟悉自然界和人体的阴阳属性归类:3、熟悉阴阳的属性特点:普遍性、相关性、相对性、可分性4、阴阳的相互关系: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5、阴阳的偏胜、偏衰、互损、转化:阴阳偏胜: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阴阳偏衰: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阴阳互损:阴阳偏胜伤及对方:阳损及阴、阴损及阳人体内正气的任何一方出现了虚损不足,招致对方受损伤的病理现象:阴阳俱损、阴阳两虚阴阳转化: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重阴必阳、重阳

3、必阴6、以阴阳来确定治疗原则和药物性能:确定治疗原则:损其有余、补其不足、阴病治阳、阳病治阴归纳药物性能:四气:寒热温凉五味:辛甘酸苦咸(淡涩)7、五行的特性:木:“木日曲直”,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火:“火日炎上”,温热、升腌、明亮、化物土:土爱稼嵇”,生化、承载、受纳金:“金日从革”,收敛、肃杀、潜降水:“水日润下”,寒原、滋润、向下、静藏8、熟悉*物的五行属性归类:自恁界Il人体五五五五五五五五五行五五五五五五五五五A时喋鱼答化气方就讦体华龙液神*他干力殳大乂东,木轩胆目就从想用号HttU苦赤泰长暑南星火C小青HH行棹笑中MS11甘黄段化川中长土甘口肉后思意歉西9.A日冬白卷收修两枚金A

4、大鼻皮G恁涵处突入M明程*9R亚京北冬水粉耳母发RE哗9、五行的相生、相克、制化、相乘、相侮:相生:指五行之间相互滋生和促进的关系。相克:指五行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制化:五行之间的生中有制,制中有生,相互生化,相互制约的生克关系,称之为制化。相乘:即相克太过,超过正常制约的程度,使事物之间失去正常的协调关系。相侮:指五行中的任何一行本身太过,使原来克它的一行不能去制约它,反被它所克制,即反克,又称反侮。相生:肝藏血以济心一木生火 心之阳以温脾一火生土相克:肝木条达以疏泄脾土之壅塞一木克土心之阳热以制肺金之肃降太过一火克金脾散精以充肺一土生金肺肃降以助肾一金生水肾藏精以养肝一水生木10、相生关系

5、、相克关系的传变:相生:“母病及子”和“子病犯母” 相克:“相乘”和“反侮”11、相生、相克规律确定的治疗原则:牌士运化以制约肾水之泛滥一土克水 肺气肃降以克制肝阳之上亢一金克木 肾水上承以制心火之亢烈一水克火相生: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一滋水涵木法、益火补土法、培土生金法、金水相生法相克:抑强扶弱,分清主次一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泻南补北法第三章藏象学说1、五脏的概念、功能:五脏多为实质性脏器,包括心、肺、肝、脾、肾,其主要生理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2、狭义之神的概念: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3、心的功能和系统连属:功能:心主血脉和心主神志系统连属: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

6、于舌,在志为喜,在液为汗4、肺的功能和系统连属、肺主宣发肃降的生理作用、肺主治节的生理作用:功能:主气、司呼吸,主宣发(排出浊气输布精微和津液宣发卫气,调节媵理开阖)和肃降(吸入自然界清气向下输布精微和津液清肃呼吸道异物),通调水道,肺朝百脉,主治节(肺司呼吸,调节气体交换调节气机,调节气的升降出入助心行血,推动和调节血运调节水液代谢)系统连属: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志为忧,在液为涕5、肝的功能和系统连属、肝失疏泄的临床表现:功能:主疏泄(调畅气机助脾胃运化及胆汁分泌排泄调达情志调节生殖功能)和主藏血系统连属: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在志为怒,在液为泪肝失疏泄的临床表现:胸胁、

7、两乳或少腹胀痛不适;头目胀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眩晕飨泄,呕逆暧气,脱腹胀痛,便秘,口苦,纳食不化,黄疸;肝气郁结;排精失常,月经周期紊乱,痛经闭经。6、脾的功能和系统连属:功能:主运化(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脾气主升(升清和升举内脏)和脾主统血系统连属:在体合肉、主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7、肾的功能和系统连属、肾精功能、肾阴肾阳作用,功能:肾藏精,主水,主纳气系统连属: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和二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肾精功能: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机体物质代谢和生理功能的原动力肾阴肾阳作用:对机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具有滋润濡润(肾阴)和推动温煦(肾阳)的作用

