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概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辩证法概论.ppt(29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自然辩证法概论,授课内容,第一讲 导 论 第二讲 自然观第三讲 科学技术观及科技方法论第四讲 科学技术的社会规范与运行,第一讲 导 论,一、什么是自然辩证法:对象及内容(一)自然辩证法的含义 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普遍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一般方法的科学。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科学技术观和科学技术方法论有机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二)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1.研究自然界的本质和存在、演化的普遍规律。(即自然界的辩证法),3.研究自然科学技术的一般方法。(主观辩证法),2.研究自然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的普遍规律。(科学技术发展的辩证法),(三)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基本内容
2、,1.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2.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3.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自然辩证法的对象及内容,二、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第二讲 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自然观及其历史发展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系统自然观生态自然观,一、自然观的历史发展,(一)什么是自然观 自然观就是人们对自然的本原、构成、演化和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和观点。自然观不同于自然科学 但与自然科学存在着联系,(二)唯物主义自然观发展的历史形态,古代朴素自然观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当代新自然观,1.古代朴素自然观,(1)古代朴素自然观之典例“三大传统”:古希腊 古印度古中国“自然”的涵义“万物的本原”“
3、宇宙起源与演化”,(2)古代朴素自然观的基本特点和历史地位,世界本原的物质性事物的运动变化性方法上的直观性、猜测性和思辨性,2.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1)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 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哥白尼革命 1543年,哥白尼天体运行论出版,揭开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序幕。从科学上说,哥白尼学说的提 出是科学史上一件划时代的事件;从哲学上说,实现了自然观念 上的根本变革。,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牛顿力学,在牛顿以前和以后,“都还没有人能像他那样地决定着西方思想、研究和实践”爱因斯坦,(2)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命题,机器的自然图景 16世纪末,法国作家亨利:世界是一部最有意
4、义的、最美妙的机器装置。法国哲学家笛卡尔:自然图景是一种受着精确是数学法则支配的完善的机器。英国哲学家霍布斯:生命犹如钟表。法国哲学家拉美特利:人与动物相比只不过比动物“多几个齿轮,再多几条弹簧“。拉普拉斯决定论严格的机械决定论 无论最大的天体运动还是最小的原子运动都将包括在 同一公式里。应该把宇宙的目前状态看着宇宙的过去状态的结果,同时又把它看着今后接着发生事件的原因。,(3)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重大贡献和局限性,贡 献A,克服了古代自然观直观猜测性缺陷B,强调自然的外在独立性,有利于冲破神学唯心主义的羁绊C,主张运用经验实证和分析还原的方法去研究对象,有利于自然科学研究的发展。局限性A,机
5、械性。以机械的物质观去解释自然界。B,形而上学性。以静止、片面的观点去看待自然界。C,不彻底性。割裂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最终陷入神 学唯心主义泥潭。,二、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确立的自然科学基础(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和特征(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意义,(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确立的基础,生产方式的发展和理论自然科学的产生 星云说 地质“渐变论”能量守恒与转化 尿素的人工合成 细胞学说 生物进化论 电磁场理论 元素周期律,(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和特征,1.基本思想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构成一切事物的基本元素和基础。运动在量上和质上都是不灭的
