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与教学的目标和内容.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809258 上传时间:2023-08-22 格式:PPT 页数:18 大小:339.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程与教学的目标和内容.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程与教学的目标和内容.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程与教学的目标和内容.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程与教学的目标和内容.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程与教学的目标和内容.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程与教学的目标和内容.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程与教学的目标和内容.ppt(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章 课程与教学的目标和内容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的目标 一、课程与教学目标概述(一)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涵义 1课程目标(1)在课程设计与开发过程中,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要求。它期望一定阶段的学生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素养等方面所应达到的程度。(2)主要包括认知、技能、情感和应用四个方面。(3)具有整体性、连续性、层次性和积累性等特点。,2教学目标(1)是教学过程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它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细化。(2)可分为学科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3)表述恰当教学目标应有的特征:一是包含要求 达成的具体内容的明细规格;二是能用规范的术语描 写所要达到的教学结果的明细规格。3课程

2、目标与教学目标的关系 互相联系、密不可分,甚至将趋于一体化。(二)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功能 1定向功能 2.选择功能 3.计划与操作功能 4.评价功能,二、课程与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一)普遍性目标(global purposes)是基于经验、哲学观或伦理观、意识形态或社会政治需要而引 出的一般教育宗旨或原则。把一般教育宗旨或原则与课程目标等同 起来,因而具有普遍性、模糊性、规范性。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二)行为性目标(behavioral objectives)以具体的、可操作的形式陈述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它指明课程 与教学过程结束时学生所发生的行为变化。这种目标的基本特点是

3、 目标的精确性、具体性和可操作性。,行为目标的组成部分:1、学生外显的行为表现 2、能观察到的这种行为表现的条件 3、行为表现的公认的准则 给学生一篇文章,学生在五分钟内不依靠帮助或参考书,能够识别出它的风格。学生将学会正确使用句号。,(三)生成性目标(evolving purposes)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与教学 目 标。注重的是过程,是教育情境的产物和问题解决的结果。(四)表现性目标(expressive objectives)指学生在具体教育情境的各种相互作用中所产生的个性化表现。,三、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制定(一)课程与教学目标制定的基本依据 1对学生的研究 兴趣

4、与需要、认知发展与情感形成、社会化过程与个性养成 2对社会的研究 统一性原则、民主性原则、超前性原则 3对学科的研究 基本概念、逻辑结构、探究方式、发展趋势以及该学科的一般功能及其与相关学科的联系(二)课程与教学目标制定的基本环节 1明确教育目的,落实培养目标 2评估需要,确立基点 3确定价值取向,明确目标表征形式 4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形成目标体系,泰 勒 把社会生活分为七个方面:健康 家庭 娱乐 职业 宗教 消费 公民,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的目标 一、课程与教学目标概述(一)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涵义(二)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功能 1定向功能 2.选择功能 3.计划与操作功能 4.评价功能 二、课程与

5、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 普遍性目标、行为性目标、生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 三、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制定(一)课程与教学目标制定的基本依据:学生、社会、学科(二)课程与教学目标制定的基本环节 1明确教育目的,落实培养目标 2评估需要,确立基点 3确定价值取向,明确目标表征形式 4确定课程与教学目 标,形成目标体系,第二节 课程与教学的内容 一、课程与教学内容的涵义与取向(一)课程与教学内容的涵义 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它是在一定的教育价值观及相应的课程与教学目标指导下对学科知识、社会生活经验或学习者的经验中对有关知识经验的概念、原理、技能、方法、价值观等的选择和组织

6、而构成的体系。(二)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取向 1课程与教学内容即学科知识 2课程与教学内容即学习活动 3课程与教学内容即学习者的经验,1课程与教学内容即学科知识 当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来源主要是学科的发展 的时候,学科知识就成为课程与教学的主要内容。课 程与教学内容在传统上历来被作为要学生习得的知识 来对待,这些知识采取事实、原理、体系等形式构成 一定的科目,不管用什么样的术语表述,但重点都放 在向学生传授知识这一基点上,而知识的传授是以教 材为依据的。,2课程与教学内容即学习活动 博比特:活动分析法 生活活动领域语言、健康、公民、社交、心智活动、休闲、宗教、职业、劳动、家庭 查特斯:工作分析法