8、8、六腑的生理功能:六腑多为中空管腔性脏器,包括胆(主决断和助消化)、小肠(受盛化物与泌别清浊)、大肠(传化糟粕)、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以降为和)、膀胱(贮存排泄尿液)和三焦(通行元气与运行水液),以受盛、传化水谷糟粕为主要生理功能。9、奇恒之腑的组成: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形似六腑,功类五脏,兼藏精气10、气的生成,气的功能,气的运动,气的生成:来源于父母的先天之精气、饮食物中的水谷之精气和存在于自然界的清气,通过肺、脾胃和肾等脏腑生理功能的综合作用而生成。气的功能: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气化作用气的运动:升、降、出、入Ik血的生成,血的功能,血的运行与脏腑

9、组织的联系:血的生成:饮食物经胃的腐熟和脾的运化,转化为水谷精微,水谷精微再经脾气的升清上输于肺,与肺吸入的清气相结合,通过心肺的气化作用,将营气的精专物质和有用的津液注之于脉,化而为血。血的功能:营养滋润全身与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血的运行:是在心主血脉、肺朝百脉、脾主统血和肝主藏血的作用下相互协调下进行的。12、津液的概念,津与液的区别,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与脏腑的关系,津液的功能:津液: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津:性质较清稀,流动性较大,布散于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起滋润作用。液:性质较稠厚,流动性较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组织,起濡润作用。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津液的功能:滋润濡养

10、,化生血液,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排泄代谢产物13、掌握气与血的关系:气为血帅:气能生血、行血、摄血血为气母:血能载气、养气饮f胃一小肠一脾一肺一肌肤大肠I全身一肾一膀胱大便(气化)小便第四章病因病机1、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六淫: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特点:外感性、季节性、地域性、环境性、相兼性、转化性2、风邪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性善行而数变风为百病之长风性主动3、寒邪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主痛寒主收引寒性清澈4、暑邪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性升散,扰神耗气伤津暑多挟湿5、湿邪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湿为阴邪,损伤阳

11、气、易阻气机湿性重浊湿性粘滞湿性趋下,易袭阴位6、燥邪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7、火邪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火为阳邪,其性炎上易扰心神易耗气伤津易生风动血易致肿疡8、掌握疣气的概念,了解防气致病特点:疣气:一类传染性很强的致病因素,又称瘟疫、疫历、疫气、异气、疫毒。致病特点:传染性强,易于流行发病急骤,病情危重一气一病,症状相似传染方式各异9、掌握七情的概念,七情的致病特点:七情:即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致病特点:直接损伤五脏(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影响脏腑气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影响病情转归

12、10、了解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的致病特点:11、掌握痰饮的概念,痰饮的病证特点:痰饮: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一般比较稠浊的称为痰,清稀的称为饮。致病特点:一阻滞气机、阻碍气血运行致病广泛,变化多端病势缠绵,病程较长易扰乱神明多见滑腻舌苔病证特点:肺咳嗽咳喘咳痰心一一胸闷心悸,神昏痴呆,癫狂胃恶心呕吐,胃脱痞满头一眩晕,昏冒经络一一痕疡痰核,肢体麻木,半身不遂咽喉一一咽梗,异物感12、掌握瘀血的概念,瘀血的病证特点及临床表现:瘀血:凡血液运行不畅,或血行受阻,滞留于经脉、组织之中,或体内存留离经之血未能消散者,都称为瘀血。病证特点及临床表现:疼痛、肿块、出血、紫细(舌质紫暗舌有瘀斑,舌

13、下静脉曲张)、脉涩或结代13、掌握正、邪的概念,正、邪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了解实证与虚证的概念:正气:是指人体的功能活动及产生的抗病、康复能力。简称“正”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简称“邪”。正邪盛衰与发病(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根据;邪气侵袭是发病的重要条件;正邪相争的胜负决定发病的与否)正邪盛衰与病邪出入正邪盛衰与虚实变化(实:邪气亢盛;虚:正气不足)正邪盛衰与疾病的转归(正胜邪退:疾病好转或痊愈;邪胜正衰:疾病恶化)14、掌握气滞、气逆、气陷的概念,了解其临床表现:气滞:指气机郁滞而流通不畅的病理状态。气逆:指气的下降不级或上升太过,致脏腑之气逆上的病理状态。气陷:在气虚的基础上,以气的

14、上升不及和升举无力为主要特征的病理状态。第五章四诊1、掌握神的概念,望神的内容、临床表现及意义:神:人体生命活动总的外在表现(广义);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狭义)。望神:通过观察人体生命活动的整体表现来判断病情的方法。有得神、失神、少神、假神四种情况。得神:神志清楚,表情自然,反应灵敏,精力充沛,面色明润含蓄,两眼灵活明亮,呼吸顺畅,形体壮实,肌肉丰满。表示正气充盛,脏腑功能未衰,或病情较轻,预后良好。少神:精神倦怠,动作迟缓,少气懒言,反应迟钝,面色无华,两目乏神。表示正气已伤,脏腑功能不足,多见于虚证。失神:目光晦暗,瞳仁呆滞,精神萎靡,反应迟钝,呼吸气微,面色晦暗,甚至神志昏迷,循衣摸床