6、;时空是物质运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即人脑的属性和机能。自然界的一切食物和现象都是矛盾统一体,矛盾是推动自然界运动变化的动力。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之中。在自然的特定领域发展的特定阶段上产生了人类和人类社会人类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形成“人化的自然”。,2.基本特征:,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自然观与人类史的统一;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意义,1.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2.为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和科学技术方法论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3.为科学技术
7、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理论前提。4.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三、系统自然观,(一)什么是“系统自然观”?系统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发展的新形式。它植根于相对论、量子力学、分子生物学和以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突变论等为代表的系统科学基础之上,为人们描绘出一幅从微观领域直至宇观天体系统演化的自组织、自我运动、自我创造的辩证的演化发展的自然图景。,(二)系统自然观的主要理论,1.自然界的系统存在方式(1)何谓“系统”?系统:是指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Stand tog
8、ether=“站在一起”place together=“安置在一起”,(2)系统是自然界物质存在的普遍形式,A、整个自然界是由无数事物所构成的一个巨系统,B、自然界中的所有物质客体都自成系统,C、自然界的一切物质客体不仅自成系统还互成系统,D、系统与要素的关系是相对的,要素在自身的内在联系中成为系统,系统又在自身的外在联系中成为要素。,2.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基本特点(1)开放性,根据自然系统与外界环境的交换关系将系统区分为: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开放系统,孤立系统是与环境隔绝的系统,这样的系统只是一种理想或近似的状态。,(2)动态性,没有不运动的物质,静止只是运动的特例物质运动形式的多样性及其可转
9、化性自然系统都有物流、能流、信息流的不断运动任何自然系统都有一个孕育、产生、发展、成熟、衰退、消亡的过程。,(3)整体性(系统最基本、最突出特征),割下来的手 不再是人的手-黑格尔 系统功能不等于局部功能的简单加和 系统中的各个要素不能一一分解成独立于系统的要素,如果要分解,那么分解后就不再具备系统中所具有的性质、功能和规律,三、生态自然观,(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二)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与科学基础,(三)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生态自然观是指:把生态系统看成一个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组成的共同体,主张把人从自然的征服者改变成生态系统的普通要素,人类和大自然其他构成者在生态上是平等的
10、;人与自然要协调发展、共同进化的思想观念。,生态自然观,(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1.基本观点,2.马、恩生态思想的基本特征,5)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1.基本观点,1)自然界是人类存在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2)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3)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4)人要与自然和谐一致,2.马、恩生态思想的基本特征,1)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统一,2)人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3)人的内在尺度与自然的外在尺度的统一,4)自然主义、人道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统一,(二)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与科学基础,1.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生态危机”,2.生态自然
