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词两首教案2 人教课标版.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5834632 上传时间:2023-08-24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32.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2 人教课标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2 人教课标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2 人教课标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2 人教课标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2 人教课标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2 人教课标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辛弃疾词两首教案2 人教课标版.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英雄悲情空余恨辛弃疾词两首【教学简案】教学目标:、鉴赏词作意境:从“登临意”入手,体会两首词作不同的意境,感受孤独悲愤的词人形象;了解辛弃疾的生平,揣摩典故,理解诗人报国无门的愤懑。、了解艺术手法:借景抒情,借古讽今,借典传情。、梳理鉴赏方法:知人论世,意象解词,揣摩典故,朗诵传情,比较赏析等等。教学重点:、在比较中明词意、知方法、会鉴赏。、理解词作中典故的基本含义及其作用。教学方法:自读预习与课堂学习相结合;诵读体会和鉴赏分析相结合;学生探究和教师点拨相结合。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知人论世课前要求学生认真阅读两首辛词,了解辛弃疾其人其事,知晓作品中典故的含义。、齐读两词,

2、了解作者。、对照下表,明确相关内容。水龙吟永遇乐登临地点建康(南京)赏心亭京口(镇江)北固亭登临时间年秋,时年岁年,时年岁登临背景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南渡年之久,其间上给宋孝宗的美芹十论和宰相虞允文的九议都未受到采纳,尚未得到北伐抗敌的机会。镇江知府任上,执政的韩用意欲以北伐巩固自己的地位,起用辛弃疾,积极作北伐准备,可其正确意见不能被韩采纳,并被降官,北伐愿望又一次落空了0所用典故为吃妒鱼而还乡的张季鹰;求田间舍、怕见刘备的许汜;桓温的流年之痛。三国时,孙权曾在京口建都,并击败北方曹操的军队;南朝宋武帝刘裕曾在京口起事,大举北伐,恢复中原并建立政权;刘裕之子、南朝宋文帝刘义隆,想以北伐建功立

3、业但因草率而致兵败;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在狼居胥山举行封山大礼而还;北魏太武帝拓跋奏追击刘义隆到京口瓜步山并在山上建立行宫;战国时,赵国良将廉颇虽老思用。二、倾情诵读,整体感知、分别诵读两首词,体会两首词不同的感情基调水龙吟:高亢昂扬,悲愤激切。永遇乐:感慨深沉,慷慨悲愤。、分别概括出两首词的主要内容水龙吟:这首词作者通过写登建康赏心亭的所见所感,抒发作者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和功业未成的苦闷心情,表现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批判,表达深沉的爱国之情。永遇乐:这首词作者旨在歌颂追慕英雄及其功勋业绩,感叹“时无英雄”,并借刘义隆、廉颇的故事,抒发对南宋王朝的愤懑,和自己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

4、切愿望以及希望不能实现的苦闷。三、对比鉴赏,感受形象、两首词中,有许多印象深刻的词语,其中各有哪个动词最富表现力?水龙吟:“拍”。栏杆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一个“拍”,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非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而且不仅拍,而且拍遍,到处拍,足见胸中悲愤之深切、强烈。永遇乐:“觅”。“觅”字准确地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人物孙仲谋的崇敬、仰慕与向往,主观情感色彩十分强烈,更有寻觅不到的深深遗憾与苦痛。、同是写登临,词人运用了怎样不同的方法?水龙吟:借景抒情。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词人由水写到山,由景写到人,有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

5、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气象阔大,笔力遒劲。由客观而及主观,感情也由平淡而渐趋强烈。一切都在推进中深化、升华。当夕阳西沉,孤雁哀鸣,赏心亭上的词人,怎不对远在北方的故乡万分思念。怎能不将其腰间空自佩戴的宝刀看了又看,悲愤地拍打起亭子上的栏杆呢?然而,这一切又有谁能领会他这时的心情呢?永遇乐:借古讽今。作者登高远眺,但见山河长存,世事沧桑,不禁缅怀历史上两位在京口起步而建立丰功伟绩的英雄明君孙权和刘裕,作者慨叹乱世英雄难觅,表达自己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两位古代帝王建功立业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同是登临