15、,撮空理线,或卒倒而目闭口开,手撒遗尿。表示正气大伤,脏腑功能虚衰,病情严重,预后较差。假神:垂危病人出现的暂时性的某些症状“好转”假象。表示病情恶化,脏腑精气将绝,预后不良。2、掌握常色与病色的概念,常色的内容与意义,病色的内容与主病:常色:正常面色与肤色,因种族不同而异。正常面色为微黄透红,明润光泽。常色有主色和客色之分。主色:指由禀赋所致、终生不变的色泽。客色:指受季节气候、生活和工作环境、情绪及运动等不同因素影响所致气色的短暂性改变,非疾病所致。病色:由疾病造成的面色及全身肤色变化,包括五色(青、黄、赤、白、黑)善恶与变化。善色:明润光泽而含蓄,表示病情较轻,预后较好。恶色:晦暗枯槁而

16、显露,表示病情较重,预后欠佳。青:主寒、痛、瘀血、惊风(气血运行不畅)赤:主热证(火热鼓动气血,充盈脉络)黄:主(脾)虚、湿、黄疸(脾失健运,水湿不化;或气血乏源,肌肤失养)白色:主虚、寒、失血(阳虚血行无力;或脉络空虚,气血不荣)黑色:主肾虚、水饮、瘀血(阳虚阴盛,水饮内泛;或气血凝滞,经脉失养)3、掌握舌诊脏腑部位分属,正常舌、苔及病理性的舌、苔及主病;(红舌、绛舌、胖大舌、齿痕):舌质:即舌体(舌的肌肉脉络组织),反映脏腑气血盛衰正常舌象:淡红舌薄白苔舌苔:舌面上附着的苔状物(胃气所生),反映疾病的性质及深浅红舌:主热证一一舌红苔黄(实热新病)、舌红少苔(阴虚内热)绛舌:主邪热炽盛、主瘀

17、舌绛有苔一一温热病热入营血,或脏腑内热炽盛舌绛少苔或无苔,或有裂纹一一久病阴虚火旺,或热病后期阴液耗损胖舌:主虚、湿舌淡白胖嫩,苔白水滑,多为脾肾阳虚,水湿停留舌红绛胖大,苔黄厚腻,多是脾胃湿热,痰浊停滞齿印:主脾虚湿盛舌质淡嫩,边有齿痕,多为脾虚舌体胖大,舌质淡白,苔白湿润而有齿痕,常为阳气虚弱,水湿内停4、掌握脉诊的部位、正常的脉象:部位寸关尺左心肝肾右肺脾胃命门(肾)手指食指中指无名指脉诊部位:常用取寸口脉。寸口可分寸、关、尺三部。正常脉象:三部有脉,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一息四至,来去从容,和缓有力,节律均匀。第六章辨证1、掌握表证的特点、证候,里证的证候,表证和里证的区别:表证主要见于

18、外感疾病初期阶段,具有起病急、病程短、病位浅的特点。表证的临床证候为新起恶寒发热;喷嚏,鼻塞,流涕;头身疼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浮。里证主要见于外感疾病的中、后期阶段,或内伤疾病,具有病情较重,病位较深,病程较长的特点。里证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以脏腑的证候为主,常见咳嗽、腹痛、二便异常、胸闷、胸痛、头晕、烦躁、高热、纳差、呕吐等五脏六腑的证候。病因病位病程病情临床特点舌象脉象外感六淫浅表短轻发热恶寒同见无变化浮表证人里脏腑较长较重发热恶寒分见有变化沉2、掌握形成寒证的原因,寒证和热症的区别:寒证的形成原因:外感阴寒邪气;过服生冷寒凉:,阴寒内盛;内伤久病,阳气耗伤,阴气偏盛区别:寒证一一机体机能

19、活动抑制或衰退的证候热证机体机能活动亢进的证候证型寒热渴面色四肢神态痰涕便舌象象寒证恶寒喜热不渴淡白冷蹬卧少动清稀色白便滤便长大稀小清淡白润骨舌苔而泮迟或紧热证恶热够渴喜红赤热卧动仰躁黄稠便结便赤大干小短红黄干舌苔而数3、掌握虚证的含义、虚证的成因、阳虚证的主要证候:虚证:正气亏虚,脏腑功能衰退所表现的证候。虚证的成因:先天禀赋不足:后天生化不足;久病失治、误治T损伤正气;房事不节f耗损肾精元气阳虚证:阳气不足的证候,“阳虚生外寒”:常畏寒喜暖,形寒肢冷,面色晓白,神疲乏力,自汗,口淡不渴,小便清长,大便稀清,舌淡苔白,脉弱。4、熟悉阴阳两纲和其他三对纲领的关系:阴阳辨证是基本辨证大法,可概括