11、观确立的科学基础:生态科学,3.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1.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生态危机”,1)生态平衡与生态危机,2)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的主要表现,人口激增,自然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加剧,生态恶化,3)对生态危机的反思,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及其地理环境相互作用构成的功能系统。,1)生态平衡与生态危机,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的组成、各个种群的数量比例以及能量和物质的输入、输出等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存在着复杂的反馈机制,生态系统就是以此来维持其动态生态平衡的。,这样的自然平衡实质上是远离平衡条件下的稳态;这种稳态随时都受着各种涨落的干扰;当涨落被放大到失稳的临界点上时
12、,自然平衡被打破是不可避免的。,在人工自然中,人的活动正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引起和放大涨落的力量。,生态系统本身有一定的再生能力(如森林的生长、动植物的繁衍)和自我修复的调节能力(江湖的自净化等),能在一定限度内吸收、净化、转换人类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但是,现代人类对生态平衡的干预已经超过了生态系统的再生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导致了一系列的“全球性问题”:人口问题、粮食问题、不可再生的资源问题、工业化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等。其中尤以人口、资源、污染问题为突出和紧迫。这些问题意味着生态环境正向着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向演化。,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局部区域导致生态过程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13、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的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生态危机,2)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的主要表现,人口问题是各类生态问题中的首要问题,是引发其它生态问题的基本问题。,全球人口呈现出明显的加速增长趋势。,年份,人口,公元初,2.3亿,1830,10亿,1930,1960,1974,1987,1999,20亿,30亿,40亿,50亿,60亿,“人口激增”,主要表现在非再生性资源的枯竭、短缺、污染,可再生性资源的锐减、退化、濒危。其中,土壤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矿物资源等问题尤为突出。,“资源危机”,土地资源和森林资源大规模丧失,使土壤侵蚀、水土流失(已被视为当今世界头号
14、生态问题)、草原退化,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生物物种加速灭绝,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破坏直接导致动植物资源短缺。,矿物资源也在危机之中。,“资源危机”,由于人类的活动引入环境的物质和能量,造成危害人类及其它生物生存及生态系统稳定的现象。可分为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或者物理污染、化学污染和生物污染。,环境污染加剧,生态恶化,环境污染,目前全球规模的污染主要是酸雨蔓延、臭氧层耗损、温室效应。,传统的发展观把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单纯地追求经济增长所致。,3)对生态危机的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危机。,与社会问题息息相关。,传统工业生产方式的必然结果。,人在生态系统中处于杂食性消费者的生态位上,2
15、.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科学基础:生态科学,1)作为人类“生存之科学”的生态学,2)生态理念和生态规律,人是生态系统的调控者和协同进化者,生态理念,生态学的一般规律,研究动植物与其生活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生态学,人类生态学,主要研究与其生存环境的相互关系。,人作为生态系统的调控者,调控人与自然界的相互影响,即以人自身的活动引起、调整、控制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过程。因为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单靠自身的力量难以复原了。,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就是在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中,人在创造自己的社会历史的同时,维护地球健全的生态系统,不断提高生态系统维持生命的能力。,人是生态系统的调控者和协同进化者,作为生产者的植物、消费
