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因子、免疫细胞膜分子-4、5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细胞因子、免疫细胞膜分子-4、5章.ppt(3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引 言,免疫应答过程涉及多种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而这些作用是由可溶性分子和细胞膜分子所介导。介导免疫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可溶性分子主要是细胞因子。介导免疫细胞相互接触、相互作用的膜分子包括白细胞分化抗原、黏附分子、MHC分子、TCR、BCR等。,第4章 细胞因子,46页,细胞因子(cytokine,CK):是由免疫细胞和某些非免疫细胞经刺激而合成、分泌的一类具有广泛生物学活性的小分子蛋白质。细胞因子作为细胞间信号传递分子,主要参与调节免疫应答、免疫细胞分化发育、组织修复、介导炎症反应、刺激造血功能等。迄今已发现200多种人类细胞因子。,第1节 细胞因子概述,一、细胞因子的分类1、按产生细胞因子的
2、细胞类型分类 淋巴因子-淋巴细胞 单核因子-单核/巨噬细胞 脂肪因子-脂肪细胞 其他细胞产生的CK-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 细胞、骨髓及胸腺基质细胞等2、按细胞因子的主要功能分类 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干扰素(interferon,IFN)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集落刺激因子(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CSF):作用于造血祖细胞 生长因子(growth factor,GF)趋化性细胞因子(chemokine),1.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最初命名是由于由白细胞产生又在白细胞之间发挥
3、作用,迄今已发现IL-1-IL-35。,IL-2主要由CD4+和CD8+T产生,2、干扰素(interferon,IFN)因具有干扰病毒复制的作用而得名。根据来源、生物学性质及活性分:IFN-、IFN-、IFN-三类根据结合受体不同分:I型IFN、型IFN I型IFN:IFN-、IFN-,主要由白细胞、成纤维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产生。型IFN:IFN-,主要由活化T细胞、NK细胞产生。,Actions of type I(,)interferons,Actions of interferon-,3.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因在体内外均可直接杀伤肿瘤细胞
4、而得名,TNF-:主要由单核巨噬细胞产生。TNF-:主要由淋巴细胞产生,又称淋巴毒素。,4.集落刺激因子(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CSF)能刺激多能造血干细胞和不同发育分化阶段的造血祖细胞增殖、分化的细胞因子。包括:M-CSF、G-CSF、MG-CSF、SCF、EOP、TPO、IL-11等,5.生长因子(growth factor,GF)是一类可介导不同类型细胞生长和分化的CK的总称。包括转化生长因子(TGF-)、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神经生长因子(NGF)、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等。从作用上
5、讲,IL-2是T细胞GF,TNF是成纤维细胞GF。有的GF对其他细胞有抑制作用,如TGF-可以抑制T细胞和M等多种免疫细胞的活化、增殖、分化和效应。,6.趋化性细胞因子(chemokine):是一类对不同靶细胞具有趋化效应的细胞因子家族。由多种在结构上有较大同源性、分子量多为8-10kD的蛋白家族组成。主要功能是招募血液中的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进入感染发生(抗原存在)部和吸引淋巴细胞归巢。,一般CK为分泌蛋白,但某些CK还存在跨模型。跨模型CK一般是分泌型CK的前体,经某些水解酶作用或mRNA不同剪接而成为分泌型CK。TNF-、TGF-等存在跨膜型。跨模型CK主要在局部通过细胞间直
6、接接触而发挥作用,参与细胞间粘附、邻近细胞的刺激、细胞毒及杀瘤作用等。,二、细胞因子的共同特点,(一)理化特性 分子量为8-80KD的多肽或糖蛋白 在较低浓度下即有生物学活性(二)分泌特点 1、多细胞来源 2、短暂的自限性分泌:无储存 基因转录短暂 mRNA容易降解,(三)生物学作用特点1、作用方式:多数CK以自分泌、旁分泌形式发挥效应,即主要作用于产生细胞本身和或邻近细胞,多在局部发挥效应。但在一定条件下,某些CK也可以内分泌形式作用于远端靶细胞,介导全身性反应。,2、通过CK受体发挥效应通过CK受体发挥效应:CK必须与靶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结合才能发挥其生物学效应,细胞因子和细胞因子受体的结合