20、其余六纲,是证候分类的总纲,也是辨证归类的最基本纲领。表证、热证、实证一阳证里证、寒证、虚证一阴证四诊阴证阳证问恶寒畏冷,喜温,食少乏味,不渴或喜热饮,小便清长或短少,大便澹泻气腥身热,恶热喜凉,恶食心烦,口渴饮冷,小便短赤、大便秘结里面色苍白或暗淡,身重倦卧,精神萎靡,倦怠乏力、舌淡胖嫩面色赤,烦躁不安,舌红绛苔黄黑生芒剌闻语声低微语声高亢,烦而多言,呼吸气粗,喘促痰鸣切腹痛喜按,肢凉,脉沉迟、微弱、细腹痛拒按,肌肤灼热,脉浮数、洪大、滑实5、掌握实证与虚证的区别:证型病程体质精神声息疼痛脱腹发热恶寒舌象脉象虚萎喜畏质嫩无靡按寒少苔力证或无苔实兴拒蒸蒸恶质老有奋按状热寒苔力证厚腻6、掌握寒热

21、真假:“真”与疾病内在本质相符的证候“假”一一与病理本质所反映的常规证候不相符的某些表现寒热真假:当疾病发展到寒极或热极的时候,有时会出现与疾病本质相反的一些假象。真热假寒:指内有真热而外见某些假寒的“热极似寒”证候,又称热极肢厥证,或阳盛格阴证。特征:四肢厥冷,脉沉而有力,身寒不欲近衣被,口渴喜冷饮,小便短赤(邪热炽盛,阳气郁闭于内而不能外达,致四肢厥冷,且热越盛肢厥越严重)真寒假热:指内有真寒而外见某些假热的“寒极似热”证候,实际是虚阳浮越证,亦称阴盛格阳证、戴阳证。特征:身热面红,口渴喜热饮,四肢厥冷,脉大而无力,小便清长(阳气虚衰,阴寒内盛,逼迫虚阳浮越于上或格越于外,即阴盛格阳、虚阳

22、浮越的“戴阳”、“格阳”)7、掌握八纲的内容:表里、寒热、虚实、阴阳8、熟悉脏腑辨证的含义:通过四诊收集的资料,根据脏腑生理功能、病理表现,结合八纲、病因、气血等理论,对疾病的证候进行分析归纳,借以推究其病机、病位、病性及正邪盛衰状况的一种辨证方法。9、掌握心气虚、心阳虚、心阴虚、心血虚的临床表现:心气虚:心悸气短,活动时加重,自汗,面白无华,体倦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心阳虚:心气虚的症状,兼见形寒肢冷,心胸憋闷,舌淡胖,苔白滑,脉结代或细弱。心血虚: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眩晕,健忘,面白无华,唇舌淡白,脉细。心阴虚:心血虚兼见心烦、额红、潮热、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心血虚与心阴

23、虚的共见症是心悸、多梦、失眠;心气虚、心血虚、心阳虚、心阴虚的共同点是心悸。10、掌握心麻痹阻的病因:心脉痹阻证是指由于瘀血、痰浊、寒凝、气滞等阻痹心脉,不通则痛所表现的证候。病因:情志抑郁,心脉气机阻滞;瘀血阻痹心脉;外感寒邪,寒邪凝滞心脉;多食肥甘厚腻,痰浊阻滞心脉。Ik掌握肺气虚的临床表现:喘咳无力,动则气短,面色既白无华,体倦无力,语音低微,痰清稀,自汗畏风,易感冒,舌淡,脉虚弱。12、掌握脾气虚证在脾虚众证候中的基础地位:脾气虚证:皖腹胀满,食少纳呆,口淡无味,大便澹泄,面色萎黄,少气懒言,四肢倦怠无力,消瘦,舌淡有齿痕,苔白,脉缓弱O脾病的基础证型:大便稀、淡白舌、便血、乏力、腹胀

24、、单腹胀大。13、掌握食滞胃度证、胃肠气滞证的临床表现:食滞胃脱证:脱腹胀满疼痛,暧腐吞酸,呕吐酸腐食物,吐后腹部胀痛减轻,厌食,矢气酸臭,大便澹泄酸臭,舌苔厚时,腐苔,脉滑数。胃肠气滞证:胃脱胀痛、窜痛,痛连胁肋,暧气频作,呃逆呕吐,郁闷不舒,烦躁易怒,脉弦苔薄黄。14、掌握肝病证候中最常见的特征性症状:肝气郁结:情志抑郁,烦躁易怒,善太息,胸胁少腹胀痛,或咽部有梗塞感,或胁下痞块,好女可见乳房胀痛,月经不调,痛经,经闭,舌质青紫或瘀斑,脉弦。肝病的常见临床症状:胁肋胀痛(特征性症状),口干口苦,心烦易怒,眩晕、头痛,黄疸,苔白脉弦。15、掌握肝阳化风证候特点:眩晕欲扑,头痛面摇,项强肢麻,