16、者的动物、分解者的微生物相互耦合,形成由生产、消费、分解三个环节构成的无废弃物的物质循环。,包括人在内的生物与环境构成一个必可分割的整体。,生态理念,整体的观念,平衡的观念,循环的观念,多样性的观念,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关系、金字塔结构和循环体 系处在一个动态平衡之中。,“多样性导致稳定性”的生态学原理,强调保护生物物种的多样性,认为生物物种的丧失,直接威胁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物物相关,相生相克”:,“能流物复,协调稳定”:,生态学的一般规律,“负载定额”:,揭示了自然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存共生的生态关系。,生态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内在保证。,揭示了任何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承载能力都是有限的,
17、它决定于生物自身的特点和可供他利用的资源和能量。,“时空有宜”:,揭示了生态系统动态变化的特征,使人类在建构区域社会生态系统、规划人的生产、消费理念和行为时,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同时又因地制宜,与时俱进。,3.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1)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2)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3)生态系统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4)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5)生态平衡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相统一的平衡,生态系统是生物系统和环境系统组成的自然整体,是以生命的维持、生长、发育和演替为主要内容的活生生的系统。各种各样的生物存在于其中。生态系统的平衡、破坏和演化都是围绕生命现象进行的。,1)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生
18、物与非生物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生物不能离开非生物(环境)(缺少哪一方都不能构成生态系统)。,各种生物以食物关系构成相互依赖的食物链或食物网,每种生物都是其中的一环,任何一环出了问题都会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乃至生存。,2)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生物系统和环境系统的相互作用有外来能量(主要是太阳辐射)的输入维持。外来能量的输入及其在系统内的流动、消耗、转化,形成了生态系统复杂的反馈联系,使系统具有自我调控、保持平衡的能力。,3)生态系统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生态系统的动态过程由系统内的物质运动决定。系统内的物质和输入系统的能量从植物的光合作用开始循环和转化,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由无机元素合成的有机物
19、质,经草食动物、肉食动物一级一级地转移,组成食物链,物质和能量从一种生物传递到另一种生物,最后被微生物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和元素,再回到环境中。这种循环和转化构成了生态系统不断发展和演化的动态过程。,4)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5)生态平衡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相统一的平衡,维护生态平衡不只是保持其原来的稳定状态,不是单纯的消极适应和回归自然;而是遵循生态规律,自觉地积极保护自然。那种认为人类对生态系统的任何干预都是破坏生态平衡的观点是错误的。当人们运用生态平衡的规律时,不必要也不可能完全不去打破生态系统的原有平衡。生态系统在人为的有益影响下,可以建立新的平衡,达到更合理的结构、更高的效能和更好的生态
20、效益。,(三)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1.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战略,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3.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概念的明确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1980年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野生动物基金会(WWF)共同发表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1987年以布伦兰特夫人为首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发表了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这份报告正式使用了可持续发展概念,并对之做出了比较系统的阐述,产生了广泛的影响。,1.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战略,有关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有100多种,但被广泛接受、影响最大的仍