7、后启动细胞内的信号转导,调节细胞的功能,绝大多数CK有特异性CKR,但多数趋化性CK可与两种或两种以上趋化性CKR结合。CK受体与CK的亲和力远高于抗原与抗体或MHC与抗原肽的亲和力,所以极微量的CK即可发挥明显的生物学效应,这即CK作用的高效性。3、生物学作用的多样性 CK可介导和调节免疫应答、炎症反应、促进细胞增殖分化、刺激造血、促进组织修复等,重叠性:几种不同的细胞因子作用于同一种靶细胞,产生相同或相似的生物学效应,4、CK生物学效应的复杂性:具有多效性、重叠性、拮抗性或协同性多效性:一种CK作用于不同靶细胞,产生不同生物学效应,协同性:一种细胞因子可增强另一种细胞因子的功能,拮抗性:一
8、种细胞因子可抑制其他细胞因子的功能,双向性适量CK具有生理性调节作用;过量CK则可能损伤机体同一细胞因子的生物学作用可能具有双向性,如TNF-可杀伤肿瘤,但肿瘤细胞本身表达TNF-则抵抗凋亡,利于自身存活,(四)细胞因子的网络型CK的产生、生物学作用、受体表达、相互调节等均具有网络性。众多细胞因子在体内形成十分复杂的细胞因子调节网络。,主要内容,细胞因子的概念细胞因子的共同特点 细胞因子的分类,第5章 免疫细胞膜分子,63页,第1节 白细胞分化抗原*白细胞分化抗原(leukocyte differentiation antigen,LDA)指不同谱系白细胞在正常分化成熟的不同阶段以及活化过程中
9、,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标志。*LDA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不仅可作为表面标志用于细胞的鉴定和分离,还广泛参与细胞生长、成熟、分化、发育、迁移、激活及效应。另外LDA表达的改变也与某些病理状态的发生和发展有关。,造血干细胞,胸腺细胞,成熟T细胞,分化群(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CD)应用以单克隆抗体鉴定为主的方法,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同一种分化抗原归为同一个分化群,简称CD。,Smith1号,杨氏1号,王氏1号,CD1,CD即对确认的某一细胞膜上的分化抗原的称呼,其后的序号代表某一具体的一个分化抗原的发现顺序。简单地说,CD是对一个具体的白细胞分化抗
10、原的命名。目前已命名至350。,黏附分子(adhesion molecule,AM)是一类介导细胞与细胞、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互接触和粘附作用的分子,多为糖蛋白.以配体-受体结合的形式发挥作用.分布:广泛分布于几乎所有细胞表面,也可成为可溶性的黏附分子.在胚胎的发育和分化、正常组织结构的维持、炎症与免疫应答、凝血与血栓形成、肿瘤浸润和转移、创伤愈合等多种生理、病理过程中均具有重要作用。,第2节 粘附分子,黏附分子的共同特点:通过受体与配体结合的形式发挥作用:这种结合通常为可逆性的,其与抗原和抗体的结合不同,并非高度特异性,同一种AM可与不同配体结合;AM几乎无多态性,同一种属不同个体的同类AM
11、基本相同;同一细胞表面可表达多种不同类型AM;AM的效应往往通过多对受体和配体共同作用而实现;同一AM在不同细胞表面可能发挥不同作用,同一生物学功能也可能由不同AM所介导;AM在介导黏附作用的同时往往也启动信号传递,黏附和信号传递效应与AM密度及其与配体的亲和力有关。,粘附分子分类 1.选择素家族 2.黏蛋白样家族 3.整合素家族 4.免疫球蛋白超家族 5.钙依赖黏附素家族 6.其他粘附分子 7.可溶性粘附分子,粘附分子的生物学作用(一)黏附分子的免疫学作用:1、参与免疫细胞发育和分化:胸腺细胞在胸腺中发育过程中涉及胸腺基质细胞表面的多种黏附分子。2、参与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作为免疫细胞活化的辅助受体和协同刺激信号。,3、参与炎症反应:白细胞黏附、穿越血管内皮细胞向炎症部位移行是炎症过程的重要特征,其分子基础是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表面黏附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细胞因子等对粘附分子表达的调节。,4、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5、参与调节免疫细胞凋亡:大部分细胞须与胞外基质黏附才能增殖,即“锚定依赖”,细胞一旦与基质分离,即可发生凋亡。(二)黏附分子的其他生物学作用:1、参与生殖和胚胎发育 2、参与伤口愈合和血栓形成 3、影响生物活性物质的产生 4、参与信号转导,主要内容,白细胞分化抗原、CD、黏附分子的概念黏附分子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