25、肢体震颤,语言不利,步履不稳,舌红,脉弦数,或见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舌强语喉中痰呜,则为中风证。16、掌握肾阳虚证和肾虚水泛证的临床表现:肾阳虚:腰膝酸软,形寒肢冷,以下肢为甚,头晕耳鸣,神疲乏力,阳痿滑精,妇女可见带下清冷,不孕,全身浮肿,尿少或见五更泄,面色胱白,舌质淡胖,脉沉迟细弱。肾虚水泛:肾阳虚证状兼见全身水肿,腰以下尤甚,按之没指,腹胀满,小便少,腰膝酸软,形寒肢冷,或见心悸气短,喘咳痰鸣,舌淡胖嫩有齿痕,苔白滑,脉沉细。17、掌握心脾两虚证候特点:心血亏虚+脾气虚的证状:心悸怔忡,眩晕耳鸣,失眠健忘、多梦,食欲不振,腹胀便澹,面色萎黄,神疲乏力,或见皮下出血,

26、妇女月经量少色淡,淋漓不尽,舌淡嫩,脉细弱。18、掌握肝胃不和证候特点:肝气郁结+胃失和降的证状:胃院、胁肋胀痛或窜痛,暧气呃逆,吞酸嘈杂,食少纳减,情志抑郁,善太息,急躁易怒,舌红苔薄黄,脉弦或弦数。19、掌握脾气下陷证候特点:脾气虚的证状兼见腕腹有坠胀感,便意频频,肛门坠重,脱肛,久痢不止,内脏下垂,头晕目眩,少气无力,食少便滤,脉细弱。20、掌握心与小肠在脏腑辨证中的表里关系。心与小肠通过经脉的络属构成表里关系。心脉属心,下络小肠,小肠之脉上络于心,心属里,小肠属表。二者经脉相联,故气血相通。生理情况下两者相互协调,心之气通于小肠,小肠之气亦通于心。在病理情况下则相互影响,如心火过旺时,

27、除表现口烂,舌疮外,还有小便短赤,灼热疼痛等小肠热证和证候,叫做“心移热于小肠”。若小肠实热,亦可顺经上于心,则可出现心烦,舌尖糜烂等症状。治疗上即要清泻心火,又要清利小肠之热,相互兼顾,才能取得良好的疗效。第七章防治原则与治法1 .防治原则的治疗总则: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治病求本、调整阴阳与气血、扶正祛邪、因时因地因人制宜。2 .中医治未病的含义:一是未病先防;二是“既病防变”,防止疾病发展。3 .未病先防的方法:注重调养正气,提高机体的抗邪能力;注意防止邪气的侵害;养生保健。4 .治病求本的概念:寻找疾病的根本原因,并针对其根本原因进行治疗。5 .本与标的含义:正气是本,邪气是标;病因为本

28、,症状为标;旧病原发病为本,新病继发病为标。6 .正治与反治的概念:正治: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法则,又称逆治。(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反治: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又称从治。7 .反治法常用的具体治法: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8 .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的含义:热因热用:以热治热,即用热性药治疗具有假热症状的病证。适用于阴寒内盛,格阳于外,反见热象的真寒假热证(阴盛格阳证)。寒因寒用:以寒治寒,即用寒性药治疗具有假寒症状的病证。适用于里热盛极,阳盛格阴,反见寒象的真热假寒证。塞因塞用:以补开塞,即用补益药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病

29、证。适用于因虚而致闭阻的真虚假实证。通因通用:以通治通,即用通利药治疗具有实性通泄症状的病证。适用于食积腹痛、泻下不畅及膀胱湿热所致尿频、尿急、尿痛的病证。9 .标本缓急在治疗上的先后: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兼治。10 .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概念: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疾病,由于病情的发展和病机的变化,以及邪正消长的差异,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治疗上应根据其具体情况,运用不同的治法加以治疗。异病同治:指不同的疾病,在其病情发展过程中,会出现相同的病机变化或同一性质的证候,可以采用相同的治法治疗。11 .中医治疗原则中三因治宜:因时、因地、因人制宜。12 .中医基本治法:“汗、吐、下、和、温、清、