21、是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的定义。该报告中,可持续发展被定义为:“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包括两个重要概念:需要的概念,尤其是世界各国人们的基本需要,应将此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限制的概念,技术状况和社会组织对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需要的能力施加的限制。”,1992年6月,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文件。随后,中国政府编制了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首次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为我国“现
22、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的战略。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现今,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同选择。它着眼于三个“实现”:实现人类、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世界各国即不分发达国家、发展中国 家的共同发展。实现人类世世代代的共同发展。,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1)突出发展的主题发展原则,2)发展的可持续性可持续性原则,3)人类根本利益和行动的共同性共同性原则,4)人与人关系的公平性公平性原则,发展的必要性: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发展不纯粹是一个经济现象,不等于经济增长。,1)突出发展的主题发展原则,发展是人类共同的和普遍的原则,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
23、发展中国家都享有平等的不容剥夺的发展权力。,可持续发展是从人类长远利益出发,追求发展的可持续性,即人类世世代代延续不绝的发展。,可持续性原则的核心是人类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得超过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2)发展的可持续性可持续性原则,代内公平:一部分人的发展不能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代际公平:不同代人在资源和收入上的公平分配。,4)人与人关系的公平性公平性原则,公平:人与人之间的互利共生、协同发展。,文明,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象征。迄今为止,人类文明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原始文明。约在石器时代,人们必须依赖集体的力量才能生存,物质生产活动主要靠简单的采
24、集渔猎,为时上百万年。第二阶段是农业文明。铁器的出现使人改变自然的能力产生了质的飞跃,为时一万年。第三阶段是工业文明。始于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为时三百年。工业文明是建立在大量消耗自然资源和排放废弃物的工业经济的基础之上的,严重损害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系统。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3.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
25、宗旨的社会形态。从人与自然和谐的角度,吸收十八大成果的定义是: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十八大报告的内容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第三讲 科学技术观与科学技术方法论,一、科学
26、技术观,二、科学技术方法论,(一)科学的本质、结构及发展模式,(二)技术的本质及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动力,(一)方法及其方法论(二)科学技术方法的不同层次(三)自然科学中的一些基本逻辑方法(四)自然科学中的一般技术方法,一、科学技术观,(一)科学的本质、结构及发展模式 1.科学的本质 2.科学知识的结构 3.科学的价值与精神 4.科学的发展模式,1.科学的本质,(1)科学的涵义,(2)科学的本质属性,(3)科学的划界,19世纪下半叶,日本明治维新时代启蒙思想家福泽瑜吉(18441901)首次把Science译为“科学”(分门别类加以研究的学问“科”即“品类”、“等级”)。1893年,康有为最早将
27、“科学”引进中国。,Science源于古拉丁语Scientia,最初的涵义是“知识”和“学问”。Science在17世纪出现于法国,19世纪上半叶出现于英国。,“科学”的词源,(1)科学的涵义,科学的概念及涵义,概念 科学是指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及其相关活动。科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等学科。狭义的科学是特指的自然科学。,涵义:第一,,“科学是一种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是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知识:事实、规律、反映 知识体系:系统性 对科学的本体论认识。,作为知识的科学,第二,作为认识活动的科学,“科学不仅仅是知识体系,