6、,同是用问句结束,词人有着怎样不同的心境?前者,正值壮年的词人,慷慨激愤,拍遍栏杆,忧愤难泄,恨恨地唱出:“倩何人换取,红巾翠袖,捣英雄泪?英雄无泪,只因未到伤心处,辛弃疾却黯然流泪,那是因为他的心在滴血呀!词人为山河破碎、朝廷偏安贪逸而落泪,为自己飘零失所、年华流逝而落泪,为壮志难酬、且又无人理会而落泪。后者,步入晚年的词人,屡遭打击,空怀抱负,雄心不死,渴望听到:“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已经到了这样的地步,辛弃疾仍不心死,做着英雄的“梦”,他做寻觅孙权的梦,是因为时无英雄;他做刘裕业绩的梦,是因为南宋萎靡,难成大器;他做元嘉草草败绩的梦,是为警戒时人,不要重蹈覆辙;他梦见中原的烽火,是因为

7、他伤时忧国;他梦见廉颇待诏,是希望自己虽老也能重用,一展夙愿。然而,梦终归是梦,辛弃疾心里也十分清楚,留给他的只有无尽悲痛。四、赏析典故,涵泳深意纵观两词,用典多且灵活,表达的情感丰富而相对集中,并能以一心报国的高尚情怀贯串其中,抒情脉络完整而清晰。以内容特定的典故来表情达意,不仅简省精练,还可曲尽其妙;同时,用典与形象、意境和情理有机结合,体现了词的精练性和含蓄性,使词作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有机统一。师生互动:讨论两首词作中典故的意义以及使用的妙处。归纳如表:典中有对比水龙吟张翰乐于归隐、许汜谋取私利与刘备的雄才大略、桓温慨叹时光流逝作对比永遇乐成就“风流”的人事和“仓皇北顾”的人事对比,历史上

8、“舞榭歌台”的太平景象与佛狸祠如今异族统治下“神鸦社鼓”的貌似太平对比。典中塑形象水龙吟“休说”!借张翰来自比,却是反用其意。既表明自己很难忘怀时事、弃官还乡。还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并抒发了对金人、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乡思”与前面的“游子”呼应,是“落日”、“断鸿”背景里“游子”的真情流露。“怕应”二字是词人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你这样的小人,有何颜面去见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了辛弃疾的雄心壮志。永遇乐“凭谁问”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故作疑问,展现了廉颇虽老思用的场面,位须发皆白、忠心依旧、雄心不已的老将形象跃然纸上;联系作者际遇,自况以表

9、报国之心的用意不言而喻。以典塑人,以人明志,形象而深刻。典中生意境水龙吟忧愁风雨,风雨飘摇的国势映照出词人艰难的处境;树犹如此,十围粗大的柳树凸显出词人年华流逝的伤痛。境中有人,象外有情。永遇乐“江山”既实指京口之江山,也虚指天下之江山;饰以“千古”,置孙权(“年少万兜婺,坐断东南战未休”)及其英雄业绩于时空的邈远辽阔之中,既有多娇江山之美,又含英雄豪迈之气,兼有感慨今昔之情,终成雄壮开阔之境。因典生境,境中隐情,自然而生动。典中寄情理水龙吟从“休说妒鱼堪除”到“树犹如此”,词人写他痛心于天下多难、南北分裂,鄙薄“求田问舍”的个人打算,希望为统一祖国做出一番事业,然而却只能在“忧愁风雨”中叹息

10、岁月易逝、宏图难展,情至深理至切。永遇乐典中含“情”。既有表现英雄不再的感慨和对英雄业绩的向往之情,又有表现慷慨中的失望和悲愤中的希望。虽然有元嘉北伐“仓皇北顾”和佛狸祠“神鸦社鼓”这样的反面切入,但不难发现和把握词中情感的流动。因情用典,以典蕴情。典中明理工孙权、刘裕的典故,在“京口”情境下暗含了“有准备才能成功”的道理,而廉颇思用的典故,暗含了老臣不仅忠心可嘉而且经验可用的道理。六、总结方法,归第全课、明确鉴赏的方法:知人论世,意象解词,揣摩典故,朗诵传情,比较赏析、总结:辛词时而立意辽远、意境开阔,它仿佛令我们拔地凌空、极目游骋;仰则天高,俯则水远;天高水远,无边无垠。时而怀古忆昔,伤时