7、陈鹤琴:活教育;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 被动适应论、主动适应论、超越论 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取向的课程与教学内容来源于当代社 会生活经验,这是对“课程与教学内容即教材”的挑战。学习 活动的取向重点是放在学生做什么上而不是放在教材体现的 学科体系上。以活动为取向的课程与教学内容,特别注意与 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兴趣,它关 注的不是向学生呈现些什么,而是让学生积极从事各种活动。,3课程与教学内容即学习者的经验 学习者的经验实际上既不同于一门课程所涉及的内容,也不 等同于教师所从事的活动,而是指学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因为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

8、发生的,学生的学习取决于 他自己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师呈现了什么或要求做什么,课程与教学内容取向于学习经验时所强调的是:决定学习 的质和量的是学生而不是教材,学生是一个主动的参与者。学 生之所以参与,是因为教育环境中某些特征吸引他,学生是对 这些特征作出反应。所以,教师的职责是要建构适合于学生能 力与兴趣的各种教育情境,以便为每个学生提供有意义的经验。,二、课程与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编排(一)课程与教学内容选择的基本依据 1明确社会的要求 明确社会的要求,就需要把家庭、社区、职业与文化团体、国家、国际社会的现状及其对教育提出的要求加以明确。2分析教育对象的发展特征“教学依存于发展”:发展终究是以儿童

9、内部产生的不平 衡为原动力而发生的,来自外部的作用,尤其是教学作用和 学习不会直接引起发展。但这并不是说教学作用和教学条件 对发展没有意义,而是会加速或延缓儿童的发展。“教学先于发展、创造发展”:教学可以成为促进新的智 力发生的一个源泉。教学就是给儿童提供一定的帮助,在儿 童面前开拓“最近发展区”。,3明确教育学的要求 教育哲学是隐含于课程后的具有巨大影响的理论基础。当代课程与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主要受到传统的文科教育、进步主义教育、学科结构论、新行为主义、人本主义等教 育思潮的影响。教育目的上,个人目标与国家目标的对立;教育内容上,注重实用学科的唯实主义(Realism)与推崇古典学科的人 文

10、主义(Humanism)的对立,或者说主张教授适应儿童发展 内容的心理主义(Psychologism)与主张教授注重文化遗产 体系的逻辑主义或科学主义的对立;教学方法上,侧重儿童 的主动性与侧重教师的文化传授的对立;儿童的发展观上,尊重儿童自身发展的自然主义(Naturalism)与强调形成有 价值的人格理想主义(Idealism)的对立。,(二)课程与教学内容选择的标准 1系统知识准则 2历久尚存准则 3生活效用准则 4兴趣需要准则 5社会发展准则(三)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编排原则 1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 2.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 3.直线式与螺旋式,(四)课程与教学内容选择的基本环节 1确定课程与

11、教学内容的价值观 什么是受过教育的人 2确定课程与教学的目标 3确定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基本取向 学科的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学习者的经验 4确定课程与教学的编排原则 5确定具体内容 即确定与特定课程价值观和课程目标相适应的课 程与教学内容要素,形成课程与教学内容的主要表征 形式教材。,第二节 课程与教学的内容 一、课程与教学内容的涵义与取向(一)课程与教学内容的涵义(二)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取向 学科知识、学习活动、学习者的经验 二、课程与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编排(一)课程与教学内容选择的基本依据 社会的要求、教育对象的发展特征、教育学的要求(二)课程与教学内容选择的标准 系统知识、历久尚存、生活效用

12、、兴趣需要、社会发展准则(三)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编排原则 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直线式与螺旋式(四)课程与教学内容选择的基本环节 确定价值观、目标、基本取向、编排原则、具体内容,第二章 课程与教学的目标和内容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的目标 一、课程与教学目标概述:涵义、功能 二、课程与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 普遍性目标、行为性目标、生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 三、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制定:基本依据、基本环节 第二节 课程与教学的内容 一、课程与教学内容的涵义与取向 学科知识、学习活动、学习者的经验 二、课程与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编排(一)课程与教学内容选择的基本依据(二)课程与教学内容选择的标准(三)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编排原则(四)课程与教学内容选择的基本环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