28、而且是特殊的认知活动。”知识生产 精神活动,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的苹果树,第三,作为社会建制的科学,“科学是一项国家事业,是社会中的专门部门,是新兴的社会产业,国家的战略产业,一项国际事业。”,科学的社会建制 价值观念 行为规范 组织系统 物质支持 科学的社会目标 规定科技活动 科研组织 实验室 科学的社会功能 的行为制约 学术带头人 图书馆 科学团队 仪器设备,(2)科学的本质属性,A.客观真理性,B.可检验性,C.系统性,D.生产力属性,E.非意识形态是属性,(3)科学的划界 科学、伪科学、非科学,辩证唯物主义的划界标准:科学和伪科学、非科学有着本质区别,实验检验是科学划界标准,可检验性是科学
29、区别于非科学、伪科学的根本标准。,可检验性包含三层意思:第一,它意味着科学实验是最基本的科学实践活动;第二,它为科学假说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方法论原则;第三,它是科学发现获得社会承认的基本条件,使研究过程可以再现。,伪科学,伪科学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伪造或篡改实验数据、回避规范的科学实验、拒绝同行专家的科学鉴定等,其结果经不起科学实验的检验。中国伪科学的几种类型:世俗化的江湖术士型;学术骗子型 政治骗子型;商业骗子型 伪科学是现代迷信,他们的共同点是把假的说成真的,为了达到某种庸俗低级甚至卑鄙的目的,把非科学伪装成科学。,非科学,非科学是指不满足精确性和可检测性的命题、问题或理论,无法运用自然科学方
30、法检验或评价的领域。(例如:道德、宗教、哲学、艺术、神话等)科学与非科学没有好坏、对错之分,它们只是两类不同性质的知识。,科学作为认识活动的成果即科学知识,包括科学事实、科学定律、科学假说、科学理论。,2.科学知识的结构,(1)科学事实,1)科学事实及其类型,2)科学事实的特点,3)科学事实在科学认识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科学事实:科学认识主体对客观存在的个别事物(事件、现象、过程、关系等)的真实描述和判断。,1)科学事实及其类型,逻辑形式:单称命题。,科学事实分为事实和事实。,事实:客体和仪器相互作用结果的表征,如观测仪上所记录和显示的数字、图像等。因而与客体的本性有关,也与认识条件有关。,事
31、实:对观察实验所得结果的陈述和判断。因而既与客体的本性、仪器的性能有关,也与人用以描述事实的概念系统有关。,被观察与实验证明了的理论结论,被称为理论事实,或称事实。,2)科学事实的特点,具有可重复性,渗透着理论,比较系统,有相对独立性,原有事实未必被更新的理论推翻。,B.是对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进行评价的基本 手段和依据。,3)科学事实在科学认识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A.是形成新概念、新理论的基础。,(2)科学定律,1)科学定律,2)科学定律的主要特征,3)科学定律的作用,反映自然界事物、现象之间的必然性关系的科学命题。通常是全称命题。可分为经验定律和理论定律。,经验定律和理论定律的获取的途径是从
32、科学事实到科学定律认识飞跃的两条一般途径。,1)科学定律,2)科学定律的主要特征,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具有简明性,如:F=ma2,E=mc2。,3)科学定律的作用,A.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B.有助于科学概念和科学理论的形成,C.是科学解释和预测的有效工具,科学概念的形成可以通过经验定律的提出或发现来完成,科学概念和科学定律是科学理论构成的基础。,(3)科学假说,1)科学假说及其构成和形式,2)科学假说的基本特性,3)科学假说在科学思维和研究中有重要作用,科学假说:根据已经有的科学事实和科学原理,对所研究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提出的一种假定性的推测和说明,是自然科学理论思维的一种重要
33、形式。,1)科学假说及其构成和形式,科学假说被广泛地运用于各门自然科学。,事实基础,背景理论(包括推理规则),对现象、本质的猜测,推演出的预言和预见。,构成假说的基本要素:,模型(如分子、原子、原子核模型),概念(如质点、场、量子等),知识形态的假定性理论(如太阳系起源学说等)。,科学假说的主要形式,2)科学假说的基本特性,A.科学性与猜测性的统一,B.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统一,C.多样性与易变性,3)科学假说在科学思维和研究中有重要作用,A.科学假说是科学观察和实验的先导,B.是通向科学理论的必要桥梁,C.是激发创造性思维的媒介,D.不同假说的“争鸣”有利于科学的发展,有利于更全面、更深刻地揭示
34、事物的本质,(4)科学理论,1)科学理论及其结构和类型,2)科学理论的基本特性,科学理论:经过实验检验的系统化了的科学知识体系,由科学概念、原理以及由这些概念、原理推演出来的逻辑结论组成。,1)科学理论及其结构和类型,构造性理论是“从比较简单的形式体系出发,并以此为材料,对比较复杂的现象构造出一幅图像”。气体分子运动论就是这样。,原理理论“使用的是分析方法,而不是综合方法。形成它们的基础和出发点的元素,不是用假说构造出来的,而是在经验中发现到的,它们是自然过程的普遍特征,即原理,这些原理给出了各个过程或者它们的理论表述所必须满足的数学形式的判据。热力学就是这样力图用分析方法,从永动机不可能这一
35、普遍经验到的事实出发,推导出一些为各个事件都必须满足的条件。”“相对论属于后一类。”,科学理论可分为:构造性理论和原理理论。,2)科学理论的基本特性,A.客观真理性,B.全面系统性,C.逻辑完备性,D.科学预见性,3.科学的价值与精神,(1)科学的价值,(2)科学的精神,1)价值与科学价值,2)西方的科学价值观,科学的价值:科学(的属性)同满足现实的人的某种需要的一种关系。,科学的价值既存在于科学的内在属性中,也存在于科学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中。因此,包括“科学的内在价值”和“科学的社会价值”。,1)价值与科学价值,(1)科学的精神,科学的内在价值:求真、客观与人文关怀的科学精神;怀疑、批判与创新
