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立德树人.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805174 上传时间:2023-08-21 格式:PPT 页数:18 大小:1.9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知行合一立德树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知行合一立德树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知行合一立德树人.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知行合一立德树人.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知行合一立德树人.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知行合一立德树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知行合一立德树人.ppt(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知行合一 立德树人,苏 宁 2017年5月10日,来源:王阳明,知行合一知是“良知”大学讲“致知”,孟子讲“良知”。王阳明把大学和孟子结合起来,提出了“致良知”说。是一种“心学”,对应的是“理学”,理学与心学,宋朝赵匡胤,道士陈抟(tun)-穆修-周敦颐-程颢(ho)与程颐周敦颐儒释道专家,著有太极图说太极图说无极的概念。造物主?程颢与程颐从太极图说的“无极”理论中抽出了“理”和“道”的概念。这就是理学的前身。,理学,无极-天理天理-人欲理学家认为,人的一生追求:“存天理,去人欲”饿了要吃饭,这是“天理”饿了一定要吃龙虾鲍鱼,这是“人欲”办学上水平是“天理”,为了学生办学要三年五年进百强是人欲

2、,为了啥?,都是欲望,但是产生不同样的行为。有合理的,有不合理的自制力,二程均认为人性本善,但出发点不同,怎么让人遵从天理,有合理的行为?程颢认为天理就在人的心中,只需要在自身下功夫就行了程颐认为要从外界寻找天理,依靠“格物致知”来让自己接受,什么是格物致知?,礼记大学三纲八目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存天理去人欲的目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思路来自于道家(陈抟),思想却是儒家的,源自孔孟,王阳明,二程-李侗-朱熹(程朱学派)格物,格竹子格晕了都不知道怎么回事,悟不出什么道理一会觉得格物致知是错的一会又觉得是自己智慧不够,此路不通,另寻他

3、路创新精神,经略四方,没有平台八股文,落榜。钻研朱熹理学,无法从“格物”中“致知”没有诀窍。另辟蹊径:九华山寻佛道去人欲。分清人性与信仰的轻重人性是天理的一部分,先天信仰是内心的意念,后天,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人性是天生的,人欲也是客观存在的分清人性与人欲存人性,控人欲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知行合一理解这四句话,人生的困惑将变得清晰,犹豫将变成果断,心学窍门与一些心得内圣外王,内圆外方,“王道”道是方法,手段,由各种现实的法,规,定由文字、语言限制人的思想行为“圣心”是说人的内心还是要对这些法,规,定进行学习和思考,判断好坏,内心对其有所评判。(法

4、不诛心)法,规,定通常以文字语言体现,由人确定,每一个人的理解会存在偏差,本身也会存在不合理,一切按照规定来,不讲人情事故,那水清无鱼而没“王道”的话,管理就乱套,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内圆外方,行为上要行王道,遵守约束,内心则可灵活思考,并对各种约束加以修改完善;而灵活的程度必须受到良知这条底线的限制。良知是天性,人都追求生存,发展,壮大,即使没有语言文字的规定,也可以达到一致的认同。这个理论是用来统一道德和政治的,庄子天下篇,立德树人,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人

5、们没有经过学习就会的,是人的本能。不经过考虑就知道的,是人的良知。,立德树人人性本善,德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规律。礼记大学三纲八目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朱熹:亲(xin)新王守仁:亲(qin)亲近本能,良知性相近,结合实际,“新”民作为党员,应该以德修身,做顺应天理的事,有高尚的思想道德,良好的工作生活作风。以天理为支柱,做群众的表率,身教重于言教,才能去除污浊,革新风气,建立体统。(外方)“亲”民”强调党员应接近群众,体察民众,知道民众的内心需求(人欲),要顺应民心,以民之好为好,恶为恶。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内圆),知行合一立德树人,“以明德为体,亲民为用、止至善为要”、为政为教都不违背“良知”的思想,我们在教学管理上才能挺起胸膛言传身教,树立自己的同时也帮助身边的人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