30、消、补”八法。13 .“八法”临床适应证:汗法:运用发汗解表的方药,以开泄媵理,调和营卫,来逐邪外出,解除表证的一种治疗大法。适用于一切外感疾病初起,即外感表证。吐法:利用药物涌吐的性能,引导病邪或有毒物质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疗方法。适用于食积停滞胃院、顽痰留滞胸膈、痰涎阻塞于气道而病邪有上涌之势者,或误食毒物尚在胃中等病证。下法:运用具有泻下作用的药物通泻大便,攻逐体内实热结滞和积水,以解除实热蕴结的一种治疗大法。适用于寒、热、燥、湿等邪内结在肠道,以及水结、宿食、蓄血、痰滞、虫积等里实证。和法:用和解或疏泄的方药,来达到祛除病邪,调整机体,扶助正气的一种治疗大法。适用于外感病中的往来寒热之少

31、阳证,内伤病中的肝胃不和、肝脾不和、肠胃不和及肝气郁结的月经不调及肝木乘脾士之痛泻等脏腑不和病证。遍法运用温热的方药,来祛除寒邪和补益阳气的一种治疗大法。适用于实寒证、虚寒证。清法:运用性质寒凉的方药,通过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以清除热邪的一种治疗大法。治疗范围广泛,凡外感热病,无论其热在气分、营分或血分,只要表邪已解而里热炽盛者,均可应用。补法:运用具有补养作用的方药,以益气强筋、补精益血,消除虚弱证候的一种治疗大法。适用于各种原因造成的脏腑气血、阴阳虚弱,或某一脏腑虚损之证,如心脾两虚证。消法:运用消食导滞、行气、化痰、利水等方药,使积滞的实邪逐步消导或消散的一种治疗大法。适用于气、血、

32、食、痰、湿(水)所形成的积聚、痕、痞块等病证。14 .和法的适应证:邪气在半表半里之间的少阳证,肝气犯胃、胃失和降之肝胃不和证,肝脾不和导致的腹痛、泄泻或月经不调,邪在肠胃导致寒热互见的肠胃不和证。15 .汗法的注意事项:宜汗出邪去为度;对表邪已解、麻疹已透、疮疡已溃,以及自汗、盗汗、失血、吐泻、热病后期津亏者,均不宜用;上述诸证者,如必须使用汗法时,是需配伍加用益气、滋阴、助阳、养血等药物;凡用发汗剂时,服药后应避风寒,忌食油腻厚味及辛辣食物。16、补法的分类:补气、补血、补阴、补阳17、补法的注意事项:对“真实假虚”,即“大实有嬴状”证,应绝对禁补,免犯误补益疾之戒;对邪实正虚而以邪气盛为

33、主者,亦当慎用,防止造成“闭门留寇”的不良后果;为防止因虚不受补而发生气滞证,故宜在补剂中稍佐加理气药。笫八章中药1、道地药材定义:产地历史悠久、品种优良、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一些药物。2、中药的四气:寒、热、温、凉辛味: 甘味: 酸味: 苦味: 咸味:“能散、 “能补、 “能收、 “能泄、 “能下、3、中药的五味及各自作用:能行”,具有发散、行气、行血作用。能和、能缓”,具有补益、调和、缓急作用。能涩”,具有收敛、固涩作用。能燥”,具有通泄、燥湿等作用。能软”,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作用。另有淡味药,“淡”则“能渗、能利”,即能渗湿利便。4、药物的归经及引经药:归经:药物对某经或某几经发

34、生明显作用,而对其他经作用较少,甚至无作用,这种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称归经。引经药:能引导他药进入某经的药物。5、中药常见毒性药及中毒原因:毒性分级:大毒:中毒症状严重,常引起主要脏器严重损害,甚至造成死亡者,归为“大毒如草乌、川乌、马钱子等。有毒:当用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久,出现严重中毒症状,并引起重要脏器损害,归为“有毒如附子、商陆、牵牛子等。小毒:中毒症状轻微,一般不损害组织器官,不造成死亡者,归为“小毒”。如吴茱萸、细辛、苦杏仁等。中毒原因:(1)剂量过大服用太久炮制不当配伍失误制剂不妥(6)外用失控(7)误食误用6、中药配伍七情:(1)单行一一用一味药治疗疾病谓单行。(2)相须一一

35、两种性能、功效相同或近似的药物合用,以增强疗效的一种配伍方法叫相须。(3)相使一一两种药合用,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辅药可以提高主药功效的配伍方法谓相使。(4)相畏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被另一种药物所抑制,使其毒副作用减轻或消失。(5)相杀种药物能够清除另一种药物毒副作用。(6)相恶种药物能破坏另一种药物的功效,使其作用减弱,甚至消失(7)相反一一两种药物配伍应用后,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7、中药配伍禁忌及妊娠用药禁忌:中药配伍禁忌:十八反、十九畏妊娠用药禁忌:禁用药:毒性强、药性猛烈的药物,如巴豆、牵牛、斑螫、麝香、虻虫、水蛭、三棱、莪术、芫花、大戟、甘遂、商陆、水银、轻粉、雄黄等。慎用