36、的科学思想,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方法。这是科学文化的核心。,科学的社会价值:对社会的作用和意义。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对物质文明的发展有巨大促进作用。推动人类精神文明的进步。,科学是负载价值的,是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统一。,2)西方的科学价值观,A.科学价值中立说:,科学本身不包含价值的成份,“价值无涉”。,B.科学负荷价值说:,科学价值的核心是科学精神,即从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中显示出来的科学本身独有的一种精神气质,以及与之相应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2)科学的精神,默顿提出的科学共同体的四种基本规范或精神气质:普遍主义(普遍性),公有主义(公有性),不谋私利精神,有条理(有根据)的怀
37、疑精神。,求真务实精神,有条理的怀疑精神,开拓创新精神,科学精神的主要内涵:,4.科学的发展模式,(1)归纳主义的累进模式(2)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模式(3)库恩的不断革命模式(4)劳丹的进步模式(5)夏皮尔的“域”理论,(1)归纳主义的累进模式,惠威尔的江河支流说 内格尔的归化论 归纳主义者认为科学的发展是绝对真命题的积累,随着经验观察深入,科学知识呈现出量的积累,没有革命、中断和质的飞跃。但累进理论不能说明被摒弃的科学理论,如地心说和燃素说。,惠威尔,惠威尔在归纳科学的历史(1837)中把科学的发展比作支流汇合成江河,认为科学通过对过去成果的逐渐归并到现在的理论中而进化,呈倒立的金字塔。惠威尔
38、认为归并是通过一系列概念完成的。,内格尔,1960年美国E内格尔在科学的结构中提出,科学发展表现为“一个相对自足的理论为另一个内涵更大的理论所吸收,或者归化到一个内涵更大的理论。”有两种形式归化:同质归化。在这种归化中,一条定律被归并到并利用出现在该定律中的、实质上相同的概念的一个理论中去。如伽利略落体定律被归并到牛顿力学中;异质归化。是“一条定律通过演绎包容在一个缺乏表达该定律所用的一些概念的理论内”。如经典热力学统计力学。,(2)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模式,1963年英国K波普尔在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一书中突破了归纳主义的累进模式,提出富有批判精神的猜测、反驳,再猜测、再反驳的科学发展理论。
39、也就是说,科学发展是一个不断假设和不断证伪的过程:“科学知识增长不是观察的结果,而是不断推翻一种科学理论,由另一种更好的更使人满意的理论取而代之”。P1TTEEP其中P1 表示问题(problem),TT表示试探性理论(tentative theory),EE表示批判性检验、排除错误(elimination of error),P2表示新问题。,证伪主义模式的合理因素,第一,动态分析,强调科学发展是一个不断革命的过程;第二,把“问题”看成是科学发展的动力,“科学知识的增长永远 始于问题,终于问题”。第三,主张发挥思维的能动作用,要求大胆猜测,反对狭隘的 经验主义;第四,强调任何科学理论都可能包
40、含错误,可误论。,证伪主义模式的局限,(1)强调否定,无视科学知识的继承的积累,否认量变渐进;(2)强调猜想、灵感在科学假说中的作用,忽视逻辑思维在假说中的作用;(3)反归纳主义,推崇演绎法时,却片面否定归纳法的作用;(4)在证伪与证实的关系上,以证伪为绝对,忽视在实践检验中两者的对称性与复杂性。,库恩作为西方科学哲学中历史主义的代表人物,既反对归纳主义的静态的科学发展观,认为它没有看到科学发展史中的革命和质变;也不同意科学发展的证伪主义模式,认为它抹煞了实际存在的常规科学的长期积累。,(3)库恩的历史主义的科学发展观,库恩的科学发展模式是一种科学革命模式:前科学常规科学(形成范式)反常危机科
41、学革命(新范式战胜旧范式)新常规科学。,在这一模式中,库恩用“范式”来说明科学理论的发展。库恩的“范式”一般指科学家集团的共同信念、共同传统、共同理论框架以及理论模式、基本方法等。,范式是重要的科学成就,有两个显著的特点:它可以把一大批坚定的拥护者吸引过来;能指导这些拥护者进行解难题的活动。因此,范式对科学研究这既有心理上的定向作用,也有实际工作上的指导作用。,库恩模式的优点,第一,主张科学发展是渐进与革命的统一;第二,提出了新的科学观,认为科学是不断 追求新知识,创造新理论的活动;第三,提出范式概念:科学不仅是知识体 系,而且包含了社会形式、科学共同 体的信念和行为。,库恩模式的缺点:,第一
42、,过分强调新旧范式间的差别,格式塔转换,可在一定程度上交流。用部分交流代替不可通约性;第二,范式仅是科学家解难题的工具,不同范式没有真理与谬论之分,在实用意义上有工具好坏之分;第三,片面夸大直觉、灵感等非理性因素,陷入非理性主义。,(4)劳丹的进步模式,1977年L劳丹在进步及其问题中指出,“科学本质上是解决问题的活动”(P3)科学的目的在于获得具有较高解决问题能力的理论。因此,科学进步在于后继理论比前驱理论能解决更多的问题。问题1理论1问题2理论2问题3科学理论所要解决的问题有两种不同类型,即“经验问题”和“概念问题”。,经验问题,经验问题有三类:(1)未解决的问题;(2)已解决的问题;(3
43、)反常问题。科学活动在于把(1)(3)变为(2)。所谓反常指对显示反常的理论提出置疑,但不强迫放弃该理论。“一个问题只有当它被另外的理论解决了的时候,它才可能被看成是对于这一理论的反常”。(P25)如水星近日点的扰动,在广义相对论出现后,才成为牛顿力学的反常问题。科学家在认知上最有意义的活动是“把对一个理论可能的经验反常成功地转变为对这个理论的证实”。(P26),概念问题,不同的理论都可以说明类似的经验问题,于是出现争论,即概念问题。(1)内在概念问题:即理论内部逻辑不一致或基本范畴含糊不清造成的;(2)外在概念问题:即由同一领域或不同领域的两个理论之间的矛盾,科学理论与有关科学共同体的方法论