11、讽今,它似乎让我们一气贯注,纵横押阖;或唤英雄,或叹时局;沉郁苍凉,掷地有声。、泛读两首辛词。七、布置作业,拓展延伸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婺,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试将此词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比较异同?寻觅孙权:时无英雄 刘裕业绩:南宋萎靡 元嘉败绩:警戒时人 中原烽火:伤时忧国 J兼颇老矣:壮志难酬附:板书设计为山河破碎为飘零失所为年华流逝为壮志难酬为无人理会为偏安贪逸【思路解说】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内容陡增,可以进行的课程活动、教育元素也变得丰富多彩,有限的教学时数和丰富的学习内容

12、,一直成为困扰进入新课程实验后教师的难题。本课试图在保持诗歌教学的特色基础上,压缩教学时数,追求教学效率上作一点探索。整合:分类归纳求效率一首诗词可以讲的内容很多,教学中,我们常常患得患失,这也不能少,那也不可丢。于是,每一首小诗教学我们都在零零碎碎、拖拖踏踏中度过,似乎全都讲到了,又似乎全都没有讲透彻,以后遇到诗歌教学又进入新一轮的轮回。整合,可以为解决这个难题找到出路。不追求面面俱到,注重任务的分解;不要求处处到位,注重目标的明确。不同的诗词在表情达意、语言风格、表达技巧等方面各有特点,分类整合,往往能触类旁通,提高效率。因此,善于整合是古诗鉴赏水平的体现。就本单元的宋词而言,风格多样,形

13、式各异,精彩之处篇篇皆有,需要合理规划,整体考虑,形成一个宋词教学的闭合结构,共同完成词作鉴赏的方方面面教学内容。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以为:“幼安之佳处,在有性情,有境界”,即指辛弃疾的词出自至性真情,能创造阔大的意境,能表现高洁的襟怀和远大的志向。针对辛弃疾两首词的特点,所以,本课将教学目标聚焦于两点:抓住“登临”,看不同的抒情方式;揣摩用典,析独到的表现方式。我以为,这既抓住了这两首背景相似、行为(登临)相同、情感相近词作的特点,也紧扣辛弃疾词作善用典故的创作方式。比较:同声相应气相异古诗词教学中,坚持让学生多读、多比较,才能形成鉴赏的“眼力”。有了这样的眼力,学生在诗作的纷繁复杂、

14、扑朔迷离中才不至于雾里看花、月迷津渡,而能够眼透纸背,辨真假、识美丑,从而对作品的内在价值作出正确的评价。高中语文新课程的这一单元将一位词人的作品两两编排设置,其间或许不乏这样的用意。本课中辛弃疾的两首词,是词人在不同年龄段的写的立意志趣相近的作品,比较,能看出作者心迹变化的轨迹;两首词又都是登高望远的伤情沉思之作,比较,可以看出作者在同一行为方式下不同的表现手法;两首词又都运用了大量的典故,体现出辛词的风格,比较,可以体会出典故运用的意义与作用。因此,全课贯穿比较,既感受到词人不变的爱国情怀,又领会到词作别样的抒情方式;既看到作者擅于运用的作词手法,也感觉到其间细微的变化和内里不同的意义指向。总之,在比较中知人论世,在比较中体会诗情;在比较中整体把握,在比较中细部揣摩;在比较中强化知识,在比较中提升能力。需要说明的是:以上仅仅提供了一种整合对比的方式,但教学还需要顾及学生学习的实际状况。语文素养好、学习程度高的可以在一课时中完成;如果梢有欠缺,则可以就两个重点,分别各用一课时进行教学。教无定法,教也无定时,如何提升课程质量,提高教学效率,需要在改变课堂空间、合理利用教材、科学整合知识等方面着力用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