36、药:活血药、攻下药、行气药、大辛大热药,如桃仁、红花、乳香、没药、王不留行、大黄、枳实、厚朴、附子、干姜、肉桂、天南星、川乌、草乌等。8、中药煎煮方法及特殊要求:煎煮方法:先加水浸泡3060min,每剂煎煮23次,分23次服。特殊要求:(1)先煎:介壳、矿石类药,如龟板、鳖甲、牡蛎等;附子宜先煎1小时以上。(2)后下:薄荷、木香、砂仁、沉香、豆蔻等久煮有效成分易于挥发;大黄、钩藤等久煎有效成分破坏,故此两类药物均宜后下。(3)包煎:对于滑石、旋复花等先用纱布包好,再与他药同煎。(4)另煎:人参、羚羊角、鹿角等贵重药(5)熔化:阿胶、龟胶、鹿角胶、鳖甲胶等9、解表药定义、分类:具有发散功效,发散

37、表邪为主,解除表证的药物,可分为辛温解表药和辛原解表药。10、以下解表药物的功效主治:麻黄、薄荷、菊花辛温解表药麻黄:辛温解表一一外感风寒表实证宣肺平喘一一寒喘利水消肿风水泛溢证辛原解表药薄荷:辛原解表一一外感风热表证清利头目一一风热上攻所致头痛目赤利咽透疹一一咽喉肿痛疏肝解郁一一肝郁所致胸胁胀痛、月经不调辛凉解表药菊花:疏散风热一一外感风热表证平肝明目一一肝阳上亢头痛眩晕,视物昏花清热解毒疔疮痈疽11、以下祛湿药功效主治:青香、茯苓化湿燥湿药皆香:化湿解暑一一暑湿证和中止呕一一湿阻中焦辛温解表一一夏月外感风寒利水渗湿药茯苓:利水渗湿一一水肿胀满、小便不利补中健脾脾虚湿盛食少便清宁心安神匕悸怔

38、忡、失眠健忘12、清热药分类及各自适应病症:清热泻火药、清热解毒药、清热凉血药、清热燥湿药、清热解暑药、清热明目药、清虚热药13、以下清热药功效主治及恃殊煎服法:石膏、金银花、生地黄、黄苓、地骨皮清热泻火药石膏:清热泻火一一肺胃气分实热证除烦止渴一一肺胃燥热口渴生肌收敛一一疮疡溃不收口,烧伤烫伤用法用量:先煎,清热泻火生用,敛疮止血燃用清热解毒药金银花:清热解毒一一温病初起,疮痈初起疏散风热外感风热表证原血止痢热毒血痢清热凉血药生地黄:清热凉血一一温病热入营血养阴生津一一热病伤津,阴虚内热清热燥湿药黄苓: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清热凉血、清热安胎清虚热药地骨皮:清虚热阴虚内热证清肺热肺热咳喘14、

39、消导药山楂功效主治:消食化积:肉食积滞行气散瘀:气滞血瘀15、泻下药分类及各自适应病症:攻下药:热结便秘及火热上炎润下药:肠燥津枯便秘逐水药:水肿、鼓胀、胸胁停饮16、攻下药大黄功效主治及用法:功效主治:泻热通便一一热结便秘凉血解毒血热妄行出血,热毒痈肿逐瘀通经一一瘀血阻滞诸证用法:攻下通便用生大黄,活血逐瘀用酒大黄,止血用大黄炭17、清化热痰药贝母功效主治及用法用量功效主治:清热化痰外感风热所致咯痰黄稠解毒散热痈疽疮疡初起用法用量:川贝母药性凉润,用于肺热燥咳及阴虚癌嗽;浙贝母药性苦寒,用于肺热咳嗽及凛疡痰核18、温里药附子毒性,功效主治及煎服法附子大热有毒功效主治:温里助阳一一脾胃虚寒回阳

40、救逆亡阳证祛寒止痛一一风寒湿痹所致关节疼痛煎服法:先煎1小时去毒,至口尝无麻辣感为度19、理气药陈皮功效主治:理气和中一一脾胃气滞燥湿化痰一一湿痰所致咳嗽胸满、痰多色白20、活血药的定义:具有活血化瘀功效,以通畅血行、消除淤血为主要作用,治疗血瘀证。21、丹参的功效主治:活血通经、祛瘀止痛、凉血消肿、清心除烦22、三七的功效主治:化瘀止血血证消肿定痛一一跌打损伤所致瘀肿疼痛、痈疽肿痛23、补益剂分类:补气药、补血药、补阴药、补阳药24、补气药人参、黄黄的功效主治:人参:益气固脱(气血欲脱)、大补元气(元气不足)、活血摄血、健脾补肺、生津安神黄茂:补气升阳(中气下陷)、益气固表(自汗)、摄血活血