44、之间的冲突以及一个科学理论与流行的世界观之间的冲突造成的。概念问题比经验问题有时更重要。E马赫对牛顿绝对时空观的批判,爱因斯坦对牛顿同时性概念的分析促进了相对论的创立。,评价,劳丹认为科学进步的模式的核心是:(1)已解决问题(经验或概念的)是科学进步的基本单元;(2)科学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扩展已解决的经验问题的范围,最低限度地缩小反常与概念问题的范围。但劳丹的不足在于否认了科学认识的客观真理性,仅把科学看成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有效工具。,(5)夏皮尔的“域”理论,“域”(domain)或信息域(domain of information)是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D夏皮尔用来说明科学合理性和科学发展模式
45、而提出的一个基本概念。他认为科学研究自17世纪起就采用与古代及中世纪“整体方法”完全不同的方法,即“将特定的题材孤立起来考察”的“化整为零”的方法。这种特定的、被孤立的研究题材或专题就是“域”。域具有时代性。16、17世纪是力学,18世纪是化学,19世纪是电磁学和热力学。,“域”的变化不仅意味着科学知识本身的发展,而且也导致科学方法、推理规则的改变,甚至衡量什么是科学的理论解释标准也会因此而改变。已有的背景信念(普遍规则、标准、方法)指导新的研究,但新研究获得新知识后,“背景信念”又要根据新知识被修改甚至剔除。夏皮尔把这个过程叫做科学方法与标准的“内在化”,亦即方法与标准和其他信念同知识一样要
46、经受实践检验。,评价:,夏皮尔既对逻辑主义持批判态度,又与极端历史主义分道扬镳,既坚持科学进步和合理性,又能说明这种合理性标准所发生的变化,它与科学发展的实际历史更为接近。,(二)技术的本质及当代科技的发展动力,1.技术的本质、特征与构成要素2.技术的价值和伦理3.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动力,17世纪初,人们把techne同logos结合起来,形成technology(技术)一词。18世纪狄德罗把技术定义为“为了完成特定目标而协调动作的方法、手段和规则相结合的体系”。,技术一词源于古希腊语techne,意为技艺、手艺、技能、本领。在我国古代,技术泛指“百工”。战国时的考工记指出,“天有时,地有气,
47、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1.技术的本质、特征与构成要素,(1)技术的本质,技术的本质:是人类为了满足社会需要利用自然规律,在改造和控制自然的实践中所创造的劳动手段、工艺方法和技能体系的总和。是科学知识、劳动技能和生产经验的物化形态。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活动 二是技术成果,(2)技术的特征,a.自然性和社会性,b.物质性和精神性,c.中立性和价值性,d.主体性和客体性,e.跃迁性和累积性,(3)技术构成的基本构成要素,A.经验形态的技术要素,B.实体形态的技术要素,C.知识形态的技术要素,主要是经验和技能(以技术知识、劳动工具和经验为基础,在劳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主体活动能
48、力,包括技巧、诀窍等实际知识)。不同时期或时代的经验、技能不同。,A.经验形态的技术要素,主要是以工具、机器等生产工具为标志的客观性技术要素。按被操作和不被操作分为“活技术”(在劳动过程中的技术手段)和“死技术”(不在劳动过程中的技术成果或技术对象)。,B.实体形态的技术要素,主要是以科学为基础的技术知识,是现代技术构成中的主导因素。,技术知识:人类在劳动中掌握的技术经验和理论,有两种表现形式: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C.知识形态的技术要素,关于生产过程和操作方法规范化的描述或记载。,关于生产过程和操作方法的机制活规律性的阐述。,2.技术的价值与伦理,(1)技术价值的概念及特点技术价值:是指技术
49、的属性同满足现实的人的某种需要的关系。技术价值区分为正面价值或负面价值两类。技术价值的特点:技术价值具有客观性、实践性、历史性和相对性。,第一,技术的自然价值通过技术设计和发明,由技术的自然属性显现出来的价值(主要是技术的效用)。如各种机械在生产中体现出来的价值。这个价值属性具有中立性。第二,技术的社会价值 通过技术开发和生产、技术应用和普及,由技术的社会属性显现出来的价值,包括技术的经济价值、政治价值、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等。是在技术的自然价值的基础上实现的。,(2)技术价值的主要内容,技术的自然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技术的自然价值和社会价值是统一的(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伸),又是
50、矛盾的。从技术的自然价值很难确准预测技术的社会价值,技术对社会带来的正面和负面效应更多地与其他社会价值有关。,(3)技术的伦理,技术伦理的概念:是人们在技术所发生的伦理关系中应具备的道德品质、应遵守的道德规则和应尽到的道德责任,是对技术正面价值的维护或扩展和对其负面价值的制约或控制。技术发展中的伦理问题:A.技术发展的目的性问题 B.对待技术负面效应的认识问题 C.技术追求的最高伦理问题 D.高技术与传统伦理的冲突问题,技术究竟为什么服务?技术被用来造福人类还是危害人类?技术是为整个人类谋利益还是为一部分人或集团谋私利?技术能否在终极意义上促进社会走向文明?,A.技术发展的目的性问题,B.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