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个人读后感.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5797262 上传时间:2023-08-21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5.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个人读后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个人读后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个人读后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个人读后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个人读后感.docx(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个人读后感读了几遍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感觉自己读懂了,实则又什么也没有读懂。本次读课程与教学的基本远离仍然采用写读书笔记的形式。然而,与以往不同的是,我打算将每个部分的内容结构化,从整体看内容,如此达到对内容的整体把握。泰勒原理这本小册子看似十分简单,但是却对课程的基本原理解释的非常清楚,简简单单阐述深刻的道理。对于学校应力求达到何种教育目标?这一问题,泰勒从五个方面来阐述教育目标的来源。这五个方面是: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对当代校外生活的研究;学科专家对目标的建议;利用哲学选择目标;利用学习心理学选择目标。从这五个方面出发确定的教育目标本身具有发展性、适应性、合理性

2、、科学性和适切性。课程目标定位的发展性。对于学习者本身而言,目标的设计要符合学习者的年龄特征,但是要高于学习者的现有水平,才能促进学习者进步。而对于学科专家来说,目标的设计要符合学科要求,能够促进学科的发展。学生自身和学科专家为课程目标的制定指出了方向。如,目前的小学劳动学科教学相关内容还十分不完善,对于劳动课程的目标,教师有不同的认识,以劳动技能为目标、以劳动素养提升为目标,或以劳动态度培养为目标。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提出劳动学科的核心素养,这个核心素养就是专家对于现在的小学劳动学科教学提出的目标,其针对全国大部分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但是不能够具体针对每一地域、每一个学校或

3、者是每一个人。学习者是具体目标的来源,针对不同地域、不同学校的特征,劳动课程的目标不尽相同。针对乡村学校的劳动教育,目标侧重于劳动的技能、在劳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等。而针对城市学校的劳动教育,目标则更应该是尊重劳动、培养学生珍惜劳动果实等。课程目标具有发展性,要能够适应学生个人和学科的特征,是学生素养发展和学科知识发展的方向。课程目标选择的适应性。教育目标的选择要适应社会发展。教育目标的制定不能落后于社会发展情况,也不能提前社会发展太多,以免目标与社会生活脱节。自建国以来,我国教育十分重视劳动教育,并且将其作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的一项素质。建国初期,劳动教育以劳动技能教育为主,学生要在学校中学

4、到劳动技能,以使自己有能力参与社会劳动;八九十年代的劳动教育强调劳动的多样性和创新性,用最少的时间办最多的事情,符合当时的社会发展需要;而当下的劳动教育,倡导解决问题的开放性,更加强调劳动情感的培养,强调劳动育人的作用。课程目标设计的合理性。课程目标的设计要合情合理,不能好高鹫远,也不能落后于学生的发展水平,更不能脱离社会生产和实际国情。课程目标的设计离不开哲学和心理学,尤其是发展心理学,因为教育本身就是促进人发展的行为。钟启泉教授在课程原理中指出:,泰勒原理,倡导经过教育哲学与发展心理学两个筛子的筛选,选择教育目的,并把选择出来的教育目的转译为行动的形式;然后将教育目标用来作为课程编制与教学

5、法设计的基准,进而作为实践这种目标之结果评价的基准。最后用来作为修订课程与教学法乃至目标本身的评价信息。目前,我与学校的几位老师共同研究跨学科的劳动课程建设,针对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制定本校的课程方案。了解学生的情况,也咨询了相关领域的专家与教师后,我们初步制定了课程总目标。然而,在课题组共同审核的过程中却出现了问题,部分成员认为关于劳动技能掌握的目标比较少,且不充分,而关于劳动情感培养的内容多,又不能够用具体的量化手段来评价目标是否达到。基于此,课程总目标的设计暂时被搁置,大家都返回到查找文献的阶段。来源于学生和专家的目标为什么不能够得到一致认可,原因并不是目标的设计脱离学生与生活,而是缺乏用哲学的眼光进行论证。哲学和心理学是目标的两个筛子,能够让目标的设计更加严谨,更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为课程的发展把握方向。此外,教育目标还有科学性与适应性,从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来进行考究课程目标能够让课程目标更加科学,也能够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课程的目标的落实要有课程内容来承载,而后通过不同形式的课程组织形式来具体落实,最后通过评价来审视课程目标、内容、组织形式是否科学合理。泰勒原理在今天看来已经过时,但是对我们现行的课程理论提出与发展、课程的构建与实施带来非常重要的启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