41、、利水排脓25、补血药当归功效主治及用法:补血调经(当归身)一一血虚活血止痛(当归尾)一一跌打损伤、瘀血肿痛润便通肠一一血虚津亏26、补阴药枸杞子的功效主治:益精补肾一一肾精亏虚养肝明目一一养肝明目润肺止咳一一润肺止咳27、补阳药鹿茸的功效主治:补肾壮阳一一肾阳不足强筋健骨一一肝肾不足固冲止带一一冲任不固托毒起陷一一阴疽久溃不敛、脓出清稀28、平肝息风药天麻的功效主治:平肝息风一一肝阳上亢所致头痛眩晕(要药)祛风通络一一风寒湿痹,关节疼痛笫九章方剂1、了解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治法是组方的依据,方剂是治法的体现。2、方剂组成及其变化。(1)掌握组方原则,君臣佐使的意义(以麻黄汤为例)。组方原则:君

42、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臣药:(1)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2)针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佐药:佐助药: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的兼证的药物。佐制药: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与烈性的药物。反佐药:根据病情需要,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使药:引经药一一能引方中诸药直达病所的药物调和药具有调和诸药作用的药物。(2)熟悉方剂组成变化:增减药味、增减药量(小承气汤和厚朴三物汤的关系)、剂型变化(理中丸和人参汤)小承气汤:大黄四两为君厚朴三物汤:厚朴八两为君理中丸:蜜炼为丸,用于中焦虚寒之轻症,作用较缓和人参汤:治疗中上二焦

43、之虚寒较重者,取汤剂以速治3、介绍几种传统方剂的剂型:船悉汤剂(包括特点、临床广泛使用),了解丸剂、散剂、膏剂和丹剂:汤剂特点吸收快,便于加减,广泛使用的一种剂型。4、掌握常用的代表方剂:【辛温解表剂】麻黄汤:组成一一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功用一一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主治风寒表实证【辛凉解表剂】银翘散:功用一一辛凉透表、清热解毒主治风热表证君药一一金银花、连翘,辛原解表,清热解毒【芳香化湿剂】能香正气散:主治一一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胃肠型感冒)【清热解毒剂】五味消毒饮:功用一一清热解毒主治疔疮初起【和解剂】逍遥散:功用一一疏肝解郁、养血健脾主治一一肝郁血虚脾弱证【和解剂】痛泻要方:主治一一痛

44、泄【消导剂】保和丸:功用一一消食和胃主治食积【泻下剂】大承气汤:功用一一峻下热结主治一一阳明腑实证【燥湿化痰剂】二陈汤:组成一一制半夏、橘红、茯苓、炙甘草主治一一湿痰咳嗽【温里剂】理中丸:组成一一人参、干姜、白术、炙甘草功用一一温中散寒、健脾益气主治一一脾胃虚寒证【补气剂】四君子汤:组成一一人参、炙甘草、茯苓、白术功用一益气健脾主治一一脾胃气虚证【补气剂】补中益气汤:功用一一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主治一一脾胃气虚、气虚下陷、气虚发热【补气剂】玉屏风散:组成一一防风炙黄芭白术功用益气固表止汗主治一一表虚自汗【补血剂】四物汤:组成一一熟地、当归、白芍、川苜功用养血调经主治血虚血滞证【补阴剂】六味地黄丸

45、:组成一一熟地、山萸肉、山药、茯苓、泽泻、丹皮功用一一滋阴补肾主治一一肾阴虚证方解一一熟地滋阴补肾为君,山萸肉滋肾益肝,山药滋肾补脾共为臣药。泽泻利湿泄浊,可防熟地之滋腻;丹皮清肝泻火,可制山萸肉之温涩;茯苓渗利脾湿,可助山药之健运共为佐药。【开窍剂】安宫牛黄丸:功用清热解毒、开窍安神主治一一邪热内陷心包,痰热蒙蔽清窍证临床课部分1、眩晕的辨证分型、治法、方药:渡候方蔚JNM卜亢/晕耳*又痛HIL角身公、舌红芥黄.以弦Wnl用大麻伪:不足吐孕耳彳、*it依、Ii神舞Q)舌红为少IkMIt活或及说左射九右射丸气Ift等.to/JS白.#妫美.劳累印发朴气弁中网tt*.头重萦.MH22、腰痛的辨证分型、治法、方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